中国传统礼仪事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24573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3.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礼仪事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国传统礼仪事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国传统礼仪事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国传统礼仪事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国传统礼仪事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礼仪事例.docx

《中国传统礼仪事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礼仪事例.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传统礼仪事例.docx

中国传统礼仪事例

  【-写作指导】

  篇一:

《中国古代礼仪故事四则》

  中国古代礼仪故事

  1.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

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

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

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

“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

”孔融说:

“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

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2.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

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

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

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

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

随从们劝他说:

“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

”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

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

诗曰:

“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

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

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

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

唐太宗连声说:

“难能可贵!

难能可贵!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

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3.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出自《宋史·杨时传》:

“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去。

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

杨时、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

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

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

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

“啊,啊!

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

后来人们常用“程门立雪”的成语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求学心诚意坚。

  4.心平气和的刘铭传

  清廷派驻台湾的总督刘铭传,是建设台湾的大功臣,台湾的第一条铁路便是他督促修的。

刘铭传的被任用,有一则发人深省的小故事:

当李鸿章将刘铭传推荐给曾国藩时,还一起推荐了另外两个书生。

曾国藩为了测验他们三人中谁的品格最好,便故意约他们在某个时间到曾府去面谈。

可是到了约定的时刻,曾国藩却故意不出面,让他们在客厅中等候,暗中却仔细观察他们的态度。

只见其他两位都显得很不耐烦似的,不停地抱怨;只有刘铭传一个人安安静静、心平气和地欣赏墙上的字画。

后来曾国藩考问他们客厅中的字画,只有刘铭传一人答得出来。

结果刘铭传被推荐为台湾总督。

  按语:

没有耐性的人,必定缺乏坚毅持久、克服万难的精神,自然成就不了甚么伟大的事业。

我们希望将来能有所作为,首先便须磨炼自己的耐心和毅力。

  篇二: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简析中国礼仪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

  一、前言

  在古代,礼仪就是指礼节和仪式的总称。

而现在,礼仪就是指人们约定俗成,表示尊重的各种方式,这是现代通俗而简洁的解释。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尽管它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发生过一些变化或改进,但它始终对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生活和个人日常生活产生着深刻影响。

作为曾经经历过2000多年封建历史洗礼的社会,做为一种传统的文化样式,礼仪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自然也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对此,我们应保持清醒的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会扬弃,让它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为个人和社会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

  礼仪代表着一个人、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外在行为展现。

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展现。

所以礼仪在人群中,是决不能少的。

人与人交流感情,事与事维持秩序,国与国保持常态,皆是礼仪从中周旋的力量。

同时讲究礼仪是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

在社会活动中,交谈讲究礼仪,可以变得文明;举止讲究礼仪可以变得高雅;穿着讲究礼仪,可以变得大方;行为讲究礼仪,可以变得美好……只要讲究礼仪,事情都会做的恰到好处。

总之一个人讲究礼仪,就可以变得充满魅力。

  二、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精华

  1.用膳礼仪

  俗话说:

“无规矩不成方圆。

”这也是人们讲究礼仪的原因之一。

尊老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之一。

这很明显地体现在传统的用膳礼仪上。

对此,开始用餐时是让长辈先动碗筷用餐。

用膳礼仪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它里面有很多的礼貌上的要求以及相关的益处。

让我一一道来。

吃饭时,若不端碗伏在桌子上对着碗吃饭,不但吃相不雅,而且压迫胃部,影响消化。

所以要求要端起碗,大拇指扣住碗口,食指、中指、无名指扣碗底,手心空着。

咀嚼饭菜时,要闭嘴咀嚼,细嚼慢咽,这不仅有利于消化,也是餐桌上的礼仪要求。

不然会给人留下一副馋相和贪婪的印象。

口含食物时,最好不要与别人交谈,开玩笑要有节制,以免口中食物喷出来,或者呛入气管,造成危险,也是讲究卫生的要求;确需要与家人谈话时,应轻声细语。

现在有些小同学在吃饭时看电视或看书报,这是不良的习惯,既不卫生,又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还会损伤视力。

为此,传承中国传统的用膳礼仪的精华,对我们有益无害。

  2.汉民族传统婚礼和婚俗礼仪

  中国是个“礼义之邦”,讲究含蓄有礼。

这就体现在汉民族传统婚礼和婚俗礼仪。

在古代,看亲是婚姻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特别是男方,尤其要慎重要对待。

礼物虽无非烟酒点心之类,并不在乎数量多,价值高,而一定要投其所好,切忌触犯对方父母的禁忌;衣着打扮要大方入时;言行举止要谦虚有礼。

这样看来,现代的相亲跟古代有一定的渊源。

在古代看亲需要注意的地方也对现在有很好的借鉴作用,这样也有利于彼此了解对方。

古代迎娶的礼仪如戴戒指、改称呼、回礼、订婚宴、送客、礼车、拜天地、进洞房这些都是精华。

婚礼仪式可以看出一个社会的发展状况、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

同时也是历史发展的一面小小镜子。

现在,西式婚礼等在我们国家很盛行,但日韩却大多继承者传统的华夏婚礼,我们对于传统的婚礼礼仪复兴,大多取其形而忘其神,甚至,连“形”常常都敷衍了事。

文化这东西,在无形中传承,也在无形中失传。

这丢失的不仅仅是我们的礼仪和文化,更多的是我们的传统和底蕴。

所以,在西式婚礼的冲击下,我们更要继承我们传统的婚俗礼仪精华,保持一片净土,还原我们的特色。

  3.古人见面礼仪、古代礼仪用语古人见面礼仪、古代礼仪用语,是古人道德修养的一部分,在现代很多场合下都有其缩影存在。

握手礼、鞠躬礼是对他人的尊重和礼貌,其中握手礼是经过演变而来的,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并不盛行。

在日常生活中,“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等用语经常用到。

谈话姿势、站姿、坐姿、起姿等礼仪可以使我们在面试中给面试官留下深刻很好的印象,更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与人沟通交流展现出个人独特魅力,更在公共场合里表现出个人良好的修养和风度。

古人有特定的礼貌用语,有特定的称谓,有特定的社交用语,如对自己、对方的称呼,交友称谓,各种活动常用的敬词,年龄代称,其它谦、敬辞等等。

这些,有许多,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

  4.饮食礼仪

  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国度里,饮食礼仪自然成为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生日宴会、婚宴会上、生意应酬等场合无不在无时无刻地讲究礼仪。

在出席这些宴会,若不懂得礼仪,不会有人理解你是率直天真,相反认为这是没有礼貌的表现,即使你再怎么觉得“冤枉”,也无法“讨回公道”。

要想了解餐桌礼仪,就从古代的饮食礼仪说起。

古代的饮食礼仪是按阶层划分:

宫廷,官府,行帮,民间等。

而现代饮食礼仪则简化为:

主人(东道),客人了。

阶层暂且不谈,但这个“排座次”,是整个中国饮食礼仪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现在也在沿用。

从古到今,因为桌具的演进,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应变化。

总的来讲,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

家宴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

如果为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2、4、6席,右边为3、5、7席,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

中国人自古崇尚大宴席,大多生意都是在宴席谈成的。

这与古代饮食礼仪有很大的渊源,也是我们现在的一大特色。

  5.社交礼仪

  当今社会,社交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的作用愈显重要。

通过社交,人们可以沟通心灵,建立深厚友谊,取得支持与帮助;通过社交,人们可以互通信息,共享资源,对取得事业成功大有获益。

古代的礼貌待人、容仪有整、仪尚适宜在现代有很大的价值意义。

中华民族素来注重通过适合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

遇到重大节日和发生重要事件,多有约定俗成的仪矩。

如春节、元宵、中秋、重阳等等,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礼俗。

在古代,婚、丧和节庆等活动是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大事来对待的,其礼仪规定得格外详尽而周密,从服饰、器皿到规格、程序和举止的方位,都有具体的规定。

对公司开张、儿女婚嫁,各种节庆等活动有借鉴作用。

古代的与人为善与人相处、礼尚往来的形体语言可以让人们有效地进行交流。

古人认为,举止庄重,进退有礼,执事谨敬,文质彬彬,不仅能够保持个人的尊严,还有助于进德修业。

在现代也是一种标准。

  三、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糟粕

  1.愚孝愚忠

  儒家提倡孝,特别是汉代独尊儒术,以孝治天下。

这本身是件可喜的事,但愚孝愚忠是不提倡的。

在古代流行于世的一对口号是:

君叫臣死,臣不死,臣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子为不孝。

《二十四孝图》里的《郭巨埋儿》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打算埋掉儿子,供养母亲。

看似孝心,实则残忍。

这也是一个生命,这样做违背了人性。

从汉代实行“举孝廉”以后,有人为了“孝廉”之冠,在孝字上大做表面文章,误导后人出现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所谓“孝子”。

如周木问安、献章求嗣这两个典故正是讽刺那些搞表面文章,对父母愚孝的人。

本这种行为已是误导性行为,但有些人却以此为荣,不断效仿,就真成了愚孝。

到了宋代,朱熹的“三纲五常”更是规范、禁锢人们思想、行为。

因此,孝敬父母不需要拿什么来衡量,也不用整天挂在嘴边,孝敬父母要从心里发出来。

用理性的思维看待忠孝。

  2.跪拜礼

  近年来,有广东东莞几位家长带着就读幼儿园的孩子给老师行跪拜礼表示感恩;学者钱文忠向恩师季羡林三叩九拜;有35位徒弟对师傅赵本山行跪拜大礼那么当下,学生究竟该不该向老师下跪呢?

是否要以这种方式来感恩呢?

跪拜礼是封建社会中尊卑贵贱等级制的重要礼仪表现形式。

行跪礼在很多人眼里,早已成了一个封建糟粕的代名词。

它的本质,是让人丢掉尊严、表示屈膝和臣服,是一种表示贵贱等级的礼仪。

因此,中国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统治者都釆用跪拜礼作为维持统治秩序的手段之一。

跪拜礼绝对没有民主、平等的理念,从来都是尊卑有序,官贵民贱,以下拜上,卑躬屈节。

在封建社会,跪拜礼被推而广之,诸如师生间、长幼之间。

但其本质,依然是封建等级制的反映,是学生和小辈对师长的一种屈从。

跪拜礼是一种充满奴性的封建礼仪,是一种不平等的礼仪,是一种复古倒退的礼仪,是一种开历史倒车的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糟粕。

生活在平等民主社会的我们,应该丢掉这种陋习。

  3.旧婚俗对广大妇女的压迫摧残

  旧婚俗中也有不少对广大妇女的压迫摧残,比如:

父权、夫权、族权,三从四德。

比如: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是封建社会套在广大妇女身上的枷锁。

丈夫外出,妻子也要老老实实守在家里理家务、养孩子。

比如中国古代用于休妻的“七去”(又称作“七弃”):

一是不顺父母,二是无子,三是淫,四是妒,五是有恶疾,六是口多言,七是窃盗。

七出内容与之类似,包括:

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

从其内容来看,主要是站在丈夫及其家族的角度并考量其利益,凡是因为妻子的行为或身体状况,不能符合于这个考量,夫家或丈夫就可以提出离婚。

因此可说是对于妇女的一种压迫。

特别是其中的“无子”和“恶疾”两条,丝毫无关妇女的品质问题,反映出人道主义在旧时的普遍缺失,无民主平等可言。

  4.祭祀礼仪

  在古代,人们认为,人的命运牢牢地掌握在冥冥阴间的鬼魂手中。

人们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往往感到自己的渺小与无力,倍觉人生短暂,朝不保夕,灾难重重,对未知世界的恐惧并由此引发对未来世界的神秘感,促使人们到精神世界那幻想的偶像中去寻求心灵的寄托与慰藉。

从这个意义上讲,鬼魂祭祀也便成了一种对人生的精神补偿。

祭祀鬼魂,总会得到鬼魂的关照,如此,精神上稍得安慰。

如此祭祀礼仪就产生了。

但死亡祭祀对于生者是一种无休止的折磨,它造成了社会巨大的社会财富的浪费。

首先,丧葬祭祀是对生老者肉体的直接折磨。

丧葬祭奠诸事,礼俗繁杂冗长,有吊唁、设祭、出殡等几十项礼节,折腾人力,损人精神,一场丧事下来往往搞得人筋疲力尽。

其次,丧葬祭祀造成巨大的浪费。

除钱财外,土地的浪费也是十分惊人的,我国是一个土地资源相当有限的国家,一年如此,十年百年之后怎么办?

如果继续让鬼居扩展下去,总有一天我们就会被挤出地球生活圈的。

另外丧葬祭祀使生者成为死者的奴隶。

办丧事珲奢,在历代都有人反对,然而始终行不通。

多数丧家不是有迫不得已的苦衷。

  四、小结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它有精华的,也有糟粕的。

对此,我们应该以客观的态度,理性的思考去解读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学会分析传统礼仪文化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在很多礼仪里面有的不全是精华,所以我们要学会分辨,不要盲目地吸收,思考着怎么将它们化为你的优势所在。

另外,对待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我们要摒弃不好的,继承发扬好的一面,正如“历史是不能忘怀的,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我们传统的礼仪文化不能丢,丢了就没了根,树就不能茂盛地茁壮地生长了,因此始终记住:

华夏民族积淀了几千年的底蕴不能丢。

让我们的文化继续传承下去,让我们始终保持自己的特色。

  篇三:

《中国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

  中国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

“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

”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

“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

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程门立雪

  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

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

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

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

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

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

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

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

  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张良拜师

  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

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

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

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

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

“孩子!

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

”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

那老人竟又命令说:

“把鞋子给我穿上!

”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

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

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

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

“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

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

”张良跪下来说:

“是。

”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

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

“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

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

”说完就离去了。

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

“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

过了五天再早点来!

”说完又走了。

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

“这样才好。

”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

“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

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

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

”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

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

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

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

  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

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

13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

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

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

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

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

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

随从们劝他说:

“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

”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

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

诗曰:

“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

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

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

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

唐太宗连声说:

“难能可贵!

难能可贵!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

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孔子尊师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

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

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

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

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

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

“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

礼制?

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

”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

孔子说:

“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

”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

“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

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

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

老子,其犹龙邪!

”汉明帝敬师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

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

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

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

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

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

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礼仪故事:

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

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

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

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

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

随从们劝他说:

“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

”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

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

诗曰:

“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

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

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

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

唐太宗连声说:

“难能可贵!

难能可贵!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

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

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

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

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

“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

”孔融说:

“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

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篇四:

《中国传统礼仪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礼仪的传承与发展

  中华民族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文化教育传统源远流长。

礼仪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礼仪究竟何时何故而起,自古以来,人们做过种种探讨,归纳起来,大体有五种礼仪起源说:

一是天神生礼仪,二是礼为天地人的统一体,三是礼产生于人的自然本性,四是礼为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五是礼生于理,起于俗。

何为礼仪,礼仪即礼节与仪式。

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

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

  “礼”,在世界其他民族一般指礼貌、礼节,而在中国乃是一个独特的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