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提纲0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22937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提纲0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提纲0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提纲0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提纲0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提纲0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提纲01.docx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提纲0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提纲01.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提纲01.docx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提纲0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提纲2015年6月

上篇综述

1、为什么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政治:

鸦片战争后,中国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变成主权大量沦丧的半殖民地国家。

2)经济:

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形态由封建自然经济变成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又发展不充分的半封建经济。

3)社会:

鸦片战争后,中国新产生了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中国的社会结构、社会阶级矛盾相应地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总之,鸦片战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从而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有两个:

一个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另一个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参考教材)

⏹两大历史任务:

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1)两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2)只有先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和开辟道路。

3)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第一章

1.资本-帝国主义是如何侵略中国的?

(参看教材)

1)军事上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2)政治上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3)经济上掠夺中国。

4)文化上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

2.近代中国反抗外来侵略历程中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参看教材:

主要是记住一些代表性事例。

3、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1)社会制度的腐败。

2)经济技术的落后。

4、19世纪下半叶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

-------参看教材

1)林则徐:

睁眼看世界;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

2)洋务运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王韬、薛福成等早期维新派:

不仅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还要吸纳西方政治经济制度。

3)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

实行君主立宪,全面引进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制度。

4)孙中山:

提出“振兴中华”口号。

第二章

1.太平天国农民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一)《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前期的革命纲领。

《天朝田亩制度》内容:

1)主张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2)建立基层组织“两”及国库制度。

3)主张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大同社会。

《天朝田亩制度》意义:

◆《天朝田亩制度》否定了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农民对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

《天朝田亩制度》局限性:

1)《天朝田亩制度》中,绝对平均主义、取消商品经济等主张具有空想性质,在实际中不可行。

2)事实上,《天朝田亩制度》中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并未实施过。

(二)《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后期的革命纲领。

《资政新篇》内容:

1)政治上:

中央集权、仿效西方政治制度。

2)经济上: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3)文化上:

建立新式学校、医院和新闻报业。

4)外交上:

主张中外平等交往、自由通商。

意义及其局限性:

1)意义:

《资政新篇》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色彩,显然有别于此前历代农民起义的革命纲领,反映出太平天国试图向西方学习从而探索国家出路的努力。

2)局限:

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施。

2.天平天国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失败原因:

1)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的阶级局限性:

农民阶级并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提不出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领导集团内部腐化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2)太平天国利用拜上帝教发动组织群众并不科学合理。

3)太平天国既不能正确的对待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也未能正确对待外来的西方势力。

教训: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民阶级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3.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运动内容、历史作用及失败的原因教训

洋务运动代表人物:

恭亲王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洋务运动内容:

1、兴办近代军工企业、民用企业。

2、建立新式海陆军,比如北洋水师、福建水师和广东水师。

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

洋务运动历史作用:

1)促进了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初步发展。

2)促进近代中国科技教育的发展、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以及当时社会风气的改变。

3)使得中国国力增强,出现同光中兴,缓解了当时的民族危机。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1)指导思想太保守。

2)洋务运动对西方太过依赖。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

地主阶级改革派不可能为中国摆脱危机找到出路。

4.戊戌维新运动的内容、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

维新变法的内容:

1)政治:

整顿吏治、广开言路。

2)经济:

奖励农工商实业、进行财政改革。

3)军事:

裁撤绿营、编练新军。

4)文教:

创办新式学堂、废八股、翻译外国书籍、派遣留学生。

维新变法的历史意义:

1)维新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2)维新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政治改革运动。

3)维新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思想启蒙运动。

⏹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

1.客观方面是因为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守旧势力的反对。

2.主观方面则是因为维新派自身存在多方面的局限:

1)不敢彻底否定封建主义。

2)对西方抱有幻想,以为西方列强会支持他们的变法维新。

3)惧怕人民群众,没有发动民众支持他们的改革。

⏹维新运动失败的教训:

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2)只有以暴力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联合统治,才能争取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

第三章

1.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活动:

兴中会、同盟会、三民主义及其内容(参看教材)

革命组织:

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岳王会、科学补习所等;

同盟会(1905年在东京成立,是近代中国首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革命活动:

(参看教材)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工作: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革命军》、陈天华《猛回头》、《警世钟》以及与康梁保守派进行论战。

◆三民主义学说内容及其意义。

(一)民族主义:

⏹推翻满清专制;主张废除满清政权推行的民族歧视、民族压迫政策,实行民族平等。

⏹局限:

没有强调反帝

(二)民权主义:

⏹主张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局限:

忽略了下层大众的政治地位。

(三)民生主义:

主张平均地权

⏹局限:

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总体评价:

三民主义是一个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对推动辛亥革命起到了重大的影响。

2.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政权,为什么?

(参看教材2013版p64)

1)在人员构成上,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这个政权中占有领导和主体的地位。

2)南京临时政府实行的各项政策措施也集中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

3)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法典,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意义

内容:

1)国体方面:

规定了主权在民、资产阶级专政。

2)政体方面:

规定了三权分立以及责任内阁制的政体。

3)此外,《临时约法》还规定了国民基本权利与自由。

意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中国传统的封建专制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步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为什么是一次划时代的历史性巨变?

近现代历史上有几次划时代的历史性巨变?

都是什么?

(一)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性质:

辛亥革命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

2)政治上:

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3)经济上:

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

4)思想上:

给人们带来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5)国际关系:

支援、推动了亚洲其他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二)20世纪中国历史有几次划时代的历史性巨变?

三次历史巨变:

1)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中华民国民国。

2)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推翻了旧中国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3)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5、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体现在什么地方?

(参看教材p70)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和教训。

⏹主观原因有三个方面:

1)革命纲领的局限——三民主义太过狭隘,对下层大众没有足够的吸引力。

2)主观上,革命党人也没有致力于争取下层民众的支持。

3)领导核心——国民党太过软弱、不团结。

⏹客观原因是帝国主义及封建军阀力量的强大。

⏹教训: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近代中国行不通,中国要摆脱危机必须另谋出路。

中篇综述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主要的三种政治力量及其代表。

1)地主阶级、大资产阶级,其代表先是北洋军阀、后是国民党政府。

2)民族资产阶级,其代表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

3)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其代表是中国共产党。

2、简介从1921年中共建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期间中国国内出现的三种建国方案。

1、地主阶级、大资产阶级的方案:

⏹在中国继续实行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的专制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2、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是在中国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1)政治上,实行英美式的民主政治,但政治权力决不能为少数特权阶级(即官僚资产阶级和大地主)所操纵。

2)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但决不容许官僚垄断资本横行,即必须节制资本。

3、中共代表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提出的建国方案:

1)首先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2)然后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第四章

1、五四前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意义及其局限性。

(一)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德先生: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2)赛先生: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宣扬理性主义及追求真理、反对盲从及蒙昧主义。

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4)提倡白话文及新文学运动、反对文言文。

(二)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1)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扫荡打击了封建专制主义思想及封建旧文化。

2)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和科学,启发了民智,开启了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3)新文化运动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成立中国共产党、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思想文化的条件。

(三)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参看教材

2、五四运动爆发的社会历史条件,导火线,过程及其历史特点和意义。

(一)社会历史条件(历史背景)

1)阶级基础:

中国无产阶级发展壮大为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领导五四运动奠定了阶级基础。

2)思想基础:

新文化运动对民主、平等、自由、反对强权等思想宣扬启蒙激发了人们起来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3)十月革命的影响:

苏联主张国家之间平等交往、反对西方的强权政治与巴黎和会上对中国主权的随意践踏形成了鲜明对照激起了人们对西方强权的愤慨。

4)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则成为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索。

(二)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

中国在山东的权利被转让给了日本。

(三)过程:

前期以北京为中心;后期以上海为中心。

-----参看教材

(四)历史特点:

---------参看教材

(五)历史意义:

1)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2)五四运动是一次广泛的群众运动---工人阶级首次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标志着中国革命由旧民主革命向新民主革命的转折。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后来中共的成立作了组织和干部的准备。

3、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主要类型及其代表。

1)陈独秀、李大钊:

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

2)毛泽东、蔡和森:

五四运动的左翼骨干。

3)董必武、林伯渠:

原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

XX、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斗争实践——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事实表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洋务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

中国的先进分子期待着新的理论学说指导中国人民完成救亡图存的任务。

于是,中国人把目光转向了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严谨——马克思主义是一个逻辑严密、结构严谨、非常先进的科学理论。

这一特点引起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注意并最终将它作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3)思想启蒙——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结果是中国人变得更乐于接受外来新思想新事物。

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初步了解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严谨性之后便很快接受了它。

(4)阶级基础——五四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工人运动的发展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

(5)外来影响——“一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

⏹“一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中国人对用资本主义方案救亡图存产生了怀疑。

⏹十月革命给陷于彷徨、苦闷的中国人昭示了新的理想目标和建国方案,这就是走俄国人的路,搞社会主义。

4、中共一大的内容,二大的内容(中共二大制定的革命纲领)

(一)中共一大的内容:

1)会议制定了党纲:

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消灭私有制、联合第三国际等。

2)会议确立了党成立初期的工作重心是领导中国工人运动。

3)会议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等人组成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

(二)中共二大的内容:

(中共二大制定的革命纲领)

1)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2)党在当前革命阶段的纲领:

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5、国共第一次合作和国民党一大的内容,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一)一大内容:

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以及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参看教材

(二)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1)民族主义:

对外,突出反帝;对内,强调各民族平等。

2)民权主义:

强调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享,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

3)民生主义:

在原来平均地权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耕者有其田和节制资本的主张。

6、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

1)客观上,中外反革命势力的联合超越了当时的革命联合力量。

2)革命统一战线出现了分裂,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先后背叛革命、调转枪口镇压革命。

3)主观上,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犯了右倾错误,放弃了革命领导权、特别是放弃了武装斗争的领导权。

4)当时的中共尚处幼年,没有经验。

5)共产国际对中共的错误干预和指导。

第五章

1、井冈山根据地建立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参看教材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毛泽东提出,中国共产党要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革命根据地建设这三种要素有机的紧密结合起来,以农村为中国革命的重点,组织发动农民,在乡村地区建立稳固的革命根据地。

2、土地革命时期中共的土地政策。

⏹开展土地革命,就是要消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私有制——即“打土豪、分田地”实现“耕者有其田”。

(一)1928年12月,毛泽东制定《井冈山土地法》,肯定了农民以革命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

但该土地法存在一定局限性:

1)没收一切土地。

2)实行土地国有而不是土地农民所有。

3)禁止土地买卖。

(二)1929年4月,毛泽东制定《兴国土地法》,对《井冈山土地法》进行完善:

1)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2)土地私有,可以自主租借买卖。

3)农民生产的产品,除缴纳土地税外,任凭自由买卖。

(三)毛泽东还和邓子恢一起制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

1)阶级路线:

坚定地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

2)土地分配方法:

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均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3、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党内的三次“左”倾错误。

中共在这一时期为何连续出现“左”倾错误?

⏹三次“左”倾错误:

1、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瞿秋白的左倾盲动错误:

认为革命形势在不断高涨,要求“创造总暴动局面”。

2、1930年6月至9月,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

认为革命进入高潮,要求举行全国暴动并集中力量武汉等中心城市。

3、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最严重,使中国革命受到严重挫折。

⏹中共连续犯“左”倾错误的原因:

1)八七会议之后,党内左倾情绪始终未得到彻底清理。

2)苏共和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进行了错误干预和瞎指挥。

3)当时党的理论水平不高,实践经验很缺乏,对于中国的国情也不是很了解,还不善于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

4)党内民主决策机制遭到破坏。

4、遵义会议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内容:

1)批判了王明、博古、李德的左倾错误。

2)党的领导进行了改组:

毛泽东进入政治局常委、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

3)红军的领导也进行了改组:

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军事小组全权负责军事指挥。

⏹意义:

1)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对党的领导。

2)在极端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成为党和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第六章

1、侵华日军的严重罪行。

1)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2)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与财富。

3)强制推行奴化教育。

2、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1935年的华北事变导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共两党开始各自调整政策以应对危局。

2)中共方面的调整主要有:

发表八一宣言、召开瓦窑堡会议,均表示要尽一切可能结束内战并举国一致抗日。

3)国民党方面的调整主要有:

开始对日整军备战、在对日谈判中不再妥协让步、派遣人员与中共接触谈判。

4)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结束,为国共进一步商谈抗战合作奠定了基础。

5)1937年2月,中共向国民党提出五项要求、四项保证得到国民党认可,成为双方合作的基础之一。

6)七七事变后,《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及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中共合法地位的庐山谈话标志着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后形成。

3、抗战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的评价。

⏹防御阶段:

1)国民党军队积极作战,是防御该阶段的抗战主力。

2)国民党军队先后组织四大会战,大量歼灭日军有生力量。

3)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作战为中共军队进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4)由于客观上敌强我弱,加之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均告失败,丧失了大片国土。

⏹相持阶段:

1)国民党调整政策,在积极反共、频频制造反共摩擦的同时,在对日作战方面却消极避战以保存实力。

2)尽管如此,国民党军队在相持阶段还是组织了一系列会战战役、取得一系列战果,大体上保住了西南、西北大后方地区。

4、毛泽东《论持久战》内容、平型关、百团大战-----参看教材第四节

⏹《论持久战》:

1)中日力量对比:

中国是弱国、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大国、日本是小国;中国得道多助、日本失道寡助。

2)中国抗日战争的发展态势必然是中国逐渐由弱到强,日本逐渐由强到弱;抗战必经防御、相持、反攻三阶段。

3)中国抗战既不可能速胜,也不会速亡,最后胜利属于中国;因此,必须持久抗战

XX、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抗战的评价。

(一)防御阶段:

这一时期,中共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还没有发展壮大,主要是配合国民党军队作战。

通过平型关战役、雁门关战役及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等有力配合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

(二)相持阶段:

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正面战场由于连连失利导致士气低落;国民党开始调整政策,消极抗战、保存实力。

1)在此情况下,中共组织了规模空前的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提振了全民族特别是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的士气。

2)百团大战显示了中共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实力,把大批日军主力吸引向华北战场,大大减轻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压力。

3)也正因为如此,此后,敌后战场承担了越来越大的日军压力从而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6、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1)停止实行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2)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以减轻农民所受的封建剥削;与此同时,农民交租交息,以利于联合地主阶级共同抗日。

7、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系统阐明----参看教材第六章第四节

8、整风运动的内容及意义。

⏹内容:

1)整顿党风、反对宗派主义。

2)整顿文风、反对党八股。

3)整顿学风、反对主观主义,这是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务。

⏹意义:

整风运动是一场全党范围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确立了起来。

第七章

1.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参看教材

⏹重庆谈判、《双十协定》

1)长期合作、和平建国、避免内战。

2)召开由国、共、民主党派三方参加的政协会议,协商和平建国事宜。

⏹政协会议取得的成果:

1)国民政府改组、准备实施宪政

2)召开国民大会、制宪

3)宪法草案:

议会内阁制取代总统制、省以下地方自治

4)解放区地位

5)解放军整编

2.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

1)1949年6月底,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共中原解放区,内战爆发。

2)中共方面的战略防御阶段:

1946.6.30---1947.6月底。

⏹1946.6.30---1947.2,国民党军队对中共人民解放区展开全面进攻。

⏹1947.2---1947.6月底,国民党军队对中共人民解放区展开重点进攻—重点进攻陕北、山东两个解放区,但被人民解放军粉碎。

3)转折点:

1947年6月底,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标志着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队开始转守为攻。

4)中共方面的战略反攻阶段:

1947年6月底---1949年底。

⏹1947.6月底---1948.8月:

解放军取得对国民党军队的较大优势。

⏹1948.9-1949.3月底,解放军开展战略决战、进行三大战役,基本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

⏹1949.4.1---1949.4.20,国共和谈。

由于国民党方面拒绝签署和平协议,和谈最终破裂。

⏹1949.4.21-1949年底,解放军渡过长江、横扫国民党残余势力,中国大陆基本解放。

3、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1)《五四指示》: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五四指示》,决定将党在抗战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即重新实行“打土豪,分田地”政策。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