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20071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docx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docx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教学目的

鸦片战争以来,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的逐步加剧,中国的民族危机日渐深重,为了解救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主要阶级先后登上历史舞台,以各自的方式探求国家的出路,但是,他们都失败了,这种失败构成了此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背景和逻辑前提。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编》的比较与评价。

    2.洋务运动的主要表现。

    3.维新运动的性质与失败原因。

三、授课班级、学时

 教学时数3学时

[导入新课]

   随着外国入侵,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社会各阶级都面临着“怎么办”的问题。

从农民群众,到地主阶级洋务派,到资产阶级维新派,到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对国家的出路进行探索,先后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方案。

但是无论是农民阶级的反帝反封斗争,地主阶级洋务运动,还是资产阶级维新变法,都无法实现中国的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这些探索先后以失败告终。

提问1-2名学生。

[讲授新课]

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1学时)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

   第一,长期以来,中国广大农民在封建地主的压迫、剥削下,过着极其贫困和不自由的生活。

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官僚占有全国绝大部分土地。

农民租种地主土地,需要把全年收成的一半以上作为地租交给地主。

鸦片战争失败以后,为支付对列强的巨额赔款,同时也为了弥补财政亏空,清政府加重了赋税的征收科派。

各级官吏在征收钱粮时往往浮收勒扣,横征暴敛,农民的负担更为加重。

正如天地会的《万大洪告示》所说:

“天下贪官,甚于强盗,衙门污吏,何异虎狼”,“民之财尽矣,民之苦极矣!

   第二,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鸦片贸易在战后进一步泛滥,白银外流更加严重,导致银贵钱贱,又额外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老百姓“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

田赋负担实际增加一倍以上。

这些负担归根到底,仍然落到了农民的头上。

第三,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迫使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群众走上反抗斗争的道路。

1842年至1850年间,全国各族人民的反清起义在百次以上。

清政府调兵各处镇压,但群众斗争彼伏此起,酝酿着更大规模的喷发。

太平天国大规模农民起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爆发的。

   2.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经过(不讲,看教学片《太平天国》)

   3.《天朝田亩制度》(重点讲授)

     

(1)《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

    《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它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即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将土地按亩产高低划分为9等,好坏搭配,按人口平均分配。

凡16岁以上的男女,每人皆可分得一份数量相同的土地,不满16岁的减半。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农、副业产品的生产与分配,都以农村政权的基层组织“两”来实行管理,每25户为1“两”。

生产所得,“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圣库”;“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亦然”。

“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但有限式,不得多用一钱”。

鳏寡孤独废疾者“皆颁国库以养”。

    

(2)历史评价

   太平天国的领导者们希望通过施行这样的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所以,《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是起义农民提出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均贫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超越和发展。

不过,它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

它所描绘的理想天国,仍然是闭塞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传统生活方式,是一个没有商品交换的和绝对平均的社会。

这种社会理想,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

   4.《资政新篇》---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

    

(1)主要内容

   1859年,干王洪仁总理朝政不久,即提出了一个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它的主要内容是:

在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并学习西方,制订法律、制度。

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尤其是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对穷人“宜令作工以受其值”,这就把向西方的学习,从生产力的领域扩展到生产关系的领域,即开始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了。

在思想文化方面,建议设立新闻官、新闻馆,破除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俗,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

在外交方面,主张同资本主义国家平等交往、自由通商,但严禁鸦片入口,强调外人不得干涉天朝内政。

    

(2)历史评价

   《资政新篇》是一个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

洪秀全看到后,几乎逐条加以批示,对其中绝大部分条款都表示赞同,并下令镌刻颁行。

但是,由于它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直接产物,也没有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因而缺乏实现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性

   1.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

   第一,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这次起义历时14载,转战18省,并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在太平天国的影响下,各地各族人民反清斗争风起云涌。

如南方和东南沿海各省有天地会及其支派的起义;北方有捻军起义;西南、西北有各族人民起义。

天京失陷后,太平天国余部仍坚持斗争达4年之久。

这些斗争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

   第二,太平天国是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它把千百年来农民对拥有土地的渴望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出来。

《资政新篇》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这反映了太平天国某些领导人在后期试图通过发展资本主义来寻求出路的一种新努力。

因此,太平天国起义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第三,太平天国还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

在进军过程中,太平军毁掉孔庙,砸碎孔丘牌位。

太平天国还设立了由洪秀全亲自主持的“删书衙”,删改《四书》、《五经》。

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第四,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太平天国的领袖们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

尤其是当中外反动派勾结起来向太平军举起屠刀时,他们毫不犹豫地同英、法军队和由外国军官指挥的“常胜军”、“常捷军”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使侵略者“呼救无人”,“梦魂屡惊”,给了他们应得的教训。

   第五,太平天国起义鼓舞和推动了当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

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

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形成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2.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第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动摇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力地打击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充分显示了农民阶级的革命性。

然而,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

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这一切都大大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第二,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发动、组织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教义毕竟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斗争,而且给起义农民的事业带来了危害。

在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甚至认为“天生真命主,不用兵而定太平一统”,梦想以虚幻的力量代替农民起义者自身的努力。

   第三,太平天国也未能全面地对待儒学。

他们把儒家经书笼统地斥之为“妖书”,而对《四书》、《五经》的删改,却只是删去鬼神祭祀之类的字句,反而把儒学中强调的封建等级思想和纲常伦理原则保留了下来。

   第四,太平天国的领袖们不承认不平等条约,这是很正确的。

但他们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而是笼统地把信奉天父上帝的西方人都视为“洋兄弟”,这说明他们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缺乏理性的认识。

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衰(1学时)

一、洋务事业的兴办 

    1.洋务和洋务运动

    “洋务”,一词的内容较广泛,重心在于外交。

“洋务运动”,一词则有所专指,不包括一般的外交活动,而基本属于“富国强兵”的内政范围。

历史学家把部分清朝官员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从事的“富强之计”,包括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设立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建设近代海军的一系列实践活动,称为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

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主张学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兴办洋务。

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2.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目的

   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目的,首先是为了购买和制造洋枪洋炮以镇压农民起义,同时也有加强海防、边防,并乘机发展本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意思。

   3.洋务事业的主要内容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归纳起来有三方面:

    

(一)兴办近代企业

   洋务派首先兴办的是军用工业。

1890年以前,在全国各地共创办了20多个军工局厂。

其中规模较大的有5个:

1865年,曾国藩支持、李鸿章筹办的上海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同年,李鸿章在南京设立金陵机器局;1866年,左宗棠在福建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有船政学堂,是当时国内最大的造船厂;次年,崇厚在天津建立天津机器局;1890年,张之洞在汉阳创办湖北枪炮厂。

    

(二)建立新式海陆军

   19世纪60年代,京师和天津、上海、广州、福州等地纷纷成立洋枪队,使用洋枪、洋炮,聘用外国教练。

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湘军也是用洋枪装备的军队。

1874年,日本派兵侵犯中国台湾,清政府筹办海防之议随之兴起。

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分别建成福建水师、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共有舰船六七十艘。

其中北洋水师是清政府的海军主力,拥有舰艇20多艘,这支舰队一直归李鸿章管辖。

    (三)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兴办近代工业、训练新军,要有懂得西方先进技术的专业人才。

为此,洋务派创办了新式学堂。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30多年间,创办新式学堂30多所,主要有三种:

一为翻译学堂,如京师同文馆,主要培养翻译人才;一为工艺学堂,培养电报、铁路、矿务、西医等专门人才;一为军事学堂,如船政学堂等。

在创办新式学堂的同时,还先后派遣赴美幼童及官费赴欧留学生200多人。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1.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第一,洋务派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同时也发展若干民用工业,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但是,洋务运动的主流,并不是要使中国朝着独立的资本主义方向发展。

   第二,洋务运动时期,为了培养通晓洋务的人才,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与此同时,京师同文馆、江南机器制造局附设的翻译馆还翻译了一批西学书籍。

虽然其中大部分是有关近代物理、化学、数学、天文、地理的自然科学书籍,内容浅近,但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打开了眼界。

   第三,洋务运动时期,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的“重本抑末”、“重义轻利”、商为“四民”之末等观念都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

西方的各种技术和器物不再被当作“奇技淫巧”受到排斥,而是被视为模仿、学习的对象。

这一切,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2.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封建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维持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发展一些近代工业,为维持清朝的封建统治服务。

也就是说,洋务派企图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

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运。

因为新的生产力是同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不相容的,是不可能在封建主义的外壳中发展起来的。

他们既要发展近代工业,却又采取垄断经营、侵吞商股等手段压制民族资本;既想培养洋务人才,又不愿改变封建科举制度。

   第二,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

洋务运动进行之时,清政府已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批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正是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它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

而洋务派官员却一再主张对外“和戎”,其所兴办的企业一切仰赖外国,他们企图依赖外国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

   第三,洋务运动具有腐朽性。

洋务派所创办的新式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却仍是封建衙门式的。

洋务派所办的军事工业完全由官方控制,经营不讲效益,造出的枪炮轮船质量低下。

官督商办的民用工业,其管理也是由政府“专派大员,用人理财悉听调度”,商人并无发言权,往往还要承担企业的亏损。

企业内部极其腐败,充斥着徇私舞弊、贪污盗窃、挥霍浪费等官场恶习。

大小官员既不懂生产技术,又不懂经营管理。

第三节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1学时)

一、戊戌维新运动

   1.维新运动兴起的原因

   第一,19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甲午战争的惨败,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

而站在救亡图存和变法维新前列的,正是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知识分子。

他们把向西方学习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即不但要求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第二,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中,人们逐步形成了一个共识:

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

那时的外国只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进步的,它们成功地建设了资产阶级的现代国家。

日本向西方学习有成效,中国人也想向日本学。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迅速地高涨起来,逐步形成为变法维新的思潮,并在1898年发展成一场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

   2.维新派的宣传

   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采取了下列行动宣传维新主张,即:

(一)向皇帝上书。

如康有为曾先后7次向光绪皇帝上书,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在1895年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共同发起的“公车上书”。

(二)著书立说。

如康有为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写了《变法通议》,谭嗣同写了《仁学》,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等。

(三)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

如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进呈了《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波兰分灭记》等书。

(四)办学会。

著名的有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等。

(五)设学堂。

重要的有康有为主持的广州万木草堂、梁启超主持的长沙时务学堂等。

(六)办报纸。

影响最大的有梁启超任主笔的上海《时务报》、严复主办的天津《国闻报》以及湖南的《湘报》等。

维新派以各种方式宣传变法主张,制造维新舆论,培养变法骨干,组织革新力量,而重点则放在争取光绪皇帝及其周围的帝党官员的支持上,希望通过他们自上而下地实行变法主张。

   3.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1)论战的内容

   当时,封建守旧派和反对改变封建政治制度的洋务派,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对维新思想发动攻击,斥之为“异端邪说”,指责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是“名教罪人”、“士林败类”。

于是维新派与守旧派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论战。

论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

   第一,要不要变法。

   守旧派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有的人甚至主张“宁可亡国,不可变法”。

洋务派官僚张之洞也在《劝学篇》一书中反复强调封建的纲常伦理不可变。

而维新派则根据西方资产阶级进化论的观点,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他们提出,“变者,古今之公理也”,任何事物“无时不变,无事不变”,“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只有维新变法,革除积弊,才能挽救中国所面临的危亡局面,以图求存和自强。

   第二,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对此,守旧派与洋务派认为,“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纪纲不行,大乱四起”。

维新派则运用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批判。

谭嗣同指出:

“君,末也;民,本也。

”严复甚至认为,国家是“民之公产”,王侯将相不过是“通国之公仆隶”,而专制帝王则是“窃国者耳”。

君是由民共举出来的,民既可以“共举君”,也可以“共废君”。

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合理性,为实行政治制度变革提供了理论根据。

不过与此同时,他们又认为这种变革只能一步步来,“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即首先要为正在向资产阶级转化的新绅士争取政治地位。

只有君主立宪制度才是当时中国理想的政治方案,“兴民权”、“开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才是“治国之大经”。

   第三,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守旧派反对西学,称之为“奇技淫巧”。

洋务派认为西方的军事和技术可以学习,但封建的政治制度、科举八股,尤其三纲五常绝对不能触动。

而维新派则痛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者“牢笼天下”的愚民政策,因此要救中国必须废八股、改科举,办学堂、兴西学。

严复大声疾呼:

“民智者,富强之源”,“欲开民智非讲西学不可”,“救亡之道在此,自强之谋亦在此”。

针对洋务派“中体西用”的口号,维新派一针见血地驳斥道:

“牛体安能马用”?

即体用是不可分的,中学有中学的“体”、“用”,西学有西学的“体”、“用”,把中学之“体”和西学之“用”凑在一起,就如同要让“牛体”产生“马用”一样荒谬。

   

(2)历史评价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论战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进一步开阔了新型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人们长期受到束缚的思想。

通过论战,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维新变法政治运动的帷幕随之拉开。

   4.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

    

(1)百日维新的含义

   由于民族危机越来越严重,在维新派的推动和策划下,富有爱国心、想要有所作为但又无实权的年轻的光绪皇帝也希望通过变法维新,来救亡图存,并从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手中夺取统治大权。

1898年6月11日,他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开始变法。

在此后的100多天中,他接连发布了一系列推行新政的政令,史称“百日维新”。

   

(2)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在政治方面:

改革行政机构,裁撤詹事府、通政司、光禄寺、鸿胪寺等闲散重叠机构,撤销湖北、广东、云南三省“督抚同城”的巡抚;裁汰冗员,澄清吏治,提倡廉政;鼓励创办报纸,提倡向皇帝上书言事;准许旗人自谋生计,取消他们享有国家供养的特权。

   在经济方面:

保护和奖励农工商业和交通采矿业,中央设立农工商总局与铁路矿务总局,各省设立商务局;提倡开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注重农业发展,提倡西法垦殖,建立新式农场;广办邮政,修筑铁路;在上海、汉口等大城市开办商学、商报,设立商会等各类组织;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决算。

   在军事方面:

裁减旧式绿营兵,改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练洋操,习洋枪等。

在文化教育方面:

创设京师大学堂,各省书院改为高等学堂,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提倡西学,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经济特科;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派人出国留学;奖励新著,奖励创办报刊,准许自由组织学会。

    (3)历史评价

   “百日维新”中颁布的各项政令是接受了维新派的建议而制定的,旨在开放一定程度的言论、出版、结社自由,使资产阶级享受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因此,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但是,在光绪皇帝发布的新政诏令中,并没有采纳维新派多次提出的设议院、开国会、制宪法等政治主张。

这些政令和措施并未触及封建制度的本质,所要推行的是一种十分温和的改良方案。

  

  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康有为不厌其详地说明只有变法才能御侮图存。

光绪皇帝赞同变法,也主要是因为面临列强侵逼的巨大压力,感到不变法自强,中国就没有任何出路。

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维新派突破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主张改革君主专制制度。

他们鼓吹民权并提出开议院的主张,也就是要用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制度。

戊戌维新运动虽然未能成功地建立起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其颁布的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若干措施也未能生效,但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在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进化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从而把顽固的封建主义思想壁垒打破了一个缺口,有利于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

在维新派的推动下,“诗界革命”、“文体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史学革命”等相继而起,形成了广泛的文化革新运动。

以维新运动为起点,资产阶级新文化开始打破封建文化独占文化阵地的局面。

在教育方面,维新派主张采用西方近代教育制度,兴办新式学堂,这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京师大学堂的创设,更成为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发端。

   第四,维新派在改革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做了大量工作。

如主张革除吸食鸦片及妇女缠足等恶俗陋习,提出“剪辫易服”的主张,倡导讲文明、重卫生、反跪拜等。

其移风易俗、开启社会新风的效用不可低估。

   2.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第一,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只是幻想依靠光绪皇帝“以君权雷厉风行”,通过和平、合法的手段,实现自上而下的改革,让资产阶级和开明士绅的代表参加政权,逐步实现君主立宪。

在变法步骤上,他们主张渐变、缓变。

在经济上,他们虽然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在思想上,他们虽然提倡学习西学,却仍要抬出封建思想的权威孔子的旗帜,借古代圣贤之名“托古改制”。

   第二,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他们虽然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

维新派尖锐地揭露了沙俄侵华的事实,却幻想依靠与英、日结成同盟来抵抗沙俄。

康有为甚至建议聘请日本前总理大臣伊藤博文来中国任维新的总顾问。

英、日帝国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