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宪评课稿.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71989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吴正宪评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吴正宪评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吴正宪评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吴正宪评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吴正宪评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吴正宪评课稿.docx

《吴正宪评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吴正宪评课稿.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吴正宪评课稿.docx

吴正宪评课稿

读《听吴正宪老师评课》有感

暑假即将开始时,学校组织了全体教师读一本书,因此,我有幸拜读了《听吴正宪老师

评课》一书,在吴老师的评课中,老师们感悟着吴老师的教育智慧和人格魅力;体悟这什么

叫“专业的读教材,用心地读学生,智慧地读课堂”。

评课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对一节课效果的评价。

吴老师的评课关注了三个方面:

一是注

重对学生的课后访谈,倾听来自学生的声音,让学生参与评课,以学生的视角评价教师的课

堂教学,以学论教。

二是注重与教师的对话,使教师在交流与思考中互相启发,提出好的观

点、好的方法,教师既是智慧的分享着又是智慧的奉献着。

三是注重方向引领,评课不应仅

仅着眼于一节课在技术层面的设计,更要引领教师对课堂教学背后的教育理念及数学教育价

值的讨论,使评课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我教师生涯的9年里,如何将单调的数学科变得有趣生动,如何让数学课演绎成故事

课等。

怎么知道上好一节课呢?

一直是深深困扰我的难题,我为之努力,可仍旧雨里雾里。

迫切需要专业的指点。

而吴正宪老师本书中精彩的点评,既“好吃又有营养”,读完这本书意

犹未尽,就以下几点与大家分享.

一、设计有效地课堂活动。

读完《听吴正宪老师评课》第一辑,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要设计有效地课堂活动。

很多时

候,我们过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们总是机械的教给学生书

本上已有的知识,却没有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教出来的效果也许并

不差,但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只是一味的教,

学生只是一味的学。

读完这一辑,吴正宪老师告诉了我,课堂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充分展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

知识的理解,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自信,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

感受到成功,享受到幸福。

二、要读懂学生,充分的信任学生。

读完《听吴正宪老师评课》第二辑,我深刻的体会到读懂学生的重要性。

教学是一门技

术,但更是一门艺术。

我们可能准确的把握了教材的内容,但没有注重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

光去观察问题,去主动提出问题。

简单的说我们忽视了交

流。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简单的喊学生回答答案是什么,却忽视了多问学生几个为什么。

没有思想的碰撞与交流就很难擦出智慧的火花。

我们不能一味的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学

生,应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这样才能“知道他的知道”。

三、教师适时的引导和鼓励会激发学生无限的创造力。

在读《听吴正宪老师评课》第三辑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真有才”与“好失落”—

—评丁凤良老师执教的《圆的认识》这一课。

在这堂课里,丁老师对一学生的回答评价为“你

的话不多,总是非常精要”。

学生听了以后感到“我真有才”。

对回答什么是直径的女生评价

道“对称轴今后我们会学到”,学生听后“好失落”。

不同的鼓励和评价带给学生不同的感受。

而在课堂中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面对的是学生五彩斑斓的思考,我们应该认真

倾听学生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观点,并用心给予回应。

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时候我

们忽略了这一点,当学生的回答与我们的思考不着边际的时候我们甚至说了重伤学生自尊的

话。

读完这本书,我时刻提醒自己:

对学生的心灵造成伤害是很难弥补的。

一句简单的鼓励,

一个赞美的眼神都会传递给学生无限的活力。

看完这本书,我真切的感受着吴老师的教育机智和人格魅力,今后我将注意把自己的听

课体会及对教学的见解和感受与同事们分享,在评课交流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不断成长。

篇二:

吴正宪《估算》评课

《估算》的评课

康小孙锦会

我观看了远程研修中《小学数学估算与精算的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中的课例展示二《估

算》一课,由吴正宪老师执教,本课例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数的运算的第一学段的新

授课。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

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主动估算的意识,提高学生自主选择估算与精确

计算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估算?

?

上课开始,吴老师首先让学生提出在估算中遇到的困难和需要研究的问题:

“有什么好的

估算方法?

”“学习估算有什么用处?

”“为什么学习了精确计算还要学习估算?

”?

?

在逐多

问题中吴老师选择了一个讨论问题就是:

在下列的哪种情况下,使用估算比精确计算更有意

义?

1.当青青想确认200元是不是够用时;

2.当销售员将每种商品的价格输入到收银机中时;

3.当青青被告知应付多少钱时。

这几个问题的提出真正体现了课程标准“不失时机地培养估算意识”的具体实践。

吴老

师力求培养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选择“估算”的判断能力。

第二个环节是吴老师设计了这样几个情境:

“青青购物”,“曹冲称象”,“春游租车”,“安

全过桥”等,首先,这些情境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

在熟悉的并能够引发思考的情境中学习,

学生感觉非常自然,能够有思维的真正投入,并且使学生体验到解决数学问题是一件非常有

趣、非常有用的事情。

其次,这些情境的目的性非常明确。

“青青购物”感受估算与精确计算的价值;“曹冲称

象”,探究、发现各种不同的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春游租车”与“安全过桥”,感受

不同的估算方法适合解决不同的问题,解决问题时要根据需要进行灵活选择。

总之,一个目

标:

在估算中感受、体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深刻道理。

另外,情境中蕴含着数学思想方法。

转化思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思想,

使复杂变简单,使未知变已知。

故事《曹冲称象》,课堂中学生在“估大象的体重”问题时出现了多种估算的方法“大估”

“小估”“中估”“调凑估”“四舍五入估”,面对着多种估算方法,吴老师并没有及时评价,

而是引导学生在与“准确值”的比较中反思自己的估算方法,帮助学生积累经验。

在此过程

中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自主反思,学会欣赏接纳同伴的经验。

本节课在引导学生利用估算进行问题解决时,吴正宪老师精心设计了“估一估座位够不

够?

”“能安全通过小桥吗?

”两个有意义的问题情境。

通过比较“在什么情况下小估(大估)

比较合适?

”的问题讨论,让学生体会选择估算方法对问题解决的重要。

从而使学生将数学

知识活用即“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提高了学生估算技能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欣赏了吴老师《估算》一课,课上的每一个细节,都体现着她对课堂、对学科、对教育

的深刻理解。

在举手投足之间彰显着她的教育智慧,在循循善诱之间体现着她的教育理念。

正如吴老师常说的“用心拥抱事业,用爱浇灌课堂,用情温暖学生”。

由此可见,好问题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学习经验,好问题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好问题必须能够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即好问题必须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能够给学生

“跳一跳,摸得到”的感觉。

估算是一个人的思维和创新反映能力的体现。

在今后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增强和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养成估算习惯,积累估算方法。

在总结经验和估算的体验中,让学生

逐步理解估算意义,提高估算能力,增强数学学习的意识,不断拓展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吴老师在课上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带着有价值的问题一起研究。

一般说来,估算教学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学生体验不到估算的必要性,不能自主选择何时估算、何时精确计算。

教学常常是为了估算而估算,为了估算方法的多样化而多样化,将估算看做一种具体的技能来教。

例如,教学中常常让学生解决这样的问题:

“每个足球78元,买2个足球,请你估计150元够吗?

”“估算388+120、388+110的和各是多少。

”“一班学生238人,二班学生158人,399个座位够吗?

”由此,教学的现实必然是“老师让我们‘估’我们就‘估’,老师让我们精确计算我们就精确计算”。

我选择的第一个讨论问题就是:

在下列的哪种情况下,使用估算比精确计算更有意义?

1.当青青想确认200元是不是够用时;

2.当销售员将每种商品的价格输入到收银机中时;

3.当青青被告知应付多少钱时。

往日的课堂教学,我很可能在同样的情境下只提出“妈妈带200元够吗?

请你估一估”,今天我提出的“你认为在哪种情况下使用估算比精确计算更有意义”首先帮助学生判断在什么情况下估算,在什么情况下不估算。

受到国际数学教育的影响,借鉴了timss的国际数学测试题目,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力求培养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选择“估算”的判断能力。

因此,选择合适的问题,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带着有价值的问题一起研究,体会估算的意义和价值是很重要的。

吴老师的提问朴实自然,这个问题既基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又顺应了教学的根本:

真正的思维基于“问题”。

正如杜威所言:

真正的思维(反省思维)起源于某种疑惑、迷乱或怀疑。

思维的发生不是依据普遍的原则,而是由某种事物作为诱因而发生。

学生的问题真实自然,当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来学习,而老师的教学

设计又满足了学生的这些“基本需要”时,教学必然是有“过程”的,老师与学生必然都是有体验的、真正参与的,从而也是都有收获的。

正是基于这种朴素与自然,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流对话、思维活动如山川中的小溪流水,清新、流畅,毫无矫揉造作之势,是一种享受。

《课程标准》中指出:

学生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这便涉及到估算教学的一个核心问题:

即如何处理估算方法的多样化?

学生可否想怎么估就怎么估?

如何评价学生的多种答案?

其教学价值仅仅是为了得出一个正确答案吗?

吴老师在课上给足学生交流的空间,鼓励估算方法多样化。

学生对“数”的感觉以及运算的理解,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得出多种不同的估算方法:

小估、大估、大小估、中估、四下五上估、凑调估。

教师轻松、幽默、自然的语言,使得学生对估算的多种方法有了深刻的理解。

课堂中学生在“估大象的体重”问题时出现了多种估算的方法“大估”“小估”“中估”“调凑估”“四舍五入估”,面对着多种估算方法,我不强求学生达到所谓的最优化,有道理就是对的。

在交流估算方法时,关注学生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有的学生以300为单位,有的以400为单位,还有的以350为单位,这些都是有道理的,在这个环节中重点是让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选择适当的单位估算。

我还注意到学生在平等、民主的气氛中,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估算方法的理解,把“四舍五入”法,说成“四降五升”法,吴老师顺应学生的思维与表达一一给予充分地肯定和赞扬。

虽然学生的表达不够严谨,但对他们探究欲望的唤醒,自信心的养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这是他们原生态的创造,个性思维的张扬,将终生受益,一生难忘。

关于片段中的二次反思环节,我还有一点想法。

对多种估算方法的“二次反思”,其教育价值是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对自己或他人认识过程的再认识,即“二次”比较分析各种

估算方法的优势与不足,学会了解、监控、调节自己的思维过程,逐步学会认识自己、欣赏他人。

这种“二次反思”对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培养学生优秀的人格品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这一点常常为一线教师所忽视。

吴老师在处理估算方法多样化时正是抓住了“多样化”的上述教育价值,所以课堂氛围幽默自然,教学效果卓有成效。

同时,吴老师在引导学生把估的结果与准确数对比、反思时,问:

估的结果与准确数比较你有什么想法?

让学生体验到,估数是一个区间的数,只要在适当的范围内,只要合理都是正确的。

这种区间思想的渗透,给学生孕育了有限与发散思维,给教师指明了评价估算的方向。

这对培养学生区间思想,合理做事,非常重要。

还有一点我感受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