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中学三年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17111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5.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江中学三年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内江中学三年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内江中学三年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内江中学三年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内江中学三年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江中学三年发展规划.docx

《内江中学三年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江中学三年发展规划.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江中学三年发展规划.docx

内江中学三年发展规划

成都四中2009—2013年发展规划(目录)

第一部分学校概况

一、办学成效

(一)课程体系初步建立,育人工作成效显著

(二)师资力量不断增强,育人环境日益优化

二、面临挑战

(一)课程、教学与德育问题

(二)组织、管理与环境问题

第二部分指导思想与五年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五年发展目标

第三部分五年的工作重点

一、建设以“育人(立人)”为核心的课程文化

(一)落实培养目标,建立现代课程

1、课程文化建设理念

2、课程建设目标

3、课程实施的措施

4、课程实施的计划

(二)凸现学生主体,改革课堂模式

1、课堂教学改革理念

2、课堂教学改革目标

3、课堂教学改革措施

4、课堂教学实施计划

(三)坚持以德为首,开发德育课程

1、德育工作理念

2、德育工作目标

3、德育工作措施

4、德育工作实施计划

二、建设以“育人(立人)”为宗旨的保障体系

(一)促进教师发展,建设组织文化

1、组织文化建设理念

2、组织文化建设目标

3、组织文化建设措施

4、组织文化建设实施计划

(二)树立服务意识,建设管理文化

1、管理文化建设理念

2、管理文化建设目标

3、管理文化建设措施

4、管理文化建设实施计划

(三)优化内外环境,建设环境文化

1、环境文化建设理念

2、环境文化建设目标

3、环境文化建设措施

4、环境文化建设实施计划

温十七中2009—2013年发展规划(草案)

课程改革和学校文化建设是当下我国基础教育的主旋律。

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趋势,结合我校历史发展的经验与现状,特提出未来五年学校发展整体规划。

第一部分学校概况

一、办学成效

温州市第十七中学是温州市鹿城区一所全日制初级中学,创办于1991年,占地36亩,学校现有34个班级,在校生1723人,专职教师128人。

2004年,学校制订了2004——2008年学校五年发展规划。

五年来,学校按照规划提出的“有利于学生的成功与发展,有利于教师的成功与发展,有利于学校的成功与发展”的办学理念,努力去实现规划所确立的温十七中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目标。

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关怀下,在全体十七中人的努力下,学校各方面的建设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从学校文化建设的视角来看,学校文化的核心即直接服务于学生的课程建设、德育工作、教学工作成绩显著,学校文化建设的支持系统包括师资队伍、管理质量和校园环境等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

(一)课程体系初步建立,育人工作成效显著

1、课程意识逐步明晰,课程体系初步建立。

学校领导锐意进取,敢于创新,十分重视课程建设在学生培养上的作用,致力于课程建设,逐步建立了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一体的学校课程体系,并初步构建起德育课程。

2、教学质量稳中有升,学校声誉不断提高。

在全体教师的努力下,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社会声誉不断提升,社会满意度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在生源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学校仍保持了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近几年中考成绩屡创新高,各项指标均名列全市前茅,使学校办学水平得到社会认可。

3、学生综合素养稳步提高,持续发展潜力明显增大。

学校十分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四节一会”、“体育特色学校创建”等活动为载体,为学生的个性化、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发展的平台。

同时,学校坚持育德为先,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素养。

因此,温十七中的学生综合素养稳步提高,持续发展潜力明显增大,升入高级中学后,受到普遍的好评。

(二)师资力量不断增强,育人环境日益优化

1、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师资力量不断增强。

5年间,学校以课程改革为抓手,构建学校校本教研模式,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增强了师资力量。

学校现拥有一支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教师队伍,他们年富力强,开拓进取,已成为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

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教师本科学历达87%,中学高级教师38人,中学一级教师47人。

57位教师荣获省、市、区级“三坛”等荣誉称号,每年有50多位教师在市、区级及以上各类业务比赛中获奖。

2、管理质量不断提高,示范辐射效果明显。

学校领导十分重视质量管理,倡导以人为本,不断提高管理的效益,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成效明显。

办学以来,学校先后获得市文明学校、市示范性初中、市文明单位、市绿色学校、市德育工作先进学校、市教育工会工作先进单位、省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省校本教研示范校、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省文明单位、全国优秀家长学校等荣誉称号,并与双屿中学成立了温十七中集团学校。

示范学校的创建和集团学校的创办,促进了学校管理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3、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校园环境日益优化。

校园环境改造已初具规模,现拥有现代化计算机校园网络系统,每个教室均配有多媒体教学系统,同时还配有图书馆、计算机机房、实验室、音乐室、美术室、舞蹈室、羽毛球馆、跆拳道馆等各类专业教室和教学辅助房,建有1800㎡室内体育馆和250m环形跑道和6条120m直道的塑胶操场。

2008年,鹿城区教育局重点提出提升温十七中校园文化品位,把温十七中打造成为独具办学特色、设施先进齐全、校园环境优美、办学质量优异的一所鹿城教育的窗口学校。

学校校园文化提升工程已经启动,一个崭新的十七中逐步呈现在世人面前。

二、面临挑战

在全体十七中人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办学质量不断提升,学校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

面对目前日益激烈的教育竞争,如何通过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学校的文化内涵与综合竞争力,成为学校面临的新挑战。

综观学校的各个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教学与德育问题

1、课程问题:

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我校缺乏系统的以课程文化为统领的课程体系,亟待建立按一定社会发展对下一代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对人类文化的选择、整理和提炼形成的课程观下的学校课程;学校课程管理与课程评价亟待加强:

校本课程建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还存在学科之间的不平衡、年级之间的不平衡的现象,德育课程的特色创建还有待进一步突破和完善。

2、教学问题:

课堂教学改革尚需深化。

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课堂教学中“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的情况虽有所改善,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待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需要探索有效的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

3、德育问题:

德育工作尚需系统思考。

学校层面和分学段的德育课程建设还缺乏论证和系统要求;优秀班主任的培养、班主任队伍的结构和专业化发展还需进一步思考与探讨;非班主任科任老师、学校工作人员的育人意识有待加强,积极性有待提高;校园周边的社会环境增加了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难度;少部分科任老师缺乏对后20%学生的管理信心;对部分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的教育方法和措施受政策权限限制,致使这部分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校风、学风以及学校的社会声誉。

(二)组织、管理与环境问题

1、组织问题:

学校组织缺乏组织成员共享的核心价值观、行为准则和行为模式的显性语言系统。

目前,我校名师、名班主任数量偏少,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队伍的发展缺乏内在的动力源泉和外在的激励机制,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整体文化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培训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

教科研氛围不浓,组织成员尚未形成群体合作的科研氛围,离“研究型”、“学者型”教师的要求差距较大,省级以上研究课题特别是能被推广应用的课题数量偏少,研究质量不高。

2、管理问题:

学校内部管理改革有待于进一步深入,集团学校的管理需要进一步探索。

就学校的内部管理而言,以部门为主出台的有关管理制度相对完善,但学校制度尚未成为一体化的系统,以管理文化理念为指导的学校制度建设并体现学校特有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发展目标、运行效度等还不够明显;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部门间的统筹、协调有待加强,管理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管理效率有待提高。

就集团学校的管理而言,温十七中与双屿分校的集团化办学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在双法人背景下,如何提高集团化办学的效益,有待深入思考与实践。

3、环境问题:

学校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建设还需上新的台阶。

一方面,学校环境的文化内涵尚显不足,环境建设的文化含量有待于进一步增强。

需要系统思考环境文化理念下学校外在的物质环境和内在的人际环境建设,逐步形成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学校外在的物质环境与内在的育人环境。

另一方面,随着学校的发展,班级规模的扩大,学校的某些硬件建设已出现滞后现象,特别是活动场地严重短缺,影响了体育课的质量,影响了学生的活动空间。

第二部分指导思想与五年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人本思想为指导,结合学校近二十年教育改革、不断提升核心发展力的历史经验,以学校文化建设统领学校工作,以优秀的学校文化孕育优秀的学校教育,注重内涵发展、优化发展,不断激发全体十七中人的内在动力,建立以“育人”为核心的学校文化体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核心发展力。

二、五年发展目标

总体发展目标:

继续以“三个有利于”为办学理念,建设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以质量求生存的学校文化体系,通过优秀的学校文化的建设实现优秀的学校教育。

关注师生的成功与发展,关注办学质量和育人环境的提升,关注学校特色的培育,力争在五年内把十七中办成课程体系健全、教学质量优良、学生综合素质高、师资队伍一流、人文环境和谐、管理水平上乘的有品牌有特色的现代化精品学校,并不断发挥学校的示范带头作用,以我校的教育改革来推进鹿城基础教育的发展,扩大十七中在全市乃至全省基础教育领域里的影响。

具体发展目标是:

建设以“育人”为核心的富有十七中特色的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围绕“育人”这一核心产生的价值观念、办学思想、教育理念、群体的心理意识等。

学校系统中,直接服务于学生的是课程、课堂与德育,因此,要加强以课程文化为核心,以课堂教学改革、德育建设为推力的学校文化内核的建设:

一是加快课程建设的步伐,形成适合培养个性化与社会化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的课程文化;二是展开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三是通过德育课程的建设,培养综合素养高、精神生命丰富、和谐的人。

学校文化还是一个影响和陶冶学生的“教育场”,每时每刻都在对学生产生着教育作用,而且这种教育作用具有持久、经常、渗透等特点,因此组织文化、管理文化与环境文化的建设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也十分重要:

一是实现教师队伍专业化,形成促进教师整体和个体素养的全面提升的组织文化;二是不断提升校园建设的文化内涵,建设富有人文气息的环境文化;三是实现学校管理的清晰、协调、简洁、高效,形成民主化、科学化、人文化的管理文化。

第三部分五年的工作重点

五年的工作重点是:

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建设起以课程文化为重点,以组织文化、环境文化、管理文化为支撑的具有十七中特色的学校文化。

一、建设以“育人”为核心的课程文化

以教育的培养目标为指导,以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教师专业化能力为宗旨,构建适应每一位学生健康和谐发展需要的“国际视野、现代意识、科学精神、人文素养”的学校课程理念,形成与时俱进、充满活力、特色鲜明的学校课程文化,提高学校课程的质量。

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的“三个转变”:

学习态度由“供应式”向“超市式”转变,教师教学由“注入式”向“发动式”转变,课堂内容由“纯知识型”向“能力、情感、价值观”转变,以优质的课堂教学服务学生。

构建由“学科性课程(认识性课程)、活动性课程、环境课程(隐性课程)”等多种课程组成的德育课程体系,拓展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

全面提高素质教育水平,实现我校办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为学生的成人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落实培养目标,建立现代课程

1、课程文化建设理念

课程文化是指按照一定社会发展对下一代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对人类文化的选择、整理和提炼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

学校的核心功能是“为学生的成功与发展服务”,学校的教育性主要靠课程实现。

因此,要建设起以学生发展为指向的课程文化。

未来五年,我们将通过优质的课程体系来确保学校的教育理念和目标的实现,以优质的课堂教学和德育课程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心、科学的方法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建设起能符合社会发展对下一代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和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高质量课程文化。

2、课程建设目标

(1)构建完善的学校课程体系。

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理论和社会发展需求,逐步完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构建能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具有学校特点的课程体系;逐步建立一批适应不同学生个性特点、能力倾向和自身发展需要的特色课程、品牌课程,为全体学生创设求知成才的发展空间。

学校课程体系框架

 为了让教育的社会化与个性化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

一方面我们要按照未来社会对公民的要求,通过全面贯彻落实“新课标”所规定的课程对每个学生实施教育。

另一方面我们要按照为使每个学生将来成为人才,打下必要的人才基础的角度去开设适应学生需要的课程,也即校本课程。

为此,按课程功能的二元化(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课程水平的多层次(基本素质、发展提高)、课程组织的多样性、学生能力的差异性等基本要素,架构起由四大空间、七大模块整合的学校课程体系。

功能目标

课堂教学——间接经验

实践活动——直接经验

目标

形式

空间A

基础型课程(国家、地方)

空间B

主题活动社会实践学校文化

A11.学科类

A12.体育与健身A13.心理健康

B11.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校运动会、春游

B12.晨会仪式等主题活动系列

B13.升旗仪式,开学、毕业、结业典礼

A21.主题教育课系列

B21.军训,B22.劳动技能

B23.志愿者服务,B24.校园值日

B25.公益劳动,B26.家政劳动

B27.环保活动 B28.安全演习

B29.校园文化(环境、制度、人文)

形式

空间C

拓展型课程(地方、校本)

空间D

探究型课程、社团活动

C11.身心健康类C12.学科竞赛类

C13.科学素养类

C14.人文素养类

D11.小论文、小制作、小实验

D12.课题研究

D13.社会考察

D21.社团活动

D22.项目设计

 

(2)提高课程的研发能力。

以校长室为指挥中心,围绕课程的开发研究,系统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完成校本基础课、拓展性课、主题活动课、社会实践课、研究型课和社团活动等课程的开发,并配套相应的课程标准、课程教材、实施方案、评价方案及管理方案等。

(3)提高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

通过校本培训,使教师具有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能力,形成一支具有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要求的优秀师资队伍,力求每位教师都成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

(4)探索学校课程管理的新途径。

加强教学管理的研究,构建与课程实施相适应的学生选课制度,探索和建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发展性评价制度与教育教学水平监测体系。

3、课程实施的措施

(1)完善课程管理制度。

成立课程委员会,负责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审定学校课程的设置,审批校本课程,落实和实施学校课程方案并对新课程的实施做出科学的检测与评价;建立以教科室、教务处和政教处为主的课程职能机构,编制《温州市第十七中学课程方案》,负责学校课程开发、设置、管理与选课指导等。

(2)加强校本课程的研究与落实。

提高学校建设课程、实施课程和管理课程的能力,建立符合实际、灵活多样的校本课程体系。

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基本流程如下:

提出申请→撰写提纲→编写教材→评价审批→网上选课→安排课务→实施教学→教学调查→总结奖励→优化课程→形成特色。

(3)加强主题活动课程的研究与落实。

主题活动课程包括升旗仪式、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参观活动、竞赛活动、自主活动等内容。

主题活动课程在活动管理和落实上难度较大,因此要重视研究,形成课程方案,以三个“定”加强落实,即定方案、定内容、定教师,将主题活动课程化、传统化、系列化。

(4)加强拓展型课程的研究与落实。

拓展型课程包括学科竞赛类、人文素养类、科学素养类和身心健康等四大系列。

学校将从全面发展学生素质出发,照顾到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开设每个学生所需的自主性选修课程,并组织一定量的专题讲座和竞赛辅导等作为补充;采用“走班制”形式,突出语文阅读、英语口语、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重点开发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两类校本课程,增加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为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服务。

(5)加强探究型课程的研究与落实。

探究型课程以探究学习和社团活动为主体。

通过小论文、小制作、创新设计、小课题研究等,让学生体验主体性学习并掌握其技巧;通过社团活动这一重要的教育渠道,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特殊需求,锻炼学生领导、人际交往、社会活动和解决问题等能力。

(6)开发课程管理与学生学习平台。

继续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管理与学生学习平台,使课程的设置、申报、选课、评价、交流、学习、远程访问等功能在校园网络上实现。

4、课程实施的计划

第一阶段(2009.9—2011.8)

(1)成立课程委员会,编制《温州市第十七中学课程方案》。

(2)开发实施A空间和B空间的部分课程进行相关课程的师资培训。

第二阶段:

(2011.9—2013.8)

(1)开发实验B、C空间的全部课程和部分D空间的部分课程。

(2)完善课程评价方案,进行相关课程的师资培训。

第三阶段:

(2013.9—2014.8)

(1)开发实施D空间的全部课程。

(2)全面总结课程开发管理、评价、师资培训等方面的经验。

(二)凸现学生主体,改革课堂模式

1、课堂教学改革理念

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强调师生人格平等,创设互相尊重和互相合作的教学环境,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2、课堂教学改革目标

(1)形成教学新理念。

以外力推动向内在需求转变,重塑教师教学新理念,促成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变。

(2)构建教学新模式。

以学生自主学习与主动参与为核心,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的“三个转变”。

(3)促成学习方式改变。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全面落实“三维”目标。

3、课堂教学改革措施

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原则为:

突出重点、解剖典型、总结经验、带动全面。

(1)成立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

研究课堂教学改革,制定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分层次、分阶段地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活动。

(2)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与改革。

大力改革教学常规,制订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教学计划,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试点。

行政领导深入课堂教学改革一线,率先上示范课,帮助教师实现理念和行为的转化;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率先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活动”的试点工作,以此为基点,在整个教师群体中产生辐射效应。

(4)建立课堂教学新模式。

各学科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及不同的课型建立“自主学习、主动构建”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制定各学科实施方案,建立新课堂教学模式下的班级管理方式及班主任的工作方式,切实落实课堂教学行为的改进措施。

(5)建立评价与监测体系。

研究开发切实可行的初中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案和教学监测方法,建立多元化的学生评价制度,构建发展性的评价制度与科学有效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特别是关于学生成长记录评价的操作与管理方法,保证学生成长记录的真实性与可信性。

(6)完善校本培训制度。

进一步优化校本教研制度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系统,创设多元而有效的校本教研模式,组织和鼓励广大教师密切结合教学实践,积极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研能力与水平,使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验过程成为教师自身不断成长的过程。

对师资进行强化培训,实施“验课”制度,合格上岗。

4、课堂教学实施计划

第一阶段(2009.9—2011.8)

(1)成立课堂教学改革的组织机构,制定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制定各学科的实施方案。

(2)设计“自主学习、主动构建”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各学科根据本学科特点及不同课型,建立的课堂教学模式。

(3)建立新课堂教学模式下的班级管理方式及班主任的工作方式,建立新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课堂物理环境模型。

第二阶段(2011.9—2013.8)

(1)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试点工作,培训相关的教师,在七年级开设实验班。

(2)具体落实课堂教学改革的各项措施,实施“验课”制度,合格上岗。

第三阶段(2013.9—2014.8)

(1)对实验班的各项指标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

(2)总结各方面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决定是否推广普及。

(三)坚持以德为首,开发德育课程

1、德育工作理念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工程,它重视社会需要和个体、自然需要的和谐发展,注重青少年个体道德思维的培养和道德探究能力的养成,以帮助青少年一代认识社会文化的多样性,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思维能力,特别是独立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形成多元化、多视角地进行自主选择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以课程理念统领德育工作,开发既放眼世界又重视弘扬民族传统的德育课程。

2、德育工作目标

(1)加强思想教育工作。

坚持以德育为首,加强和改进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把政治思想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等作为重点,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实现全员德育。

稳步开展德育工作,切实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力争在五年内使我校德育工作朝以下方向发展:

德育工作人人抓;德育工作时时抓;德育工作网络化;德育形式多样化;德育工作实效强;不发生违法事件;学生习惯养成好;校园文化氛围浓。

(3)创建德育特色校。

构建德育课程体系,推动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教育教学的稳步提高,努力使我校成为区级乃至市、省级“德育特色校”。

3、德育工作措施

(1)坚持“四个结合”的德育工作原则。

在德育实施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做到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发展个性与适应社会需求相结合,使德育工作科学化、有实效性和创新性。

(2)建设高素质的全员德育队伍。

狠抓师德师风建设,通过班主任业务学习和工作例会、德育研讨会和业务学习等多种渠道,加强对外交流与学习,提高教师的德育业务水平和能力;探索全员德育新思路,完善学校各级各类人员的德育工作职责,发挥德育团队的合力,形成校内齐抓共管,全面育人的德育工作网络。

(3)构建完善的德育管理体系和课程体系。

落实分层责任制,加强课程管理,由校长室对政教处、学段、班主任、班级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开发德育课程资源,完善课程体系,推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评价制度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4)构建立体的德育渠道。

挖掘学科德育资源,重视学科的德育渗透功能;加强学生自主管理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管理热情,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校的一切德育活动;重视家庭教育,充分发挥我校全国优秀家长学校的作用,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重视社区教育的德育功能,加强与社区、社会的联系,构建立体的德育体系。

(5)形成丰富的德育形式。

以学生行规达标、班级星级评比、系列化主题班会、“主题文化月”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社团、主题晨会、“四节一会”等活动为载体,落实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