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课堂教学主题式微格研究的实践与探索.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13815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41.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年教师课堂教学主题式微格研究的实践与探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青年教师课堂教学主题式微格研究的实践与探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青年教师课堂教学主题式微格研究的实践与探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青年教师课堂教学主题式微格研究的实践与探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青年教师课堂教学主题式微格研究的实践与探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年教师课堂教学主题式微格研究的实践与探索.docx

《青年教师课堂教学主题式微格研究的实践与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年教师课堂教学主题式微格研究的实践与探索.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年教师课堂教学主题式微格研究的实践与探索.docx

青年教师课堂教学主题式微格研究的实践与探索

青年教师课堂教学主题式微格研究的实践与探索

路桥小学课题组﹡

内容摘要:

本课题针对传统教研中教师进入课堂,影响教师授课和学生课堂学习,课后教研不能再现,教师评价零散,教研目的性不明确、缺乏主题、方式单一等弊端,借鉴美国的D.Allen和A.Eve的微格教学理论,结合E.蒙代尔的时动分析法,开展主题式微格研究。

主要探索课堂教学主题微格研究的操作模式,以课堂教学语言、课堂教学行为和以时间为线索的教学流程研究三大主题为研究的内容。

在研究中,根据课堂教学录像,结合实例对教师进行评点、辅导、训练,力求做到针对某一位老师的某一个特点,使其在本人的层次上得到提高、发展。

促使使某一位教师能在短期内发展教学语言,改变教学行为,调控课堂节奏,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关键词:

课堂教学微格研究主题式显微圆全

一.问题的提出

(一)现状的分析

近几年,随着教育的发展和教师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年青人走进校园,成为人师。

经济的发展,使农村城市化……这些改变,也使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

学校规模扩大,自然会新增教师。

这样,刚从大学毕业的师范生成为学校教育的新鲜血液,这些新教师热情高,但其观念其方法各有不同。

而在学校里,走进课堂几年后的教师绝大部分相继出现了教学能力发展的“高原期现象”。

即教师在工作几年后,长期乃至永远,其教学水平再没有显著提高,现有的教学技能水平基本上就是以后几十年的教学能力水平。

事实上,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素质形成的。

简言之,我校现有2494名学生,每天258节课,一年5-6万节课。

据统计,上这些课的老师30周以下的教师就有56名,占全体教师的52%。

这百分之五十二的老师相继出现了“高原期现象”。

因此,改变青年教师教学“高原期现象”,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本课题组组长:

吴敏君,成员:

杨福增、王秀琴、郑国增、罗艳敏等,主报告执笔:

吴敏君、杨福增

(二)教改的需要

“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体,必须从课堂教学切入,创造适应时代、适应社会、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

我们教师要客观、认真地审视传统教育模式下的课堂教学,通过对课堂教学行为的不断反思和改进的过程,认识新课程,体悟教学的新理念,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建立起新的课程理念,主动地参与新课程改革探索,改造课堂教学,走进教学的天地。

如何使青年教师在新课程的理念下,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技能,如何来捕捉他们的成功所在,促进他们特点和风格的形成,发扬他们的心血结晶,这就是教研活动承担的任务。

教研活动为青年教师搭建了成长的平台,是培养教师的园地。

但是在当前的教研活动中,存在着一些不正常现象,严重影响了教研活动质量的提高,弱化了其应有的价值功能。

因此,认真开展对教研活动形式、方法和内容的研究,既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也是教育面向未来,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三)教研工作的弊端

在教育工作中,教育部门把培养教师的任务落在教研室、教师进修学校和教师培训中心。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这几个部门的工作却出现了许多弊端。

1.教研室调研的弊端

在教研室行使职能时,主要工作方式是走进课堂。

堂而皇之地坐在教室的某一处听老师讲课,这种常规性的教研方式主要存在以下几点弊端:

(1)影响学生课堂学习

在课堂学习中,学生要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课。

而教研室老师在进入课堂听课,即听老师授课,也听学生发言。

教师尚对听课者会面红心跳,至于学生,面对陌生的听课老师,往往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课,甚至出现不敢说话的情况。

因为,教师们经常会告诉学生,今天哪位老师会来听课,学生们要表现得好一点,举手积极一点,发言响亮一点,精彩一点,不要做小动作。

于是,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正襟危坐,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动一下手,犹如刘姥姥进了大观园。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消极的、被动的。

(2)不能复现

课堂教学是一种过程。

在动态变化的课堂结束后,听课老师与执教老师一起参与的教研活动,只能凭记忆来回顾课堂教学情境。

即使是最精彩的讲课过程,如果要通过听课老师的复述出来,也已经打几个折扣。

因此大家都说,课堂教学是一门永远遗憾的艺术,但是有了微格教研,就可以再现整个教学过程,相信这个遗憾将不再存在。

(3)评价零散

听完课后,教研员会对执教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课。

但这种评价是零散的,评课者只能根据自己的某些记忆进行讲评。

这样的评价带有评课者个人的感情色彩,它受感觉左右,而且没有目的,却想到什么讲什么,所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时间一长,就缺乏对某一个教师指导的整体性。

同时,这样的教研会使评价者本身的责任感分散,在点评时,他可以三言两语,也可信口开河,内容随心所欲。

2.进修学校的培训落后

担任新教师培训的进修学校跟不上新课程的步伐,设施简陋,师次缺乏。

特别是进修学校的教师长期脱离教学实际,脱离了进步了的课堂,远离了课堂的现实问题。

他们只能解决教师的知识储备,并不能解决老师现状问题的迫切要求。

他们的动机也是完成教师的培训任务。

3.微格教学培训作用滞后

在师范学校和培训机构的微格教学培训中,也使用了微格教学的培训方式,但是这种方式从80年代进入我国至今,没有因为教育的发展而产生改变。

它的形式还是出现片断,让师范生或年青教师进行模仿。

评价标准是模仿的程度高低。

这样的微格教学,扼杀了教师个性的发展空间,造成青年教师一味地模仿,而失去自我。

对有些优秀的师范生来说,这种模仿甚至阻碍了他们的发展。

其次,微格教学中选择的范本都是客规化、范式化的。

上示范课的都是名师、特级教师,这样使学习者就会产生一种距离感,影响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4.学校内部的教研作用弱化

(1)教研活动脱离实际,流于形式。

例如各种形式的教改专题活动,公开课、观摩课、论文讲座等,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可实际效果不理想。

(2)教研活动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例如有的教研课成了教师的表演课,甚至是为“教研”而“教研”。

对于培养青年教师的功能没有得到重视。

(3)教研活动缺乏研究的主题。

教研活动没有研究的主题,随意,缺乏实效性,结果是研究不深入。

(4)教研方式单一。

教研活动的方式常常是“一言堂”、“独角戏”,很多老师认为,教研活动重要的是相互研讨。

 

教研部门的缺位、教育培训部门的不作为,学校教研问题重重,使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在教学语言苍白、生硬,教学行为不规范,教学流程时间分配不均,课堂教学内容随意安排的问题。

在这种现状下,学校尝试了各种教研,希望通过各种教研活动来提高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

但是,这些教研形式并没有在根本上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

其中,微格教学有再现功能,但手段单一,缺乏个性;备课组的教研虽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但通常是为“研”而“教”,重“教”而轻“研”。

这样,集体智慧并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在二者之间,我们寻找了集两者优势的教研形式——微格教研。

微格教研是微格教学的变式,可以及时反馈,可以再现分析。

传统的教学反馈是靠课堂上仔细观察和笔记,课后将观察到和笔下记录的情况反馈给执教者。

但执教者通常会回忆不起自己在上课时的某些细节,他们对自己的教学没有直观的感受。

它使执教者从“当局者”的地位转移到“旁观者”地位,我们将此称为是“自己给自己照镜子”式的反思研究。

微格教研利用了现代视听设备作为记录手段,真实而准确记录了教学的全过程。

这样,对执教者而言,课后所接收到的反馈信息有来自于教研组的,也有来自于听课同伴的,更为重要的是来自于自己的教学信息,因为执教者能全面观看到本人上课的全过程。

在每次微格教研中,都确定一个主题,使教研更具目的性、针对性,特别是对执教者而言,有主题的微格教研,便于教学技能的掌握,个性空间的发展,这样就形成了主题式微格教研。

 二.研究设计

(一)关于主题式微格研究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教学过程,也正因为它的的复杂性,在通常的教研中,评课教师泛泛而谈,听听教师没有得到最有效的帮助。

因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确定一个研究的主题,教师有针对性去研讨授课教师在这一个主题上的得失。

它也就是提取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方面,采用摄录像提供教研活动时进行某一方面的“微”定格的(格)分析,其中包含“格物致知”的精神、态度,既学习有关理论,也探讨具体操作,从而获得完整的认识,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及课堂教学质量,从而使教研有目的性、针对性,便于指导。

如课堂教学语言这一主题,采用摄像的手段,把这一节课摄录下来。

或者是在听课中,评课者和听课者根据这一次研究的主题,记录下这一节课中开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

在课后,根据我们的评价目标,进行点评、讨论和问答,从而使教师直观地认识到教学语言的缺失和改正的方法,在短期内提高课堂教学语言技能技巧。

1.主题式微格研究法的形式

在微格教学基础上建立的主题式微格研究法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1)点评式开课教师上完一节课后,评课者根据研究的主题,参照评价目标进行点评。

这样的点评,针对性极强,使开课者非常明确地知道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存在不足,从而使开课教师在随后的教学中及时得到纠正。

(2)讨论式某一教师开课后,所有听课者和开课者坐在一起,采用头脑风暴式的发言方式,就这节课中研究的主题,提出意见,发表个人的看法。

(3)问答式开课后,听课者向开课教师提出问题。

了解设计的意图,并对存在问题,让上课的老师作出假设的回答。

这样,既巩固了良好的课堂教学行为,又促使教师发现存在的问题,在答辩中掌握教学技能技巧。

2.主题式微格研究的特点

(1)反馈及时

主题式微格研究为青年教师提供了一面“镜子”,使执教者与另一个“我”面对面,这样迅速给他们创造自我反思的平台,使教师本人能客观地分析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提供了有利条件。

对教师群体即备课组而言,微格手段使得教研活动内容更为丰富、生动有趣,而且可操作性强,也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实用的训练方法。

(2)主题明确,针对性强

我们以往的教研评课活动,往往从执教的教学设计到课堂教学语言,甚至是某一个细节都会涉及,但效果并不理想。

主题式微格研究,每次教学只研究一个主题,所以,可把研究的内容、目的制订得更加明确、具体,突出了重点。

这样,有利于青年教师的培训,因为微格研究的企图就是“在实现的课堂教学情景中适当运用教学技能”,它总是以课堂情景、教学目标为先导的,是一种微观的方案设计。

若偏离了课堂教学目标,不管运用了什么样的教学技能都是无意义的。

(3)便于操作

显然,微格借助摄像机械。

只要有需要,随时都能操作。

但更突出的是微格教研表示了学校“工作即研究研究即培训”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思想,通过微格教研期望营造一种“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氛围,力求“将每一个备课组建设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型组织(圣吉P.M.Senge)”。

我们认为教师在日常“业务工作”中的任务、问题与情景,是校本研究与培训的核心内容;同时,我们认为研究与培训的基本组织是学校的每一个备课组。

(4)关注学生

在微格摄像资料中,教师能够完整地看到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的关系,使授课者更加关注信息传递即教学的效果,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作出准确的评价,并自然而然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作出“改进性回应”。

具体而论,就是在微格研究中教师会自觉地对学生的学习基础、需要和可能性进行分析,制定或选择今后的教学策略,对既有的教学方案与习惯进行过程性(形成性)评价,从而使学生收益。

(二)研究目标

1.以课堂教学语言、课堂教学行为、课堂教学流程为三个主题,青年教师参与开课、听课和评课。

在互相点评、讨论和问答和自我反思后,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教学基本技能,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最终促进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

2.构建课堂教学的主题式微格研究的操作模式。

(三)主题式微格研究的对象、时间与步骤

1.研究对象:

学校30周岁以下的语文教师为主要对象,逐渐推广至全体员工。

2.研究时间:

2003、9—2005、10

3.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3、9—2003、11):

学习相关著作,作好心理准备与技术准备。

研究学校青年教师的教学特点及学校教研工作存在的问题。

以微格理论作指导,设计研究方案,研究小组分组。

(2)实践操作阶段(2004、2—2005、7)

(3)整理、总结阶段(2005、7---2005、10)整理教案、录像资料,撰写结题报告。

(四)主题式微格研究的操作

我们提出采用这一种课堂教学的主题式微格研究方法,开展主题式微格教研活动,首先要让教师在心理上接受微格教研,感受微格教研的作用。

因此,先对教师要进行微格理论的培训,了解微格教学的历史、发展,掌握了微格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充分认识到微格教研在实际教学中重要作用。

这样的学习,保证了微格研究法的探索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

其次,学校要准备摄像机、光盘刻录机等设备,并对教师进行摄像、视频采集等技术的培训。

在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才开始进入实施阶段。

具体操作流程图,如下图:

 

1.学习理论

组织课题组成员与青年教师学习和研究微格理论,每周星期一、三教研的学习和研究时间。

以荣静娴等的《微格教学与微格教研》这本书为学习内容。

通过讨论学习,了解微格教学的历史、发展,掌握微格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充分认识微格教研在实际教学中重要作用,保证主题式微格研究的探索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

2.确定主题

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学校进行课堂教学调研,组建青年教师研讨班,进行青年教师素质比武。

课题组在听了张丹、梁燕、罗熙禧等21位青年教师的课后。

发现课堂教学中,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进程、发展的,就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语言。

在语言环境中,师生之间的交际言语主要的是评价、过渡和提问。

影响课堂教学的第二元素是教师的行为。

作为人师的行为成为学生模仿的榜样,更重要的是影响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行为中直观表现的是表情、步伐、手势和板书。

第三是教学流程,课堂是流动的,也正因为他的流动性,也使课堂具有不可预知性。

在流程元素中,主要是研究时间的分配,课堂节奏。

另外,还在后期研究了课前和课后两个主题。

确定研究的主题为课堂教学语言、课堂教学行为和课堂教学流程。

随后细化三个主题,三大主题分为了9个小主题,由此开展研究。

课堂教学语言分为过渡语、评价语和提问语三个主题,课堂教学行为分为表情、手势、步履和板书四个主题,课堂教学流程分为时间分配与课堂教学节奏两个主题。

另个还有课堂教学前瞻性性和后续性的附属研究。

3.学习培训

(1)技术培训

学校购置摄像机、刻录机后,对青年教师进行技术指导,使每一个青年教师都能使用录像机,掌握视频采聚等几个技。

在拍好录像后,能使用刻录机把自己的录像课制成光盘。

(2)知识储备

每开始一个主题的研究时,首先组织教师学习,观看名师的录像。

收集大量名师的课堂教学实录光盘。

根据研究的主题,剪辑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语言、课堂行为的某一方面的内容,进行汇编,形成教师共同学习的资源库。

4.摄制录像课

选定教材,青年教师开课,教研组教师听课,摄录上课过程。

5.组织教研

(1)自我照镜子

上完课后,教师本人观看录像课,本人就教学中的某一个主题进行分析整理。

执教者可反复观看录像,改正设计。

(2)同伴互助

听课老师及点评老师进行反馈。

教研组个别谈话,课后讨论。

对于在课中出现的某一个主题的问题,进行评价、分析、指导,指导执教者改进设计。

6.撰写反思

上课老师撰写教学反思,针对课堂教学实录,写下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这里的反思,并不仅仅是对课堂教学设计的反思,更多的是对课堂教学自我的反思,是教师最真实的感受的表达。

三.言语研究

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工具。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的智力劳动效率。

”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技能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基本技能。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由此可见,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只有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语言,把握语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影响,才能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

名师的课堂实录和部分青年教师的试教课,表现了教学语言艺术的无穷鬼魅力。

特别是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他们的语言规范、明确、到位、幽默、纯洁、生动,他们的语言的修养直接影响课堂教学。

全体教师了解课堂教学语言的作用,掌握课堂教学语言的特征。

然后,我们以课堂教学中的过渡语、评价语和提问语作为研究内容,在课堂设计、课堂摄录和课后教研中作为工作重点。

(一)过渡语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过渡艺术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巧用、导向性话语来衔接教学步骤及教学内容、从而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的一种方法。

它是教学各环节及知识点、能力点之间的桥梁,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一种体现,也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教学方案所不可缺少、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

对学生来说,过渡是使知识短期系统化,更加加深印象;对教师来说,过渡是教学的缓冲,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语文教师本身作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其过渡性语言不仅要能承上启下,而且还要能起到催化学生感情的作用,以构建一个个教学高潮。

名师教学实录有着很多精彩的过渡语设计,在网上、杂志上搜集有关过渡语的资料,进行整理、分类,总结了过渡语的特点和四种形式。

1.过渡语的特点

(1)适时

适时是指教师说话的时机恰当。

教师在教学中的组织、促进和引导作用,都必须建立在认真倾听、积极旁观的基础上,随意打断学生活动而插入教师语言至少是对学生的不尊重。

如一位教师在教《白头翁的故事》一文时,及时抓住学生“读错字”的契机,随机设计了语感训练。

通过对“还认真”和“很认真”的反复对比和朗读,学生品出了味道,懂得了在同一语境中,一字之差也会使表达的意思不同。

学生在读、想、说中,既培养了语感,又明白了读书要认真的道理。

(2)巧用

巧用指巧妙地运用语言调控课堂教学内容。

完美的教学过程应该是行云流水式的,其间没有任何的阻隔,没有任何的块状感,它给人的感觉是高山流水,一泻千里,洋洋洒洒,一气呵成。

这就需要看教师是否能在步骤过渡间用精妙的语言把它连接起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如果创设的过渡语在语言的情味、韵律、语感、分寸等方面都与教学内容相调谐,那么这样的过渡语无疑是精彩的,因为它会具有独特的韵味与情调,能创设出一种语言境界来。

正所谓“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过渡语的精当巧妙,明确清晰,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激发学生求知探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启发思维。

例如支玉恒老师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时,对直接涉及课文内容的问题,一个都没有提,而是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

谁能举例子,说说什么人是你的亲人?

生:

爸爸、妈妈……

生:

亲人就是有血缘关系的亲属。

师:

志愿军是中国人,和朝鲜人民是亲属吗?

师:

有血缘关系吗?

生:

没有。

师:

那么从这一点上来说,他们是亲人吗?

生:

不是。

师:

因此我说作者说得不对。

既然不是亲人,哪来的“再见,亲人”?

(学生纷纷举手)想跟我辩论吗?

但现在你们还辩论不了。

我希望你们好好进行第二轮阅读,怎么读?

第一,抓住事实。

看看课文写了什么事实,理解之后,用自己的话给我讲道理,来说服我。

第二,要抓感情。

看看作者是以什么情感来写的,抓住了感情之后,自己体会,并且要能有感情地读出来,来感动我。

就这样,用你的理解来说服我,这叫“晓之以理”;用你的体会来感动我,这叫“动之以情”。

看你们能不能让我接受你们的观点,承认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是亲人。

评点:

支老师在本教学环节中,故意反题意切入,巧妙过渡到让学生准备材料来驳倒老师,从而激发学生辩论的欲望,激发他们读书的积极性。

(3)导向性

导向性是指过渡语往往承接了上一个教学内容,还能巧妙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下一个教学内容。

一位特级教师曾经这样说过: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是演员与观众的关系,而是导游与游客的关系。

教师只是引导,大好的风光还得由学生自己去看,自己去欣赏。

因此,在教学环节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合适的参与机会,给予足够的参与时间,促使学生主体积极参与,使学生一开始就能进入一种状态,从而整堂课就能始终保持一种亢奋。

我们应该重视这种过渡艺术的设计和运用,充分把握过渡语适时、巧用、导向性的特点,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去传情去激情,这样就会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过渡语的形式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过渡艺术,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依据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大致可以归纳为铺垫过渡、衔接过渡、目标过渡和深化过渡四种。

(1)铺垫过渡——导入新课内容的过渡

这种过渡出现于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它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安定学生的情绪,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迅速了解这堂课讲什么,目的是什么,从而开动思想机器。

它能对整堂课定好基调,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先入为主”、“先声夺人”的作用。

教师通常采用跟授课相关的内容作陪衬,架桥过渡,导入新课。

这样通过前后知识联系、引用诗文佳句、使用道具插图、讲小故事、介绍背景、设疑提问等方法作铺垫,灵活巧妙地过渡到新课内容的教学。

这种过渡要求“近”——贴近教学内容,“简”——简要扼要,“短”——短小精悍。

巧妙的铺垫过渡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高高兴兴地学,有滋有味地学”(叶圣陶语)。

(2)衔接过渡——教学知识点间的过渡

这种过渡贯穿于教学内容之间,一个内容终了,下一个内容的开始,中间应有短暂的过渡性语句连接,合理把握前一内容的精要之处,找出前一内容与后一内容的切合点,这样的过渡将课堂内容引向发展。

教师通常采用环环相扣的提问或递进式的话语,将教学内容中的各知识点串连起来。

这种过渡要求自然连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恰当的衔接过渡能将教学内容步步引向深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易于理解接受,体现教学进程的推进,达到既激发学生兴趣,诱发学习欲望,沟通师生间的信息传递,又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产生“跃而获之”的念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纹丝不动”一词是《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的关键词,有位教师抓住这一点设计了一组问题:

①什么叫“纹丝不动”?

②邱少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到“纹丝不动”的?

为什么必须做到“纹丝不动”?

③邱少云是怎样做到“纹丝不动”的?

④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烧了半个钟头,邱少云为什么能坚持做到“纹丝不动”?

这一组问题问得少,问得精,用时不多,而把大量时间用在引导学生读课文和揣摩词句上,让学生通过读、思、议,体会人物崇高的思想境界,以几个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先易后难,连续展开,是教学内容的衔接过渡,包含了课文教学的要点和关键,体现了教学进程的推进。

(3)目标过渡——解决重点难点的过渡

教师是使学生和教材有效地联系起来的中介,是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引向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向导。

教学中重点难点的解决,需要教师为学生架设一座“桥梁”——目标过渡。

这种过渡需要教师选择切入点、突破口,或增加知识的介绍,或举例说明、触类旁通,或将难点化成浅显的几个方面等等,从而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掌握重点、攻克难点。

这种过渡要求深入浅出,有的放矢,达成目标。

(4)深化过渡——深化教学内容的过渡

这种过渡常用于阶段小结或综合阶段。

这种过渡可以帮助学生开拓思路,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和知识迁移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深化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如一位老师教学《妈妈的爱》,结束时作了如下的深化过渡:

师:

小作者通过四件具体的小事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妈妈那浓浓的爱意。

孩子们,你们的妈妈爱你们吗?

生:

我妈妈很爱我。

记得一次下午放学,我很晚才回家,妈妈跑遍了许多地方,还是没找到我,后来妈妈都急得快哭啦!

师:

多好的一首小诗,你可以在结尾也加上一句:

“啊,妈妈的爱是。

生:

滴落的泪。

生:

寻找的足迹。

师:

真是太棒了,你们能有感情地读读自己作的诗吗?

生:

一个很静很静的夜晚,一道难题拦住了我,怎么也想不出来,在妈妈的指点下,我终于弄明白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