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71376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51.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

第一单元备课计划

本单元共有五篇课文,其中《文言文两则》《匆匆》《桃花心木》是精读课文,《顶碗少年》《手指》是略读课文。

《文言文两则》通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的故事,表达了学习要专心致志和看待事物可以有不同角度的道理。

《匆匆》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惋惜,渗透着珍惜时间的意识。

《桃花心木》借物喻人,说明人的成长应经受生活的考验,学会自立自强。

《顶碗少年》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蕴含着“失败乃成功之母”的哲理。

《手指》描写了手指的不同姿态和性格,借用五根手指各有长短来阐明“团结有力量”的道理。

课文后边还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与“回顾·拓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学习本组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读书和搜集资料,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

2.引导学生学习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运用到习作当中。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学习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2.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课时分配

《文言文两则》——2课时《匆匆》——2课时

《桃花心木》——2课时《顶碗少年》——1课时

《手指》——1课时口语交际·习作一——2课时

回顾·拓展一——1课时

教法学法

1.朗读法。

引导学生以自由读、默读等方式阅读课文,并培养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的能力。

2.抓重点句段,长文短教。

以精心设计统揽全文的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抓重点语段或词句进行理解、感悟、交流。

3.诵读品悟。

品味感悟课文的优美语言,感悟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1文言文两则

备教材

备课资料

1.走近作者——孟子

人生标签: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有“亚圣”之称,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作者名言: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生平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yú)。

战国时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他肯定人性生来是善良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

作者作品:

孟子及其弟子合著《孟子》。

走近作者——列子

人生标签: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生平简介:

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人。

主张清静无为。

作者作品:

《列子》。

2.以文悟道,因道学问——《两小儿辩日》教学设想

教学本文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1)从讲述孔融让梨的故事入手,伺机出题检验学生对古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假以耳熟能详的古诗词,启发学生温故知新,激起学生的兴趣。

(2)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分清观点和理由,并感受两小儿争论的氛围,引导学生边读边想。

在反复诵读之后,促使学生对“孔子不能决”有深入、独特的感悟,从而明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道理。

备课堂

名师导学案

课文题目

文言文两则

课文分析

这两篇文言文的内容都是中国古代故事,内容和道理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文中所蕴含的古人的思想能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

《学弈》一文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接着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

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一文写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

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学情分析

学生虽对文言文有很大的新鲜感,但在理解语言上还存在很大的困难,那么如何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不退缩,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兴趣,达到思维的兴奋点是组织教学的关键。

文言文的学习要以读为本,所以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贯彻到“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感悟课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策略

指导学生对照注释,想想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从这两个小故事中能感悟到什么,明白了怎样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通、读懂文言文,能够结合注释理解疏通全文。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查阅有关书籍和上网查找资料,了解孔子、孟子的生平。

2.教师准备:

古筝乐曲;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教师活动)

学案(学生活动)

微课设计指导

 

一、激趣导入,揭示文题。

(约5分钟)

1.结合课文题目导入新课。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

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以及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

(板书课文题目)

2.引导学生了解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人。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3.指导学生理解课文题目,并初读课文。

1.齐读课文题目,了解文言文相关知识。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字、词。

通过阅读,了解大概内容。

3.了解孟子生平,小组内交流与孟子相关的故事及名言。

可以设计互动活动:

搜集有关孟子的名言,从这些名言中体会《孟子》的精髓。

示例:

1.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2.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二、探究读文,吟诵感知。

(约15分钟)

1.齐读课文题目,知道“学弈”是什么意思?

(“学弈”就是学习下棋)

2.配乐范读课文,提出要求:

学生需要注意和辨析的生字词语。

3.课件出示朗读节奏和朗读语气,引导学生体会和领悟。

4.引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提出不懂的问题,并指导其讨论,最后在班里交流。

1.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题目“学弈”的意思。

2.聆听老师配乐朗读,注意辨正字音、词义和语句停顿。

生僻字、词查字典,也可以小组互相讨论,再把全篇课文读通顺。

这是一个引导学生读课文的过程,老师的领读要调动学生的朗读情绪,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把课文读连贯、读准确,找到读文言文的节奏,产生读文言文的兴趣。

 

三、合作交流,感悟深意。

(约15分钟)

1.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查字典、大家讨论、自身知识的积累等。

2.理解①句: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指名学生朗读。

3.理解②③句: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4.理解④⑤句:

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

非然也。

5.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是什么原因让两人的学习结果大不相同?

1.学生组内交流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并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文言文。

2.小组讨论重点字、词的意思。

(可对照注释逐一理解)

3.小组内朗诵课文,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4.通读课文,小组讨论交流课文内容,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知道两个人的学习态度是导致其学习结果不同的根本原因。

通过选择适合自己学习古文的方法来理解课文,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学生在读中能发现文言文的韵律,在读中能理解故事的内容,在读中能受到启迪。

四、拓展延伸,领悟魅力。

(约5分钟)

其实,在这篇小短文前面还有一句: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用学过的方法,自己去试着理解一下这句话吧!

(弈之为数:

围棋这种技艺。

数:

技艺、技术。

小数:

微不足道的技艺。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注释理解句子意思。

让学生扩大视野,体会读文言文的快乐。

五、课堂板书。

二人学弈—师从弈秋

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学习之理

学弈另一人(三心二意—思援弓缴而射之)贵在专心

条件相同—结果不同

六、教学总结。

现代教育家强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学生了解和学习文言文时,老师应先范读课文两到三遍,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然后领读,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方法:

首先,要把读的速度放慢。

其次,要做到停顿得当。

争取做到学生正确掌握每一句的读法后,能让学生自由练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教学过程第2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教师活动)

学案(学生活动)

微课设计指导

一、品读名句,导入新课。

(约5分钟)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你们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吗?

2.利用课件出示孔子的头像,并做简介。

然而,有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竟难倒了孔子,这是怎么回事呢?

让我们从课文中来了解这个故事。

1.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孔子的资料。

2.谈论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介绍孔子是让学生初识孔子,对孔子有简单的了解。

通过质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本文产生期待。

二、反复诵读,疏通文章脉络。

(约5分钟)

1.畅谈感受,明确方向。

2.启发学生思考解决疑难的方法,并及时归纳和小结。

3.合作学习,疏通文章脉络。

4.检查学习效果。

1.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把课文读懂、读通顺。

2.通过小组协作,疏通文间脉络。

3.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教师及时点拨。

1.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是学习文言文的起点。

2.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动口、动脑,在多次诵读中,他们既能感悟文言文的特点,还能感受到诵读古文的乐趣,悟出故事大意。

三、品读课文,感悟寓意。

(约10分钟)

1.教师范读课文,指名学生读课文。

2.小组合作,弄清两小儿“辩日”的观点及理由。

(从文言文“简洁”的特点入手,引导学生弄清两小儿“辩日”的观点及理由)

3.指导学生尝试背诵课文,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1.认真听老师朗读课文,自己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小组协作,分清两小儿“辩日”的观点和理由,并在小组内总结两小儿的观点和理由。

3.反复品读,品出对文中“笑”字的深入感悟。

用课文中的具体事例理解“辩”的意思,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加深学生对字义的理解。

“辩日”一词是全文的中心词,更能突出渲染两小儿辩日时的唇枪舌剑、互不相让的激烈场面,使学生的脑海中自然呈现出当时的情景。

四、联系实际,理解题旨。

(约10分钟)

1.解开“辩日”之谜。

2.提出“辩日”孰是孰非的问题。

3.引导学生针对“孔子不能决也”各抒己见。

1.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开“辩日”之谜。

2.学生谈论对“孔子不能决”的看法。

让学生针对“孔子不能决也”各抒己见,是让学生从中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五、拓展延伸,张扬个性。

(约5分钟)

假如你就是孔子,听了两小儿的话,你会怎么想,怎么说?

请用笔写下来。

1.学生练笔。

2.交流共享。

安排小练笔环节,不仅把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起来,而且可彰显学生深邃的思想,多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