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13619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5.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docx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docx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

在这个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流动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流动,主要包括农村乡内二、三产业从业和在乡外从业两个方面。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如何,怎样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以促进宏观经济又好又快的增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这无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题试运用农业普查资料,结合全面统计数据,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宏观的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量化分析,旨在寻求更好地贯彻科学发展观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促进城乡一体化、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对策。

第一部分 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和经济增长的现状与特点

   一、中国农村(常住)劳动力资源与就业情况

  

(一)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与结构

   农业普查结果表明:

2006年末,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常住)为53100万人。

其中,男劳动力26989万人,占50.8%;女劳动力26111万人,占49.2%。

主要特点:

   1、各年龄段劳动力基本均匀分布

   农村劳动力资源中,20岁以下6947万人,占13.1%;21-30岁9184万人,·占17.3%;31-40岁12679万人,占23.9%;41-50岁11021万人,占20.7%;51岁以上13269万人,占25%。

各年龄段劳动力基本上均匀分布,但51岁以上的占比例最大,说明农村劳动力略带老龄化趋势。

   2、文化程度以初中文化为主

   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3593万人,占6.8%;小学文化程度17341万人,占32.7%;初中文化程度26303万人,占49.5%;高中文化程度5215万人,占9.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648万人,占1.2%。

参见表1。

表1全国农村(户籍)劳动力资源总量及构成

指标

全国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东北地区

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万人)

农村劳动力性别构成(%)

男性

女性

农村劳动力年龄构成(%)

20岁及以下

21-30岁

31-40岁

41-50岁

51岁及以上

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构成(%)

文盲

小学

初中

高中

大专及以上

53100

19828

14582

15142

3548

50.8

50.9

50.4

50.9

52.0

49.2

49.1

49.6

49.1

48.0

13.1

13.2

13.8

12.8

11.1

17.3

18.8

15.4

16.9

18.4

23.9

23.4

23.7

24.5

24.6

20.7

21.4

20.9

19.1

23.5

25.0

23.2

26.2

26.7

22.4

6.8

4.6

6.7

10.7

2.6

32.7

28.3

29.8

41.0

33.2

49.5

53.9

52.0

39.7

56.7

9.8

11.8

10.4

7.5

6.4

1.2

1.4

1.1

1.1

1.1

(表中东部地区指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0省市,中部地区指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省市,西部地区指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省区,东北地区指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

下同。

  3、从业以农业生产为主

   农村从业人员4785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90.1%。

其中,在第一产业从业的占70.8%;在第二产业从业的占15.6%;在第三产业从业的占13.6%。

参见表2。

   表2全国农村从业人员总量及构成

指标

全国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东北地区

农村从业人员总量(万人)

47852

17652

13043

13927

3230

第一产业(%)

70.8

52.4

76.8

86.3

80.1

第二产业(%)

15.6

28.8

10.6

5.2

7.8

第三产业(%)

13.6

18.8

12.6

8.5

12.1

  

(二)农村(户籍)劳动力外出从业和农村(户籍)劳动力转移情况

   2006年,农村住户外出从业劳动力13181万人,占农村户籍劳动力的21.66%。

其中,男劳动力8434万人,占外出劳动力的64%;女劳动力4747万人,占36%。

外出从业劳动力占农村户籍劳动力的21.66%。

在本乡从事二产的劳动力为43274782人,三产为44367546人,分别占农村户籍劳动力的7.11%和7.29%。

农村总转移劳动力为215838260人,占农村户籍劳动力的35.46%。

参见表3

表32006年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单位(人)

农村户籍总劳动力

乡内

乡外及以上

总转移劳动力

总转移劳动力占比(%)

二产

二产占比(%)

三产

三产占比(%)

二产

三产

 

 

608643129

43274782

7.11

44367546

7.29

74824144

53371788

215838260

35.46

   外出从业劳动力的主要特点:

   1、外出劳动力以青壮年为主

   外出从业劳动力中,20岁及以下占16.1%;21-30岁占36.5%;31-40岁占29.5%;41-50岁占12.8%;51岁及以上占5.1%。

   2、外出劳动力以初中文化为主

   外出从业劳动力中,文盲占1.2%;小学文化程度占18.7%;初中文化程度占70.1%,比农村劳动力资源中初中文化所占比例高20.6个百分点;高中文化程度占8.7%;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3%。

参见表4。

   表4农村住户(户籍)外出从业劳动力总量及构成

 

 

指标

全国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东北地区

外出从业劳动力总量(万人)

13181

3846

4918

4035

382

外出从业劳动力性别构成(%)

男性

64.0

65.8

62.8

63.1

70.2

 女性

36.0

34.2

37.2

36.9

29.8

外出从业劳动力年龄构成(%) 

20岁以下

16.1

14.2

17.6

16.1

16.7

21-30岁

36.5

36.1

36.6

36.7

35.4

  31-40岁

29.5

27.3

29.3

32.2

25.4

  41-50岁

12.8

15.4

11.9

11.1

15.3

  51岁以上

5.1

7.0

4.6

3.9

7.2

外出从业劳动力文化程度构成(%)

文盲

1.2

0.9

1.1

1.7

0.5

小学

18.7

15.0

16.5

24.9

20.1

初中

70.1

70.9

73.0

65.5

71.8

高中

8.7

11.4

8.4

6.9

5.9

大专及以上

1.3

1.8

1.0

1.0

1.7

 

 

 

 

 

 

 

 

 

 

 

 

 

 

 

 

 

 

 

 

 

 3、省外从业为主

   外出从业劳动力中,在乡外县内从业的劳动力占19.2%,在县外市内从业的劳动力占13.8%,在市外省内从业的劳动力占17.7%,去省外从业的劳动力占49.3%。

   分区域看,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以省内外出从业为主,而中部和西部地区以省外从业为主。

由于区域发展的差异,农村劳动力总体流向是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

   4、二、三产业从业为主

   外出从业劳动力中,在第一产业从业的劳动力占2.8%;在第二产业从业的劳动力占56.7%;在第三产业从业的劳动力占40.5%。

参见表5。

         表5全国农村住户外出从业劳动力流向及从业情况      单位:

%

指标

全国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东北地区

外出从业劳动力从业地区构成

乡外县内

19.2

29.9

13.5

15.2

26.9

县外市内

13.8

18.4

9.9

12.4

31.5

市外省内 

17.7

33.1

9.0

12.8

24.2

省外

49.3

18.6

67.6

59.6

17.4

外出从业劳动力产业构成

第一产业

2.8

2.5

2.2

3.6

4.2

  第二产业

56.7

55.8

57.1

58.4

44.3

  第三产业

40.5

41.7

40.7

38.0

51.5

   5、从业10个月及以上人数最多

   东部、西部、中部农村劳动力外出从业人员中,60%以上从业在10个月及以上,东北相对偏低。

其中,西部外出从业人员中,67.73%从业时间在10个月及以上。

参见表6。

表6各地区按在外从业时间分的农村住户(户籍)外出从业人员数量

地区

合计

从业7-9个月人数

从业10个月及以上人数

人数(人)

比重(%)

人数(人)

比重(%)

人数(人)

比重(%)

全国总计

131813557

100

28489900

21.61

82007459

62.21

东部地区

38465054

100

9332367

24.26

23201548

60.32

中部地区

49181426

100

11221872

22.82

29785834

60.56

西部地区

40349590

100

7070943

17.52

27329441

67.73

东北地区

3817487

100

864718

22.65

1690636

44.29

  (三)外出(户籍)劳动力占总(户籍)劳动力比重比较分析

   外出劳动力基于文化程度、年龄、地域的不同,外出从业比例各不相同。

参见表7。

表7农村(户籍)外出务工劳动力在总劳动力(户籍)中的比重(%)

指标

全国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东北地区

外出从业劳动力

21.66

18.81

26.46

22.07

10.77

性别

 

 

 

 

 

男性

26.36

23.67

31.59

26.35

14.29

 女性

16.44

13.48

20.76

17.27

6.82

年龄 

 

 

 

 

 

20岁以下

24.50

19.10

30.46

25.66

14.87

21-30岁

38.63

34.13

46.69

38.67

19.26

  31-40岁

26.43

22.66

31.59

27.83

11.42

  41-50岁

14.47

13.82

17.12

14.18

7.31

  51岁以上

5.03

5.85

5.79

3.84

3.59

文化程度

 

 

 

 

 

文盲

4.35

3.88

5.32

4.17

2.20

小学

13.21

10.38

16.32

14.46

6.55

初中

28.90

24.17

34.08

32.44

13.63

高中

20.41

18.96

23.10

21.34

10.52

大专及以上

17.53

17.09

17.81

17.03

10.95

   农村劳动力乡外、县外、省外从业,主要特点如下:

   1、中西部外出比例大于东部和东北

   二次农普结果表明,2006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比重为21.66%,东部为18.81%,中部为26.46%,西部为22.07%,东北仅为10.77%。

   2006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587元,东部5188.2元,中部3283.2元,西部2588.4元,东北3744.9元。

其中:

工资性收入分别为1374.8元、2484.5元、1256.5元、795.9元、902.6元。

   易见,地域劳动力外出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大小不呈明显的相关关系。

东部外出主要是当地企业发达,而东北外出少的原因,与土地面积较广,容纳劳动力较多有关。

同时,劳动力流转还受观念影响。

   2、男性劳动力外出比例大于女性

   二次农普结果表明,2006年,全国农村劳动力中,男性外出从业占男性劳动力的26.36%,女性外出从业占女性劳动力的16.44%。

分四大区域看,男女劳动力外出从业占当地男女劳动力的比例,与总劳动力外出比例趋势基本一致,即无论是男女劳动力,按外出比例排序,都是中部最大,西部次之,其次是东部,东北比例最小。

   3、20-30岁劳动力外出比例最大

  2006年,按年龄分组,全国各年龄段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和各年龄段农村总劳动力比较,外出比例最大的21-30岁,占38.63%,20以下的外出24.50%,31-40岁的外出26.43%,41-50外出14.47%,51岁以上外出5.03%。

   结合区域比较,外出比例最大的为中部21-30岁的劳动力,外出比例高达46.69%。

外出比例最小的是东北的51岁以上的劳动力,外出从业比例仅为3.59%。

   4、初中文化外出比例最大

   二次农普结果表明,2006年,全国农村劳动力按文化程度看,初中外出从业的占农村初中文化劳动力的28.90%,高中外出20.41%,大专及以上外出17.53%,小学外出13.21%,而文盲仅外出4.35%。

中部初中文化外出高达34.08%,东北文盲外出仅为2.20%。

   二、伴随劳动力流动十年来中国经济发生的巨大变化

   根据全国农业普查资料结合劳动统计年鉴数据测算,1996年-2006年,中国农村转移劳动力以年均4%的速度增长,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变化。

  

(一)宏观经济保持又好又快的增长

   从1996年至2006年的十年间,伴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流转,中国GDP增幅始终保持在7%以上的高速增长。

尤其在2000年后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的加快,国民经济不仅增长速度快,而且持续的时间长,年度之间波幅较小、稳定性好,经济在高位平稳运行。

  1996年,我国经济总量为71177亿元,2006年达到210871亿元,增长1.96倍,突破20万亿元,总量位居世界第四,1996年至2006年GDP年平均增幅为11.5%。

相应的,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份额也不断提高,2002年为4.4%,2006年提高到5.5%。

1996年我国人均GDP为5846元,2006年达到16084元,增长1.75倍,人均GDP年平均增幅为10.7%。

按产业划分,2006年第一产业GDP为24737亿元,比1996年增长76.5%,年平均增幅5.9%;第二产业GDP为103162亿元,比1996年增长204.9%,年平均增幅11.8%;第三产业GDP为82972亿元,比1996年增长255.7%,年平均增幅13.5%。

   2003年以来,国内生产总值一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的增幅,实现了连续四年10%以上的增长速度,年平均增长10.4%的增幅不仅比同期世界年均增长4.9%高出5.5个百分点,而且比改革开放以来年平均增长9.7%高出0.7个百分点。

表81996年至2006年中国GDP增长一览表

年份

GDP(亿元)

GDP增幅(%)

第一产业GDP(亿元)

第二产业GDP(亿元)

第三产业GDP(亿元)

人均GDP(元/人)

1996

71176.6

10.2

14015.4

33835.0

23326.2

5846

1997

78973.0

9.6

14441.9

37543.0

26988.1

6420

1998

84402.3

7.3

14817.6

39004.2

30580.5

6796

1999

89677.1

7.9

14770.0

41033.6

33873.4

7159

2000

99214.6

8.6

14944.7

45555.9

38714.0

7858

2001

109655.2

8.1

15781.3

49512.3

44361.6

8622

2002

120332.7

9.5

16537.0

53896.8

49898.9

9398

2003

135822.8

10.6

17381.7

62436.3

56004.7

10542

2004

159878.3

10.4

21412.7

73904.3

64561.3

12336

2005

183867.9

11.2

23070.4

87364.6

73432.9

14103

2006

210871.0

11.1

24737.0

103162.0

82972.0

16084

2006较1996增幅(%)

196.26

76.50

204.90

255.70

175.13

年均增幅(%)

11.47

9.5

5.85

11.79

13.53

10.65

  

(二)粮食亩产和粮食生产效率不断提高

   2000年以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不断增加,我国宏观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农业生产继续保持稳步增长、供给能力不断提高。

粮食产量从2003年逐年增加,05年、06年连续两年增产,实现了1985年以来的首次连续3年增产,其中,2006年粮食总产量达到49747.9万吨,成为历史上第三个高产年。

2006年棉花总产量达到675万吨,比2002年增长37.2%,年均增长8.2%;油料产量达到3059万吨,比2002年增长5.6%;肉类总产量达到8051万吨,比2002年增长22.2%,年均增长5.1%;水产品产量达到5250万吨,比2002年增长15.9%,年均增长3.8%。

2003年-2006年,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7%。

   1996年我国粮食亩产为299.4公斤,2006年粮食亩产314.4公斤,比1996年增长5%,1996年-2006年粮食亩产年均增幅0.5%。

从2003-2006年粮食亩产逐年增加,年均增幅达2.9%。

1996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12547.9千公顷,2006年粮食播种面积为105489.1千公顷,比1996年减少7078.8千公顷,减少6.3%。

1996年我国第一产业(农业)从业劳动力为3.48亿,2006年第一产业(农业)从业劳动力为3.26亿,比1996年减少6.5%。

1996年第一产业劳动力人均产粮1451.6公斤,2006年第一产业劳动力人均产粮1527.8公斤,比1996年增长5.3%,1996年-2006年我国第一产业劳动力人均产粮年均增幅为0.5%。

在粮食播种面积减少和第一产业从业人数下降的情况下,伴随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村劳动力外出并没有带来农业产出的下降。

参见表9。

表91996年至2006年中国粮食生产一览表

年份

总产量(万吨)

播种面积(千公顷)

亩产(公斤)

第一产业从业劳动力(万人)

第一产业劳动力人均产粮(公斤)

1996

50543.5

112547.92

299.39

34820

1451.57

1997

49417.1

112912.1

291.77

34840

1418.40

1998

51229.5

113787.4

300.15

35177

1456.34

1999

50838.6

113160.98

299.51

35768

1421.34

2000

46217.5

108462.54

284.08

36043

1282.29

2001

45263.7

106080.0333

284.46

36513

1239.66

2002

45705.8

103890.8267

293.29

36870

1239.65

2003

43069.5

99410.36967

288.83

36546

1178.50

2004

46946.9

101606.0343

308.03

35269

1331.11

2005

48402.2

104278.38

309.44

33970

1424.85

2006

49747.9

105489.0973

314.40

32561

1527.84

2006较1996增幅(%)

-1.57

-6.27

5.01

-6.49

5.25

年均增幅(%)

-0.16

-0.65

0.49

-0.67

0.51

  (三)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

   伴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居民收入呈现连年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增速不断加快。

1996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926元,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比1996年增加1660.9元,增长86.2%,年均增幅6.4%。

扣除价格因素,2004年-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三年保持在6.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4年6.8%,2005年6.2%,2006年7.4%,2003-2006年年平均增长6.2%。

   199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838.9元,2006年为11759.5元,比1996年增长143.0%。

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加速同步,2003年以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加快,扣除价格因素连续四年均保持在7%以上的涨幅,2003年增长9.0%,2004年增长7.7%,2005年增长9.6%,2006年增长10.4%,2003-2006年均增长9.2%。

2003年-2006年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4.1%-4.3%之间,保持了比较平稳的态势。

   在劳动力转移的带动下,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高速增长,比重不断加大。

1996年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450.8元,占纯收入比重为23.4%。

2006年工资性收入1374.8元,占纯收入比重为38.3%,比重上升14.9个百分点。

2006比1996年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924元,增长205.0%,年均增幅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