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礼俗变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06950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婚姻礼俗变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婚姻礼俗变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婚姻礼俗变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婚姻礼俗变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婚姻礼俗变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婚姻礼俗变迁.docx

《婚姻礼俗变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婚姻礼俗变迁.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婚姻礼俗变迁.docx

婚姻礼俗变迁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婚姻礼俗变迁研究

——以河南省M村为例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转型的加剧,中国农村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这种变化是全方位的,它不仅仅体现在农村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领域,而且渗透到了农村社会文化价值层面,其中就包括农村婚姻习俗的变化。

本文选取河南省一个村庄M村作为研究对象,采取观察、访谈等实地调查的形式,详细描述了建国以来M村婚姻习俗变迁的表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农村婚姻习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进而提出促进当前农村婚姻良好发展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农村婚姻礼俗变迁

1、婚姻习俗研究综述

关于婚姻习俗及其变迁的研究,国内外学术界的理论成果颇丰。

首先在国内研究中主要对婚姻的概念性质、婚姻的礼俗程序和婚姻的社会意义以及婚姻礼俗变迁的表现、原因等方面进行探讨。

例如陈顾远先生认为中国的婚姻不属于宗教婚,也不属于法律婚,实则是另一种婚姻形式——礼仪婚。

费孝通认为婚礼的功能是亲属会集的场合,通过婚礼仪式,亲属之间的联系得到了加强。

阎云翔的《礼物的流动》、李银河的《婚礼的变迁》、刘中一的《乡村社会变迁场景中的婚嫁习俗》等学者的文章中都从不同的方面研究了农村婚姻习俗的变迁。

在国外的研究中,吉尔伯特在《美国阶级结构》一书中从阶级的角度指出婚姻的选择倾向于在相等或相近的声望阶级之间发生,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古德在《家庭》中,系统地阐述了婚姻所涉及的十一个方面的内容。

埃米尔.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一书中,认为婚姻不完全是私人的事情。

此外还有许多学者着重研究某个宗教或者国家的婚姻礼俗。

二、M村概况

M村是河南省濮阳市台前县马楼镇的一个村庄,位于马楼镇的东南部,距离镇上大约7公里,距离县城大约6公里。

M村有两个相邻的自然村,两个村把M村夹在中间,三个村紧密相连,没有很严格的分界线,若是对村庄不熟悉的外人很难分辨。

M村属于黄河中下游的滩区,母亲河——黄河横穿与村落最南部,村庄依托黄河而发展,成扇形状。

该村与山东省的梁山县仅一河之隔,村庄东部大约1公里处就是京九铁路和京九浮桥。

村庄现有常住人口约4000人,大约有950户。

该村庄历年来的主要收入来源还是农业,主要种植小麦、大豆和玉米。

80年代以后,村里的收入来源明显地由单一以农业为主转变为农业、外出打工、外出创业和在家创业多种。

尤其是近些年来,外出创业和在家创业的人员越来越多,据村里人介绍,在外创业的主要从事汽车零件和买卖鹅毛,也就是村里人说的“卖件”和“收鹅毛”。

在家创业的主要是框业,在自己家购买机器设备,雇几个村里的人(一般是在家闲着的妇女)生产相框,再出售给各大影楼。

村内基础设施较好,据调查,村内柏油马路覆盖率在95%以上,有卫生所3个,全村90%以上的村民都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

该村现有一所幼儿园和一所小学,购物设施也较齐全,生活用品应有尽有。

M村地处黄河中下游,由于黄河泥沙的淤积和气候等诸多便利的自然条件,这里自上古时期就形成了发达的农业文明,在诸地域中最先跨过了“文明的门槛”,是中原文化之地。

中原——礼仪之邦,这里自古就重视礼俗文化,凡事讲究“礼”。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原文化在保留自己特色的同时也受到了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增添了许多新时代的气息。

因此,近些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M村村民由于受现代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他们的生活习惯、风俗礼俗和思想观念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外来文化逐渐与他们的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局面。

其中,M村的婚姻礼俗也出现了既传统又时尚的现象。

三、建国以来M村婚姻礼俗变迁的主要表现

婚姻礼俗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婚姻缔结与解除等相关内容的地方性民间风俗习惯和规范。

广义上的婚俗,包括法律制度规定、思想道德观念、社会礼仪、风俗习惯以及文化特征,并在择偶、订婚以及结婚仪式在内的一系列以婚姻缔结为目的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

狭义的婚俗,就是指在举行结婚仪式的过程中所体现的风俗习惯。

本文中所指的婚姻习俗是广义上的婚俗。

本文通过对建国以来M村婚姻礼俗访谈记录的整理与统计,并对其建国以来婚姻礼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状况及其变化进行了梳理和描述,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M村婚姻礼俗变迁的主要表现。

1、婚姻程序的变迁

我国传统的婚姻礼俗即是通常所说的“六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程序。

“六礼”规定了结婚完整的和必备的礼仪,至今还广泛地影响着农村男女的婚姻。

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农村中的这些礼仪程序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20世纪50年代,该村男女年龄分别达到18岁和16岁便开始操办婚事。

村里一位70多岁的老奶奶说到:

俺那时候结个婚不兴(流行)这么多,结婚就是图过日子,但必要的程序不能省(省略)。

俺当时要由媒人或者亲戚介绍才能进行相亲,要是听谁自己联系男里(男的),那传出去名声会不好。

相亲时也不会过多说话,看两眼就行,相中了就给介绍的人说一声,就开始商量订婚的事儿了。

订婚前还要算算日子,图个吉利,之后就定个结婚的日子,然后就来把我接回他家,就算嫁过去了。

20世纪70年代,基本沿袭50年代的传统,但是农村中男女的自主性开始显露,出现了男女恋爱,私自订婚的现象。

随着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现如今农村的婚姻程序呈现出多样性。

据村里人介绍,现在村里也兴自由恋爱结婚,这样的情况基本上男女双方都是同学,或者经同学介绍,要不就是在外打工的年轻人。

他们两人相中了,有的找个时间就把婚结了,都不用相亲订婚的,甚至有些没结婚都住在了一块,结不结婚更是个形式,有的更是在民政局领个证就算完了。

但是一般的还要经过相亲、订婚和结婚这三个程序。

可见,M村的结婚程序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大体上还是由相亲、订婚和结婚三个程序组成。

2、彩礼的变迁

20世纪50年代,彩礼一般是些实物,以衣服、布料、被褥等床上用品为主,很少有现金。

到20世纪70年代,彩礼开始由实物和金钱两个部分组成,实物也是以床上用品为主,带些许日用家具,并附带上一些现金,因此M村人也把彩礼叫做“买衣裳钱”。

在当地,“双方约定时日,女子与其嫂、姐、媒人和男子一同到城镇串商店,购买结婚用品……如购不到称心物品,则折款给女方”。

20世纪90年代,彩礼逐渐由实物化向单一货币化趋势转变,除了自己缝制被褥等生活必备品外,大部分男方家庭把实物与现金捆绑在一起,折合成货币交付给女方家庭。

“我们那个时候可没现在的闺女值钱,当时都行(流行)‘一老包’,婆家直接给了五六百块钱,自己拿着钱去买东西,人家(男方家)不管你买啥,就给你这么多钱。

”90年代初期的彩礼流行“六六大顺”(即660元)或“八八大发”(即880元),到90年代末期,彩礼快速上升到6000元至8000元。

进入21世纪以来,该村彩礼中增加了项链、戒指、耳坠等奢侈品,当地人称之为“三金”(即金项链、金戒指、金耳环),尤其是2008年以来,现金部分每年不断飙升,由前几年的一两万变为现在的六万甚至八万,给广大农村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压力,农村男青年面临严峻的择偶困境。

“现在娶个媳妇可真不容易,人家(女方家)一张嘴光彩礼钱就是六万八万的,还不带车子和房子,根本没有商量的余地,谁叫现在村子里的闺女少了,为了给儿子娶上媳妇,当爹娘的五六十岁了还得去外头打工挣钱,实在不容易啊!

家里有两个儿子的,就更不用说了。

”一位大爷介绍说。

由此可见,建国以来M村彩礼实现了由实物向金钱的转变,彩礼的金额也越来越大,东西也越来越奢侈。

3、婚礼仪式的变迁

结婚当天的婚礼仪式是婚姻当中最繁琐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项。

无论是合法婚姻还是事实婚姻都会举办婚礼,以向外人表明家中喜事。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收入增多,婚礼仪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迎亲的变迁

迎亲也叫娶亲、接新娘子。

迎亲的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变化着。

20世纪50年代,该村娶媳妇都用马车,可是马很少,多数都是牛车。

上边搭着席棚,前后挂着门帘,披红挂彩,算是头车,里边坐着新媳妇和两个伴娘,一个押轿(或者压轿,有镇压、压实的意思,寓意稳妥)的小男孩。

婆家去一挂头车,娘家一般还会跟一挂车,拉着吃宴席的娘家客人。

20世纪70年代,随着工业的发展,M村的迎亲工具换成了拖拉机,稍微有钱的人家用吉普车或者是大头的面包车。

村里一位大娘介绍说:

当时俺结婚的时候,就用了一辆大拖拉机,机头上挂着个大红花,车延(车的四周)用红布包着,车上坐着我和俺的两个大娘,还有一些东西和家具。

那时候结婚简单,一辆拖拉机就足够了。

进入21世纪之后村里生活水平提高了,现在村里年轻人结婚也讲究排场。

一般来讲,婚车的数量一般是6辆、8辆、10辆、12辆不等。

并且有的人家还用相对豪华的名牌轿车,如奥迪、奔驰等。

大多数情况下,头车(即新娘坐的车)一般都要比后面的车还要好,档次还要高,一般以白色(取“白头偕老”之意)、黑色、红色居多。

在迎亲车临近新郎家之前,新郎家会将准备好的鞭炮点燃,增加喜庆气氛。

新郎家那边有专门接新娘子的人(一般是没结婚的女孩)要把准备好的下车礼钱给新娘,新娘才会下车。

当地的标准是600一800不等,以前会发生因为下车礼钱少,新娘不下车的尴尬局面,现在很少出现,因为下车礼钱会在结婚前都商量好。

(2)拜堂仪式的变迁

据村里一位大娘介绍说:

在新媳妇娶进门之前,新郎家会做好拜堂的准备。

准备的内容一般有:

在墙上面挂上一个红布,上面写上个或者粘个双喜字,在红布前面放置一张大桌子,放上一对红烛和一个香炉,香炉中点上三柱香。

另外桌子上还会摆有一盘红枣、一盘花生、一盘桂圆、一盘荔枝或者栗子,寓意“早生贵子”。

拜天地(拜堂)一般要在中午12点之前进行,(这个不管在啥年代都不能省,不拜天地就不算正式结婚呢,她补充说到)。

我们那个时候拜堂的主持人一般由村里有名望的人主持,也很简单,基本就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然后就入洞房了。

现在不同了,村里25岁左右的年轻人结婚的时候都很讲究,他们现在都请婚庆公司,把家里布置的很喜庆,还带录像,整个婚礼都由婚庆公司策划,很时尚。

还有的一些年轻人直接在酒店按照外国人的那一套办,啥样都有。

不过,经调查发现,M村中拜堂仪式的变迁一般还是遵循着传统的习俗,现代化的婚礼仪式在M村婚礼发展中虽然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还没被广泛接受。

(3)婚宴的变迁

20世纪70年代,M村的婚宴比较简单节俭,雇佣大厨到男方家里做饭,一般只在婚礼的当天中午举办,参加婚宴的除男女双方的自己家人、亲戚朋友外,还有一些街坊邻居,一般每家只派一人或两人作为代表参加,人数较少,约二十至三十人,摆五六桌酒席即可。

“那个时候,不比现在生活条件好,一家只去一个人吃人家的酒宴,也只是结婚当天中午吃一顿罢了,可不比现在。

”到20世纪90年代,参加婚宴的人数不断增加,一方面由于男女双方的自己家、亲戚朋友不再是只派一两名代表,几乎是全家人都来参加;另一方面,这时期街坊邻居送礼的逐渐增多,大约为五十至六十人,婚宴的规模随之不断扩大,要摆一二十桌来招待。

进入21世纪以来,农民的经济收入不断提高,生活方式、消费观念越来越现代化,再加上互相攀比、爱面子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人们更加注重婚宴的规模和排场。

婚宴不在家中举行,而是到邻近镇上或者县城里的饭店里举行,饭店档次不同,宴请人数骤增,摆桌数增加到三四十桌,同时更加注重饭菜、烟酒、糖果、饮料等的档次品牌,这种大操大办的风气促使婚宴消费骤然上升。

4、夫妻关系的变迁

夫妻双方是婚姻中的主角,他们之间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建国以来,我国破除了封建的婚姻陋习,妇女地位逐渐得到提高,与男人的地位差别越来越小。

经过调查与观察发现,M村里,在20世纪50年代的妇女主要还是围绕丈夫、子女和繁琐的家务活以及农活等,他们几乎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来照顾孩子和丈夫,在家中大事上根本没有发言权。

20世纪80年代,村中妇女除了家务活和农活之外,在闲暇时间也可以承担一些手工活,有的还跟随丈夫出去打工,一去就是一年半载的。

而进入21世纪的今天的当代很多女性不再是家庭主妇,而是走出厨房,走出家门,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培训,在社会上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这不仅仅带给了女性经济上的独立,还带给女性人格上的独立,成为了贡献社会的很重要的一部分。

女性在婚姻中的自主权越来越大,除非一些对家庭有重要影响的事情外,家庭中的日常事件女性可以直接做主。

村里人说:

现在男多女少,娶个媳妇不容易。

现在俺这怕媳妇的男的很多,家里的钱都归媳妇管,家务活男的也干些。

四、当前农村婚姻礼俗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当前农村婚姻礼俗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结婚铺张浪费现象严重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婚礼在一生中只有一次,按理说应该办的风风光光,面子十足才对。

然而,现如今农村婚姻礼俗中由于太过于看重面子而造成了许多严重的铺张浪费现象。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聘礼过重。

现如今男方的聘礼也由六七十年代的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逐渐演变为八九十年代“三金”(金项链、金戒指、金耳环),再后来直接发展为“万里挑一”、“万里挑七”即男方送女方10001元、10007元见面礼甚至更多,而现在则直接演变为除见面礼外还要男方买车买房,否则女方绝口不提结婚事宜。

于是男方父母只能求亲告友,多方筹措聘金,无形中增加了父母压力,更加重了家庭负担。

有的女方父母甚至给男方列出的“结婚标配清单”:

一套新房,冰箱、空调等家电要一应俱全,小汽车要10万元以上的,结婚彩礼九万九,婚礼喜宴每桌不低于1000元,另外还有订婚、答谢媒人、烟酒、红包等花费。

据粗略估算,这个婚结下来得50万元以上。

第二,在婚礼的仪式上,大摆酒席,花重金请乐队,租车队,请专业的礼仪公司全权策划包办等。

一场婚礼仪式外人看的是热闹,可花的都是父母的血汗钱。

第三,婚宴普遍存在着铺张浪费现象。

据调查,目前办婚宴好多都在饭店,每桌酒席都得近千元。

参加婚宴的客人一般都吃不了多少,大部分饭菜都浪费了。

2、出现相互攀比的不良风气

农村是个人情社会,熟人社会,大家交往比较密切。

在农村的婚礼中,结婚不是一家人的事情,而是一个家族的事情。

因此,“面子”问题总是刺激着人们大操大办,有钱的要办,没钱的借钱也要办,决不能背后让人戳脊梁骨。

村里人说到:

“现在结婚都比,都想着自己家的婚礼得比别人家的风光,比别人家的好。

前些天村上就有两家闺女结婚的,听说别人家要彩礼4万,其中一家人非得跟男方家要5万不行,要不然不愿意,说必须比人家要的多。

另一家听说这家人要5万,那肯定不能少啊,最后也要了5万。

娶媳妇也一样,吸的烟、喝的酒也比。

不论是彩礼、婚宴还是送礼上都要和别人作比较,已显示自己家庭的面子。

3、离婚现象增多

现在农村人的知识文化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他们对婚姻质量的要求也变得较高,加之现在年轻人的自我中心观念以及社会舆论等传统约束逐渐丧失,而新的责任和约束又没有很好地建立,甚至有的男女双方整日为事业忙于奔波,而忽略了与伴侣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导致农村中离婚现象逐渐增多。

“以前俺那时候都没听说过谁家离婚了,凑合着过就行。

现在村里的年轻小夫妻动不动的就拿离婚当儿戏,现在村里离婚的也很常见,大家也不会议论啥了。

光今年这半年,听说俺村里离婚的就有3家。

其中一家大家伙传的真搞笑,他媳妇嫌他睡觉呼噜打的太响,非离婚不行,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村里的一位大婶说到。

(2)当前农村婚姻礼俗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1、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农村地区,结婚消费是家庭消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结婚费用大幅度高涨与农村家庭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是密切相关的。

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日常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情况下,人们往往节衣缩食、勤俭节约,节省各部分的开支,使结婚费用降低到一个最低水平,以保证日常的生活生产消费。

只有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显著增加,人民生活富裕的情况下,农民才有能力加大对结婚消费的投入强度。

在M村访问人们近几年来结婚费用如此高的原因时,大家都讲到一个共同的原因,即“主要是现在村里人的收入比以前多多了,生活好了,办事(结婚办喜事)的开支也就跟着多了”。

2、农村思想观念较为落后

长期以来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的急功近利现象,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严重失衡,文化建设较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乡风文明建设不健全、不完善,严重阻碍农民思想观念和文化心理的现代化进程。

广大农村居民难以自觉克服封建落后思想观念的束缚,难以主动抵制现代都市消费主义的不良渗透与干扰。

在面对结婚问题上,大部分农民受传统直观型思维方式、保守狭隘价值观念以及“面子”观念、从众意识等心理的束缚,缺乏自主、独立和创新的精神,在结婚上盲目跟风、互相攀比炫耀,不能理性地对待,这将严重阻碍我国新农村社会主义新风尚和崭新精神风貌的形成与发展。

3、农村基层领导干部思想作风较差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大背景下,一些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建设相对匮乏,难以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资本主义思潮的侵蚀腐化和封建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违背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革命优良传统和生活作风,贪图享乐、铺张浪费、攀比炫耀,在人民群众中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严重阻碍社会主义新风尚的形成与发展。

在对M村婚俗状况进行调查访谈时发现该村也存在这一现象。

“去年,村长的儿子结婚,那可真叫气派,咱普通老百姓可比不上人家。

婚礼当天专门请歌舞队进行表演,租的婚车有16辆,都是奔驰、宝马牌子的。

晚上放烟花,光这就花了一千多块钱,普通老百姓过年都舍不得花这么多钱放烟花。

”M村有位党员儿子的婚礼更是标新立异,“红地毯从家门口一直铺到胡同口,算算有200多米长呢,除了结婚用还有啥用呢,真是浪费,不过,反正人家有钱,不在乎”。

农村一些基层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建设相对薄弱,受传统面子观念等的影响,没有以身作则,没有很好地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反而在结婚上铺张浪费、讲排场、比阔气,在很大程度上放纵、助长了当地盲目攀比、炫耀摆阔、拜金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形成,致使婚姻礼俗出现了许多问题。

五、促进当前农村婚姻良好发展的主要对策

1、倡导文明婚俗,树立文明婚俗新风

首先要反对趣味低下、封建迷信的旧婚俗,形成的新风气,引导年轻人更新观念、敢于打破旧传统和旧习俗,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倡导喜事新办、喜事俭办,文明、健康、节俭办婚事。

教育夫妻互相忠诚、互相尊重、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

各级主管部门要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宣传工具大力宣传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积极向上的婚姻制度,推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稳定。

2、发挥基层组织作用,促进消费良性发展

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建立相关民间监管组织,引导、鼓励、支持人们改革婚俗陋习,提倡新办简办;基层党员干部要加强自身作风建设,严格要求自己,继承发扬革命优良传统。

在日常生活中要以身作则、厉行节约,带领、团结广大农民群众继承发扬中华民族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等优良文化传统,坚决反对与杜绝盲目攀比、铺张浪费、奢靡炫耀等不良社会风气。

此外,要密切联系群众,教育、引导农民进行合理消费。

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密切联系群众,帮助、引导、教育农民群众逐步树立正确、科学的婚恋观念和消费观念,养成健康、文明、合理的消费行为与习惯,促进农村婚姻健康良好发展。

3、完善相关的法律和村规

婚姻法是用于调节社会婚姻关系的法律,作用是促进社会婚姻的合理化。

完善我国婚姻法的相关内容和规定,使其用易于被接受和广泛传播的约束机制,来指导和规范我国农村的婚姻家庭观念和婚姻行为方式,有利于消除当前在农村仍然存在的各种封建婚姻形式,促进新式法定婚姻形式在农村的广泛传播。

各地区各部门要在依法行政,根治婚俗陋习上下功夫,进一步修订完善相关实施细则,制定倡导晚婚规定,出台相应制止大操大办婚事的措施。

此外,村中要完善村规民约,引导村民抵制迷信、崇尚科学、破除陋习、移风易俗,树立良好道德风尚,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总之,我国农村婚姻礼俗正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发生着变迁。

我们应该正确认识这种变迁所带来的结果,分析变迁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解决农村婚姻习俗变迁中出现问题的途径,使当前农村婚姻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从而促进我国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