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x
《邹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邹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邹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邹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草案)
二零一零年十二月
目录
前言1
一、成就卓著基础坚实1
二、机遇空前挑战巨大6
三、总体思路发展战略9
(一)指导思想9
(二)发展原则10
1、调整促动,转型发展10
2、民生优先,包容发展11
3、重点突破,跨越发展11
4、注重生态,绿色发展11
5、文化繁荣,传承发展11
6、城乡一体,统筹发展12
(三)发展定位12
1、城市定位12
2、产业定位12
(四)发展目标12
四、发展重点战略举措15
(一)推动工业结构调整,打造转型发展引擎15
1、调整工业结构16
2、优化工业布局20
3、壮大工业载体22
(二)促进城镇拓展优化,构筑转型发展平台23
1、优化城镇空间布局24
2、推进分区功能建设25
3、统筹基础设施建设29
(三)强化服务资源集聚,增强转型发展动力31
1、打造五大服务业聚集区31
2、明确重点发展行业33
3、实施三大升级战略36
(四)突出农业高效安全,夯实转型发展基石37
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38
2、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40
3、建立发展保障机制41
(五)加速生态整体提升,拓宽转型发展外延43
1、构建生态网络44
2、提升主城区生态45
3、打造生态邹东45
4、治理采煤塌陷区46
(六)推进社会民生事业,深化转型发展内涵47
1、扩大就业容量47
2、优化教育资源48
3、推进医疗改革48
4、完善社会保障49
5、完善住房保障49
6、加强社会管理50
7、发展文体事业50
8、推动人口发展51
9、建设精神文明51
(七)提高科技创新水平,保持转型发展活力52
1、吸引高端人才,强化智力支撑52
2、推进科技创新,保障发展活力52
3、强化体系建设,完善创新模式53
五、有效组织保障实施54
(一)强化组织领导,创新体制机制54
(二)优化发展环境,创造良好氛围55
(三)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区域合作55
(四)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执政能力56
前言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邹城加速推进经济战略转型、实现经济社会大发展大跨越的战略机遇期。
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对于全面深化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构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综合体系,夺取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将邹城建设成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转型示范城市、新型工业城市、生态宜居城市、繁荣和谐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一、成就卓著基础坚实
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十一五”时期,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56.63亿元增加至530亿元(2010年指标均为预计完成,下同),年均增长率为15.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2822元增加至46100元,年均增长率为15.1%。
全市财政总收入由42.41亿元预计增加到83亿元,年均递增14.3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由13.06亿元预计增加到30亿元,年均增长18.1%。
五年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15.96亿元,国宏化工、荣信煤化、意可曼高分子材料等一批投资过亿元大项目陆续建成投产。
五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达到2.5亿美元,2010年全国县级市综合竞争力排行榜我市列第26位。
产业结构实现较大优化。
2010年,邹城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调整为6.43:
61.61:
31.96,较2005年的8.56:
68.33:
23.11有了较大改观。
现代农业快速发展,食用菌、奶牛、大樱桃等特色产业基地培植初见成效,食用菌面积发展到650万平方米,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认证80个,规模农业龙头企业达到82家,森林覆盖率达到28.76%。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到621家,比2005年增加472家;规模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分别完成715亿元、144亿元、90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1倍、2倍、2倍;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5亿元,在邹城现代产业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强化,尤其是以可降解材料开发、玻纤材料生产、铝产品精深加工链条延伸和煤化工新材料为标志的新材料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快,形成了以现代物流、商贸、旅游文化、房地产、金融保险等服务业态为主体的产业格局,服务业增加值预计完成170亿元,年均增长19.6%,拉动经济增长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38亿元,是2005年的2.57倍,社会消费品购买力不断增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城乡一体化取得新进展。
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邹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市城区建成面积预计达到3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46%。
东部新城区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新建改建金山大道北延、护驾山路北延、牙山路等40条城市主干道,建成规划展览馆、唐王河公园、护驾山植物园、唐王湖公园,体育中心、会展中心、文化中心和鑫源、泉兴、文博苑、国宏等现代化居住小区正在建设,新城区框架基本拉开。
五年累计投资6.2亿元,完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重大建设工程174项,以西部经济区、中部老城区、东部新城区三个块状区域为标志的城市发展综合片区实现提升。
供热能力不断增强,城区实现集中供热520万平方米。
104国道北延、岗山路、峄山路、岚济路邹城段等一批国道、省道、农村公路及城区主要道路延伸拓展和升级改造工程相继竣工,合村并点、旧村改造、压煤村庄搬迁、城中村改造工程扎实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等实现了里程碑式的开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小城镇改造建设步伐加快,高标准建成城镇新型社区10处,村村通油路、通自来水、通客车率全部达到100%。
新建110KV变电站座。
社会民生事业全面进步。
社会保险覆盖面稳步扩大,五年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6.99万人,19856户、33992名城乡低保对象生活基本得到保障,建成镇街敬老院17处,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到89%。
全市累计取得重要科技成果426项,专利授权1807项,国家级科技创新企业达到8家,科技进步对经济贡献能力不断提高。
学前教育纳入规范化管理,高考升学率达到92.5%,民办教育和职业教育迅速发展。
医疗卫生事业得到加强,五年新增卫生基础设施11万平方米,每千人拥有医生数由1.3人上升至3人,流行病防治取得全面胜利,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普及率达到99.6%,村级农村合作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达到50个。
低生育水平继续保持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增长6.4‰。
五年累计建成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万平方米和万平方米。
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扎实推进,人民生活水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013元,五年平均增长11.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154元,平均增长11.8%。
文化事业,特别是镇村文化建设取得新突破,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新闻出版、档案史志、地震气象、妇女儿童、民兵预备役等各项事业都取得新的成绩。
生态环境整治提升大见成效。
编制实施“生态市”建设规划,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白马河水质持续改善,万元GDP能耗吨标准煤、电耗千瓦时、取水量立方米,分别下降%、%和%。
深入开展大气环境整治专项行动,扎实开展夏秋两季秸秆禁烧活动,城区大气环境优良标准天数达到天。
治理塌陷地面积1500公顷。
“生态邹东”建设加快,建设拦水坝150多个,新建和维修山区道路290公里。
山区土地复垦、改良达到山区总面积的40%,高标准完成造林18.9万亩。
结合生态镇建设,建成2个省级湿地公园、2个省级森林公园,实施了狼舞山风景区开发工程,规划建设了峄山生态农业观光园和休闲度假区。
过去的五年,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许多工作走在了全国、全省的前列,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十佳投资创业城市、质量兴市先进市、科技进步先进市、文化先进市、体育工作先进市、社会化养老示范市、食品安全示范市、食用菌新农村建设示范市、计划生育婚育新风进万家先进市等荣誉称号。
总体上看,“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快、质量效益高、城乡面貌变化大,人民得到实惠多的时期之一,多项主要经济指标提前完成预期目标,在行政管理、生态保护等众多领域取得突破,破解了发展环境制约瓶颈,为全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再创佳绩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丰富经验:
一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构建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布局。
坚持保持增长与优化结构并重,力促发展与改善民生统一,先后作出了“一个中心两个重心”、加快经济战略转型、建设东部新城区等重大战略部署,大力实施“工业立市、转型强市”战略,加快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生态靓市、和谐新市”,抢占了区域发展制高点。
二是坚持以大发展大跨越为主线,形成了干事创业跨越发展的浓厚氛围。
深入实施重点项目建设“3311”工程和项目专班制度,执行力和落实力明显增强,全市抓招商、上项目的氛围更加浓厚,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相继落地建设。
创新投资促进体制,形成了市级专业招商、镇街“二分之一”工作法全员招商和部门督帮企业招商的工作新局面。
大力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全市上下在实干中解放了思想、打开了思路,提升了境界,在实践中增强了信心、凝聚了共识,各级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发生了根本变化,执行力和落实力明显增强,形成了只争朝夕、万众一心、干事创业的局面。
三是坚持以城乡统筹为总抓手,提升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
瞄准现代化中等城市目标,启动实施了城乡环卫体制改革工作,大力度推进物业管理综合整治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提升工程,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不断提高;加快农村社区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实施一批城建重点项目,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呈现欣欣向荣的新局面。
四是坚持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构筑了社会发展的良好基础。
把惠民生、保稳定作为发展的基础性保障工作,实施了惠民帮扶工程,坚持每年为群众办10件实事,坚持教育优先、民生为本等,人均收入稳步增加,市场需求潜力增大,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二、机遇空前挑战巨大
当前,邹城发展正处在工业化大跨越、城市化大扩张、农业产业化大提升相互交织的崭新阶段。
站在新的起点上,全市经济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风险挑战,但总体来看,机遇大于挑战。
——从宏观经济环境看,发达国家产业持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继而在我国呈现出由沿海向内陆二次推进、“南资北移”等趋势,为邹城大范围、多渠道承接转移先进技术、资本和产业提供了现实可能。
邹城已列入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在完善主体功能、优化布局、提升创新能力方面将有更大空间,国家继续坚持拉动内需战略,相继出台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及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计划,为邹城大力度吸纳集聚各类要素、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契机。
国内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不断取得重大进展,以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竭产业援助机制、发展壮大接续替代产业为主的转型方式,给邹城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以倡导机会平等增长,公民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成果为基本含义的“包容性增长”发展理念提出,为邹城有效解决经济和城市转型时期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落实普惠民生政策提供重要的政策依据。
山东省关于《鲁南经济带区域发展规划》的出台及“五大重点区域带动战略”的实施,为邹城强化在济宁“三角区”组团区域内竞争力,承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开发建设部署,带动鲁苏豫皖边界新经济隆起带的形成指明了方向。
——从现实发展基础看,邹城正处在工业化加速期和城市化扩张期,内生动力强劲,增长空间巨大。
邹城及早谋划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与培育,以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代表的新型工业体系初具规模,以现代物流业为标志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加速升级,良好的产业体系和丰厚的煤、电、水、运资源具备了大规模承接产业资本转移、内外力并举推进经济转型的基础条件。
境内驻邹大企业较多,特别是兖矿集团、邹县电厂正处于快速膨胀期,鲁南煤化工基地邹城化工园区、机电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建设正加快推进,荣信煤化、高性能工业铝型材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相继投产,将对区域经济发展形成强大的带动力。
城镇化动力依然强劲,我市已进入城镇化率30—70%的加速推进时期,为建设50—100万人口大城市的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特别是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加快和各项改革的不断推进,市场体系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呈现出灵活高效的新趋势。
全市上下拼搏奋斗、干事创业的氛围,为我们推进大发展大跨越提供了最核心的动力。
——从空间区位优势看,邹城有着独特的区位交通优势,处于“长三角”与“环渤海”经济区过渡联接的前沿地带,京沪高铁、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相继实施,中华文化标志城等工程开工建设,给邹城带来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发展机遇。
临荷路和济邹新线的相继通车,必将进一步推动邹城更好地融入济宁组团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城市框架拓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一是国际国内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因素持续存在。
进入后危机时代,在全球化大背景下,西方经济体在汇率、进出口贸易等方面对华政策的变化,使得通胀压力、物价波动和外部风险加大。
二是经济发展方式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邹城依赖资源型产业拉动整个经济发展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
受煤、电等产业发展制约,万元GDP能耗、水耗较高,土地集约利用不足,环保和转型压力较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再利用效率不高。
三是城乡和区域发展仍不平衡。
区域经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统筹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协调发展,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目标任重道远。
四是城市建设滞后于跨越发展的要求。
目前,邹城城市建设的气魄、档次、品位、发展框架与经济总量尚不相匹配,城市功能、基础设施、承载条件不适应跨越发展要求。
城市管理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进程的现象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仍将存在,成为影响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
五是生态环境改善任务艰巨。
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河流水体污染、山体植被破坏、土地塌陷等问题还持续存在,改善空气质量、治理水环境、保护森林植被、整治采煤塌陷地等任务艰巨。
总体来看,“十二五”时期邹城经济和社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我们必须抢抓发展机遇,破解发展难题,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发展质量,增强城市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全力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三、总体思路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坚定不移地以富民强市为目标,创造性谋划并实施“调结构、促转型、建体系、谋发展”总体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带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力争“十二五”期间,全市经济保持快速、稳步、内涵式增长,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建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生态整治取得新进展,社会事业迈上新台阶,对外开放达到新水平,人民生活得到新提升,将邹城建设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转型示范城市、新型工业城市、生态宜居城市、繁荣和谐城市”。
——加速3个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调整、产业载体调整;
——促进4个转型:
传统资源型中等城市向现代综合型大城市转型、资源主导型经济向多元开放型经济转型、能源工业基地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转型、城乡二元化向城乡一体化转型;
——构建5个体系:
新型产业体系、新型城镇体系、优质生态体系、普惠民生体系、科技创新体系;
——谋求6个发展:
转型发展、包容发展、跨越发展、绿色发展、传承发展、统筹发展。
(二)发展原则
1、调整促动,转型发展
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充分发挥我市资源、产业和传统文化等优势,通过科学确定功能定位、经济布局和产业方向,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探索质、量并重的经济增长模式,强化我市经济发展动力。
以经济发展带动社会转型,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综合性、内涵式提升。
2、民生优先,包容发展
充分理解“包容性增长”发展理念的深刻内涵并扎实付诸于行动。
在“十一五”重大成就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思路、谋划新举措、解决新问题,优先发展、全面提升邹城的社会民生事业,力争在“十二五”期间达到新的高度,巩固作为济宁、鲁南乃至山东省社会民生建设标杆的地位。
3、重点突破,跨越发展
继续坚持“一个中心,两个重心”,处理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中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协调互动关系,抓住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契机,不断提高工业化质量和水平,带动城镇化加速推进并向稳定发展的新阶段迈进,创造经济社会融合发展、跨越发展新格局。
4、注重生态,绿色发展
继续推进生态市建设,充分把握“生态立市”的发展原则,注重造林绿化、森林资源保护、水环境保护等生态功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构建大生态经济发展体系。
以节能减排为抓手,坚持环保和低碳理念,广泛开展能源节约,实现资源集约利用,着力推动经济结构优化调整。
5、文化繁荣,传承发展
大力推进文化基础设施、文化服务网络和文化活动机制建设,繁荣文化产品创作。
依托我市传统文化资源优势,积极促进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文明的融合,以文化建设促进旅游、商贸、演艺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以文化传承和创新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6、城乡一体,统筹发展
抓住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有利时机,通过城乡规划、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市场体制、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公共服务和城乡管理体制一体化建设,逐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努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约束。
(三)发展定位
1、城市定位
(1)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3)鲁南新兴现代大城市。
2、产业定位
(1)国家级绿色精细煤化工基地;
(2)山东省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和研发基地;
(3)鲁南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和重要的增长极。
(四)发展目标
——经济发展目标。
到2015年末,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4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9000元。
地方财政收入达到60亿元,年均增长1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均增长21%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以上。
——结构调整目标。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0%。
服务业增长快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城镇化率达到55%。
——开放创新目标。
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8亿美元,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额2.5亿美元以上。
国家级科技创新企业2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提高至30%,五年累计专利授权量达到2700项,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优势企业。
——资源环境目标。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低15%以上,氮氧化物降低10%,氨氮降低1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9.5%以上。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达到国家约束性要求。
到2015年末,林木覆盖率达到36.5%。
——人民生活目标。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1‰以内,全市总人口控制在119.5万人以内。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和15%。
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4.8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以内。
——社会进步目标。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公共卫生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教育、人才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城镇基本养老、城镇职工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100%。
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
邹城市“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
2010年
2015年
年均
增长(%)
目标属性
经济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2010年价格,亿元)
530
940
12
预期性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10年价格,元)
46100
79000
11.4
预期性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30
60
15
预期性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
264.12
690
21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38
303
17
预期性
结构调整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40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32.3
45
(12.7)
预期性
城镇化率(%)
46
55
(13)
预期性
开放创新
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1.1
2.2
15
预期性
实际利用外资额(亿美元)
0.7
0.7
(2.5)
预期性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
20.8
30
(9.2)
预期性
专利授权量(项)
500
600
—
预期性
资源环境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15)
约束性
氮氧化物排放降低(%)
10
10
—
约束性
氨氮降低(%)
10
10
—
约束性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97.8
99.5
0.34
预期性
COD排放总量减少(%)
10
10
—
约束性
林木覆盖率(%)
28.76
36.5
1.55
约束性
人民生活
全市总人口(万人)
119.5
7.5
约束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8840
33000
12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7940
16000
15
预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3.2
3.2
—
预期性
城镇新增就业(万人)
1.06
0.9
—
预期性
人口自然增长率(‰)
7.1
7.1
—
约束性
社会进步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100
—
约束性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覆盖率(%)
100
—
约束性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100
—
约束性
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
100
—
约束性
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3
—
预期性
注:
“年均增长”栏带()的为五年累计增长百分点。
四、发展重点战略举措
围绕“调结构、促转型、建体系、谋发展”战略构想,以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以工业结构调整升级、服务业集聚发展、农业高效安全提升“三产并进”为主线,以城镇空间拓展布局优化、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全境生态总体提升为载体和支撑,以普惠民生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打造现代产业、新型城镇、优质生态、普惠民生、区域创新五个发展体系,走出一条独具邹城特色的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邹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一)推动工业结构调整,打造转型发展引擎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建设重大项目和壮大龙头企业为抓手,以促进工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推进行业、规模、产品、技术、投资等优化升级。
重点培育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和生物制造、高端装备制造基础较好的四大新兴产业,大力推进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其它新兴产业,到“十二五”末,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市工业的主导产业,不断实现其高端化和规模化,形成梯次推进、多级支撑、优势突出的新型工业结构。
科学规划邹城经济开发区、邹城工业园区两大园区内外布局,适时启动建设煤化工新材料工业园区,精心建设新济邹路沿线、临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