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既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04945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3.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既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既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既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既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既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既要.docx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既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既要.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既要.docx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既要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辑要

一、史学史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关于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的特点

(2)研究史官、史家与史学思想

(3)研究史学与社会的关系

(4)研究史学发展与相互学术文化领域的关系

(5)研究史学发展的规律性等。

二、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创立

梁启超是史学史学科的倡导者和奠基人。

1922年写成《中国历史研究法》,有《过去之中国史学界》一章,概括论述了中国古代史学从起源到清代二千年来的发展轨迹,是近现代最早系统论述中国史学史的专文。

1926—1927年,撰成《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倡导研究史学史,有《史学史的做法》一节专讲怎样作史学史,探讨了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等问题,

三、原始的历史意识

在对待自然和人类自身关系上,产生两种思想:

一种是相信人力可以征服自然;一种是对自然的迷信。

两种思想经常搅混在一起,从整体上看又显示出崇拜自然神的倾向。

衡量英雄人物的主要标准,看其能否献身公共利益。

重视生产斗争知识。

正在形成中的历史观点:

朴素唯物主义色彩的自然观崇拜自然神的总倾向

四、中国最早的历史典册——《书》和《诗》

(一)《尚书》

意即上古的史书,最早只称《书》,后称“尚书”,后失传。

汉文帝时伏生所传《尚书》用西汉当时文字写下,所以称《今文尚书》,共28篇。

孔壁所得比伏生传《今文尚书》多16篇,全用蝌蚪文书写,称《古文尚书》。

《尚书》是我国萌芽时期的重要成就,虽然还不是成熟的史著,但却奠定了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尤其在体例和编纂方法上。

每篇有一个标题,题下记一个完整的人或事,孕育着我国编年体的开端。

是纪事本末体的萌芽,以记言为主发展了金文记载中的自觉的历史意识和历史鉴戒观念。

(二)《诗经》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先秦只称“诗”或“诗三百”。

汉武帝后,被立于学官,奉为儒家经典,尊为《诗经》。

收录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多年间的诗歌305篇。

亦“诗”亦“史”,是研究殷周社会最有价值的史料。

有记叙西周农奴生产情况的农事诗,有反映两周阶级关系和劳动人民抗争精神的战斗诗,有人民控诉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忧国伤时的爱国诗,有反映爱情和婚姻的情爱诗,有揭露社会黑暗腐朽的政治讽刺诗。

内容丰富,是研究上古史的珍贵资料。

五、《春秋》及孔子的史学贡献

(一)《春秋》

是现存最早的编年史,相传孔子所作。

记自公元前722——公元前481的史事。

主要记朝聘、会盟、战争,以及一些自然现象,如水灾、旱灾、日食等。

对自然现象的记载很宝贵,尤其自然灾异。

关于经济、文化方面的则没有,所以主要记政治。

《春秋》记事简单,最少的一个字,最多的四十五个字。

因为记事简单,所以有人认为此书每个字都有微言大义,对此有人怀疑这并非孔子所创,而是当时史官的书法。

(二)孔子作《春秋》对史学的贡献

1、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

孔子《春秋》的创作,标志了私人著述的出现。

2、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

《春秋》采用编年体,初步将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四个因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

对后世编年体史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

属辞,原指遣词造句,此指孔子修《春秋》时,采用一定的书法来表达自己的爱憎。

他根据自己的政治观点,以用词的不同来表达不同的事态和意义。

比事:

按年月日顺序把史事排列起来,即“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

《春秋》尽管也记载了灾异,可是他没有人为地去为灾异披上神秘的色彩,更没有把它与人事关系牵连在一起。

六、《左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它和《公羊传》、《谷梁传》一起被视为解释《春秋》的“传”,通称“春秋三传”。

一般认为其是左丘明。

记前722——前468年之事,30卷,约18万多字。

主要记春秋时代统治阶级的政治活动,列国之间的战争。

《左传》记事相当详细,对于历史事件的记载一般能做到首尾完整,范围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经济、学术文化、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创造了“君子曰”的史评形式,对所载史实或人物或直接发表议论,或引用他人言论进行评论,开创了“史论”之先河。

有可贵的民本思想。

但作者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他把历史的创造归功于王侯将相的创造,归之于天命。

没有完全冲破天命和鬼神观念的束缚。

七、其他先秦史书

(一)《竹书纪年》

战国时魏国的史书。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墓,得竹简数十车,后经荀勖等人整理研究,得书16种75篇(其中完整的68篇),共10万余字。

其中《纪年》13篇,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至周宣王后,则特记晋国历史,晋被三家瓜分后,又特记魏国历史,记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

由于司马迁写《史记》时没有看到该书,所以该书可以帮助我们订正《史记》的某些错误。

体裁采用编年,记事简短如同《春秋》。

北魏郦道元注《水经》引用该书,称作“《竹书纪年》”,后人又称《汲冢纪年》或《汲冢书》。

作者可能是魏国史官。

(二)《穆天子传》

汲郡魏墓发现的竹书之一。

内容记周穆王西巡之事,有日月或寻,并详记所行里数。

名虽曰传,其体裁实属编年,晋郭璞曾为本书作注。

该书有助于了解古代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周穆王西行所到之处,与各部落互赠礼物,这说明远在张骞之前,中原和中亚间早有个人和团体的交往接触。

(三)《世本》

原本15篇,记事从黄帝开始,讫于春秋。

从今所见佚文看,实际已记到战国末年,并称赵王迁为“今王迁”。

有《帝系》、《王侯谱》《谥法》等。

其中《帝系》记帝王传授的系统;《王侯谱》、《卿大夫谱》记诸侯、卿大夫世系;《氏姓》记录当时所有的姓氏;《居》讲建都情况;《作》记录一些事物的发明情况及其历史;《谥法》记谥号的含义。

其中《世家》、《传》等对司马迁创立纪传体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是先秦时期尝试纪传体史书体例的先行者。

商务印书馆《世本八种》为清代八家的辑本,可资参考。

(四)《国语》:

现代史学界认为,该书成书在战国初年,其中有左丘明传诵的篇章。

《国语》是一部以国分类,以语为主的有关春秋历史的史著。

《国语》按国别编写,以记言为主;侧重于对事件发表议论。

全书21篇,分为《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

记录了上起周穆王征犬戎(前967)下迄智伯灭亡(前453)前后约500年各国君臣谋议得失的对话。

(五)《战国策》

战国时各国纵横家游说诸侯国君或互相辩论时所发表政治见解等言论的辑录。

原称作《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后经西汉刘向整理,定名为《战国策》,33篇。

记事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245年的历史。

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各诸侯国之间进行兼并的政治斗争,特别是对“士”阶层的人物,作了非常生动的描写。

(六)《战国纵横家书》

一部记载战国时期说客辩士言论的史书。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了一部内容性质与《战国策》相同的帛书,共27章,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其中有11章内容见于《战国策》和《史记》,另外16章为久已失传的古佚书。

可以校正《战国策》和《史记》记载的错误,并补充其不足。

(七)《逸周书》

原名《周书》,在性质上与《尚书》类似,是我国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连序共71篇,今缺11篇,尚存六十篇。

包括了西周至春秋间约600年左右的事迹。

郭沫若认为其中的《世俘》、《史殷》、《商誓》等为西周初所作。

我们认为除少数篇章外,多数是出于战国时代摹拟周代诰誓辞命之作。

该书夸耀武功,崇尚武德,这正是战国时代的思想。

八、先秦史学的基本特点

1、体例以国别、编年为主,其它史体尚在萌芽之中2、官修、私修史书同时存在

3、“直笔”、“曲笔”现象并存4、经史难分、史文难辨5、历史观念的丰富6、对史学功能有了初步认识。

先秦史学对后世史学具有“发凡起例”的奠基之功,无论在编撰体例、史书笔法和历史观方面,都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由于社会客观因素的制约,先秦史学在体例、体裁、内容、范围、语言、文字等诸方面都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从总体上看,先秦史学尚处萌芽创始阶段。

九、秦朝史学概述

1、秦设有专门机构与人员保存图书资料,且十分完备;如在御史大夫属下,设有御史中丞,掌管图籍秘书;2、秦朝已具有天下各类资料;3、秦史官设置,基本遵循古制,见于记载的有御史,内史,太史令等.4、秦由史官著录成国史《秦纪》并一直保留到汉初.保存了一些较为原始的资料。

5、秦还有文献汇编《奏事》20篇。

综上所述,秦朝在文献图籍的保存和史籍撰录方面,均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十、两汉的史家与史学

1、两汉的史家

(1)史论家:

汉初为多,陆贾、贾谊。

史论包括借秦亡讲述兴亡之道,也是针对西汉建国以来的社会现实发表自己的见解

(2)撰史家:

司马迁,班固,荀悦等

(3)在古籍整理和图书目录学方面有重要贡献者——刘向,刘歆父子

2、两汉史家的特点

(1)史学思想正统化:

由汉初兼采众家之长——汉中期的独尊儒术——东汉白虎观会议逐步完成了封建史学的正统化演变

(2)著史目的明确化:

从先秦史学以道德教育为主到汉初史论借史明义的借鉴作用,最后将道德教育、借史明义与歌功颂德融为一体;

(3)史书体例规范化:

A纪传体;B纪传体的改造和正统化;C编年体的改进;D起居注渐趋制度化,经常化

(4)官方修史制度化:

封建政权对史学由消极干预到积极控制;国家设馆修前代史当代史成为定例

十一、司马迁的《史记》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史学代表作《史记》。

司马迁的史学贡献

1、定奠了通史的规模

博及天地、囊括古今——第一部中国通史,地域通、时间通、内容通。

2、创立了完备的纪传体

本纪:

采用编年形式,提纲挈领地写出一代大事,主要是记载历代帝王和在政治上起主导作用的人物的事迹

表:

以时间为序,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历史大事,分世表、年表、月表

书:

以叙述社会制度和自然界现象为主体,对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制度的发展和现状加以系统的记述,具有典章制度的性质

世家:

主要叙述世袭贵族王侯或某类重要人物的事迹

列传:

记载将相大臣各个时代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各种人物事迹(刺客、游侠、商人等)以及国内外各民族的事迹

司马迁的治史方法

1、全面搜集文字资料2、实地考察3、亲身访问4、慎重取舍材料

对史料的取舍和考辨主要奉行两个原则:

(1)“考信于六艺”

(2)“择其言尤雅者”

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一)“通变”思想

1、空间上的“究天人之际”即研究天与人的关系,是司马迁撰写《史记》的重要宗旨之一,也是他对实属编纂的要求,其重点是“重人事”。

2、时间上的“通古今之变”其外在形式是时间上的古今贯通,上下贯通.目的在于从古往今来的历史事实的变化和相互联系中,找出一些因果关系作为当今的借鉴。

3、体例上的“五体合一”

4、内容上的融会贯通和思想上的综合创造

5、方法上的“原始察终”(对历史追溯其原始,察究其终结,把握历史演变的全部过程,来看它的原因、经过、发展和结果)、“见盛观衰”、“祥变略渐”、“承弊通变”

(二)司马迁的“成一家之言”

《史记》综合古今典籍及其它资料,创造出一部通史;

综合古今之学术,辨别源流得失

综合已有的史体,创立新的史书题材

《史记》“维系春秋,述往事,思来著”

司马迁的历史观

1、发展变化的历史观,即“通古今之变”

2、重视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重视用社会经济生活来探索历史发展的原因。

《史记》中的《平准书》、《货殖列传》专记经济。

3、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重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认为决定人类命运的不是天和鬼神而是人类自身。

十二、班固《汉书》

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东南)。

东汉史学家。

字孟坚。

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

在其父班彪续补《史记》之作《后传》基础上编写了《汉书》。

《汉书》的价值

1、首创纪传体断代史:

“书”改为“志”,取消《世家》归入列传;全书12本纪、8表、10志、70列传;确定了正史的格局,以后断代史便不断出现

2、扩大了记载范围,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本纪是对《史记》所撰汉武帝以前本纪的扩充,武帝以后的纪都很详细;“表”部分也有其独到之处,《古今人表》记从传说时代(女娲、伏羲)到西汉以前(秦末楚汉战争)的人物都列入表中,分九等:

上、中、下,每等再分上中下,因而带有对人物的评价;志把《史记》“书”的标题改变了,《天官书》改为《天文志》,《河渠书》改为《沟洫志》、《平准书》改为《食货志》。

新增《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

3、文字精炼,叙述有条理:

“赡而不秽,详而有体”

班固的历史观

1、班固对历史总的看法是天命论加循环论

2、夸大帝王在历史上的作用,认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创造都是帝王所制定的措施而致。

3、历史人物评价上有唯心色彩

班固的史学思想

1、历史编撰力求完备

2、“宣汉”思想突出,宣扬汉朝在历史上的地位。

3、浓厚的封建正统观,“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4、宣扬“天人感应”的神学史观,其背景为东汉时期谶纬学说的盛行。

十三、两汉的官方史学

政府对修史的重视

史学官修制度在东汉开始形成。

官方撰录国史和起居注在东汉开始正常化,但制度仍不完善,也没有常设机构和专职史官。

封建国家对史学已经从消极干预发展到积极控制。

《东观汉记》

东汉官方修撰而成的我国第一部官修纪传体国史.明帝时诏令班固,刘珍等相继撰写。

到献帝时修成。

历时160余年。

纪,表,志,传俱全,还创造了“载记”这一新体例。

晋朝将之与《史记》《汉书》《东观汉纪》作为东汉王朝的当朝国史,合称”三史”。

书中天人感应正统观念非常浓厚,维护美化统治者,间有失实之处。

刘向刘歆的学术贡献

1、对汉宣帝以前的典籍进行整理,保存了古代丰富的史料;

2、首创校对学,大大恢复了古籍的真实面貌;

3、建立了系统完整的图书目录分类体系;

4、注意考察学术源流和著作产生的环境,开我国古代学术文化史研究的先河,实际上可作为我国第一部学术史。

刘向父子校理图书的方法

1、广集众书,不专据一书

2、保存异说,对于记载不同或者怀疑后人所记而证据不足不作为定论的,不随便删掉

3、开创了写叙录的范例,使读者在阅读全书之前能够了解书的内容特点和流传情况等等。

叙录又称书录,是内容提要或者书目题解,包括篇目、存佚、流传情况、作者生平、主要内容等等。

把单篇叙录合起来就是《别录》。

纪传体、编年体的优缺点

纪传体优点:

1、便于记载多方面的历史事迹。

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外史事可包罗万象。

2、便于记载不能按年编排的历史,如经济以及其他方面不知时间的事件等。

3、便于广泛地记载历史人物。

纪传体缺点:

1、不能集中叙述历史事件的全部情况。

刘知几曰“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屡出。

”2、不易表明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

3、易于夸大某些历史人物的作用。

编年体优点:

1、便于表现历史事迹的时间顺序。

2、便于表明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

3、可以避免叙述重复,“理尽一言,语无重出。

”4、具有“资鉴”和“讽教”的重要作用,在历史知识的传播和普及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古代历史最直接、最简便的史书。

编年体缺点:

1、不能连续叙述历史事件的全部情况,“一事隔越数年”。

2、难以记载年日不明或不能编年的历史事迹,如经济、文化有的不好编年。

3、易于编重政治事件,忽略经济文化方面的史迹。

4、记事简略,史料不丰富,难以完整地反映社会情况。

总之两汉时期是史学奠立基础的时期,从历史观、历史思想、史书体例等方面看,以后的史学大体不出此时的规范。

十四、魏晋南北朝史学多途发展的面貌及其原因

史学繁复的面貌:

1、史书增加2、史部独立

史学繁富的原因:

(一)史书本身的发展。

一门学科的发展,有其自身发展的一个过程。

两汉已为其奠定基础,此时已有规可循。

(二)私家修史的兴旺。

三国以后分裂割据,修史权力开放,整个社会形成了注重历史、研究历史的风气。

各割据政权都提倡写历史。

(三)士族撰写家谱、族谱的兴盛。

谱学在东晋后期由贾弼创立,其后人世传其学,绵延近二百年。

(四)纸的普遍使用。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以后,纸的使用日趋普遍。

避免了竹帛的笨重和昂贵,为史学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十五、魏晋南北朝历史著作

通史

(一)梁武帝《通史》:

梁武帝令吴均等人集体编写,纪传体:

记三皇至南齐,600卷(或说620卷)。

吴均写了本纪、世家、列传。

秦以前基本根据《史记》,西汉以后完全抄当时的史书,新东西不多,价值不高。

后来此书先佚。

但梁武帝提倡通史,其意可嘉。

且“通史”之词始于此。

 

(二)元晖《科录》:

元晖为北魏贵族,他召集一些学者,记从上古到东汉末史事,270卷。

体例非纪传、非编年,是“以类相从” 。

《三国志》

陈寿(233——297),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少受业于著名史家谯周,谯周撰《蜀本纪》、《益都耆旧传》;陈寿历仕蜀、晋两朝,晋时辑成《诸葛亮集》24卷

(一)《三国志》的内容:

  《三国志》计《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共65卷,有纪、传,无表、志。

《三国志》记事,起于东汉灵帝光和末年(184)的黄巾起义,迄于西晋灭吴(280),所记不限于三国时期(220-265)。

(二)编撰特点:

(1)编撰体例上既体现了尊魏,又显示了三分天下的事实。

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

《魏志》有本纪、有列传,吴、蜀只有列传。

三国创立者的称谓上:

对曹操,《魏书》称太祖,《蜀书》、《吴书》则称曹公;对刘备,《蜀书》称先主,《魏书》、《吴书》则以名相称;对孙权,全书一概称名。

在纪年上:

魏、蜀、吴三书各以本国年号纪年,并以魏国纪年贯串。

(2)、文字简练、有条理。

(三)陈寿的史学思想

(1)劝善益治。

这正是陈寿修史的目的。

(2)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和天命思想。

用谶纬、寓言童谣来渲染魏、蜀、吴三国君主的称帝

(3)曲笔回护司马氏及曹魏政权。

(四)裴松之《三国志注》的作用

1、补阙:

对某些重要史实和重要人物没有提到或太略者,裴松之尽量搜集资料予以补充。

 

备异:

同一史事或同一人物,各家记载有出入,甚至根本相反,而又不能定其是非者,裴松之则俱载之,以备参考。

 

2、惩妄:

凡各书记载不同,或某书记载错误,而裴松之经过认真比较研究后,能定其是非者,则一一指出。

 

3、论辩:

按当时之情理对某些错误的记载作出判断和评论。

有自己的评论,也有引录其他史家的评论。

《后汉纪》 

作者袁宏,东晋人,不满意其前的多种关于后汉史书,用八年时间写成《后汉纪》30卷。

该书为编年体,起于刘秀称帝,止于曹丕废汉献帝灭汉。

荀悦的书称《前汉纪》。

荀悦的《汉纪》只据《汉书》改编。

袁宏的《后汉纪》则收集各方面材料,自己写成。

此为流传至今最早的后汉史书,范晔《后汉书》成书于其后。

《后汉纪》叙事真实,有条理,超过《后汉书》。

但《后汉书》内容比袁宏的《后汉纪》丰富。

优点是1、简明扼要,纠正了以往各家后汉史中时间概念不清、叙述错乱的缺点;2、鉴别史料慎重;3、注意史事评论;通过治史、叙述政治的治乱得失,来维护和宣扬“名教之本”,以达到惩恶劝善的作用。

缺点:

过于注重政治事件。

《后汉书》

作者范晔,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人(河南淅川人),著名文学家和音乐家。

35岁时不得志,“乃广集学徒,穷览旧籍,删烦补略”,著成《后汉书》。

后因刘义康谋反受牵连处死,年仅48岁。

今本《后汉书》是二人所写,纪、传是范晔著,志是西晋司马彪的著作。

司马彪的《续汉书》有八志,唐以后其书失传,但其八志被梁人刘昭注《后汉书》时补入,北宋时合并到一起。

众多纪传体后汉史失传唯范书流传。

今本范晔《后汉书》记自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至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记载了东汉一百九十六年的历史。

全书共计120卷,纪10卷,列传80卷,志30卷。

(一)优点

(1)编纂体例上因袭《汉书》又有自己的创见。

删去了一些不重要和不可靠的材料。

增加了一些重要的类传。

首创《列女传》。

创立《文苑列传》、《逸民列传》、《党锢列传》、《宦者列传》、《独行列传》、《方术列传》等。

 

(2)史料价值高,文笔生动。

《续汉志》之可取的地方如《郡国志》、《百官志》都是较有价值的。

(3)突出的史论:

用序、论、赞的形式发表评论。

总计全书,有“序”25篇;有“论”110篇。

(二)主要缺点

司马彪的“志”缺少《食货》、《艺文》、《刑法》、《沟洫》等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的内容,有损史书的完整性。

(三)范晔的史学思想

1、把“忠义”作为衡量历史人物的重要条件。

2、反对佛教、图谶和阴阳禁忌

《宋书》

沈约,南朝人,在宋齐梁三朝做官,是梁武帝的开国之臣,著名的史学、文学、音韵学家。

 《宋书》内容丰富,共百卷。

有纪、传、志,志的价值较高,志从三国写起,以补充陈寿以后无志之缺。

其《律历志》是历法史的重要文献。

《乐志》详记乐器、乐章、词典、舞曲是音乐史的重要资料。

但没有《食货志》,而且较繁杂,有失实之处。

《南齐书》

萧子显,梁朝人。

仕梁任国子祭酒、吏部尚书、吴兴太守等职。

得梁武帝恩准,撰写《齐书》60卷。

《南齐书》记事起自宋顺帝昇明三年(479)萧道成专权,终于齐和帝中兴二年(502)共30余年史事。

有纪、传、志,特别是记载了许多佛教的情况以及佛教与道教相争的情况,是研究宗教史的重要资料。

 缺憾是无《食货志》。

对萧氏先世多曲笔回护、颂扬溢美。

(书中有不少宣扬天命和佛教因果报应的说教。

《魏书》

魏收是北魏到北齐时人,历仕北魏、东魏、北齐三朝,一生以修史为务,又工于文学,文学、史学都著名。

所著《魏书》130卷,是二十四史中较好的一部。

优点:

1、内容丰富,所记从北魏统一以前开始,极为详细。

独创《序纪》:

反映鲜卑拓跋部早期历史。

特别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其十志,十志中有《食货志》,这是流传到今的魏晋南北朝史书中仅有的。

《食货志》载均田制和三长制;改《百官志》为《官氏志》:

将北魏官制沿革与鲜卑贵族氏姓变迁合记在一起;独创《释老志》:

系统记载了佛道二教的流传情况;《灵征志》:

为此前各史《五行志》的变异,保存北魏建国后各地地震记录。

地形志所述北方地理情况颇详。

2、记载基本真实,有条理。

魏收担任修史工作二十余年,学术修养很深,对修史求真有正确认识。

文笔也好。

缺点:

1、只记北魏到东魏的历史,没记西魏。

与其政治立场有关,站在东魏立场。

2、缺《艺文志》。

 3、有一部分记事杂乱,用功不深。

4、该书多有曲笔讳饰。

但《魏书》被称为“秽史”,是对《魏书》的污蔑。

地方史

(一)《华阳国志》

东晋常璩所作,主要记四川、陕西等地的历史。

内容:

1、历史地理、地理沿革、郡县设置的变化,山川、物产、风俗,特别是按地区把30多个少数民族情况讲得很详细。

2、政治史。

从上古到东晋此地区的政治历史,特别注意割据政权,3、人物传记。

从西汉到东晋初年共记390多人,其中妇女50多人。

 今人或称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或称为其时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史。

(二)《洛阳伽蓝记》

作者杨衒之,北魏北平人。

以洛阳伽蓝(梵语佛寺)兴废沿革为线索,记载了洛阳城内外55所寺庙的情况,内容涉及到洛阳城市规模、外商来京贸易及各国风土人情,道里远近等情况。

可算作一部中国古代城市地理史。

十五、魏晋南北朝史学的发展与特点

谱学著述的兴盛

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一门专门研究家谱、世系的学问,即谱学。

这与这时期门阀士族兴盛有关。

先秦时期的《世本》一书,主要记载帝王、诸侯、卿大夫的世系,反映的是周代以来奴隶社会的宗法制度;秦至西汉时期,家谱、世系类著作衰落。

东汉魏晋以后,家谱类著作大量出现:

《隋志》中有“百家谱”、州谱、各大族谱。

谱学亦于此时出现。

传记的发展

这一时期传记独立成书。

据现在统计共有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