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作业指导书7智能建筑安装分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02752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1.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施工作业指导书7智能建筑安装分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施工作业指导书7智能建筑安装分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施工作业指导书7智能建筑安装分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施工作业指导书7智能建筑安装分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施工作业指导书7智能建筑安装分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施工作业指导书7智能建筑安装分部.docx

《施工作业指导书7智能建筑安装分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施工作业指导书7智能建筑安装分部.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施工作业指导书7智能建筑安装分部.docx

施工作业指导书7智能建筑安装分部

七智能建筑弱电安装分部工程

本标准适用于民用建筑工程,楼宇内弱电、自动化智能系统安装。

1施工准备

1.1严格执行智能建筑弱电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检查和所在地区的安装工艺标准及各项规定,熟悉和审查图纸,会审图纸,核对土建与安装图纸之间的矛盾和错误,明确各专业间的配合关系。

并提出相应的施工方案,审查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2弱电智能系统及有关设施是否合理,安装是否有难度。

1.3弱电智能系统与土建、水暖、通风及强电线路相互干扰的部位。

1.4弱电智能系统是否符合各专业规范、规定及施工规范的要求。

1.5弱电智能系统设备各种接地及绝缘要求是否合格。

1.6弱电智能系统各种电气线路保护装置是否齐全。

1.7儿童活动场所及住宅(含学校)的弱电智能系统设备的选型。

2技术准备

2.1从事弱电智能系统管理安装施工的专业人员应持证上岗,并熟悉有关弱电智能系统的规范与标准。

2.2管理人员应编制弱电智能系统安装施工方案,并经施工单位审批,监理单位确认后执行,并向施工安装人员做“弱电系统安装技术交底”。

2.3安装人员所用工具、测试仪表,仪器齐全,检定合格并在有效期内。

3工艺程序

3.1基础工程:

应做好弱电系统预留孔洞和预埋管线,弱电系统接地引线孔,地坪中配管的过墙孔,电缆过墙。

保护管和进线管的预埋工作,条件许可证应将接地工程施工完毕。

有关材质应符合设计及施工规范要求。

3.2主体工程应随部位预埋各种墙、楼板、梁柱内管线敷设和盒箱位置留置与土建工程配合施工。

3.3装修工程前弹出弱电系统各种箱体、线盒定位线,并穿好带线,同时解决遗留问题。

3.4装修工程在各种管线畅通的前提下对弱电系统设备定位、安装、接线端连线,在装修工程基本结束时开始。

3.5弱电系统工调试:

(包括:

电话通信、有线电视、火灾报警、楼宇对讲、综合布线等系统安装调试。

弱电系统种类很多,性能指标和动能特点差异很大,一般先单体设备或部件调试而后局部或区域调试,最后整体系统调整。

3.6弱电系统接地保护:

弱电系统的各种电信设备、电缆、屏蔽、金属管线等必须与接地(PE)或接零(PEN)干线相连接,不许串联连接。

3.7竣工验收

弱电系统安装工程验收

a)隐蔽工程验收

b)分项工程验收

c)竣工工程验收

7-1通信系统(CAS系统)安装施工工艺标准

1材料与机具

1.1材料

1.1.1成套分线箱、电话交接箱箱体有一定机械强度,周边平整无损伤,油漆无脱落,二层底板厚度不小于1.5mm,产品应具备合格证,符合设计及施工规范要求。

1.1.2通讯出线盒不应有破损,划痕等缺陷,并有产品合格证。

1.1.3通讯线缆型号、规格及线缆对数应符合设计要求,有产品合格证及“CCC”认证标志。

1.1.4各种规格的镀锌螺丝、螺栓、接地扁钢、各种规格焊接钢管和PVC管。

1.2机具

钮扣式接线子压接钳,套管式接线子压接钳、克丝钳、剥线钳、一字和十字螺丝刀、线坠、对讲机、500V兆欧表、万用表等。

2作业条件

2.1通讯系统的管线、盒均已敷设完毕。

2.2墙面的油漆或刷浆及其它装修已全部完工。

2.3导线间绝缘电阻值测试符合设计及施工规范要求,并编号记录完毕。

3施工工艺

3.1对通讯管路的要求

3.1.1系统概述:

住宅建筑物内暗配线通讯管网由交接间、电缆管路、壁盒分线箱(盒)、用户线管路、过路箱(盒)和出线盒等组成。

将建筑物内各个系统连接起来的通讯系统,称为建筑物通信系统。

住宅内通讯管网系统框架图,如图7-1-1所示:

图7-1-1

3.1.2进户处予留SC50或PVC50管一根,埋深为室外地坪-700mm,其管伸出散水1m。

如图7-1-2所示。

3.1.3首层分线箱至各层分线箱之间线路为PVC32管暗敷。

如图7-1-3所示。

3.1.4由层分线箱至单元内用户终端为PVC16管暗敷。

见图7-1-4所示。

3.2分线箱的要求

首层分线箱外型尺寸250×300×140mm,标准层分线箱外型150×225×80mm。

3.3对电话出线口要求

一室一厅,在起居室内(方厅)、卧室各设一个电话出线口。

二室一厅、三室一厅除在起居室设电话出线口外,在卧室内各设一个电话出线口,两个电话可共用一对线路。

 

图7-1-2

图7-1-3首层分线箱至各层分线箱管线敷图

3.4电话插座安装要求

3.4.1电话插座:

暗装插座距地高度0.3~0.4m,安装高度和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3.4.2插座上方有暖气管时其间距应大于200mm,下方有暖气管时应大于300mm。

3.4.3安装前应先清净箱(盒)内各种杂物,箱、盒阳角方正平整。

3.4.4接线在地面出口和采用插接方式时,将导线留出一定余量,剥去绝缘层,将线芯分别压在端子上,并做好标记。

3.5明装分线箱安装要求

安装分线箱用金属膨胀螺栓固定牢固、平正,其垂直度允许偏差为3mm。

3.6暗装分线箱安装要求

3.6.1分线箱安装前进行外观检查,并按安装位置先后顺序存放,安装时对号入座。

3.6.2分线箱安装高度距顶300mm,箱体周围应用砂浆填实。

3.6.3塑料管进入箱体时,管排列整齐,管入箱体应保持顺直,要一管一孔,不准开长孔,用锁口固定。

严禁用气、电焊在箱上开孔。

3.7分线箱接线时先剥去导线绝缘层,再将线芯分别压在分线箱的端子排上,并做记录,同时做好标记。

分线箱门应开启灵活,油漆面完整。

3.8根据设计图纸按分线箱内导线的编号核对线缆编号,标识正确。

用对讲机核对各终端接线,核对无误后,做好记录。

交付使用单位前,应由有关监督部门检查认可后方准许使用。

3.9交接箱安装,见图7-1-5所示。

3.9.1交接箱和分线设备不得采用无端子和夹接结构形式,应采用有端子或针式螺钉压接结构形式。

3.9.2交接箱的箱体应选用防水、防尘、防蚀,并有闭锁装置。

3.9.3交接箱电气性能应符合下列要求:

a)绝缘电阻:

端子间、端子与箱体间用500V兆欧表测量应不低于1000MΩ。

b)耐压试验:

端子间、端子与箱体间加50HZ,500V交流电压,1min不得击穿,并不得损坏绝缘。

c)交接箱外壳(电缆屏蔽接地)做保护接地与接地线联合体电阻不大于1Ω。

图7-1-4

 

图7-1-5

4质量标准

4.1主控项目

分线箱、插头规格、型号应符合设计和安装规定要求。

检查方法:

全数检查、观察检查及检查产品合格证、“CCC”认证标志。

4.1.1面板必须安装牢固,紧贴墙面。

分线箱高度与垂直度符合要求。

检查方法:

全数检查、观察检查。

4.2一般项目

4.2.1导线与端子板、分线箱连接线缆位置正确,线芯无接头,连接牢固、整齐,线序编号齐全、正确。

检查方法:

观察检查。

4.2.2通讯线盒、箱内应留线缆适当余量。

分线箱、盒应清洁无杂物,面板干净无划伤,破损现象。

4.3允许偏差

同一室内的插座安装高度相差不大于5mm;相邻成排安装高度相差不大于2mm;各房间内插座高度差不应大于10mm。

5成品保护

5.1安装面板时,应注意保持墙面、地面清洁。

5.2修浆活时,应注意保护已安装完的面板,不得将其污染。

5.3地面插座应采用有防水功能的出线口。

6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6.1箱、盒内不清洁。

应及时清除箱、盒内杂物,保持内外清洁,不被砂浆污染。

6.2面板安装不牢固。

应将固定螺丝拧紧到位,使面板紧贴墙面,并固定牢靠。

6.3箱、面板标高超出允许偏差,应及时修整。

6.4电话线预留量不足或过多,且箱内导线放置杂乱。

应按有关要求将导线留出适当余量,并绑扎成束。

6.5导线压接不牢,应按要求将导线压接牢固。

6.6导线压接后编号混乱,应全部进行仔细核对后重新编号。

7质量记录

7.1箱、盒、导线等的产品合格证、技术文件及进场检(试)验报告

7.2竣工验收记录

7.3测试记录

7.4隐蔽工程验收表

7.5系统功能测定及设备调试记录

7.6通信系统分项工程施工记录

7.7系统检测报告

7.8低压电器线路及装置绝缘电阻测试记录

7.9系统试运行记录

7.10系统电源及接地检测报告

7-2有线电视系统(MATV或CATV)工程安装施工工艺标准

1材料与机具

1.1材料

1.1.1分支分配器箱、分配器、分支器、电视插座等。

应符合设计规范要求,并有产品合格证和“CCC”认证标志。

1.1.2各种规格型号的馈线。

1.1.3各种规格的焊接钢管和PVC管等。

1.2机具

1.2.1手电钻、冲击钻、克丝钳、一字和十字螺丝刀、电工刀等。

1.2.2水平尺、线坠、高凳等。

2工作条件

2.1电视系统的管线、盒均已敷设完毕。

2.2电视系统工程安装应待土建室内装修工程结束后进行。

3施工工艺

系统概述:

有线电视系统安装信号接收形式分类为共用共线电视系统(包括卫星电视)(MATV系统);有线电视系统(或电缆电视系统CATV系统);闭路电视系统(CCTV系统)。

有线电视系统通过信号接收装置经同轴电缆相互连接传输信号以及放大器、滤波器、分配器分支器,混合器和衰减器等器件,将电视信号传输到用户终端。

3.1对电视管路的要求

3.1.1进户处予留SC50或PVC50管二根,埋深为室外地坪下700mm。

其管伸出散水1m。

见图7-2-1所示。

3.1.2管路敷设要求由首层放大器、分支、分配箱至层分支、分配器箱之间为PVC25管(暗敷设);由层分支、分配器箱至用户分支分配器箱为PVC20管(暗敷设);由用户分支、分配器箱至单元内用户终端为PVC20管(暗敷设)。

见图7-2-2所示。

3.2对电视分支、分配器箱的要求首层放大、分配分支、器箱外型尺寸400×500×150mm,箱盖(暗装)距地1.6m。

标准层分支、分配器箱外型尺寸200×225×150mm箱盖(暗装)距地1.6m,户内分支、分配器箱外型尺寸200×225×150mm。

箱盖(暗装)距地0.3m。

 

电视进线正入口做法平面图

 

 

电视进线反入口做法平面图

图7-2-1

 

3.3对电视出线口要求

图7-2-2

一室一厅单元起居室内设一分支分配器,箱,卧室设一电视终端盒。

在二室一厅、三室一厅户内设一分支分配器、箱。

在起居室、主卧室各设一电视终端盒。

3.4分配器的选择

分配器有二分、三分、四分、六分等分配器,应按设计要求选择。

3.5电视插座安装的要求

3.5.1插座:

暗装插座距地高度为300mm,以上安装高度和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3.5.2插座上方有暖气管时其间距应大于200mm,下方有暖气管时应大于300mm。

3.5.3安装前清理箱、盒内各种杂物,箱、盒收口阳角方正平整。

3.5.4接线压接

先将导线留出,长度为100~150mm的余量,然后把25mm长的电缆外绝缘层剥去,再把外导线铜网套如卷袖口一样翻卷10mm,留出3mm的绝缘台和12mm的线芯,将线芯压在用户盒面板端子上,用Ω型卡压牢铜网套处,如图7-2-3所示。

3.5.5分支、分配器的安装与连接

a)暗装

采用铁制箱结构,可利用二层板将分支器或分配器固定在二层板上,再将二层板固定在铁箱上。

b)连接

图7-2-3

电缆与分支、分配器的连接一般采用插头连接,插头应连接紧密、牢固,器件安装应端正,外表美观,

作法见图7-2-4所示。

图7-2-4

3.6明装分支、分配器箱安装的要求

安装分支、分配器箱应用金属膨胀螺栓固定牢固,标高准确。

其垂直允许偏差为3mm。

3.7暗装分支、分配器箱安装的要求

3.7.1分支分配箱安装前进行外观检查,并按其安装位置和先后顺序存放,安装时要对号入座。

3.7.2分支、分配器箱,安装高度距顶300㎜,箱体周围应用砂浆填实。

3.7.3塑料管进入箱体时,管排列整齐,管入箱体应保持顺直。

要一管一孔,不准开长孔,用锁口固定,严禁用气、电焊在箱体上开孔。

3.8分支、分配器安装,见本节3.5.4和3.5.5中b作法。

分支分配器箱门应开启灵活,油漆面完整。

3.9核对线缆编号,根据设计图纸按分支、分配器箱内导线编号,同时做好记录。

交付使用单位前,应由有关监督部门检查认可方准许使用。

4质量标准

4.1主控项目

有线电视的器件、箱、盒、电缆、规格、型号符合设计和安装规范要求。

检查方法:

全数检查、观察及检查产品合格证、许可证。

面板、箱体必须安装牢固,紧贴墙面,分支分配器安装高度与垂直度应符合要求。

检查方法:

全数检查、观察检查。

4.2一般项目

4.2.1电缆接线压接方法正确,线不松动,线芯无接头,连接牢固整齐,线缆留有余量。

检查方法:

观察检查。

4.2.2箱、盒内清洁无杂物,面板干净无划伤和破损现象。

4.3允许偏差

同一室内的有线电视插座安装高度相差不应大于5mm;相邻成排安装高度相差不大于2mm;各房间内插座高度相差不应大于10mm。

5成品保护

5.1安装面板、分支、分配器箱,应注意保持墙面、地面清洁。

5.2修浆活时,应注意保护已安装完的面板,不得将其污染。

6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6.1箱、盒内如不清洁,应及时清除箱、盒内杂物,保持内外清洁,不被砂浆污染。

6.2箱、面板安装标高超出偏差,应及时修整。

6.3面板安装不牢固,应将固定螺丝拧紧到位。

使面板紧贴墙面,并固定牢固。

6.4电视电缆线预留量不足或过多,且箱内导线放置杂乱。

应按有关要求将导线留出适当余量,并绑扎成束。

6.5电缆线接线连接不牢,应按要求将导线压接牢固。

7质量记录

7.1箱、盒、电缆等产品合格证及技术文件及进场检(试)验报告

7.2竣工验收记录,卫星及有线电视系统分项分部工程安装记录

7.3系统测试报告,卫星及有线电视系统分项分部工程验收报告

7.4系统电源及接地检测报告

7.5隐蔽工程验收表

7.6系统功能测定及设备调试记录系统检测报告

7.7系统试运行记录

7.8隐蔽工程验收表

7-3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FAS系统)安装施工工艺标准

1材料与机具

1.1材料

1.1.1各种探测器、手动报警钮、警铃等。

1.1.2火灾报警控制器、火灾专用配线箱或接线箱、消防控制柜(盘)等。

1.1.3金属钢管、普利卡金属管、硬制PVC管,封闭式线槽等。

1.1.4各种铜芯导线或铜芯电缆、配套使用的灯位盒,镀锌螺丝、螺母、垫圈、接线端子、绝缘带、终端电阻等。

1.2机具

1.2.1克丝钳、电工刀、一字螺丝刀、十字螺丝刀、剥线钳、尖嘴钳等。

1.2.2万用表、兆欧表、梯子、升降车(或临时搭架子)、工具袋、对讲话机等。

2作业条件

2.1装修工作全部结束,及管线预埋全部整修完毕,才能进行防火设施安装。

2.2管线、导线、预埋盒全部完成。

2.3导线间绝缘电阻值经测试应符合国家规范要求,并编号。

3施工工艺

3.1系统概述

火灾报警与自动灭火的功能是:

自动捕捉火灾监测区域内火灾发生时的烟雾和热气,从而能够发出声光报警。

并联动其它设备的输出接点,能够控制自动灭火系统、事故广播、事故照明、消防给水和排烟系统。

实现监测、报警和灭火的自动化。

火灾报警与自动灭火系统包括火警自动监测和自动灭火控制两个联动的子系统。

见图7-3-1。

图7-3-1

3.2工艺流程

3.3火灾探测器的选择

3.3.1探测器工作条件,根据国家专业标准,应在下述环境条件工作:

a)工作电压:

直流DC24V±20%;供电电源允许偏差220土10%。

超过此范围应配置,交流稳压装置。

b)环境温度:

应符合设计及使用条件。

c)安装方式:

外露式、半嵌入式(需装接线盒)。

3.3.2根据火灾的特点选择火灾探测器时,应符合下列原则:

a)火灾初期有阻燃阶段,产生大量的烟和少量的热或没有火焰辐射,应选用感烟探测器。

感烟探测器的灵敏度以“感光率”表示。

其定义为:

在1m距离内,由于烟的遮挡,使透过的光减少的百分比分为:

10%、20%、30%三档。

与之相对应的探测器分为:

I、II、III,三个级。

I级灵敏度最高,适用于禁烟场所,II级适用于允许有少量烟的场所,III级适应用于允许有较多烟的场所。

b)火灾发展迅速,有强烈的火焰辐射和少量的烟、热,应选用火焰探测器。

火焰探测器的灵敏度以其温度及温度变化的反应来划分,分为三个等级。

定温、差定温两种探测器在升温不大于1℃/min时,动作温度不大于54℃。

其各级灵敏度的探测器动作温度应分别大于下列数值:

一级为62℃;二级为70℃;三级为78℃。

除动作温度外,响应时间应符合表7-3-1要求。

差温探测器不分等级,当升温速度在5℃/min至30℃/min之间时,其响应时间上限为10.5min至1min。

表7-3-1

升温

速率

℃/min

响应时间下限

响应时间上限

各级灵敏度

Ⅰ级灵敏度

Ⅱ级灵敏度

Ⅲ级灵敏度

min

s

min

s

min

s

min

s

1

29

0

37

20

45

40

34

0

3

7

13

12

40

15

40

18

40

5

4

9

3

44

9

40

11

36

10

0

30

4

2

5

10

6

18

20

0

22.5

2

11

2

55

3

37

30

0

15

1

34

2

8

2

42

3.4探测器线制:

指每个探测器的接线根数。

在我国一般使用以下三种:

a)四线制:

十、一、信号、检查;

b)三线制:

十、一、信号;

c)二线制:

十、一、信号(或不分正负极)。

3.5导线敷设要求

3.5.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传输线路采取绝缘导线,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传输线路应采用铜芯绝缘导线,其电压等级不应低于交流250V,并选择满足自动报警装置技术条件的要求外,还应满足机械强度要求见表7-3-2所示。

表7-3-2

类别

线芯的最小截面(mm)

穿管敷设的绝缘导线

线槽内敷设的绝缘导线

多芯电缆

1.00

0.75

0.50

3.5.2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传输线路采用非延燃性材料绝缘护套的导线应穿金属管或阻燃硬质PCV保护管进行明、暗敷设。

3.5.3消防控制:

通讯和报警线路应穿金属管保护,并应暗敷在非燃烧体结构内,其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30mm;如果必须明敷时,应在金属管上采取防火措施。

采用绝缘护套为非延燃性材料的电缆时,可不穿金属保护管,但应敷设在电缆井内。

3.5.4不同系统、不同电压、不同电流的线路不应穿在同一根管内或线槽的同一槽孔内。

3.5.5横向敷设的报警系统传输线路如采取穿管布线时,不同防火分区的线路不应穿入同一根管内。

3.5.6弱电线路的电缆竖井与强电线路的电缆竖井要分别设置。

如受条件限制,必须合用同一竖井时应分别布置在竖井的两侧。

3.5.7火灾探测器的传输线路应选择不同颜色的绝缘导线,同一工程中相同线别的绝缘导线颜色要一致,接线端子应有标识。

3.5.8穿管绝缘导线或电缆的总截面积不应超过管内截面积的40%。

3.5.9敷设于封闭线槽内的绝缘导线或电缆的总截面积不应超过线槽面积的50%。

3.5.10布线使用的非金属管材、线槽及其附件均应采用阻燃(非燃性)材料制成。

3.6探测器的安装

3.6.1探测器的安装定位

探测区域内的每个房间至少应设置一只火灾探测器。

感温、感光探测器距光源应大于1m,根据房间高度选择探测器按表7-3-3确定。

表7-3-3

房间高度h

(m)

感烟探测器

感温探测器

火焰探测器

一级

二级

三级

12<h≤20

不适合

不适合

不适合

不适合

适合

8<h≤12

适合

不适合

不适合

不适合

适合

6<h≤8

适合

适合

不适合

不适合

适合

4<h≤6

适合

适合

适合

不适合

适合

h≤4

适合

适合

适合

适合

适合

3.6.2感烟、感温探测器的保护面积和保护半径应按表7-3-4所示。

表7-3-4

火灾

探测

器的

种类

地面

面积

S

(m2)

房间

高度

h

(m)

探测器的保护面积A和保护半径R

层顶坡度θ

θ≤150

150<θ≤300

θ>300

A(m2)

R(m)

A(m2)

R(m)

A(m2)

R(m)

感烟

测器

S≤80

h≤12

80

6.7

80

7.2

80

8.0

S>80

6<h≤12

80

6.7

100

8.0

120

9.9

h≤6

60

5.8

80

7.2

100

9.0

感温

测器

S≤30

h≤8

30

4.4

30

4.9

30

5.5

S>30

h≤8

20

3.6

30

4.9

40

6.3

3.6.3探测器一般安装在室内顶棚上。

当顶棚上有梁时,梁的间距净距如小于1m,视为平顶棚。

在梁突出顶棚的高度小于200mm的顶棚上设置感烟、感温探测器时,可不考虑对探测器保护面积的影响。

3.6.4当梁深突出顶棚的高度在200~600mm时及梁突出顶棚的高度在600mm以上时,被梁隔断的区域至少设置一只探测器,应按规定图、表确定探测器的安装位置。

安装在顶棚上的探测器边缘与下列设置的边缘水平间距离宜保持在:

a)与照明灯具的水平净距不应小于200mm;

b)感温探测器距高温光源灯具(如碘钨灯、容量大于100W的白炽灯等)的净距不应小于500mm;

c)距电风扇的净距不应小于1.5m;

d)距不突出的扬声器净距不应小于100mm;

e)与各种自动喷水灭火喷头净距不应小于300mm;

f)距多孔送风顶棚孔口的净距不应小于500mm;

g)与防火门、防火卷帘的间距,一般在1~2m的适当位置。

图7-3-2探测器在宽度小于3m的内走道设置图

3.6.5在宽度小于3m的内走道顶棚上设置探测器时,宜居中布置。

感温探测器的安装间距不应超过10m,感烟探测器的安

装间距不应超过15m,探测器至端墙的距离不应大于探测器安装间距的一半,如图7-3-2所示。

3.6.6探测器至墙壁、梁边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500mm。

如图7-3-3所示。

3.6.7探测器周围500mm内,不应有遮挡物。

3.6.8房间被书架、设备或隔断等分隔,其顶部至顶棚或梁的距离小于房间净高5%时,则每个被隔开的部分应至少安装一只探测器,如图7-3-4所示。

图7-3-3探测器至墙、

梁水平距离示意图

3.6.9探测器至空调送风口边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5m,至多孔送风顶棚孔口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500mm。

如图7-3-5所示。

3.6.10当房屋顶部有热屏障时,感烟探测器下

表面至顶棚的距离,符合表7-3-5的规定。

3.6.11锯齿型屋顶和坡度大于150的人字型屋顶,应在每个屋脊处设置一排探测器。

探测器下表面距屋顶最高处的距离也应符合表7-3-5的规定。

3.6.12探测器宜水平安装,如必须倾斜安装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