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化.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70159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94.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重庆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重庆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重庆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重庆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化.docx

《重庆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化.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化.docx

重庆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化

重庆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最:

 H 1  C12  N14 O16 S32 C135.5 Cu64  Ba 137

I卷(选择题,共63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1个小题,每题3分,共63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九大再次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实现污染物“零排放”。

下列最不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是

A.发电厂在燃煤中加入固硫剂

B.用稀硝酸和铜制取Cu(NO3)2

C.治理汽车尾气中NO和CO,可利用催化装置将NO与CO转化成CO2租N2

D.向铜和稀硫酸的热溶液中通入空气制备硫酸铜

【答案】B

【解析】A.发电厂在燃煤中加入固硫剂可以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符合“绿色化学”理念,A错误;B.用稀硝酸和铜制取Cu(NO3)2会产生NO污染大气,不符合“绿色化学”理念,B正确;C.治理汽车尾气中NO和CO,可利用催化装置将NO与CO转化成CO2租N2,符合“绿色化学”理念,C错误;D.向铜和稀硫酸的热溶液中通入空气制备硫酸铜,符合“绿色化学”理念,D正确,答案选B。

2.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不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常温下铁遇浓硝酸发生钝化,可用铁质容器贮运浓硝酸

B.Al2O3熔点高,可用作耐高温材料

C.NH4HCO3受热易分解,可用作氮肥

D.浓硫酸有吸水性,可用于干燥HCl气体

【答案】C

【解析】A.常温下铁遇浓硝酸发生钝化,可用铁质容器贮运浓硝酸,A正确;B.Al2O3熔点高,可用作耐高温材料,B正确;C.NH4HCO3属于铵盐,可用作氮肥,与受热易分解没有关系,C错误;D.浓硫酸有吸水性,可用于干燥HCl气体,D正确,答案选C。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金属钠着火使用泡沫灭火器灭火B.用湿润的KI淀粉试纸鉴别Br2(g)和NO2

C.工业上利用合成氨实现人工固氮D.酸性氧化物均能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酸

【答案】C

4.下列关于卤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加碘食盐”中的“碘”是指I2B.液溴有强挥发性,保存时应加少量水液封

C.F2可以从NaCl 水溶液中置换出Cl2D.卤化氢都易溶于水,其水溶液都是强酸

【答案】B

【解析】A.“加碘食盐”中的“碘”是指KIO3,A错误;B.液溴有强挥发性,保存时应加少量水液封,B正确;C.F2通入水中生成HF和氧气,不能从NaCl水溶液中置换出Cl2,C错误;D.氢氟酸是弱酸,D错误,答案选B。

点睛:

选项C是解答的易错点,注意氟元素是最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氟极易与水反应,类似于金属钠,例如钠不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置换出金属铜。

5.下列关于新制的氨水、氯水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两水”都能与SO2反应B.“两水”中都存在可逆反应

C.“两水”都有激性气味D.“两水”都是混合物,溶液中所含有粒子种类的数目相同

【答案】D

【解析】A.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具有还原性,“两水”都能与SO2反应,分别生成亚硫酸铵和硫酸,A错误;B.“两水”中都存在可逆反应,即氨气与水以及氯气与水,B正确;C.“两水”都有激性气味,C正确;D.“两水”都是混合物,溶液中所含有粒子种类的数目不相同,氨水中含有6种,氯水中含有7种,D错误,答案选D。

6.下列溶液能用来区分SO2和CO2气体的是

①澄清的石灰水②氢硫酸  ③溴水  ④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⑤品红溶液

A.③⑤B.②③⑤C.②③④⑤D.全部

【答案】C

【解析】①因SO2和CO2均能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则不能鉴别;②二氧化硫与氢硫酸反应生成单质硫和水,二氧化碳不反应,可以鉴别;③因二氧化硫与溴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溴水褪色,而二氧化碳与溴水不反应,则能鉴别;④因二氧化硫与高锰酸钾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观察到溶液褪色,而二氧化碳与高锰酸钾溶液不反应,则能鉴别;⑤因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能使品红褪色,而二氧化碳不能,则能鉴别;答案选C。

点睛:

本题考查物质的鉴别,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性质差异及反应与现象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尤其注意二氧化硫的还原性及漂白性。

7.下列不能使红墨水褪色的是

A.氯水B.次氯酸纳溶液C.活性炭D.氯化钙溶液

【答案】D

【解析】A.氯水中的次氯酸具有漂白性,可使红墨水褪色;B.次氯酸钠溶液中的次氯酸具有漂白性,可使红墨水褪色;C.活性碳具有强烈的吸附性,可使红墨水褪色;D.氯化钙溶液不能使红墨水褪色。

故选D。

点睛:

色素可以通过吸附、漂白等方法去除。

8.没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7.1gCl2与足量铁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2NA

B.将NA个NH3分子溶于1L水中得到1mol/L的氨水

C.常温下,1.7gNH3和3.65gHCl混合后,反应后气体分子数为0.1NA

D.标准状况下,11.2LSO3所含的分子数为0.5NA

【答案】A

【解析】A.7.1gCl2的物质的量是0.1mol,与足量铁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2NA,A正确;B.将NA个NH3分子溶于1L水中不能得到1mol/L的氨水,因为溶液的体积不是1L,B错误;C.常温下,1.7gNH3和3.65gHCl混合后恰好反应生成氯化铵固体,反应后气体分子数为0,C错误;D.标准状况下三氧化硫是固体,不能利用气体摩尔体积计算11.2LSO3所含的分子数,D错误,答案选A。

9.在下列各溶液中,离子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强碱性溶液:

K+、Al3+、Cl-、SO42-

B.含有大量NH4+的溶液:

Na+、S2-、OH-、NO3-

C.通有足量NO2的溶液:

K+、Na+、SO42-、AlO2-

D.强酸性溶液:

Na+、Fe3+、NO3-、Cl-

【答案】D

【解析】A.强碱性溶液Al3+不能大量共存,A错误;B.含有大量NH4+的溶液中OH-不能大量共存,B错误;C.通有足量NO2的溶液中含有硝酸,AlO2-不能大量共存,C错误;D.强酸性溶液中Na+、Fe3+、NO3-、Cl-之间不反应,可以大量共存,D正确,答案选D。

10.下列制取SO2、验证其漂白性、收集并进行尾气处理的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A.制取SO2

B.验证漂白性

C.收集SO2

D.尾气处理

 

A.AB.BC.CD.D

【答案】B

【解析】A、铜和稀硫酸不反应,故A错误;B、SO2使品红溶液褪色,说明SO2的漂白性,故B正确;C、SO2的密度大于空气,进气管长,出气管短,故C错误;D、SO2不与NaHSO3反应,SO2是酸性氧化物,应用碱液吸收,且防止倒吸,故D错误。

11.在实验室中,下列除杂方法正确的是(括号内的物质为杂质)

A.CuCl2溶液(FeCl3):

 加铜粉,过滤B.CO2(HCl):

 通入NaOH 溶液中洗气除去

C.NaCl溶液(Br2):

加酒精,萃取分液D.NO(NO2):

 通入水中洗气除去

【答案】D

【解析】A.加铜粉后与氯化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氯化铜,引入新杂质,A错误;B.二者均与NaOH溶液反应,应该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B错误;C.酒精与水互溶,不能萃取氯化钠溶液中的单质溴,C错误;D.通入水中二氧化氮转化为硝酸和NO,可以除去杂质,D正确,答案选D。

点睛:

本题考查混合物的分离提纯,把握物质的性质、性质差异及发生的反应、混合物分离方法等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综合应用。

12.下列各组物质的转化关系中不能全部通过一步反应完成的是

A.Fe→FeCl3→Fe(OH)3→Fe2O3B.Al→Al2O3→NaAlO2→AlCl3

C.S→SO3→H2SO4→MgSO4D.N2→NO→NO2→HNO3

【答案】C

【解析】A.Fe与氯气化合生成FeCl3,氯化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铁,Fe(OH)3分解生成Fe2O3,A正确;B.Al与氧气化合生成Al2O3,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NaAlO2,偏铝酸钠与足量盐酸反应生成AlCl3,B正确;C.S与氧气只能生成二氧化硫,不能直接生成SO3,C错误;D.N2与氧气化合生成NO,NO与氧气化合生成NO2,二氧化氮溶于水生成HNO3,D正确,答案选C。

13.2017年,我国科学家最近成功合成了世界上首个五氮阴离子盐(N5)6(H3O)3(NH4)4C1(白色固体,其中含有N5-、H3O+等离子),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A.N、H、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4:

 25:

 3B.该盐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均为-3 价

C.该盐遇强碱能释放出NH3D.该盐中五氮阴离子具有还原性

【答案】B

【解析】A.根据化学式可知N、H、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4:

25:

3,A正确;B.该盐中铵根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N5-中铵根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1/5价,B错误;C.含有铵根,该盐遇强碱能释放出NH3,C正确;D.N5-中铵根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1/5价,可以失去电子,该盐中五氮阴离子具有还原性,D正确,答案选B。

14.若在同温同压下用等体积烧瓶各收集满NH3和HCl气体,分别进行喷泉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假设两烧瓶内充满溶液且不考虑溶质的扩散。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NH3和HCl分别形成蓝色、红色喷泉

B.制备干燥的NH3和HCl,所需的干燥剂分别是碱石灰、浓硫酸

C.若用NO2来作喷泉实验的气体,所得溶液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与前两者不同

D.若去掉装置中的胶头滴管,改为单孔塞,可用热毛巾焐热圆底烧瓶后再移开,从而引发喷泉实验

【答案】C

【解析】A.氨气和氯化氢都是极易溶于水的气体,氨气溶于水显碱性,遇到石蕊试液变蓝色,氯化氢溶于水显酸性遇到石蕊试液变红色,NH3和HCl分别形成蓝色、红色喷泉,A正确;B.氨气是碱性气体,氯化氢是酸性气体,制备干燥的NH3和HCl,所需的干燥剂分别是碱石灰、浓硫酸,B正确;C.设二氧化氮体积为VL,硝酸物质的量浓度为mol/L,设氨气或氯化氢体积为VL,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形成喷泉实验形成的溶液浓度mol/L,所得溶液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与前两者相同,C错误;D.去掉装置中的胶头滴管,改为单孔塞,可用热毛巾焐热圆底烧瓶引发喷泉,D正确;答案选C。

点睛: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侧重考查了氨气和氯化氢气体的性质分析,注意把握喷泉实验的原理以及物质的相关性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实验能力,注意喷泉实验中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方法。

15.某小组同学进行如下实验:

①向10mL 1mol/LKBr溶液中通入一定量氯气,溶液变为黄色,将溶液分为两等份;

②往第一分溶液中加入淀粉碘化钾溶液,溶液变为蓝色;

③向第二份溶液中继续通入氯气,溶液由黄色变为橙色。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实验①溶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Cl2+2Br-=Br2+2Cl-

B.仅根据实验②能说明氧化性:

 Br2>I2

C.向实验③所得溶液中加苯,充分振荡,上层为橙红色

D.上述实验验证了Cl2、Br2、I2的氧化性相对强弱

【答案】B

【解析】A.向10mL1mol/LKBr溶液中通入一定量氯气,溶液变为黄色,有单质溴生成,则实验①溶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Cl2+2Br-=Br2+2Cl-,A正确;B.①所得溶液可能含有氯水,氯水能氧化碘离子得到I2,不能说明氧化性:

Br2>I2,B错误;C.苯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