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黄浦区一模语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01331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黄浦区一模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上海市黄浦区一模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上海市黄浦区一模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上海市黄浦区一模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上海市黄浦区一模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黄浦区一模语文.docx

《上海市黄浦区一模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黄浦区一模语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市黄浦区一模语文.docx

上海市黄浦区一模语文

黄浦区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终考试

语文试卷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6分)

雨花石

①南京,这座“石头城”盛产一种美丽的石子。

在雨花台、夫子庙等地,到处都能看到兜售它们的石摊和三五成群的玩石人。

一个个小小的瓷盆中,一汪汪清水之中,是数粒极美的石子。

它们大抵晶莹剔透,似有霓虹凝聚其中,丽影在水中摇荡着,像花、像景、像画。

人们叫它“雨花石”。

②一个古老的传说是这样的:

梁武帝时,云光法师开坛讲经,其微言大义如悬河流水、咳唾成珠,竟然感动了上苍,遂降下一场五彩天雨,泠泠雨水敲击在雨花台上,变成了五彩缤纷的石头。

③那么,雨花石到底是怎样的石头呢?

④历史上,雨花台早早成名,文征明“雨花台上雨花石,野色江光入座间”说的便是这里的五彩奇石。

近几十年南京雨花台奇石渐少,六合区一带成为主产区,可雨花石的名称却这样流传下来。

据著名岩石学家王德滋说,无论是雨花台还是六合,都有着同样的特质——都是雨花台砾石层的分布地带。

这一砾石层是南京地区的重要地层,在1924年世界地质大会上由地质学家刘季辰、赵汝钧创名,是古长江及其支流秦淮河、滁河的沉积物,在距今约1200万——300万年的漫长岁月中逐渐形成,分布在南京雨花台及周边的六合、仪征、江宁等地,是多时代、多期次、多物源的沉积物相互交切叠置构成的复杂堆积体,厚度从数米到数百米不等。

⑤不过,这一地层只是雨花石的“公寓”和“社区”,石头真正的诞生故事更为遥远而复杂。

在王德滋绘声绘色的讲述中,一位“玛瑙雨花美人”传奇逐渐浮出水面——大约在一亿年前,长江上游出现了猛烈的火山爆发,伴随着灼热的岩浆,大量富含二氧化硅的热液也喷涌而出。

她们急切寻找着容身之地,争先恐后地钻进火山岩中空洞和缝隙。

在这场混乱中,红色的钾铁元素、黑色的锰元素和绿色的铜元素等也被裹缠沾带,一并涌入。

随后,大地的愤怒逐渐平息,炽热的二氧化硅热液也慢慢冷却,与各种元素共同构成了五彩缤纷、浓淡深浅千变万化的玛瑙石。

她们成为沉睡在岩层中的“胎儿”。

可外面的时节并不平静,千年万年,烈日、暴雨和冰雪击打着“母体”。

终于坚硬的岩石也扛不住了,她们风化碎裂,滚下山崖,美丽的玛瑙石遂与母体脱离,堕入红尘,开始了“流浪”生涯。

不知经历了几世几劫,经山洪冲击、流水搬运,有棱有角的石头被磨砺成圆滑光亮的卵石,五彩纹理如花般绽放。

终于,在漫长的跋涉之后,她们来到了长江下游的南京一带。

这里江流平缓,水波缱绻,遂逐渐停泊沉积下来,与其他各路“游子”以及当地的“土著砾石”组成了“雨花台砾石层”大家族。

所以,玛瑙雨花石和一般的玛瑙矿不同,多为藏身于砾石层中的细碎卵石,并无矿脉可循。

可是,如此复杂的形成过程,也只不过是雨花石中小小的一类——“玛瑙雨花石”罢了。

⑥在查阅了许多资料后,我发现,雨花石不仅丽影神秘缥缈,其定义也充满了种种疑问和争论。

关于雨花石的形成,除了较为公认的三段论,还存在着海底火山间歇喷涌、近源火山喷发再加工、星云说、陨星说等诸多说法。

而最根本的,就连雨花石的种类和范围也存在着不同的意见——王德滋告诉我,一般来说,地质学上认为凡是产于南京地区“雨花台砾石层”内的砾石,不论美丑大小均可称为雨花石。

可在雨花石研究界有着很多不同的声音:

有人认为即使出身于“雨花台砾石层”,也须得千里挑一的美丽卵石才能算雨花石,俯拾皆是的砾石不能入类;有人认为,雨花石在大小、圆润度、透明度上也应有规范。

⑦池澄是当代收藏界的大家,出版了诸多雨花石专著。

对目前通行的各种定义进行了集纳和说明——就狭义来说,雨花石是指出产于南京雨花台的卵形玛瑙、水晶、蛋白石及各种化石;而已被大众认可的雨花石概念,其出产范围则扩展到江宁、六合、仪征、江埔、和县等地;再扩而大之,雨花石的产地包括整个长江流域。

池澄认为这一定义获得认可,只是“时间问题”。

⑧更有趣的是,就我读到的众多资料看,在民间,雨花石的概念比池澄的集纳还要广阔复杂,更有甚者,将长江流域内外的所有美丽“文石”都纳入了雨花石概念之下。

⑨形成、种类、分布,都充满了疑问和争论——这和其他著名观赏石有着明显的差异。

美丽的雨花石啊,你究竟该被怎么定义?

1.第①段画线句的语序特点和作用是

(2分)

2.第②段为什么写雨花石美丽的传说?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中“‘公寓’和‘社区’”分别指和

(2分)

4.根据第⑤段文意,简要概括南京“雨花石”形成的三个阶段。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下列对“雨花石概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岩石学家认为凡是产于南京地区“雨花台砾石层”内的砾石,均可称为雨花石。

B.收藏家认为雨花石指出产于南京雨花台的卵形玛瑙、水晶、蛋白石及各种化石。

C.民间人士认为长江流域内外的所有美丽“文石”都可以纳入雨花石的概念之下。

D.作者认为雨花石的形成、种类、分布都充满疑问和争论,现在还没有公认定义。

6.举一例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4分)

(一)(16分)1.(2分)倒装;(1分)“像花、像景、像画”的语序应该在“丽影”的前面;倒装后强调了雨花石美丽多姿的情态。

(1分)

2.(2分)美丽传说既能表现雨花石五彩缤纷的特点,(1分)又能表达先民对雨花石神秘由来的敬畏,还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分)

3.(2分)雨花石堆积的地层雨花石分布的地层(各1分)

4.(3分)火山爆发初生成,山洪水流冲击搬运,沉积组成砾石层。

(各1分)

5.(3分)C

6.(4分)本文是文艺性说明文,语言具有科学性和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1分)例如把“玛瑙石”喻为大地“母体”内的“胎儿”,受到外力击打“碎裂”、“滚下”、“脱离”、“坠入”红尘,开始“‘流浪’”,(1分)选用准确的动词,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1分)既生动形象的再现了搬运的情态,又准确解说了搬运的过程。

(1分)

(二)(22分)7.(2分)恰当。

贬词褒用(或拟人手法);(1分)用在这里突出枝叶的新鲜色泽和优美姿态对人们的吸引。

(1分){或不恰当。

用词低俗;(1分)用在这里破坏了枝叶给人清新、活泼的美丽感受。

(1分)}

8.(3分)以“珍赏家”的不屑一看,(1分)反衬我们在平常花草中获真趣的自得心态;(1分)进而为后文描写在弄堂泥地栽种作铺垫。

(1分)

9.(4分)第①段,按“盆栽种”、“花匠送”、“瓶插花”的顺序描绘三种养植花草的状态,(1分)层层深入地表达了渴望在泥地种植花草树木的心情。

(1分)第②段顺序相反,层层深入地揭示了只有在泥地种植,(1分)才能真正享受花草树木生长勃勃生机的过程。

(1分)

10.(2分)不是要花草树木做残酷的竞争,(1分)而是让他们在天井的泥地里蓬勃生长。

(1分)

11.(6分)CE(答对1点3分)

12.(5分)写在泥地种植柳树后,叶子转黄到透出嫩芽再到枯萎的过程,(1分)从全文看,虽然着墨不多,但表达了作者是在盼望已久后的获得,充满了喜悦,(1分)因而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1分)尤其是虚写杨柳春的新绿与夏的繁茂,突出了杨柳的生机蓬勃的景象,(1分)给人以丰富而美丽而想象。

(1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

(22分)

天井里的种植叶圣陶

①搬到上海来十多年,一直住的弄堂房子。

住弄堂房子,非但栽不起深林丛树,就是几棵花草也没法种,因为天井里完全铺着水门汀。

你要看花草只有种在花盆里。

盆里的泥往往是反复地种过了几种东西的,一点养料早被用完,又没处去取肥美泥土来加入,所以长出叶子来开出花朵来大都瘦小得可怜。

有些人家嫌自己动手麻烦,又正有余多的钱足以对付小小的奢侈的开支,就与花园约定,每个月送两回或者三回的盆景来;这样,家里就长年有及时的花草,过了时的自有花匠带回去,真是毫不费事。

然而这等人家的趣味大都在不缺少一种照例应有的点缀,自己的生活跟花草的生活却并没有多大的干系;只要看花匠带回去的,不是干枯了叶子,就是折断了枝干,可见我这话没有冤枉了他们。

再有些人家从小菜场买一点折枝截茎的花草,拿回来就插在花瓶里,插成“乱柴把”或者“喜鹊巢”都不在乎,直到枯萎了,拔起来向垃圾桶一丢,就此完事。

这除了“我家也有一点花草”以外,实在很少意味。

②我们乐于亲近植物,趣味并不完全在看花。

一条枝条伸出来,一张叶子展开来,你如果耐着性儿看,随时有新的色泽跟姿态勾引你的欢喜。

到了秋天冬天,吹来几阵西风北风,树叶毫不留恋地掉将下来,这似乎最乏味了。

然而你留心看时,就会发现枝条上旧时生着叶柄的处所,有很细小的一粒透露出来,那就是来春新枝条的萌芽。

春天的到来是可以预计的,所以你对着没有叶子的枝条也不至于感到寂寞,你有来春看新绿的希望。

这固然不值一班珍赏家的一笑,在他们,树一定要搜寻佳种,花一定要能够入谱,寻常的种类跟谱外的货色就不屑一看;但是,果能从花草方面得到真实的享受,做一个非珍赏家的“外行”又有什么关系。

然而买一点折枝截茎的花草来插在花瓶里,那是无法得到这种享受的;叫花匠每个月送几回盆景来也不行,因为时间太短促,你不能读遍一种植物的生活史;自己动手弄盆栽当然比较好,可是植物入了盆犹如鸟进了笼,无论如何总显得拘束,滞钝,跟原来不一样。

推究到底,只有把植物种在泥地里最好。

地呢?

弄堂房子的天井里有的是坚硬的水门汀!

③去年秋季我又搬家了。

经朋友指点,来看这所房子,才进里门,我就中了意,因为每所房子的天井都留着泥地,再不用你费事,只有一条过路涂的水门汀。

搬了进来之后,我就打算种点东西。

一个卖花的由朋友家介绍过来了。

我说要一棵垂柳,大约齐楼上的栏杆那么高。

他说有,下礼拜早上送来。

到了那礼拜天,一家的人似乎有一位客人将要到来的样子,都起得很早。

但是,报纸送来了,到小菜场去买菜的回来了,垂柳却没有消息。

那卖花的“放生”了吧,不免感到失望。

忽然,“树来了树来了!

”在弄堂里赛跑的孩子叫将起来。

三个人扛着一棵绿叶蓬蓬的树,到门首停下;不待竖直,就认知这是柳树而并不是垂柳。

为什么不带垂柳来呢?

种活来得难哩,价钱贵得多哩,他们说出好些理由。

不垂又有什么关系,具有生意跟韵致是一样的。

就叫他们给我种在门侧;正是齐楼上的栏杆那么高。

问多少价钱,两块四,我照给了。

人家都说太贵,若在乡下,这样一棵杨树值不到两毛钱。

我可不这么想。

三个人的劳力,从江湾跑了十多里路来到我这里,并且有一棵绿叶蓬蓬的杨树,还不值这一点钱吗?

④柳树离开了地土一些时,种下去过了三四天,叶子转黄,都软软地倒垂了;但枝条还是绿的。

半个月后就是小春天气,接连十几天的暖和,枝条上透出许多嫩芽来,这尤其让人放心,现在吹过了几阵西风节令已交小寒,这些嫩芽枯萎了,然而清明时节必将有一树新绿是无疑的。

到了夏天,繁密的柳叶正好代替凉棚,遮护这小小的天井。

⑤柳树以外我又在天井里种了一棵夹竹桃,一棵绿梅,一条紫藤,一丛蔷薇,一个芍药根,以及叫不出名字来的两棵灌木。

又有一棵小刺柏,是从前住在这里的人家留下来的。

天井小,而我偏贪多;这几种东西长大起来,必然彼此都不舒服。

我说笑话,我安排下一个“物竞”的场所,任它们去争取“天择”吧。

那棵绿梅花蕾很多,明后天有两三朵开吧。

7.第②段画线句中运用“勾引”一词,是否恰当?

简述理由。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简析第②段写“珍赏家”的作用。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第①段和第②段都写了养植花草的三种情况,顺序却不同,为什么这样安排?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第⑤段画线句含义是

(2分)

11.对第③段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6分)

A.秋季搬家中意的房子是因为有便于种植的泥地,照应了前文的内容。

B.等待送来柳树的描写可谓一波三折,由期盼到失望继而兴奋到接收。

C.接收柳树的原因是三个劳力跑了十几里的付出,表明我是善良的人。

D.“树来了树来了!

”口语反复运用,再现了送来柳树时孩子们的喜悦。

E.承上启下过渡自然;浓墨铺叙,表现的是内心纠结于对垂柳的失望。

F.本段围绕“送柳树”写了众多的小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呼之欲出。

12.第④段写“种植”,从艺术价值的角度,结合全文加以评析。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默写。

(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

(1),一番洗清秋。

(柳永《八声甘州》)

(2)分野中峰变,。

(王维《终南山》)

(3)夕阳下,酒旆闲,。

(马致远《寿阳曲·远浦归帆》)

(4),作《师说》以贻之。

(韩愈《师说》)

(5),双照泪痕干。

(杜甫《月夜》)

(6)马作的卢飞快,。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7),来者犹可追。

(《论语·微子》)

(8)不戚戚于贫贱,。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四)(8分)14.(2分)渺小、艰难、无助。

(答对任1点给1分)15.(2分)D

16.(4分)人“独”与月“满”相对,产生强烈对比;(1分)诗人独自一人饮酒,月圆却人(家乡)隔千里,(1分)不仅蕴含着诗人对亲人(家乡)的思念,(1分)且与全词隐喻的面对人生起伏从容淡定的心志相交融,因而显得深沉隽永。

(1分)

(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14-16题。

(8分)

卜算子陈瓘①

身如一叶舟,万事潮头起。

水长船高一任伊,来往洪涛里。

潮落又潮生,今古长如此。

后夜开尊独酌时,月满人千里。

[注]① 陈瓘:

北宋朝廷谏官,因正直不苟得罪奸臣屡遭贬逐,此词作于被贬途中。

14.词人用“一叶舟”行驶于“洪涛”中比喻人生,表明人生的特点是、。

(2分)

15.对本词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从字数看,“卜算子”词牌在词中属于“中调”。

B.上下阕之间,折射了人生遭遇必然的因果联系。

C.本词意境壮阔悲凉,字里行间透出诗人的无奈。

D.全词语言朴实晓畅,然蕴含着深厚的人生哲理。

16.赏析画线句中运用“独”和“满”的表达效果。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

(16分)

①卫宣公之子急也,寿也,朔也。

急前母子也。

寿与朔后母子也。

②寿之母与朔谋,欲杀太子急而立寿。

使人与急乘舟于河中,将沈而杀之。

寿知不能止也,因与之同舟,舟人不得杀急。

方乘舟时,急傅母恐其死也,闵而作诗,二子乘舟之诗是也。

其诗曰: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顾言思子,中心养养。

”于是寿闵其兄之且见害,作忧思之诗,黍离之诗是也。

其诗曰: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③又使急之齐,将使,盗见载旌,要而杀之,寿止急,急曰:

“弃父之节,非子道也,不可。

”寿又与之偕行,寿之母不能止也,因戒之曰:

“寿无为前也。

”寿又为前,窃急旌以先行,几及齐矣,盗见而杀之。

④急至,见寿之死,痛其代己死,涕泣悲哀,遂载其尸还,至境而自杀,兄弟俱死。

⑤故君子义此二人,而伤宣公之听谗也。

(选自西汉·刘向《新序》)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4分)

(1)要而杀之

(2)非子道也

(3)痛其代己死(4)故君子义此二人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因与之同舟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B.又使急之齐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C.遂载其尸还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D.至境而自杀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使人与急乘舟于河中,将沈而杀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寿闵其兄之且见害,作忧思之诗,黍离之诗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第②段“二子乘舟之诗“和“忧思之诗”表达的情感分别是

(1)

(2)。

(2分)

21.依据全文,概括人物性格。

(2分)

(1)卫宣公

(2)后母

(五)(16分)17.(4分)

(1)拦截

(2)道义、孝道(3)悲伤(4)认为……重义气(各1分)

18.(2分)A或者D(A.连词,表顺承:

于是,就或表结果:

因而,因此;连词,表结果:

因而,因此《石钟山记》高二下B.动词,到,往;代词,这一批人《师说》高二下C.代词,他的;副词,表反问:

难道,怎么《秦晋殽之战》高三上D.连词,表承接:

就、然后《劝学》高二下)

19.(6分)

(1)(寿的母亲)便派人跟急一起在河里乘船,要把船弄沉来淹死急。

(省略句、介词结构后置句、沈。

各1分)

(2)在这时寿担虑他的哥哥即将被人所害,便作忧思的诗,这就是黍离之诗。

(闵、被动句、判断句。

各1分)

20.(2分)

(1)母亲担忧儿子遭凶险,同时希望兄弟友善;(1分)

(2)弟弟担忧哥哥遇害,同时怨恨人的残忍。

(1分)

21.(2分)

(1)多疑(昏庸)

(2)凶残(狠毒)(各1分)

(六)(12分)22.(2分)地理位置(1分)作记缘由(1分)23.(2分)赞叹慧山之美,(1分)赞誉陆羽作记之功。

(1分)24.(2分)C25.(3分)第③段写县令疏浚美泉,游人得益;(1分)第④段写县令疏导政事,百姓富足;(1分)运用类比手法,阐述为政之道。

(1分)26.(3分)赞颂无锡县令治理之功;(1分)告诫为官者要理清民情,顺应民意,不扰民生。

(2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2分)

慧山寺新泉记唐·独孤及

①寺居吴西神山之足。

山小多泉,其高可凭而上。

山下灵池异花,载在方志;山上有真僧隐居遗事故迹,而披胜录异者贱近不书。

②无锡令敬澄,字深源,为政之余考古案图,葺而筑之,乃饰乃圬。

有客竟陵陆羽,多识名山大川之名,与此峰白云相与为宾主,乃稽厥创始之所以而志之①。

谈者然后知此山之方广胜掩他境。

③其泉伏涌潜泄,腾响舍下,无沚无窦,蓄而不注。

深源因地势以顺水性,始双垦袤丈之沼,疏为悬流,使瀑布下钟。

甘溜湍激,若醴酾乳喷,及于禅床,周于僧房,灌注于德地,经营于法堂,瀑潺有声,聆之耳清。

濯其源,饮其泉,能使贪者让,躁者静,静者勤道,道者坚固,境净故也。

④夫物不自美,因人美之。

泉出于山,发于自然,非夫人疏之凿之之功,则水之时用不广。

亦犹无锡之政烦民贫,深源导之,则千室襦袴②。

仁智之所及,功用之所格,动若响答,其揆③一也。

予饮其泉而悦之,乃志美于石。

[注]①志之:

记载它,指陆羽的《游慧山寺记》一文。

②襦袴:

衣裤,引申为丰裕、富足。

③揆(kuí):

道理。

22.第①段紧扣题目,交代了慧山寺新泉的 以及 。

(2分)

23.第②段写陆羽的原因是

(2分)

24.对“谈者然后知此山之方广胜掩他境”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谈论的时候才知道这座山方圆的美景能掩盖其他美景。

B.畅谈的人这以后才知道此山的广大美景超越其他地方。

C.游人和学人才知道这山范围内的优美超过了其他地方。

D.游人和写方志的人才知道的此处佳境淹没了其他美景。

25.分析第③段与第④段的内在联系。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6.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写作70分

27.根据以下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