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经济成长动能的变化分析国际经济情势周报中华经济研究院.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70123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南亚经济成长动能的变化分析国际经济情势周报中华经济研究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东南亚经济成长动能的变化分析国际经济情势周报中华经济研究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东南亚经济成长动能的变化分析国际经济情势周报中华经济研究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东南亚经济成长动能的变化分析国际经济情势周报中华经济研究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东南亚经济成长动能的变化分析国际经济情势周报中华经济研究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南亚经济成长动能的变化分析国际经济情势周报中华经济研究院.docx

《东南亚经济成长动能的变化分析国际经济情势周报中华经济研究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南亚经济成长动能的变化分析国际经济情势周报中华经济研究院.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东南亚经济成长动能的变化分析国际经济情势周报中华经济研究院.docx

东南亚经济成长动能的变化分析国际经济情势周报中华经济研究院

壹、專題分析

東南亞經濟成長動能的變化分析

蔡依恬中華經濟研究院國際所輔佐研究員

葉華容中華經濟研究院國際所分析師

詹淑櫻中華經濟研究院國際所分析師

一、前言

自2001年以來,全球經濟成長表現有明顯的波動(參見表1),在2004年曾出現第一次高峰,並維持4年的榮景至2007年,之後便轉趨低迷至2009年出現衰退,但2010年隨即復甦後再轉為疲軟至2013年。

此期間,東協10國、美國、中國大陸、日本及歐盟的經濟成長表現大致與全球走勢一致,但波動的幅度卻有明顯差異。

其中以中國大陸表現最穩健且亮麗,因此近幾年幾乎都是推動全球經濟成長的最大貢獻來源(參見表2),2006年以來,貢獻都超過0.7個百分點;其次是東協的成長表現也是相對於其他地區較穩健的,對全球經濟成長的貢獻大致在0.15個百分點左右;日本的波動幅度雖然相對較小,但卻是成長表現最遜色的,因此對全球經濟成長的貢獻有不如東協10國的現象;歐盟的經濟成長波動幅度最劇烈,對全球經濟成長的貢獻,在景氣好時會超過中國大陸,但在2009年景氣差時,出現負貢獻1.20個百分點的蕭條現象。

雖然東協10國的經濟規模占全球在3%左右,2001年以來的經濟成長,大都在5%以上,對全球經濟成長的貢獻也大都維持在0.15個百分點左右,因此整體東協10國的經濟表現,絲毫不遜色於經濟大國,但其實東協10國內部存有明顯的不安定因素,使得成長動能出現變化現象,尤其在全球金融風暴之後,雖然2010年出現強勁的回升,但之後的成長表現似乎有不如風暴前的現象。

本文主要就是針對東協的經濟成長動能變化的現象加以分析,除本節前言外,接著將分析東南亞引人矚目的經濟成長原因、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的衝擊、重啟動能的對策,最後為結論。

二、東南亞快速成長引起矚目

隨著全球經濟結構的轉變,亞洲地區已取代歐美地區成為世界經濟重心,尤其是中國大陸及東南亞國家的經濟成長動能強勁,但中國大陸不論在土地、人口、天然資源都有絕對的優勢,相對而言,東南亞國家則較缺乏,因此凸顯東南亞對全球經濟的意義已改變。

東南亞國家在歷經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直至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前經濟快速成長的趨勢(參見表1),而東協10國在此期間的經濟成長表現,除汶萊較低外,多數國家都有超過6%的成長(參見表3),其快速成長動能及政策因素主要有:

1.天然資源蘊藏豐富

由於地理位置位於南北迴歸線10度之間,屬於熱帶氣候,擁有蘊藏豐富的天然資源。

其中,菲律賓享有銅、金、鎳、鉻、銀、鐵、鉛、錳和水銀,菲律賓為東南亞最大產銅國家和全球前十大黃金生產地之一,非金屬礦產包括大理石、石灰石、矽、煤、磷酸岩,並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鎂蘊藏量,並發現豐富的石油及天然氣;印尼主要礦藏有石油、天然氣、木材、大理石、錫、鎳、橡膠、銅、鐵礬土、煤等,農產品則包括胡椒、煙草、棕櫚油、咖啡、可可、稻米、糖、茶葉、海產等,極具開發潛力;馬來西亞則除除石油、天然氣及森林資源有大量出口外,其棕櫚油及胡椒之產量皆為全球第一,橡膠產量為全球第三,錫產量為全球第四;泰國礦產共計五十多種,其中主要礦產有錫、氟石、重晶石、銻及鎢,主要農產品有稻米、玉米、木薯、橡膠和蔗糖;汶萊主要產業是石油與天然氣,約占總輸出的90.0%;緬甸享有紅寶石、藍寶石、珍珠、玉、翡翠等珠寶名聞全球;柬埔寨則以出口橡膠作為賺取外匯之重要出口項目之一,預期未來10年亞洲地區將是橡膠消費量成長最快速的地區,因此天然橡膠出口榮景可期。

2.勞動力資源具有優勢

根據世界銀行於2007年公布全球經濟展望報告中提出,「人口趨勢」將主宰全球經濟的發展,而中國大陸及印度的人口合計已逾24億,加上其他新興亞洲國家,人口數合計達28億,龐大的市場及眾多廉價的勞動力,已經使得全球經濟的風貌丕變,新興亞洲成為全球最具生產力及消費成長潛力的地區。

人口紅利已成為影響東南亞經濟未來走向的重要因素,有利於東南亞提升制造業水準,特別是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而隨著勞動力產出和收入的提高,人口紅利也將有利於形成更大的消費市場,目前東南亞有6億人口,66.0%的人口介於15至64歲之間,相當於3.9億的勞動人口。

根據聯合國估計,展望2030年東南亞人口將增加1億,達到7億,勞動力將新增6,500萬人。

表1全球主要經濟體經濟成長率*

單位:

%

時間

全球

東協10國

美國

中國大陸

日本

歐盟

其他地區

2001

1.9

2.6

0.9

8.3

0.4

2.1

2.1

2002

2.2

4.9

1.8

9.1

0.3

1.3

3.0

2003

3.0

5.6

2.8

10.0

1.7

1.5

3.6

2004

4.3

6.4

3.8

10.1

2.3

2.4

6.2

2005

3.9

5.7

3.4

11.3

1.3

2.3

5.1

2006

4.4

6.1

2.7

12.7

1.7

3.5

5.7

2007

4.3

6.6

1.8

14.2

2.2

3.2

5.7

2008

1.8

4.4

-0.3

9.6

-1.1

0.3

3.6

2009

-1.7

1.6

-2.8

9.2

-5.5

-4.5

-0.4

2010

4.3

7.8

2.5

10.5

4.7

2.0

5.6

2011

3.1

4.8

1.8

9.3

-0.4

1.7

4.0

2012

2.5

5.7

2.8

7.7

1.4

-0.3

3.1

2013

2.4

5.1

1.9

7.7

1.6

0.1

2.8

*:

本表係將各國國內生產毛額以美元計價所得結果。

資料來源:

IHSGlobalInsightInc,March,2014。

表2全球經濟成長貢獻來源*

單位:

百分點

時間

全球

東協10國

美國

中國大陸

日本

歐盟

其他地區

2001

1.89

0.06

0.25

0.37

0.04

0.61

0.57

2002

2.23

0.12

0.46

0.44

0.03

0.38

0.82

2003

2.96

0.14

0.72

0.51

0.17

0.43

0.99

2004

4.32

0.16

0.98

0.55

0.23

0.70

1.70

2005

3.85

0.15

0.86

0.65

0.13

0.64

1.43

2006

4.37

0.16

0.68

0.78

0.16

0.97

1.61

2007

4.31

0.17

0.45

0.95

0.20

0.88

1.65

2008

1.78

0.12

-0.07

0.70

-0.10

0.09

1.04

2009

-1.72

0.04

-0.67

0.72

-0.49

-1.20

-0.12

2010

4.32

0.22

0.59

0.91

0.40

0.51

1.67

2011

3.06

0.14

0.43

0.86

-0.04

0.43

1.23

2012

2.54

0.17

0.64

0.75

0.12

-0.09

0.95

2013

2.39

0.16

0.43

0.79

0.13

0.03

0.86

*:

同表A。

資料來源:

同表A。

表3東協10國經濟成長率

單位:

%

時間

汶萊

柬埔寨

印尼

寮國

馬來

西亞

緬甸

菲律賓

新加坡

泰國

越南

2001

2.7

8.0

3.6

5.8

0.5

12.8

2.9

-1.2

2.2

6.9

2002

3.9

6.7

4.5

5.9

5.4

10.6

3.6

4.2

5.3

7.1

2003

2.9

8.5

4.8

6.2

5.8

14.4

5.0

4.6

7.1

7.3

2004

0.5

10.3

5.0

7.0

6.8

12.5

6.7

9.2

6.3

7.8

2005

0.4

13.3

5.7

6.8

5.0

14.3

4.8

7.4

4.6

7.5

2006

4.4

10.8

5.5

8.7

5.6

13.1

5.2

8.9

5.1

7.0

2007

0.2

10.2

6.3

6.8

6.3

11.9

6.6

9.0

5.0

7.1

2008

-1.9

6.7

6.0

8.8

4.8

3.6

4.2

1.9

2.5

5.7

2009

-1.8

0.1

4.6

7.5

-1.5

5.1

1.1

-0.6

-2.3

5.4

2010

2.6

6.0

6.2

8.1

7.4

5.3

7.6

15.1

7.8

6.4

2011

2.2

7.1

6.5

8.0

5.1

5.9

3.6

6.0

0.1

6.2

2012

2.2

7.3

6.2

7.9

5.6

7.3

6.8

1.9

6.5

5.2

2013

-0.3

6.9

5.8

8.2

4.7

7.5

7.2

4.1

2.9

5.4

資料來源:

同表A。

3.消費潛力龐大

民間消費是推動經濟成長的主要動能之一,藉由觀察東南亞國家的平均每人GDP成長率,進而推估消費潛力。

其中2000年印尼平均每人GDP約為789.9美元,直至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平均每人GDP攀升到2,178.2美元,平均年成長率約13.5%,越南的平均每人GDP也於2008年突破千美元大關,以平均年成長率約13.1%緊追在後,寮國、緬甸及柬埔寨漲幅也超過12.0%,馬來西亞、泰國及汶萊的年平均成長率則分別為9.8%、9.7%及9.4%,菲律賓則約為8.0%,新加坡則略低,約為6.3%,漲幅與全球、OECD的7.0%、5.7%相較,東南亞國家明顯偏高,顯示其民間消費力道強勁。

4.外資大幅流入

外資對東南亞經濟發展扮演關鍵的角色,除了彌補國內資本不足,也帶來新的生產及管理技術,因此外資對一國經濟發展的正面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根據聯合國統計資料庫顯示,2000年全球外人直接投資進入東南亞的金額約為226.4億美元,占全球外人直接投資比重為1.60%,雖2001年至2002年因2000年網路泡沫化引發全球經濟衰退,導致流入東南亞的投資金額轉為衰退,但值得一提的是占全球外人直接投資的比重逐年攀升,2005年來到高峰,約為5.40%,之後比重雖無明顯攀升,但流入金額成長率表現亮麗,2007年外人投資金額更高達856.4億美元。

5.各國政府祭出激勵政策

歷經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東南亞各國政府相繼推出激勵政策,期許藉由政策的改革推動經濟快速成長。

其中開放外資方面,印尼於2002年制定新投資法,政府將平等對待外國和本國投資者,俾提升印尼對外國投資者的吸引力;馬來西亞政府放寬本國及外國人在國內購置房地產的程序及條件,允許外國人在特定地區購買馬幣15萬元以上的住宅;菲律賓推動修改1987年綜合投資法的新措施,期望降低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