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一课教案.docx
《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一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一课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一课教案
【人民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上)第一单元第一课教案
第一单元走进新天地
第一课新天地新感觉
《重要的一跳》
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第一课以《重要的一跳》开篇,课文导语明确了从小学到初中是每一位同学人生旅途中的重要一跳,指出了中学生活是一个崭新的起点,并引导同学去体验进入中学后的新感觉,去思考“我能适应中学这个崭新的天地吗?
”这个新问题。
第一框《重要的一跳》有两部分内容构成。
第一部分《感觉很不同》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通过心情交流“不一样的感觉”引导同学去体验新的中学生活,去寻找中学生活的新感觉。
其次通过三则“楚奕日记”和一个交流活动,引导同学去体会周围人对中学生的看法。
通过这些体验和感觉,使同学们较快地完成从小学生到初中生的角色转换,确立起中学生这一新的身份。
第二部分《你准备好了吗》主要是帮助同学增强克服进入中学后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课文首先提出了进入中学后同学们可能遇到的一些新的问题和困难,并通过同学自己的思考和相互交流,以“锦囊妙计”的形式,由同学们自己去思考解决这些问题和克服这些困难的办法。
其次,提出了一个活动建议,请本校初二初三的学兄学姐们来班级介绍他们当初是如何适应刚进入初中这一特殊时期的生活的经验。
最后通过《放飞梦想》这一阅读材料,让同学在阅读中憧憬自己未来的初中生活。
学情分析
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生活空间发生了变化。
学校规模也许发生了变化,校园陌生了;课程门类增多了,更加理论化;同学圈子了也出现了好多新面孔,同学之间的竞争加剧了;教师风格也与小学教师不一样。
所以,初一学生入学以后的学习生活可能面临各种问题,产生酸甜苦辣各种感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从小学到初中是人生旅途中的重要一跳,会使初一新生遇到许多新困难、新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感知全新的中学生活,体验成长的感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完成从小学生到初中生的角色转换,树立克服困难的自信和勇气。
教学重点
初中生活与小学生活的不同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完成从小学生到中学生的角色的转变
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
多媒体
补充材料
中学与小学的区别:
中学生长大了,周围人对我们的感觉不一样了,要求提高了。
中学和小学的教学原则方法的不同:
小学以直观、形象教育为主,中学以培养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能力为主;小学课业负担轻,而中学则重;小学教育时间松懈,中学教育时间长而紧凑;小学以传授知识为主,中学以运用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力为主。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一、新课导入
小学六年的美好时光已悄然流逝。
那里曾有你多少甜美的回忆,多少动人的故事!
当你漫步再中学校园,用好奇的目光审视这陌生的环境时,你也许会浮想联翩,内心里波涌着对小学生活眷念的激流……怀揣着美好的希冀,藏不住激动的心跳。
今天,你终于跨入了陈为之梦想的中学大门。
从小学到中学,是每个人人生道路上的重要一跳。
今天将是一个崭新的起点,正在展开的中学生活画卷,将给你全新的感受。
再这新的学习环境里,你将在自然科学的龙宫里探珠索宝,在显微镜下发现微观世界的奇妙,在广阔的知识天地中漫步、攀登,再生活的海洋中培养高尚的情操。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跳跃的快乐,再快乐中留下成长的足迹。
倾听老师激情导入,回忆小学生活的美好,憧憬新的中学生活。
让学生明确从小学到初中是每一位同学人生旅途中的重要一跳,指出中学生活是一个崭新的起点,并引导学生去体验进入中学后的新感觉,去思考“我能适应中学这个崭新的天地吗?
”这个新问题。
二、感觉很不同
第一环节:
不一样的感觉
引导学生交流进入中学后各自的全新体验。
巡视指导、适当评价。
写自己进入中学以后的体验并交流。
通过引导学生交流、充分表达不一样的感觉体验,引领学生完成角色转换
第二环节:
楚奕日记三则
组织学生讨论周围人对中学生的看法和要求的变化,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总结中学与小学的区别。
阅读“楚奕日记三则”讨论、归纳周围人对中学生的要求和看法。
通过阅读、讨论、归纳,让学生体会周围人对中学生的看法和要求,明白小学与中学的区别。
三、你准备好了吗?
第一环节:
交流锦囊妙计
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提出进入中学阶段以后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组织学生讨论,提出对策。
对同一问题,明确一个最佳对策,共学生参考。
提出进入中学后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讨论解决对策。
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困难,讨论解决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克服困难,增强学生的自信。
第二环节:
经验介绍
组织初二、初三的学兄、学姐为新生介绍如何适应刚进入初中这一特殊时期生活的经验,解答新生提出的问题。
学习学兄学姐的经验,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
通过经验介绍,学生尽快适应中学生活,实现角色转换。
第三环节:
美文欣赏
组织学生朗读美文,引导学生在开始全新中学生活的时刻,静静地想想自己未来的梦想,鼓励学生用行动让梦想成真。
倾听美文朗诵,勾画自己未来的蓝图,思考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
通过欣赏美文,教师引导,让学生放飞梦想,用行动来收获梦想,开始创造。
三、小结拓展
教师小结本框内容,布置学生写出自己初中三年的梦想
巩固本框内容,完成《我初中三年的梦想》
通过小结拓展,让学生对本框内容进一步熟悉,通过写作放飞梦想
板书设计:
第一课新天地新感觉
重要的一跳
一、感觉很不同
1、不一样的感觉
2、周围人对中学生的看法和要求
二、你准备好了吗?
1、新问题和新困难
2、克服困难的办法
《我们是一个群体》
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本框通过材料和小调查活动,让学生去感知自己所属的初中生群体。
通过关于我国公民受教育状况的材料介绍,和关于不同学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的文字、插图,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国家的教育状况。
一则题为《难以忘记》的阅读材料,再给学生一心灵震撼的同时,能引导他们珍惜受教育的机会。
教材在学生的“新感觉”上抹上了一层理性的群体的责任感和具有忧患色彩的快乐感。
学情分析
初中是学生开始辍学的小高峰,有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不能继续完成义务教育,过早地进入社会生活的不同生活领域。
学生对辍学同伴的生活遭遇并不陌生,也不会无动于衷。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国家的教育状况,了解我国目前还未完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了解不同地区学习条件的差异。
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感知自己所属的初中生群体中的不同状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关注同龄人,懂得我们今天的学习条件来之不易,要十分珍惜受教育的机会。
教学重点
我国教育的现状
教学难点
我们应珍惜受教育的机会
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
补充材料
多媒体
发达地区学校与落后地区学校学习条件差异的图片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一、新课导入
教师有表情地朗诵课文导语,提出本框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了解本框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意识地学习,既关注身边的同学情况,又从宏观上认识初中生群体的有关情况
二、学习新课
第一环节:
初中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初中生的数据以及我国人口中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所占比例的数据;指导学生用图示的方法将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占全国人口的比例图画出来;并教给学生社会调查的方法,布置学生课余时间调查本校初一新生和所在县(区或乡镇)的初一学生有多少。
阅读课文有关材料,感受初中生这一庞大的群体在我国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群。
用图示的方法表示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占受教育人口的比例。
齐读课文P6下方黑体字
通过阅读、小调查、绘图等方法让学生感知初中生在我国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群。
第二环节:
不一样的学习条件
多媒体展示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习条件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讲述过去的学校(或者自己知道的其它地区、其它学校)的条件以及现今本校的学习条件的差异,分析学习条件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受经济条件等因素的限制。
观看多媒体资料,回忆、讲述过去自己就读的学校或了解的其它地区其它学校的学习条件,认识到我国不同地区教育条件存在巨大差异的现象,思考、领会差异存在的原因。
通过观看、回忆、讲述等环节让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办学条件存在差异的现象,并通过分析弄清楚产生这一差距的根本原因。
第三环节:
我国义务教育的状况
介绍我国义务教育的现状:
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地区达85%,当每年还有500多万适龄儿童未完成初中教育其中近200万未完成六年小学教育。
指导组织学生调查讨论“在你生活的地区,有没有小学毕业后上不了初中的同学?
有没有上了初中又中途退学的同学?
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
看书听讲了解我国义务教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调查、讨论课本P7左下角提出的问题。
让学生既看到我国在义务教育方面说取得的成绩,又认识到当前还存在大量失学儿童的客观事实,初步学会辨证地看问题的方法。
第四环节:
感悟场:
《难以忘记》
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是什么让作者张利媛难以忘记?
作为同龄人,张利媛的哪些行为和精神让你感动?
在我们身边有张利媛式的同学吗?
你能给他(她)提供些什么帮助?
”进而引导学生珍惜自己已经拥有的受教育权利。
朗读感悟角《难以忘记》,思考教师提出的三个问题,体会作者张利媛的感受。
通过阅读、思考,让学生体会作者张利媛的感受,进而珍惜自己拥有的收教育的权利。
三、复习巩固
组织学生归纳本框知识点和要达到的目的。
归纳提炼本框知识点,领会课文要达到的目的。
通过归纳提炼,让学生掌握本框所学知识,提高归纳能力,懂得珍惜受教育的机会。
板书设计:
第一课新天地新感觉
我们是一个群体
一、初中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1. 初中生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2. 我国受教育人口各阶段的比例
二、初中生的学习条件存在明显差异
1. 各地区各学校办学条件存在明显差异
2. 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受经济条件等因素的限制
三、我国义务教育的状况
1. 我国义务教育已取得很大的成绩
2. 当前还存在大量失学儿童
四、我们要珍惜已经拥有的受教育权利
《谁都不能剥夺我们的受教育权》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受教育权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
2、初步培养学生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法制观念,懂得自己的受教育权受到法律的保护。
3、通过教学,学生懂得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珍惜自己的受教育权。
4、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意识,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学习目标:
1、体验、感悟受教育权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2、讨论、交流,认识自己的受教育权神圣不可侵犯,自觉珍惜受教育权。
3、结合实际,学会利用法律武器解决问题,能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
4、积极参与学习,主动探究,能够根据情景进行模拟表演,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
学生联系自身实际,在表演、讨论、交流、访谈中感悟、体验到“受教育权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公民的受教育权神圣不可侵犯,能够自觉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
解决措施:
创设情景,模拟表演;提出问题,分组讨论。
在讨论、交流中去体验、感悟。
教学难点:
自觉履行受教育权的义务,珍惜受教育的权利。
解决措施:
在联系实际中体会,在小组交流中感悟,在访谈体验中深化,逐步提高思想觉悟。
学习活动主要方式:
阅读讨论 小组交流 分组辩论 情景表演 访谈体验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教师展示课件:
2004年6月,利川市二中扣压了该校高三年级学生陈超、向松波等7名拖欠学费的同学准考证,导致他们当年不能参加高考。
事后,利川市纪委经过调查核实,对这起严重侵犯学生受教育权的违法行为作出了严肃处理,分别给予原利川市教育局长李任维、二中校长向林党内警告和撤销党内外职务的处分。
2、学生阅读材料后思考、讨论:
利川市纪委为什么要对扣压学生准考证的相关当事人进行处罚?
这一案例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剥夺学生的受教育权是违法行为,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公民的受教育权神圣不可侵犯。
]
3、教师总结,进入新课:
[受教育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权利,谁也不能剥夺我们的受教育权。
]
二、阅读材料,模拟表演,交流探究:
探究问题一:
女孩子有平等的受教育权。
1、学生阅读教材第9页材料一“朱道美辍学”的事例,分组讨论:
教师先分解问题,引导思考:
朱道美的父母不让女儿上学的做法对吗?
面对父母的错误行为,朱道美应该怎样做?
假如辍学的朱道美来到法律服务中心向你咨询,你将怎样帮助她?
[在创设情景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课文中提供的“法律链接”的内容,去分析问题,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营造课堂争论的局面。
]
2、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各组推荐两名学生根据设计的情节编成小品,进行模拟表演。
[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并及时予以鼓励。
]
探究问题二:
学生可以开除学生吗?
学生阅读教材第9页材料二“吴静留长发被开除”的案例,思考讨论:
学校开除吴静的决定对吗?
假如她将学校告上法庭,而你是法官,你该怎样判案呢?
[教师适时进行多媒体展示: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师生共同总结:
公民的受教育权受法律保护,任何人也无权剥夺。
]
探究问题三:
学校可以分快慢班吗?
阅读教材第10页“各抒己见”内容,分组讨论:
学校分快慢班对吗?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意见,将学生分成正、反方展开辩论。
[组织讨论时,要引导和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
辩论时,教师要介绍辩论的有关技巧,学生在辩论中要力求做到有理、有利,不讽刺挖苦对方,文明辩论。
]
感悟体验:
法律赋予公民受教育的权利。
学生阅读教材“法律链接”中有关法律条文,体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的受教育权神圣不可侵犯”,懂得依法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
三、活动探究:
新学期开学后,某乡镇部分学生受“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纷纷弃学从商。
为发动学生入学,当地政府决定向辖区内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和家长发一封倡议书,倡议全镇学生自觉按时入学。
请你帮当地政府拟写一封倡议书。
[教师简要介绍倡议书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从“受教育权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两个方面发出倡议。
]
四、说说议议:
你打算怎样珍惜自己受教育的权利,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学生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推荐代表在全班进行发言、交流,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既要让学生明白自己依法享有的受教育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又要使学生懂得受教育是公民的一项法定义务,未成年学生要努力学习,遵守学校纪律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完成规定的学业任务。
]
五、课后访谈:
学生在课后了解家长或其他长辈的受教育情况通过访谈,学生对不同时代的受教育权进行对比,从而更加懂得珍惜自己的受教育权利。
[要求学生在访谈中,态度要恭谦、礼貌,访谈要做好记载,整理成书面材料,以便课堂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