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儒家的论学思想.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99050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64.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子与儒家的论学思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孔子与儒家的论学思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孔子与儒家的论学思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孔子与儒家的论学思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孔子与儒家的论学思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孔子与儒家的论学思想.docx

《孔子与儒家的论学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与儒家的论学思想.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孔子与儒家的论学思想.docx

孔子与儒家的论学思想

孔子与儒家的论学思想

1.孔子与儒家论学

儒家论学,把学问看作修身入世,发展自己为理想的完人(君子)的途径。

孔子的著作,即儒家的众经之首《论语》中到处可见“君子”,“君子”与“小人”相对照而被立为人生修养的目标。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

君子不患人不知,患德之不修也,己之不学也。

子曰: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子曰: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

君子不器。

(器,各适一用;而成德之士,体无不具,用无不周,非特一才一艺而已。

子曰:

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

察于此四者,可以为学矣。

(礼记·学记)

子曰: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

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闻人善则疑之,闻人恶则信之,此满腔杀机也。

(《见闻杂记》591))

子曰: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程叔子曰:

精神道德言动,一切以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天地人物皆然。

(《见闻杂记》591)

子曰:

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也。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子曰:

道不远人,远人非道也。

墨子曰:

轻誉苟毁,好憎尚怒,小人哉。

(《见闻杂记》591)

人之患在不学,学之患在无恒。

儒家论学,所提倡的是一种对世界有积极意义的学风和学问。

即儒家的学问,质而言之,不是一种远离世界(secular)的学问,而是一种求此世之承认,并求为此世有利益的学问。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子夏曰: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君子素其位而不愿乎其外。

(《中庸》)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其所行之者,一也。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子曰: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夏曰:

君子有三变: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子曰:

刚毅木讷近仁。

子曰:

夫人者,己欲立而立人恩,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

子曰:

不知名,无以为君子也。

不知礼,无以立也。

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大学》有言:

亲其师而信其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

孟子曰:

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92)

孟子曰:

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88)

量大好做事,树大好遮阴。

(中国谚语)

恶人胆大,小人气大,君子量大。

(中国谚语)

孔家论学,重视气节之磨砺,提倡忍耐与奋发。

子曰:

三年学,不至于穀,不易得也。

(论语P34)

子曰:

笃信好学,死守善道。

(笃信必死守,非死守不为能笃信;好学成善道,善道乃好学之效。

子曰: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论语,p34)

苦其节,愈挫愈勇,发奋其事,然后可以有为。

或曰:

陋,如之何?

子曰: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论语,P38)

子曰:

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论语,P39)

孟子则有劳其筋骨之说。

同此精神。

孟子曰: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

方便行于世,寂静调其心(弘一法师)

会心当处即是,泉水在山乃清(弘一法师)

《千字文》曰:

祸因恶积,福缘善庆。

尺壁非宝,寸阴是竞。

《千字文》曰:

临深履薄,夙兴温凊。

川流不息,渊澄取映。

容止若思,言辞安定。

笃初诚美,慎终宜令。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

”“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荀子》)。

 

因传成统,继往开来。

 

AGrainofSand一粒沙子

WilliamBlake/威廉.布莱克

Toseeaworldinagrainofsand,

Andaheaveninawildflower,

Holdinfinityinthepalmofyourhand,

Andeternityinanhour.

从一粒沙子看到一个世界,

从一朵野花看到一个天堂,

把握在你手心里的就是无限。

 

子曰: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此处可参考孟子之言,所谓“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

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渗入[permeate])我也,我固有之也。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子曰: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讲格物致知,“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富润屋,德润身。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为教(《中庸》)。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

山锐则不高,水狭则不深。

(汉刘向)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

子曰:

是故恶夫佞者。

(治民事神,皆所以为学,固学者事,然必学之已成,然后可仕以行其所学。

若初未尝学,而使之即仕以为学,其不至于慢神而虐民者几希矣。

失先后本末之序矣。

故佞说罔人,可恶之甚矣。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论语》)。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荀子》)。

“君子位尊而志恭,心小而道大;所听视者近而所闻见者远(《荀子》)。

孔子与儒家论学,与修身及人格美学同论。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人有三不祥:

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小而不肯事贤,是人之三不祥也(《荀子》)。

”(不事长者,不学能者,不敬贤者,三不祥)

孔子与儒家论学,将道放在第一位,后来又加上“德”的内容。

如何读大学,修德养性,是个大问题。

德靠修,不修则朽坏;善性靠养,养性赖于有恒,以习而进,以习而退。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人之心性,本无所谓善恶,以习惯而相近相远,故教学之道,贵以专一,学习之道,亦复如是。

人之患在不学,学之患在无恒。

《弟子规》开篇曰: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俤,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孟子曰:

尊贤育才,以彰有德。

 

《千字文》有言:

仁慈隐恻,造次弗离。

节义廉退,颠沛非亏。

性静情逸,心动神疲。

守真志满,逐物意移。

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弘一法师)

 

修德治学,先立其诚。

不诚,先欺人,终自欺。

孔子论学,讲究道德先行,讲究以学进德,以德润身,所以,孔子之论学是提倡通过学习养成完美的人格和人本身的发展。

孔子之教,以文行忠信,故言教与身教并重,而学者亦当如是。

学者当知行合一。

 

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论语》)。

重视文学,“小子何不学夫诗,不学诗,无以言。

”“”

“志深而笔长(章58)。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文以意动,亦因情进。

言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

文章无意则空,而没有情,则没有灵魂。

有情,就是有价值评判,有价值取向。

爱憎分明,态度明朗。

态度明朗,不等于直言,而讲求效果、技巧,文贵曲。

孔子曰:

“情欲信,词欲巧。

”孟子曰:

“智譬则巧,圣譬则力。

做学问,要有一种终极关怀,深长思之,孜孜以求。

“小慧私智,难成大体(章150)。

“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

”(《左传·子产论尹何为政》)

小智不去,大智不来。

(庄子)

学道不难伶俐,难于慎重。

发心不难勇锐,难于坚久。

涉世不难矫俗,难于自持。

做事不难敏达,难于深忍。

研义不难领解,难于精确。

(《增广贤文》)

故淹博,识断,精审为学问之难。

子曰: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四书章句p159)。

子曰: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四书章句p159)。

 

儒家论学,重视人心智培养。

始于正心,终于放心,所谓放心,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也。

老子曰:

故恒无欲,以观其妙(妙趣闲中得,心花静里开),恒有欲,以观其徼(通“缴”。

纠缠,徼绕不明[beinatangle]。

如:

徼绕(缠绕;错综))。

朱熹: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中庸:

序)

孟子曰: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

”(《孟子:

90》)

志于道,居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孟子曰:

“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

90》。

程子曰:

“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欲人将已放之心约之《孟子:

90》。

“放心”可以理会为无偏、无私,以达到客观。

即孔子所谓:

勿意,勿必,勿固,勿我。

修身在正其心,“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所谓修身在正其心(《大学》)。

”“心”就是“注意”,把意识专注于某物是也。

视而能见,听而有闻。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中庸》)。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

……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

故至诚如神(《中庸》)”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能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

”即;有助于天地之发展和变化。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中庸》)。

“故至诚无息。

不息则久,久则徴(会意。

从微省、壬。

行于微而闻达。

)。

徵则悠远,悠远则厚博,厚博则高明(《中庸》)。

“高明配天,厚博配地(《中庸》)。

庄子曰: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

子曰: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告子曰:

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

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孟子p84)。

孟子曰: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孔子曰:

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孟子p88)?

 

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Loosestraighten

高而不厚,必成偏险刻薄。

新儒学宗师之一熊十力曰:

知识之败,慕浮名而不务潜修也;名节之败,慕虚荣而不甘枯淡也。

熊十力论读书曰:

凡读书,不可求快,而读佛家书,尤须沉潜往复,从容含玩,否则必难悟入。

吾常言,学人所以少深造者,即由读书喜为涉猎,不务精探之故。

 

那么何以正心诚意呢?

正心始于知止,知止则有定,有志而不移之谓也。

《大学》开篇言向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智必有大善,大善必有大智,上上境界,必是德善同归。

)(住山缘熟尘机息,养气功成道味甘。

接着讲如何正心诚意。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曰: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按而后能虑,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老氏之无为,无欲;释氏之空观,殊名而同指,分道而同归。

佛家讲明心见性,也是强调心性培养的重要性。

诚,就是真,不自欺,不欺人。

修成大拙方为妙,学到如愚始能成。

 

又曰: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学》:

1)

 

程子曰: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盖人心之灵,莫有不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而其知有不尽也。

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

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此为格物,此为知之至也。

诚中形外,积厚流光,功到自成,实至名归。

学道之人,骨宜刚,气宜柔;志宜大,胆宜小;心宜虚,言宜实;慧宜增,福宜惜;虑宜远,思宜近;事上宜虔,接下宜谦,处同辈宜退让;得意勿恣意奢侈,失意勿抑郁失措。

作福莫如惜福,悔过莫如寡过,应念身世苦空,切莫随流逐队。

人不求福斯无祸,人不求利斯无害。

李叔同:

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李叔同临终偈语: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像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而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胡适之云: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有几份证据说几分话。

又云:

为者常成,行者长至。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弘一法师)

重视学与思的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儒家论学,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创新,重特立独行。

“博学之(不能博学,则不能通古识今,圆融无碍,思维难以广阔,联想不得尽展,难以思鹜八极,心游万仞,文章岂能大气。

岂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与天地同心?

),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论语》)。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论语.中庸》)。

老(庄)道:

无所谓,无所谓。

佛云:

不可说,不可说。

子曰:

如之何,如之何。

皆能彰显三圣大智。

无所谓、不可说、如之何者,皆是圣智之言也。

老子慈,故以为有生于无,且无为而不争,自然无所谓,即尚不言之言。

佛家以空为本质,意在打破一层层执着,勘破纷纷具相之有限,而达至真空之把握。

最关键的是人心自己达到认识的彼岸。

此有似于穆罕默德所说,穆罕默德应该走向高山。

故曰不可说。

重在自悟。

重在法外心传,不立文字。

孔子仁,故谆谆善诱,诲人不倦。

(所谓“朝闻道,夕死可也。

”)

故子曰:

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孔子之意,教人好学而勤于思也。

人贵有自知,故孟子曰:

“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四书章句p106)。

行不足以致誉,而偶得之,不足以为喜;虽有功绩,但并非完美,故难免毁谤,虽众人非之,而未必一无可取,尤不可彻底自暴自弃。

人间毁誉,未必皆实。

修己者不可因之以遽为忧喜,观人者亦不可轻加褒贬。

 

三字经云:

“古圣贤,尚勤学”“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犬守夜,鸡司晨,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王充《论衡·实知篇》:

“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

学之乃知,不问不识。

”谓人的知识、学问都是学习的成果,反对“生而知之”的主观唯心论。

认为天地之间没有先知先觉、生而知之的人,“天地之间,含血之类,无性(生)知者”。

即使是圣人也是学以致圣,“所谓圣者,须学以圣。

知行合一。

孟子曰:

“万物皆备於我矣(故当重心,心诚则有情而得意,情满意足则成文。

天下妙文,莫不是伫兴而作。

王国维多次强调“须伫兴而就”(《人间词话》17),不须宿构)。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曰:

“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孟子曰: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成武,取二三策而已矣。

钱钟书:

取足于己,空诸依傍。

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弘一法师)

陶行知原名文睿,受王阳明“知行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曾用名知行。

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

 

学问又要求实。

Baconsaid,studyservesfordelight,forornament,andforthedispositionofaffairs.儒家是反对以学问而快虚荣知心的。

论语上说,君子的道则爱人,小人得道则易使也。

荀子说: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荀子·劝学篇》

 

儒家论学,讲求创新,“君子贵开风气,不贵从风气。

”(历史常有完全转向的时候,排头一边儿为排尾。

能特立独行是成非常之学问与非常之事业的关键条件之一。

而这又依赖于知识与魄力、胆气。

有大学问方才有大见识,大魄力。

敢于遗世而行,独立不迁,才能为中流砥柱。

王安石是典型的例子。

王安石明高一时,学贯千古。

他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改革宋朝政治,开创新的学风。

 

有出格见地,方有千古品格;有千古品格,方有超方学问;有超方学问,方有盖世文章。

今文章、学问不从立品格始,品格不从开见地始,是之楚而北其辕也。

獻身甘作萬矢的,著論求為百世師。

誓起民權移舊俗,更研哲理牗新知。

十年以後當思我,舉世猶狂欲語誰?

世界無窮願無盡,海天寥廓立多時。

咏史(龚自珍·清)

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

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

己亥杂诗(第五首)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第一百二十五首)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312首

古愁莽莽不可说,

化作飞仙忽奇阔。

江天如墨我飞还,

折梅不畏蛟龙夺。

(十二月十日,携女辛游焦山,归舟大雪。

 

孔子与儒家的治学方法。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为知。

”“朝闻道,夕死可也。

”(此论实际上就是所,学问之重要,可使先于生命。

)“温故而知新,不亦悦乎。

”“学术乃天下之公器,非一家一姓之私也。

“能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

”“成于乐”。

 

关于学问的内容,孔子也有明确的论述“德行,言语,文学,政事”。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强调培养积极的趣味和爱好的重要性,同时把积极向上的爱好的养成作为教育和学问成功的标准。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培养好的趣味和审美观,是教育成败的最终关键。

苏东坡有言:

“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

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

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

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

而自乐其乐也(《古文观止·上梅直将书》)。

儒家教育重文学“不学诗,无以言。

”“言之无文,其行不远。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

重历史教育,“文史不分”章学诚“六经皆史”。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

2.西方人论学

西方人论,以大哲培根为例,是从一种较为专门的方法论意义或实用主义意义上论学习的,不涉及伦理、不涉及道德。

Knowledgeispower.Themoreoneknows,themoreonewillbeabletocontrolevents.(Bacon)

Thepenismightierthanthesword.Humanhistoryisinfluencedmorebythewrittenwordthanbywarfare.

Poetsareborn.Poets,likealltrueartists,possesstalentthatcannotbetaught.

 

3.关于学问与学习的学习与思考

大学何为,非大楼之谓也。

重在有大师,有大思想,有大传统。

牛津、剑桥,无大院,牛津无高楼。

大有大师,有大学问的遗韵流风,恩泽熏陶代代后人。

为学者,也当在思想上有所检择,古人云“为道不难,唯在检择”。

选择大师或好的老师,选择好的学问,选择积极的思想方向。

古今成大事者,必有为之先者,亦必有为之后者。

正如韩愈所说:

“士之能享大名,显当世者,莫不有先达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

士之能垂休光,照后世者,亦莫不有后进之士,负天下之王者,为之后焉。

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莫为之后,虽盛而不传(韩愈《与与襄阳书》见《古文观止》)。

”古今人前后不相及的遗憾。

作人学生,当有两种思想:

其一曰:

敬畏之心。

读书妙处心先觉,立雪深时道自传。

(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其二曰守旧待新之心。

教与学,薪火相传而已。

慎终追远,继往开来。

 

当深长思考“大学”与“universe”两词的意义,然后方可言谈该如做学问。

大学应是兼容并包,广揽众学之府,否则则应直接成为专门职业学校“vocationalschool”。

读大学而不做学问,不能成博学广知之人,不能拓开心胸,发明智慧,竖立非常之志,并为志向插上腾飞的羽翼,不异于入宝山而空回。

如何读大学,修德养性,德靠修,不修则朽坏;善性靠养,养性赖于有恒,以习而进,以习而退。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人之心性,本无所谓善恶,以习惯而相近相远,故教学之道,贵以专一,学习之道,亦复如是。

做学问,要有一种终极关怀,深长思之,孜孜以求。

“小慧私智,难成大体(章150)。

 

当存立三种心境:

只争朝夕知心;求知若渴心;不从流俗心。

尽量保存赤子之心,唯至诚可以体天察地,故至诚则知。

诚则自然,自然则真。

真而后,才能得实学,充实为美。

而且真即是美。

“Truthisbeauty,andbeauty,truth.”

王国维说:

“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人间词话》31)。

”“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此有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人间词话》31)。

修成大拙方为妙,学到如愚始能成。

小智不去,大智不来。

历史常有完全转向的时候,排头一边儿为排尾。

 

当抱定目标,执之不弃,舍功利心,尽量不为世俗所扰;舍兴趣心(厌常喜新,朝三暮四,不可趋道。

),忘我以进。

非兴趣而不去者,可以愚之,非可教之才也。

 

钱钟书说:

“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

”此言读书治学必须耐守寂寞也。

“自古圣贤皆寂寞,是真名士自风流。

”(杨宪益联语)

陈寅恪为王国维纪念碑写的碑文有语云:

“世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欲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

纪晓岚说过:

“心如枯井,波澜不生,富贵亦不睹,饥寒亦不知,此为上者也。

”这是说冲破名关,顿开利锁非常重要。

烦慢怠惰,是学问路上障碍;唯坚韧卓绝是不二出路。

“真山水不须图画,大圣贤皆自愤发。

“云过山头留墨色,水来祠畔度书声”

王国维为学三境界:

“古今成大事大学问者,不可不经历三种之阶级: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阶级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阶级也。

‘众里寻他千XX,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未有未开第一第二阶级,而能遽跻第三阶级者。

文学亦然。

此有文学上之天才者,所以又需莫大之修养也。

(《人间词话》31)”

王国维重视“内美”“修能”。

屈原“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离骚》)。

大诗人如屈子、渊明、子美、子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