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笔记郭庆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97866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66.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教程笔记郭庆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传播学教程笔记郭庆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传播学教程笔记郭庆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传播学教程笔记郭庆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传播学教程笔记郭庆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播学教程笔记郭庆光.docx

《传播学教程笔记郭庆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教程笔记郭庆光.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播学教程笔记郭庆光.docx

传播学教程笔记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笔记

第一章

信息:

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物质、能量)之一,旨在显示事物的存在与变化趋势;就人类社会传播而言,是消除事物或事物间任何不确定性因素的东西,包括消息、资料、情报、数据、图像、知识、思想等

信息科学(20世纪40年代诞生)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将信息概念引入传播学领域;拓宽传播学视野

传播(20世纪出现):

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1、定义:

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基本特点:

1)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拥有共同的理解;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①符号化(编码):

人们在进行传播之际,将自己咬表达的意义转换成语言、声音、文字或其他形式符号的过程

②符号解读(译码):

信息接收者对传来的符号加以阐释、理解其意义的过程

③反馈:

符号解读基础上再次符号化的过程

5)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社会传播基本类型

1、人内:

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如自言自语

2、人际:

两个个体系统的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点对点

3、群体:

自然发生的社会群体,功能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非固定,如演讲

4、组织:

结构秩序更为严密的社会集合体,有明确目标,功能是管理,固定,如教室上课

5、大众

1)是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

2)对象是广泛而分散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社会成员

3)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

4)内容是公开的,有别于私下或内部传播活动

5)有反馈机制,但是迟延的,受众对传播过程缺乏及时的干预能力

传播学

1、定义:

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2、与新闻学区别:

1)传播学概念大于新闻学。

新闻只是传播活动内容之一,也就是说人类传播活动不仅传递新闻,还传播知识、经验、娱乐等其他信息

2)所有新闻传播活动都是传播活动,但传播活动不一定都是新闻活动

3、主要任务:

必须通过对社会信息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和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良性循环的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

主要任务决定了传播学作为以下两点的性质

1)社会科学:

研究焦点始终是人及人在社会信息系统中的主体作用

2)应用科学:

为发现、解决社会传播实践中的问题提供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法

传播障碍:

包括结构与功能,如制度是否合理、渠道是否顺畅、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等

传播隔阂:

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成员与组织、群体之间、组织之间、世代之间、文化之间

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1、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信息系统主要功能:

保持社会内部联系与协调,收集、整理、传达系统内外部变化的信息,由此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2、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双重偶然性(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

指传授双方都存在不确定性

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我国社会学家李强提出)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确立唯物史观第一部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

1、基本观点:

交往既指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的交往,也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是一个体现人的总体活动关系的概括性范畴

2、重要前提:

必须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立场出发,树立科学传播观

现实需要:

1)在我国,传播学是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引进的

2)传播学是一门社会科学,需要哲学世界观的指导

3)研究传播学重要目的之一,是为探索社会信息系统良性运行规律,理顺我国社会传播结构和传播关系,为社会主义物质、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3、与美国行为主义本质区别:

传播学基本出发点应放在人类生产和交往活动的总体情况下、具体条件下、与其他社会因素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中加以考察

1)将精神交往放在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中考察,不但研究本身,还研究与物质活动、生产、交往的关系;孤立的精神、心理现象,就交往谈交往,就物质谈物质

2)精神交往一定要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离开精神生产就无所谓精神交往

由此出发考察人类传播活动

①精神生产力水平对社会传播发达程度的制约

②人们在精神生产过彻骨汇总的地位及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对传播关系的制约作用

3)精神生产必然有其产品,在现代社会更多表述为信息,信息的消费则是其精神内容

3、一定的精神生产和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交往相适应,表现为:

1)精神生产和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交往

2)物的发展水平对精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城乡分离是最大的一次分工;近代工农业分离是第二次分工;信息产业出现是第三次分工

3)精关系反映着物关系

4、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有其独立性和能动性:

1)精神生产和交往发展推动物发展

2)物质生产达到一定的发达程度,精神生产的状态如何将会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3)精具有与物不同的特殊规律

传播引入中国20多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要坚持的原则:

1、正确处理“批判”和“借鉴”的关系

2、实现传播学的本土化和中国化

3、研究传播学,要从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这一基本宗旨出发

第二章/第十四章

传播学形成:

20世纪初至40年代,美国

1、传播学在美国诞生的原因:

1)美国大众传播业空前发展,成为传播学研究的前提

①南北战争后,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②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受众

③人口增长和向城市大规模的迁移,使美国形成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社会

2)大众媒介的社会作用凸显,传媒研究得到广泛支持

①政治:

选举政治

②经济:

产品推销

③军事:

大战宣传

3)大批欧洲学者为躲避法西斯迫害而逃亡到美国,使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学科基础

2、初步形成标志

1)194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宪章的第1条,在国际范围内首次明确使用“大众传播”

2)1946拉斯韦尔等人编著《宣传·传播·舆论》一书,首次明确使用“大众传播学”概念

3)1948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结构与功能》中首次完整提出“5W”模式,确立传播学研究范围

4)1949施拉姆《大众传播学》首次以学科眼光整理、总结此前有关传播学研究成果

四大奠基人

1、拉斯韦尔(“社会科学的达芬奇”)

1)《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最早提出社会传播“三功能”说:

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

2)“5W”模式:

单向直线性缺陷,明确勾勒出传播学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效果研究),对形成基本框架有重要意义

3)关注政治传播,著有《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宣传研究及宣传中符号的使用

4)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

2、卢因:

《群体决定与社会变革》《群体生活的渠道》

1)“把关人”:

指在群体传播中存在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被允许进入传播流通渠道。

该研究为信息流动复杂性等提供圆满解释,促进传播学发展

2)在群体传播研究中首创“群体动力学”和“场论”:

强调群体对个人的影响,将社会因素引入心理学;在研究大众传媒对个人影响时要充分考虑社会环境和个人所属群体的作用

3、霍夫兰;《态度的形成和改变》《说服的表达次序》《大众传播实验》《传播与说服》

1)“说服性效果”研究:

在于揭示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如信源、传播方法技巧及受众本身属性等。

解释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认早期“子弹论”提供重要依据

例:

二战期间,对美国陆军部进行心理实验

①着眼于微观层面,对受众心理及传播技巧深入研究

②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说服者、信息内容、方法,改善效果

2)把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传播学领域,开创控制实验法

4、拉扎斯菲尔德:

《人民的选择》

1)“舆论领袖”(意见领袖):

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破除“魔弹论”,使强效果论转入有限效果论,使深入研究传播的效果和机制成为可能

2)“两级传播”:

大众传播发出的信息并不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还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形成两个环节的传播

3)大众媒介负面功能——麻醉功能

①媒介内容让人沉醉于虚幻满足之中,由此剥夺人的行动能力

②媒介宣传使人们丢失辨别力与判断力,安于现状,思考分析能力退化

③媒介剥夺人们宝贵的自由与时间,而媒介内容则使大众审美鉴赏力退化、文化水平下降

4)“工具制作者”:

改进抽样调查法和量化分析方法

5)“伊里调查”:

1940与卡兹等人在时代-生活公司赞助下对总统大选中的宣传战进行调查,以测定大众传播对选民态度的影响,研究中发现大众传播并没有力量左右人们的态度,而“政治既有倾向”、对媒介的“选择性接触”、“两级传播”和“意见领袖”也有一定影响

学科创始人-施拉姆:

《大众传播学》《传播过程与效果》,最早向中国介绍传播学的外国学者

1、创立传播学

2、社会传播三功能(政治、经济、一般社会)

3、与奥斯古德创立“循环模式”:

传授双方都是传播的行为的主体,通过讯息授受而相互作用,双方在不同阶段相互交替角色

4、总结报刊四种理论(极权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责任论、苏联共产主义)

传播学主要学派

1、经验学派:

主要以经验性方法来考察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流派;主张从经验事实出发,运用经验型方法研究传播现象的学派。

经验性方法:

是一种运用可观察、测定、量化的经验材料来对社会现象或行为进行市政考察的方法,出现于19世纪后期

1)前提

①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具有自身客观性,可通过一定科学方法加以揭示

②人类有能力开发或设计科学方法

③任何理论和假设都能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得到证明或者否定

2)主要原则

①研究程序具有客观性和可重复性,但方法和技术不能随意变更

②社会科学家首要目标是收集和提供关于理论假设无可争议的科学数据和材料

③通过公开学术讨论,建构一般理论模式或“定理”

3)缺陷

①社会现象和人的行为无限复杂,经验材料有限,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的理性和精神活动在许多情况下不能单纯用材料说明

②目前,经验性研究所以来的程序或技术主要是问卷调查或控制实验,不具备自然科学的精确和严谨,很难说明复杂的社会现实

③材料主要依赖个人或小群体,在微观现象有一定效用,但在社会历史过程及宏观社会结构缺乏有有效手段

④主张“纯客观”的态度在现实中很难能做到

4)美国经验学派(管理学派)特点:

①实用主义(研究目的):

产生于18、19世纪美国,早期代表人物有富兰克林、杰佛逊、艾默生等,认为事物(或真理)的标准不是思想或语言本身,而是思想所引起的客观行为;主要学者有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卡兹

②多元主义的社会观:

否认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是阶级支配的社会,认为是一个由多元利益相互竞争和制衡的社会,传播学研究的重要任务因此就是通过改进传播机制来实现社会管理

5)核心课题:

如何控制、在多大程度上进行控制

2、批判学派:

是在社会科学的法兰克福学派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批判现行资本主义制度为研究重点的学派

1)代表人物:

霍克海默、马尔库塞、阿多诺

2)核心课题:

谁在控制、为什么存在着支配与控制、为了谁的利益进行控制

3)拉扎斯菲尔德对批判研究的观点:

目的是为了研究现代社会的一般趋势及人的基本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大众传播的社会作用

①“促销文化”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般倾向

②着重分析大众传媒是怎样表现和强化这一倾向

③关心的焦点是资本主义垄断媒介是如何剥夺人的尊严和自由

④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恢复这些被剥夺的人的基本价值的方法和途径

4)主要流派

①政治经济学派(70年代):

默多克、格尔丁。

焦点问题是现代媒介高度集中和垄断的趋势及其带来的社会后果

依据马克思关于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同时支配物质和精神生产资料的观点,从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出发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大众传媒支配欲控制现状

②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

霍尔、莫利。

继承格拉姆西、阿尔诸塞等新马克思主义者观点,反对简单的“经济基础还原”论,主张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相对性出发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传播

a.大众传播是资本主义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重要意识形态功能,在规定社会关系、行使政治统治方面发挥重要意识形态功能,并具有相对独立性

b.大众传播可分为文化产品生产和消费过程两部分

c.讯息符号是与一定的价值体系或意义体系结合在一起的

d.受众符号解读过程并不完全被动,由于符号多义性和受众社会背景多样性,理解多种多样

(同向或优先式、妥协式、对抗式)

e.研究方法:

文本分析、受众调查

③意识形态“霸权”理论:

继承格拉姆西观点,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支配阶级主要是通过意识形态的“霸权装置”来维护自身利益,以私有制大众传播制度是重要装置之一,通过日常新闻报道、宣传和广告活动,把支配阶级特殊利益描述为社会普遍利益,其目的是操作形成“同意”或“社会合意”,但都是一种“虚假的合意”,掩盖了阶级支配的实质

宗旨:

揭露这种虚假的合意,唤起受众觉醒,推动社会革命

④哈伯马斯的批判理论:

哈伯马斯,代表作《公共性的结构转换》《传播行为理论》提出通过改善“传播的合理性”来实现社会变革

a.反对导致人异化的片面追求“工具合理性”立场,提倡“综合的合理性”,即通过扩展“没有支配和强制的传播关系”来改革社会,建立基于“理性合意”的新型社会关系

b.方法:

社会哲学和语言哲学的方法

c.普遍主义、伦理主义色彩

5)共同特点:

①都对现行资本主义制度持否定和批判态度

②将传播理论和社会理论结合,着重考察与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相关的宏观问题

③方法论上以思维为主,反对实证主义,并不排斥经验调查和量化研究:

如“文化研究”学者莫利关于社会结构与电视释码的“文化地图”分析采用经验调查方法,被称为“批判的经验性研究”

传播学早期学术思想源流

1、欧洲源流

1)塔尔德(“模仿理论”创始人)

①《模范的法则》:

,认为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现象,传播是最基本的互动渠道,对后来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传播在人格形成和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影响

②《舆论与群集》:

报刊是公众“精神纽带”,在“理性舆论”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西默尔:

①著作:

《社会分化轮》《社会学》《社会学的根本问题》

②观点:

社会学就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最早研究群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最早提出传播网络理论,认为社会上个人都是由疼信息渠道相互连接的,要解释人的行为,最根本是要搞清个人在这个传播链中的位置,描述为“舆论的厨房”

2、美国源流

1)杜威:

美国著名使用注意哲学家和教育学家

①强调教育在社会改造中的作用,认为大众传播是变革社会的重要工具

②希望媒介能“重组大众社会中的群体”

③设想“通过出版一张小小的报纸来改造哲学”,并创办以社会科学最新成果和改良社会为宗旨的报纸——《思想新闻》

2)库利: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杜威学生,代表作《社会组织》

①最早系统研究传播现象并进行理论化尝试:

主要课题是关注人的社会化

a.“初级群体”(个人日常所处基本群体,包括父母、活版、邻居等)是社会化的基础

b.传播是“镜中我”形成的主要机制,不仅是个人社会化途径,还是将整个社会连成一个整体的纽带

②关心焦点是人际传播

3)帕克:

芝加哥学派理论领袖,在关于人的行为问题上反对本能论观点,提倡社会互动理论;两次世界大战中最具影响力的美国社会学家,杜威学生,代表作《群众与公众》《移民报刊及其控制》

①关注人的社会互动、学习与感知

②系统研究报刊的社会功能及报刊与舆论的关系

4)米德:

芝加哥派二号领袖人物,社会心理学中符号互动理论创始人之一,著作《精神、社会与自我》,关注人的社会化、社会互动

①“主我”、“客我”与社会自我

②认为心灵是社会性的,是通过与他人传播而发展来的,人也是通过与他人互动而认识自己

5)李普曼: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和新闻工作者,著作《自由与新闻》《舆论》,1958年获普利策新闻奖

①“拟态环境”:

即信息环境,是传媒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②“刻板成见”:

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

③开创“议程设置”理论早期思想,较早探讨大众传播宏观社会效果

④《公众舆论》是传播学奠基之作

人类语言

1、其产生标志着动物传播到人来传播的重要飞跃

2、特性:

1)有超越历史时空的能力

2)无限灵活性

3)发音经济型

4)巨大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类语言区别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的特性)

人类传播活动

1、发展阶段

1)口语:

最基本、最常用、最灵活的传播手段

局限性:

受到时空巨大限制

①只能近距离传递信息和交流

②所使用的声音符号转瞬即逝,记录性较差,保存和积累只能依赖于人脑记忆力

2)文字

发明的意义:

①客服声音语言转瞬即逝性,能够把信息记录下来长久保存

②打破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可传递到远方

③加速文字记录技术的发展、体外化媒介系统进程,孕育了媒介技术的产生

3)印刷:

技术层面-印刷术(纸张、印刷机);社会层面-印刷品及内容

意义:

催生现代文明;使人与人之间交流更方便频繁;打破少数封建统治阶级及教会对文化、知识的垄断

3)电子(19世纪中期):

通过电流传输声音及图像信息。

有线系统起源于莫尔斯发明的有线电报和贝尔法明的电话系统;无线系统起源于马可尼的无线电通信实验成功

①优势:

时效性强,形象客观较为真实,打破地域限制,受众面广,信息容量巨大

②意义:

实现远距离快速传递信息;形成人类体外化信息系统,信息大量的复制、传播,历史保存,利于人类知识经验积累和文化传承;实现信息处理中枢体外化进程

2、发展特点

1)变革方向:

低级向高级,逐渐完善

2)变革时间:

越来越短(威廉斯传播史表盘、施拉姆“最后七分钟”)

3)变革方式:

旧方式没有因新方式出现而消失,而是相互叠加,新旧融合趋势渐强

4)E(elite)P(popular)S(specialized)

信息社会:

美国社会学和未来学家贝尔《后工业社会的到来》、托夫勒《第三次浪潮》

1、含义:

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信息大量生产、传播和消费的社会

1)信息社会中,社会核心资源是信息

2)信息社会发展有一个过程

“高度信息化”阶段特点:

①大众传媒进一步发达,广电进入数字化频道和卫星跨国传播时代

②微型电脑普及到家庭,并迅速成为个人进行综合信息处理的媒介

③以计算机、互联网络和多媒体为代表的新传播的发展,使不同媒介功能出现融合的新趋势

2、特点

1)社会经济主体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2)劳动力主体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3)交易结算主要依靠信用

4)跨国和全球贸易将成为主流

3、早期成果:

林雄二郎《信息化社会》、日本经企厅经济审议会报告书《日本的信息化社会:

观点与课题》

第三章

符号

1、定义:

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基本功能:

表述和理解;传达;思考

3、分类

1)信号特点:

①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因果性,一切自然符号都是信号

②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对应关系

③人工符号中也有许多一一对应关系的符号

2)象征符:

分为示现型、论述型、认知型、价值型

①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

②不仅能够表达具体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事物

③通过传统、学习来继承,非遗传

④可以自由创造,与其指代对象事物之间不需要必然联系,关系具有随意性

非语言符号类型

1、语言符号伴生符(副语言):

声音高低大小、语气和蔼生硬都具有特定意义,骑着加强语言符号的作用或传递语言符号意外的信息,甚至笔迹也可反映出传播者的许多背景材料

2、体态符号:

人们利用身体器官的运动、变化来表达某些信息。

可独立使用,也可与语言并用,在形成语境方面其重要作用

3、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符号:

象征性、体系性

意义

1、定义:

人对自然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已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2、分类:

1)明示(字面意义是核心部分)与暗示(引申意义是外围部分)

2)外延(概念符号所指示的事物的集合)与内涵(对所指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概括)

3)指示性(将符号与现实世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之际的意义)与区别性(通过分析符号间的关系来显示的意义)

3、语言符号的暧昧性:

本身意义的模糊;多义性

4、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1)传播者:

意义并不总是能够正确传达

2)受传者:

不同时代的人不同理解,同时代的不同个人也会有不同理解

原因:

符号本身意义随时代发展而变化;受传者个人经验、经历等社会背景不同

3)情境意义(语境):

对特定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为的总称

符号之外还有意义:

①不能以明确符号形式表达出来的不是清晰的意义,只是模糊或胚芽的意义

②符号与意义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形式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与丰富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意义具有多变性

③人类整体驾驭符号表述意义的能力无限,但个人的能力有限

④情境意义可以说是由一系列情境符号及其相互组合所形成的意义

符号与意义的关系

1、意义是信息的精神内容,符号是意义的载体和表现形态,符号和意义是有机统一体

2、人类的符号和意义活动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

倡始人是20世纪初的米德,《精神、社会与自我》;20年代后布鲁默、西布塔尼、特纳进一步发展

象征行为:

指用具体事务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象征手法:

作家用某种具体形象来表现预知相近或相似的观念和思想,或寄托某种特定情感

1、定义:

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2、核心问题:

考察以象征符(尤其是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3、基本前提

1)人是根据意义(关于对象事物的认识)来从事行动的

2)意义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

3)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

4、理解

1)首先是一个互动双方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交换意义的活动,具有赋予行为动机和确定行为取向的功能

2)意义交换有一个前提,即交换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语言、文字等符号含义的共同的理解;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3)传播的重要功能就是扩大传播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加深双方的了解和相互理解

①库利:

意义交换是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

②米德:

“主我”-个人主体意识;“客我”-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两者对话和互动形成统一的“社会自我”。

自我的形成是个人社会化过程,即个人适应社会、并在自我形成后积极反作用于社会的过程

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

1、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吉尔兹:

文化是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使用的、以象征符形式来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

强调文化的符号性和象征性

2、美国学者伯德利亚尔:

现代社会的消费实际上已超出实际需求的满足,变成了符号化的物品和服务中所蕴含的“意义”的消费

3、各领域充满新象征符及新意义的原因:

1)追求新事物、新意义是人类的一种基本价值

2)现代传媒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为众多的人参加象征符创造和传播提供了条件和手段

第四章

传播的过程性:

传播具有动态性、序列性和结构性

传播的系统性:

把传播看做是一个由相互联系、作用个各部分构成并执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运行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