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考试重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97333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0.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科学考试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儿科学考试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儿科学考试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儿科学考试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儿科学考试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科学考试重点.docx

《儿科学考试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学考试重点.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儿科学考试重点.docx

儿科学考试重点

儿科学考试重点

      一、绪论  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胎儿期  从受精卵形成至胎儿娩出前,共40周,胎儿的周龄即胎龄。

临床上将胎儿期划分为3个阶段:

①妊娠早期,此期各组织器官处于形成阶段,若受到感染、放射线、化学物质或遗传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可引起先天畸形甚至胎儿夭折。

②妊娠中期,自13周至28周,此期胎儿体格生长,各器官迅速发育,功能日趋成熟。

至28周时,胎儿肺泡发育基本完善,已具有气体交换功能,在此胎龄以后出生者存活希望较大。

③妊娠后期,自29周至40周。

此期胎儿体重迅速增加,娩出后大多能够存活。

  新生儿期  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生后28天,此期包含在婴儿期中。

新生儿期不仅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约占婴儿死亡率的1/3~1/2,尤以新生儿早期为高。

  围生期:

国内定义为胎儿龄满28周至出生后7天。

此期包括了妊娠后期、分娩过程和新生儿早期3个阶段,是小儿经历巨大变化、生命受到威胁重要时期。

围生期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卫生水平、产科和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妇幼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

  婴儿期  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1周岁,其中包括新生儿期。

此期为小儿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每日需要的总热量和蛋白质相对较高,但其消化功能尚不完善,易发生消化和营养紊乱,发生佝偻病、贫血、营养不良、腹泻等疾病。

婴儿期体内来自母体的免疫抗体逐渐消失,而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对疾病的抵抗力较低,易患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

  “婴儿死亡率”是指每1000名活产婴儿中在1岁以内的死亡人数,国际上通常发其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的卫生水平的指标。

  幼儿期  自满1周岁至3周岁。

体格生长速度减慢,智能发育加速。

开始会走,活动范围增大,于缺乏对危险事物的识别能力和自身保护能力,要注意预防发生意外伤害和中毒,预防传染病,保证营养和辅食的添加,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和使用餐具的能力。

学龄前期  自满3周岁至6~7岁。

此时期体格发育进一步减慢但智能发育增快、理解力逐渐加强,好奇、好模仿,可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和感情。

  学龄期  自6~7岁至青春期前,为小学学龄期。

此期除生殖器官外各器官外形均已与成人接近,智能发育更加成熟,可接受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青春期  女孩从11~12岁开始到17~18岁,男孩从13~14岁开始到18~20岁,为中学龄期。

体格生长再次加速,出现第二个高峰。

  各年龄期儿童的保健重点  

(一)胎儿期及围生期  胎儿的发育与孕母的躯体健康、心理卫生、营养状况和生活环境等密切相关,胎儿期保健主要通过对孕母的保健来实现。

  1.预防遗传性疾病与先天畸形    2.保证充足营养  3.给予良好的生活环境  4.尽可能避免妊娠期合并症  5.预防产时感染,  

(二)新生儿期    新生儿保健是儿童保健的重点。

新生儿期,特别是生后一周内的新生儿发病率和死  亡率极高,婴儿死亡中约2/3是新生儿  1.出生时的护理产房室温应保持在25~28C。

呼吸通畅。

消毒,生命体征严格监控  2.应接种卡介苗和乙肝疫苗。

  (三)婴儿期保健  婴儿期的体格生长十分迅速,需大量各种营养素满足其生长的需要,但婴儿的消化功能尚未成熟,故易发生消化紊乱和营养不良等疾病。

    (四)幼儿期  该时期应重视与幼儿的语言交流,通过游戏、讲故事、唱歌等促进幼儿语言发育与大运动能力的发展。

  (五)学龄前期  加强学龄前期儿童的教育较重要,应注意培养其学习习惯、想象与思维能力,使之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六)学龄期与青春期  此期儿童求知欲强,是获取知识的最重要时期,也是体格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

该时期应提供适宜的学习条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加强素质教育;应引导积极的体育锻炼,不仅可增强体质同时也培养了儿童的毅力和意志力;在青春期应进行正确的性教育以使其在生理和心理上有正确的认识。

二、儿科基础1.生长发育  生长发育的规律  1、连续渐进与阶段性  在整个儿童时期,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连续中有阶段性。

年龄越小,生长越快,生后前半年最快,第一个高峰。

后半年次之,以后逐渐变缓,青春期再次加速,第二次高峰。

  2、头尾规律  具体表现为上到下,即头部领先生长,躯干、四肢在后;近及远,即肢体近端到远断;动作发育简单到复杂、粗大到精细,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3、各器官系统不平衡  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的发育在前2年最快,5岁大小和重量已和成人大脑水平接近。

淋巴系统在儿童期迅速增长,到青春期达高峰,以后开始退化。

生殖系统先慢后快,到青春期才迅速发育。

心、肝、肾等的发育基本和体重的增长相平衡。

  4、个体差异  受遗传、性别、营养、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个体之间存在发育程度、速度的差异。

因此,所谓正常标准也是相对的。

  一般规律:

上到下,近端到远断,简单到复杂、粗大到精细,低级到高级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可以分为生物学因素和环境因素两大类。

生物学因素1、遗传2、性别女孩骨骼发育较早3、内分泌环境因素  1、营养  营养是儿童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是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最主要的后天因素。

营养不良的儿童,不仅体格发育低下,而且高级神经系统功能也受影响。

  2、疾病疾病不仅使儿童食欲下降,影响儿童营养的摄入。

而且疾病对机体组织、器官功能的破坏和代谢的干扰,均会对儿童的生长发育起阻碍作用。

  3、母亲情况  孕期母体的营养、疾病、情绪、药物应用等均可影响胎儿的发育。

4、家庭和社会环境  居住环境、饮水条件、保健条件、社会经济状况等均可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体格发育体格发育是小儿发育的一个方面,主要表现在体重、身长、头部、胸部、牙齿等方面。

  2.小儿体格生长各指标的意义及常用数据  1.体重  体重为身体各器官、组织和体液的总重量,是体格发育尤其是近期营养状况的灵敏指标。

临床给药、输液也常根据体重计算用量。

  正常新生儿初生体重平均约为3kg左右。

  男孩+-女孩+-出生后第一周内于入量的不足、水分的丧失及排除胎便,体重可暂时下降3%~9%,随后迅速恢复和增长。

  第一个月增加1到公斤  生3到4月体重约等于出生时的2倍  1岁时的体重是出生时的3倍,是生后生长最快时间,是第一高峰。

生后第二年增加到3。

5公斤。

生后第二年到青春期缓慢,每年约2公斤。

1岁以内小儿估计体重的推算公式是:

前半年体重=出生体重+月龄×后半年体重=6+  体重=(年龄+9)/2公斤  2.身长  身长=年龄*2+75cm  是指从头顶到足底的垂直长度,包括头部、躯干、下肢的长度。

是反映骨骼发育的一项重要指标。

正常新生儿出生时身长平均约为50cm.1岁时为75cm  3.头部  头围。

头围反映颅骨与脑的发育。

正常新生儿约为34cm,第一年的前3个月和后9个月都约增长6cm,1岁时头围约为46cm,2岁时约为48cm,5周岁时约为50cm,15岁时即与成人相近。

头围过大,常见于脑积水;过小,可见于头小畸形或大脑发育不全。

囟门。

前囟为额骨和顶骨边缘形成的菱形间隙,出生时约~。

一般在生后2~3个月随头围增大而略增大,以后则逐渐骨化而变小,至12~18个月时闭合。

前囟闭合过早见于头小畸形,闭合过迟见于佝偻病、克汀病和脑积水等。

前囟饱满、紧张、隆起,表示颅内压增高,是婴儿脑膜炎、脑炎或脑积水等重要体征之一,前囟凹陷常见于脱水或极度消瘦患儿。

后囟一般于生后6~8周闭合。

颅骨骨缝一般于生后3~4个月闭合。

4.牙齿  牙齿可分为乳牙及恒牙两类。

乳牙多于生后6~8个月开始萌出,最早4个月,如果12月仍未出牙者可视为异常。

乳牙2~岁出齐,共20个。

2岁以内乳牙总数=月龄-4~6推算。

6~8岁开始换生恒牙。

约14岁时全部换为恒牙,共28个。

18岁以后第三磨牙出现,出齐后则为32个牙齿。

出牙是一个生理过程,一般无特殊反应。

  5.骨化中心发育P14到P15    6.脊柱  出生时脊柱是直的。

3个月小儿抬头时出现颈椎前凸,6个月小儿能坐时出现胸椎后凸,1岁小儿站立行走时出现腰椎前凸,从而形成脊柱的自然弯曲,至6~7岁时随韧带的发育而固定。

7.胸围  反映胸廓、胸背肌肉、皮下脂肪及肺的发育程度。

胸围初生时比头围小1~2cm,约32cm;1周岁时与头围相等,约46cm;以后则超过头围。

9.上臂围  常用以评估小儿营养状况。

1~7岁>为营养良好,~为营养中等,小于为营养不良。

  二、骨骼的发育:

1、前囟门:

额骨和顶骨组成,呈菱形。

在安静情况下,用食指和中指检查,先检查囟门是否闭合,如未闭合,则应测量囟门大小(对边中点连线长度),压力高低(即囟门张力)。

前囟门于出生时约~2cm,l~岁闭合。

早闭或过小,见于头小畸形;迟闭、过大则见于佝偻病、甲状腺功能减低症或脑积水。

前囟饱满见于颅内高压,凹陷见于重度营养不良或脱水者。

2、后囟门:

为两块顶骨和枕骨的间隙组成,呈三角形。

后囟门大多于出生时已闭合,迟至生后6—8周闭合。

3、颅缝:

用食指或中指扪到骨缝,接着左手拇指、右手拇指交替压迫颅骨,即可测知骨缝有无分离。

  颅缝于出生后稍分开,约于生后3—4个月闭合。

4、脊柱检查:

取直立或坐位,观察脊柱自然弯曲曲线及活动情况,有无压痛及畸形。

新生儿脊柱轻微后凸,3个月能抬头,出现颈椎前凸,6个月会坐,出现胸椎后凸,1岁后能行走,出现腰椎前凸。

5、骨化中心的检查:

一般摄左腕部片,半岁前宜摄膝部及踝部片,腕部于出生时无骨化中心。

1岁时3个,3岁时4个,1~9岁腕部骨化中心数约为岁数加1。

10岁时全部出现为10个。

6、牙齿的检查:

注意牙齿的数目、形状,有无龋齿,以及出牙顺序。

  乳牙自6个月(4~10个月)开始萌出,2~岁出齐,共20个。

2岁以内乳牙数约为月龄减4~6。

  3.婴儿喂养-------母乳喂养的优点母乳是新生儿最好的营养品1.2.3.4.5.  母乳蛋白质中,乳蛋白和酪蛋白的比例最适合新生儿和早产儿的需要,保证氨基酸  完全代谢,不至于积累过多的苯丙氨酸和酪氨酸;  母乳中,半光氨酸和氨基牛磺酸的成分较高,有利于新生儿的生长,促进智力发育;  母乳中未饱和和脂肪酸含量较高,且易吸收,钙磷比例适宜,糖类以乳糖为主,有  利于钙质吸收,而且总渗透压不高,不易引起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母乳中含有大量的免疫物质,能增强新生儿抗病能力。

初乳和过度乳中含有丰富的  分泌型IgA,能增强新生儿呼吸道抵抗力;  母乳为新生儿的生理食品,不易引起新生儿过敏。

而牛乳中含牛的异性蛋白,易发  生变态反应,引起肠道少量出血和湿疹;  辅食添加原则  一种到多种、从稀到稠、从细小到粗大、从少量到多量、遇到宝宝不适要立刻停止添加、吃流质或泥状食品的时间不宜过长、不可很快让辅食替代乳类、添加的辅食要鲜嫩、卫生、口味好、培养宝宝进食的愉快心理  给婴儿添加的辅食的顺序  4-5个月强化铁米粉菜泥果泥  6-7个月稀饭烂面条菜末蛋黄鱼泥豆腐动物血  8-9个月肉末动物内脏烤馒头片磨牙棒(饼)饼干鸡蛋10-12个月稠粥软饭碎肉碎菜馄饨  4.儿童保健预防接种程序    5.小儿液体疗法  小儿体液特点  体液总量的分布:

年龄越小,体内水分的比例越大,主要是间质液比例较高。

体液的电解质成分:

小儿体液电解质成分与成人相似。

只有新生儿生后数日血钾、氯和磷偏高,血钠、钙和碳酸氢盐偏低。

  水的交换:

正常人体液经常保持动态平衡,水分的需要和能量的消耗成正比。

正常小儿每日需水量为120~150m1/418kJ,婴幼儿水交换率为成人的3~4倍,因而小儿较成人对缺水的耐受性差,易发生脱水。

  1.不显性失水多按体重计算约为成人的2倍,每日约为300~500m1/m2。

  2.体温升高、呼吸加快均可使不显性失水增加。

体温每升高1℃,每日约增加75m1/m2.内生水量指食物代谢、组织分解所释放的水分,一般约为每日100m1/m2。

  2.消化道的液体交换量大正常人每天分泌大量消化液,其中绝大部分被再吸收,仅有少量粪便排出。

年龄越小,消化液的分泌与再吸收越快,一旦出现消化功能障碍,如腹泻,水的再吸收障碍,极易出现水和电解质紊乱。

  3.肾脏调节功能差年龄越小,肾调节能力越差,其浓缩、稀释功能,酸化尿液和保留碱基的能力均较低,比成人更易发生水和电解质紊乱。

因此婴儿补液时更应注意补液量和速度。

  小儿液体疗法的基本方法  液体疗法的目的在于纠正脱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以恢复机体的生理功能。

要求补其所失,供其所需,纠其所偏。

基本方法是首先\三定\,然后考虑酸碱平衡、钾、钙、热量等问题。

  1.定量:

根据脱水程度定补液总量,总量包括累积损失量;继续丢失量;生理需要量2.定性:

临床以等渗性脱水常见,其次是低渗性。

当脱水的性质不明时,按等渗性脱水处理。

  3.定时:

所补充的液体要求在24小时内补充,过慢延误治疗,过快则增加心肺负担。

4.补钾:

常按10%氯化钾每日1~3ml/kg补充,补钾的原则是:

  见尿补钾;静点浓度<%;含钾液体不能静脉推注;全日需钾量静点>6~8小时;能口服者尽量口服。

5.纠正酸中毒  经上述补液后,轻中度酸中毒可以纠正,如未纠正或酸中度严重,则需另补碱性液。

  

  

      腹泻分期  1、急性腹泻病程在2周以下者。

  2、迁延性腹泻病程持续2周至2月者。

  3、慢性腹泻病程持续2月以上者。

  腹泻分型  1、腹泻:

按程度分2型:

轻型(单纯性腹泻)、重型(中毒性腹泻)。

  轻型腹泻:

多为饮食因素或肠道外感染所致,或肠道内病毒或非侵袭性细菌引起。

主要是胃肠道症状,其每日大便次数多在10次以下,少数病例可达十几次,每次大便量不多,稀薄或带水,呈黄色,有酸味,常见白色或黄白色奶瓣(皂块)和泡沫,可混有少量粘液  重型腹泻多因肠道感染引起  1)胃肠道症状腹泻频繁,10~30次/日以上,水份多而粪质少,或混有粘液的稀水便多,同时可伴有腹胀和呕吐。

  2)脱水:

脱水程度分轻、中、重三度。

脱水性质:

分等渗、低渗、高渗性三种。

  脱水一般分为三度:

  轻度脱水:

失水量约为体重的5%。

精神稍差,皮肤干燥、弹性稍低眼窝、前囟稍凹陷,苦时有泪,口腔粘膜稍干燥,尿量稍减少。

  中度脱水:

失水量约占体重的5%~10%以上。

精神萎靡,皮肤干燥、弹性差,捏起皮肤皱褶展开缓慢,眼窝和前囟明显凹陷,哭时少泪,口腔粘膜干燥,四肢稍凉,尿量减少。

  重度脱水:

失水量约为体重的10%以上。

精神极度萎靡,表情淡漠,昏睡或昏迷。

皮肤明显干燥、弹性极差,捏起皮肤皱褶不易展平,眼窝和前囟深陷,眼睑不能闭合,哭时无泪,口腔粘膜极干燥。

  

(1)等渗性脱水:

水与电解质成比例地丢失,血清钠在130~150mmol/L之间(300~345mg%)。

  

(2)低渗性脱水:

电解质的丢失相对多于水的丢水,血钠低130mmol/L(300mg%)。

低渗性脱水,多见于吐泻日久不止的营养不良患儿。

  (3)高渗性脱水:

水的丢失相对比电解质丢失多,血钠超过150mmol/L(345mg%)。

这类脱水于细胞外液渗透压较高,细胞内液一部分水转移到细胞外,主要表现为细胞内脱水。

、  3)代谢性酸中毒:

病儿呼吸深快,有苹果酸味,口唇樱桃红色或口周发绀,烦躁不安或精神萎靡、昏睡。

血浆碳酸氢根离子降低,PH<。

  4)低血钾症:

患儿精神萎靡,哭声小,肌无力,腹胀、肠麻痹、尿潴留、心率减慢、心音低钝、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因心脏停搏,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血清钾低于/l,心电图可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5)低血钙症:

易出现在腹泻较久或有活动性佝偻病患儿,尤其易发生在输液和酸中毒纠正后,可发生喉痉挛、手足搐搦、惊厥,一般血清钙低于2mmol/l。

  6)低镁血症:

当低血钙症状用钙剂治疗无效时,应考虑此症的可能,血镁常低于/l。

  7)低磷血症:

重者血磷可低于/l,患儿可嗜睡、昏迷、软弱乏力、心肌收缩无力、呼吸变浅、溶血、糖尿等。

  治疗腹泻病的治疗原则为预防脱水,纠正脱水,继续饮食,合理用药。

    六、呼吸系统疾病  1.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上呼吸道  1.鼻和鼻窦婴幼儿时期,于头面部颅骨发育不成熟,鼻和鼻腔相对短小,后鼻道狭窄,缺少鼻毛,鼻粘膜柔嫩,富于血管组织,故易受感染。

  2.咽和咽鼓管小儿咽部相对狭小及垂直,鼻咽部富于集结的淋巴组织,其中包括鼻咽扁桃体和腭扁桃体,前者在4个月即发育,如增殖过大,称为增殖体肥大;后者在1岁末逐渐退化。

  3.喉小儿喉部相对较长,喉腔狭窄,呈漏斗形,软骨柔软,声带及粘膜柔嫩,富于血管及淋巴组织,容易发生炎性肿胀,于喉腔及声门都狭小,患喉炎时易发生梗阻而致吸气性呼吸困难。

  下呼吸道  1.气管和支气管小儿气管和支气管管腔相对狭小,软骨柔软,缺乏弹力组织。

支气管以下分为叶间支气管、节段支气管及毛细支气管。

婴幼儿毛细支气管无软骨,平滑肌发育不完善,粘膜柔嫩,血管丰富,粘液腺发育不良,分泌粘液不足而较干燥,粘膜纤毛运动差,清除吸入的微生物等作用不足。

  2.肺脏小儿肺组织发育尚未完善,弹力组织发育较差,肺泡数量少,气体交换面积不足,但间质发育良好,血管组织丰富,毛细血管与淋巴组织间隙较成人为宽,造成含气量少而含血多,故易于感染。

  3.肺门肺门包括支气管、血管和几组淋巴结,肺门淋巴结与肺部其他部位淋巴结相互联系,当肺部各种炎症时,肺门淋巴结易引起炎症反应。

  胸廓与纵隔小儿胸廓较短小,其前后径约与横径相等,呈圆桶状。

肋骨处于水平位,与脊柱几乎成直角。

膈肌位置较高,使心脏呈横位,胸腔狭小,但肺脏相对较大,几乎充满胸廓;加上胸部呼吸肌不发达,主要靠膈肌呼吸,易受腹胀等因素影响,肺的扩张受到限制不能充分地进行气体交换,使小儿的呼吸在生理和病理方面经常处于不利的地位。

生理特点  呼吸频率和节律    年龄  呼吸  脉搏  呼吸:

脉搏~1月  45~50  120~140  1:

31岁以内  30~40  110~130  1:

3~41~3岁  25~30  100~120  1:

3~44~7岁  20~25  80~100    1:

48~14岁  18~20  70~90    1:

4呼吸功能的特点  1.肺活量指一次深吸气后作尽力呼气时的最大呼气量,包括潮气量、补吸气量及补呼气量的总和。

它表示肺最大扩张和最大收缩的呼吸幅度,小儿正常值为50~70ml/kg。

2.潮气量即安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小儿约6ml/kg,仅为成人的1/2量,年龄愈小,潮气量愈小,其值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见表2.  年龄  潮气量约值  新生儿15~201岁30~502岁864岁1206岁1508岁170  10~12岁230~26014~16岁300~400成人400-500  3.每分钟通气量指潮气量乘以呼吸频率。

正常婴幼儿于呼吸频率快,每分钟通气量为3500~4000ml/m_,与成人相似。

C02排出量亦与成人相似。

  4.气体的弥散指氧和二氧化碳通过肺泡毛细血管膜的过程。

气体弥散的多少,取决于该气体弥散系数和分压差,与弥散面积距离也有关系。

  5.气道阻力气道阻力的大小取决于管径大小和气体流速等。

管道气流与管腔半径的4次方成反比。

小儿气道阻力大于成人,气道管径随发育而增大,阻力随年龄而递减。

婴幼儿肺炎时,气道管腔粘膜肿胀,分泌物增加,支气管痉挛等,易使管腔极为狭窄,气道阻力增大,此为小儿肺炎易发生呼吸衰竭的原因。

  2.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主要侵犯鼻、鼻咽和咽部,因此常用“急性鼻咽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诊断名词,也可统称为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

鼻咽感染常可出现并发症,涉及邻近器官如喉、气管、肺、口腔、鼻窦、中耳、眼以及颈淋巴结等。

  病原体以病毒为主,可占源发上呼吸道感染的90%以上。

细胞较少见。

又病毒感染后,上呼吸道粘膜推动抵抗力,细菌可乘虚而入,并发化脓性感染。

  1.常见病毒:

鼻病毒  在上呼吸疲乏感染中以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及冠状病毒较为常见。

2.常见细菌:

仅为的性上呼吸道感染的10%左右。

侵入上呼吸道的继发性细菌感染大多属于β溶血性链球菌A组,肺炎球菌、嗜血流感杆菌及葡萄球菌,其中链球菌往往引起原发性咽炎。

近年国外文献提到卡他布兰汉氏菌原名卡他奈瑟氏球菌,是鼻咽部常住菌菌群之一,有时在呼吸道可发展为致病菌感染,且有增多趋势,但次于肺炎球菌和流感杆菌感染。

  病理改变  早期仅有呼吸道粘膜下层水肿,主要是血管扩张和单核细胞浸润,以后转成中性粒细胞浸润。

上皮细胞受损后剥脱,到痊愈时重新增生。

常见症状  1.鼻塞、流涕2.咳嗽3发烧:

轻症发热可持续2-3日至1周左右,高低不等。

  4.嗓子痛:

轻症上感如感染涉及鼻咽部或咽部。

可见到咽痛、扁桃体炎。

5.颌下淋巴结肿大:

轻症淋巴结可稍有肿大。

重症显著肿大、压痛明显。

轻重程度可相差很大,一般年长儿较轻,婴幼儿时期则重症较多。

  1.潜伏期大多为2~3日或稍久。

  2.轻症只有鼻部症状,如流清鼻涕、鼻塞、喷嚏等,也可用流泪、微咳或咽部  不适,可在3~4天内自然痊愈。

  3.重症体温可达39~40℃或理高,伴有冷感,头痛、全身无力、食欲锐减、睡眠不安等,不久即可因部微红,发生疱疹和溃疡,称泡疹性咽炎。

  4.急性扁桃体炎是急性咽炎的一部分,其病程及并发症与急性咽炎不全相同,因此可以单独作为一个病,也可并入咽炎。

  5.血象病毒感染一般白细胞偏低或在正常范围内,但在早期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可较高;细菌感染则白细胞总数大多增高,严重病例有时也可减低,但中粒细胞百分数仍增高。

  6.病程较轻病例发热时间自1~2日至5~6日不等,但较重者高热可达1~2周,偶可长期低热,达数周,于病灶未清除,须经较长时间才能痊愈。

  并发症可分三大类:

  ①感染自鼻、咽部蔓延至附近器官,较为常见者为急性眼结膜炎、鼻窦炎、口腔炎、喉炎、中耳为及颈淋巴结炎,其它如咽后壁脓肿、扁桃体周围脓肿、上颌骨骨髓炎、支气管炎及肺炎等亦不少见。

  ②病原通过血循环播散至全身,细菌感染并发败血症时,可导致化脓性病灶,如皮下脓肿、脓胸、心包炎、腹膜炎、关节炎、骨髓炎、脑膜炎、脑脓肿以及泌尿道感染等。

  ③于感染有变态反应对机体的影响,可发生风湿热、肾炎、心肌炎、肝炎、紫癜、类风湿病及其他结缔组织性疾病等。

鉴别诊断1.与流感鉴别。

2.与消化系统疾病鉴别3.与过敏性鼻炎鉴别4.从血象鉴别。

  治疗措施  以充分休息,解表,清热,预防并发症为主,并应重视一般护理及支持疗法。

  1.药物疗法可分去因疗法及支持疗法。

去因疗法中对病毒感染多采用中药治疗。

  2.局部治疗  如有鼻炎,为了使呼吸道通畅,保证休息,婴儿忌用油剂滴鼻,  恐吸入下呼吸道而致类脂性肺炎。

  3.中医治疗特点有三:

①易于寒随热化,表现为高热;②热盛时容易引起惊厥;③易因食滞引起吐泻等胃肠证候。

  3.小儿支气管肺炎支气管肺炎又称小叶肺炎,为小儿最常见的肺炎。

发展中国家小儿肺炎的发支气管肺炎病毒病率明显高于发达国家,病死率和玹死亡率更高于发达国家。

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相似,小儿肺炎是威胁我国儿童健康的严重疾病,无论是发病率还是病死率均居首位。

  起病急骤或迟缓,多数发病前先有轻度上呼吸道感染。

  轻者先有流涕、轻咳、低热、纳差,1~3日后突然高热,体温38℃~39℃,咳嗽加剧、气促而发病;也有突然发热、咳嗽、气急、烦躁而发病者。

  弱小婴儿大多起病迟缓,发热不高,咳嗽和肺部体征均不明显,常见拒食、呛奶、呕吐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