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谈并非怪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91686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奇谈并非怪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奇谈并非怪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奇谈并非怪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奇谈并非怪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奇谈并非怪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奇谈并非怪论.docx

《奇谈并非怪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奇谈并非怪论.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奇谈并非怪论.docx

奇谈并非怪论

“奇谈”并非“怪论”

  黄世?

醇蚪椋夯剖?

矗?

广西平果县人。

广西民族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教育部高等学校档案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国家级精品课程《档案管理学》负责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档案学)负责人,广西高校教学名师,“广西高校百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资助计划”受资助人,自治区级教学团队负责入,广西民族大学重点建设学科(档案学)带头人。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委员、民盟广西区委委员。

主要从事科技档案(含企业档案)管理和档案管理现代化的研究。

先后发表学术文章50多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档案学》全文转载,专著2部,参编教材多部。

获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次、广西自治区政府“社科奖”2次。

黄世?

唇淌诖邮碌蛋附萄Ъ暗蛋秆芯抗ぷ鞫?

十年。

他曾开档案学者设学术专栏之先河,连续两年在《档案管理》杂志每期发表一篇“档案杂谈”。

网友们可能早就在黄教授的“档案杂谈”中欣赏到他对档案研究独到的、精辟的见解,在“档案界影像”领略了他为学生授课的风采。

可是,写起文章挥洒自如、讲课时滔滔不绝的黄教授,却认为在网上“回帖比发帖难”,并说这是他的“奇谈怪论”。

相信读过黄教授文章和帖子的人都会感觉到,黄教授的“奇谈”还真不少,但这些“奇谈”是不是“怪论”呢?

今天,我们来“为难”一下黄教授,希望通过这次在线访谈,从黄教授的回答中,找到有关答案。

  访谈主持人:

农燕玲

  农燕玲:

黄老师您好!

谢谢您接受《档案界》论坛的邀请做客《名家访谈》。

我是主持人农燕玲。

  黄世?

矗褐鞒秩四?

好!

也谢谢《档案界》论坛的盛情邀请,给我一个“被上线”的机会。

  农燕玲:

黄老师还是一如既往的幽默啊。

  上世纪80年代,王朔有一篇中篇小说的名字叫《橡皮人》,小说在众人面前展现出了一个“小痞子”的形象。

在一般读者眼里,

  “橡皮人”这个词是含有贬义的,黄老师您为什么给自己起这样一个网名呢?

  黄世?

矗阂蛭?

我本质上就是这样一个俗人,只不过现在不能自称为“小痞子”了,也老大不小了,所以有些场合自称为“老实人”――比较老的、很实际、很功利的人。

  农燕玲:

黄老师对“老实人”的描述与一般人不同。

为什么说自己功利呢?

  黄世?

矗何冶舅兹耍?

功利心自然有,能坦然承认自己的“功利”,也可以算一个老实人吧。

首先要承认自己有世俗欲望,才能客观地掂量自己有几斤几两重,也才能时常告诫自己一一不要太“执著”于世俗的功利。

  农燕玲:

我们在论坛上读到您贴在《原创之窗》上的那些杂谈,是集中一个阶段写出来的吗?

写之前在整体上是怎么考虑的?

  黄世?

矗翰皇羌?

中一个阶段写出来的,是2004年我从人大读博回来后,被一电视台的哥们儿撺掇上了广西某论坛,说那儿“美女既多又傻,赶紧来”,然后就零零星星像拉羊屎一般憋出些干货来。

所以写之前是没什么整体考虑的,能写到哪儿算哪儿,现在肚里没货,当然就收摊了。

  农燕玲:

看来黄老师比较容易被“撺掇”啊,这次又被我“撺掇”到《档案界》论坛来了。

  黄世?

矗杭仁撬兹耍?

自然不能免俗,当然也就容易被“撺掇”。

  农燕玲:

我从您的文章和帖子里面,感觉到有一种内在的东西,那就是“奇”,谈论问题的思维角度很新奇!

当我研读进去后,又觉得很有道理,觉得奇而不怪。

  黄世?

矗核怠捌妗币膊黄妫?

最核心的就是强调“回到常识”,所以“奇谈”并非“怪论”,恰恰相反,是想把一些被各种“看上去很美”的谎言所尘封的常识重新呈现出来。

  农燕玲:

黄老师,您的诸多“奇谈”中,我们从“淡化科技档案、突出科技文件”开始说来,您不会觉得这个话题是老生常谈的吧?

  黄世?

矗号叮?

这个话题?

反正您和我也是“老生”了,再谈一谈也无妨,大不了落下个“扰人耳根清净”的骂名。

  农燕玲:

2004年,您在《对科技文件和科技档案关系的重新认识》一文中,提出“淡化科技档案、突出科技文件”这个新奇的观点,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当初您决定了研究这个话题时,是怎么想的?

  黄世?

矗赫馐俏也┦柯畚牡囊徊糠帜谌荨U飧龉鄣闶鞘芎渭屋ダ鲜Φ挠跋欤?

看过何老师相关文章的人应该能看出来。

所以,我视何嘉荪教授为我的老师。

当然,对于何老师的某些观点我自己也有不同的看法,但这并不影响我对他的敬意。

  农燕玲:

那时有没有想到会引起争议?

  黄世?

矗旱背跸氲交嵋?

起争议,但没想到会引起那样的争议。

  农燕玲:

人们看到您最初一直在“沉默”,到2008年,才采用虚拟的访谈手法写了两篇文章发表在《档案管理》杂志上。

您怎么会想到用这种形式写学术论文?

  黄世?

矗罕暇沟蛋附缇驼庖荒度?

分地,再折腾也不过是“杯水风暴”。

当然,对于杯子里如我一般的小蚂蚁而言,这的确是一场“风暴”。

我“沉默”了一段时间,一是当时觉得自己该说的都说了,当然也得让别人说话;二是想等大家都把自己的观点亮出来任旁观者评说,也就是浑水变清水水落石出之时。

后来想想,希望通过争鸣的方式以达到水落石出的效果,有时往往是一厢情愿。

但是,我又有说话的欲望,又不好找谈话对象,于是只好自说自话。

  农燕玲:

我在阅读您2004年那篇文章时,知道讨论这个话题的时候,离不开“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这么一个概念。

  黄世?

矗褐?

所以离不开“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这个概念,其实很简单,因为我是在肯定“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前提下讨论问题的,这个约束条件就是我的观点的局限性。

而如果你不承认“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有效性,那你完全可以不屑于和我理论,你有这样的资格,因为不是在同一平台上讨论的。

  农燕玲:

您发表的文章无论是谈文件、文献、图书、情报、档案,都一再强调:

您研究中的文件概念是广义的。

您认为,与您讨论这个问题,都应该在大文件思想指导下才能共处在一个平台上来谈,对吗?

  黄世?

矗菏堑摹7粗?

,我也可以和你在狭义文件概念下讨论问题,那可能又会得出别样的结论。

广义和狭义文件概念之间,不存在谁比谁更好的问题,主要看各自的适用范围。

有一种观点认为,广义文件概念不适用于我国的档案管理实践,因为我们一直使用狭义文件概念(尤其是专指现行文件),这实际上是睁眼说瞎话。

比如,原来进行文书立卷时,案卷内就有“卷内文件目录”,也就是说,归档后的文件既可以叫“档案”,也仍可以叫“文件”。

这一“文件”称渭就不是狭义的。

  农燕玲:

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从对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到淡化科技档案的出场,还是存在一条合理的逻辑线条的。

  黄世?

矗何乙晕?

是有的。

档案只是文件生命周期的某个阶段的特定称谓,归档后的文件叫档案,这时的档案也可以叫文件。

通常,我们总结出来的科技档案的一些特点其实是所有科技文件的特点,只不过在归档后有不同于归档前的表现形式。

尤其是在实际工作中,有相当一部分的科技文件还没有退出现行期就归档了,即这些现行科技文件已经被人为地认定为科技档案。

于是,我们误将现行科技文件的某些特点当做科技档案的特点。

如果我们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角度看,就会认为此举不妥。

那怎么解决?

我个人认为要淡化科技档案概念。

而另有一种观点,认为由此可见,将“非现行性”作为成为档案的必要条件不妥。

但如此一来,文件生命周期的阶段性特征就受到了挑战,而其在实践当中的适用性也将大打问号。

另外需要强调,“淡化”并非“取消”,是要将科技档案概念放在广义科技文件概念的大范围里讨论,是强调科技档案是科技文件运动特定阶段的称谓。

  农燕玲: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已经进入中国几十年了,对于这种理论观点,为什么还存在这么大的分歧呢?

  黄世?

矗汉芗虻ィ?

因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提出是建立在“大文件”概念的基础之上的,或者说,你认可“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就必须接受“大文件”概念。

而国内对“文件”概念有不同的理解,于是对于该理论的适用性的讨论就产生了较大的分歧。

  农燕玲:

在前几年的讨论中,有学者将这种分歧比喻为“学院派”和“实践派”之争。

在所谓的“学院派”和“实践派”的论争中,双方“纠缠”的主要焦点在哪里?

  黄世?

矗汗们胰贤?

,主张“大文件”概念、赞成“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都是“学院派”,反之则是“实践派”。

这样可能便于以下的讨论。

双方“纠缠”的主要焦点在哪里?

按我的说法,双方不存在真正的“纠缠”。

因为,双方讨论的前提条件是不一样的,即双方所说的“文件”不是一回事。

  农燕玲:

那您认为在档案学术研究上“学院派”和“实践派”有没有相通性?

  黄世?

矗核嬉舛圆煌?

观点进行简单分类、区分派别的做法,都有可能是一种思想懒惰的体现。

因此,如果大家都能在某种预设的前提条件下讨论问题,那就有共同的基础,也就有了相通性。

如果大家只顾自说白话,纵然是所谓的“学院派”或“实践派”内部,也可能不会有真正的相通性。

  农燕玲:

您多次谈到“适用范围”或“预设条件”。

这个问题是否可以这样来理解:

在对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讨论时,由于人们讨论的前提和基础不同,甚至偏离了“大文件”这一主题,这样的讨论必定导致对同一问题的认识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观点,研究就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答案,这是一种令人尴尬和遗憾的、无效的探讨。

只有有了平台才能互动,才能相通,没有平台就只能自说自话。

  黄世?

矗亨牛?

应该这么说,光有平台还不够,还需要有共同讨论的前提条件,否则难以避免自说自话。

因此,如果争论双方都认识到这一点,然后从对方的前提条件出发,去探讨对方观点的合理性及适用性、存在的漏洞和缺陷,这样也许会更有利学术交流和争鸣。

  农燕玲:

我注意到您在后来的文章中说,2004年那篇文章对淡化科技档案这个问题的研究是“不成熟的看法”,您现在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成熟的看法吗?

  黄世?

矗好挥校?

我也从不认为自己有过什么非常成熟的不容置疑的看法。

  农燕玲:

可是,学术意味着要定“高标”、攻克难关,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对此我们如何理解?

  黄世?

矗赫?

是觉得自己的看法不成熟,才战战兢兢地想去好好思考,力图找到自己比较满意的答案,但也有可能最终找不到这个答案。

或许,这世上本就没有什么唯一正确的答案。

  农燕玲:

您1990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科技档案专业本科毕业;2004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毕业,同年12月才36岁就晋升为教授,在档案学教学和档案学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就,应该说,在广西档案界甚至全国档案界您已成为领军人物,为什么还要去趟这“浑水”呢?

  黄世?

矗嚎杀鹪俅魃鲜裁础傲炀?

人物”的帽子,这样一来这“浑水”就更浑了。

这样的大帽子最好是戴在那些已盖棺论定的老前辈的头上。

之所以想趟一趟水的深浅,目的就是想“浑水摸鱼”,看看都有什么大鱼浮出水面。

  农燕玲:

您的收获是什么?

  黄世?

矗鹤畲蟮氖栈窬褪牵?

让别人了解我的观点,也知道了别人不同的观点,最后再反思自己某些提法的欠妥之处。

毕竟,自己的言论不过是“一家之言”。

  农燕玲:

您觉得,通过对科技档案理论的探讨对档案学的主要影响或者说贡献是什么?

  黄世?

矗和?

小里说吧。

比如,谈到科技档案的各种特点、能够更改补充、有灵活的归档时间等,通过深入分析,让大家知道科技档案也是档案的一种,不可能是一个不符合“档案”定义的怪胎。

进而说明,在整个档案学的理论体系框架内,不应该出现各种概念、理论、观点互相打架的情况,否则这样的理论体系的“自洽性”就受到质疑。

甚至,档案学是否一门独立的真正的学科都会让外人怀疑。

  农燕玲:

有人认为,现在的学术研究,不少人把西方理论当成了解读本领域理论的“拐杖”,忽视了中国传统的东西。

如何对待西方档案理论的学习与运用,您的看法是什么?

  黄世?

矗核稻咛逍┌桑?

西方档案学理论关于档案的定义,我们可以不认同,但我们不能不肯定“档案”一词的词源所体现的公共性和公开性。

既然中外档案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最初都是公共档案(现在仍是主体部分),为什么不能大胆地承认档案的公共性和公开性?

或者说,为什么不能说:

所有的公共档案都是可以公开的?

尤其是进了公共档案馆的档案。

连这样的常识都不敢正视,这样的档案学再有所谓的“中国特色”,都是让我敬而远之的。

说极端一些,不仅西方档案学理论需要借鉴,西方的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理论也值得我们好好研读。

  农燕玲:

有学者说,档案学有向文件学发展的趋势。

也有人提出疑问,“档案”这个词是否应该消失?

您的看法?

  黄世?

矗捍幽持纸嵌瓤矗?

档案学的研究领域有向文件学发展的趋势,但我不认为“档案”这个词应该消失。

恰恰相反,我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档案学就应该研究整个文件管理领域。

而且,“档案”这个词的真正含义,目前在国内的一些档案学理论、实践中恰恰没有体现出来。

  农燕玲:

“研究整个文件管理领域”,如您在《档案学研究领域中的规律》一文中所说:

“当我们从广义角度去理解文件与档案的关系,当我们对‘文件即档案’这样骇人听闻的主张都能有所理解和体认之后,将广义的文件作为档案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将文件管理理论纳入档案学体系之内也就顺理成章了。

  黄世?

矗亨牛?

是的,还得强调“文件即档案”这样的提法是理论意义上的,有其特定的条件和适用范围。

同时,这样的提法不见得就是对将“非现行性”作为成为档案的必要条件的否定。

因为,档案也有狭义和广义、理论和实践意义之分。

  农燕玲:

黄老师,我们知道,做学术研究,要具有对所研究领域的理论进行探秘的勇气与潜能。

您曾说过:

“对规律的研究应该是多层次的、多样性的,还应该有对现今的各种主流理论和观点唱反调的‘异端’研究,让这些主流理论接受各式各样观点极端、论调惊人的‘另类’、假说的‘证伪式’考验。

”也许正是您的这种研究精神,让您不断有新的发现,产生奇而不怪的思想。

  黄世?

矗浩涫担?

奇谈并非怪论,关键是要实事求是。

档案学既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就不应太玄乎,就应该能用平实的语言、清晰的逻辑表达出来。

  农燕玲:

您的治学思想让我感动,我想,您这种学术研究的精神是每个人做学问时都需要的。

通过争论和互动或者说碰撞,可以使人们更清楚地看到问题的关键所在。

  黄世?

矗赫嬲?

的平等的交流和争论才能使争论双方的智力互相碰撞,否则,道理越辩越糊涂。

而且,更多时候的学术争论,不过是各自表明自己的学术观点。

能碰撞当然好,不能的话,就平心静气地晒出来让大家看到也很不错。

  农燕玲:

就是说,各个研究方面,研究者也许都有自己的“洞见”,我们应该博取众长,“超越派性”,做具体深入的研究。

  黄世?

矗菏堑模?

  “超越派性”。

就那么个“一亩三分地,一汪浅池塘”,还起劲地分出个“左中右”,累不蒙啊?

当有以上平等对话的心理预设之后,即使达不成某种共识,也会彼此尊重对方发表言论的权利,甚至为“同情之理解”的产生积累可能性。

  农燕玲:

一般人认为,做学术研究,讨论概念的标准,无非是选择题或必答题。

可黄老师认为有些研究是不会有标准答案的,这也是我与您谈话时印象很深的您的一个“奇谈”。

  黄世?

矗赫飧觥捌嫣浮笔导噬鲜且恢殖J缎缘目捶ǎ?

尤其适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

所以,关于档案学的某些话题,也许不会有一个终极的标准答案,但如果大家能在共同关心的问题上首先对讨论的内容、基础和方式达成一定的共识,那也是一种收获。

有些问题需要经过一定时间以后才能逐渐在业内达成共识,而这一过程,也是不断地纠偏、完善的过程。

  农燕玲:

也就是说,允许在进行学术研究中有偏差、有失败,同时也在纠偏的过程中有积累、有渐进。

  黄世?

矗菏堑模?

不断地试错本来就是科学研究进程的途径之一。

  农燕玲:

老师说过:

“尽管规律是可以认识的,但也只能是片面的认识,不可能完全掌握,只可以无限接近。

”做学术研究,不一定要拿“结果”去衡量研究的得与失,研究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可错特征的行为。

  黄世?

矗好淮恚?

抱着这样的心态去做学问可能会多一份轻松,少一些功利。

  农燕玲:

您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自己具有“与生俱来根深蒂固的钻牛角尖的劣根性”。

我觉得,就是这种“钻牛角尖的劣根性”使您不断在自己研究的领域里摸爬滚打,在您从“档”的20年中,不断地有“奇谈”出台,而且大多数论点能被人们接受,这起码说明老师的“奇谈”并非“怪论”,而是一种探求。

  黄世?

矗鹤杲?

去,就要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研讨着手,从人们往往熟视无睹的一些档案现象切入。

其实,光能钻进去还不够,还需要跳出来,跳出“档案”看“档案”。

  农燕玲:

您在《关于档案信息内容的真实性》一文中也说过:

  “要跳出档案管理领域看问题。

  黄世?

矗旱蛋讣热皇侨死嗌缁崾导?

活动的产物,各行各业都会形成档案;既如此,档案管理活动当然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有关联,因此就需要了解档案学的相关学科,并从整个人类社会管理活动的广度,从保存人类社会记忆的高度去看“档案”。

  农燕玲:

真高兴有这样的机会听您淡档案,讲得通俗易懂。

  黄老师,与论坛上不少档案学者和专家不同,您的经历比较单一,似乎您高中毕业考上大学后就与大学档案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黄世?

矗菏前 2还?

,也因此可以说我的缺陷很明显,没有档案管理的实际工作经验。

认识到这一点,正视这种缺陷并想方设法去弥补,才是我们这些高校教师应当采取的积极做法。

  农燕玲: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您在档案学教学和档案科研两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体现出您的学科基础知识扎实。

读大学时是不是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学习上?

  黄世?

矗呵∏∠喾矗?

我在大学期间,成绩在班里属于中不溜的。

作为理科生进到人大读文科课程,要应付起来还是比较容易。

所以,除了尽量不逃课以外,我的时间更多放在泡图书馆看各式各样的杂书。

要说真正用功,还是到了读博士期间才后知后觉、一“亡羊补牢”。

因为,在本科阶段所学的那点专业知识少得可怜,现在想起都汗颜,实在对不起当年诸多良师的教诲。

  农燕玲:

您的研究主要是以科技档案为重点,这与您读大学时学习的专业方向有关吧?

在您选择科技档案作为主要研究方向时,受到最大的影响来自哪一位前辈?

  黄世?

矗菏堑模?

我们是正式的第一届科技档案专业本科生。

给我影响最大的是本科阶段教我们《科技档案管理学》的老师,也是我的博士生导师一一王传宇教授。

  农燕玲:

教书就是育人,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总是很重要的。

  黄世?

矗憾晕叶?

言,王老师在学习上是严师,严格要求;在生活上像慈父,关心备至。

他在课堂上精神饱满、激情四射、声音洪亮、抑扬顿挫,让我们深深感受到讲课也是一门艺术。

  农燕玲:

有一句话说,老师可以“教给学生一辈子管用的东西”,这个“管用的东西”,应该不是单纯地指学科知识或技能,它还包含着一种将老师自己对人生观及价值观的理解,通过言传身教授予学生。

  黄世?

矗菏前。

?

所以说,王老师不论在做学问还是在做人方面都深深影响着我。

举个例子,当我做他的博士生时,他一再提到我的博士论文当中哪些理论和观点是他看不懂的,提醒我自己把握;哪些是他不太赞同的,但只是他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甚至我的博士论文中对王老师的某些观点有不同的看法,他也非常支持并要求我要尽可能地说理清楚,要能自圆其说。

这种实事求是、宽容后学、鼓励创新的作风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

  农燕玲:

所以,您当上教师后,也一直把您的老师良好的师德实践在行动上。

  黄世?

矗亨牛?

我一直努力像王老师那样教书育人,这样才能对得起“老师”的光荣称号。

  农燕玲:

您从事大学教育工作多年,一路走来,尽职尽责,费了不少心血,取得那么多的成绩。

特别是近十年来,学校的《档案管理学》课程被评为“广西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档案学本科专业被评为“广西自治区级优质专业”;档案学专业入选全国第四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作为课程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您是功不可没的。

  黄世?

矗嚎纬探ㄉ韬妥ㄒ到ㄉ璨皇且桓鋈说氖虑椋?

这其中也包含了我们整个教学团队所有老师的心血和成果。

  农燕玲:

作为研究者,黄老师也收获不少,出版著作2部,论文3次获省级奖,年纪轻轻就评上了教授,成就感特强吧?

  黄世?

矗赫獾愠删退闶裁茨?

?

且不说和其他名牌院校的档案界牛人比,就是放在我们学校,我也没什么可以显摆的,因为比我成就突出的人有不少。

当然,这可不是假谦虚。

正是因为感觉到,自己在学术上虽然有点收获,但已经很难再有所提升了,所以才会很长时间不敢在《档案界》论坛上露脸了。

呵呵。

  农燕玲:

我知道,从2008年7月起,您又“被撺掇”担任了学校的教务处处长,您同时还兼任一些社会职务。

对您来说,在行政、教学和科研工作三者之间的时间安排上,确实是容易产生冲突的。

  黄世?

矗嚎隙ㄓ谐逋弧=萄?

是我的本职工作,科研嘛,要抽时间给自己充实知识,循序渐进,量力而行,而行政是今后试图对社会、对教育管理有所担当的途径。

如果说我在档案学教学、科研中曾为淡化档案的官方色彩鼓与呼,那么在高校行政岗位上则正在为淡化高校行政化色彩身体力行。

也可以说,我从教学科研到行政工作上的重心转变,也是有内在的逻辑线索可循的。

  农燕玲:

听了黄老师前面的谈话,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行政岗位上,您同样会做得很精彩。

  访谈结束后,可能老师来论坛的时间有限,借这次机会您给网友们随意说几句话吧。

  黄世?

矗何蘼凼亲鋈嘶故亲鲅?

问,尽量多一些敬畏少一点功利;无论是教书还是育人,老师的角色就是“德高身正”。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愿意做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

  农燕玲:

说得真好!

  占用了黄老师很多时间。

再次对您接受《档案界》论坛的访谈表示衷心的感谢!

  黄世?

矗翰豢推?

也感谢《档案界》论坛给我这样一个登场现演(现眼)的机会。

  农燕玲:

通过今天的访谈,我确实感受到,在进行档案学术研究时,黄老师敢于蔑视一切条条框框,“道前人之所未道,发前人之所未发”,他对一些社会现象、档案现象及档案概念常常有新颖独到、奇而不怪的见解,他的不少观点,看似“奇谈”而并非“怪论”,是有着深刻哲理的,那是他长期以来跳出“档案”看“档案”,身体力行,勤于学习、精于思考的结果。

尽管有些问题可能需要经过一定时间以后才能逐渐在业内达成共识,也可能有些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不会有一个终极的标准答案,但我相信,他的学问之道,一定会给大家带来有益的借鉴和启发。

  (作者单位:

广西师范学院摘自《档案界》网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