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卫生复习提纲精心整理.docx
《青少年心理卫生复习提纲精心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少年心理卫生复习提纲精心整理.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少年心理卫生复习提纲精心整理
第一章青少年心理卫生概述
第一节什么是心理卫生
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是相对生理卫生而言的、它的基本含义是维护心理健康。
心理卫生学:
在积累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一门独立的科学称心理卫生学。
心理卫生最早美国斯威萨提出,1858雷讲演,克朗斯托出版书。
我国心理学家潘菽《教育心理学》。
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是:
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心理卫生的目的是维护和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而为了保持、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必须讲究心理卫生。
心理卫生的任务是:
1、维护和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提高人们的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各种心理疾病和不良行为的发生。
2、帮助人们及早发现心理异常,积极治疗心理疾病。
心理健康的标准:
健康不仅是指躯体没有疾病、还必须包括心理、生理、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上的健康。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
1、自我意识良好。
2、人格健全。
3、智力正常。
4、情绪乐观。
5、意志坚定。
6、人际关系和谐。
7、社会适应良好。
8、心理行为特点与年龄特征相符合。
青少年心理异常的几个成次:
1、轻度的心理异常、也称轻微心理失调、具有偶发性和暂时性。
2、中度心理异常、也称心理障碍、包括各种神经症和异常人格。
3、重度心理异常、也称严重心理疾病、包括各类精神病。
第二节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古代管仲《管子内业》,孔子《论语季氏》少之时;恬淡虚无《上古天真论》;故智者之养生《灵枢本神》
美国比尔斯《自觉之心》,1930年第一届大会华盛顿;1948年伦敦第三届发布《心理健康和世界公民》纲领性文件;1949年设立心理卫生处;1960年国际心理健康年;1964年尼泊尔讨论科技革命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1936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成立、翌年抗日爆发后被迫停止、新中国成立后、1985年4月重新成立。
第三节青少年心理卫生工作
心理卫生的意义:
1、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需要。
2、青少年心理成长的需要。
3、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青少年心理卫生的目标:
一般和特殊、终极中间和直接、矫治性预防性和发展性。
青少年心理卫生的内容:
1、性心理卫生;2、个性与心理卫生;3、自我意识与心理卫生;4、情绪与心理卫生;5、意志与心理卫生;6、学习与心理卫生;7、人及交往与心理卫生;8、生活习惯与心理卫生;9、环境与心理卫生;10、心理危机干预。
个性是指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有别于其他人的整体心理面貌。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个体对自己与周围人关系的认识和态度,自我意识的发展在个性的形成中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支配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传递信息、相互认识和相互作用的联系过程。
环境是指客观现实中围绕并影响着个体发展的外在事物和现象,环境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危机是个体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重大事件时出现的严重心理不平衡状态,如果缺乏有效的干预,很有可能导致精神崩溃、自杀或攻击他人等严重事件。
青少年心理卫生的原则:
1、而向全体与个别对待的原则。
2、矫治、预防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3、主体性原则。
主观能动性、积极性。
4、社会共同参与原则。
第四节青少年心理卫生研究的方法
青少年心理卫生研究的方法有:
观察法、实验法(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调查法(访谈法和问卷法)、测验法、个案法。
第二章青少年身心发展
第一节青少年的生理发育特点
青春期:
是一个生理学的概念,是以性成熟为主的一系列身体外形、生理器官、生理机能以及心理行为的突变阶段。
青春期的生理变化主要表现在身体外形的迅速变化、脑与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性生理发育成熟3个方面。
第二性征是指由性生理发育导致个体身体形态上的性别差异。
性生理发育是指性器官及其生理机能的成熟。
青少年生理发育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1对身体容貌的敏感性增强2产生性意识3产生成人感4独立性与闭锁性的发展
第二节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
身体外形变化的表现:
身高、体重、第二性征3方面。
脑和神经系统的表现:
脑重与脑室容积增加、脑电波的变化皮层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的平衡。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1.连续性和阶段性。
2.方向性和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青少年认知发展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形式运算阶段(11、12—15、16岁)。
2、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的水平,即已经形成心理机制水平。
第二种水平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他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是通过教学实现的。
青少年认知发展的特点:
青少年的观察能力已经达到比较完善的程度;青少年的注意逐渐向高级形态发展,注重品质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青少年的有意识记和意义识记的效果都不断提高;青少年的思维能力迅速发展,抽象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思维品质也有了较大的发展;青少年的思维品质具备深刻性和批判性的同时,也表现出表面化和片面化的特征。
青少年人格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性格的发展
性格是指个体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与社会关系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人格结构中具有核心意义。
性格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态度特征、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等方面。
青少年道德品质发展
道德品质即品德,是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在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或倾向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构成。
青少年道德品质发展的特征:
1青少年能从原则上理解道德准则。
2青少年在道德评价中注意动机和效果一致关系的分析。
3青少年能独立、自觉地按照道德准则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4青少年的道德意志随年龄增长不断加强。
总之,青少年可塑性强,要晓,动、导。
持之以恒。
第三节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
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分成两大类:
一是生物遗传因素;二是后天环境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
是指在与生物遗传基因相联系的生物有机体的内在因素。
环境因素:
是个体生活穿梭间中所有可能影响个体的因素。
英国高尔顿“遗传决定论”,华生的“环境决定论”
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
1.生物影响。
包括遗传和先天素质。
遗传是指亲代通过基因把自己的性状传递给子代的现象。
先天素质是指有机体生来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解剖生理特点,特别是大脑的解剖生理特点。
2.环境影响。
包括家庭环境和教育影响。
3.主观能动性。
主观意识,态度,活动等。
主观能动性是指个体的主观意识、主观态度和主体活动对客观世界能动的积极作用,包括个体在实践中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并在这一过程中使自己得到发展和提高。
第三章青少年性心理卫生
第一节青春期性心理发展
性心理:
指性征,性欲以两性交往等有关的心理状况和心理活动。
青少年性心理活动的表现:
1.对性知识的追求。
2.性欲望和性冲动。
3.性的自慰行动。
4.对异性的爱慕。
性心理的发展阶段:
1.异性疏远期(小学高年级到初中低年级)2.异性好感期(初中到高中低年级)
3.异性爱慕期(高二到大学低年级)4.两性恋爱期
第二节青少年的早恋现象
早恋:
指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过早的建立恋爱关系行为。
判断早恋的依据是:
1.生活自立的程度。
2.恋爱的年龄和法定最底结婚年龄相差程度。
早恋的特征有:
朦胧性、矛盾性、变异性和差异性。
早恋的类型有7种:
爱慕型、好奇型、模仿型、从众型、补偿型、叛逆型、病理型。
爱慕型有可分为:
仪表型、专长型、品性型。
早恋的成因:
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好奇、虚荣、易受暗示性)、社会因素(生态环境恶化、成人诱因、学校生活单调)
早恋的危害:
1.分散注意力,影响学习。
2.易受伤害,产生心理问题。
3.容易出现性过失,甚至妊娠。
4.发生犯罪发生率。
性恐惧:
指进入青春期的学生,主要对自己身体内部和外部的急剧变化,尤其是对月经和遗精现象的恐惧产生很大的压力。
性压抑:
青少年的性冲动在性激素作用下产生一种正常的生理、心理反应,青少年对自己的性冲动感到不安、迷惑、羞愧,而把自然的性冲动和对异性的兴趣压抑起来的表现。
性罪错:
青少年在好奇心理和不良因素影响下,做出违反道德甚至违反法律的性行为。
如何正确对待早恋:
1.正视早恋的发生是必然的,客观存在的。
2.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真诚,尊重和关心早恋青少年,让早恋者了解性心理知识,尤其是朦胧的感情的产生。
3.丰富课余活动,转移注意力。
4.鼓励异性正常交往。
第三节青少年常见的性心理问题和辅导
青少年常见的性问题有哪些:
1.性恐惧。
2、性压抑。
3、手淫。
4、性罪错。
手淫:
指用手抚弄自己的生殖器官以引起性快感获得性满足的行为。
手淫的辅导策略:
1.树立手淫的科学认识,削除心理障碍。
2.注意起居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培养广乏的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
4.提高自我的分析鉴别能力。
性罪错的辅导策略:
1.加强性知识,性道德的教育。
2.要指导他们如何学会与异性交往,避免性的挑逗和诱惑。
3.创建良好的家庭,学校和教育环境。
第四节青少年的性教育
性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消除青少年的性无知,促进其正常的性生理及性心理的发展。
2有利于青少年的社会化,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
3有利于青少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为将来的恋爱、择偶、建立幸福的家庭关系做好准备。
性教育归根到底是一种成长教育、人格教育。
中国性教育内容:
1.性生理教育。
2.性心理教育。
3.性道德教育。
4.性法纪教育。
性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家庭性教育,生活指导,讨论交流,榜样示范。
2.学校性教育。
直观教学,收集问题讲解,读书,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讲故事,个案分析。
3.社会性教育。
如医院。
第四章青少年的个性与心理卫生
第一节个性概述
个性又称人格,本意是指面具。
面具包含两层意思:
1公开的自我;2真实的自我。
个性指具有一定倾向性、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和,是一个人有别于其他人的整个心理面貌。
个性从结构上分为3个系统:
1.个性动力系统。
以积极性,选择性为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人生观等,是个人行动的力量源泉。
需要是个性的原动力。
2.个性表征系统。
是个性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体现在气质,性格,能力三方面。
3.个性调控系统。
维持个性发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由自我意识构成。
个性的特征:
1.个性的整体性。
2.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3.个性的独特性和共同性。
4.个性的社会性和生物性。
个性特质理论(卡特尔16因素特质理论):
表面特质与根源特质
1.乐群性。
2、聪慧性。
3、稳定性。
4、特强性。
5、兴奋性。
6、有恒性。
7、敢为性。
8、敏感性。
9、怀疑性。
10、幻想性。
11、世故性。
12、忧虑性。
13、激进性。
14、独立性。
15、自律性。
16、紧张性。
塔佩斯5个因素:
开放性、责任心、外倾性、宜人性、神经质。
1开放性。
具有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等特质。
2责任心。
具有公正,条理,尽职,成就等特质。
3外倾性。
具有热情,果断,活跃,乐观等特质。
4宜人性。
具有信任,直率,利他,依从等特质。
5神经质。
表现出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等特质。
第二节青少年个性的发展特点
气质:
是不以活动目的和活动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
气质类型学说源于古希腊希波克里特的体液说:
粘液、黄胆汁、黑胆汁和血液。
罗马医生盖伦分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解释气质的生理基础,分为三种基本特性:
强度、平恒性、灵活性。
胆汁质(强、不平)、多血质(强、平、灵)、粘液质(强、平、不灵)、抑郁质(弱)
个性的5因素:
气质、性格、需要、兴趣、人生观
气质的类型:
1.胆汁质:
这种气质类型的人情兴奋剂体验强烈而讯速,思维灵活行动敏捷,但性情急噪,鲁莽冲动。
普希金
2.多血质:
这类人情感丰富,外显不稳定,思维敏捷,活泼好动,但缺乏耐心和毅力,稳定性差,办事重情趣。
俄国赫尔岑
3.粘液质:
这类人情绪平稳,不外漏,不易激动,考虑周密,自制力强,但是行动迟缓,主动性差。
克雷洛夫
4.抑郁质:
这类人情绪体验深刻,细腻持久,易多愁善感,思维敏捷,想象里丰富,但不善交际,孤僻离群,对人对事易多虑,反应缓慢。
果戈理
性格:
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之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一种与社会有着密切关系的个性特征。
性格主要有4个方面的特征构成:
态度特征、认知特征、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
性格的态度特征是人对特定对象的较为持久的反映倾向,是性格的重要组成成分。
性格的认知特征是指人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人在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续性和主导心境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人在为了达到预定目的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觉调节的方式和水平方面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青少年性格发展的特点:
青少年的性格认识特征在初二至高一阶段发展讯速。
这个时期青少年能从多个方面来考虑问题,能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
表现出思维灵活性和权衡性。
另外,青少年开始多方位的探索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表现出主动性和认知特征。
青少年的性格情绪特征从小学六年级出现显著变化,具体表现在学生的情绪的稳定性加强。
体验更加深刻。
青少年的意志特征在初二以后进入讯速发展的时期,主要表现在意志果断性上。
各个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都是有差异的,各个方面的特征方面都是有内在的联系。
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活动中各有不同的表现方式。
青少年阶段是性格正确性实施教育的关键时期。
需要是个体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各种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
马斯洛: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认为人的需要是分成次的,需要的满足由低成次向高次不断的发展,低成次的需要的到基本满足后,高成次的需要才会出现。
为:
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青少年典型的优势需要:
1、友谊的需要。
2、独立自主的需要。
3、理解和尊重的需要。
4、成就的需要。
兴趣:
是个体积极探究和认识事物的心理倾向。
理想是个体对未来有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决定着人生的追求和生命的价值。
人生观的形成是个体心理成熟、个性完善的重要标志。
分5个阶段:
准备、观察、探索、定向、确立。
第三节青少年常见的不良个性
青少年觉见的不良个性:
1、逆反心理。
2、孤僻。
3、依赖。
4、怯懦。
5、反社会倾向。
逆反心理:
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
逆反心理的特点:
1从结构上看,逆反心理是认知、情绪和行为倾向三者的有机统一。
2从特性上看,逆反心理是社会依存性与相对独立性的有机统一。
3从存在上看,逆反心理是相对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
逆反心理的表现:
1.对正面宣传作反向思考。
2.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
3.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
4.对思想教育,尊章守纪要求的消极抵抗。
逆反心理的产生原因:
1.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
2.自我意识的觉醒。
3.认知水平的偏差。
4.好奇心的驱使。
逆反心理的引导:
1.加强感情投入,建立信任感。
2.采取正面引导教育方式。
3.加强同辈群体的指导。
4.加强学校与家长间的联系。
5.引导青少年的自我教育。
孤僻:
是以畏缩和回避为特征的不良个性。
孤僻的形成与个体幼年时期的创伤经验密切相关。
克服孤僻的方法:
1、社会支持疗法。
2、扩大交往范围。
3、鼓力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
依赖:
以依附性为特征的不良个性。
依赖的形成大多与优越的家庭环境,从小学父母保护和照顾有关。
克服依赖的方法:
1、学会生活处理。
2、独立实践,增强自信心。
3、树立奋发自强的精神。
怯懦:
以胆怯和懦弱为特征的不良个性。
反社会倾向:
主要是在心理上缺乏道德价值观念,行为上不符合社会规范,但尚未形成反社会人格。
第四节青少年良好个性的自我塑造
健康个性的基本特征:
1.富有责任感2.自尊自信3.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4.诚实正直5.合群协作6.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
7.有独立的生活与工作能力。
良好个性的自我塑造:
1.对照健康个性的标准,刨析自己。
2.丰富知识,加强文化修养。
3.从小事做起。
4.融入集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5.正确应对挫折,锻炼意志。
第五章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与心理卫生
第一节自我意识概述
意识:
是人的心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类区别与动物的一个主要标志。
自我意识:
是人类意识活动的一种形式,它以个体自己作为意识对象。
自我要作为主体起作用,必须具有两个基本特征:
分离感和统一感是自我的两个基本侧面。
也是自我的两个基本特征。
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意识包含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3个方面,他们的分别反映了自我意识的认识、情感和意志3种成分。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的认识,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概念、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内容。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的情感成分,是指一个人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所持的态度。
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外显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制止和发动过程,包括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教育等。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的有机结合和完美统一,构成了一个人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的内容:
1.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一个人对自己生理属性,社会属性,心理属性的意识。
生理自我是一个人对自己生理属性的意识,包括个体对自己的身体、外貌、体能、性别、衣着等方面的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自卑、自豪等情绪体验和为此进行的自我调节。
社会自我是一个人对自己社会属性的意识,包括个体对自己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地位等方面的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和为了实现预定目标而进行的自我调节。
心理自我是一个人对自己心理属性的意识,包括个体对自己的知识、能力、性格、气质、情感、兴趣、理想等方面的认识和体验。
2.现实自我,理想自我,镜中自我。
埃里克森的自我发展理论:
也成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分8个阶段:
1.信任对不信任第一阶段为婴儿期(0-1.5岁)是获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的阶段。
2.自主对羞怯和怀疑第二阶段为儿童期(1.5-3岁)是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和羞怯感的阶段。
3.主动对内疚第三阶段为学龄初期(3-5岁)是获得主动感而克服内疚感的阶段。
4.勤奋对自卑第四阶段为学龄期(6-12岁)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的阶段。
5.自我统一性对角色混乱第五阶段为青春期(12-18岁)是获得自我统一性而克服角色混乱的阶段。
6.亲密对孤单第六阶段是成年早期(18-25)是获得亲密感而避免孤独感的阶段。
7.繁殖对自我专注第七阶段为成年中期(26-65)是获得创造力而避免自我专注的阶段。
8.自我整和对失望第八阶段为成年晚期(65岁以上)是获得自我整和感而避免失望感的阶段。
第二节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
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特点:
1.青少年自我认识的特点。
1自我的分化2自我评价表现出对体态容貌和内心世界的关注3自我评价独立性的发展4自我评价客观性的发展
2.青少年自我体验的特点。
1自我体验日益丰富和深刻2自我体验的闭锁性3自我体验的矛盾性4自我体验的易变性
3.青少年自我调节的特点。
1自我控制由被动性向主动性发展。
2由自我控制向自我教育发展。
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
1.主观的我与客观的我之间的矛盾。
2.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之间的矛盾。
3.独立与依附的矛盾。
4.自尊与自卑的矛盾。
5.好生与消沉的矛盾。
第三节青少年常见的自我意识偏差
青少年常见的自我意识偏差:
1.自我为中心。
皮亚杰的认知理论:
将儿童认知发展分为4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形式运算阶段(11/12、15/16岁)
艾尔肯的自我中心两个特点:
幻想观众和个人不死
自我中心的表现:
自我中心者为人处事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而不考虑别人的利益;以自己的经验去认识和解决问题,不能意识到别人对同一问题的态度和看法,似乎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就是他人的认识和态度;很少关心别人,与他人关生系疏远,不能和谐相处,固执己见,不容易改变自己的态度,甚至盲目地坚持自己的意见。
如何克服自我中心的倾向:
1了解什么是自我中心观。
2视角转换。
3学会爱别人。
4主动承担责任。
2.从众心理。
从众:
是批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青少年从众的原因:
1相信他人的心理。
2寻求安全心理。
3群体认同的需要。
3.自卑。
自卑:
是由于个体的认知歪曲而形成的对自我价值的消极的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自我否定,自我轻视的情感体验。
产生自卑的原因:
1家庭背景。
2生理因素。
3能力因素。
4挫折经历。
5过强的自尊心。
6不合理的认识。
如何克服自卑:
1认识矫正包括对自己客观全面的评价,对失败做适当的归因,进行自卑补偿和积极的自我暗示等方法。
2行为锻炼法战胜自卑,培养自信心还可以从日常行为的改变入手。
4、自负。
自负是由于个体的认知歪曲而形成的对自我价值的过高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过度自我接受态度,是自以为是、骄傲自大的一种情感体验。
自负者的表现通常有:
自我欣赏、自以为是,喜欢自我炫耀,逞强好胜;瞧不起别人,总想通过贬低和压制他人来进一步抬高自己;在为人处事中往往采取一种高度自我中心的态度和行为模式;心胸狭隘,厌恶那些与自己意见不同或比自己优越的同学;好嫉妒和挑剔别人;遇到一点点委屈或不如意,便斤斤计较,耿耿于怀;平时难以与人合作,难以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四节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完善
1.正确认识自我包括全面了解自己(1通过自我分析认识自我2通过与他人比较认识自己3从他人的评价中认识自己4从实际生活中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1形成客观评价自己的尺度2有效的社会比较)。
2.积极悦纳自己包括1学会接受自己,2体验成功。
3正确对待错误和失败。
3.有效调控自我包括1建立合理的理想自我,2积极驶回实践锻炼。
提高自制力。
第六章青少年情绪与心理卫生
第一节情绪概述
情绪:
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人的情绪不是自发的,而是由客观事物的作用引起的,是复杂多样的。
情绪的成分:
1.主观体验是个体对不现情绪状态的自我感受。
2.外部表现情绪的外部表现又称表情,它是在情绪状态发生时可以观察到的某些外部特征,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
面部表情是指由面部肌肉和腺体的变化来表现各种情绪状态。
姿态表情是指人在情绪状态下身体各部分的表情动作,可分成身体表情和手势两种。
语调表情是指在情绪状态下个体语言的声调、节奏和速度等方面的变化。
3.生理唤醒是人的情绪在生理方面的反应,是一种生理的激活水平,它涉及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等。
情绪的两极性:
情绪包含1快感度,2激动度,3紧张度和4强度等方面的特征。
快感度是指情绪体验在“愉快——不愉快”两极端之间程度上的差异。
激动度是指情绪体验在“激动——平静”两极端之间的变化。
紧张度是指情绪体验在“紧张——轻松”两极端之间的变化。
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