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地铁土建工程施工技术规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91394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64.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地铁土建工程施工技术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青岛地铁土建工程施工技术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青岛地铁土建工程施工技术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青岛地铁土建工程施工技术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青岛地铁土建工程施工技术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地铁土建工程施工技术规范.docx

《青岛地铁土建工程施工技术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地铁土建工程施工技术规范.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岛地铁土建工程施工技术规范.docx

青岛地铁土建工程施工技术规范

 

青岛地铁土建工程施工技术规范

(初稿)

 

2010年8月

 

 

1总则

1.0.1为给青岛地铁土建工程的施工和施工管理提供技术依据和行为准则,制订本规范。

1.0.2本标准适用于青岛市新建、改建、扩建等地铁土建工程的施工,凡在本标准中未做规定的,均按国家、行业及地方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执行。

1.0.3隧道施工应在地铁修建总体施工规划下,制订相应的施工组织设计。

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应考虑隧道长度和断面、工期要求、地质条件和当地自然条件等,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法和施工进度。

1.0.4必须执行质量检查制度,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做好材料试验工作。

施工中应做好技术交底工作,进行技术、质量、安全教育,确保工程质量,并坚持文明施工。

1.0.5应制订安全制度和措施,加强通风、照明、防尘、降温及防水和防止有害气体的工作。

并预防塌方事故,保护施工人员身体健康和安全。

1.0.6施工中应贯彻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积极而慎重地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使隧道施工符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质量可靠、安全实用的要求。

1.0.7应合理安排施工机具设备周转时间,提高机械利用率。

施工中应加强技术管理,并合理安排工序进度和关键工序的作业循环,组织均衡生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1.0.8隧道施工中必须密切注意围岩及地下水等的变化情况,当施工方法或支护结构不适应于实际围岩状态时,必须采取应急措施,并经技术负责人批准后及时采用合适的施工方法或支护结构。

1.0.9附属设施安装应按电气、机械、化工等专业有关规定要求办理。

1.0.10施工中应采取环境保护措施,并符合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

1.0.11在施工过程中应随时积累资料、数据,做好各道工序的原始记录。

1.0.12地铁施工应编写全面和单项施工技术总结,隧道竣工后应及时提交竣工文件。

 

2术语

2.0.1地铁metro,undergroundrailway,subway

在城市中修建的快速、大运量用电力牵引的轨道交通。

列车在全封闭的线路上运行,位于城市中心区的线路基本设在地下隧道内,城市中心以外地区的线路一般设在高架桥或地面上。

2.0.2城市轨道交通urbanrailtransit,masstransit

在不同型式轨道上运行的大、中运量城市公共交通工具,是当代城市中地铁、轻轨、单轨、自动导向、磁浮、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等轨道交通的统称。

2.0.3设计使用年限designedlifetime

在一般维护条件下,保证工程正常使用的最低时段。

2.0.4主体结构mainstructure

车站与区间承受永久荷载的受力结构。

2.0.5围岩surroundingrock

隧道工程影响范围内的岩土体。

2.0.6围岩压力surroundingrockpressure

隧道开挖后,因围岩变形或松散等原因,作用于支护或衬砌结构上的压力。

2.0.7围岩分级surroundingrockclassification

根据岩体完整程度和岩石坚硬程度等主要指标,按稳定性对围岩进行的分级。

2.0.8限界gauge

限定车辆运行及轨道周围构筑物超越的轮廓线。

限界分车辆限界、设备限界和建筑限界三种,是工程建设、管线和设备安装位置等必须遵守的依据。

2.0.9初始地应力场initialground-stressfield

在自然条件下,由于受自重和构造运动作用,在岩体中形成的应力。

2.0.10作用荷载action(荷载load)

施加在结构上的外力和引起结构外加变形或约束变形的原因。

2.0.11松散压力looseningpressure

由于隧道开挖、支护及衬砌背后的空隙等原因,使隧道上方的围岩松动,以相当于一定高度的围岩重量作用于支护或衬砌结构上的压力。

2.0.12竖井verticalshaft

为改善营运通风或施工条件而竖向设置的坑道。

2.0.13仰拱invert

为改善隧道上部支护结构受力条件而设置在隧道底部的反向拱形结构。

2.0.14衬砌lining

为控制和防止围岩的变形或坍落,确保围岩的稳定,或为处理涌水和漏水,或为隧道的内空整齐或美观等目的,将隧道的周边围岩被覆起来的结构体。

2.0.15复合衬砌compositelining

由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组合而成的衬砌形式。

2.0.16路基subgrade

经开挖和填筑而成的直接支承轨道的基础结构物。

2.0.17基床subgradebed

路基上部承受轨道、列车动力作用,并受水文、气候变化影响而具有一定厚度的土工结构,并有表层与底层之分。

2.0.18明挖法cutandcovermethod

由地面挖开的基坑中修筑隧道的方法。

2.0.19盖挖顺筑法coverandcut-bottomupmethod

明挖法的一种。

方法是在地面修筑维持地面交通的临时路面及其支撑后,自上而下开挖土方至坑底设计标高,再自下而上修筑结构。

2.0.20盖挖逆筑法coverandcut-topdownmethod

明挖法的一种。

其作业顺序与传统的明挖法相反,方法是开挖地面修筑结构顶板及其竖向支撑结构后,在顶板的下面自上而下分层开挖土方分层修筑结构。

2.0.21矿山法miningmethod

传统的矿山法是指用钻眼爆破的方法,修筑隧道的暗挖施工方法。

随着技术的发展,除钻爆法外,现代矿山法还包括新奥法等施工方法。

2.0.22防水等级gradeofwaterproof

根据地铁工程对防水的要求确定的结构允许渗漏水量的等级标准。

2.0.23变形缝deformationjoint

沉降缝与伸缩缝的统称。

2.0.24隧洞安全系数safetyfactoroftunnel

基于有限元强度折减法计算得到的隧洞稳定性安全系数。

 

3明挖车站(区间)工程施工

3.1一般规定

3.1.1本章适用于明挖法修建地铁车站与隧道结构施工。

3.1.2隧道基坑必须保持地下水位稳定在基底0.5m以下、需要降水时,应按照规范《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有关规定执行。

3.1.3隧道基坑土石方需要爆破时,必须事先编制爆破方案,报城市主管部门批准。

经公安部门同意后方可实施。

3.1.4隧道应分段施工,完成一段及时回填。

3.2明挖车站及隧道

3.2.1管线拆迁、改移和悬吊

1隧道基坑开挖范围内各种管线,施工前应调查清楚,经有关单位同意后方可确定拆迁、改移或采取悬吊措施。

2基坑管线悬吊必须事先设计,其支撑结构强度和稳定性等应进行验算。

3管道漏水(气)时,必须修理好后方可悬吊。

如跨基坑的管道较长或接口有断裂危险时,应更换钢管后悬吊或直接架设在钢梁上。

4悬吊或架设管道的钢梁,连接应牢固。

吊杆或钢梁与管底应密贴并保持管道原有坡度。

5管线应在其下方的原状土开挖前吊挂牢固,经检查合格后,用人工开挖其下部土方。

6种类不同的管线,宜单独悬吊或架设,如同时悬吊或架设时,应取得有关单位同意并采取可靠措施。

7跨越基坑的便桥上不得设置管道悬吊,利用便桥墩台作悬吊支撑结构时,悬吊梁应独立设置,并不得与桥梁或桥面系统发生联系。

8支护桩或地下连续墙支护的基坑,可利用支护桩或地下连续墙做钢梁或钢丝绳悬吊的支撑结构,但必须稳固可靠。

放坡开挖基坑的钢梁支撑墩柱或钢丝绳悬吊的锚桩,锚固端应置于边坡滑动土体以外并经计算确定。

基坑较宽而中间增加支撑柱时,梁、柱连接应牢固。

9跨越基坑的悬吊管线两端应伸出基坑边缘外距离不小于l.5.m,其附近基坑应加强支护,并采取防止地面水流入基坑的措施。

10隧道土方及其他工序施工时,不得碰撞管道悬吊系统和利用其做起重架、脚手架或模板支撑等。

11基坑悬吊两端应设防护,行人不得通行。

基坑两侧正在运行的地下管线应设标志,并不得在其上堆土或放材料、机械等,也不得修建临时设施。

12基坑回填土前,悬吊管线下应砌筑支墩加固,并按设计要求恢复管线和回填土。

3.2.2基坑开挖

1基坑开挖前应做好下列工作:

(1)制定控制地层变形和基坑支护结构支撑的施工顺序及管理指标;

(2)划分分层及分步开挖的流水段,拟定土方调配计划;

(3)落实弃、存土场地并勘察好运输路线;

(4)测放基坑开挖边坡线,清除基坑范围内障碍物、修整好运输道路,处理好需要悬吊的地下管线。

2存土点不得选在建筑物、地下管线和架空线附近,基坑两侧10m范围内不得存土。

在已回填的隧道结构顶部存土时,应核算沉降量后确定堆土高度。

3基坑应根据地质、环境条件等确定开挖方法,当机械在基坑内开挖并利用通风道或车站出入门做运输马道时,不得损坏地基原状土。

4基坑开挖宽度,放坡基坑的基底至隧道结构边缘距离不得小于0.5m。

设排水沟集水井或其他设施时,可根据需要适当加宽;支护桩或地下连续墙临时支护的基坑,隧道结构边缘至桩、墙边距离不得小于1m。

5放坡基坑的边坡坡度,应根据地质、基坑挖深经稳定性分析后确定,必要时应采取加固措施。

6基坑必须自上而下分层、分段依次开挖,严禁掏底施工,放坡开挖基坑应随基坑开挖及时刷坡,边坡应平顺并符合设计规定;支护桩支护的基坑,应随基坑开挖及时护壁;地下连续墙或混凝土灌注桩支护的基坑,应在混凝土或锚杆浆液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开挖。

支护桩或地下连续墙支护的基坑应在土方挖至其设计位置后及时施工横撑或锚杆。

7基坑开挖接近基底200mm时,应配合人工清底,不得超挖或扰动基底土。

8基底应平整压实,其允许偏差为:

高程

mm;平整度20mm,并在1m范围内不得多于1处基底经检查合格后,应及时施工混凝土垫层。

9基底超挖、扰动、受冻、水浸或发现异物、杂土、淤泥、土质松软及软硬不均等现象时,应做好记录,并会同有关单位研究处理。

10基坑开挖及结构施工期间应经常对支护桩、地下连续墙及支撑系统、放坡开挖基坑边坡管线悬吊和运输便桥等进行检查,必要时尚应进行监测。

11土方及打桩、降水、地下连续墙等施工机械,在架空输电线路和通讯线路下作业时,其施工的安全距离应符合技术安全规范的规定。

12雨季施工应沿基坑做好挡水埝和排水沟,冬季施工应及时用保温材料覆盖,基底不得受冻。

3.2.3基坑支护

基坑支护按照《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进行。

3.2.4基坑回填

1基坑回填料除纯粘土,淤泥、粉砂、杂土,有机质含量大于8%的腐植土、过湿土、冻土和大于150mm粒径的石块外,其他均可回填。

2回填土使用前应分别取样测定其最大干容重和最佳含水量并做压实试验,确定填料含水量控制范围、铺土厚度和压实遍数等参数。

3回填土为粘性土或砂质土时应在最佳含水量下填筑,如含水量偏大应翻松晾干或加干土拌匀;如含水量偏低,应洒水湿润,并增加压实遍数或使用重型压实机械碾压。

回填料为碎石类土时,回填或碾压前应洒水湿润。

4基坑必须在隧道和地下管线结构达到设计强度后回填。

基坑回填前,应将基坑内积水、杂物清理干净,符合回填的虚土应压实,并经隐检合格后方可回填。

5基坑回填应分层、水平压实;隧道结构两侧应水平、对称同时填压;基坑回填高程不一致时,应从低处逐层填压,基坑分段回填接茬处,已填土坡应挖台阶,其宽度不得小于1m,高度不得大于0.5m。

6基坑回填时,机械或机具不得碰撞隧道结构及防水保护层。

隧道结构两侧和顶部500mm范围内以及地下管线周围应采用人工使用小型机具夯填。

7基坑回填土采用机械碾压时,搭接宽度不得小于200mm。

人工夯填时,夯与夯之间重叠不得小于1/3夯底宽度。

8基坑回填碾压过程中,应取样检查回填土密实度。

机械碾压时,每层填土按基坑长度50m或基坑面积为1000㎡时取一组,人工夯实时,每层填土按基坑长度25m或基坑面积为500㎡时取一组,每组取样点不得少于6个,其中部和两边各取两个。

遇有填料类别和特征明显变化或压实质量可疑处应增加取样点位。

9基坑回填碾压密实度应满足地面工程设计要求。

如设计无要求时,应符合表3.2.4.1规定。

表3.2.4.1基坑回填碾压密实度值(%)

基础底以下高程

(cm)

最低压实度

道路

地下

管线

农田或

绿地

快速和主干路

次干路

支路

0~60

95/98

93/95

90/92

95/98

87/90

60~150

93/95

90/92

90/92

87/90

87/90

﹥150

87/90

87/90

87/90

87/90

87/90

注:

1表中分子为重锤击实标准,分母为轻锤击实标准,两者均以相应的击实试验法求得的最大压实度为100%;

2基坑压实应采用重锤击实标准,如回填土含水量大或缺少压实机具时,方可采用轻锤击实标准;

3建筑物以下的基坑回填土密实度,应根据设计要求确定。

10基坑工字钢支护桩地段拆除中如有土体坍落或有孔洞时应认真处理,保证土体密实。

11基坑雨季回填时应集中力量,分段施工,取、运、填、平、压各工序应连续作业。

雨前应及时压完已填土层并将表面压平后,做成一定坡势。

雨中不得填筑非透水性土质。

12基坑不宜冬季回填。

如必须施工时,应有可靠的防冻措施。

除按常规施工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每层铺土厚度应比常温施工减少20%~25%,并适当增加压实密实度;

(2)冻土块填料含量不得大于15%,粒径不得大于150mm,均匀铺填,逐层压实、建筑物、地下管线、道路工程设计高程1m范围内不得回填冻土块;

(3)基坑回填前,应清除回填面上积雪和保温材料;

(4)集中力量,分段施工,取、运、填、平、压各工序应连续作业;

(5)基面压实后立即覆盖保温,必要时可撒盐水;

(6)加强测试,严格控制填料含水量。

3.2.5钢筋加工及安装

(Ⅰ)钢筋加工

1钢筋宜在工厂加工成型后运至现场安装。

运至加工厂的每批钢筋,应附出厂合格证和试验报告单,并按规定进行机械性能试验。

如未附文件证明或对钢筋有怀疑时,尚应进行化学成分分析。

2钢筋运输、储存应保留标牌,并分批堆放整齐,不得锈蚀和污染。

3钢筋接头在工厂加工时宜采用闪光接触对焊。

现场可采用搭接、绑条电弧焊或采用机械联接和其他焊接方法,其工艺和要求尚应按相应的规定执行。

4钢筋加工允许偏差应符合表3.2.5.1规定。

表3.2.5.1钢筋加工允许偏差值(mm)

项目

允许偏差

调直后局部弯曲

d/4

受力钢筋顺长度方向全长尺寸

±10

弯起成型钢筋

弯起点位置

±10

弯起高度

0

-10

弯起角度

2

钢筋宽度

±10

箍筋宽和高

+5

-10

注:

d为钢筋直径

5结构采用钢筋焊接片形骨架时,应按设计要求施焊,其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表3.2.5.2规定。

表3.2.5.2钢筋焊接片形骨架尺寸允许偏差值(mm)

项目

允许偏差

钢筋骨架高度

±5

钢筋骨架宽度

±10

主筋间距

±10

箍筋间距

±10

钢筋网片长和宽

±10

钢筋网眼尺寸

±10

(Ⅱ)钢筋绑扎

6钢筋绑扎前应清点数量、类别、型号、直径,锈蚀严重的钢筋应除锈,弯曲变形钢筋应校正,清理结构内杂物,调直施工缝处钢筋;检查结构位置、高程和楔板支立情况,测放钢筋位置后方可进行绑扎。

7结构不在同一高程或坡度较大时,必须自下而上进行绑扎,必要时应增设适当固定点或加设支撑。

8钢筋绑扎应用同标号砂浆垫块或塑料卡支垫,支垫间距为lm左右,并按行列式或交错式摆放,垫块或塑料卡与钢筋应固定牢固。

9钢筋绑扎搭接长度应满足设计要求,绑扎点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钢筋搭接时,中间和两端共绑扎三处,并必须单独绑扎后,再和交叉钢筋绑扎;

(2)主筋和分布筋。

除变形缝处2~3列骨架全部绑扎外,其他可交叉绑扎;

(3)主筋之间或双向受力钢筋交叉点应全部绑扎;

(4)单肢箍筋和双肢箍筋拐角处与主筋交叉应全部绑扎,双肢箍筋平直部分与主筋交叉点可交叉绑扎;

(5)墙、柱立筋与底板水平主筋交叉点必须绑扎牢固,如悬臂较长时,交叉点必须焊牢,必要时应加支撑;

(6)钢筋网片除外围两行钢筋交叉点全部绑扎外,中间部分交叉点可相隔交错绑扎牢固。

10箍筋位置应正确并垂直主筋。

双肢箍筋弯钩叠合处,应沿受力方向错开设置,单肢箍筋可按行列式或交错式排列。

11钢筋绑扎必须牢固稳定,不得变形松脱和开焊。

变形缝处主筋和分布筋均不得触及止水带和填缝板,混凝土保护层、钢筋级别、直径、数量、间距、位置等应符合设计要求。

预埋件固定应牢固、位置正确。

钢筋绑扎位置允许偏差应符合表3.2.5.3规定。

表3.2.5.3钢筋绑扎位置允许偏差值(mm)

项目

允许偏差

箍筋间距

±10

主筋间距

列间距

±10

层间距

±5

钢筋弯起点位移

±10

受力钢筋保护层

±5

预埋件

中心线位移

±10

水平及高程

±5

3.2.6混凝土灌注

1隧道结构均应采用防水混凝土,施工应满足本节要求。

2混凝土灌注地点应采取防止暴晒和雨淋措施。

混凝土灌注前应对模板、钢筋、预埋件、端头止水带等进行检查,清除模内杂物,隐检合格后,方可灌注混凝土。

3垫层混凝土应沿线路方向灌注,布灰应均匀,其允许偏差为:

高程

mm,表面平整度3mm。

4底板混凝土应沿线路方向分层留台阶灌注。

混凝土灌注至高程初凝前,应用表面振捣器振一遍后抹面,其允许偏差为:

高程±10mm,表面平整度10mm。

5墙体和顶板混凝土灌注应符合下列规定:

(1)墙体混凝土左右对称、水平、分层连续灌注,至顶板交界处间歇1~5h,然后再灌注顶板混凝土;

(2)顶板混凝土连续水平、分台阶由边墙,中墙分别向结构中间方向进行灌注。

混凝土灌至高程初凝前,应用表面振捣器振捣一遍后抹面,其允许偏差为:

高程±10mm,表面平整度5mm。

6混凝土柱可单独施工,并应水平、分层灌注。

如和墙、顶板结构同时施工而混凝土标号不同时,必须采取措施,不得混用。

7结构变形缝设置嵌入式止水带时,混凝土灌注应符合下列规定:

(1)灌注前应校正止水带位置,表面清理干净,止水带损坏处应修补;

(2)顶、底板结构止水带的下侧混凝土应振实,将止水带压紧后方可继续灌注混凝土;

(3)边墙处止水带必须固定牢固,内外侧混凝土应均匀、水平灌注,保持止水带位置正确、平直、无卷曲现象。

8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应随时观测模板、支架、钢筋、预埋件和预留孔洞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9混凝土终凝后应及时养护,垫层混凝土养护期不得少于7d,结构混凝土养护期不得少于14d。

10混凝土抗压、抗渗试件应在灌注地点制作,同一配合比的留置组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1)抗压强度试件:

1)垫层混凝土每灌注一次留置一组;

2)每段结构(不应大于30m长)的底板、中边墙及顶板,车站主体各留置4组,区间及附属建筑物结构各留置2组;

3)混凝土柱结构,每灌注10根留置一组,一次灌注不足10根者,也应留置一组;

4)如需要与结构同条件养护的试件,其留置组数可根据需要确定。

(2)抗渗压力试件:

每段结构(不应大于30m),车站留置2组。

区间及附属建筑物各留置一组。

3.2.7结构外防水

1结构底板先贴卷材防水层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保护墙砌在混凝土垫层上,永久保护墙用1:

3水泥砂浆砌筑,临时保护墙用1:

3白灰砂浆砌筑,并各用与砌筑相同的砂浆抹一层找平层;

(2)卷材先铺平面,后铺立面,交接处应交叉搭接;

(3)卷材从平面折向立面铺贴时,与永久保护墙粘贴应严密,与临时保护墙应临时贴附于该墙上。

2结构边顶后贴卷材防水层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铺贴前应先将接茬部位各层卷材揭开,并将其表面清理干净,如有局部损伤应修补;

(2)卷材应采用错茬相接,卷材铺贴宜先边墙后顶板,先转角,后大面。

3在施工条件受到限制,边墙与底板防水层同时铺贴时,边墙顶部应留置临时保护墙,或采取防止损坏卷材留茬的措施。

4暗挖区间工程施工

4.1一般规定

4.1.1本章适用于暗挖法修建隧道结构的施工。

4.1.2暗挖施工应充分利用围岩自承作用,开挖后及时施工初期支护结构并适时闭合,当开挖面围岩稳定时间不能满足初期支护结构施工时,应采取预加固措施。

4.1.3工程开工前,应核对地质资料,调查沿线地下管线、构筑物及地面建筑物基础等,并制定保护措施。

4.1.4隧道开挖面必须保持在无水条件下施工。

采用降水施工时,应按本规范第7章有关规定执行。

4.1.5隧道采用钻爆法施工时,必须事先编制爆破方案,报城市主管部门批准,并经公安部门同意后方可实施。

4.1.6随道施工中,应对地面、地层和支护结构的动态进行监测,并及时反馈信息。

4.2竖井

4.2.1竖井应根据现场条件,宜利用通风道、车站出入口、单独或在隧道顶部设置。

4.2.2竖井结构应根据地质、环境条件等可采用地下连续墙、钻孔灌注桩或逆筑法等结构形式,并按相应的标准施工。

4.2.3竖井尺寸应根据施工设备、土石方及材料运输、施工人员出入隧道和排水的需要确定。

当竖井利用永久结构时,其尺寸尚应满足设计要求。

4.2.4竖井与通道、通道与正洞连接处,应采取加固措施。

4.2.5竖井应设防雨棚,井口周围应设防汛墙和栏杆。

4.2.6竖井提升运输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提升架必须经过计算,使用中应经常检查、维修和保养。

2提升设备不得超负荷作业,运输速度应符合设备技术要求。

3竖井上下应设联络信号。

4.3地层超前支护及加固

)超前导管及管棚

4.3.1超前导管或管棚应进行设计,其参数可按表4.3.1选用。

表4.3.1超前导管和管棚支护设计参数值

支护形式

适用地层

钢管直径(mm)

钢管长度(m)

钢管钻设注浆孔的间距(mm)

钢管沿拱的环向布置间距(mm)

钢管沿的环向外侧角

沿隧道纵向的两排钢管搭接长度(m)

每根长

总长度

导管

土层

40~50

3~5

3~5

100~150

300~500

5°~15°

1

管棚

土层或不稳定岩体

80~180

4~5

10~40

100~150

300~500

不大于3°

1.5

注:

1导管和管棚采用的钢管应直顺,其不钻入围岩部分可不钻孔。

2导管如锤击打入时,尾部应补强,前端应加工成尖锥形。

3管棚采用的钢管纵向连接丝扣长度不小于150mm,管长200mm,并均采用厚壁钢管制。

4.3.2导管和管棚安装前应将工作面封闭严密、牢固,清理干净,并测放出钻设位置后方可施工。

4.3.3导管采用钻孔施工时,其孔眼深度应大于导管长度;采用锤击或钻机顶入时,其顶入长度不应小于管长的90%。

4.3.4管棚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钻孔的外插角允许偏差为5‰;

2钻孔应由高孔位向低孔位进行;

3钻孔孔径应比钢管直径大30~40mm;

4遇卡钻、坍孔时应注浆后重钻;

5钻孔合格后应及时安装钢管,其接长时连接必须牢固。

4.3.5导管和管棚注浆应符合下列规定:

1注浆浆液宜采用水泥或水泥砂浆,其水泥浆的水灰比为0.5~1,水泥砂浆配合比为1:

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