裙楼地上模板支设方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91139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961.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裙楼地上模板支设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裙楼地上模板支设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裙楼地上模板支设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裙楼地上模板支设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裙楼地上模板支设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裙楼地上模板支设方案.docx

《裙楼地上模板支设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裙楼地上模板支设方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裙楼地上模板支设方案.docx

裙楼地上模板支设方案

目录

1、编制依据2

2、工程简介2

3、模板工程施工方案3

3.1、模板选型及施工方法3

3.1.1、现浇梁、楼面模板3

3.1.2、楼梯模板4

3.1.3、框架柱模板5

3.1.4、后浇带处模板5

3.2、模板的拆除6

3.2.1、拆除顺序6

3.2.2、梁、板模板的拆除7

3.2.3、柱模板拆除7

3.3、模板控制技术措施7

4、满堂脚手架搭设保障措施8

4.1、技术保障措施8

4.2、质量保障措施8

4.3、安全保障措施8

附件1楼板模板(碗扣式支撑)计算书10

附件21000*1000钢筋混凝土柱模板验算书20

1、编制依据

1)西安·绿地中心A座施工图纸;

2)《西安·绿地中心A座《施工组织设计》;

3)《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2011版);

5)《建设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JGJ146-2004);

6)《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

7)《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

8)《建筑施工承插型盘扣式钢管支架安全技术规程》(JGJ231-2010)

9)《建筑施工手册》(中国建筑出版社.第四版);

2、工程简介

西安·绿地中心A座项目位于西安市西高新中央商务区,西临丈八二路,南靠锦业路。

总高度270米,总建筑面积约17.2万㎡,地下3层,地下建筑面积40340m2,地上57层,1~4层为商业裙房,建筑面积24257m2,5~57层为办公用房,建筑面积105841m2。

结构形式为:

裙房部分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塔楼采用带加强层的钢管混凝土外框架+立面支撑+型钢混凝土核心筒结构。

裙房具体结构设计概况如下表所示:

序号

项目

结构设计概况

1

结构形式

裙楼地上部分结构形式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2

结构构件截面尺寸

名称

构件尺寸(单位:

mm)

钢筋混凝土框架柱截面尺寸

800×800、800×1000、700×700、500×500等

钢筋混凝土结构梁截面尺寸

450×800、450×750、450×600、450×900等

楼板厚度

120、150、250(空心楼盖)

3

结构层高

裙楼地上

1层5.7m、

2、3、4层5.1m

4

楼梯结构形式

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

3、模板工程施工方案

本方案只针对裙楼地上结构各构件模板进行设计。

地上裙楼模板体系设计:

采用木模体系+插扣式钢管脚手架体系支撑。

木模面板为15mm厚覆膜木模板,模板次龙骨为50×80mm方木,板下次龙骨中心间距不大于200mm,梁下次龙骨中心间距不大于200mm。

主龙骨为Ф48×3.5双钢管,梁侧模加固对拉螺栓直径为Ф16。

架体顶部设置U型支托,底部设置底托或底座。

模板配置量:

地上裙楼按首层、二层梁板满配一层考虑,首层拆模后向三层周转使用,二层拆模后向四层周转使用,模板周转2次。

3.1、模板选型及施工方法

3.1.1、现浇梁、楼面模板

1)裙楼地上部分楼板模板支撑架采用Ф48×3.5插扣式钢管脚手架体系。

模板支架设计:

立杆排距0.9m,纵距0.9m,立杆下垫50mm的木脚手板,步距12m(视层高而定,最大步距不超过1.8m),立杆伸出顶层水平杆中心线至支撑点的长度不超过0.5m,纵横向搭设扫地杆,扫地杆距地为300㎜,插扣脚手架在搭设过程中以没一块板为一个单元进行搭设,待所有单元搭设完毕用钢管扣件将各个单元架体连接成一个整体。

2)楼板底采用50×100mm的木枋,间距为200mm,木枋长度顺着结构宽度方向摆放,木枋上满铺15厚覆膜木模板。

50×100的木枋背楞应垂直均匀放于水平钢管之上且间距不大于200mm。

对于梁宽大于300且梁高大于600的梁的梁下木枋间距不大于150mm;梁侧木枋的间距不大于150mm。

梁高大于600mm的梁侧设置对拉螺杆,对拉螺杆横向间距不大于500mm、竖向间距不大于400mm;

3)现浇梁下模板支撑架两跨立杆基本平面间距为450×900mm,并保证有一排立杆位于梁底,梁底独立支撑立杆通过钢管扣件与两侧板底单元支撑架体连接成整体,当梁轴线间距不合模数时,450mm间距可稍作调整,但不得大于600mm。

见图3.1-2所示。

图3.1-2梁底支撑架示意

4)梁底模板支撑架与板底模板支撑架分开支设,但两片架体交接处必须采用扣件式钢管拉结,拉结点平面间距同插扣架立杆间距,竖向不得少于三道,且应保证立杆基本构架间距不变。

5)横杆在竖向的基本间距不得大于1.8m,沿纵横两个方向满设。

立杆顶部U形支托的螺杆伸出钢管顶部不得大于0.2m。

6)按模板安全技术规范要求,架体与所有框柱要拉结,拉结方式为扣件式钢管抱箍,在竖向每2~3m拉结一道。

7)架体外侧周圈设置由下向上的竖向连续式剪刀撑,架体内部剪刀撑按现场实际情况设置,但至少应在纵横向每隔5~8m设置由下向上的竖向连续式剪刀撑,与地面的夹角宜为45°~60°,在扫地杆、架体中间、立杆顶端下200mm处各设置一排水平剪刀撑,水平剪刀撑按现场实际情况设置,但至少应在水平向每隔5~8m左右设置一道,剪刀撑的斜杆两端与脚手架的立杆扣紧外,在其中间应增加2-4个扣结点。

3.1.2、楼梯模板

采用15mm厚覆膜木模板组成封闭式模板体系,踏步面采用木板封闭,混凝土浇捣后踏步尺寸准确,棱角分明。

由于浇混凝土时将产生顶部模板的升力,因此,在施工时附加对拉螺栓,将踏步顶板与底板拉结,有效地控制其变形,为便于混凝土浇筑密实,在踏步板上面开透气孔,做法如图3.1-3所示。

图3.1-3楼梯模板支设

3.1.3、框架柱模板

框架柱采用15厚覆膜木模板,次龙骨采用50×100mm木方@200,主龙骨双10#槽钢背楞@400,φ16对拉螺栓,柱底部1/3处加双螺帽,在柱脚四面加斜支撑,确保柱子底部不漏浆、跑模。

加固如图3.1-4示意。

图3.1-4框架柱槽钢加固示意

3.1.4、后浇带处模板

根据设计要求,裙楼设有800mm宽温度后浇带,为加快施工速度后浇带均采用内侧铅丝网、外侧钢板网处理。

楼板后浇带模板在本层梁板底模支设时,后浇带两侧设快拆体系支撑(可以在整体拆除模板时保留),以保证梁板板底模拆除后,支撑仍保留并正常工作,避免形成悬挑结构,如下图3.1-5。

图3.1-5后浇带模板处理示意图(与其他支撑断开并保留横向支撑)

3.2、模板的拆除

3.2.1、拆除顺序

模板拆除应遵循先支后拆、先非承重部位后承重部位以及自上而下的原则。

拆下的模板、配件等严禁抛扔,要有人接应传递,按指定地点堆放,并做到及时清理、维修和涂刷好隔离剂,以备待用。

模板的拆除必须接到项目部的拆模通知后方可拆除,严禁私自拆除模板。

3.2.2、梁、板模板的拆除

1)梁侧模的拆除

侧模拆除时混凝土强度以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模而受损坏,预埋件或外露钢筋插件不因拆模碰扰而松动。

2)底模的拆除

底模拆除时的混凝土强度要求见表3.2-1。

表3.2-1拆模混凝土强度要求

构件类型

构件跨度

达到设计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的百分率

≤2

≥50%

>2,≤8

≥75%

>8

≥100%

≤8

≥75%

>8

≥100%

悬臂构件

≥100%

3.2.3、柱模板拆除

当柱砼强度达到1.2N/mm²时,先拆除一块模板,保证拆模时不缺棱掉角方可进行全部模板的拆除。

3.3、模板控制技术措施

1)模板施工前要根据各部位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设计、并验算其刚度、强度和稳定性,使其具备可靠的承受所浇筑混凝土的重量侧压力及施工荷载。

2)模板施工按模板设计对号入座支设,模板制作、运输、安装、拆除设专人负责,并建立混凝土拆模申请制度。

3)梁模板拉通线找直,以确保整体结构棱线顺直,阴阳角方正。

4)模板拼接缝处、梁和柱接头处、门窗塞口处和板接触部位均垫海绵条。

5)浇筑混凝土时派专人负责检查模板,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加以处理。

6)钢筋绑扎和模板施工穿插进行,外墙模板及柱模需用塔吊吊升就位。

必须提高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时时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4、满堂脚手架搭设保障措施

4.1、技术保障措施

1)插扣式钢管进场前应经过检查挑选,盘扣处有裂纹的坚决不允许进入现场。

2)架子搭设到设计高度时由架子搭设人员进行自检;架子搭设完毕后由搭设会同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质检单位对整个脚手架进行验收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3)脚手架的安全性是由架子的整体性和架子结构完整性来保证的,未经允许严禁他人破坏架子结构或在架子上擅自拆除与搭设脚手架各构件。

其中在脚手架使用期间,下列杆件严禁拆除:

主节点处横、纵向水平杆。

4.2、质量保障措施

1)操作人员作业前必须进行岗位技术培训与安全教育。

2)技术人员在脚手架搭设、拆除前必须给作业人员下达安全技术交底,并传达至所有操作人员。

3)脚手架必须严格依据本方案进行搭设;搭设时,技术人员必须在现场监督搭设情况,保证搭设质量达到设计要求。

4)脚手架搭设完备,依据施工组织设计与单项作业验收表对脚手架进行验收,发现不符合要求处,必须限时或立即整改。

5)插口连接验收:

安装后的插碗插口应按随机均布原则进行抽样检查,检查扣件主要看其连接是否紧固,不合格时,必须整体重新插入或靠紧,并经复验合格方可验收。

4.3、安全保障措施

1)操作人员必须持有登高作业操作证,方可上岗。

2)架子在搭设(拆卸)过程要做到文明作业,不得从架子上掉落工具、物品;同时必须保证自身安全,高空作业需穿防滑鞋,佩戴安全帽、安全带,未佩戴安全防护用品不得上架子。

3)在架子上施工的各工种作业人员,应注意自身安全(尤其是在卸料平台上的工作人员);不得随意向下、向外抛、掉物品,不得随意拆除安全防护装置。

4)雨、雪、雾及六级以上大风等天气,严禁进行脚手架搭设、拆除工作。

5)应设安全员负责对脚手架进行经常检查和保修。

(1)在下列情况下,必须对脚手架进行检查:

a.在六级以上大风或大雨后;

b.停用超过二个月,复工前。

(2)检查保修项目:

a.各主节点处各杆件的安装、剪刀撑等构造是否符合本方案的要求;

b.插扣处是否松动;

c.安全防护措施是否符合要求。

6、在脚手架上进行电、气焊作业时,必须有防火措施和专人看护,安全员巡视检查。

7、搭拆脚手架期间,地面应设置围栏和警戒标志,严禁非操作人员入内。

 

附件1楼板模板(碗扣式支撑)计算书

一、综合说明

由于其中模板支撑架高5.45米,为确保施工安全,编制本专项施工方案。

设计范围包括:

楼板,长×宽=10m×10m,厚0.2m。

特别说明:

碗扣式模板支架目前尚无规范,本计算书参考扣件式规范的相关规定进行计算。

据研究,碗扣式模板支架在有上碗扣的情况下,其承载力可比扣件式提高15%左右,在计算中暂不做调整,但在搭设过程中要注意检查,支模架的上碗扣不能缺失。

(一)模板支架选型

根据本工程实际情况,结合施工单位现有施工条件,经过综合技术经济比较,选择碗扣式钢管脚手架作为模板支架的搭设材料,进行相应的设计计算。

(二)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01)。

2、《建筑施工安全手册》(杜荣军主编)。

3、建设部《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

4、本工程相关图纸,设计文件。

5、国家有关模板支撑架设计、施工的其它规范、规程和文件,此外,在计算中还参考了浙江省地方标准《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模板支架技术规程》(J10905-2006)的部分内容。

二、搭设方案

(一)基本搭设参数

模板支架高H为3.3m,立杆步距h(上下水平杆轴线间的距离)取1.2m,立杆纵距la取0.9m,横距lb取0.9m。

立杆伸出顶层横向水平杆中心线至模板支撑点的自由长度a取0.1m。

整个支架的简图如下所示。

模板底部的方木,截面宽60mm,高80mm,布设间距0.2m。

(二)材料及荷载取值说明

本支撑架使用Φ48×3钢管,钢管壁厚不得小于3mm,钢管上严禁打孔;采用的扣件,应经试验,在螺栓拧紧扭力矩达65N·m时,不得发生破坏。

模板支架承受的荷载包括模板及支架自重、新浇混凝土自重、钢筋自重,以及施工人员及设备荷载、振捣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等。

三、板模板支架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验算

荷载首先作用在板底模板上,按照"底模→底模方木/钢管→横向水平钢管→可调托座→立杆→基础"的传力顺序,分别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验算。

其中,取与底模方木平行的方向为纵向。

(一)板底模板的强度和刚度验算

模板按三跨连续梁计算,如图所示:

(1)荷载计算,按单位宽度折算为线荷载。

此时,

模板的截面抵抗矩为:

w=1000×182/6=5.40×104mm3;

模板自重标准值:

x1=0.3×1=0.3kN/m;

新浇混凝土自重标准值:

x2=0.2×24×1=4.8kN/m;

板中钢筋自重标准值:

x3=0.2×1.1×1=0.22kN/m;

施工人员及设备活荷载标准值:

x4=1×1=1kN/m;

振捣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标准值:

x5=2×1=2kN/m。

以上1、2、3项为恒载,取分项系数1.35,4、5项为活载,取分项系数1.4,则底模的荷载设计值为:

g1=(x1+x2+x3)×1.35=(0.3+4.8+0.22)×1.35=7.182kN/m;

q1=(x4+x5)×1.4=(1+2)×1.4=4.2kN/m;

对荷载分布进行最不利布置,最大弯矩取跨中弯矩和支座弯矩的较大值。

跨中最大弯矩计算简图

跨中最大弯矩计算公式如下:

M1max=0.08g1lc2+0.1q1lc2=0.08×7.182×0.22+0.1×4.2×0.22=0.04kN·m

支座最大弯矩计算简图

支座最大弯矩计算公式如下:

M2max=-0.1g1lc2-0.117q1lc2=-0.1×7.182×0.22-0.117×4.2×0.22=-0.048kN·m;

经比较可知,荷载按照图2进行组合,产生的支座弯矩最大。

Mmax=0.048kN·m;

(2)底模抗弯强度验算

取Max(M1max,M2max)进行底模抗弯验算,即

σ=0.048×106/(5.40×104)=0.896N/mm2

底模面板的受弯强度计算值σ=0.896N/mm2小于抗弯强度设计值fm=15N/mm2,满足要求。

(3)底模抗剪强度计算。

荷载对模板产生的剪力为Q=0.6g1lc+0.617q1lc=0.6×7.182×0.2+0.617×4.2×0.2=1.38kN;

按照下面的公式对底模进行抗剪强度验算:

τ=3×1380.12/(2×1000×18)=0.115N/mm2;

所以,底模的抗剪强度τ=0.115N/mm2小于抗剪强度设计值fv=1.4N/mm2满足要求。

(4)底模挠度验算

模板弹性模量E=6000N/mm2;

模板惯性矩I=1000×183/12=4.86×105mm4;

根据JGJ130-2001,刚度验算时采用荷载短期效应组合,取荷载标准值计算,不乘分项系数,因此,底模的总的变形按照下面的公式计算:

ν=0.036mm;

底模面板的挠度计算值ν=0.036mm小于挠度设计值[v]=Min(200/150,10)mm,满足要求。

(二)底模方木的强度和刚度验算

按三跨连续梁计算

(1)荷载计算

模板自重标准值:

x1=0.3×0.2=0.06kN/m;

新浇混凝土自重标准值:

x2=0.2×24×0.2=0.96kN/m;

板中钢筋自重标准值:

x3=0.2×1.1×0.2=0.044kN/m;

施工人员及设备活荷载标准值:

x4=1×0.2=0.2kN/m;

振捣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标准值:

x5=2×0.2=0.4kN/m;

以上1、2、3项为恒载,取分项系数1.35,4、5项为活载,取分项系数1.4,则底模的荷载设计值为:

g2=(x1+x2+x3)×1.35=(0.06+0.96+0.044)×1.35=1.436kN/m;

q2=(x4+x5)×1.4=(0.2+0.4)×1.4=0.84kN/m;

支座最大弯矩计算简图

支座最大弯矩计算公式如下:

Mmax=-0.1×g2×la2-0.117×q2×la2=-0.1×1.436×0.92-0.117×0.84×0.92=-0.196kN·m;

(2)方木抗弯强度验算

方木截面抵抗矩W=bh2/6=60×802/6=6.4×104mm3;

σ=0.196×106/(6.4×104)=3.062N/mm2;

底模方木的受弯强度计算值σ=3.062N/mm2小于抗弯强度设计值fm=13N/mm2,满足要求。

(3)底模方木抗剪强度计算

荷载对方木产生的剪力为Q=0.6g2la+0.617q2la=0.6×1.436×0.9+0.617×0.84×0.9=1.242kN;

按照下面的公式对底模方木进行抗剪强度验算:

τ=0.388N/mm2;

所以,底模方木的抗剪强度τ=0.388N/mm2小于抗剪强度设计值fv=1.3N/mm2满足要求。

(4)底模方木挠度验算

方木弹性模量E=9000N/mm2;

方木惯性矩I=60×803/12=2.56×106mm4;

根据JGJ130-2001,刚度验算时采用荷载短期效应组合,取荷载标准值计算,不乘分项系数,因此,方木的总的变形按照下面的公式计算:

ν=0.521×(x1+x2+x3)×la4/(100×E×I)+0.192×(x4+x5)×la4/(100×E×I)=0.191mm;

底模方木的挠度计算值ν=0.191mm小于挠度设计值[v]=Min(900/150,10)mm,满足要求。

(三)托梁材料计算

根据JGJ130-2001,板底托梁按二跨连续梁验算,承受本身自重及上部方木小楞传来的双重荷载,如图所示。

(1)荷载计算

材料自重:

0.0384kN/m;(材料自重,近似取钢管的自重,此时,偏于保守)

方木所传集中荷载:

(二)中方木内力计算的中间支座反力值,即

p=1.1g2la+1.2q2la=1.1×1.436×0.9+1.2×0.84×0.9=2.329kN;

按叠加原理简化计算,钢管的内力和挠度为上述两荷载分别作用之和。

(2)强度与刚度验算

托梁计算简图、内力图、变形图如下:

托梁采用:

木方:

60×80mm;

W=64×103mm3;

I=256×104mm4;

支撑钢管计算简图

 

支撑钢管计算弯矩图(kN·m)

支撑钢管计算变形图(mm)

支撑钢管计算剪力图(kN)

中间支座的最大支座力Rmax=11.62kN;

钢管的最大应力计算值σ=0.954×106/64×103=14.906N/mm2;

钢管的最大挠度νmax=2.316mm;

支撑钢管的抗弯强度设计值fm=205N/mm2;

支撑钢管的最大应力计算值σ=14.906N/mm2小于钢管抗弯强度设计值fm=205N/mm2,满足要求!

支撑钢管的最大挠度计算值ν=2.316小于最大允许挠度[v]=min(900/150,10)mm,满足要求!

(四)立杆稳定性验算

立杆计算简图

1、不组合风荷载时,立杆稳定性计算

(1)立杆荷载。

根据《规程》,支架立杆的轴向力设计值N应按下式计算:

N=1.35∑NGK+1.4∑NQK

其中NGK为模板及支架自重,显然,最底部立杆所受的轴压力最大。

将其分成模板(通过顶托)传来的荷载和下部钢管自重两部分,分别计算后相加而得。

模板所传荷载就是顶部可调托座传力,根据3.1.4节,此值为F1=11.62kN。

除此之外,根据《规程》条文说明4.2.1条,支架自重按模板支架高度乘以0.15kN/m取值。

故支架自重部分荷载可取为

F2=0.15×3.3=0.495kN;

立杆受压荷载总设计值为:

Nut=F1+F2×1.35=11.62+0.495×1.35=12.288kN;

其中1.35为下部钢管自重荷载的分项系数,F1因为已经是设计值,不再乘分项系数。

(2)立杆稳定性验算。

按下式验算

φ--轴心受压立杆的稳定系数,根据长细比λ按《规程》附录C采用;

A--立杆的截面面积,取4.24×102mm2;

KH--高度调整系数,建筑物层高超过4m时,按《规程》5.3.4采用;

计算长度l0按下式计算的结果取大值:

l0=h+2a=1.2+2×0.1=1.4m;

l0=kμh=1.185×1.664×1.2=2.366m;

式中:

h-支架立杆的步距,取1.2m;

a--模板支架立杆伸出顶层横向水平杆中心线至模板支撑点的长度,取0.1m;

μ--模板支架等效计算长度系数,参照《规程》附表D-1,取1.664;

k--计算长度附加系数,按《规程》附表D-2取值为1.185;

故l0取2.366m;

λ=l0/i=2.366×103/15.9=149;

查《规程》附录C得φ=0.312;

KH=1;

σ=1.05×N/(φAKH)=1.05×12.288×103/(0.312×4.24×102×1)=97.537N/mm2;

立杆的受压强度计算值σ=97.537N/mm2小于立杆的抗压强度设计值f=205N/mm2,满足要求。

2、组合风荷载时,立杆稳定性计算

(1)立杆荷载。

根据《规程》,支架立杆的轴向力设计值Nut取不组合风荷载时立杆受压荷载总设计值计算。

由前面的计算可知:

Nut=12.288kN;

风荷载标准值按下式计算:

Wk=0.7μzμsWo=0.7×0.74×0.273×0.45=0.064kN/m2;

其中w0--基本风压(kN/m2),按照《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的规定采用:

w0=0.45kN/m2;

μz--风荷载高度变化系数,按照《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的规定采用:

μz=0.74;

μs--风荷载体型系数:

取值为0.273;

Mw=0.85×1.4×Mwk=0.85×1.4×Wk×la×h2/10=0.85×1.4×0.064×0.9×1.22/10=0.01kN·m;

(2)立杆稳定性验算

σ=1.05×N/(φAKH)+Mw/W=1.05×12.288×103/(0.312×4.24×102×1)+0.01×106/(4.49×103)=99.722N/mm2;

立杆的受压强度计算值σ=99.722N/mm2小于立杆的抗压强度设计值f=205N/mm2,满足要求。

(五)立杆的地基承载力计算

立杆基础底面的平均压力应满足下式的要求

p≤fg

地基承载力设计值:

fg=fgk×kc=120×1=120kPa;

其中,地基承载力标准值:

fgk=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