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中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89597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中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中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中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中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中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中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2.docx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中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中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2.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中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2.docx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中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2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中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2)

一.选择题

1.教育的经济功能受()的制约。

A.社会经济制度B.社会生产力水平C.科学技术和文化背景D.文化传统

2.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A.政治经济制度B.生产力水平C.科学技术D.文化传统

3.决定教育目的的是()。

A.家长B.学校C.政治经济制度D.文化传统

4.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在()。

A.第一次工业革命后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C.第三次工业革命后D.信息革命后

5.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在()。

A.第一次工业革命后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C.第三次工业革命后D.信息革命后

6.首次提出“人力资本论”的是()。

A.赫尔巴特B.杜威C.舒尔茨D.洛克

7.“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制度属于()。

A.网络教育B.学校教育C.社会教育D.大众教育

8.“平等化”开放式教育是()的特点。

A。

网络教育B.学校教育C。

社会教育D。

大众教育

9.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属于()。

A。

学校精神文化B,学校物质文化C.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D.学生亚文化

10.规章制度属于学校文化中的().

A.学校物质文化B.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C.教师亚文化D.学生亚文化

11.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A.学校的精神和观念文化B.学校的物质文化C.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D.学生亚文化

12.下列()不是学生文化的成因。

A.学生个人身心特征B.同伴群体影响C.师生教育作用D.学校影响

13.学生文化的特征具有()。

A.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B.过渡性、非正式性、单一性

C.直接性、非正式性、多样性D.过渡性、正式性、多样性

14.“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经济,教育的消费是明显的消费潜在的生产,是有限的消费扩大的生产,是今日的消费明日的生产”。

这一认识表明现代教育具有()的特征。

A.科学性B.价值性C.生产性D.未来性

二、填空题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制约()。

3.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4.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

教育()和教育()。

5.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甚至是首要因素。

6.1960年12月,美国经济学家()在美国经济第73届年会所作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稿,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

7.17,18世纪以后,出现了职业的科学家,出现了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被称为()。

8.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和()。

9.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

一是(),二是()。

10.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表达方式:

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二是(),三是()。

11.学校精神文化的四种基本成分是:

认知成分,(),价值成分,()。

12.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多样性,()

1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教育为政治经济的发展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教育可以促进()。

三、简答题

1.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有哪些方面?

2.教育的文化功能有哪些?

3.简述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4.简述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5.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6.简述学校文化的特性。

7.简述学生文化的成因。

8.简述学生文化的特征。

四、论述题

1.新技术革命对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挑战?

请联系实际加以阐述。

2.分析教育与人口状况的关系。

3.教育与社会的功能性关系。

一、选择题

1. B解析:

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是通过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来决定的,教育经济功能的发挥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需要坚实的基础,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刚好能够提供良好的基础和物质条件。

因此,正确答案选B。

2.A解析:

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就意味着掌握了国家政权,就有权利来控制学校教育的领导权,并通过教育方针、政策的颁布,教育目的的制定和教育经费的分配来实现对教育领导权的控制。

因此,正确答案选A。

3. C解析: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具备什么政治方向和思想意识倾向,则是由一定的社会政治制度决定的,体现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教育的目的也就不同。

因此,正确答案选C。

4.A解析:

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工厂开始大量出现,迫切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同时机器在生产中的大量运用,需要接受一定程度教育的劳动力,于是对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也就越来越强烈。

因此,正确答案选A。

5.D解析:

信息革命后,大量新技术的应用,尤其是计算机的普遍使用,需要接受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才能有效操作,同事另外一些新技术的采用也需要劳动力接受过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促使高等教育开始出现大众化的倾向,因此,正确答案选D。

6.C解析:

1960年12月,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美国经济第73届年会所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稿,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这是世界上首次提出“人力资本”的主张。

因此,正确答案选C。

7.B解析:

在传统教育结构的组成中,自下而上的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组成,构成了一个比较完美的"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制度,体系完备,结构紧密。

因此,正确答案选B。

8.A解析:

网络教育是近年来涌现出来的新型教育,通过网络媒介传播教育文化。

网络教育是一种开放的形式,面对所有的人,其受教育对象都是平等的,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教育内容。

因此,正确答案选A。

9.B解析:

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

它包括两种表达方式:

一是学校环境文化,包括校园环境卫生、校园绿化、教育和教学场所等;二是设施文化,包括教学仪器、图书、实验设备、办公设备。

因此,正确答案选B。

10.B解析:

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

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

因此,正确答案选B。

11.A解析:

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学校精神和观念文化对校园文化起着指导和引领方向的作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因此,正确答案选A。

12.D解析:

学校文化的形成原因有五个方面:

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同伴群体的影响;师生的交互作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社区的影响五个因素。

学校因素并不是学生文化的成因。

因此,正确答案选D。

13.A解析:

学生文化的特征主要有四个方面,分别为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由此,可判断出正确答案选A。

14.C解析:

现代教育的发展逐渐与社会生产相结合,教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逐渐体现出科学性的特征,越来越依靠教育科学的指导。

因此,正确答案选C。

二、填空题

1.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2.教育结构的变化;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3.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4.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科学知识

5.人力资本6.舒尔茨

7.“科学的体制化”8.思想观念;行为方式

9.学校环境文化;设施文化10.规章制度;角色规范

11.情感成分;理想成分12.非正式性;互补性13.舆论力量;政治民主

三、简答题

1.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有哪些方面?

答:

教育和文化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任何文化特性或形态,如果没有教育就难以延续。

教育和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本身具有巨大的教育功能

一个人降生在某一特定的文化之中,他从感性到理性,从生存到发展,从审美到情绪等,无一不被一种特定的文化所浸染、熏陶。

(2)文化直接影响课程内容

精神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最直接的方面就是学校课程内容(各门学科),它正是文化的一部分。

可以将某一种新思想、新认识、新的科学成果等直接移植为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取舍并不完全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国家财富的多少制约,还与文化发展有直接关系。

(3)“校园”文化是潜在的、稳定的教育因素

学校教育既是一种文化形式,那么,我们常说的“校园文化”就是一种潜在的、稳定的、持续的教育因素。

学校秩序、环境卫生状况、师生关系、师生员工的仪表修饰,甚至是教态、对学生的感情等,都对学生的人格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人们的教育观念又与整个社会观念有关,而观念其实也是文化。

总之,文化对教育的支配、影响是直接的、整体的,研究教育不可不重视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2.教育的文化功能有哪些?

答:

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教育是文化传输的重要工具,既是文化传递的重要工具,又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

教育传递着文化,因而使得新生一代能较为迅捷、经济、高效地占有人类创造的精神文化财富的精华。

如果人类文化不从上一代传递给下一代,那么人类文化就得不到保存、积累和发展。

教育传递文化,将人类的精神财富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成为整个生命的一部分,人类的精神财富便有了具有再生功能的“保险库”。

(2)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

文化既然可以传递,也就可以传播交流。

文化的传播,一般指某一社会文化共同体的文化向另一社会文化共同体的传输过程,是单向的;而文化的交流,则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文化共同体的文化相互传播,是双向的或多向的。

文化的传播交流,可以通过教育、战争、贸易、移民等途径和手段来进行,学校教育被公认为最有效的手段。

教育是使人学会更好地进行交流,并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吸取益处的重要工具。

(3)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

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即教育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摒弃社会文化的糟粕,发扬其净化,这就需要教育对“文化”进行筛选,把经过选择的文化传递给下一代,以促进文化的进步和发展,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是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动因,因而教育对文化也具有提升的功能。

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意味着价值的取向与认知意向的转变,并且是为了文化自身的发展与进步,学校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价值的引导工作,它摄取文化的净化作为教育的内容,提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观念,态度与知识,技能,并通过乙烯利价值标准和评价手段进一步保证和强化这种选择的方向性。

(4)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不断地更新与创造文化。

教育通过传递已有文化,使个体“社会化”与“文化化",并培养,早就与文化发展相关的个性和创造力,从而使文化能够得以发展和更新。

也就是说,通过教育,把人类已有的精神财富内化为个体的相关精神财富,使他们具有参与文化生活的能力,并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文化表现方式和创造能力。

新的一代,通过教育可以迅速儿有效地占有人类全部文化的精华,然后即可站在前辈的肩膀上进行新的创造。

(5)教育的文化分层功能

这一功能是由社会文化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社会文化这一双向互动的结构模式所决定的。

在教育普及的现代社会,每个青少年在他们正式作为一定社会文化共同体中的一员以前,都必须先经过学校的选择。

教育之所以具有文化分层功能,是因为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教育赋予不同的个体以一种特殊的“文化身份”,包括社会期望、自我认同、自我期望、价值观念、知识和智能结构等,从而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共同体内扮演着相应的角色。

3.简述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答:

科学对教育技术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科学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者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影响到他们对教育内容、方法的选择和方法的运用,也会影响到他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教育过程中教育机制的设定。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一方面,科学发展正日益揭示出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从而使教育活动遵循这种规律;另一方面,科学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上的广泛运用,使教育对象得以扩大,每次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极大地促进了教育数量的发展。

(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科学技术可以渗透到教育活动的所有环节中去,为教育资料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各种必要的思想基础和技术条件。

学校类型、规模的扩大,教育设施的兴建,教育内容的记载与表达方式,教学用具与器材的制造等,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作用。

4.简述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答:

科学技术对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反过来,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是指将科学生产的主要产品经过合理的加工和编排,传授给更多的人,使他们能充分地掌握前人创造的科学成果,为科学知识再生产打下基础。

科学知识再生产有多种途径,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

教育作为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其作用一方面在于科学的继承与积累,把前人创造的科学知识加以总结和系统化,一代一代的传下去;另一方面在于科学的扩大再生产,把前人创造的科学知识传授给新的一代,使他们能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产生出更新的科学成果。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早先,科学研究只是少数人的智力游戏活动,是为了好奇心的满足。

17、18世纪以后,出现了职业的科学家,出现了专门的研究机构,这被称为“科学的体制化”。

它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教育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从事着直接的科研工作,这在高校里尤为突出。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教育向科学提出将科学成果在教育上应用技术化的要求,从而丰富科学技术的活动,扩大科学技术的成果。

5.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答:

信息技术是人类现代文明和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①信息技术改变着知识的数量观念。

信息技术把图书馆微型化,将世界上无数大型图书馆通过网络搬进电脑、搬进个人的家里。

个人之间在知识上的差距,一位教授和一位小学生在知识上的差距,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②信息技术改变着知识的质量观念。

根据专家统计,二战以来,知识的陈旧周期不断缩短,进入90年代,每隔四年,就有75%的知识被更新。

(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教育过程在本质上成为一种选择过程,电脑和网络以及其他多媒体设备成为教育的中介,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发送信息,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接受信息。

原有意义上的固定场地、固定班级、固定活动的学校形式,将成为学生进行社会交往的处所,而知识的学习将让位给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信息技术。

(3)信息技术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①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可以根据学习者的情况自动生成相应的教学进度,确定相应的针对个人的评价标准,实现教育的个性化,使因材施教的理想真正成为现实。

②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根据学习者的目标、选择和努力程度给予不同的反馈,给予象征性的奖励和惩罚。

在人机系统中,没有学习者的积极反应,教学活动将会终止,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是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③信息技术将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信息技术将使面对面的教学成为偶尔的情况,知识与长者和德者完全分离,教育中无法避免的师生尊卑差异将完全可以避免,这将极大地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学生积极人格的养成。

6.简述学校文化的特性。

答: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其特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学校是一个社会组织,组织现象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现象。

每个组织虽然都是更广大的社会文化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受制于更广阔的社会需求,受制于社会所确立的总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支配,但由于每一个组织的内外环境、构成因素和历史传统等都各不相同,因而经由自身的运作,会形成其自身独特的文化模式,即形成独特的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文化从整体上来讲,都是整合为一的,有着整体性的特点,作为学校文化来说,这一特点表现得尤为突出。

这是因为学校有着明确的价值取向和目的要求,它是以学校内部形成的内化了的观念为核心,以预定的目标为动力,通过一系列活动形成的多层面、多类型的文化。

它明确地对违反预定价值规范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拒斥,对符合者予以接受、褒扬,使得学校的文化及其成果大多是在一定价值取向的影响支配下完成的。

(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学校本身就是文化传统的产物,它又是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的,是经过历史的积淀、选择、凝聚、发展而成的,它负载着深厚的文化,在某些方面是文化精神、要求的集中体现。

学校文化的这一特征,突出地表现在它所使用的教材或者传递的教学内容上。

作为教师与学生活动中介的教材,是千百年来文化的积聚,它所呈示的知识经验,是人类文化已有成果的提炼和概括。

学校是人类文化的储存地,它除了把文化储存在书本、音像出版物等物质形态上以外,还集中了一大批创造文化、传递文化的教师,他们是文化的活生生的拥有者。

(4)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

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可以再细分成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以及学校领导者亚文化、教师亚文化、学生亚文化、学校职工亚文化以及课程亚文化和活动亚文化等等。

校园文化特别是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

尤其是对学生个性和品德的陶冶和导向功能,是其他教育形式所难以替代的。

7.简述学生文化的成因。

答:

学生文化的形成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这表现在学生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由于特定的身心发展的需求,有着一些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同时也表现在某些学生由于身心方面的显著特征,在其生活经历中会形成不同于其他学生的文化特征。

(2)同伴群体的影响

学生多处于青少年时期,有着自己交往的同年龄的群体,在这种群体中,会形成一些共同的价值规范等,构成一种与成人文化不同的文化形态。

(3)师生的交互作用

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活动,是学校生活中一个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

在这种交往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形式不同,学生的反映也就随之各异。

(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学生所处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是制约学生文化特征的又一重要因素。

社会经济地位一般都有着一些特定的思想观念、价值规范等,学生生活在家庭中,其思想、行为也难免受家庭的影响。

(5)社区的影响

学生生活的社区对其文化的形成也产生着一定的影响,社区作为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一般总会形成与社会共同体相应的规范与制度,它使得生活在其中的学生在有意无意之中习得了社区的文化特征,并把它带到学校中来。

8.简述学生文化的特征。

答:

学生文化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

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学生从儿童迈向成人的一种过渡性的产物。

一方面,它表现为与成人相异的一些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反映出其要求自主、独立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受教师的引导及家长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认同着成人的价值观念。

(2)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

学生文化往往都是在日常的相互交往中,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结为一个群体而表现出来。

同时,它对学生所形成的影响也是非正式的,学生文化中蕴含着学生群体的价值和规范,这些文化特征构成一种“环境”,影响着处于这种文化情境中的每一个学生,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习得了这种文化。

(3)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

学生文化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他们可能会因共同的种族、民族等特征,结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群体,也可能会因共同的社会经济背景而形成独特的社会阶层文化;他们可能会因性别间的差异,在学校中表现出不同的性别文化特征,也可能会因年龄的不同,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显现出不同的社会文化需求。

(4)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

从整个学校文化来讲,学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是对学校文化的一种互补。

人的生活是多侧面、多色彩的,人的主观能动性也是不断地在发挥着作用,从学生文化的不同类型和样式上来讲,年龄文化、性别文化、同伴文化等,也是在发挥各自作用的同时纠结在一起互为补充的。

四、论述题

1.新技术革命对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挑战?

请联系实际加以阐述。

答:

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对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提供了教育迈向一个新阶段的机遇,深刻地改变着人们关于教育的旧有观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能力本位主义

以往的科技革命都以解放人的体力为要务,新科技革命则旨在解放人类的脑力,把人的智慧从繁重的记忆负担中解放出来。

这场革命对教育提出的首要课题就是:

从知识教育转向能力教育,从结论教育转向方法教育。

(2)个别化模式

新科技革命对传统的大一统的培养目标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传统的大规模工业生产,有一显著的特点是生产同样的产品,规格一律。

但是,在新科技革命时代,人工智能控制的机器可以很便利地更改预先的设计和流程,使一种规格的产品迅速地转型为另一种规格的产品,从而实现生产的非标准化和多样化。

新的教育革命可能会有一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培养目标的个性化。

它要求教育要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个别差异,使培养目标定向于特定的个人,使个体的教育产品表现出独特的品质和性格。

(3)广泛采用高科技教学手段

新科技革命将为教育提供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彻底改变口耳相传的传统方式。

比如:

计算机辅助教学得到广泛应用,并将开发出更多的教学软件和专家系统。

在高科技教学手段普遍采用之后,学校承担传统教学的职能,或者说是传授知识的职能将逐渐减弱,学习组织、学习指导、学习服务职能将逐渐加强,而与教育无关的一些社会部门,诸如企事业单位及至家庭,将参与甚至承担越来越多的教学工作。

(4)高情感、高创造的教育

新科技革命不仅通过物质手段更新教学技术和形式,而且还会以新的思想和观念来影响人,并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为达到这一要求提供物质上的保证。

技术越先进,对人的素质和文明程度的要求就越高。

因此,新教育革命除了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之外,必将要求更加重视高情感的教育。

但是机器的作用主要限于事实性知识的教学,并不能胜任能力培养和方法的训练,只能代替教师的部分机械性的劳动,而不能代替教师的创造性劳动。

新教学技术的重大优点是能使教师们从单纯的传授知识的工作中摆脱出来,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致力于作为一个教育者所应负的使命。

2.分析教育与人口状况的关系

答:

教育与人口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人口状况影响和制约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的人口功能也十分重要,三者的关系具体分析如下:

(1)人口状况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①人口数量印象教育规模。

社会的人口数量是在不断变化的,其变化的速度可用增长率来表示,人口增长率影响教育发展规模,进而影响教育质量。

②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人口的年龄构成制约着各级教育发展的规模与进程;人口就业结构制约着学校教育结构;人口地域分布制约着学校布局。

③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人口质量对教育调整的影响表现为间接和直接两个方面;直接影响是指入学者已有的水平对教育质量的总影响;间接影响是指年长一代的人口质量,从而影响以新生一代为教育对象的学校的教育质量。

(2)教育的人口功能

①教育可减少人口数量,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

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很多,发展教育是其中之一,而且被认为是起长远作用的手段。

②教育可提高人口素质,是改变人口质量的手段之一。

人口素质是由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三个方面的内容构成的,它们都与教育息息相关。

通过教育,可以提高人口的身体、科学文化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