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诸城市届高三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84779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9.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诸城市届高三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山东省诸城市届高三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山东省诸城市届高三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山东省诸城市届高三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山东省诸城市届高三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诸城市届高三月.docx

《山东省诸城市届高三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诸城市届高三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诸城市届高三月.docx

山东省诸城市届高三月

山东省诸城市2013届高三12月月考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A或B.)涂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将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全球通史》中提到“随着经济商品化,土地成为可以自由买卖的一种财产。

富有的商人获得了大笔地产,贵族们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不再像过去那样向村社头领收取一定量的地租,而是派人直接向农民索取更多的地租。

”古代中国开始出现这种现象之时,政治上主要表现为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B.开始实行分封制

C.分封制被严重破坏D.中央集权制确立

【答案】C

【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政治与经济。

材料反映了土地私有制出现和确立,该现象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政治上宗法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

2.“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

”材料主要反映了

A.商人的逐利投机行为B.作者的重农抑商思想

C.商人富裕祥和的生活D.男耕女织方式的瓦解

【答案】B

【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政策。

材料认为商人不劳而获,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结合所学判断应为重农抑商政策。

3.《西都杂记》称:

“西都禁城街衢,有执金吾晓暝传呼,以禁夜行,惟正月十五夜敕许驰禁前后各一日,谓之放夜。

”依据上述材料,以下理解分析正确的是

A.西都的城市功能仍以政治功能为主

B.西都城内商业活动已打破坊、市的界限

C.街衢是指当时北宋著名的商业街

D.西都的商业活动已取消了时间限制

【答案】A

【解析】考察在古代中国的商业与城市。

材料反映西都严格执行“禁夜”政策,一年只有三天放禁,其余夜间居民不得在居住的坊里从事其他活动,即政府对城市的各项活动严格限制,据此可判断西都的城市功能仍以政治功能为主。

4.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著名的“唐宋变革说”,指出从唐到宋,中国进入到一个彻底削平封建割据和贵族势力的“君主一平民”二元结构时代,平民力量开始得到培植。

支持“平民崛起”这一结论的历史依据不包括

A.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B.世俗文化的兴起

C.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D.租佃关系的出现

【答案】D

【解析】考察古代中国——唐宋时期社会的发展,租佃关系出现于春秋时期,唐宋时期进一步普遍化。

5.据成书于清代的《华西邹君记》记载,苏州有一邹姓富户立下遗嘱将名下一千亩土交给儿子,其余三千亩捐给义庄,以接济族人。

这主要表明

A.重农思想影响工商业发展B.人们注重对私有财产的支配

C.租佃经营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D.宗族制度在古代有重要意义

【答案】D

【解析】考察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宗法制的影响。

宗法制是把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一种措施,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比如重视宗族关系、祭祖等思想。

材料“接济族人”,体现了对宗族关系的重视。

6.《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

汉时,不允许皇帝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皇帝观看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则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

这最能说明

A.历朝皇帝关注史书编纂B.《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D.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答案】D

【解析】考察古代中国君主专制的加强。

材料体现了皇帝从不允许观看到开先例再到惯例再到清朝停止编纂,反映了皇帝的权力不断加强。

7.有位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皇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此后,西方崛起和东方没落明显加快。

该学者观察问题的着眼点主要是

A.政权发生更替B.社会形态转变C文化途径迥异D.国力对比变化

【答案】B

【解析】考察近代世界的社会转型。

结合时间17世纪40年代,是世界历史的转型时期。

朝灭亡,随之建立起清朝,封建专制制度逐渐强化,而此时英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致使东西方差距逐渐拉大。

8.有学者称;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几个满足的因素。

当时有评论家评论说“知道美洲对钉子的需要量的人,如果没见到过美洲极大量地用木头建造的房屋,是会感到惊异的……”。

从这段评论中我们判断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哪方面的支持

A.技术支持B.原料的支持C.资本支持D.市场需求

【答案】D

【解析】考察近代世界的工业革命。

新航路开辟后随着西方国家殖民扩张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对商品需求不断增加,促使技术革新,以满足市场需求,从而引发技术革命,即“需求导致工业革命”。

9.著名历史学家巴林顿·摩尔指出:

“没有新的原则在17世纪的成功实施,就难以想象英国社会如何能够在18、19世纪和平地实现现代化”。

这里“新的原则”是指

A.议会至上B.和平渐进C.自由平等D.分权制衡

【答案】A

【解析】考察近代世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结合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史实,17世纪,英国通过光荣革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逐渐建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英国和平的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10.下列图表内容与人类工业化进程有关,左侧是史实陈述,右侧是对陈述的推论。

其中这些推论正确的有

A.l个B.2个C.3个D.4个

【答案】C

【解析】考察近代世界的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使生产经营模式发生变化,从手工工场到工厂制度的建立。

工厂制度确立,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当然其中存在剥削严重等现象,但不能笼统地说工厂制度是工业革命的负面产物。

11.下表是1830~1985年英美进口关税率(%)

下列关于英美关税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①在贸易保护政策下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②工业革命成就了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

③美国为应对经济危机提高关税④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使关税逐步降低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考察近代世界的工业革命。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题干反映时间尚未成立,所以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使关税逐步降低说法错误。

12.1889年湖广总督张之洞指出“机器纺纱布局司机者,一人掌管数机,须终日直立奔走,缠足者不能为也;机器缫丝局其司盆者,亦须久立,缠足者亦不便。

”此事说明

A.工业文明冲击传统农业文明B.推行洋务运动需要改变纲常伦理

C.资本主义的萌芽D.晚清女权运动蓬勃兴起

【答案】A

【解析】考察近代中国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中兴办近代工业,材料反映了农耕文明下的生活习俗不适应近代工业文明下的社会生产,体现了工业文明冲击传统农业文明,推动生活习俗的改变。

13.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危机中的变革》一书中指出:

“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

下列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B.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并发展

C.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D.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

【答案】D

【解析】考察近代中国的列强侵华战争。

新思潮、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出现在鸦片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甲午战后中国人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维新思潮兴起。

14.史学家郝延平在《由守旧到革新》一文中谈道:

“中国对西方称呼由19世纪60年代前的‘夷务’,到七八十年代改称‘洋务’,和‘西学’为主。

”该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由以中国为中心到以西方为中心的变化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答案】A

【解析】考察近代中国的西学东渐。

从夷物到洋务再到西学,反映了人们从鄙视西方文化到客观的看待,体现了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的过程。

15.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右侧广告在中国最早有可能出现在

A.19世纪初期

B.19世纪中期

C.20世纪初期

D.20世纪中期

【答案】C

【解析】考察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结合广告,反映了不缠足、婚俗变化等社会生活的变化,结合所学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16.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杨天石在评价辛亥革命时说:

“中国的辛亥革命其实就是两百年前法国大革命的翻版,革命本身是流血是破坏,但辛亥革命最后走向了和平解决,这里面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

”由此可见

A.作者不认同因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而致辛亥革命失败

B.作者主张革命就一定要和反动势力鱼死网破

C.作者在思考中国革命,与世界背景的问题无关

D.作者不是从人民本位的立场去回看这一段历史

【答案】A

【解析】考察近代中国的辛亥革命和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材料认为辛亥革命后期走向和平解决“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而不是传统的由于资产阶级软弱性、妥协性导致。

17.近代中国工业十分落后,农业机器主要依赖进口。

下表反映了辛亥革命后20年间机器进口的状况,分析形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每5年平均机器和工具年进口值单位:

1000海关两

A.国民政府的倡导

B.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C.在“爱用国货”思想的影响下,农民自觉抵制进口农机具

D.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壮大,抵制了农机具的进口数量

【答案】B

【解析】考察近代中国的经济。

通过材料分析可知农机具在进口的机器和工具中占的比值逐渐增加,,所以CD不符合材料,究其根本原因中国近代经济虽产生并取得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18.下框材料选自民国二十二年第二期《申报月刊》。

它阐述的“统制经济”思想在当时的中国影响较大,其客观因素是

A.主要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

B.国内通货急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

C.国民政府“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展开

D.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波及中国

【答案】D

【解析】考察近代世界的经济大危机。

题干时间民国二十二年,即1912+22—1=1933年,材料问“客观因素”,结合当时背景可选出第四项。

19.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通过《禁止污蔑太平天国案》,蒋介石曾赞;“太平天国之历史,为十九世纪在东方第一光荣之历史。

”1930年后国民党政权对太平天国运动则进行了全面否定和批判。

导致这种转变的原因应该是

A.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B.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的兴起D.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答案】C

【解析】考察近代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结合题干时间“1929——1930”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局部抗战开始,国民大革命失败在1927年,D项材料无体现。

1927——1937年时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3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的兴起。

20.近年披露的《蒋介石日记》记录了他访苏时的所见:

“一、儿童教育周密;二、工人皆施军队教育;三、小工厂租给私人。

”据此推断,蒋介石访苏的时间和目的最有可能是

A.1918年,代表国民党参加十月革命胜利一周年庆典

B.1919年,五四运动后赴苏俄学习救国思想

C.1923年,受孙中山委派寻求苏联对中国革命的帮助

D.1940年,寻求苏联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答案】C

【解析】考察现代世界——苏联的新经济政策。

题干中的信息“小工厂租给私人”,即允许私人资本家存在,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经济模式内容可知此时为新经济政策实施时期,所以选C。

21.钱乘旦在《现代化与中国的世界近现代化史研究》中认为:

“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

下列各项能体现“现代化复杂属性”的有①苏俄新经济政策②苏联斯大林模式③美国罗斯福新政④中国的改革开放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考察现代世界经济——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的斯大林模式采用单一的公有制为基础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形式,所以只姓“社”。

22.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

“苏维埃政权十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十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十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

这表明

A.列宁已经认识到计划和市场的本质

B.列宁改变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论.

C.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改造社会主义

D.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答案】D

【解析】考察现代世界经济——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材料“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和社会主义政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

23.据张君劢《史泰林治下之苏俄》载:

“民国十七年春,俄国国营农场经理马克维次,有多余不用的机犁百架,召集附近村落的农民,许租给他们使用,而以他们所有的土地,共同耕种为条件。

”这种做法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A.提高了农民自主经营的积极性B.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C.推动了农业集体化的进程D.奠定了国内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

【答案】C

【解析】考察现代世界经济——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民国17年,为公元1928年,结合所学知识,苏联此时逐渐形成了斯大林经济体制,在农业领域实行农业集体化,材料这一现象推动了农业集体化的进程。

24.1937年5月24日,罗斯福在向国会提交关于最低工资、最高工时立法的咨文中说:

“我们知道,当我们工人的一大部分还没有就业的时候,超时工作和低水平的工资是不能提高国民收入的。

”列措施中最能体现罗斯福上述思想的是

A.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老人、残疾人、失业者和儿童提供社会保障

B.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C.推行“以工代赈”,建立专门政府机构,兴办公共工程

D.调整农业政策,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答案】B

【解析】考察现代世界经济——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包括:

整顿金融财政、调整工业生产、调整农业生产、举办公共工程和以工代赈。

结合材料内容,属于调整工业生产内容。

25.2010年美国历史学家伯顿·福尔索姆出版了《罗斯福新政的谎言》一书,从是否符合史实的角度看,最不可能成为支持作者观点的是罗斯福新政:

A.“对企业界精英充满仇恨”B.“对劳资关系置若罔闻”

C.“浪费性支出严重”D.“为获取政治利益而投机”

【答案】B

【解析】考察现代世界经济——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内容是用国家的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缓和社会矛盾,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

“对劳资关系置若罔闻”严重违背了历史史实。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题卷中(除题目有特殊规定外)。

2.答卷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26题11分,27题10分,28题12分,29题12分,共50分。

26.制度并非一成不变的,对旧有制度的调整是历史不断进步的重要表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1分)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唐两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请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4分)

材料二:

“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

……中国的首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不能衔接。

……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产生;只有私人军事力量可以在青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

(2)材料二中旧体制“已拆卸”和“不能衔接的新制度”分别指什么?

试分析“拆卸”时期的国内背景。

(4分)

材料三:

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

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权力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3)结合史实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3分)

【答案】

(1)秦汉: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唐朝:

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省六部制)。

举例: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

(2)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民族危机的加剧;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

(3)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

【解析】考察古今中外政治制度的调整、演进。

(1)问结合所学秦朝开创了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隋唐时期中央集权制逐渐成熟、完善;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具体表现为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

(2)问考察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影响,辛亥革命在政治上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国;国内背景注意从经济、政治、思想三方面回答;第(3)问考察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发展、完善的过程,注意每一阶段的标志性事件。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分)

材料一:

盛泽镇,“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四方大贾云集,镇上陆续开设众多典当、钱庄,银钱交易盛行,商业资本活跃。

《醒世恒言》施复夫妇故事即以此为发生地,施家本有一织机,凭织绸度日,因织品上佳,群相购买,不十年,另置织机数十台,雇人织绸,成大织户。

盛泽镇终以“日出万绸、衣被天下”闻名于世,有“绸都”之称。

(1)根据材料一,概括“盛泽镇”经济发展特点。

(3分)

材料二:

与“晋商”、“徽商”等这些依附于农业文明与封建集权制度之上的商帮不同的是,“闽商”是一个在封建集权与农业文明之外(或者称之为“边缘化”)的最具有商业意识、与国际视野的商人群体。

明清时期,当“晋商”、“徽商”成为封建集权的附庸、成为“红顶商人”的时候,“闽商”却是一帮封建王朝的“弃民”,是封建王朝“海禁”政策视角下的“走私者”。

——张燮飞《闽商文化的特征与现实意义》

(2)据材料二指出,与“晋商”、“徽商”相比“闽商”具有哪些不同的特点?

试结合福建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等分析原因。

(4分)

材料三:

国家军事、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大大超过生产人口的消费;生活性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大大超过正当性消费。

四大比例失调,消费重心严重倾斜,说明这是一种在大一统集权统治体制下才可能产生的,具有强烈政治军事色彩的,畸形病态的社会消费结构。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3)分析材料三反映的中国古代社会现象及其产生的根源,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现象的消极影响。

(3分)

【答案】

(1)私营手工业发展;形成了专门的工商业市镇;银钱交易盛行,商业资本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不同:

“晋商”、“徽商”依附于农业文明,而“闽商”依附于海洋文明;“晋商”、“徽商”是封建经济的补充和附庸,而“闽商”更具有商业意识和国际视野。

原因:

枕山面海的地理环境,使福建与内省的陆上交通极不方便,而海运则成为与省外交通的特殊优势,海外贸易较发达。

(3)现象:

社会消费结构呈畸形病态。

根源:

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消极影响:

造成生产资本短缺,不利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

(4分)

【解析】第

(1)问考察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状况,注意结合材料概括“银钱交易盛行,商业资本活跃”“雇人织绸”。

(2)问从材料“与“晋商”、“徽商”等这些依附于农业文明与封建集权制度之上的商帮不同的是,“闽商”是一个在封建集权与农业文明之外……”“明清时期,当“晋商”、“徽商”成为封建集权的附庸……”可概括二者不同,注意从福建靠海、海外交通、贸易等方面回答,第(3)问现象根据材料简单概括,原因“说明这是一种在大一统集权统治体制下才可能产生的”,其消极影响从对生产长期发展方面回答即可。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一:

明清政府极力控制、压迫商人阶层,这是中国社会同西方社会根本的、最有意义的差别。

——《全球通史》

(1)中西方“根本的、最有意义的差别”具体表现是什么?

对本国经济的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4分)

材料二:

“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了。

——《春蚕》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分)

材料三:

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

能赶上西洋人吗?

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

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

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因为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3)近代前期,有哪些先进中国人分别是如何“利用科学和机械的”?

又是如何去“组织近代民族国家”的?

(6分)

【答案】

(1)差别:

中国:

重农抑商;海禁。

西方:

鼓励商业发展;殖民扩张和掠夺。

(4分)

    影响:

中国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逐渐脱离世界。

西方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分)

(2)现象:

自然经济受到冲击。

原因:

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4分)

(3)洋务派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兴办近代企业。

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进行变法维新;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

【解析】第

(1)问结合所学“明清政府极力控制、压迫商人阶层”采取了重农抑商、海禁政策,而此时的西方鼓励商业发展,对外殖民扩张和掠夺;政策的影响结合所学回答即可;

(2)问材料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受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第(3)问近代前期(1840——1919年)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历程,一是地主阶级学器物,一是资产阶级学制度。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一:

这些巨大的建筑物,高耸于人们的住所之上,隔绝了空气和阳光;它们像不散的浓雾一样包裹着人们。

城市的这一边住的是奴隶,那一边住的是老爷;那一边属于富裕的少数人,这一边属于贫穷的绝大多数人……这里人性获得了最为充分也最为野蛮的发展;这里创造了文明的奇迹,文明之人却几乎沦回野蛮人的境地。

(1)材料中的“奴隶”和“老爷”分别喻指什么?

材料运用了哪些视角来观察当时的英国?

(5分)

材料二:

从1763年至1914年的一个半世纪,作为欧洲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霸权时期,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据有显著地位……欧洲之所以能进行这种前所未有的扩张,因为三大革命——科学革命、……给了欧洲以不可阻挡的推动力和力量。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除科学革命外还有哪些因素“给了欧洲不可阻挡的推动力和力量”(从政治和经济角度)?

欧洲“这种前所未有的扩张”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4分)

材料三:

近500年来发生过三次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