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第二十八讲妇儿科 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84704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学第二十八讲妇儿科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针灸学第二十八讲妇儿科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针灸学第二十八讲妇儿科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针灸学第二十八讲妇儿科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针灸学第二十八讲妇儿科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针灸学第二十八讲妇儿科 2.docx

《针灸学第二十八讲妇儿科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学第二十八讲妇儿科 2.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针灸学第二十八讲妇儿科 2.docx

针灸学第二十八讲妇儿科2

新 疆 医 科 大 学 教 案 首 页

编号:

32

课程名称

针灸学

专 业

中医医疗

班 级

主讲教师

苏菲娜

计划时数

2学时

专业层次

本科

专业技术职称

助教

编写时间

章节名称

第三章治疗各论第一节妇儿科病证

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胎位不正*、滞产

使用时间

教学目的

与要求

1、熟悉掌握月经不调、痛经、带下、胎位不正重点病症的概念、病因病机,掌握其辨证分型、针灸治疗原则、处方、配穴及方义。

2、了解经闭、崩漏、滞产等一般病症的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熟悉其针灸治疗。

重点与难点

1、重点为月经不调、痛经、带下、胎位不正等病症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分型

2、难点为月经不调、痛经、带下、胎位不正等病症针灸治疗原则、处方、配穴及方义

教学内容

更新情况

1、重点讲授月经不调、痛经、带下、胎位不正重点病症的概念、病因病机,掌握其辨证分型、针灸治疗原则、处方、配穴及方义。

2、了解经闭、崩漏、滞产一般病症的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熟悉其针灸治疗。

3、重点病证结合临床病例讲授

教学方法

组织安排

课堂讲授为主。

1、复习、提问上节课内容3—5分钟;2、对月经不调、痛经、带下、

胎位不正等病症概念、病因病机及其辨证分型、针灸治疗原则、处方、配穴及方义40

分钟左右;3、对经闭、崩漏、滞产病症概念、病因病机及其辨证分型、针灸治疗原则、

处方、配穴及方义40分钟;4、小结3—5分钟;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基本教材

和参考书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

《黄帝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针经指南》《针灸问对》《中国针灸》、《针刺研究》、《上海针灸》、《针灸临床杂志》

集体备课

教研室

审查意见

同意

上次授课内容复习提问:

(一)、提问:

1、便秘、脱肛、癃闭、水肿、遗精的诊断、病因病机、辨证分型。

2、便秘、脱肛、癃闭、水肿、遗精的针灸治法、处方、方义及随症配穴。

(二)、上次课内容梗概:

便秘、脱肛、癃闭、水肿、遗精的诊断、病因病机、辨证分型;针灸治法、处方、方义及随症配穴。

 

第二节妇儿科病证

一、月经不调

一、定义

月经不调是指月经的周期、经色、经量、经质出现异常改变,它包括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

二、病因病机

月经多与肾、肝、脾有密切关系,肾气旺盛,肝脾调和,冲任脉盛,则经血按时而下。

若素体阳盛,过食辛辣,热扰冲任;或肝郁化火,热扰血海;或久病阴亏,阴虚内热,热扰冲任;或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思虑伤牌,因而统摄无权,冲任不固,而致月经先期。

若外感寒邪,血为寒凝;或久病伤阳,影响血运,或久病体虚,阴血亏损;或饮食劳倦,思虑伤脾,化源不足,而致月经后期。

若情志抑郁,疏泄失常。

或肝气不疏,血为气滞;或肾气亏虚,失其封藏,冲任失调,以致血海溢蓄失常,使月经先后无定期。

现代医学认为,月经受垂体前叶和卵巢内分泌激素的调节,而呈现的有规律的周期性子宫腔流血。

如丘脑下部一垂体一卵巢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失去平衡,则导致其功能异常而产生月经不调。

三、辩证分型

1.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7日以上,甚至10余日一行。

月经量多、色谈、质稀,神疲肢倦,心悸气短,纳少便溏,舌淡,脉细弱者,为气虚证;月经量少或量多、色红、质粘稠,两颧潮红,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脉细数者,为虚热证;月经量多,色深红或紫,质粘稠,伴面红口干,心胸烦热,小便短黄,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数者,为实热证。

2.月经后期月经推迟七日以上,甚至4o—5o日一潮。

量少色黯,有血块,小腹冷痛,得热则减,畏寒肢冷,苔薄白,脉沉紧者,为寒实证,经期延后,月经色淡红而质稀,量少,小腹隐隐作痛,喜热喜按,舌淡苔白,脉沉紧者,为虚寒证。

3.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或提前或错后,经量或多或少,色紫黯有块,经行不畅,胸胁乳房作胀,少腹胀痛,时常叹息,暧气不舒,苔薄白,脉弦者,为气滞,经来先后不定,量少色谈,腰骶酸痛,头晕耳鸣,舌淡苔白,脉沉弱者,为肾虚证。

四、治疗

1.刺灸法

(1)月经先期

治则:

清热调经。

处方:

关元血海.

方义:

本方重在清热活血、通调冲任。

关元为任脉经穴,足三阴经之交会,故为调理冲任要穴;血海调理血分。

两穴相配,冲任调和,经血按时而行。

随证配穴:

实热配太冲,虚热配三阴交、太溪,气虚配足三里、脾俞、气海,心烦配神门,月经过多配隐白。

操作:

毫针刺,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气虚者针后加灸或用温针灸,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1疗程。

(2)月经后期

治则:

温经散寒,和血调经。

处方:

气海三阴交

方义:

气海为任脉经穴,可调一身之气;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经穴,且与肝经、肾经交会,气为血帅,脾司统血,两穴相配具有和协调经之功能。

随证配穴:

小腹冷痛配灸关元、归来,少腹胀痛、经血有块配血海,气郁者配太冲。

操作:

毫针刺,寒证、虚征用针加灸,气滞者针刺平补平泻法。

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1疗程。

(3)月经先后无定期治则:

调补肝肾。

处方:

关元三阴交肝俞

方义:

关元补肾培元,通调冲任;三阴交为足太阳脾经穴,又是三阴经之交会穴,能补脾胃、益肝肾、调气血;肝俞乃肝之背俞穴,有疏肝理气之功,三穴共用调理经血。

随证配穴:

胸胁胀痛配支沟、阳陵泉,腰船疼痛配次,肝郁气滞配太冲。

操作:

毫针刺,虚证用补法,气郁用平补贫平泻法。

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min,10次为1疗程。

临床病例:

某女,30岁,未婚,主诉:

月经推迟30天…..

2.耳针法

选穴:

内生殖器内分泌肾肝脾

方法:

毫针刺,每次取2~4穴,捻转法中等刺激,每日1次,每次留针15~20min。

也可针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贴压,每3—5日更换1次。

3.皮肤针法

选穴:

取脊柱两侧下腹部带脉区小腿内侧关元及阳性物反应处

方法:

中等刺激强度叩击,每日1次,7日为1疗程,每1个疗程间隔3~5日,经或暂停。

4.穴位注射法

选穴:

脾俞肾俞三阴交血海肝俞足三里关元

方法:

用5%当归液或10%丹参液,每穴注射0.5ml,每次2~3穴,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五、注意事项

①针灸对月经不调有一定效果,一般多在经前5—7日开始针治,连续5~7次,至下次月经来潮前再针

②注意经期卫生,忌食生冷,避免精神刺激。

 

二、痛经

一、定义

妇女行经期间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或腰骶部疼痛或胀痛,甚则剧痛难忍,甚或恶心呕吐等,称为“痛经”。

本病以青年妇女较为多见。

现代医学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类,前者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后者常见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急慢性盆腔器官炎症或子宫颈狭窄阻塞、子宫内膜增厚、子空前倾或后倾等。

二、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经期受寒饮冷,坐卧湿地,冒雨涉水,寒邪客于冲脉;或肝郁气滞,经血滞于胞宫;或脾胃素弱,化源不足;或大病久病,气血亏虚,以致冲任气虚血少,胞脉失养;或禀赋素弱,肝肾不足,精血亏损,加之行经之后精血更虚,以致冲任不足,胞脉失养而发痛经。

以其病因可分虚实两类。

现代医学认为,痛经常与生殖器局部病变、精神因素和神经、内分泌因素有关。

三、辨证分型

发病以经期或行经前后少腹疼痛为主症,可根据发病原因、痛势、腹诊等以辨别虚实。

1.实证经行不畅,少腹胀痛较剧,腹痛拒按,经色紫红而夹有血块,下血块后疼痛缓解,脉沉涩,为血瘀;胀甚于痛或连两胁,胸闷泛恶,脉弦,为气滞。

2.虚证腹痛多在经后,痛势绵绵不休,少腹柔软喜按,经量少,伴有腰酸肢倦,纳食减少,头晕心悸,舌淡,脉弦细等。

四、治疗

1.刺灸法

(1)实证

治则:

散寒逐瘀,通经止痛。

处方:

中极次地机

方义:

本方通调冲任,通瘀止痛。

中极为任脉经穴,可通调冲任脉之气,散寒行气,次为治疗痛经之经验效穴;地机乃脾经穴,可疏调脾经经气而止痛。

三穴合用,以达通经散瘀、温经止痛之功效。

随证配穴。

寒痛配归来艾灸,气滞配太冲,腹胀配天枢。

操作:

毫针刺,用泻法,寒邪甚者可艾灸。

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min,10次为1疗程。

(2)虚证

治则:

调补气血,温养冲任。

处方:

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

方义:

关元、气海为任脉经穴,可暖下焦,温养冲任;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调理气血;足三里为胃经合穴,补益胃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气血充足,胞脉得养,冲任自调。

随证配穴:

肾气虚配肾俞、太溪。

操作:

毫针刺,用补法,可温灸。

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min,10次为1疗程。

2、耳针法

选穴:

内生殖器内分泌交感神门

方法:

毫针刺,中等度捻转,每次取2—3穴,每次留针15~20min,可用钉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贴压,每3~5日更换1次。

3.皮肤针法

选穴:

下腹部任脉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腹股沟部腰骶部督脉。

方法:

中或重等刺激强度,每日叩打1次,于月经前1—2日开始治疗

4.穴位注射法

选穴:

关元地机三阴交血海

方法:

用5%当归注射液或10%红花注射液,每次取两穴,每穴注射0.5—1ML,每日1次,连续注射2~5次。

五、注意事项

①针灸治疗痛经有很好的作用,但痛经原因较多,必要时作妇科检查,以明确诊断。

②注意经期卫生,避免精神刺激,防止受凉或过食生冷。

 

三、经闭

一、定义

发育正常女子年龄超过18岁仍不见月经来潮,或已形成月经周期,但又连续中断3个月以上者,称为‘经闭”。

现代医学将前者称原发性经闭,后者称继发性闭经。

至于妊娠期、哺乳期和绝经期以后的停经则属正常生理现象,不属经闭范畴。

二、病因病机

经闭多因禀赋不足,肾气未充或多产堕胎,耗伤精血;或饮食劳倦,脾胃受损,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或久病大病,耗损气血;或失血过多等均可导致血海空虚而产生经闭;亦有七情内伤,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或饮冷受寒,血为寒凝等,均能使冲任阻滞不通,胞脉闭阻而致经闭。

现代医学认为,正常月经有赖大脑皮层、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等功能的协调,如果这些环节发生病变,即可导致经闭。

其他如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功能障碍,或某些精神因素、寒冷、消耗性疾病、放射线等也能引起经闭。

三、辨证分型

根据发病原因、症状、脉象等,分为血枯经闭和血滞经闭两类。

1.血枯经闭月经超龄未至或先见经期错后,经量逐渐减少,终至经闭。

若兼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质红,苔少,脉弦细,为肝肾不足。

若兼头晕目眩,心悸气短,神疲肢倦,食欲不振,舌淡,苔薄白,脉沉缓,为气血虚弱。

2.血滞缓闭经闭不行,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小腹胀痛拒按,舌质紫黯或边有瘀点,脉沉,为气滞血瘀。

若经闭,小腹冷痛,形寒肢冷,喜得温暖,苔白,脉沉迟,为寒凝血滞。

四、治疗

1.刺灸法

(1)血枯经闭

治则:

养血调经。

处方:

关元牌俞肾俞足三里.

方义:

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

可补下焦真元而助精血化生;足三里为胃之合穴,配合脾之背俞穴脾俞,可调补脾胃以资生化之源而养血;肾为先天之本,肾气充则精血旺,故取肾俞以补肾。

随证配穴:

潮热盗汗配太溪,心悸配内关,纳呆配中院。

操作:

毫针刺,用补法,可施灸。

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1疗程。

(2)血滞经闭

治则:

舒肝理气,温经散寒,健脾化湿。

处方:

中极太冲三阴交合谷

方义:

中极为任脉经穴,能理冲任,疏调下焦;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调肝、脾、肾三经而理冲任,通胞脉;太冲疏肝理气,活血通经;合谷行气以通经。

随证配穴:

胸胁胀满配内关,小腹胀满配归来。

操作:

毫针刺,用泻法。

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1疗程。

2.耳针法

选穴:

内生殖器内分泌卵巢

方法:

毫针刺,中等刺激,每次2~3穴,每日1次,每次留针15—20min,10次为1疗程。

也可针埋藏或用王不留行将贴压,每3~5日更换1次。

3.皮肤针法

选穴:

腰骶督脉膀胱经足三阴经

方法:

轻或中等刺激强度叩击,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四、崩漏

一、定义

崩漏是指妇女非周期性子宫出血,其发病急骤,暴下如注,大量出血者为‘崩”;发病势缓,出血量少,淋漓不绝者为“漏”。

二、特点

崩与漏出血情况不同,但在发病过程中两者常互相转化,崩血量少可能致漏,漏势发展亦可能为崩,故临床上多以崩漏并称。

青春期和更年期妇女多见。

现代医学中的功能性子宫出血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子宫出血,可参照本节辩证施治。

三、病因病机

漏发生的机制,主要是冲任损伤,不能固摄经血。

以致经血从胞官非时妄行。

有因素体阳盛,外感热邪,过食辛辣之品,致热伤冲任,迫血妄行,或索性抑郁,肝郁化火,致藏血失职;有因七情所伤,冲任郁滞,或经期产后余血未尽,瘀阻冲任,血不归经发为崩漏,有因饮食劳倦,忧思过度,以致损伤脾气,统摄无权,造成冲任不固;有因肾阳盛衰,失于封藏。

致冲任不固;或肾阴虚致虚火动血,而成崩漏。

四、辨证分型

崩漏辨证,是依据血量多少,浓稀程度,血色气味,并审脉辩舌。

结合全身症状,以判虚实。

1.实证下血量多,或淋漓不断。

若血色深红,血质粘稠,气味臭秽,口干喜饮,舌红苔黄,脉滑数,则为血热;若量多,色紫红而粘腻,带下量多,色黄臭秽,阴痒,苔黄腻,脉濡数,则为湿热;若血色正常,或挟有血块,兼有烦躁易怒,时欲叹息,小腹胀痛,苔薄白,脉弦,则为气郁;若漏下不止,突然下血甚多,色紫红而黑,有块,小腹疼痛拒按,下血后痛减,舌质紫暗有瘀点,脉沉涩,则为血瘀。

2.虚证暴漏下血或淋漓不净。

若色淡质薄,伴面色萎黄少华,神疲肢倦,气短懒言,纳呆便溏,舌质淡而胖,苔白,脉沉细无力,则为脾虚若出血量多,日久不止,色淡红,兼见少腹冷痛,喜温喜按,形寒畏冷,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沉细而迟,则为肾阳虚,若下血量少,色红,伴头晕耳鸣,心烦不寐,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则为肾阴虚。

五、治疗

1.刺灸法

(1)实证治则:

清热利湿,理气行瘀。

处方:

关元三阴交隐白

方义:

关元穴为足三明经与冲任脉之交会穴,可以调理冲任脉之气,以加强固摄,制约经血妄行;三明交是足三阴经交会穴,可增强脾统血之作用。

为治疗妇科病之要穴;隐白为脾经并穴,是治崩漏之经验穴。

随证配穴:

血热配血海,湿热配阴陵泉,气郁配太冲,血瘀配地机。

操作:

毫针刺,用泻法。

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min,10次为1疗程。

(2)虚证

治则:

补虚调经。

处方,气海三阴交肾俞足三里

方义:

气海穴是任脉穴,又为气之海,肓之原,可补肾气;配三阴交穴以健脾益肾,调补肝血;又与肾俞相配加强补肾固摄作用;足三里调补中气,使固摄有权。

诸穴配合,以达补益脾肾,固摄经血之作用。

随证配穴:

盗汗配阴,不寐配神门。

操作;毫针刺,用补法,可施灸。

每日1—2次。

每次留针20—30min,10次为1疗程。

2.耳针法

选穴:

内生殖器内分泌卵巢肾

方法:

毫针刺,每次选2—3穴,中等刺激,每日1次,每次留针30—60min。

亦可掀针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贴压,每3~5日更换1次。

3.皮肤针法

选穴:

腰骶督脉膀胱经足三阴经

方法:

轻或中等刺激强度叩击,每日1次,每次20~30min,10次为1疗程。

4.穴位位射法

选穴:

参照刺灸法穴位

方法:

用5%当归注射液或维生素Bl2注射液,每穴注射0.5—1.oml,每日1次。

六、注意事项

①绝经期妇女,反复多次出血,需作好科检查以明确诊断。

②大量出血时,出现虚脱应及时采取抢救措施。

 

五、带下病

一、定义

正常带下是指妇女阴道内流出一种无色、粘稠、无臭液体,其量不多。

若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者,称带下病。

至于行经期间、经前和妊娠期带下稍有增多者,属正常生理现象。

本病可见于现代医学的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等。

二、病因病机

带下病多由冲任不固,带脉失约,以致水湿浊液下注而成。

有因饮食劳倦,损伤脾胃,运化失职,湿聚下注,伤及任脉,而为带下;有素体肾气不足,下元亏损,亦可导致带脉失约,任脉不固,遂致带下。

其中黄带多者为脾经湿热,白带多者属虚寒。

亦有情志不舒,肝气郁结,郁久化热,致血与热相搏,湿热下注而致赤白带下。

三、辩证分型

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粘稠,绵绵不绝,伴面色萎黄,纳少便溏,精神疲倦,舌淡苔白腻,脉缓弱,为脾虚所致。

若带下清冷,量多色白,质稀薄,淋漓不断,腰酸疼痛,小腹冷,舌淡苔白,脉沉迟,则为肾虚所致;若带下量多色如脓,或夹有血块,或混浊如米泔,臭秽,阴中瘙痒,口苦咽干,舌红苦黄,脉滑数,则为湿毒所致。

四、治疗

1.刺灸法

治则:

健脾利湿,补益肾气,固摄带脉

处方:

带脉白环俞气海三阴交

方义:

带脉固摄本经经气;白环俞助膀胱气化以化湿邪;气海通调任脉,补益肾气,三阴交健脾利湿,调理肝肾以止带。

随证配穴;湿热配阴陵泉,寒湿配关无,肾虚配肾俞

操作:

毫针刺,补虚泻实。

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min,10次为1疗程,可灸。

2.耳针法

选穴:

内生殖器内分泌膀胱三焦

方法:

毫针刺,每次选2—3穴,中等刺激强度,每日1次,每次15~20min,亦可

用掀针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3~5日更换1次.

3.穴位注射法

选穴:

参照刺灸法穴位

方法:

用5%当归注射液,每穴注射0.5—1.oml,每日1次

五、注意事项

1、针灸治疗带下病有一定疗效,如赤带量多须做妇科检查。

2、外阴部清洁

 

六、胎位不正

一、定义

正常胎位中,绝大多数为枕前位。

如果妊娠30周后,经产前检查发现胎位呈枕后位、臀位、横位等,称胎位不正,常见于经产妇或腹壁松弛的孕妇。

二、治疗

1.艾灸法

选穴:

至阴

方法:

嘱孕妇放松腰带仰卧床上,或坐在靠背椅上,以艾条灸两侧至阴穴15~20min,每日1~2次,灸至胎位正常。

若灸数次无效当查明原因,转科处理

2.耳针法

选穴:

内生殖器交感皮质下肝肾腹

方法:

将王不留行籽压贴在上述耳穴上,胶布固定。

每3~4日更换1次,左右两侧耳穴轮换贴压,每日早、中、晚饭后约30min,依次用指压穴15min,每晚临睡前放松腰带,取半卧位再按压耳穴1次。

三、注意事项

导致胎位不正原因甚多,如盆腔狭窄、其它畸形等不属针灸治疗范围,应由产科处理。

七、滞产

一、定义

自分娩开始至宫口完全开张为第1产程,在此期间如果于它收缩不能逐渐增强,使第1产程时间超过24h,称为滞产。

现代医学中因于它收缩无力而致滞产可参照本书施治。

二、病因病机

滞产多因产妇气血虚弱,胞宫收缩无力,或气滞血瘀所致。

前者常因体质素虚,正气不足,或临盆过早,胞浆早破,耗血伤气所致;后者多因临产时过度紧张,或妊娠期间过度安逸,或临产时感受寒邪以致气机不利,血流不畅所致。

三、辩证分型

临产浆水已下,胎儿久久不能娩出,若腹部阵痛减弱,坠胀不甚,下血量多,面色苍白,神疲气短,舌淡,脉沉细无力者,为气血虚弱。

若腹痛剧烈,下血量少精神紧张,胸脘胀满,舌质黯红,脉沉实而疾数不匀者,为气滞血瘀。

四、治疗

1.刺灸法

治则:

理气,调血,下胎

处方:

三阴交合谷至阴

方义:

三阴交乃脾经穴又为足三阴经之交会穴,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两穴相配,补合谷、泻三阴交补气调血以致胎下;至阴引产下行,为催产之经验用穴。

随证配穴:

气血虚弱配足三里穴,心悸气短配内关。

操作:

毫针刺,用泻法,每日I次,每次留针30min。

]

2.耳针法

选穴:

腰椎皮质下内分泌内生殖器

方法:

毫针刺,中等刺激,每隔3~5min捻转1次,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

3.穴位注射法

选穴:

合谷三阴交

方法:

用5%当归注射液,每穴注射0.5ml,根据子宫收缩情况间隔15—30min重复1次。

五、注意事项

针灸对子宫收缩无力的滞产具有催产作用,如因子宫畸形。

盆腔狭窄等引起的滞产,可转产科处退

 

小结及复习要点

熟悉月经不调、痛经、带下、胎位不正重点病症的概念、病因病机,掌握其辨证分型、针灸治疗原则、处方、配穴及方义。

本次课内容复习思考题:

1、月经不调、痛经、带下、胎位不正、滞产的诊断、病因病机、辨证分型。

2、月经不调、痛经、带下、胎位不正、滞产的针灸治法、处方、方义及随症配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