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产业化的内涵定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84106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105.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种子产业化的内涵定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种子产业化的内涵定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种子产业化的内涵定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种子产业化的内涵定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种子产业化的内涵定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种子产业化的内涵定义.docx

《种子产业化的内涵定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种子产业化的内涵定义.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种子产业化的内涵定义.docx

种子产业化的内涵定义

种子产业化的内涵---定义

A种子产业化的内涵定义:

它是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方式,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基础,以效益为中心,以一体化为载体的产业体系,是种子生产、加工、销售、科技各环节有机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

内涵:

构建产业链各环节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和理想模式是种子产业化的内涵。

产业化研究的主要内容

(1)种子产业化理论与技术及产业化模式

(2)种子产业链各环节在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及运行机制(3)分析我国种子产业化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4)总结国内外种子产业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5)提出适合我国种子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和发展模式

科技创新主体的模糊与缺位是制约我国种子产业化水平提高的瓶颈

种子产业化研究的意义和方法意义:

研究种子行业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如何全面实施种子产业化的途径,加快种子产业化的步伐,增强国内种子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将对中国种业乃至农业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方法:

采取综合性研究方法,实现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会议研讨与吸纳国内有关专家意见相结合。

国内外种子产业现状

我国种子工作发展阶段:

1、农户留种阶段(1949-1957)2、“四自一辅”阶段(1958-1977)3、“四化一供”阶段(1978-1995)(品种布局区域化、种子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4、种子工程阶段(1995-2010)(按功能分类:

农作物改良(新品种引种)、种子生产、种子加工、种子销售、种子管理)5、新种子工程阶段(2011-至今)

我国种子工作已取得的成就:

1、种子科研形成体系,良种培育推广成效显著2、种子经营形成规模,种子商品化进程加快3、种子工程初见成效,种子生产加工能力明显提高4、通过改革,现代种子企业逐步开始建立5、对外交流与合作更加广泛和频繁6、种子管理法规制度日趋完善

我国种子产业现状:

(一)规模庞大,组织形式不合理

(二)种子市场容量巨大,发展潜力较大(三)种子产业在农业产业链中获利能力突出(四)中国种子产业的竞争力有待提高(提升国际竞争力,不仅要有优质的种子,而且要有自主知识产权、种子品牌、国际化种业公司,更重要的是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

我国种子进出口状况:

进口数量多的种类(饲料用植物(紫花苜蓿(加拿大、美国)、羊茅(美国、丹麦、荷兰)、黑麦草(美国、荷兰、丹麦)、草地早熟禾(美国、丹麦))、蔬菜(主要是泰国、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美国、韩国)、油料作物、花卉以及豆类种子)。

其他:

大豆(加拿大)、棉花(美国、以色列)、西甜瓜(泰国、日本)。

出口数量多的种类:

豆类作物种子、谷物种子

种子出口分布:

(一)粮食作物种子:

小麦(朝鲜)、玉米(日本、越南、泰国)、大豆(朝鲜、日本)、稻谷(越南、孟加拉国、缅甸、菲律宾、几内亚)。

(二)蔬菜种子:

出口地区比较分散,主要是日本、韩国、荷兰、美国等(三)西甜瓜(美国、日本、荷兰、缅甸、马来西亚、印度、孟加拉国)。

国际种业的发展趋势

(一)种子生产体系1、强化种子质量2、自动化程度高3、专业化程度高4、种子生产集约化和“虚拟工厂”

(二)种业市场1、种业市场为跨国公司控制2、种业市场集中化、国际化和多元化(化工、农药、医药食品、生物、烟草、贸易等产业之间关系更加密切)(三)国际种业发展热点1、生物技术(以美国的转基因作物栽培面积最大,其次为阿根廷、巴西、加拿大、印度、中国排第六位)2、生物能源(是通过种植含有大量能源的作物,并对这些作物进行加工转换而生产出的电力、气体和液体燃料等二次能源)3、有机农业

加入WTO对中国种子产业的影响

(一)前所未有的机遇1、改善国际贸易环境,有利于种业贸易全球化2、引进外资和先进的生产、经营、管理技术,有利于种业现代化3、有利于加速种业市场化进程4、有利于加速种业法制化进程

(二)短期内我国部分种子市场将受到挤压

新形式下种子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1、体制不完善2、行业规模小,人员多,亏损大3、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信息网络不健全4、竞争力不高,品种保护力度不够5、产业发展基础仍较薄弱6、未形成强有力的执法体系

国际化条件下的中国种业发展思路1、更新观念,树立竞争意识2、合理运用WTO有关规定,保护国内种子市场

3、完善法制强化管理,科技创新增强后劲4、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组建大型种业集团5强化质量意识,服务观念

6、增加投入,强化种业科学研究7、加强信息工作,完善种业市场网络8、建立种业风险保障制度,提高竞争力

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存在的问题

(1)育种创新能力较低

(2)种子企业竞争能力较弱(3)种子生产水平不高(4)市场监管能力不强(5)种业发展支持体系不健全

种子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1、种子是种植业赖以延续的基础2种子是增产的内因。

3种子是提高农产品品质的关键4优良的种子可有效地提高作物的抗逆性5促进种植业结构和耕作制度调整的基础6优良品种能促进作物向新的区域扩展,从而扩大农作物的种植面积7耐贮藏运输品种的育成和推广,是我国蔬菜生产实现了南菜北运、西菜东调、北菜南销8促进现代农业发展9种子在农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科学技术的载体作用更加明显

我国种子产业化现状:

计划性阶段双轨制阶段市场化阶段

育种科研:

由各地农科院、育种单位、农业大专院校(以上单位经费依赖国家财政)及少量农户主导研发育种,品种经审定通过后,品种权无偿提供给经营单位。

种子管理:

种植管理即由属农业部的各级行政部门承担,包括种子站、种子检验处、种子行业指导处等等,它主要负责审定与检验种子、调剂供种、监管种子经营以加强种子管理,然而,这也造成种子经营行政干预过多和各地区的保护主义。

供销经营:

供销经营主体是各级种子公司,均为国有单位,负责衔接种子的生产与销售―通过与种子生产者(繁殖基地、生产大队或部分科研单位、高校等)签订合同,获得种子生产供应;再把种子分装运输、通过买卖经营调配至各地区层级;最后种子流通至县地级种子公司经销,交付给农户使用。

通过收购和兼并,逐步形成了三种类型的大型种业集团。

一是以美国先锋公司为代表的种子公司,以经营玉米种子为主,但实行多元化的纯粹的种子经营战略。

二是以美国的孟山都集团为代表的公司,种子公司的母公司或参股公司都是传统的化工、农药、医药、食品等企业,这些公司进入种业的目的是投入巨资开展生物技术研究,从而全面改造传统的种子公司。

三是以法国的利马格兰种业集团为代表,由最初的种子专业公司发展成为集种子经营、生物技术研究、食品加工等相关产业业务于一体的集团化公司。

四是以美国约克蔬菜花卉种子公司和皮托种子公司为代表。

这类公司的基本特征是以园艺作物种子和牧草作物种子经营为主,但经营的品种特别多

发展趋势:

3.1种子管理体制法制化3.2种子管理规范化3.3种子生产、质量、投放标准化、程序化对种子生产和投放过程进行标准化、程序化控制3.4企业经营规模化3.5相关产业之间的关联效应化3.6品牌国际化、经营本土化3.7研究集约化,知识产权垄断化

(一)建立新型种业体系是提高种业水平的客观要求

(二)建立新型种业体系是开发占领种业市场的需要(三)建立新型种业体系是保护种业健康发展的需要(四)建立新型种业体系是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需要

农业市场化的内涵就是在市场经济体系框架下,主要运用市场机制发展农业。

(具体来说:

一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调整农业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按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二是农业经营各环节及过程主要按市场机制组织活动)

农业产业化内涵:

包含六个要素;一是生产的产品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二是主要依托当地自然资源、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发展和生成农业产业;三是生产过程实行专业化分工;四是产业经营和发展要有一定规模;五是在生产环节采取农、工、商、产、供、销密切结合的方式;六是在经营管理上尽可能地采取现代化的企业经营管理方式”。

种子市场化到种子产业化选择的必然性:

从理论角度而言,种子产业化有以下好处:

(1)种子产业化经营是实现种子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经济增长转变的结合点和突破口;

(2)种子产业化经营是优化种子资源配置,提高种子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3)种子产业化经营是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的根本出路;(4)种子产业化经营是实现种子产业多元化价值的主要途径。

从实践角度而言,种子产业化是我国经济实践中探索和创造出来的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它是得到实践检验和证实的一条行之有效的种子经营方式。

我国的种子产业化与种子规模化(规模并非实际经营单位的实体规模大小而是经营单位所掌握的要素和对要素的整合规模):

从理论上讲对规模扩大的解决途径有两条,一是扩大经营主体的规模二是靠产业集群内各经济主体的联合来实现。

(解决规模化问题也是解决种子产业化的的核心内容),在解决种子规模化问题的思路中重点强调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从组织入手,强调组织对要素整合的规模化;第二是从组织分工角度强调产业内部分工与联合。

种子产业化的核心问题:

应该从种子产业化实现和种子产业价值开发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方面从种子产业化的实现角度而言,小规模经营与市场经济下的种子大市场的矛盾是我国种子实现市场化发展的障碍,走合理的组织大整合和组织分工与联合的路子来解决规模化问题;另一方面从种子产业价值实现角度考虑,给予每个市场主体一个充分选择和发挥的机制或平台是实现种子产业价值高效化与多元化的基本出路。

我国种子产业化实现的核心问题可以概括为两点,即种子产业的组织创新和种业组织的分工与联合

种子生产中的要素主要有以下四类:

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气候、水、温度等我国农业产业要素的分工是由自然因素和制度因素造成的,而两种要素的作用的结果是我国农业生产的自然资源规模极小)、资本、技术(技术的价值是通过研究和应用两部分的结合来完成)和人的因素

技术:

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分析:

(1)种子产业价值的多样性发挥需要技术的分布范围越来越广,很难实现种子技术的统一研究,必须分工分担不同领域的种子和农业技术研究。

2)种子技术精细化要求种子技术跨学科、跨领域的深化研究越来越明显(3)种子技术服务于农业每个环节

种子产业要素的整合机制在我国农业产业组织现状主要表现为:

一是微观领域的生产经营组织以农民家庭经营为主体(我国微观经营主体必须突破以家庭经营主体的经营方式,形成以行会、股份制企业、家族式企业、其他非家庭组织等多种组织形式为主体的经营方式);二是宏观层面的产业经营组织;三是为农民和农业经营单位竭诚服务、介于微观和宏观领域之间的农业中间组织

按组织的功能和范围来分社会将存在这样三类组织:

第一类是家庭;第二类是企业、行会、其他非家庭经济组织等组织形式;第三类是社会的制度和经济机制。

农业产业要素的整合机制与组织创新的关系(农业产业要素的整合机制与组织创新是同一过程,种子产业要素的整合机制中不能没有组织创新的出现)组织创新的结果却是用高效的组织代替低效的组织

组织分工是适应要素发展的一种对要素的有效整合形式,而非单纯的结构重组,其诱导因素表现为对效率、利润、成本等等的追求,但推动组织创新的内在动力是社会对产能潜力发挥的追求,其实质是为了更好的完成产品多样性的生产,完成和实现产业价值。

组织分工的客观原因有两种:

即组织的产能过剩和组织的产能不足。

组织分工与组织创新的影响因素:

第一,生产效率追求;第二,交易费用的节省;第三,市场规模;第四,企业或要素的比较优势;第五,要素分工的演进;此外,风险偏好、产业集群环境等因素也是影响组织分工的主要因素

马歇尔首先提出了产业组织概念:

产业和生物组织体一样,是一个伴随着组织体中各部分的机能分化(企业内的分工和社会分工)和组织各部分之间紧密联系和联合(企业的兼并和准兼并)的社会组织体。

他以分工和协作为基础讨论了产业组织中的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工厂规模和经济规模。

在研究方法上,边际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局部均衡仍然是产业组织中的主要分析方法。

在研究对象上,产业组织主要侧重于从供给角度分析单个产业内部的市场结构、厂商行为和经济绩效。

结构主义学派的主要理论思路(主要建立在两项经验性研究基础上,即对经济绩效的衡量和结构与绩效关系)芝加哥学派的主要理论思路(更加重视对结构—行为—绩效的理论分析。

要理论思想范式是竞争性均衡模型)

新产业组织理论的兴起:

1、可竞争市场理论2、博弈论3、新制度经济学4、合约理论

农业产业化是“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通过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提高农业的增值能力和比较效益,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

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是指对先进、成熟、能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有较高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进行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商品性生产和网络化营销的技术经济活动。

农业科技产业化不同于农业产业化,也不周于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是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经营,主体是农业企业。

为了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农业企业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科技水平,使农业企业科技化。

农业科技产业化是把新的科技产品的研制和开发进入一体化经营,使农业科技的研制、开发、销售企业化。

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是农业科技产业化过程中的一个必要阶段.是解决现有成果转化率不高的一个重要途径,它以农业科技成果为起点,进行成果的产品开发和市场开发,明显的特征是成果找市场。

农业科技产业化则以农业技术的市场调研为起点,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农业科研和技术创新。

由市场找成果,通过其技术产品的销售在市场上实现经济价值。

一体化经营是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科技产业化共同的运行机制,主要区别在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商品销售对象基本上是广大消费者.而农业科技产业化经营的商品销售对象主要是农业生产单位和农业生产者。

目前的种子产业化是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

是农业科技产业化?

要继续推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并通过扶持和发展、壮大农业科技企业,创造农业科研和产品开发、生产、销售一体化经营的良好环境,进一步发展到实现农业科技产业化。

农业科技产业化基本特征:

(1)科技企业化

(2)高新技术化(3)企业规模化(4)产品专业化(5)经营一体化

农业科技产业化理论依据主要有市场机制理论(价值运行是其核心)、制度变迁理论和技术进步理论。

市场机制具有四个基本特性:

产权清晰,有法律保障;等价交换;公开竞争,公平竞争;自发性、盲目性和宏观调控。

制度变迁的方式主要分为两种:

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

强制性制度变迁是一种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其典型形式是政府运用法律的、行政的力量所推动的制度变迁

诱致性制度变迁实际上是一种需求主导型的主导变迁。

它不是由政府强制实行的主导变迁,而是人们在响应由制度不均衡引致的获利机会时所进行的自发性的制度变迁行为。

诱致性制度变迁需要政府放松约束才能实现,政府也可以通过说服和利益引导的方式间接地影响制度变迁,如:

农业科技产业化

技术进步理论在技术进步中,技术的应用和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对资源的替代,二是技术对产品的替代。

生产资源的稀缺程度.产品价格的高低,诱导着技术进步的方向

国外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经验1、农业科技产业化经营业务全球化2、农业科技企业拥有研究机构3、农业科技企业专业化与高科技化

我国农业科技产业化处于低层次发展阶段(I)农业科技企业少

(2)在一体化经营类型中,农业科技企业与科研单位的结合还不很紧密,还没有从制度上真正把两者的经济利益很好地结合起来,实现持久的、真正的一体化经营。

(3)现有农业科技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普遍较低,经营机制不健全,经营管理人才极其缺乏。

(4)现行体制不适应农业科技产业化要求,市场发展不完善。

(体制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体制设置不合理的问题目前还没有得到解决;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企业制度建设不适应农业科技产业化的要求)(5)国家对农业科技产业化的投入不足,农业科技产业化运行主体的发展面临资金短缺的制约。

(6)对我国农业科技产业化的理论研究滞后,对农业科技产业化的认识需要进一步提高。

我国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模式:

模式一:

科研单位创办经济实体模式(这类模式是我国发展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基础力量,也是我国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初期的基本方式)模式二:

科研单位创办科技企业模式(该模式具备农业科技产业化基本特征,一体化经营主体是农业科技企业,或农业科研单位,即所谓的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模式三:

产学研合作模式(随着法制的健全和完善,这种模式是我国农业科技产业化的义一主要力量)模式四:

资本营运模式(该模式具备农业科技产业化典型特征,我国大部分上市企业属于这种发展模式)模式五:

科技项目投资模式(与上述四种发展模式相比,其独特之处是通过科技项目的组织实施,在转化农业科技成果的同时,培植农业科技企业)

我国农业科技产业化主体(农业科技企业是农业科技产业化主体)从典型案例剖析和模式分析来看,我国农业科技产业化主要有两类经营模式。

一种是一个运行主体的一体化经营模式,这个主体就是农业科技企业。

另一种是多个主体的一体化经营模式,运行主体可以有二个或三个(是指农业科技研究开发、生产与贸易有不同主体承担,但不同主体之间结台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一体化经营)

我国农业科技企业的培育和成长,主要有以下几个渠道:

(1)现有企业购买科技成果,以科技产品为龙头而成为科技企业

(2)农业科教单位创办科技企业(3)农业科技单位全部或部分进入企业,使一般企业变成科技企业。

(4)农业科技单位转制为科技企业

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动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企业家创业精神,二是农业科技部门改制的推动,三是社会和市场对农业科技进步需求的拉动。

1、先锋公司的育种思路和育种体系2、精量(单粒)播种3、高质量高价位的挑战

中国不是普通玉米的起源地,种质相对缺乏,育种资源遗传基础狭窄,与先锋公司等拥有自己丰富种质材料的跨国公司比较,在起点上就处于劣势。

其次,先锋公司建立起成熟的商业化育种平台,一系列的品种可以源源不断走向市场;我们的育种研究机构和企业规模小且散,单打独斗,在育种方面没有集团优势,而且效率不高。

再次,国外公司育种是跟着市场走,甚至是根据对未来市场情况的判断提前进行准备,我们的品种选育似乎是为了审定而进行,市场反应滞后,许多品种审定后不能够推广。

育种机制:

第一,科研与育种项目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而不是发表文章或评职称。

第二,科研成果的评价依据,除了目前普遍重视的丰产性的标准之外,它还应该具备产业化开发市场化的标准:

1)广适性;2)抗逆性;3)品质优良;4)适于轻简栽培和机械化耕作。

同时要满足种子生产和储藏要求。

第三,科研系统内部必须做到信息与资源的共享。

第四,全面运用分子技术手段,提升传统育种的效率第五,科研分工清晰明确,各司其责第六,科研体系必须是与产业化紧密结合

商业化育种:

是指在精细设计的育种方案指导下,严格按标准与流程进行工厂化规模测试与选育,持续制造满足市场需求并且具有商业价值的品种育种体系和活动。

特点:

1)市场化导向2)专业化分工3)规模化研究4)集约化运行;制约因素:

1)科研与生产脱节2)科研分工不合理3)企业自身研发投入不足

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的途径:

1)设立相对独立的研发机构2)创建育种创新平台3)保障经费投入4)引进与培养研发人才5)育种机制创新6)品种审定绿色通道7)完善科研成果评价与转化体系8)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9)科技创新国际化战略  

商业育种的三个类型:

国家式育种:

中国、法国;联合式育种:

以色列;集团式育种:

美国,德国,荷兰

依托于大集团的育种运作方式,可能是中国发展本土育种的方向。

商业育种人才:

宏观管理者;基础和实用研究的科学家;企业管理者;咨询顾问。

信息管理:

生物信息管理平台;生产数据和与竞争对手对比试验数据的收集、统计、管理

育种公司的主要操作工具:

育种中心数据库和育种辅助软件;生产数据统计分析系统;大客户管理系统;综合经济效益分析系统和生产成本统计系统;生产和销售计划系统;仪器设备

工具使用建立在三线技术服务体系之上。

第一线:

直接接触客户,了解市场的需求和发展;第二线:

区域性技术支持,负责某区域全面的技术服务;第三线:

公司总部的科学家,在某个领域的专家

育种目标:

1)总体生产能力估算和细分市场划分:

育种公司的能力、实际生产量统计、商品产量。

根据区域、生产链延伸程度、消费需求,划分细分市场。

2)国家政策、法律规定和产业的定位和发展预测:

农业生产趋势,农产品产业定位,高档商品,一般消费商品3)评估5-10年以后中国农业产业发展状,包括消费、生产、企业、技术、国际市场

育种涉及技术问题,也涉及到经济和社会管理问题

育种的主要环节:

(1)育种资源的收集、保存、研究和利用;

(2)主要经济和生态性状遗传变异规律的探索和利用;

(3)主要经济性状和适应性状的表达和评价;(4)创造新的遗传变异,构建新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

(5)完善和提高良种繁育技术

现代育种属于生物技术产业

育种产业发展趋势:

(1)育种成果应用的周期越来越短

(2)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

(3)新品种保护机制发挥作用。

(4)政府的引导和服务功能不断加强。

(5)育种科技成果产业化

育种产业化内涵:

包涵了育种产业化和成果产业化两个方面的含义。

育种产业化是指在育种科研和技术研究过程中的协同化、组织化;实质是运用高新技术和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向传统种业和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渗透和扩散,从而造成种业和农业科技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不断增值,关联产业不断扩大,形成和构建一个全新的现代农业科技产业链系统。

成果产业化,就是将育种创新所形成的良种、新品种和不同形态的知识成果进入向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渗透和扩散,从而使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不断增值,农业关联产业不断扩大,形成和构建一个全新的现代农业系统。

育种产业化取向:

一是加强多元化创新主体的多层次、多方位的合作;二是扶持企业成为创新主体;三是加快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联合的步伐。

四是建立高效多能的育种产业化人才队伍

育种产业化运行机制育种成果:

(1)自行投资实施转化;

(2)向他人转让科技成果;(3)许可他人使用该科技成果;(4)以该科技成果作为合作条件,与他人共同实施转化;(5)以该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折算股份或者出资比例。

育种产业化运行有三个基本要素:

政府行为、市场培育、产业经营主体及其经营机制。

育种产业化机制具体可分为:

利益分配机制、营运约束机制、保障机制、资金投入机制和宏观调控机制

利益分配机制是育种产业化中的核心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参与各主体的利益,是决定产业化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营运约束机制发挥约束作用,保障权利义务关系的统一;

资金投入机制解决育种资金短缺的难题,保障育种所需资金的供给;

基本保障机制通过一系列措施保证育种家的基本利益,发挥了稳定作用;

宏观调控机制是政府从国家的角度出发给予的政策保护和扶持。

当前我国科技投入、产出及转化的全过程中,有三个不同的主体:

一是以各级政府为主的投资主体,二是以高校及科研院所为主的研发主体,三是以企业为主的产业化主体。

育种产业化具有多样性、战略性、前瞻性、创新性、风险性和地域性的特征,形成产业化有三个基本要素,即政府行为、市场培育、产业经营主体及其经营机制。

构建有效的运行机制,尤其是利益分配机制、风险保障与智力开发机制,是育种及其成果产业化的关键问题。

育种协同创新机制,就是将现有的育种资源最大限度地整合和高效利用,以利益为纽带链接成多元组织节点的链条集合体,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组织化水平,增强协同创新效率,达到科技资源运作效率最优化、利益最大化,它是育种产业化运行的重要方式。

种子生产概念品种通过审定后,在推广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种子繁殖,并保持品种的种性,供大田生产所用。

这种繁殖、生产良种的过程,称为种子生产。

任务:

(1)繁殖符合质量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