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方法要点.docx
《历史研究方法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研究方法要点.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研究方法要点
-历史研究方法专题学习资料
资料整理:
紫陌红尘
一、史料的分类
A按表现形式:
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
(一)文献(文字)资料:
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
1、种类:
①以纸张为载体的:
如:
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乘、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书籍、报刊、杂志、信件等
②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的:
如:
电子邮件、BBS跟帖等
2、地位:
最主要的史料载体,使文化知识得以流传后世
3、局限:
个人因素(阶级立场、个人修养)、政治因素(政治权势纂改历史)
时代因素(研究方法、角度)
例.某学生在档案馆读到上海《民立报》辛亥九月十九日的一则报道,题目为《浙江敢死队之壮观》:
“浙江革命军之编制皆以敢死队为先锋,然后继之以各标新军。
敢死队之编制共分五队,以蒋介石为指挥官……(队员)出入于弹雨之中,而无一惧色。
”这则报道①是珍贵的史料②它是在吹捧蒋介石,不具备史料价值③经考证无误后,可作为研究蒋介石的史料使用
A.①正确,②③错误B.②正确,①⑧错误
C.①③正确,②错误D.③正确,①②错误
2.
通知亲爱的先生:
5月26日,星期一。
昨天早晨九时,你的儿子无故缺席。
但目前仍然缺席。
我请你通知我,到底是你儿子自行缺席,抑或是你希望他继续荒废学业
校长:
L·H·泰纳(Turner)
依据上海警察局档案,1919年5月,上海许多学生家长都收到同样一份由上海华童公学校长发出的通知(见右框)。
引发这种现象的原因
可能是
A.民族工业发展,劳动力需求增加
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C.淞沪会战,逃避战火
D.国民经济崩溃,难以维持学业
(二)实物史料:
历史上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
1、举例:
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
2、地位:
①比文献资料可信。
②关于史前和上古的历史,实物史料显得特别重要。
③与文史资料相互参证,从差异中寻找历史的真实,还可以弥补文献的不足。
3.局限a.它们可能只是很小的一个碎片,并不一定能展示历史的全貌。
b.对有些器物,人们还只能猜测它们的意义,并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三)口述资料:
口头讲述并被记录下来的资料
1、种类:
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等。
2、局限①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口述资料会与本来面貌有较大差距
②在史诗、神话、传说、故事当中,也会有大量创造和虚构的情节;
③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当事人回忆也难免不准确或不全面
B按史料价值:
第一手史料、第二手材料
1.含义:
(1)第一手史料:
原始资料,即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发生的那个时代留下来的材料,特别是当事人和目击者提供的史料,直接反映了所研究对象的情况。
(2)第二手材料:
距离那个时代较远的记录、转述,或者后人的研究成果,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
2.价值:
①一般来说,第一手的史料价值较高,使用第二手史料时需要更加小心谨慎。
②衡量第一手和第二手史料的价值高低也不能绝对化。
3.与三类史料的关系:
①实物史料一般都是第一手的;
②文献史料中第二手的居多;
③口述史料辗转相传,更需要仔细甄别。
2、获取史料的途径
1、去图书馆或相关机构查阅档案、文字史料、图片史料。
2、参访当事人或目击者获得口述史料
3、观看纪录片的影视资料
4、到当事人活动过的地方探访遗迹或获取实物资料。
5、现场考古(或考古现场的实迹复原)
6、上网搜索
三、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几个主要因素
1、研究者的立场不同;
2.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
3、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
4.时代的局限性等。
四、运用史料时,要保持结论的客观性,在史料选择上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
1、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
2、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
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进行
3、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
4、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论由史出
5、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不取孤证)
五、历史观
1、含义:
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
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2、主要历史观:
(1)全球史观(也称整体史观)认为:
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
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2)文明史观认为:
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就是以“文明”为单位来看待整个人类历史,通过不同文明类型的演进过程探讨人类社会的进步。
纵向看包括:
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横向看包括: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承认文明的多元性,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统一,既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看到不同文明有自己独特的具体发展道路。
从现实人类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去追溯历史,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而来的,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
(3)社会史观认为:
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
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
风俗习惯等.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4)现代化史观(也称近代化史观)认为:
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其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与法制化,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社会生活现代化等。
(5)革命史观认为:
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
主要观点①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间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②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争取民族独立以反对帝国主义,争取社会进步以反对封建主义,是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并以此作为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
附:
史学史观训练题
一、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法
(一)教育科学历史研究法的基本概念
1.历史研究法、教育科学历史研究法的概念
历史研究法是借助于对相关社会历史过程的史料进行分析、破译和整理,以认识研究对象的过去,研究现在和预测未来的一种研究方法。
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法是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地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2.历史研究法的基本特点历史性
(1)历史性。
在历史研究中,研究者主体与作为被研究客体的历史现象之间是一种非共存的历史性关系,研究者只能在其所处的时代环境中去认识过去所发生的事件。
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研究对象:
过去发生的教育事件
2.研究过程:
按照历史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范围再现历史过程
(2)具体性。
根据历史研究的定义,是在丰富具体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揭示教育现象发展过程中的一切历史形式、全部丰富内容以及各种相关因素的研究。
因此研究者必须把握最能说明问题的具体史料。
(3)以逻辑分析方法为主。
用逻辑分析方法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论概括,能更深刻地认识事物演变的历史规律性,更深刻地认识那些还处于萌芽状态、表现模糊不清的东西。
3.历史研究法的作用
(1)通过历史研究揭示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帮助认识现代教育的实质。
(2)通过历史研究,帮助我们借鉴历史经验,预测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促进教育发展并提高科学化水平。
(3)通过历史研究,开拓新的教育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不断提高研究人员的评判分析能力。
4.历史研究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适用范围:
(1)对各个时期教育发展情况的研究。
以历史发展的逻辑顺序完整地认识教育发展史的基本脉络,包括对中外教育史从古代、近代到现代的教育实践与理论发展的研究。
(2)对历史上教育家们的教育思想、理论观点的研究。
中外许多重要的教育家在各自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思想成果,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形成不同的学术观点,集中反映了一定时代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轨迹和规律,也代表着发展演变的各个阶段。
(3)对一个时期教育流派、教育思潮的分析研究,以及对不同教育流派理论的比较研究。
侧重于教育思想的研究,重点在于揭示各历史阶段不同思潮和流派的特点,对教育实践的作用和对以后教育的影响,并探讨不同思潮和流派论争、融合和演化的规律。
(4)对一定时期教育制度如法令、计划、政策的评判分析。
(5)对外国教育发展状况的分析。
侧重对国际教育的比较研究,内容十分广泛。
(6)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二)历史研究法的一般步骤及方法结构体系
l.历史研究法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分析研究课题的性质、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有关的资料条件,权衡使用历史研究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第二步,史料的搜集与鉴别。
要用多种方法尽可能地搜集有关史料,并用各种方式鉴别其真伪,为下一步研究提供确凿可信的历史事实。
第三步,对史料的分析研究。
2.历史研究法的结构体系
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法基本包括三个层次:
(1)搜集、鉴别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
首先,要通过博览认真搜集史料。
史料要力求全面、准确地反映研究对象的真实情况。
其次,要学会使用辑佚、校勘、训诂等方法。
要尊重历史,用历史发展观点对待史料,不随意涂改。
(2)揭示历史事件与历史过程发展规律是历史研究的核心。
这一层次涉及三方面的研究:
教育领域各学科发展通史以及断代史;教育领域各学科基本理论与实践发展专题史;教育科学理论学派史及其代表教育家基本理论的研究。
分析的方法包括历史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3)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研究的科学方法论。
它是社会科学的一般方法论,为教育领域的历史研究提供了指导原则,是历史研究方法系统的最高层次,又是研究的落脚点和保证。
(三)运用历史研究法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历史研究中资料来源及其分析鉴别
历史研究的资料可以是第一手信息资料,即原始来源,也可以是第二手信息资料,即间接来源。
对史料的考证和评价过程分为外部评论和内部评论两种。
外部评论主要确定资料的真伪或真实性,内部评论主要确定史料的客观性、可靠性。
教育史料的鉴别考证内容和基本方式有辨伪考证、年代考证各地点考证、作者考证、文献原形考证。
2.坚持唯物史观,正确处理历史研究中古与今、史与论、批判、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1)古与今关系,即研究历史与研究现实的关系。
要正确对待古与今,通古今之变,尊重历史,古为今用,使教育研究为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服务。
(2)史与论的关系,即史料与史学的关系。
任何历史史料的搜集,都必须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进行,包括一定的教育理论及方法论的指导,以明确史料的性质、范围和种类,并伴随初步的鉴别、审定。
理论在历史研究中的渗透性和决定性,能弥补由于客观条件和主体价值标准制约所带来的偏颇,避免仅限于现象的描述和史料的堆积,从形式到内容真正把握历史事实的发展演变并揭示其发展规律。
(3)批判、继承与创新关系。
应继承丰富的历史遗产,但不是全盘照搬或全盘否定,而是在选择、批判基础上的继承。
批判中包含着继承,而继承是包含在否定中的肯定。
批判、继承的目的在于创新。
3.研究者应具有历史感和现实感
历史感,是一种以历史事实为前提,以尊重历史的价值为基础,以历史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创造性转化历史为目的的主体意识。
现实感则表现为研究者对所处时代教育发展的高度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对反映时代发展的重大课题的高度敏感性及对发展变化特点、趋势的深刻洞察和认识,也表现在借助当代认识工具和思维方式,不断扩展和深化对历史问题研究的水平上。
历史研究方法专题学习模拟训练之七
命题:
童利双审题:
童凌云胡华勇黄万书
时间:
90分钟总分:
100分
第一卷(共48分)
1.关于历史学习的方法,西方著名学者埃尔顿这样认为:
“对于历史的真实性,先入为主的危害大于证据之不足或细节之谬误……在他理解这些证据之前,他不问也不应该问具体的问题。
”下列学习方法中最符合埃尔顿观点的是
A.理论联系实际B.重视调查研究
C.有史有论、史论结合D.史由证来、论从史出
2、历史离不开史料的支撑,客观是历史写作的第一守则。
在描写一个历史事件时,下列最容易受到作者主观因素影响的是
A、发生的地点B、事件的经过C、事件的结果D、事件的影响
3.在中国传统的民族主义思想中,包含着华夏中心观、华尊夷卑观和“华夷之辨”等观念。
因此,在研究中国古代与东亚诸国交往之类的问题时,如要获取有助于克服华尊夷卑偏见的资料,较好的方法应当是
A.注意收集和使用中国以外的相关资料B.尽量查阅台湾史学家的史书
C.广泛查阅中国古代的史籍资料D.查阅魏源所著的《海国图志
4.两位学者对公元元年至l700年世界人口数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出现很大差异。
导致两位学者对相同时期世界人口数的统计出现差别的主要原因有:
①占有的资料不同②研究方法不同③客观史实不同④作者的阅历不同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5古人为诗文集命名的方式,主要有:
以作者姓名命名;以谥号命名;以书斋命名;以作者字、号命名;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以封号命名;以帝王年号命名等。
下列古人的诗文集命名以官爵命名的是
A.《淮南子》(刘安)B.《惜抱轩全集》(姚鼐)
C.《杜工部集》(杜甫)D.《稼轩长短句》(辛弃疾)
6.甲午战争中,各地人民“同申义愤,愿做前驱”,“壮夫老幼,死战不降”。
就在日军占领威海卫那年,一姚姓夫妇生下一子,取名“姚破虏”,寄托了人民抗日的决心和勇气。
这位“姚破虏”的生肖应该是属
A、蛇B、马C、猴D、羊
7.干支纪年是中国古代历法的一大发明。
2009年1月26日我国进入农历已丑年,也即进入了牛年。
有位先生与新中国是同龄人,他的生肖应是
A.鼠或牛B.牛或虎C.虎或马D.上述说法都不对
8.《仲夏夜之梦》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著名的喜剧作品。
在中国古代汉语中,孟、仲、季分别指代第一、第二、第三,那么仲夏指的是阴历
A.五月B.六月 C.七月D.八月
9.历史知识中,“事实”和“解释”并不相同,学习历史就要知道如何分辨两者的区别。
以下的历史叙述中,何者属于“解释”
A.西周建立后对所新征服的地区采用封邦建国制进行有效统治
B.孔子整理古典文献,编订了《诗》《书》《礼》《易》《春秋》
C.商鞅提倡军功,规定爵位为二十级,有军功者,依等级授爵
D.三国魏晋时期的分裂,是由地方豪强地主势力膨胀引起的
10.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共八个字。
根据这八个字,可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
旧俗订婚时,男女双方互换庚帖,上有生辰八字。
双方各自卜问对方的生辰八字命相阴阳,以确定能否成婚,吉凶如何。
某人生于1984年8月27日上午8点它的生辰八字正确的是
A.甲子、壬申、癸巳、丙辰B.壬申、甲子、丙辰、癸巳
C.癸巳、丙辰、甲子、壬申D.甲子、丙辰、壬申、癸巳
11.我国古代的姓氏,来源多种,如以祖先的族号:
唐、虞、夏、殷;以赏赐的爵位:
王、公、伯、侯;以分封的国名:
齐、鲁、宋、卫;以担任的官衔:
司徒、司马、司空、司寇与姓城、郭、园、池,武、宣、穆、庄,伯、仲、叔、季,陶、匠、巫、卜的来源分别对应的是
A.以从事的工作、以居住的地方、以亲属的排行、以贵族的谥号、
B.以居住的地方、以亲属的排行、以贵族的谥号、以从事的工作、
C.以亲属的排行、以贵族的谥号、以从事的工作、以居住的地方、
D.以居住的地方、以贵族的谥号、以亲属的排行、以从事的工作、
12.《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座位尊卑表述正确的是
A.最尊者坐北向南,其次是坐南面北,再次是坐西面东,最卑是坐东面西
B.最尊者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
C.最尊者坐东面西,其次是坐西面东,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北向南
D.最尊者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东面西,最卑是坐南面北
13.传统史学的研究对象侧重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而现行教材把衣食住行等内容纳入了史学研究的范畴,这一视角的转换体现了
A.唯物史观B.社会史观C.全球史观D.革命史观
14.史料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史学研究的基础。
针对某一特定历史事物,目击者或者当事人留下的实物、文字或者口头的陈述为一手史料,而非目击者或非当事人的文字或口头的陈述为二手史料。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手史料都能真实的反映历史
B.二手史料往往带有陈述人的主观因素
C.只有一手史料才能真实的反映历史
D.二手史料的价值不如一手史料
15.“太祖……母陈氏,方娠,梦神授药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寤,口余香气。
及产,红光满室。
自是夜数有光起,邻里望见,惊以为火,辄奔救,至则无有。
”对《明史》此段史料价值的评述较恰当的是
A.客观真实,完全可信B.正史之言,真实可信
C.小说家言,不足为信D.神异之说,不足为信
16.唐代史学家刘知幾提出史家“三长”说。
司马迁在《史记》中不仅把农民领袖陈胜列入“世家”,还为匈奴列传,这主要反映了他的
A.史德B.史才 C.史学D.史识
17《东史郎日记》(日):
“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
”“七千人的生命(俘虏)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上述材料属于
A.文献证据B.实物证据C.口传证据D.以上都不是
18恩格斯说:
“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是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的,这点可以由下面的事实来证明,即每当需要有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出现:
如凯撒、奥古斯都、克伦威尔等等。
”
A.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并不重要B.英雄人物适应时代需要而产生
C.英雄人物的活动是受历史规律支配的D.英雄人物的出现是历史的偶然
19.将近现代历史看作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以这种视野来研究历史属于
A.全球史观B.革命史观C.唯物史观
D.现代化史观
20.1908年,刘师培在《(共产党宣言)序》一文中指出:
“欲明欧洲资本制之发达,不可不研究斯编(注:
指《共产党宣言》);复以古今社会变更均由阶级之相竞,则对于史学发明之功甚巨;讨论史编,亦不得不奉为圭臬(注:
准则)。
”他在这里强调历史研究要运用
A.文明史观B.全球史观C.现代化史观D.阶级斗争史观
21.曾国藩,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
因其镇压过太平天国农民运动而备受后人诟病。
近年来研究曾国藩的人逐渐增多。
如果你收集了如下有关曾国藩的资料,你认为对研究曾国藩最有价值的资料是
A.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B.“文革”中出版的《曾国藩反动言论》
C.关于曾国藩的史学论著D.部分曾国藩日记、奏折、书信的影印件
22.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史实,解释、观点等。
下列各项中,属于观点的是
A.商朝甲骨文主要出土于殷墟B.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
C.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D.古代中国历史证明,国家合则利,分则弊
23“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
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
”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A.研究历史要有不断探索的精神B.要从文明传承的角度阐释历史
C.史学是要告诉人们过去的事情D.史学就是当代人对过去的认识
24英国史学家爱德华·卡尔在《历史是什么?
》一书中把史学说成是“历史学家跟他的事实之间相互作用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是现在跟过去之间的永无止境的问答交流……是过去的事情跟前进中出现的将来的目标之间的谈话”。
正因为如此,历史学的最大价值在于
A.丰富知识、提高学养、厚积薄发B.回首往事、以古为师、传承文化
C.借鉴古人、启发思维、开阔视野D.以史为鉴、服务现实、开创未来
第二卷(共52分)
25、(6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三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
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12-07
据材料三,说明文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运动史中的缺陷。
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问题?
(6分)
26、(22分)史料的搜集、甄别、阐释、运用是新课程下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形成正确的史料观。
对于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描述,有下列几则不同的材料
材料一“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
”“七千人的生命(俘虏)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东史郎日记》(日)
材料二《南京大屠杀的虚构》出版后,日本右翼给予了高度评价,渡部升一在初版本的护封广告词中写道:
“读了此书,如果今后有人仍然再提南京大屠杀,那就只能说他是煽动反日。
”
材料三下列三幅图片反映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材料四青岛的余美红老师在给学生讲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时,引用了她父亲讲给她的一个事例:
“当时我7岁,你叔叔4岁,鬼子打南京时,人们四处逃难。
你叔叔尚小,就和保姆留在家里看房子。
日军砸开咱家大门,保姆被杀,你叔叔右腿被打了一枪,昏死过去,侥幸捡了一条命”。
请回答:
(1)史料证据按照获取的途径和保存状态可以分为实物证据、文献证据和口述证据三类,请依此对上述材料进行分类。
(6分)
(2)在《南京大屠杀的虚构》一书中,田中正明说:
“记述历史有一大禁忌,就是绝对不能以传闻(口述)为证据撰写论文或记事”。
对此你做何评论?
6分)
(3)材料一、二同样出自日本人,但对南京大屠杀一事为何有不同的看法?
(4分)这说明了什么?
(2分)
(4)若想证实余美红老师父亲的说法,上述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哪则?
(2分)
(5)结合下图,请你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历史?
(2分)
27(15分)、有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两重性”时,引用过下列材料:
材料一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
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
——《明会典》
材料二正史中各代烈女数字:
《唐书》54人,《宋史》55人;《元史》l87人;《明史》“不下万余人”。
——据祝瑞开:
《中国婚姻家庭史》
材料三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
——据明中后期小说《醒世恒言》
材料四孟玉楼丧夫后要改嫁,亲戚及乡邻都赞同,“少女嫩妇的,你拦着不教他嫁人,留着他做什么?
”——据明中后期小说《金瓶梅》
1)该研究者认为,明朝妇女的婚姻观存在两重性,即保守性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