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土壤修复工程流程撰写指南.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81881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5.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污染土壤修复工程流程撰写指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污染土壤修复工程流程撰写指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污染土壤修复工程流程撰写指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污染土壤修复工程流程撰写指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污染土壤修复工程流程撰写指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污染土壤修复工程流程撰写指南.docx

《污染土壤修复工程流程撰写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污染土壤修复工程流程撰写指南.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污染土壤修复工程流程撰写指南.docx

污染土壤修复工程流程撰写指南

 

污染土壤修复工程流程撰写指南

(初稿)

 

湖南绿铱环保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2013-4-28

 

1前言

1.1工程目的

实施郴州SSS土地修复示范项目,是响应XXXXXXX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总体规划,改善和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恢复当地生态平衡与安全的要求。

使用土壤修复技术转移、吸收、降解或转化土壤中的污染物,或阻断污染物对受体的暴露途径,使污染土壤对暴露人群的健康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从而恢复土壤使用功能,保证场地二次开发利用的安全性。

1.2政策支持

2013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公开发布《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提出将有序推进典型地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中央财政对土壤环境保护工程中符合条件的重点项目予以支持。

在湖南“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叶明确提出:

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和水污染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

SSS土壤修复项目的开展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1.3工程原则

①规范性原则:

采用程序化和系统化的方式规范污染场地修复过程和行为,恢复场地使用功能。

②可行性原则:

针对场地特征条件和健康风险综合考虑污染场地修复目标、修复技术的应用效果、修复时间、修复成本、修复工程的环境影响等因素,合理选择修复技术,科学制定修复方案,使修复工程切实可行。

③安全性原则:

污染场地修复工程的实施应注意施工安全和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避免对施工人员和周边人群健康产生危害。

1.4主要参照标准规范

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14848地下水质量标准

HJ/T164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166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

HJ□□□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

HJ□□□场地环境调查技术规范

HJ□□□场地污染风险评估技术导则

HJ/T2.1-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1.5工程路线

污染场地修复的工作按照图1规定的程序进行,内容包括污染土壤评估、修复技术选择与方案制定、施工管理与运行、后续监测与修复效果评价四个部分。

2修复项目工作程序

2.1污染场地资料收集与调查

2.1.1资料收集

资料的收集主要包括:

场地利用变迁资料、场地环境资料、场地相关记录、有关政府文件、以及场地所在区域自然社会信息五部分。

①场地利用变迁资料包括:

用来辨识场地及其邻近区域的开发及活动状况的航片或卫星照片,土地管理机构的土地登记资料,场地的土地使用和规划资料,其它有助于评价场地污染的历史资料如平面布置图、地形图等。

场地利用变迁过程中的场地内建筑、设施、工艺流程和生产污染等的变化情况。

②场地环境资料包括:

场地内土壤及地下水污染记录、场地内危险废弃物堆放记录、场地与自然保护区和水源地保护区的位置关系等。

③场地相关记录包括:

产品、原辅材料和中间体清单、平面布置图、工艺流程图、地下管线图、化学品储存和使用清单、泄漏记录、废物管理记录、地上和地下储罐清单、环境监测数据、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表、环境审计报告、地勘报告等。

由政府机关和权威机构所保存和发布的环境资料,如区域环境保护规划、环境质量公告、企业在政府部门相关环境备案和批复、生态和水源保护区和规划等。

④场地所在区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信息包括:

场地所在地的自然地理信息,如地理位置图、地形、地貌、土壤、水文、地质、气象资料;场地所在地的社会信息,如人口密度和分布,敏感目标分布,及土地利用的历史、现状和规划等;区域所在地的经济现状和发展规划等。

⑤资料的分析

调查人员应根据专业知识和经验识别资料中的错误和不合理的信息,如资料缺失影响判断场地污染状况时,应在报告中说明。

资料收集应注意资料的有效性,避免取得错误或过时的资料。

2.1.2现场踏勤

①安全防护准备

在现场踏勘前,调查人员应根据场地的具体情况掌握相应的安全卫生防护知识,并装备必要的防护用品。

②现场踏勘的范围

以场地内为主,并应包括场地周边区域,在勘查场地时,除非受环境或障碍物所阻碍,或其它无法克服的原因,应尽可能勘查场地的设施、建筑物、构筑物,如罐、槽、沟等,同时观察是否有敏感目标存在,并在报告中说明。

③现场踏勘的主要内容

a.现场踏勘的主要内容包括:

场地的现状,场地历史,相邻场地的现状,相邻场地的历史情况,周围区域的现状与历史情况,地质、水文地质、地形的描述,建筑物、构筑物、设施或设备的描述。

b.场地的现状:

可能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物质的使用、生产、贮存或处理以及泄漏状况,都应观察和记录。

c.场地历史:

场地过去使用留下的任何迹象及可能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物质的使用、生产、贮存、处理应观察和记录。

d.相邻场地的现状:

相邻场地的使用现况及可能存在的污染应尽可能观察和记录。

e.相邻场地的历史情况:

相邻场地利用历史及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可能性,应尽可能观察和记录。

f.周围区域的现状与历史情况:

对于周围区域目前或过去土地利用的类型,如住宅、商店、工厂等,应尽可能观察和记录;周围区域的废弃和正在使用的各类井,如水井等;污水处理和排放系统;化学品和废弃物的储存和处置设施;地面上的沟/河/池;地表水体、雨水排放和径流及道路和公用设施都应识别和描述。

g.地质、水文地质、地形的描述:

场地及其周围区域的地质、水文地质与地形应观察、记录,并加以分析,以协助判断周边污染物是否会迁移到调查场地,以及场地内污染物迁移到地下水和场地外。

④现场踏勘的重点

一般重点踏勘对象包括:

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处理、储存、处置或生产,储槽与管线,恶臭、化学品味道和刺激性气味,污染和腐蚀的遗迹,各种储罐与容器,排水管与污水池或其它地表水,废弃物,井,污水系统,其它可供评价场地状态的对象。

⑤现场踏勘的方法

调查人员可通过对异常气味的辨识、异常痕迹的观察等方式判断场地污染的状况。

⑥人员访谈

访谈内容:

应包括资料分析和现场踏勘所涉及的问题,由调查人员提前准备设计。

访谈对象:

受访者为场地现状或历史的知情人,应包括:

场地管理机构和地方政府的官员,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官员,场地过去和现在的不同阶段使用者,场地所在地或熟悉当地事物的第三方,如邻近场地的工作人员、过去的雇员和附近的居民。

访谈方法:

可采取当面交流、电话交流、电子或书面调查表等方式进行。

⑦内容整理

应对访谈内容进行整理,并对照已有资料,对其中可疑处和不完善处进行再次核实和补充。

基于2.1.1和2.1.2调查收集资料编制《XX区域污染土壤初步调查报告》。

2.1.3布点与采样

①采样准备

a.工具类:

铁锹、铁铲、圆状取土钻、螺旋取土钻、竹片以及适合特殊采样要求的工具等。

b.器材类:

GPS、罗盘、照相机、胶卷、卷尺、铝盒、样品袋、样品箱等。

c.文具类:

样品标签、采样记录表、铅笔、资料夹等。

e.安全防护用品:

手套、工作服、工作鞋、安全帽、药品箱等。

②采样点水平方向的布设参照表1进行,并应说明采样点布设的理由。

表1几种常见的布点方法及适用条件

布点方法

适用条件

简单随机布点法

适用于污染分布均匀的场地。

专业判断法

适用于潜在污染明确的场地。

分区布点法

适用于污染分布不均匀,并获得污染分布情况的场地。

系统布点法

适用于各类场地情况,特别是污染分布不明确或污染分布范围大的情况。

可以获得污染分布。

但其精度受到网格间距大小影响,一般费用较高。

采样点垂直方向的采样深度可根据污染源的位置、迁移和地层结构、水文地质等进行判断设置。

若对场地信息了解不足,难以合理判断采样深度,可按0.5-2米等间距设置采样深度。

现场测定土壤水分、容重等信息,填制《场地调查登记表》(后附1)

③地下水采样点

场地内如有地下水,应在场地内地下水径流的下游布点。

如场地内没有地下水,则在场地所在区域的地下水径流的下游汇水区内布点。

④地表水采样点

如果场地内有流经的或汇集的地表水,则在场地内地表水布点,如果场地内没有流经的或汇集的地表水,则在下游3km内的汇水区域内寻找地表水源,并进行布点;如果场地有市政排水设施,则无需进行地表水布点。

⑤环境空气采样点

在场地中心和场地当时下风向主要环境敏感点布点;对于有机污染物、恶臭污染物和汞等挥发性重金属污染场地,应在污染最重的地块布点。

⑥场地内残余废弃物采样点

对各类可能为危险废物的残余废弃物及与当地土壤特征有明显区别的可疑物质进行布点。

采样等详细操作参照《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2.1.4样品检测与分析

土壤的常规理化特征土壤pH、粒径分布、密度、孔隙度、有机质含量、渗透系数等的分析测试应按照GB50021执行。

土壤样品的分析应按照HJ/T`166和HJ□□□《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中指定的方法进行。

污染土壤的危险废物特征分析,应按照GB5085和HJ/T298中指定的方法进行。

其他样品分析地下水样品、地表水样品、空气样品、残余废弃污染物样品的分析应分别按照HJ/T164、HJ/T91、HJ/T194、GB14554、GB5085和HJ/T298中指定的方法进行。

2.1.5风险评估

①危害识别:

根据污染土壤调查获取的资料,结合土地的规划利用方式,确定污染土壤的关注污染物、土壤内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和可能的敏感受体,如儿童、成人、地下水体等。

②暴露评估:

在危害识别的工作基础上,分析土壤中关注污染物进入并危害敏感受体的情景,确定土壤污染物对敏感人群的暴露途径,确定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模型和敏感人群的暴露模型,确定与土壤污染状况、土壤性质、地下水特征、敏感人群和关注污染物性质等相关的模型参数值,计算敏感人群摄入来自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物所对应的土壤和地下水的暴露量。

③毒性评估:

在危害识别的工作基础上,分析关注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效应,包括致癌效应和非致癌效应,确定与关注污染物相关的的毒性参数,包括参考剂量、参考浓度、致癌斜率因子和单位致癌因子等。

④风险表征:

在暴露评估和毒性评估的工作基础上,采用风险评估模型计算单一污染物经单一暴露途径的风险值、单一污染物经所有暴露途径的风险值、所有污染物经所有暴露途径的风险值;进行不确定性分析,包括对关注污染物经不同暴露途径产生健康风险的贡献率和关键参数取值的敏感性分析;根据需要进行风险的空间表征。

风险表征计算的风险值包括单一污染物的致癌风险值、所有关注污染物的总致癌风险值、单一污染物的危害商(非致癌风险值)和多个关注污染物的危害指数(非致癌风险值)。

⑤修复建议目标值的确定:

在风险表征的工作基础上,判断计算得到的风险值是否超过可接受风险水平。

如污染土壤风险评估结果未超过可接受风险,则结束风险评估工作;如污染土壤风险评估结果超过可接受风险水平,则计算关注污染物基于致癌风险的修复限值和/或基于非致癌风险的修复限值,并进行关键参数取值的敏感性分析;如暴露情景分析表明,污染土壤中的关注污染物可淋溶进入地下水,影响地下水环境质量,则计算保护地下水的土壤修复限值。

污染土壤修复建议目标值,应根据上述基于致癌风险的土壤修复限值、基于非致癌风险的土壤修复限值和保护地下水的土壤修复限值确定。

⑥基于风险评价的修复目标:

基于风险评价的修复目标以人体健康风险评价为出发点来指导污染土壤修复目标的确定,既充分考虑了污染土壤的功能和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同时可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合理确定修复的目标和程度避免不必要的投入与花费。

2.2修复技术选择

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体系包括修复技术的选择、修复方案的确定和现场实施等,是污染土壤修复的核心和实现其功能的支撑。

2.2.1修复技术选择原则

①场地特征依赖性:

指标主要包括土壤温度依赖性、土壤湿度依赖性、土壤颗粒粒径、渗透性/粘土含量、空间需求等。

②资源需求:

指标主要包括修复前的预处理、对水电消耗、添加剂或酶、修复监测、运输、技工、土壤气体处理和后处理。

③环境影响、安全和健康因素:

指标主要包括修复工程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二次污染的危险程度、对周边人群健康的影响。

④经济因素:

指标主要包括预处理成本、劳动力成本、监测成本、燃料成本、装置成本、安装/拆卸成本、操作维护成本、处理成本、运输成本、水电成本、专利成本、后处理成本等。

2.2.2修复技术筛选步骤

①污染土壤条件的再确认。

进一步确认和验证污染土壤及周边地区的地面环境状况:

土地利用、产业结构、植被;地表水文状况;地层结构、岩性分布、地质构造类型;含水层动力学特征;污染介质的结构、类型与空间分布;污染物类型与分布等。

②技术特性分析。

分析现有成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特点,确定技术的使用条件,了解技术的使

用历史,评价技术应用效果。

识别某类技术在特定的污染土壤的严重缺陷。

③初步选定修复技术。

④修复技术的初步验证。

通过不同尺度的物理模拟模型的数字模拟模型实际评价,初步确认修复技术的有效性和相应的工艺组合。

通过构建污染土壤的概念模型和数学模拟模型,选择标志性污染物作为模拟因子,结合初步筛选修复技术的应用,模拟污染物在介质中的净化过程,评价修复技术的有效性,确定备选技术。

⑤备选技术的确认。

2.3施工管理与运行

2.3.1详细修复方案制定

①制定分项目标

分项目标是基于总体修复目标,具体到不同环境介质还、或修复单元的目标。

分项目标不仅是制定污染物限值,还应包括减轻暴露的内容。

分项目标应明确不同介质或修复单元的目标污染物;暴露途径和受体;污染物限值或针对每一暴露途径的可接受的污染物水平。

②确定行动总则

基于分项目标、针对污染的环境介质,确定修复方式,通常采用生物或物化处理、围堵、开挖、抽提或多种技术的集成等,并采取制度化控制。

③评价修复规模

根据污染土壤调查数据,结合行动总则,确定污染介质的规模。

在确定其规模时,应考虑污染物分布、可接受的暴露水平、潜在的暴露途径、污染土壤物理条件、不同介质之间的叠加等。

④筛选修复技术

根据分项目标选择高效耗、操作简单的修复技术。

⑤形成总体技术方案

将环境介质、修复规模以及备选修复技术整合,同时考虑介质之间的相互影响,形成2~4套不同的总体技术方案。

2.3.2修复工程设计与施工

①施工前修复技术方案与工程设计要经当地环境主管部门审批通过;

②设计与施工符合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要求;

③实施过程中防止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之间的转移;

④应制定保障施工人员与周围居民的健康和安全计划;

⑤具备场地准入及施工许可;

⑥修复工程设计与施工具有详细的记录,以备核查;

⑦修复工程可能对其他生物资源产生影响时,应制定详细的保护措施;

⑧配备污染土壤场地地图,详细标注场地修复设施的分布,包括处理单元的位置,修复规模、范围,以及污染源的空间位置和污染物浓度,施工完成后运行、监察和维护系统设置及采样位置、深度,修复活

动可能影响到的湿地、河流及生物栖居地;

⑨制定初步的运行、监测和维护计划,并设计和建设监测系统。

2.3.3修复工程运行与维护

修复工程的运行与维护的目的是确保修复的有效性和修复目标的实现,贯穿整个修复过程。

主要内容包括:

(1)运行、维护修复过程系统;

(2)确保制度化控制的有效性;

(3)定期检查和评估污染土壤修复状况;

(4)当能够实现预期修复目标时,预测修复工期。

2.3.4污染土壤清理

经过修复的区域应尽可能恢复到修复前的条件,否则需要经过当地环境主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同

意。

恢复时应考虑以下三点:

①用于污染土壤地形恢复的填充材料应满足修复后的标准,不含放射性废物或固体废物;

②对填充材料的质量报告提交当地环境主管部门;

③未被污染的土壤应回填到原来位置或其他位置。

2.4后续监测与评价

污染土壤监测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污染土壤环境管理,推动污染土壤环境调查及风险评估与治理修复,为污染土壤环境管理的全过程提供依据。

2.4.1监测原则:

①污染场地环境监测是场地环境管理与污染防治的重要手段,应根据场地环境管理各阶段特征,与场地环境调查与风险评估、治理修复、工程验收、回顾性评估的目的和要求紧密结合。

②污染场地环境监测应以土壤监测为主,兼顾场地残余废弃污染物、地下水、地表水、环境空气及治理修复过程中排放污染物的监测。

③污染场地环境监测应妥善处理好场地环境调查监测、治理修复监测、工程验收监测、回顾性评估监测之间的相互关系,确保监测结果的协调性、一致性和时效性。

2.4.2监测工作程序

①工作程序

根据污染土壤管理各阶段的不同需求,污染土壤监测分为污染土壤调查监测,污染土壤修复监测、工程验收监测及污染土壤回顾性评估监测等。

污染土壤监测应在确定需要监测的场地后,针对污染土壤环境管理某一阶段的需求,制定监测计划,确定监测范围、监测介质、监测项目、采样点布设方法及监测工作的组织方式。

并根据完整的监测计划,实施样品的采集和样品的分析测试,对测试数据进行处理后,编制监测报告。

②污染土壤调查监测

指土壤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估过程中的监测,主要工作是识别土壤、地下水、地表水、环境空气及残余废弃物中的关注污染物,全面分析土壤污染特征,从而确定土壤的污染物种类、污染程度和污染范围。

③污染土壤修复监测

指污染土壤修复过程中的监测,主要工作是针对各项修复技术措施的实施效果所开展的相关监测,包括修复过程中工程质量监测和二次污染物排放的监测。

④污染场地修复工程验收监测

指对污染土壤修复后环境监测,主要工作是考核和评价治理修复后的污染土壤是否达到污染风险评估所确定的修复目标值及工程设计所提出的相关要求。

⑤污染土壤回顾性评估监测

指经过修复工程验收后,在特定的时间范围内,为评价治理修复后土壤对地下水、地表水及环境空气的环境影响所进行的监测,同时也包括针对土壤长期原位修复工程措施的效果开展验证性的监测。

2.4.3修复效果评价

①修复效果评价指标

修复效果评价主要包括污染治理成果、修复技术的社会与经济效益评价三部分。

修复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

(1)土壤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即污染修复效果,具体指标有污染物去除率、降解率、并衰期等。

(2)不产生次生污染,主要指标包括污染物降解中间产物量及物质组成动态变化、修复过程及修复前后

的介质毒理学特性评价与比较等。

(3)修复技术的社会与经济效益,主要指标有修复工程的直接收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底、观众和舆论

导向等。

②污染治理效果

污染治理效果主要是评价修复工程实施对土壤污染风险的降低程度,是否达到预期的修复目标。

评价治理效果时,应当评价去除有毒污染物、教师污染物量、切断或减轻污染物向接受者迁移趋势的技术。

评价依据包括:

(1)降解、固定或处理有毒物质的量;

(2)对污染物毒性、活性的减少程度;

(3)处理过程的不可逆水平;

(4)处理后遗留物的类型和数量。

③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评价包括:

(1)污染土壤风险水平降低,实现对公众健康的保护;

(2)土壤功能及价值的提高,即修复可能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

(3)修复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主要体现为环境效益的实现与提高。

附录A

调查点编号:

日期:

天气:

地点:

调查人/单位:

地形图:

航∕卫片号:

坐标纬度:

经度:

海拔:

m

采样点示意图

土壤类型

土地利用类型

植被

排水条件

地下水深度

施工环境

采样点备注

取样深度

样品编号

土壤质地

土壤颜色

土壤水分

土壤结构

岩石碎屑

植物根系

土壤动物

场地调查记载表(1-1)

附录B

土壤样品标签

采样编号:

采样编号:

采样地点:

采样地点:

经纬度:

经纬度:

采样层次:

采样层次:

采样深度:

采样深度:

监测项目:

监测项目:

采样人:

采样人:

采样时间:

采样时间:

采样编号:

采样编号:

采样地点:

采样地点:

经纬度:

经纬度:

采样层次:

采样层次:

采样深度:

采样深度:

监测项目:

监测项目:

采样人:

采样人:

采样时间:

采样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