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册数学反思.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81870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册数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十册数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十册数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十册数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十册数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册数学反思.docx

《十册数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册数学反思.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册数学反思.docx

十册数学反思

十册数学教学反思

《方程的意义》反思

本节课电脑演示直观认识天平,理解平衡原理观察情景图,先用语言描述天平所处的状态,再用式子表示,先观察天平从不平衡到平衡这一组动态的操作,再用语言进行描述进而用数学符号进行概括从中感悟不等式与等式的区别,同时进一步加深对等式的理解。

观察课件显示的情景图,小组合作交流用等式表示所看到的天平所处的状态。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学生通过课前"玩学具"已建立天平平衡的条件是左右两边所放物体的质量相等的印象,通过天平的平衡原理引入等式是为下一步认识方程作好必要的铺垫,同时通过天平的直观性又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等式的含义通过学生的观察以及对情景的描述并用等式表示,直观具体,生动形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符号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

一、创设情景,建立表象

具体的操作比课件演示更具吸引力,而且让学生感觉更真切,注意力更集中.但教师操作过多会显得烦琐且浪费时间,因此要适时结合多媒体的优势,故情境二的出示我选用了课件显示.而且情境二也是为了下一步分类时使学生不会只片面地看问题,如果只有100+x<200、100+x>200、100+x=200会误导学生含有一个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归纳不应建立在单一的例子中,故设计了情境三,引入多几个式子让学生分。

二、形成概念,探求新知

第一次分类把式子可分两类等式和不等式;含未知数和不含未知数的。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讨论分类,并说出理由。

第二次分类把第一种分法中的含未知数的细分为:

等式和不等式;把第二类分法中等式分为:

含未知数和不含未知数。

然后提出这有共同特点的三个式子,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

都含有未知数;都是等式。

然后起名叫方程,让孩子们自己总结方程的意义,并加深理解

通过课件出示的式子及对方程的理解判断一些式子是不是方程。

根据情景图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加深理解列方程的依据是要找出等量关系。

根据文字信息找出等量关系并用方程表示出来。

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一种重要途径,通过练习加深理解,消化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争议是一种很好的激发学生思维火花的教学形式,通过猜一猜的活动,能引起学生强烈的争论,让学生在争议中巩固方程与等式的概念,同时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到课堂上。

又根据方程和等式的关系来比较,根据集合图等方式让学生加深方程概念的理解。

在形成方程的概念后再做练习使学生从直观的情景中感受列方程的关键是找出等量关系,进一步深化对方程意义的理解。

而且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内容的呈现应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先从情景图入手列方程再过渡到在文字信息中找等量关系列方程使学生经历一个由易到难,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层层递进,形成牢固的知识基础,并为以后学习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全课总结,明确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对本节课的内容作一次整体回顾,可以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新知识进行一次梳理,深化知识体系,领悟知识要点,体验探索新知识的喜悦,获得成功感。

 

第四课时

在课的尾声,几只小手高高举起:

“老师,例5列成960÷x=40,怎么解?

”“如果未知数是减数或除数,怎么办?

”(并举了上面的例子)教师教学用书上是这样说的:

要告诉学生列这样的方程是可以的,但因为用我们现有的知识解这样的方程有些困难,所以一般也不要这样列。

这样告诉学生就能解惑吗?

牵强厂想法只有当它们要来时才来,而不是我们要它们来就来。

”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学生有自己的思考,是聪明的。

于是,我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不少学生集思广益,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面对一张张因激动而涨红的小脸,我如释重负。

 

第五课时

经过第一课时的教学后,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地还不错,只有个别同学会在“解:

设………为X…。

”X的后面会忘记加单位名称;还有个别同学会在求出的结果X=…,得数的后面反而又加了单位名称。

我想格式上问题经过老师的几次提醒,个别同学会有所改正的。

格式上的问题是比较好纠正的,然而理解上的问题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难点是:

根据实际问题找出等量关系式,再列出方程。

但是有些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不知道怎样来找等量关系式。

所以我在设计第二课时练习课的时候,我想先教会学生找出题目中等量关系式的本领和方法。

确定位置

通过上这节课需要我反思的地方还有很多:

一、在教学中要与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在身边的物体来学习科学,并从中体验到身边的事物包含着在丰富的科学知识。

二、在教学应该沿着学生发展的路径来进行。

科学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不确定性和非预定性的因素。

课前时,要能预见学生会在哪一个问题上出“意外”,我们就应该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也就需要教师把学生“搁”在心上。

当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时,教师就应该及时地抓住并纳入教学内容之中,使之适应学生的需要在这方面我还很欠缺,还有待我在教学去实践去探索!

课堂教学是可以预设的,教师只有积极主动地把握临时生成的环节,及时反思和调整教学内容,才能更有效的来调控课堂!

 

确定位置2

本节课中,我注重了向学生充分展现知识形成的过程,我通过将“小强”站在从左数第3列从前数第2行”简化成用数对来表示,然后把人物图简化成点子图再到方格图,力图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形成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在这个充满探索和自主体验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如何用数学方法去解决问题,获得自我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练习的设置,我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教学内容的需要,在学习完数对的含义后设计了“找中药”的游戏,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游戏中理解数对的表示方法,以及感受用数对确定位置的简洁性。

讲解完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后,设计了让学生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在这个环节里,我把本节的知识做了有效的拓展,既让学生理解了数对的确定性,也让学生知道了数对的有序性。

最后的“学以致用”环节,引导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的有关数对的知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思想。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还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用数对表示位置的事例,引出地球仪上的经纬网也是应用了数对的思想。

在地球仪上连接两级的点叫做经线,垂直于经线的横线叫做纬线,根据经纬线可以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地位置,而且还可以根据该地点的经纬度,测算出该地点与我们的距离。

神州七号飞船发射返回地面时地面工作人员就是根据经纬度来准确地判断飞船的着陆地点的。

从而拓宽孩子的知识面。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对教材内容做适当的重组,使课堂里的数学能够以一种充满了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的整体貌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构建一种生活化的数学课堂。

具体地说,就是数学是来源于生活,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寻找一些能够“自动地”反映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内部结构特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这些生动具体的实际问题,获得对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概念内部结构特征的直接体验,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从生活“进到数学”,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反思抽象,引出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等数学概念,并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进一步提炼,总结出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这样,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被“拉长”了,花的时间可能也要稍多一些,但是,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当他们面对那些生动有趣的实际问题时,会自觉地调动起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那些“自己的”思维方式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主动地借助各种外部的物质材料来展示自己内部的思维过程;通经历这一过程,学生能获得对数学知识更深刻的理解。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清楚地体会到数学的内部联系,而且能真切地体会到数学与外部生活世界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的特点和价值,体会到“数学化”的真正含义,从而帮助他们获得对数学的正确认识。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练习》教学反思

 

今天的教学内容是《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练习》,刚一上课,我就让学生谈谈昨天找两个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感受,很多同学都说:

“烦”“很烦”,“太麻烦了”……有学生甚至说:

老师4和8的最小公倍数,我看都知道是8,为什么要列举啊?

虽然这种类型在后面的练习里面有出现归纳方法,但是如果遇到8和10的话,学生用列举的方法真的写写要4行这么多,真的有这个必要吗?

在我调查完学生的学后感以后,让学生立即自学后面的“你知道吗?

”然后让他们利用“你知道吗?

”里面的方法试着完成12和18的最小公倍数,学生都觉得列举法没有短除法爽气。

而且后者一口气还能解决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孩子们都喜欢短除法。

于是我让学生通过今天的学习后,接下来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不过说真的,我不知道我这么做对不对,但是我觉得只要合理的,为什么不用呢?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思考:

1.增强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比较枯燥,在课堂上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学的轻松、扎实。

今后的教学中,在这一点上要都多下功夫。

比如本课时的教学中,在组织学生交流找“8和12的公因数”的方法时,指名回答的形式过于单调,有的学生会走神,参与的面也不广。

相反如果教师把收集到的不同方法在投影上一一出示,并引导其他学生想一想这位同学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会相对集中一些,而且变换交流的形式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方法多样化和方法优化

在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时,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有层次地介绍各种不同的方法。

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方法的比较和优化。

 

求2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练习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是进一步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求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包括两种特殊情况。

这节课上的非常顺利,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和谐,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填空

  1、甲=2×3×5,乙=2×3×7,甲和乙的最大公约数是( ).

  2、36和60相同的质因数有( ),它们的积是( ),也就是36和60的( ).

  3、( )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4、自然数a除以自然数b,商是15,那么a和b的最大公约数是( ).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互质数是没有公约数的两个数.( )

  2、成为互质数的两个数,一定是质数.( )

  3、只要两个数是合数,那么这两个数就不能成为互质数.( )

  4、两个自然数分别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商是互质数.( )

三、选择题

  1、成为互质数的两个数( ).

   ①没有公约数   ②只有公约数1

   ③两个数都是质数 ④都是质因数

  2、下列各数中与18互质的数是(   ).

   ①21 ②40 ③25 ④18

  3、下列各组数中,两个数互质的是( ).

   ①17和51 ②52和91 ③24和25 ④11和22

四、直接说出下列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

  1、8与9的最大公约数是( ).

  2、48、12和16的最大公约数是( ).

  3、6、30和45的最大公约数是( ).

  4、150和25的最大公约数是( ).

 

习题精选

(二)

一、填空

  1、按要求,使填出的两个数成为互质数.

   ①质数( )和合数( ),

   ②质数( )和质数( ),

   ③合数( )和合数( ),

   ④奇数( )和奇数( ),

   ⑤奇数( )和偶数( ).

  2、两个数为互质数,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是( ).

  3、所有自然数的公约数为( ).

  4、18和24的公约数有( ),18和24的最大公约数是( ).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因为15÷3=5,所以15和3的最大公约数是5.( )

  2、30、15和5的最大公约数是30.( )

  3、最小的合数和最小的质数这两个数不是互质数.( )

  4、相邻的两个自然数一定是互质数.( )

三、选择题

  1、甲数的质因数里有1个7,乙数的质因数里没有7,它们的最大公约数的质因数里应该( ).

   ①有五个7 ②没有7 ③不能确定

  2、甲、乙两数的最大公约数是7,甲数的3倍与乙数的5倍的最大公约数( )

   ①肯定是7 ②肯定不是7 ③不能肯定

四、用短除法求下列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

  1、56和42 2、225和15 3、84和105

  4、54、72和90 5、60、90和120

五、应用题

  用96朵红花和72朵白花做花束,如果每个花束里的红花朵数都相等,每个花束里的白花的朵数也都相等.每个花束里最少有几朵花?

 

数字与信息

课前已经让学生走出教室通过访问、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收集有关身份证的信息,初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不但带回了有关信息,同时也带回了许多数学问题。

这些数学问题,在学生眼中不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

面对这些数学问题,教学中不是靠教师一言堂唱独角戏,讲解每个号码的意义,而是让学生集思广益展开讨论,解决自己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同时,给那些肯钻研、爱学习的学生留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也是全体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

这里也完成了交流、质疑、探讨的过程。

设计补充“残缺身份证”这一环节的应用是检查了学生掌握身份证常识的情况,并培养学生能读懂信息。

学习知识为了应用,最后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编房间号,通过自主编写、反馈讨论评选,学会编号的方法,体会编号成功的乐趣。

在尝试编号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运用所学的编号知识和思想方法思考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对编号的思想和方法有了更直观、更生动、更深刻的理解。

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及符号化的思想。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此基础上趁热打铁让学生课后去收集了解更多的,自己感兴趣的数字编码及所蕴涵的丰富的信息。

由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后知识的拓展与应用。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考虑到如果让学生自己概括分数的意义,概念中“一份”同学们可能会把它纳入到“几份”中去,让学生自主、完整地概括出这一概念几乎不可能。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是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各个分数的产生,使学生在回顾的过程中感受、理解、提炼出分数意义的模型,结合教师的板书补充,逐步形成分数的意义。

而对于分数单位的教学,而是在分数的意义教学之后,让学生通过看书,再通过尝试回答,去理解。

在多次回答“它的分数单位是多少?

它里面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之后,学生势必会有一些发现,再请学生概括出分数单位、分数单位的个数与分数分子、分母的

关系,使学生在数学技能方面得到发展。

   在设计练习时,我着重围绕本课重点既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行安排,一是适度综合了书中练习六第3、4、5三题。

首先是让学生在具体的实际生活问题中理解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其次是使学生感受到同一个分数,“单位1”的量变化,所对应的数量也随之变化。

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感受到“单位1”的量的变化是如何影响分数所对应的数量的变化的。

二是发展学生

数感,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其实也渗透深化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但是回顾整课的教学,还是存有一些遗憾。

比如一些细节上处理还是不够好。

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全面考虑,备学生、备教材、备教参,还有就是练习的

量还是较少,学生在技能层面发展不够。

                                                                    

 

真分数和假分数教学反思

课前预习,所有学生都能根据真、假分数的概念及其特点对分数正确进行分类。

但请学生用假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或在数据上表示带分数则比较困难。

针对这一现状,我对例2的教案进行了改动。

在教具方面,原先准备用挂图教学,但考虑到挂图一次性呈现所有图案,不便于学生感受到一个圆是单位“1”,最后改为用自制圆片作教具逐一展示。

在教学设计方面,原先准备一开始就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

现在,学生是在我的引导下,逐步完成三个假分数的学习。

特别是第二幅图,针对学生的困惑“为什么这幅图不能用7/8来表示”质疑,使其明确单位“1”,并且掌握假分数7/4的含义。

从第三幅图学生独立完成情况来看,这样的改动是成功的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试图以两个数量的比较为主线,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探索并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

先让学生学习用“几分之一”表示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再让学生依次学习用“几分之几”(真分数和假分数)表示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最后让学生综合运用上述过程中所获得的认识,自主探索并体会“求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与“求乙数是甲数的几分之几”的联系和区别。

这样的过程,凸显了分数意义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逐步拓展并加深对分数的理解,不断增强数感。

      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我认为我这堂课的整体效果并不好,也许由于我的具体安排不是很合理,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整体课堂气氛相对沉闷,我还要加强学习呀!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铺垫要有利于分散教学难点。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分数也可以表示具体的量,而且还应该让学生真正理解两数相除的商为什么可以用分数表示。

为有效地分散算理教学难点,教学中宜统一教学情境,以便以比较的题组形式分层呈现,如:

(1)将3块月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得多少块?

(2)将1块月饼……在该环节中,教师可借助实物操作着重引导学生理解:

把1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每一份都是这块月饼的1/4,也都是1/4块;分数也可以象整数和小数那样表示两数相除的商和物体的多少(具体的量)。

这样的铺垫可以让学生真正地感知“量”、“率”的区别和分数与除法的联

系。

2、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充分感悟分数商的由来。

小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想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因此,教学中不能过早地出示抽象的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式,我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丰富感性材料,充分地感悟分数商的由来。

如接着出示探究问题:

(3)将2块月饼……(4)将3块月饼……,让学生小组合作剪拼纸圆、合作交流,比较

(2)(3)(4)的区别,并着重理解:

把2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块的1/4,就是2个1/4块(比②多了1个1/4块),即2/4块,2块月饼的1/4=1块月饼的2/4=2/4块;把3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块的1/4,就是3个1/4块(比②多了2个1/4块,比③多了1个1/4块),即3/4块,3块月饼的1/4=1块月饼的3/4=3/4块。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4个算式,进行分析与概括。

这样分数与除法的“相互关系”就水到渠成,也可避免上述教学片段

中猜想与验证时学生言不达意的尴尬局面。

 

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本节课我没有按照教材的设计思路来上,将新授部分围绕复习导入的内容展开,注重让学生自己探索将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

课始,我让学生说说黑板上的分数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

帮助学生复习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的同时,为下面的环节做铺垫。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相机将假分数作好记号,便于接下来的观察。

接着,我让学生将这些假分数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的依据。

一个班中只出现了一种分类方法:

将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为一类,分子大于分母的分为另一类。

另一个班中还出现了另一种分类方法:

将分子是分母倍数的分为一类,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分为另一类。

第二环节教学将假分数转化成整数。

顺着学生刚才的分类。

我问:

“哪些分数可以化成整数?

”大部分学生只想到3/3,9/9,个别同学还想到了16/8,28/7。

我要求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帮助学生理解将要得出的结论“分子除以分母”。

第三环节教学将假分数转化成带分数。

这一环节,我借助数轴,使学生直观地发现假分数可以写成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

再让学生根据刚才理解自己尝试把7/5,11/6,10/8化成带分数(整数部分都是1),并交流想法。

然后让学生尝试把11/4化成带分数,并交流想法。

好多学生已经想到直接用分子除以分母这一方法。

第四环节,练习巩固。

重点是练习九第5题:

把不是0的整数化成分数是1、2、3、4……的假分数,1=(),1=()/2,2=()/3,3=()/4。

第五环节,加强拓展内容,最后一题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整节课,我觉得思路较为清晰,一环扣一环,学生学得比较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