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山东省枣庄第八中学东校区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81671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19.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山东省枣庄第八中学东校区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届山东省枣庄第八中学东校区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届山东省枣庄第八中学东校区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届山东省枣庄第八中学东校区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届山东省枣庄第八中学东校区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山东省枣庄第八中学东校区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

《届山东省枣庄第八中学东校区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山东省枣庄第八中学东校区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山东省枣庄第八中学东校区高三月考语文试题.docx

届山东省枣庄第八中学东校区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2018届山东省枣庄第八中学东校区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文化遗产如何既保护好,又利用好,从而更好地传承,值得我们思考。

尤其是对那些来自民间的一直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手工艺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有必要加以适当改造,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重新融入当代生活。

②文化遗产承载着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对当代人来说,不仅要看到其外在形式,也要看到其内在的光华。

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现在,很多非遗技艺的用途范围大大缩小了,因为它们多属于特定的农耕时代。

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物件有可能会从生产劳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退出,但退出的可以是“形”,我们不能让内在的“魂”也随着社会的转型一起沉入历史的深处。

其实,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从它照看传统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

任何文化都是有根的,这些根脉里深藏着人类为创造新生活而不懈努力的足迹,记录着文化的起源和文明的进程,这些精神印迹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③四川有位竹簧艺术非遗传承人,在一双筷子上雕出一对华表。

竹子质地没有玉石坚硬,很容易雕烂,没有丰富的经验和过硬的本领难以完成。

但传承人熟练地运用圆雕、空雕、浮雕等技法,把竹簧艺术的精妙发挥到了极致。

为了把蟠龙的形制,以及须发、五官、鳞甲等细节逼真地呈现出来,传承人不惜花费一整年的时间来雕琢它。

这是一次技艺的展示,更是对工匠精神的完美演绎。

非遗之所以能够传到今天,是因为后一代匠人都不甘让前人的技艺在自己手中耗损掉,他们守住了一门手艺的初心,他们可能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情,但每件作品背后都映照着一个专注、心无旁骛的身影。

④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文化遗产背后蕴含着的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是永不会褪色的价值。

以中国人引以为傲的雕版印刷技艺为例,虽然有些出版机构还用它出版线装书,但数量已经不多了,传统的雕版印刷术早已让位给铅印技术和激光照排。

然而,如果我们了解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历史,会从中得到丰厚的精神资源,值得让现代人学习。

比如福建建阳,为什么在宋代会成为中国三大雕版印刷中心之一?

当初这里是穷乡僻壤,从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看,当地木材匮乏,没有任何优势,然而,建阳人因地制宜利用嫩竹做纸;除了印制大开本书外,还开发了大量口袋书,印制通俗小说、蒙学读本、医方等,打开了市场,并开辟了新的运输渠道。

当年建阳雕版印刷业的辉煌之道,让人感受到的正是这种因地制宜、与时俱化,不断求新求变的内在追求。

⑤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积淀着民族精神,也是体现人类创造力的象征体。

把文化遗产传承下来,更要把蕴含在其中的工匠精神和文脉延续下去,使之真正成为为当代文化和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摘编自陆绍阳《珍视文化遗产的精神之魂》,2017年11月6日《人民日报》,略有删改)

1.不到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任何文化都是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积淀着民族精神,是体现人类创造力的象征体。

B.很多非遗技艺和传统手工艺品只属于农耕时代,已经远离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时代。

C.非遗传承人毕生专注祖传工艺,积累丰富经验,炼就过硬本领,完美演绎工匠精神。

D.雕版印刷业一度辉煌,如今却早让位的铅印技术和激光照排,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段开宗明义,就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表明了态度,为下文的阐述定下一个基调。

B.文章主要从传统手工艺产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方面阐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C.文章以竹簧艺术和雕版印刷技艺为例,说明要传承非遗中的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

D.文章认为,文化遗产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真正成了当代文化和生活的有机部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匠人能格守初心,延续工匠精神,使非遗技艺与时俱进,非遗就可更好地传承。

B如果非遗从生产生活中退出,其“形”与“魂”都将随着社会转型而沉入历史深处。

C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就要因地制宜,不断求新求变,使之重新融人当代生括。

D文章指出,要珍视文化遗产的精神之魂,即其中的民族精神、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板门神

曹文轩

(1)“板门神”是陈三的外号。

我们老家的门,都为两扇,门板很高。

因陈三个头十分高大,一副威风凛凛的样子,因此地方上的人都叫他“板门神”。

(2)因为力气大,性又刚直,陈三从未向人低过头。

(3)那年的春天常暖和,只几天的工夫,春风就吹得绿柳缕缕,贵花满地。

就在这样一个蛮好的季节里,陈三的小女儿又生病了,那天,陈三背着小女儿到了地头,照例将她放在田埂上,让她自己去玩耍,他下地干活去了。

往常,小女儿就会在田埂上走来走去,或去追一只蜻蜒,或蹲下来去采草丛里的花,是很快乐的。

但今天发蔫,坐在田埂上竟不动弹。

临近中午时,陈三朝田埂上望,见小女儿竟然在田埂上躺下了,他便丢下工具来看小女儿,他叫她,没有回答,伸手一摸地的额头,觉得她有点发热,但也不是热得很厉害。

他想回到地里再去干活,又有点不放心,便向地里干活的人说:

“丫头怕是生病了,我带她去医院。

”地里的人说:

“那你就快去吧。

”他抱起小女儿,一气走到镇上医院。

医生扒开小姑娘的眼晴看了看,又转动转动她似乎有点发僵的颈,一通检查之后,告诉陈三:

“怕是得的脑膜炎。

”陈三一听,双腿就软了,因为他以前得病死掉的两个孩于就是死在脑膜炎上,他心里很清楚这病的厉害。

他抓住医生的手:

“你得救救她,救救她,求求你,求求你。

”眼睛却直勾勾地朝病床上似乎睡着了的小女儿看。

(4)挂了一夜的吊瓶,陈三也眼不眨地守了一夜。

第二天早上看,小女儿脸色已经苍白如纸了。

两只

小于紧攥拳头,双目紧闭,任怎么叫她,也没什么反应。

(5)医生说:

“得送到县城医院去,才有救。

(6)陈三对小女儿说:

“我马上就来,我马上就来。

”一边看着,一边走出门去。

(7)他要向人家借钱。

到县城医院,得花一大笔钱,他到处借,然而,他所认识的人都穷,怎么也凑不足钱。

(8)有人说:

“找刘书记,让大队里解决几个钱。

(9)陈三就去找刘书记。

(10)刘书记态度冷淡,刘书记一直对陈三不快活,十多年前,刘要做书记时,陈三说了一句很蔑视人的话:

“十三张牛屎饼子高,也能当书记。

”刘书记是个矬子,陈三从来就没有将他当碗菜看。

话传到刘书记平朵里,就牢牢记住了。

(11)陈三很无趣,得了一句“大队里没有钱”,掉头就走了。

(12)回到医院一看,小女儿嘴唇已经发紫,摸摸她的手,觉得凉丝丝的,陈三要哭了。

看的人就催他:

“还不快去想想办法?

”小女儿好一副乖样子,乖得一只猫儿似的静静地躺在那儿。

陈三用手摸她的脸蛋,叫她的名字,但小女儿就是不肯答应他。

(13)医生又说:

“得赶快往城里送。

(14)陈三出了医院,大步直走,走到刘书记家门口时,双腿瑟瑟地抖,他低头走进屋去,看见刘书记正盘腿坐在椅子上抽烟,“扑通”一声跪下了:

“教救我的孩子。

(15)刘书记大吃一惊,指着他:

“你……你怎么能跪下?

(16)陈三低垂着头,口中讷讷:

“救救我的孩子……”

(17)刘书记连忙走进里屋,拿出三十块钱塞在他手里:

“快送孩子进城。

(18)小女儿三天后醒来了,但从此失去了从前充满灵性的目光,总是呆呆地看人,看他,看风中摇曳的树或啄食的鸡,并且不再说话。

(选自“曹文轩小说馆”《艾香墓》,有删节)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历两次失子之痛后,陈三对小女儿倍加呵护,即使去地里干活,也把她带到身边。

B.陈三个子高,力气大,在田间劳动时见小女儿生病,抱起就走,一直走到县城医院。

C.“板门神”本来威风凛凛,但因为要急救小女儿,这才不得不向人求助,低头借钱。

D.作品综合运用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手法,塑造陈三这位农民形象。

5.第(3)自然段开头一句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赏析。

(5分)

答:

6.小说第(10)的自然段可否删掉?

为什么?

请从情节安排和人物塑造两方面简要分析。

(6分)

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整体来看,全民阅读发展趋势良好,受众的阅读热情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培养,阅读内客及形式也越来越多样。

调查显示,56%的受访者年度阅读数量超10本,并且85%的受访者同时使用纸、电两种介质进行阅读,其中,90后和00后对于电子书的接受程度高于其他各年龄段,纸电“一起读”成为主流。

同时,78%的受访者选择通过社交平台分享阅读有关的内容,与网友“一起读”成为数字阅读时代的独特行为。

亚马逊中国的大数据显示,热门影视原著依然是畅销书榜的常客,《人民的名义》《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持续畅销,诗词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带火诗词类图书。

(摘编自2017《亚马逊中国全民阅读报告》)

材料二:

我国成年国民每天各类媒体阅读时长比较表

(摘自网络资料)

材料三:

京东数据研究院发布的《2017国民阅读报告》显示,虽然越来越多用户开始习惯于手机等信息接收方式,但从学生和中青年用户的阅读习惯看,他们对图书(无论纸书还是电子书)都存在明确需求,内容还将是图书市场的决胜因素;爱读书的中国人越来越多,阅读习惯和阅读氛围已经形成。

报告显示,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品质生活的持续追求,对于精神食粮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全国各省的图书销量及用户数持续保持高增长,越来越多人加入阅读大军。

其中,北上广及其他东部发达城市仍然是阅读主力,但增长率趋于平稳;得益于线上购书的便捷性,中西部城市反而高歌猛进,湖南、宁夏、陕西、江西、贵州、青海、甘肃等省份,2016年订单量同比增长均超过70%。

方便快捷的电子书,深刻地影响着年轻的阅读群体。

2016年,京东阅读APP年度活跃用户同比增长207%,总阅读时长提升了379%。

其中,男性占比超过七成,相较于纸书用户,性别差异进一步拉大。

80后对于电子书的接受程度最高,占所有电子书用户一半以上,因此他们的书单也呈现出明显的年龄特征和职业特征。

《别让拖延症毁了你》《哈佛教授讲述的300个心理学故事》《别让不好意思害了你》《欢乐颂》等成为2016年电子书的畅销书。

《2017国民阅读报告》认为,在需求型阅读的基础上,共读模式尤其是亲子共读、家庭共读等,还有更多值得探索的空间。

(摘编自腾讯科技《京东发布2017国民阅读报告:

阅读消费成趋势》)

材料四:

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这其中还包括教材教辅,而据不完全统计,犹太人以64本的年人均阅读量雄堪世界首位,日本、法国、韩国的人均阅读读书量分别40本、20本和11本。

与日韩等国相比,我国纸质图书平均阅读量差距不小。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

其中一大原因是,确实受时间读书,首份《中国国民休闲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每天用于休闲的时间仅3.156个小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8个国家平均值5.736小时,而中国人工作的时问则达到9.249小时。

有限的休闲时同,国人又大把扔进了应酬、交际中。

此外,网络时代快餐化、娱乐化的阅读方式也令人们很难静下心捧一本书细细品味,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应试教育影响,从小学到大学,被强迫学习,导致很多人对读书都很抵触,甚至害怕读书。

(摘编自天下趣事网《2016年中国人读书数据》)

7.下列对于材料二、材料四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调查显示,成年人能够同时使用纸、电两种介质进行阅读,但更乐意接受互联网和手机上的阅读方式。

B.2016年,成年人每天阅读图书、报纸和期刊的时间均有回落,而用电子阅读器阅读的时间却有所增加。

C.相对2015年,成年人2016年上网浏览的时间接近,但手机阅读的时间每天却增加了将近半个小时。

D.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很少,日本、韩国都远超我国纸质图书平均阅读量。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材料一显示,中国人阅读热情越来越高,良好的阅读习惯在不断培养,超过一半的受访者年度阅读数量超过10本。

B.北上广及其他东部发达城市已失去阅读主力优势,面中西部城市借助线上购书的便捷,反而高歌猛进。

C.方便快捷的电子书深刻影响年轻的阅读群体,2016年京东阅读APP男性占比超七成,80后对于电子书的接受程度最高。

D.受应试教育影响,工作时间长、无谓应酬多的中国人对读书都很抵触,更喜欢快餐化、娱乐化的阅读。

E.纸、电“一起读”已成为90后和00后阅读的主流现象,他们的书单呈现明显的年龄特征和职业特征。

9.针对我国国民阅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请你提出合理化建议(至少三点)。

(4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陶节夫,字子礼,饶州鄱阳人,晋大司马侃之裔也。

第进士起家为广州录事参军杨元寇暴山谷间捕系狱屡越以逸且不承为盗既累年节夫诘以数语,元即吐服,将适市,与诸囚诀曰:

“陶公长者,虽死可无憾。

”知新会县,广守章楶重其材。

楶帅泾原,辟入府。

崇宁初,为讲议司检讨官,进虞部员外郎,迁陕西转运副使,徙知延安府。

以招降羌有功,加集贤殿修撰。

筑石堡等四城。

石堡以天涧为隍,可趋者唯一路,夏人窖粟其间,以千数。

既为宋有,其酋惊曰:

“汉家取我金窟埚!

”亟发铁骑来争。

节夫分部将士遮御之,斩获统军以下数十百人。

夏人度不可得,敛兵退。

连擢显谟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

方议城银州,谍告夏人已东。

节夫料必西趋泾原,官属不肯从,节夫曰:

“吾计之熟矣。

”乃遣裨将耿端彦疾驱至银州,五日城成,夏人果从泾原至,则城备已固,遂遁去。

进枢密直学士。

节夫在延安日久,蔡京、张康国从中助之,故唯京意是徇。

夏人欲款塞,拒弗纳。

放牧者执杀之,夏人怨怒,大入镇戎军,杀卤数万口。

节夫寻领经制环庆、泾原、河东边事,言:

“今既得石堡,又城银州,西夏洪、宥皆在吾顾盼中。

横山之地,十有七八,兴州巢穴浅露,直可以计取。

”遂陈取兴、灵之策。

加龙图阁学士。

会朝廷罢经制司,且弃所城地,节夫乃求内郡。

徙洪州,改江宁府,历青、秦二州、太原府。

群盗李勉起辽州、北平之间,河东、河北骚动,两路帅臣、宪臣皆罪去,至出台郎督捕之。

节夫请悉罢所遣兵,卒以计获勉。

坐上疏乞留本道兵勿移戍,降为待制、知永兴军,数月,卒。

追复龙图阁学士。

(选自《宋史·陶节夫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进士起家/为广州录事参军/杨元寇暴山谷间/捕系狱/屡越以逸/且不承为盗/既累年/

B.第进士/起家为广州录事参军/杨元寇暴山谷/间捕系狱/屡速以逸/且不承为盗/既累年/

C.第进士起家/为广州录事参军/杨元底暴山谷/间捕系狱/越以逸/且不承为盗/既累年/

D.第进士/起家为广州录事参军/杨元寇暴山谷间/捕系狱/屡越以逸/且不承为盗/既累年/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崇宁,年号,年号是古代用来纪年的名号。

遇到内讧外忧等大事,一般要更换年号。

B.谍,情报。

文中指陶节夫派人秘密打探夏人的军事、政治及经济等方面的消息。

C.裨将,副将。

裨,副的,古代祭把时穿的次等礼服;将,将领,带兵打仗的人。

D.路,宋代行政区域名,是直辖于中央的一级行政区,相当于今天的“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陶节夫德行高尚,受人敬服。

他审问顽固而狡猾的罪犯杨元,杨元把他视为“长者”,崇敬他,并且心甘情愿地接受刑罚。

B.陶节夫守边有功,屡得升迁。

,他成功招降羌人,加官集贤殿修撰;他身先士卒击退前来抢粮的夏人,升任显谟阁待制。

C.陶节夫料事如神,未雨绸缪。

他料定夏人的动向,下令加强银州城防,夏人果然袭击银州,银州因城防坚固,得以保全。

D.陶节夫足智多谋,恪尽职责。

他兼任泾源等地经制司时,提出攻取兴、灵二州的计谋;奉命抓捕盗贼时,成功计擒李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节夫诘以数语,元即吐服,将适市,与诸囚诀曰:

“陶公长者,虽死可无憾。

(2)蔡京、张康国从中助之,故唯京意是徇。

夏人欲款塞,拒弗纳。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苏秀道中①

[南宋】曾几②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③心。

【注】①苏秀道中:

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

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②曾几(1085-1166),南宋诗人。

学识渊博,勤于政事,其诗闲雅清淡,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

③望岁:

盼望丰收年成。

14.下到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写在苏秀道中,一天晚上突降大雨,诗人从睡梦中被冷醒了,连衣服都似乎是潮湿的,心里头感到有点不舒服。

B.颔联写久旱逢甘霖,诗人转怒为喜,连房屋漏雨、床褥打湿也顾不上了,眼见一条条溪流水满湍急,诗人欣喜万分。

C.颈联写诗人夜闻雨打梧桐,仿佛演奏音乐般美妙动听;想象着雨后的农田,稻花芬芳,秀色可餐,一派丰收景象。

D.尾联意思是说,面对这场及时雨,没有田地的诗人都感到欢欣鼓舞,更何况日夜盼望着丰收年成的广大老百姓呢。

E.这是一首喜雨诗,语言简明洗练,轻巧明快,请人运用虚实结合与对比、衬托的手法,生动表现了诗人的朴实情怀。

15.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品质?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概括。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今天,人们常用李商隐《无题》中“,”两句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了赤壁古战场的雄奇壮阔,引发词人对山河美景的赞叹和对历史的缅怀。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湖北宜昌袁裕校家百余年来舍不得扔掉的旧物件以及翻山越岭淘来的3万余件“宝贝”终于登堂入室。

②近年来朋友圈微商、微店方兴未艾,有着1300多年种植历史的南丰蜜桔也开始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

③消防安全与广大百姓休戚与共,尤其是在高楼林立的大城市,高层建筑的灭火问题一直是消防的难点。

④一旦用户点击了不明链接,手机就可能感染木马病毒,原本固若金汤的安全系统也许顷刻间就会崩溃。

⑤演员在演奏期间看手机,看似具体而微,但积少成多就会对整个演秦造成大的影响,因此必须防微杜渐。

②硬科技大会上很多琳琅满目的产品正走进人们的生活,无论是医疗运输、新医手段,还是新能源领域。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快递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留下了一座座硕大的“垃圾山”——包装废弃物。

B.通过物理方式净水、合理设置养殖密度、科学投放饵料等办法,使得大闸蟹的产量和品质有了提升。

C.哈尼梯田面临生态保护的压力,其命运不仅关乎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传承,更关系到村里人的生计。

D.来自全国新闻战线的13位记者讲述了他们在采访中印象深刻的精彩故事,展现了记者的良好风貌。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就刘老师所写诗集,出版社审阅后回复:

“现将先生的大作付梓,以就正于读者。

B.某校报编辑部的征稿启事中写道:

“恳盼老师和同学们为办好校报尽绵薄之力。

C.小兰大学毕业分配到某中学任教,迎新座谈会上,她说:

“我不会讲话,大家别见笑。

D.水根哥和我一样也是种田郎,他和夫人一家三口,住在我们温泉镇的一个村子里。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精种,是老祖宗①。

近年来,我国文物事业取得很大发展。

但也要清醒看到,我国是世界文物大国,又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②。

综合来说,文物保护不是单项孤立的工作,而是传承历史文化、③。

各级文物部门要不辱使命,守土尽责。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5分)

共享单车以后,共事充电宝、共享篮球甚至共享汽车等新兴共享经济形式层出不穷,共享雨伞也在上海、深圳等城市亮相。

遗憾的是,一家共享雨伞企业在上海投放了一批雨伞,被借出后竟无一归还,这都是因为国民素质太低。

只要国民素质得到了提高,共享雨伞不归还的现象就能避免发生,共享经济也就能走上正轨,

①共享雨伞无人归还不一定都是因为国民素质太低。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2017级新生开学之际,某大学张挂三条横幅来欢迎新同学:

(1)走向成功,务实善行,志于成才。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守法守纪守信,书写完美人生。

你对上面三条横幅有何感想?

请就其中一条或两条或三条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C(A项,张冠李戴,“文化遗产”不等同于“任何文化”,只有那些优秀的文化遗产,才值得我们传承。

原文说的是“任何文化都是有根的,这些根脉里……记录着文化的起源和文明的进程。

这些精神印记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积淀着民族精神,也是体现人类创造力的象征体”。

B项,说法绝对。

原文说的是“现在很多非遗技艺的用途范围大大缩小了。

因为他们多属于特定的农耕时代,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物件有可能会从生产劳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退出”。

D项,无中生有“彻底退出历史舞台”错误,原文说的是“你中国人引以为傲的雕版印刷技艺为例,虽然有些出版机构还用他出版线装书,但数量已经不多了……”)

2.【答案】D(D项,曲解文意。

选文第一段末句是“对那些来自民间的一直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手工艺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有必要加以适当改造,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重新融入当代生活”)

3.【答案】B(B项,以偏概全。

据文意可知,非遗物件有可能会从生产劳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退出,但退出的可以是“形”,我们不能让内在的“魂”也随着社会的转型一起沉入历史的深处。

4.【答案】B(B项,曲解文意。

文中写的是“他抱起小女儿,一气走到镇上医院”因为病情严重,镇上医院的医生说“得送到县城医院去,才有救”,才有了后面的情节。

5.【答案】①交代故事背景和人物活动的环境,为人物出场做铺垫。

②以乐景写哀,与下文写陈三的小女儿发病,陈山心急如焚,形成对比,反衬人物的担忧、焦虑与伤痛心情。

③营造春天烂漫的美好氛围,含蓄的表达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

(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4分,答对三点给5分。

大意如此,即可)

[文学作品(主要是小说和散文)的景物描写一般有以下六种作用:

①交代背景(或人物活动环境)。

②渲染气氛(营造某种氛围)③推动情节④烘托人物(心理、性格、品质)。

⑤暗示主题⑥有所象征。

根据写景文字在作品中的位置,还可谈其结构上的作用,我引出下文、承上启下、呼应标题(或开头)等等。

6.【答案】不能删去。

理由如下:

(1)情节安排:

这是一段插叙,监事刘书记态度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