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中化学模块教学跟考核条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81128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5.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高中化学模块教学跟考核条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广东省高中化学模块教学跟考核条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广东省高中化学模块教学跟考核条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广东省高中化学模块教学跟考核条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广东省高中化学模块教学跟考核条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高中化学模块教学跟考核条件.docx

《广东省高中化学模块教学跟考核条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高中化学模块教学跟考核条件.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高中化学模块教学跟考核条件.docx

广东省高中化学模块教学跟考核条件

广东省高中化学模块教学与考核要求

(征求意见稿)

高中化学课程设有“必修”2个模块和“选修”6个模块,共8个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2学分。

全体学生在高中阶段必须修满6个必修学分,即在学完《化学1》、《化学2》之后,再从选修课程中选学一个模块,并获得学分,才能达到高中化学课程学习毕业要求。

鼓励学生尤其是对化学有兴趣的学生在修满6个必修学分后,选学更多的课程模块,获取相应的学分,以拓宽知识面,提高化学素养。

建议:

理工类发展倾向的学生,选择修习《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3个模块,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学《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和《实验化学》3个模块。

高中化学课程实行学分管理,学生要达到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毕业要求,必须完成必修课程模块《化学1》、《化学2》和一个选修课程模块,并获得学分。

化学必修学分和选修学分的获得都必须依据本考核要求进行相应模块的考核。

模块学分认定要坚持综合评定的原则。

每个模块的学分认定必须根据学生在该课程模块学习中的模块考核成绩、表现性任务完成情况和学习过程表现记录进行综合评定;化学实验操作考核要作为表现性仟务完成情况的主要内容进行实施。

学校要制订出课程模块学分认定的实施方案。

本要求只局限于《化学1》、《化学2》两个模块的教学要求和纸笔考核要求,其他模块的要求待后陆续提出。

一、《化学1》模块教学要求

主题1认识化学科学

1.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的发展趋势。

教学要求:

(1)能列举一些对化学科学发展有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及其成就。

(2)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和发展趋势。

(3)能举出一些我国在化学科学上有重大贡献的事例。

2.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教学要求:

(1)通过对化学科学的研究领域、研究方法以及使用价值的介绍,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制备新物质的一门自然科学。

(2)知道物质的宏观性质是由微观的结构决定的。

(3)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构成物质的分子发生了变化。

3.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教学要求:

(1)知道物质的量是度量物质所含微粒多少的物理量,并通过物质的量建起宏观量和微观量的关系。

(2)知道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并能进行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换算。

(3)知道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以及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能够进行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标准状况下气体体积、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换算。

(4)能利用物质的量及其相关关系定量地认识化学反应,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5)知道阿伏加德罗定律的含义,并能进行—些简单的比较。

(6)知道溶液稀释过程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从而理解溶液的稀释和配制的计算公式。

(7)知道溶液配制的有关步骤和方法。

4.认识实验、假说、模型、比较、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教学要求:

(1)能说出研究物质性质的一些基本方法和程序,并体会它们的意义。

(2)能初步运用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方法及研究物质性质的程序研究金属钠、氯气等物质的性质。

5.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要求:

(1)举例说明化学科学与生活、生产、科技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关系。

(2)体会组成材料的物质性质与材料性能的密切关系;认识新材料的开发对社会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学会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

主题2化学实验基础

1.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教学要求: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和方法,提高化学实验能力。

(2)通过对金属钠、氯气等物质性质的研究,使学生体会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

预测性质、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析解释、得出结论。

2.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实验技能。

教学要求:

(1)学会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实验方法。

(2)学会NH4+、Fe3+、Cl-、SO42-、CO32-等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3)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了解容量瓶在配制中的作用以及使用方法。

(4)对于配制过程中过细的操作过程,全面的误差分析等不作评价的要求。

(5)认识普通漏斗与分液漏斗的区别,认识普通烧瓶与蒸馏烧瓶的区别。

(6)学会如何进行过滤、蒸发、蒸馏和萃取等有关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的基本操作,并掌握基本方法。

3.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教学要求:

(1)熟悉和遵守化学实验室规则。

(2)了解一些应急的安全措施,学会保护自己。

(3)掌握正确的化学实验操作方法。

(4)记住一些常见的安全标识。

4.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

教学要求:

(1)通过具体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和学习,让学生知道化学实验的一般程序:

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药品与装置→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及解释→实验结果。

(2)有一定的动手实验和操作能力。

(3)能与同学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实验。

(4)能够准确真实地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

(5)能够完成实验报告。

5.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数据处理等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要求:

(1)学会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氧化性与还原性强弱的对比。

(2)通过对Fe(OH)3胶体制备、NaHC03性质比较的探究,初步了解对照实验是在改变一个条件而其他条件相同时,实验结果才具有可比性,从而学会如何控制反应条件。

(3)通过钠与氧气在不同温度条件下产物不同,知道相同的反应物在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结果,了解反应条件对反应的影响,认识实验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4)能够设计实验探究粗盐的提纯以及市售食盐中是否含有碘元素。

主题3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教学要求:

(1)能运用元素的观点学习和认识物质,能从多种角度依据不同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能列举出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物质,能从不同物质中抽取核心元素。

(2)通过研究各类物质之间的反应关系,初步认识研究物质通性的思路和方法。

(3)学会对一些常见的化学反应能进行树状分类和交叉分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质。

教学要求:

知道胶体是一种重要的分散系,能列举一些生活中的胶体,了解胶体与其他分散系(溶液、浊液)的区别。

能运用胶体的丁达尔现象、聚沉等特性解释简单的实验现象和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知道Fe(OH)3胶体与沉淀的性质差别,学会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

3.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教学要求:

(1)能说出钠的主要物理性质(颜色、状态、硬度和密度及其熔点高低),认识钠和水、氧气等物质的化学反应,并会书写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能利用钠的性质分析一些与钠有关的实验现象和实际问题。

(2)了解铝的还原性、氧化铝和氧氧化铝的两性以及氢氧化铝的实验室制备,认识铝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在化学性质上与其他常见金属及其化合物的不同,能书写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与离子反应方程式,并能列举铝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3)通过对不锈钢不易锈蚀原理的认识,体会金属性质与金属材料间的密切关系。

(4)能列举含铁元素的合金及其化合物,认识铁及其化合物的重要化学性质(氧化性或还原性),能举例说明Fe、Fe2+、Fe3+间的转化,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

知道Fe2+的不稳定性和检验Fe3+的方法。

(5)了解铜合金、铝合金等的主要性质以及它们作为材料在工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6)认识Na202的特性及其重要用途。

(7)知道Na2CO3与NaHCO3的检验以及相互转化,并能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8)了解焰色反应的实验操作以及记住几种常见金属的焰色。

4.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实施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教学要求:

(1)知道根据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可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能列举—些典型的非电解质,知道酸、碱、盐是电解质,酸、碱、盐在水溶液中能发生电离,会书写强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2)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初步学会从微粒观(电离的观点)的视角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以及所发生的反应。

(3)会书写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4)能利用离子反应检验常见离子,如Cl-、SO42-、CO32-。

(5)根据离子反应学会判断溶液中离子的共存问题。

5.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要求:

(1)知道可以依据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把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能够利用化合价升降、电子转移判断一个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找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只要求分析一些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列举中学阶段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2)知道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3)举例说明氧化还原反应的广泛存在及其对生产、生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影响。

(4)以Fe、Fe2+、Fe3+间的转化为例,初步学会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视角研究物质的性质。

6.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学要求:

(1)认识氯、溴、碘单质性质相似性和氧化性的递变性,氯单质及具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了解Cl-离子的检验,并能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与离子方程式。

(2)了解硫元素在自然界中的转化,举例说明含硫元素的物质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3)进—步运用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研究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能运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选择合适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实现不同价态硫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

体会不同价态硫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与相应物质性质的关系。

进一步理解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并体会这种关系在研究元素氧化性和还原性中的重要作用。

(4)通过不同价态硫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认识硫单质、二氧化硫、硫酸的物理性质和主要化学性质,能书写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限于教材中出现的方程式)。

(5)运用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了解酸雨的危害和酸雨防治的方法。

(6)了解硅、二氧化硅的主要性质及这些性质在材料中的应用,能书写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7)能举例说明硅在半导体工业、二氧化硅在现代通讯业、传统的硅酸盐制品和一些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主要应用。

(8)通过氮的循环了解氮气、氨气、氮的氧化物、铵盐以及硝酸的主要性质,并能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认识它们在生产中的应用。

(9)了解NH4+离子的检验,并能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与离子方程式。

(10)认识浓硫酸的特性。

(11)了解化学与社会、环境等问题的关系,如:

酸雨问题、氮氧化物对环境的影响、固氮问题、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等。

二、《化学2》模块教学要求

主题1物质结构基础

1.知道元素、核素的涵义。

教学要求:

(1)知道原子核的构成,知道质量数与质子数、中子数的关系,知道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能说出

的含义。

(2)能举例说明什么是元素、什么是核素、什么是同位素;知道核素在医疗、新能源开发等方面的应用。

2.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学要求:

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能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教学要求:

(1)了解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认识元素周期律。

(2)能举例说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性质(原子的得失电子能力、化合价)的关系。

4.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教学要求:

(1)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能说出1-18号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2)能列举出各主族的常见元素,知道ⅡA族、VA族和过渡金属元素中某些元素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3)能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例,简要说明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4)能以IA、ⅦA元素为例,简要说明同主族性质递变规律。

(5)知道含有某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或碱性)与元素原子得电子(或失电子)能力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应用。

(6)知道元素周期表在科学研究、地质探矿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并能够从多角度、多层面对所学过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进行整合。

5.认识化学键的涵义,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

教学要求:

(1)能够认识到相邻原子间存在着强烈相互作用,知道化学键的含义,能用简单实例说明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的实质的关系。

(2)知道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和共价键,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含义,知道可以根据化学键类型的不同将化合物分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能举例说明什么是离子化合物、什么是共价化合物,能区分简单的、典型的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能从化学键的视角发展已有的对物质构成的认识。

6.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

教学要求:

(1)初步体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多样性是导致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主要原因。

(2)知道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能写出1-4个碳原子烷烃的结构式和结构简式。

(3)知道烃的组成特点。

7.举例说明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教学要求:

知道有机化合物存在同分异构现象,能写出4-5个碳原子的烷烃的同分异构体。

主题2化学反应与能量

1.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教学要求;

(1)能用简单实例说明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实质的关系。

(2)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要吸收和释放能量,从而使化学反应中伴随着能量变化;能用化学键的观点分析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实质;知道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能以各种形式进行转化。

2.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教学要求:

认识化学反应在提供能源方面的作用。

3.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教学要求:

知道电池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能以铜锌原电池为例简单分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4.认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和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

教学要求:

让学生从更宽广的视野关注化学在提供能源方面作出的贡献。

5.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化学反应的限度,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教学要求:

(1)能够认识到化学反应的进行是有快慢的,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含义,了解浓度、温度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能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通过控制条件调控化学反应速率的实例。

(2)能够认识到在有些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是不能完全转化成产物的;能结合实例说明什么是可逆反应;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知道当条件改变时会发生化学平衡的移动(不要求知道化学平衡移动规律及其应用)。

(3)能够尝试从宏观--微观、定性--定量、本质--表象等多个角度整合对化学反应的认识。

主题3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1.认识化学燃料综合利用的意义,了解甲烷、乙烯、苯等的主要性质,认识乙烯、氯乙烯、苯的衍生物等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要求:

(1)了解甲烷的组成和基本结构特点,认识甲烷的主要化学性质(燃烧反应、取代反应)。

(2)知道乙烯的主要物理性质;认识乙烯的化学性质(燃烧、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能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发生加成反应),并能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3)知道苯的物理性质,知道由于苯分子结构的特殊性,苯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不能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但能燃烧、能发生取代反应。

(4)知道石油炼制的主要方法有分馏、裂化和裂解;知道乙烯是石油炼制的主要产物,可以以乙烯为原料制取许多物质。

(5)知道什么是煤干馏,知道苯是煤干馏的重要产物之一。

(6)知道苯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是常用的有机溶剂,但对人体健康会造成危害。

2.知道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要求:

(1)知道乙醇的主要物理性质;能写出乙醇的结构式和结构简式;了解乙醇的主要化学性质(燃烧、与金属钠的反应、在催化条件下可被氧化成乙醛),并能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能举例说明乙醇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乙酸的主要物理性质;能写出乙酸的结构式和结构简式;了解乙酸具有酸性,能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并能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3)以乙酸乙酯为例,认识酯的水解反应;了解酯和油脂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知道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都属于糖类;能写出葡萄糖的结构简式,知道葡萄糖能与新制的氢氧化铜、银氨溶液反应;知道淀粉在酸或酶的催化下可以逐步水解,最终生成葡萄糖。

(5)知道蛋白质是一类结构复杂、相对分子质量很大的有机化合物,由碳、氢、氧、氮等元素组成,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知道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水解会生成各种氨基酸;知道蛋白质的性质(盐析、聚沉、显色)。

(6)能举出加成、取代、酯化反应的实例(不要求掌握这些有机化学反应类型的定义)。

3.通过简单实例了解常见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反应.能举例说明高分子材料在生活等领域中的应用。

教学要求:

(1)初步认识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结构的主要特点(由简单的结构单元重复链节而成)和基本性质,知道几种常见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单体。

(2)知道高分子材料分为天然高分子材料和合成高分子材料,能列举出几种常见的天然高分子材料和合成高分子材料。

(3)认识加聚反应,能写山简单的加聚反应方程式。

(4)了解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主要类别及其在生产、生活、现代科技发展中的广泛应用。

(5)能列举一些常用的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并说明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以海水、金属矿物等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为例,了解化学方法在实现物质间转化中的作用。

认识化学在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重要价值。

教学要求:

(1)了解海水中重要元素的存在和应用及其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潜在价值。

认识综合开发利用是海水化学资源利用的必然趋势。

(2)学会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氧化性或还原性强弱的对比。

体会镁、溴、碘等物质的性质在提取海水有用物质中的重要应用。

5.以酸雨的防治和无磷洗涤剂的使用为例,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教学要求:

了解由塑料废弃物所造成的白色污染和防治、消除白色污染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思想和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6.能说明合成新物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讨论在化工生产中遵循“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

教学要求:

(1)认识到化学反应在制造新物质方面的作用,及新物质的合成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能以从海水提溴、氯气的制取、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合成等为例,体会如何利用化学反应制取新物质。

三、模块纸笔考核要求

结合各模块的设置的目标、内容、学习要求、教学方法等特点,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重点考查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和理解,重视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的发展。

(一)考核目标要求

根据新课程按照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体验性学习目标的教学要求,结合黑龙江省新课程化学科教学的实际提出学业水平考核的要求三个方面,目标由低到高划分为不同层次,高层次的要求包含低层次的要求。

对于认知性学习目标,其含义具体如下:

了解:

对所学化学知识有初步认识;能够正确复述、再现、辨认或直接使用。

理解(掌握):

领会所学化学知识的含义及其适用条件,能够正确判断、解释和说明有关化学现象和问题,即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综合应用:

在理解所学各部分化学知识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必要的分析、类推或计算,解释、论证一些具体化学问题。

1、认知性学习目标的水平——(A)

(A1)知道、说出、识别、描述、举例、列举

(A2)了解、认识、能表示、辨认、区分、比较

(A3)理解、解释、说明、判断、预期、分类、归纳、概述

(A4)应用、设计、评价、优选、使用、解决、检验、证明

2、技能性学习目标的水平——(B)

(B1)初步学习、模仿

(B2)初步学会、独立操作、完成、测量

(B3)学会、掌握、迁移、灵活运用

3、体验性学习目标的水平——(C)

(C1)感受、经历、尝试、体验、参与、交流、讨论、合作、参观

(C2)认同、体会、认识、关注、遵守、赞赏、重视、珍惜

(C3)形成、养成、具有、树立、建立、保持、发展、增加

上述不同目标中的层次要求按照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前一个层次是后一次层次的基础,后一个层次的要求一般包括前一个层次的要求。

(二)模块考核内容要求、考核形式、题型示例

化学1

(一)考核内容与学业考核要求双项细目表

主题

项目

知识

内容

考核目标

A

B

C

主题1

认知化学科学

1、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A2

2、认知化学变化的本质。

A2

3、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A1

4、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C2

5、认识实验、假说、模型、比较、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A2

主题2

化学实验基础

1、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

B2

2、初步学会溶液配制。

B2

3、树立安全意识。

C3

4、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

A1

C2

5、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C3

6、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数据处理等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A1

C3

7、粗盐的提纯。

A2

C3

8、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

A2

C3

9、比较不同浓度溶液的某些性质差异。

A2

主题3

常见无机物及

其应用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A2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A1

3、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方法,了解钠及其重要化合物主要性质。

4、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方法,了解铝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A2

5、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方法,了解铁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A2

6、通过实验,了解铜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A2

7、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A1

8、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A1

9、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的概念及其发生的条件。

A2

10、能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

A3

11、了解常见离子Ag+、CO32-、C1-、SO42-等离子的检验方法。

A2

12、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A2

13、知道氧化和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性和还原性的概念及其判断方法。

A2

14、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A2

15、通过实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