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蓄委婉第一讲活动方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79102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含蓄委婉第一讲活动方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含蓄委婉第一讲活动方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含蓄委婉第一讲活动方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含蓄委婉第一讲活动方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含蓄委婉第一讲活动方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含蓄委婉第一讲活动方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

《含蓄委婉第一讲活动方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含蓄委婉第一讲活动方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含蓄委婉第一讲活动方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

含蓄委婉第一讲活动方案MicrosoftWord文档2

《文苑篇之含蓄委婉》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教学内容

第一讲: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授课时间

2010-2011年第一学期

授课班级

教学学时

2

课型

理论课□理论与实践课□实践课□

教学目标

能力(技能)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什么是含蓄委婉,明确含蓄委婉美感的特征:

婉、深、美,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角度,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把握含蓄委婉的内涵与意义,明确明确含蓄委婉美感的特征,把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角度。

能力训练任务及案例

单项任务:

了解什么是含蓄委婉,明确含蓄委婉美感的特征:

婉、深、美,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角度,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综合任务:

小组练习,合作交流,互为师生,取长补短。

参考资料

《人文英华》及网络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课题:

近试上张水部[唐]朱庆余“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韵译】:

洞房里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拜公婆讨个好评。

打扮好了轻轻问郎君一声:

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

初读此诗,可以看出,它描写的是第二天清早,新妇去拜见公婆之前的心理状态。

前两句为铺垫,后两句是重点:

由于第一次拜见是大事,新妇在一番长时间的精心妆扮之后,对于能否讨得公婆喜欢,心中没有把握,于是谨慎中略带羞涩地征求夫君的意见。

诗作巧选细节,细致入微的刻画了新人的心理。

如果我们仅把此诗当作一首结构完整、情境优美的“闺意”诗,结合诗题看,显然是没有理解作者的本意。

唐代应试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以期能扩大自己的影响,赢得主考官的赏识。

朱庆余平日行卷的对象是水部郎中张籍,临近考试了,自己的作品能符合主考官的口味吗?

朱庆余心怀忐忑,以新妇和舅姑巧妙作比,征求张籍的意见。

诗歌构思和表达委婉含蓄,读后令人拍案惊叹。

(同时的张籍《酬朱庆馀》做了唱和诗: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镜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由此可以知道,“诗贵含蓄”,诗重委婉。

一、含蓄委婉之意

中华民族是诗的民族,中国是诗的国度。

历代诗人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诗篇。

欣赏诗歌,就要理解她的含蓄委婉的艺术。

何为含蓄委婉?

含蓄委婉是一种艺术方法,是艺术风格。

指读者对要说的意思不直接说出,或不全部说尽,用一些隐约委婉的话曲折地加以表达,或者把它隐含在形象之中让读者自己去品味思索。

即辞短意长,含而不露,意在言外,回味无穷。

由于它能“言近旨远”,激发起读者想象,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妙处,所以她在文学中,尤其是在我国古典诗歌当中极为常见,也深得诗论家的厚爱。

其风格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二:

其一,婉。

含蓄委婉即婉约。

婉,即微婉柔丽之意;约,即精炼清简之意。

此词始见于先秦,魏晋六朝人已用它形容文学辞章,如陈琳《为袁绍与公孙瓒书》:

“得足下书,辞意婉约。

”陆机《文赋》:

“或清虚以婉约。

”可见在词史上宛转柔美的风调相沿成习,由来已久。

含蓄风格不求主体情思的直接流淌,而追慕思想情感表达的委婉曲折。

含蓄风格通常是作家借助于比喻、象征、典故的运用等曲折手法来表情达意而实现的,作品往往呈现出意象浓郁而不见情思。

《二十四诗品》论含蓄云: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语不涉己,若不堪忧。

是有真宰,与之沉浮”。

含蓄风格不粘著文字,而是意象丰足,主体情思通过审美意象而流露出来。

由于含蓄风格努力追求情意表达的委婉曲折,因而,它虽“不著一字”,却能“尽得风流”,主体情思尽在审美意象之中。

归园田居(其一)晋·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的开篇说,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生来就喜爱大自然的风物。

“误落尘网中”,很有些自责追悔的意味。

以“尘网”比官场,见出诗人对污浊官场的鄙夷和厌恶。

“羁鸟”、“池鱼”都是失去自由的动物,陶渊明用来自喻,表明他正像鸟恋归林、鱼思故渊一样地思恋美好的大自然,回到自然,也即重获自由。

那么生计如何维持呢?

“开荒南野际”就可以弥补以前的过失,得以“守拙归园田”了。

接下来描述恬淡自然、清静安谧的田园风光。

虽然陶渊明从小生活在庐山脚下,这里的丘山、村落原本十分熟悉,但这次是挣脱官场羁绊,从樊笼尘网中永远回到自由天地,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喜悦之情和清新之感。

他后顾前瞻,远眺近观,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以至深巷狗吠、桑颠鸡鸣、无不是田园实景,又无一不构成诗人胸中的真趣。

 “方宅”四句状写自家庭院的景物,这是近景,静态地描写田地与草屋的数量、堂前檐后的桃李与榆柳的生长情况。

“暧暧”四句描写院外村落的景物,这是远景与中景,动态地描写笼罩在炊烟之中的远处村落,以及深巷中的狗吠声与桑树颠的鸡鸣声。

这样一幅安宁静谧的田园风光图被诗人描绘得远近错落、动静相宜、有声有色。

诗人正是要借恬静优美、清新喜人、富有天然之美的村居环境抒写自己摆脱“樊笼”、“尘网”之后如释重负的轻松与欢欣。

这里语言质朴真淳、清新隽永,音节铿锵,极富自然之情趣,引人悠然神往。

“暖暖”,远景模糊;“依依”,轻烟袅袅。

在这冲淡静谧之中,加几声鸡鸣狗吠,越发点染出乡居生活的宁静幽闲。

结尾四句由写景而写心,“虚室”与“户庭”对应,既指空闲寂静的居室,又指诗人悠然常闲的心境。

结尾两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回应了诗的开头。

这里显示的人格,即非别墅隐士,又非田野农夫。

罢官归隐的士大夫有优越的物质生活,锄禾田间的农夫缺乏陶渊明的精神生活,所以陶渊明是真正能领略自然之趣、真正能从躬耕劳作中获得心灵安适的诗人和哲人。

“返自然”是这首诗的中心题旨。

它是诗人人生理想,也是这组田园诗的主旋律。

菩萨蛮唐·韦庄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韦庄《菩萨蛮》共五首,是前后相呼应的组词。

本词为第二篇,采用白描手法,抒写游子春日所见所思,宛如一幅春水图。

起二句直言江南美好。

“春水”二句承上,一写江南水乡景色美,一写江南民居生活美。

下片“垆边”二句进一层写垆边肌肤洁白娇嫩的美女。

江南既有“碧于天”的美景,又有“画船听雨眠”的生活,还有双臂洁白如雪的美女,组合成“游人”只应该在江南终老的情意。

然而结末二句转入“未老莫还乡”的深沉感叹之中。

词人以避乱入蜀,饱尝离乱之苦,时值中原鼎沸,欲归不能,“还乡须断肠”一句,巧妙地刻划出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词人思乡怀人的心态,可谓语尽而意不尽。

“人人尽说江南好”,是与第三首词的“如今却忆江南乐”对应的,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他所写的“人人尽说”,这其间所隐藏的意思是自己并未曾认为江南好,只是大家都说江南好而已。

下面的“游人只合江南老”,也是别人的劝说之辞,远游的人就应该在江南终老,以前王粲《登楼赋》曾说:

“虽信美而非吾士兮,曾何足以少留”,江山信美,而不是我的故土,我也不愿久留,中国还有句老话: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而韦庄这两句词,似直而纡,把怀念故乡欲归不得的感情都委婉地蕴藏在这表面看来非常真率的话中了。

“只合”,合者,该也,什么人敢这样大胆地对韦庄说你就该留在江南终老,在江南你是一个游人客子,而却劝你在江南终老,那一定是你的故乡有什么让你不能回去的苦衷,所以才敢劝你在江南终老。

因为韦庄是在中原一片战乱中去江南的,当时的中原如同他在《秦妇吟》中所描写的是“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在这种情况下,江南人才敢这样劲直的劝他留下来。

韦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的特色,就正在这表面率直而内里千回百转的文字中得到充分体现了。

下面则是对江南好的细写,说江南确实是好的,“春水碧于天”是江南风景之美,江南水的碧绿,比天色的碧蓝更美。

“画船听雨眠”是江南生活之美,在碧于天的江水上,卧在画船之中听那潇潇雨声,这种生活和中原的战乱比较起来,是何等的闲适自在。

更进一步,江南又何尝只是风景美、生活美,江南的人物也美,“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垆,一作“罏”,又作“炉”,是酒店放置酒器的地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云:

“买酒舍乃令文君当炉”。

江南酒垆卖酒的女子光彩照人,卖酒时攘袖举酒,露出的手腕白如霜雪。

这几层写风景、生活、人物之美,你不要用庸俗的眼光只看它表面所写的情事,而要看到更深的一层,他下面的“未老莫还乡”,这么平易的五个字却有多少转折,佛经上说“才说无便是有”,说“莫还乡”实则正由于想到了还乡,他没有用“不”字,用的是有叮嘱口吻的“莫”字,细细地品味,就应该联想到陆放翁的《钗头凤》“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那一连三个“莫”字所道出的一片无可奈何之情是极为深婉而且沉痛的,韦庄词此处的“莫”字,也表现出了一种极深婉而沉痛的情意,说“莫还乡”是叮咛嘱咐的话,是你想还乡,而现在却有不能还乡的苦衷,“还乡”是一层意思,“莫”是第二层意思,又加上“未老”二字,是第三层意思,因为人没有老,在外漂泊几年也没有关系,王粲《登楼赋》说:

“情眷眷而怀归。

”人到年老会特别思念故土。

韦庄词似达而郁,五个字有三层意义的转折,表面上写得很旷达,说是我没有老所以不要还乡,而其中却是对故乡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感情。

后面他说“还乡须断肠”,这正是别人之所以敢跟你说“游人只合江南老”的理由,因为你回到那弥漫着战乱烽火的故乡,只会有断肠的悲哀。

讲到这里再回头看“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人合江南老”,就会明白陈廷焯为什么赞美韦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了。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①,山是眉峰聚②。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③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注释】①水是眼波横: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②山是眉峰聚:

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③眉眼盈盈处:

山水交汇的地方。

两句是说-要问行人到哪里去?

回答是-就在那山水明秀的地方去。

  

【赏析】这是一首浸润着真挚感情的送别词,表现了作者新巧的艺术构思和形象地刻画离情别意的艺术手段。

上片以眼波和眉峰来形容水和山,以眉眼盈盈处来显示浙东山水的清秀。

下片写暮春送客又兼送春,并祝愿友人与春同在,表现送行人的一片深情。

起拍“水是”、“山是”两句,含意丰富,启人遐想。

词人把明澈的水流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喻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东山水的美丽可爱。

同时,也可以理解为词人对鲍浩然心事的设想:

波光漾动的流水是他心上人的眼波,脉脉传情;青黛的山峦是心上人的眉峰,因思念自己而满怀愁怨,眉头都蹙起来了。

词人通过这一设想来写出了鲍浩然“之浙东”的心切。

与此相应,上片结句“眉眼盈盈处”也可以有两层理解:

一是鲍浩然是去山水透丽得像美人“眉眼盈盈”的地方,一是他是去与“眉眼盈盈”的心上人相会。

 

下片抒发词人的情怀。

“才始送春归”,点明这里春刚逝去,说明词人心中满怀着伤春之愁;“又送君归去”则再添了别恨,心情就更痛苦了。

最后两句是词人对鲍洗然的祝愿:

希望他生活在“春”里。

这个“春”既是反映鲜花如锦的春天季节,也喻指他与心上人生活在一起。

 

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中有一种“怀人”的作品写法很婉曲,明明是游子或思妇怀念对方,却写对方思念自己,这样能更好地表达自己对对方的思念,也使作品既情致流转,波澜起伏,又委婉含蓄。

如魏文帝曹丕的《燕歌行》主要写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情,但诗的开头却反客为主,以虚代实,不直接写思妇如何思念游子,却想象客游在外的丈夫因思乡念家而愁肠九曲。

宋代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主要写远行在外的旅人对家室的思念,下片却写旅人想象中家室的离愁: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所以旅人从心底劝她“楼高莫近危阑倚”,因为“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这样不但写出闺中人急切怀人的心情,而且也反衬出旅人对闺中人的思念之情。

王观的这首《卜算子》正是吸取了这种怀人诗词的写法。

从词中“又送君归去”等句子来看,鲍浩然很可能住于浙东。

上片是作者王观代友人鲍浩然想象归途中的情景:

看到水,便仿佛看到自己妻子急切盼望丈夫归来的盈盈泪眼;看到山,便仿佛看到自己妻子因思念丈夫而紧锁的眉头。

因此,行人急于回到那既有山重水复的美景,又有妻子脉脉含情等待自己归来的“眉眼盈盈处”。

在这里,作者一反前人用水比喻美人的眼波,用山比喻美人眉峰的惯例,而用美人的眼波比喻水,用美人的眉峰比喻山,而且语带双关,既写出江南秀丽的自然山水,更借写想象中的家室对行人的思念,而写出行人(鲍浩然)对家室的思念和急切盼归之情。

由于这种想象是作者代鲍浩然进行的,因此这本身就具有一定戏谑的味道。

这首词之所以充满了幽默风趣,还因为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如果说上片主要以比喻、双关、设问为主,那么下片则主要是双关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作者把春当作有情物来写。

他十分惋惜地送走了步履匆匆的春姑娘,因而他特地嘱咐自己的朋友:

快些赶路,若到江南赶上春姑娘,千万把她留住。

在这里,又是一语双关,既是说留住江南春天美景,更是说留住家庭夫妻恩爱的春天。

其二,深。

含蓄风格包蕴着深隽丰厚的情思意蕴,含蓄是情思意蕴的含而不露,只有情思意蕴深厚丰足,才能构成含蓄风格。

否则,意浅情薄,思淡味寡,谈不上含蓄。

正如清人刘大櫆在其《论文偶记》中指出:

“文贵远,远必含蓄,或句上有句,或句下有句,或句中有句,或句外有句,说出者少,不说出者多,乃可为远……昔人谓意尽而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

然言止而意不尽者尤佳。

意至处言不到,言尽出意不尽……”

[越调]凭阑人·寄征衣  姚燧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

  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赏析]  此曲写妻子想给外出的丈夫寄衣时的复杂心情;不寄衣怕夫挨冷,寄去又怕丈夫不归,以免有“悔叫夫婿觅封侯”之悔。

作者以浅白的口语把少妇思念与体贴丈夫的心情表达得极其委曲与深刻。

文字直白,感情丰厚,平中见奇,堪称是大家手笔。

此曲全以思妇的口吻写出。

古代丈夫离家,或征战,或行役,天气转凉时,妻子就给丈夫寄上寒衣。

所以,诗词中常有制寒衣、送征衣之类的题材。

像李白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沈佺期的“九月寒帖催落叶,十年征戍忆远阳”,都曾脍炙从口。

姚燧此曲,构思巧妙,它偏不从寄衣入手,反着眼于“欲寄”与“不寄”的内心矛盾。

冬天到了,妻子想到丈夫,想给他寄寒衣,但一转念,他有了寒衣,就会不急于归家了。

这一来,与其寄,不如不寄。

再一转念,若不寄,丈夫就会衣薄被单忍饥受冻了。

寄也难,不寄也难。

她左思右想,辗转踌躇,始终拿不定主意。

这样,全曲虽然没有正写思念,却通过写妻子内心的为难,处处显示她对丈夫爱之深,念之切。

短短二十四字,便将思妇细腻微妙的心理,曲曲传出。

临江仙晏几道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这是一首感旧怀人的名篇,当为作者别后怀思歌女小苹所作。

词之上片写“春恨”,描绘梦后酒醒、落花微雨的情景。

下片写相思,追忆“初见”及“当时”的情况,表现词人苦恋之情、孤寂之感。

全词在怀人的月时,也抒发了人世无常、欢娱难再的淡淡哀愁。

上片起首两句,写午夜梦回,只见四周的楼台已闭门深锁;宿酒方醒,那重重的帘幕正低垂到地。

“梦后”、“酒醒”二句互文,写眼前的实景,对偶极工,意境浑融。

“楼台”,当是昔时朋游欢宴之所,而今已人去楼空。

词人独处一室,在寂静的阑夜,更感到格外的孤独与空虚。

企图借醉梦以逃避现实痛苦的人,最怕的是梦残酒醒,那时更是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了。

这里的“梦”字,语意相关,既可能是真有所梦,重梦到当年听歌笑乐的情境,也可泛指悲欢离合的感慨。

起二句情景,非一时骤见而得之,而是词人经历过许多寥寂凄凉之夜,或残灯独对,或酽酒初醒,遇诸目中,忽于此时炼成此十二字,如入佛家的空寂之境,这种空寂,正是词人内心世界的反映。

第三句转入追忆。

“春恨”,因春天的逝去而产生的一种莫名的怅惘。

“去年”二字,点明这春恨的由来已非一朝一夕的了。

同样是这春残时节,同样恼人的情思又涌上心头。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写的是孤独的词人,久久地站立庭中,对着飘零的片片落英;又见双双燕子,在霏微的春雨里轻快地飞去飞来。

“落花”、“微雨”,本是极清美的景色,在本词中,却象征着芳春过尽,伤逝之情油然而生。

燕子双飞,反衬愁人独立,因而引起了绵长的春恨,以至在梦后酒醒时回忆起来,仍令人惆怅不已。

这种韵外之致,荡气回肠,令人流连忘返。

“落花”二句,妙手天成,构成一个凄艳绝伦的意境。

过片是全词枢纽。

“记得”,那是比“去年”更为遥远的回忆,是词人“梦”中所历,也是“春恨”的原由。

小苹,歌女名,是《小山词·自跋》中提到的“莲、鸿、苹、云”中的一位。

小晏好以属意者的名字入词,小就是他笔下的一个天真烂漫、娇美可人的少女。

本词中特标出“初见”二字,用意尤深。

梦后酒醒,首先浮现在脑海中的依然是小苹初见时的形象,当时她“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

”她穿着薄罗衫子,上面绣有双重的“心”字。

此处的“两重心字”,还暗示着两人一见钟情,日后心心相印。

小苹也由于初见羞涩,爱慕之意欲诉无从,唯有借助琵琶美妙的乐声,传递胸中的情愫。

弹者脉脉含情,听者知音沉醉,与白居易《琵琶行》“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同意。

“琵琶”句,既写出小苹乐技之高,也写出两人感情上的交流已大大深化,也许已经无语心许了。

结拍两句不再写两人的相会、幽欢,转而写别后的思忆。

词人只选择了这一特定情境:

在当时皎洁的明月映照下,小苹,像一朵冉冉的彩云飘然归去。

李白《宫中行乐词》:

“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

”又,白居易《简简吟》:

“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彩云,借以指美丽而薄命的女子,其取义仍从《高唐赋》“旦为朝云”来,亦暗示小苹歌妓的身分。

结两句因明月兴感,与首句“梦后”相应。

如今之明,犹当时之明月,可是,如今的人事情怀,已大异于当时了。

梦后酒醒,明月依然,彩云安在?

在空寂之中仍旧是苦恋,执着到了一种“痴”的境地。

晏几道的词情感真挚,志趣高雅,具有很高的美学价

比较: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去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两首诗都是写朋友送别时的感情。

第一首没有运用含蓄的手法,直抒胸臆,也明说了情意深长。

情感有长度吗?

有啊,李白把情感尺度化,有多长?

千尺长。

尽管李白运用创造性思维,写出了脍炙人口的[赠汪伦],但就其艺术手段而言总感到有点直,没有厚度。

第二首是含蓄运用到及至,高度的含蓄,一不说明两人的情意有多么深什么的长,二不明说自己站在江边久久凝望,反而使我们感到一往情深,关系非同小可,诗味似酒一样浓烈。

我们这样轻轻一比,我们就不难看到这两首诗的高下.可见含蓄艺术手法能增强诗意深度。

所以,只有用含蓄的手法,才能够达到含意深隐的目的。

(这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

李白送别孟浩然的情意如何?

诗中没有明说。

友人乘船远行后,诗人站在岸上注目远眺,望着望着,眼中的白帆在水天相接处消失了,眼帘中只剩下长江水在遥远的天际涌动。

作者远望的时间有多长?

他同孟浩然的友情有多深?

答案都在那永无止息的江水中了。

)这是诗歌的暗示性,真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其三,美

古诗词是“以美取胜”。

它以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意境,展观自然美与生活美,歌颂人物的心灵美。

爱美是人之天性。

美的艺术形式,是沟通人类感情的桥梁。

创造美的意境,是含蓄委婉诗词本特征。

作家们把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意境,和谐地统一起来,创作出大量具有诗情画意的绝妙好词。

他们用精炼的语言、真挚的感情、美丽动人的艺术形象,反映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社会生活,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华彩纷呈,百卉竞妍,千姿百态,丰富多彩,为我国人民所喜爱,世代传诵,历久不衰。

戴叔伦《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兰溪,在今浙江兰溪县西南。

棹(zhào召)歌,渔民的船歌。

这首诗,仿拟民歌的韵致,以清新灵妙的笔触,写出兰溪一带的山水之美,渔家的欢快之情,宛如一支妙曲,一幅佳画。

这首诗,从头至尾没有写到“人”,也没有写到“情”,而读来却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

诗人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读后给人以如临其境的美感。

从诗的结构看,前二句是静景,后二句是动景,结句尤为生动传神,一笔勾勒,把整个画面画活了,使人感到美好的兰溪山水充满蓬勃生机,是全诗最精彩的点睛之笔。

首句“凉月如眉挂柳湾”,写诗人于兰溪江边仰望之所见。

“凉月”写月光如水,明澈清凉,也暗示出雨后溪边、明月当空的凉爽天气。

“如眉”则以美人的蛾眉喻指月之形态可爱。

“柳湾”意为种着柳树的河湾。

春日新柳吐绿,摇曳多姿,朗月之下更显风情万种。

“挂柳湾”则极易令人想到欧阳文忠公的“月上柳梢头”的纯美意境。

二句“越中山色镜中看”,以“镜”喻江水,可谓言简而意丰。

既呼应了首句月光的皎洁,又暗示了水色的清澄,还写出了江面的平静,亦使人联想到夜之安谧。

“山色镜中看”则刻画出了两岸青山尽映水中的美丽景象。

水映春山,如梦如幻,好一幅秀美的江南夜景图。

前两句将“凉月”、“柳湾”、“山色”、“水面”交织呈现,画面清幽而美好,置身其中,让人如醉如痴。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则是从“动”的角度叙写渔民的欢乐。

“桃花雨”,即江南春天桃花开时下的雨。

南方二三月间桃花开时,每有绵绵春雨。

这种持续不断的细雨,能使江水上涨,吸引着爱新水的鲤鱼逆水而行,伴着发出的泼刺之声,奔向溪头浅滩。

而渔人见到这种情景,自是酣畅于胸。

“桃花雨”不仅暗示了季节,而且使本诗增添了一层明艳的春天色彩。

而鲤鱼上滩的声响,又使静夜增添了活泼的生命跃动气息,显示出兰溪地区的蓬勃生机。

纵览全诗,“诗中有画”是本诗最大特色。

月之清朗,柳之摇曳,水之澄澈,山之青黛,桃花之纷纷,细雨之绵绵,渔家之欢畅,恰如一幅逐步展开的山水画卷,展示了清幽澄澈、生机盎然的兰溪胜景,真可谓:

诗里兰溪,画中山水。

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诗表现了一个活泼调皮的女孩形象。

 春日,清晨,花园内。

绿杨掩映着秋千架,架上绳萦还在悠悠地晃动。

年轻的女词人刚刚荡完秋千,两手有气无力,懒懒地下垂。

在她身旁,瘦瘦的花枝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在她身上,涔涔香汗渗透着薄薄的罗衣。

花与人相衬,显得格外的娇美。

蓦然间,进来一位客人。

她猝不及防,抽身便走,连金钗也滑落下来。

上片荡完秋千的精神状态。

词人不写荡秋千时的欢乐,而是剪取了“蹴罢秋千”以后一刹那间的镜头。

此刻全部动作虽已停止,但仍可以想象得出少女荡秋千时的情景,罗衣轻飏,象燕子一样地空中飞来飞去,妙静中见动。

“起来慵整纤纤手”,“慵整”二字用得非常恰切,从秋千上下来后,两手有些麻,却又懒得稍微活动一下,写出少女的娇憨。

“薄汗轻衣透”,她身穿“轻衣”,也就是罗裳初试,由干荡秋千时用力,出了一身薄汗,额上还渗有晶莹的汗珠。

这份娇弱美丽的神态恰如娇嫩柔弱的花枝上缀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

“露浓花瘦”一语既表明时间是春天的早晨,地点是花园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

整个上片以静写动,以花喻人,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少女荡完秋千后的神态。

下片写少女乍见来客的情态。

她荡完秋千,正累得不愿动弹,突然花园里闯进来一个陌生人。

“见客入来”,她感到惊诧,来不及整理衣装,急忙回避。

“金钗溜”,是说头发松散,金钗下滑坠地,写匆忙惶遽时的表情。

“和羞走”三字,把她此时此刻的内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