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79041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8.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教育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教育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教育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教育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docx

《教育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docx

教育学

绪论

【知识点回顾】

1.教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教育现象及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2.教育学以人的教育为其研究对象。

3.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4.教育学萌芽阶段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a.孔子的《论语》主张“有教无类”

b.墨家以“兼爱”和“非攻”为教

c.道家主张“弃圣绝智”、“弃人绝义”

d.孟子的弟子《学问》

e.韩愈《师说》、朱熹《语录》、颜元《存学篇》

f.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5.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a.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b.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

c.德国大哲学家康德《康德论教育》、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

d.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在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

6.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a.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于1861年出版了《教育论》

b.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杜威1961年出版《民本主义与教育》,他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

由于生活是一个发展过程、生长过程,所以教育也是生长的,这是从教育的纵向说的。

c.1939年出版了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近代教育家杨贤江于1930年出版了《新教育大纲》

7.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a.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制定出《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

b.196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出版了《教育过程》

c.1975年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

d.1972年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副院长巴班斯基的《论教学过程最优化》

【强化练习题】

一.填空

1.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中国的(《学记》);最早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是首创(班级授课)制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写成的(《大教学论》)。

2.把伦理学和心理学引入教育学而被认为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于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他的“三中心”教育模式,即:

(教师)、(书本)和(课堂),对近代世界各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有着比较深远的影响。

3.以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学派,发表了《学校与社会》等著作,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教学)”,形成了“(现代教育)”思想和模式。

4.教育学发展的“源”在(教育实践),但当某一教育理论形成以后,就成为影响以后教育思想发展的“(流)”,成为现成的思想体系,反过来指导教育实践的发展。

5.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应算中国的(《学记》),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当推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16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进行科学分类时,首次把教育学列为(独立)学科。

6.17世纪,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写成的(《大教学论》),一般被认为是最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二.选择题

1.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__C__。

A.《大教学论》B.《普通教育学》C.《学记》

2.我国当代教育学发展的总趋势是_C_。

A.现代教育B.传统教育C.多样化

3.建国后对我国教育界产生深远影响的《教育学》作者是_B_。

A.克鲁普斯卡娅B.凯洛夫C.加里林D.杨贤江

4.主张教育应以儿童、经验、活动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派”的主要代表是_C_。

A.赞可夫B.皮亚杰C.杜威D.赫尔巴特

5.教育史上,最早论证并实施了班级授课制度的是__D_。

A.孔子B.赫尔巴特C.杜威D.夸美纽斯

 

教育概念

1.教育的概念可分为广义和狭义的。

广义的教育指的是一切有意识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和意识的活动。

它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专指学校教育而言的,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段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的基本要素:

A、教育者:

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B、受教育者:

只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

C、教育措施:

是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办法,它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D、教育内容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它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的影响物。

E、教育手段是指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方法。

3.教育的属性

A、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就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也就是说,教育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与品德,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B、教育的社会属性:

教育的永恒性、教育的历史性、教育的阶级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局由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4.教育的起源

教育的神话起源论教育的生物起源论教育的心理起源论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5.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

学校教育制度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方针、教育经费控制、教育行政组织系统以及由组织的教学和教育的机构体系。

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各级各类学校系统。

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6.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A、学制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制约。

B、学制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

C、学制受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所制约。

7.建国前的学制发展

我国的学制,产生于商周,发展与秦汉,完善于隋唐两宋。

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始于清朝末年。

并于1902年制定了我国第一个现代学制,即“壬寅学制”。

8.新中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

1951年10月1日《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公布,分为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各级政治学校和政治训练班,给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子予以政治教育。

9.当代学制发展的一般趋势

A、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

B、重视早期智力开发和学前教育。

C、初等教育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D、寻求普通教育、中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最佳结合。

E、高等教育出现多级层次,学校类型多样化。

F、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实现教育制度一体化,发展继续教育。

10.义务教育的概念

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义务”是公民应尽的责任。

也有的国家把义务教育称为公民教育。

11.义务教育的特征:

一是强制性,二是普遍性

12.义务教育的意义

A、义务教育既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B、义务教育既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

C、义务教育既可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13.义务教育的法律保护:

1986年4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义务教育法》。

1992年4月国务院有批准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

强化练习

1.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A)

A.生产劳动B.模仿C.语言D.动物本能

2.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产生的需要的观点,是(B)的基本主张。

A.心理起源说B.劳动起源说C.生物起源说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于(C)颁布的。

A.1983年B.1999年C.1986年

4.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C)。

A.家庭教育B.职业教育C.学校教育D.社会教育

5.原始社会教育具有(ABCD)。

A.教育的生产性B.教育的社会性C.教育的模仿性D.内容的贫乏性。

教育与社会发展

1.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2)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3)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内容

4)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变革

2.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A.教育能将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B.教育能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变为专门化的劳动者

C.教育能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

D.教育能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转换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

E.教育能把单维度的劳动者转变为多维度的劳动者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途径

首先表现在它的继承性上;其次,通过学校教育所进行的再生产又是一种扩大的再生产;最后,通过学校教育所进行的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又是一种高效率的再生产。

3)教育能够生产新的科学知识与新的生产力

3.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a)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

b)政治制约着受教育权

c)政治制约着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

 

4.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

1)教育能够培养和造就政治人才

2)教育可以提高国民的民主意识,促进社会政治民主

3)教育可以形成积极的舆论力量,促进政治制度的发展

5.社会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1)在宏观层次上,文化通过为教育提供的文化背景和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发生影响

A.社会文化背景对教育具有影响作用

①社会文化的发展必然提高人们对教育的需求,而满足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就必须发展教育事业。

(1)文化的发展对享受文化的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2)文化的发展是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价值。

②文化的发展促使教育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加强。

B.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具有影响作用

①民族文化传统,特别是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需要一定的活动实现传承;

②作为民族文化传统的核心内容,民族价值取向极大地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定、对教育地位的认识、对教育手段和方法的选择;

③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制度的确立具有影响作用;

④无论民族文化传统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与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在方向上是否一致,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都存在着影响。

2)在微观层次上,社会文化深入到学校内部,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活动内部的文化构成

A.社会文化影响学校文化;B.社会文化直接影响课程文化;C.社会文化影响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

6.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能够保存和传递文化

2)教育能够选择文化

3)教育能够整理文化

A.文化对通过教育整理文化具有客观要求;B.教育自身具有整理文化的迫切需要;C.教师具有整理文化的能力;D.学生尤其是研究生,也具有整理文化的能力。

4)教育能够活化文化

5)教育能够促进各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吸收和融合

A.学校教育的主体是易于进行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吸收和融合的新生一代;B.教育帮助人们掌握多种语言,有利于不同文化的沟通;C.教育促进新生一代民族自尊心的增强。

6)教育能够创造和更新文化

A.教育能够创造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并能够推动其实普及,从而为文化的创造和更新提供新鲜元素;B.教育为文化的不断发展、更新提供大量富有创造活力的人。

7.科学技术对教育的作用

1)科学技术影响教育结构

2)科学技术影响学生

3)科学技术影响教育目的、教育内容

4)科学技术影响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手段

8.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1)教育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数量足够、质量优秀、结构合理的后备力量

2)教育能够生产和再生产科学技术

3)教育能够加速科学与技术相互转化

4)教育能够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相关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的是(B)。

A.生产力B.政治经济制度C.文化D.科学技术

2.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A)。

A.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

B.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反作用于教育

C.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对经济没有影响

D.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对教育没有影响

3.(C)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A.政治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C.生产力发展D.文化发展

4.政治与教育内容的关系是(D)。

A.政治决定一切教育内容

B.政治决定与劳动能力有关的教育内容

C.政治与教育内容无关

D.政治决定与思想意识有关的教育内容

5.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B)。

A.社会生产力B.政治经济制度C.文化D.意识形态

6.关于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说法错误的是(D)。

A.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C.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

D.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二.填空题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___受教育的权利_____、___教育目的和内容____。

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_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_、制约__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内容______。

3.教育与文化是__相互依存、相互制约______的关系。

4.通过__培养人才____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

5.教育的根本任务是___培养人__。

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的发展包括人的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育要想真正发挥主导作用就必须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2.关于人的发展的动力观和代表人物

1)内发论:

孟子

2)外铄论:

英国哲学家洛克

3)在个体活动中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3.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

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物质前提作用

A.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B.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及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C.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巨大作用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

A.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B.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A.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a.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b.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c.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d.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学校教育为什么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a.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的由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发展实施影响和指导的活动;

b.学校教育是通过教师培养学生的活动;

c.教育可以把遗传素质提供的发展可能性、自发的环境影响及个人的主观努力纳入教育轨道,以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发展;

d.现代学校教育有了更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科学技术作为依托,能为人的发展提供更便利的条件、更先进的技术手段、更为科学的方式方法和更丰富深刻的教育内容;

e.学校教育具有良好的纠偏机制。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起动力作用

A.人是通过活动而对外部环境作出反应并获得发展的;

B.人的发展方向和水平由活动的性质和水平所决定;

C.通过活动人可以改变环境,使之有利于人的发展。

5)在遗传、环境、教育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A.遗传决定论: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

B.环境决定论: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C.二因素论:

美国心理学家吴伟士

4.教育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1)人的身心发展的统一性和相互联系性

首先是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保持高度协调性;其次是人的生理发展是与心理发展互相影响的。

2)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人的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

3)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身心发展总体特征,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矛盾的重点,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4)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是指在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儿童身心发展的速度并不是完全与时间一致的匀速运动,在不同的年龄段,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明显差异的。

5)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人的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它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如失明者通过视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

6)人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即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顺序性以及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是相同的,具有相对稳定性。

7)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在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中,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不同,他们在身心发展上存在着个别差异。

5.少年期的教育尤为艰巨,他需要教育者的机智、艺术和对心灵的呵护。

第一,重视青春期教育。

第二,丰富精神生活。

第三,鼓励独立判断、独立思考。

6.针对青年期初期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教育者应该做到的

第一,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

第二,树立事业心、责任心,提高从事社会职业的素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意识和能力。

第三,正确处理友谊、爱情和婚姻。

强化练习题

1.人的身心发展特殊性的表现之一是人的身心发展具有(D)。

A.主观性B.普遍性C.基础性D.能动性

2.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的是(B)。

A.外铄论B.内发论C.环境决定论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3.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

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B)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

4.我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C)。

A.孔子B.旬子C.孟子D.老子

5.下列哪一种做法不利于教育发挥促进儿童发展的主导作用?

(D)。

A.教育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B.教育始终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

C.教育始终要顺应儿童的成熟,反映儿童已有的发展

D.教育过程中始终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6.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A)的典型代表。

A.外铄论B.内发论C.遗传决定论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7.“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B)。

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

8.人们常说的“聪明早慧”或“大器晚成”是指个体身心发展的(B)。

A.互补性B.个别差异性C.不平衡性D.阶段性

9.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D)。

A.现实性B.必然性C.方向性D.可能性

10.“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是(B)的观点。

A.环境决定论B.遗传决定论C.教育万能论D.二因素论

教育目的

1.我国教育目的:

是培养青少年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把二者等同起来。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教育目的具有总体性,它比较集中地反映了社会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对培养人的总要求,它是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遵循的总目标;培养目标则有其具体性,它是在教育目的的指导下,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任务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而制定的培养人的具体要求。

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不同,这就使各级各类学校有了更为明确具体的努力方向,从而保证了教育目的的顺利实现。

3.教育目的的功能

A.教育目的的导向功能。

第一,对教育的社会性质有定向作用,为教育“为谁培养人”作了明确规定;第二,对人的培养有定向作用;第三,对课程的选择及其建设有定向作用;第四,对教师的教学方向有定向作用。

B.教育目的的调控功能。

第一,通过确定价值的方式来进行调控;第二,通过标准的方式进行调控;第三,通过目标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C.教育目的的评价功能。

第一,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凭借;第二,对教育效果的评价。

D.教育目的的激励功能。

第一,激励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方式,把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的;第二,激励受教育者自觉地、积极地参与教育活动。

4.教育目的的制定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A.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教育目的的制定;

B.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也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制定;

C.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是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A.教育目的所直接指向的对象是受教育者,因此,他们的认识发展、心理发展、生理发展的规律和过程及层次水平等,自然就会以其可行性前提成为教育目的确定是必须考虑的因素;

B.教育目的主要是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实践活动去实现;

C.受教育者不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主体。

3)人们的教育理想

5.几种不同的教育目的观及代表人物

1)无目的论: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2)个人本位论:

卢梭、福禄培尔、裴斯泰洛齐等

3)社会本位论:

赫尔巴特、涂尔干、孔德等

4)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论:

马克思

6.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A、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B、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C、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7.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2)人的发展受社会条件的制约;3)人的发展受社会分工的制约;4)人的发展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5)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6)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8.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德育(为首);2)智育;3)体育(为魂);4)美育(为本);5)劳动技术教育。

9.素质与素质教育

1)素质与基础教育第一,身体和心理的素质;第二,心理素质;第三,社会文化素质。

2)素质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内涵:

第一,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是让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第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

特征:

第一,教育对象的全体性;第二,教育内容的基础性;第三,教育空间的开放性;第四,教育目标的全面性;第五,教育价值的多元化。

10.素质教育的任务

1)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2)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3)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

11.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

1)把良好的课堂教学与系统有效的训练、活动和实践结合起来;

2)要把发展学生良好的基础素质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

3)要重视当代关于大脑研究的最新成果,从中寻找进行素质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4)要十分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和国际互联网地出现对素质教育带来的深刻影响;

5)倡导使用能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强化练习题

1.教育目的规定了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才质量和规格,实际上就是规定了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这体现了教育目的的(B)。

A.调控功能

B.导向功能

C.评价功能

D.激励功能

2.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D)。

A.教育是为谁服务

B.谁掌握教育的领导权

C.什么人应接受教青

D.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3.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A)。

A.哲学观念

B.人性假设

C.理想人格

D.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4.教育目的可以发挥下列哪几种作用?

(C)。

A.导向、规范和权威作用

B.激励、评价和统一作用

C.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