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8语文第二学程考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78536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6.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718语文第二学程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1718语文第二学程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1718语文第二学程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1718语文第二学程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1718语文第二学程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718语文第二学程考试.docx

《1718语文第二学程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718语文第二学程考试.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718语文第二学程考试.docx

1718语文第二学程考试

2017-2018学年下学期第二学程考试

高一语文考卷

答题时间:

120分钟满分: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2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

体贴”——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特质

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际上说的就是这种“体贴”,这是被称为儒家金规则的所谓“恕”之道。

按明代学者杨复的解释:

“恕者,如心之谓,人己之心一如也。

”故“恕”即将心比心,以心度心,也即我心与他心的交流与沟通。

然而,在这里,我却宁愿使用“体贴”这个词。

在我看来,我与他人的真正交流与沟通,与其说是一种“心思”的运用,不如说是一种“身体”的践履;与其说是一种人心思的“移情”,不如说是一种人生命的“互动”。

我们中国古人更多地是通过“身体语言”,通过“体贴”这一方式和人打交道的。

医生给人看病,不是辅以诸如血压计、X光机等仪表仪器,视病人为“看的对象”,而是贴入对方的身体,即所谓的“望、闻、问、切”,调动自己身体的一切感觉器官与病人身体直接接触,以期使自己的生命与病人的生命融为一体,并在这种生命的一体共振中把握病人的所患所疾,所痛所苦。

这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

这种全身心的投入,也说明了为什么医生自身的“麻木不仁”成为医家之大忌,说明了中医为什么可以运用气功进行生命互植的“介入疗法”,因为在这里,医患双方业已形成为一种无间尔我、情同手足的生命共同体。

医患关系是如此,其他的一切人际关系也不例外。

中国古人所谓的“道之以礼”,通过“礼”来和他人进行交往就是雄证。

“礼”就其原初义而言,与其说是今人所理解一种专制社会中旨在强化一种统治的等级森严的行为规范,不如说是一种生命共同体中旨在促进人们之间亲和的“身体语言”,它同样是古人的“体贴”的行为方式的一种具体体现。

故《论语》中的“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体现了年少者对年老者的体贴,“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则体现了生者对死者的体贴。

在这里,人的一举手一投足,身体的一个姿态,脸部的一个表情,已不再是纯粹做作客套的东西,而是以一种既亲切可感又沉默无声的动作语言,传达着人们自己内心的情感和对他人的体贴与关爱,并使社会借以形成为一个温情脉脉、相濡以沫的爱的共同体。

耐人寻味的是,中国古人不仅用“体贴”这一方式把握人际关系,而且从“天人合一”之道出发,把该方式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使自然的万事万物犹如身旁的人一般,同样成为我们“体贴”的对象。

因此,古人对自然事物的把握,不是像西人那样,把其看作是异己于人的“自在之物”,用科学的逻辑分析之,剖析之,用工业的机器征服之,利用之,而是把其看作是与自己一样的人称性的生命主体,用身体自身体认之,体悟之,用身体语言交流之,互动之,并使之最终成为与自己息息相通、休戚相关乃至生死与共的生命伴侣。

故在古人的心目中,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和人一样,不仅有生命,有两性,有家庭,而且有喜怒哀乐,有生老病死,乃至人有两性,自然有阴阳,人有四体,自然有四时,人有五伦,自然有五行,乃至每一次自然灾害的发生,都被视为所谓的“天的震怒”,所谓的“天象示儆”,乃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的生命的每一次感动,都会同体感通地在自然现象中引起微妙的连锁反应。

因此,“体贴”是洞开中国文化神秘大门的一把钥匙,舍此我们就不能理解中国的“人我不二”的伦理观、中国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乃至中国的“神美同义”的宗教观。

舍此我们也就不能理解古人的“无之不体”的人生境界和追求。

乃至于可以用“手足”喻兄弟,用“腹心”喻朋友,用“同胞”喻众生,用“父母”喻天地,乃至其使无论我们人类还是整个宇宙都成为我自身生命机体的生动的隐喻和象征。

当然,推出“体贴”这一概念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词,并不意味着我们否认孔子的“恕”、孟子的“恻隐”、王阳明的“良知”这些概念同等的重要性。

它仅仅是意味着,离开了“体贴”二字,一切其他概念将失去了其解释的生命学依据,并有流于“唯心主义”的嫌疑,因为真正的中国文化实际上是一种“近取诸身”、“反求诸身”的文化,一旦舍弃了这种“身体”,中国文化中的任何东西都无从谈起,因为中国文化中的真正语言实际上是一种“身体语言”,一旦无视这种“身体语言”,中国文化中的一切语言都会苍白无力,并使人莫明其真正的内涵。

(选自《民办教育研究》)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被称为儒家金规则的所谓“恕”之道,是指我心与他心的交流与沟通。

B.“礼”也可以视为生命共同体中一种旨在促进人们之间亲和的“身体语言”,是中国古人“体贴”的行为方式的一种具体体现。

C.因为中国的医患双方构成一种无间尔我、情同手足的生命共同体,所以,中医疗法能在生命的一体共振中把握病人的所患所疾,所痛所苦。

D.中国古人把“体贴”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和人一样,不仅有生命、有两性、有家庭,而且有喜怒哀乐、生老病死等。

2.下列选项与文中“体贴”的概念不一致的一项的是(3分)(  )

A.中医的“望、闻、问、切”。

B.借助血压计、X光机等仪表仪器,对病人进行诊断。

 

C.《论语》中的“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D.用“手足”喻兄弟,用“父母”喻天地。

3.下面选项中对作者解读的中国文化中的真正语言实际上是一种“身体语言”的理解错误的一项(3分)(  )

A.中国文化的特质强调的不仅仅是认知,还有身体践履,认为其是一种生命体验。

B.中国古人更多地是通过“身体语言”通过“体贴”这一方式和人打交道的。

中国古人所谓的“道之以礼”,通过“礼”来和他人进行交往就是雄证。

C.中国古人还把该方式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使自然的万事万物犹如身旁的人一般,同样成为我们“体贴”的对象。

D.一旦无视这种“身体语言”,中国文化中的一切语言都会苍白无力,并使人莫明其真正的内涵。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世界气象组织10月24日在日内瓦发布公报称,2015年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浓度首次达到400ppm(1ppm为百万分之一)这一“里程碑”。

1990年至2015年间,来自工业、农业和家庭活动的二氧化碳(CO2)、甲烷和氧化亚氮等长寿命温室气体,使导致气候变暖的“辐射强迫”效应上升37%。

具体而言,2015年全球CO2平均水平为工业化前的144%,2014至2015年CO2的增加值大于上一年和过去10年增量的平均值。

  此前,CO2浓度曾在某些月份和地区达到过400ppm,但全年平均值从未达到这一水平。

据预测,2016年CO2浓度将全年保持在400ppm以上,且未来几十年都不会低于这一水平。

  始于2015年的强厄尔尼诺现象也加速了CO2浓度升高,并在2016年造成严重影响,引发热带地区干旱,降低了森林、植被和海洋等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

此外,强厄尔尼诺还导致森林火灾产生的CO2排放量上升。

受去年8月至9月印度尼西亚严重森林火灾的影响,赤道附近亚洲地区CO2的排放量是1997年至2015年平均水平的两倍多。

(节选自2016年10月《科技日报》)

材料二:

蓝天与灰天的对比说明燃烧化石能源对环境有着不利影响,而两者之间二氧化碳浓度的巨大差异提供了一种尚未开发的发电能源。

近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团队研制出一种装置,利用化石燃料发电厂排放的CO2与环境空气中CO2的浓度差发电,可给电池充电。

相关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美国《环境科学和技术》杂志上。

该装置叫“流动单元”,工作原理是将CO2排放物溶解于水性溶液中,利用其与环境空气中的CO2之间的浓度差发电。

其产生的平均功率密度为0.82瓦/平方米,高于以前类似方法获得值的近200倍。

研究人员介绍,这项工作提供了一种更简单的方式——捕获CO2这种排放物获取能量,而现有技术是在昂贵的催化剂和高温条件下,将CO2转化为有用的燃料来获取能量。

(节选自2017年2月《科技日报》)

材料三:

  现代社会消耗了大量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导致CO2等温室气体排放量急剧增加,引发的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

对此,通过电催化CO2转化成为一条可行之路:

采用可再生的风电、太阳能等洁净电能为能源,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将CO2直接一步转化为CO1、甲酸、甲醇等燃料及化学品,并实现CO2的资源化利用和洁净电能的有效存储,表现出极具潜力的应用前景。

中科院低碳转化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暨上海高研院——上海科技大学低碳能源联合实验室陈为工作组经过近两年的不断探索,最终发现由金属钯(Pd)、锡(Sn)组成的Pd-Sn合金催化剂具有非常优异的性能。

只需施加非常低的电压,该催化剂就能将所输入电能的99%用于驱动CO2转化生成高附加值化学品——甲酸。

甲酸是基本有机化工原料之一,广泛用于农药、皮革、染料、医药和橡胶等工业。

此项研究以CO2为原料,利用可再生电能高效率合成甲酸,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此外,通过电催化过程将CO2转化生成含有两个(及以上)碳原子的产物,如乙烯、乙醇等非常困难,也是行内重点攻克的目标。

该研究团队在前期纳米碳材料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出了氮掺杂的介孔碳(N-carbon)材料,通过调控N-carbon的孔道结构和表面活性位构型,成功实现了CO2直接转化生成乙醇。

乙醇是用途最为广泛的基础化学品之一,应用于合成醋酸、饮料、香精、染料、燃料等,产业前景巨大。

(节选自2017年9月《经济日报》)

4.下列关于全球二氧化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公报说,2015年以前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浓度从未达到400ppm。

B.来自工业、农业和家庭活动的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等都属于温室气体且是长寿命的。

C.强厄尔尼诺现象在2016年引发热带地区出现干旱,也降低了森林、植被和海洋等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

D.强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去年8至9月印度尼西亚森林火灾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上升,也使得赤道附近亚洲地区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比近20多年平均水平猛增两倍多。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6分)()

A.材料一揭示了全球二氧化碳浓度正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材料二、三则从科学研究成果的角度说明二氧化碳实际上是一种成本低廉的能源。

B.“蓝天”在这里是指天空基本上未被二氧化碳污染;“灰天”在这里是指燃烧化石能源排出的二氧化碳对天空造成了不利影响。

C.《科技日报》报道了美国某大学科研团队利用不同环境下二氧化碳的浓度差进行发电,并产生了远远高于此前以类似方法获得的电量,说明科学研究很有实效。

D.材料一和材料三都报道了科研团队对空气中急剧增加的二氧化碳进行了转化研究,并已经取得成功,相关研究成果也得到了美国《环境科学和技术》的认可。

E.三则材料都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将近二十多年来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变化醒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说明二氧化碳的增加带来的害处多多。

6.二氧化碳有怎样的负面影响,人类又该如何应对其变化?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3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魏舒,字阳元,任城樊人也。

少孤,为外家宁氏所养。

身长八尺二寸,姿望秀伟,饮酒石余,而迟钝质朴,不为乡亲所重。

性好骑射,著韦衣①。

入山泽以渔猎为事唯太原王乂谓舒曰卿终当为台辅然今未能令妻子免饥寒吾当助卿营之常振其匮乏舒受而不辞。

年四十余,郡上计掾察孝廉。

宗党以舒无学业,劝令不就,可为高耳。

舒曰:

“若试而不中,其负在我,安可虚窃不就之高以为己荣乎!

”于是自课。

百日习一经,因而对策升第。

除渑池长,迁浚仪令,入为尚书郎。

时欲沙汰郎官。

非其才者罢之。

舒曰:

“吾即其人也。

”襆被而出。

同僚素无清论者咸有愧色,谈者称之。

累迁后将军钟毓长史,毓每与参佐射,舒常为画筹②而已。

后遇朋人不足,以舒满数。

毓初不知其善射。

舒容范闲雅,发无不中,举坐愕然,莫有敌者。

毓叹而谢曰:

“吾之不足以尽卿才,有如此射矣,岂一事哉!

”转相国参军,封剧阳子。

府朝碎务,未尝见是非;至于废兴大事,众人莫能断者,舒徐为筹之,多出众议之表。

文帝深器重之,每朝会坐罢,目送之曰:

“魏舒堂堂,人之领袖也。

”迁宜阳、荥阳二郡太守,甚有声称。

征拜散骑常侍。

出为冀州刺史,在州三年,以简惠称。

入为侍中。

武帝以舒清素,特赐绢百匹。

迁尚书。

太康初,拜右仆射。

舒与卫瓘、山涛、张华等以六合③混一,宜用古典封禅东岳,前后累陈其事,帝谦让不许。

以舒为左仆射,领吏部。

舒有威重德望,禄赐散之九族,家无余财。

以年老,每称疾逊位。

时论以为晋兴以来,三公能辞荣善终者,未之有也。

太熙元年薨,时年八十二,谥曰康。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十一》)

注]①韦衣:

用皮革做成的衣服,为卑贱之服。

 ②画筹:

指用筹码计算射箭的成绩。

 ③六合:

指上下和四方,泛指天地或宇宙。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入山泽/以渔猎为事/唯太原王乂谓舒曰/卿终当为台辅/然今未能令妻子免饥寒/吾当助卿营之/常振其匮乏/舒受而不辞

B.入山泽/以渔猎为事/唯太原王乂/谓舒曰/卿终当为台辅/然今未能令妻子免饥寒/吾当助卿/营之常/振其匮乏/舒受而不辞

C.入山泽以渔猎/为事唯太原王乂/谓舒曰/卿终当为台辅/然/今未能令妻子免饥寒/吾当助卿营之/常振其匮乏舒/受而不辞

D.入山泽以渔猎为事/唯太原王乂谓舒曰/卿终当为台辅/然/今未能令妻子免饥寒/吾当助卿/营之常振/其匮乏/舒受而不辞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3分)

A.台辅,指三公或宰相之位。

三公,指国君手下负责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

周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西汉以大司徒、大司空、大司马为三公。

B.孝廉,“孝”是孝顺父母,“廉”是敬爱兄长,汉代选举官吏的两种科目。

通过选举孝廉,在社会上造成“孝顺父母,兄弟和睦”的舆论和风尚,起到了一定的社会教育作用。

C.封禅,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封”多指在泰山顶上筑坛祭天;“禅”多指在泰山南梁父山上辟场祭地。

D.九族,泛指亲属。

一说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孙;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封建社会实行残酷的株连法,一人犯大法,往往要被灭“九族”,即“株连九族”。

9.下列对原文信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舒不愿要虚名。

40多岁时,郡中上计掾访察孝廉,魏舒家族中人认为他没有学识,所以劝他不要去参加考试,这样就能留下高洁的名声,而魏舒却坚持学习并最终通过了考试。

B.魏舒为人坦诚。

朝中要淘汰不称职的郎官,魏舒自认为当属被淘汰的人员,便自行整理行装而离职。

此举也令平素没有高论的同僚们深感羞愧。

C.魏舒才华出众。

他的射箭本领得到后将军钟毓的高度评价;转任相国参军后能够筹划决断那些众人不能决断的关于废除或是兴建的大事,也深得晋文帝的器重。

D.魏舒为官清廉。

无论是在宜阳、荥阳、冀州做官,还是在朝中担任侍中,均因清廉而被人称道;他还把自己的俸禄赏赐赠给了九族中人,家中也没有多余的钱财。

10.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毓初不知其善射。

舒容范闲雅,发无不中,举坐愕然,莫有敌者。

(5分)

(2)时论以为晋兴以来,三公能辞荣善终者,未之有也。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

秋兴八首(其四)①

杜甫

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②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注】①《秋兴八首》是公元766年(大历元年)杜甫五十五负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广德年间,吐蕃、回纥不断入侵,京师震撼,并曾一度占领长安,代宗仓促幸陕。

是时诏征天下兵,因宦官程重振专权,莫有至者。

由此首开始,主题转向回忆长安。

②羽书:

羽檄,插着羽毛的军用紧急公文。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6分)

A.“闻道”一词强调事情并无依据;“似弈棋”写出长安局势如下棋一样,不甚明朗。

B.第二句写诗人面对世事的变化莫测,感叹身逢乱世不胜悲叹,令人伤悲。

C.颔联中“文武衣冠异昔时”运用比喻,写出长安世道的变迁,文武官员都换成新人。

D.颈联是诗人杜甫对数年间唐王朝兵戈不息、局面混乱的战争情势的总结和概括。

E.“鱼龙寂寞秋江冷”情景交融,写出了诗人在清秋之中感叹自己的飘零凄苦之情。

12.本诗尾联诗人说“故国平居有所思”,那么,诗人为什么会有故国平居之思?

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2分)

13.《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

,。

14.《蜀道难》中说明了蜀道的艰险,强调飞禽走兽都难以越过和攀爬的诗句是:

,。

15.《琵琶行》中由琴声类比联想到珠玉声的诗句是:

,。

16.《琵琶行》中表现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共鸣的诗句是:

,。

17.《劝学》一文用,,两句,以“木”和“金”为喻来说明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够取得进步的道理。

18.韩愈在《师说》中针对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现象,以,概括士大夫的心理,这种心理使得从师学习的风尚难以恢复。

第Ⅱ卷表达题(83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9.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一位伟人说:

“喜欢聆听的民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

”________的民族不喜欢聆听,只喜欢征服,他们狂妄自大,这遮挡了他们的视线;________的民族不喜欢聆听,只喜欢吹嘘,他们坐井观天,这妨碍了他们的拓展;________的民族不喜欢聆听,只喜欢盲动,他们浅尝辄止,这影响了他们的深度。

因此,我们要学会聆听。

这将使我们虚怀若谷,博采众长,锐意进取;这将使我们胸怀远大,视野宽广,开拓创新;这将使我们高瞻远瞩,潜心探索,内涵深厚。

A.急功近利 不可一世 闭关自守

B.不可一世 急功近利 闭关自守

C.闭关自守 不可一世 急功近利

D.不可一世 闭关自守 急功近利

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目前,全国博物馆总数为4873家,其中免费开放的有4246家,2016年接待观众首次超过9亿多人次/年。

B.环境科学家称,为亲眼目睹大熊猫而奔赴中国西南地区的越来越多的游客,正加剧着这种标志性动物栖息地的萎缩。

C.在解决信息系统安全问题上,密码技术不是万能的,但离开密码技术是万万不能的。

D.业内人士认为,中国要想在新一轮汽车产业的变革中占据领先地位,关键在于研发领域能否有重大突破。

21.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真是事出意外!

舍弟太过顽皮,碰碎了您家这么贵重的花瓶,敬请原谅,我们一定照价赔偿。

B.他的书法龙飞凤舞,引来一片赞叹,但落款确出了差错,一时又无法弥补,只好连声道歉:

“献丑,献丑!

C.他是我最信任的朋友,头脑灵活,处事周到,每次我遇到难题写信垂询,都能得到很有启发的回复。

D.我妻子和郭教授的内人是多年的闺蜜,她俩经常一起逛街、一起旅游,话多得似乎永远都说不完。

22.填入下列一段文字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随着智能设备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移动端使用人数将大幅上升,会成为新互联网用户的主力,①,在带宽速度和硬件设备的不断革新之下,利用移动设备就②完成几乎所有今日在电脑上才可以完成的任务。

③,腾讯已将集团的发展重点从QQ转移到微信,这④标志着移动端将会是未来用户的主要活跃点,⑤在更多传感器和物联网的支持下,移动端的优势也会更加明显。

A

所以

当前

然而

B

因此

现在

当然

C

同时

可以

目前

D

能够

日前

于是

2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药品可以帮我们预防、治疗疾病,但若使用不当,①,以口服药为例,药物进入胃肠道后逐渐被吸进血液,随着时间推移,②,当药物浓度高于某一数值时就开始发挥疗效,然而,③,超过一定限度就可能产生毒性,危害身体健康。

24.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

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5分)

高考之后,我们将面临大学专业的选择问题,如果有机会,我们要选择工科方面的专业,因为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培养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而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①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

②。

③。

四、写作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①志不强者智不迭。

——墨子

   ②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杜荀鹤《题弟侄书堂》

   ③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抒怀》

   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⑤德星降人福,时雨助岁功——白居易

   ⑥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司马光《资治通鉴》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

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请以

 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姓名

班级

 

 

答题卡

1

2

3

4

5

7

8

9

11

19

20

21

22

6.(6分)

10.

(1)(5分)

(2)(5分)

12.(6分)

13

14

15

16

17

18

23.(6分)

①。

②。

③。

24.(5分)

②。

③。

座位号

答案

1.C【解析】C项强加因果,前后不构成因果关系;将原文的主语“医生”偷换成“中医疗法”。

2.B【解析】B项“借助血压计、X光机等仪表仪器,对病人进行诊断”借助的是外物而非“身体语言”,不符合文中“体贴”的意思。

3.A【解析】A项中国文化的特质更多强调的不是认知,而是身体践履,是一种生命体验。

7.(3分)D(错在“猛增两倍多”)

8.(5分)B,3分;C,2分(A“成本低廉”错;D材料一没有提及转化研究,材料三的研究成果未得到该杂志的认可;E材料三没有作比较,材料二、三中的数字没有此中的目的)

9.(4分)二氧化碳存在大气环境之中,但近些年来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水平急速增加,致使空气受到严重污染,进而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产生活。

(2分)

首先要有效控制燃烧化石能源,提高燃烧效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其次就要组织科研团队研究探索,利用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成可利用的新的工业原料,做到变废为宝。

(2分)

10.A(入山泽,以渔猎为事。

唯太原王乂谓舒曰:

“卿终当为台辅,然今未能令妻子免饥寒,吾当助卿营之。

”常振其匮乏,舒受而不辞。

11.B(廉,是指为官廉正)

12.D(“均因清廉”以偏概全)

13.(10分)

(1)钟毓起初不知道他(魏舒)善于射箭。

魏舒射姿优雅(容貌风范清闲优雅),射出的箭没有不射中的,满座之人(露出)惊讶的样子,没有人能与他匹敌(相当)。

(“其”“中”“坐”各1分。

句意2分)

(2)当时的舆论认为晋朝建立以来,能够辞掉荣耀有个良好结局的三公大臣,不曾有过谁(这种人)。

(“时论”“善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