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一轮复习专题八小说阅读综合提升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78269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一轮复习专题八小说阅读综合提升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一轮复习专题八小说阅读综合提升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一轮复习专题八小说阅读综合提升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一轮复习专题八小说阅读综合提升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一轮复习专题八小说阅读综合提升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一轮复习专题八小说阅读综合提升练.docx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一轮复习专题八小说阅读综合提升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一轮复习专题八小说阅读综合提升练.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一轮复习专题八小说阅读综合提升练.docx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一轮复习专题八小说阅读综合提升练

2021年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一轮复习

专题八:

小说阅读综合提升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天的等待

[美国]厄内斯特·海明威

他走进我们房间关窗户的时候,我们还未起床。

我见他一副病容,全身哆嗦,脸色苍白,步履缓慢,好像一动就会引起疼痛。

“怎么啦,宝贝?

“我头痛。

“你先上床。

我穿好衣服就来看你。

可是当我来到楼下时,他已穿好衣服,坐在火炉旁,一看就是个病得不轻、可怜巴巴的九岁男孩。

我摸了摸他的额头,知道他发烧了。

“你上楼去睡吧,”我说,“你病了。

医生来后,量了孩子的体温。

“多少度?

”我问医生。

“一百零二度,”

下楼后,医生留下用不同颜色胶囊包装的三种药,并嘱咐如何服用。

并说,如果高烧不超过一百零四度,就用不着担心。

这是轻度流感,要是不引起肺炎,就没有危险。

我回到房里,记下了孩子的体温,并对各种胶囊的服用时间作了记录。

“想让我读点书给你听吗?

“好的,如果你想读的话。

”孩子说。

他脸色苍白,眼窝下方有黑晕。

他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对周围发生的一切无动于衷。

我朗读霍华德·派尔的《海盗故事》,但我看得出他并没在听我读书。

“你感觉怎么样,宝贝?

”我问他。

“到目前为止,还是老样子。

”他说。

我坐在床脚边自个儿看书,等着到时间再给他服一粒胶囊。

按理,他本该睡着了,然而,当我抬头看时,他却双眼盯着床脚,神情异常。

“你为什么不试着睡觉呢?

到吃药时,我会叫醒你的。

“我宁愿醒着。

过了一会儿,他对我说:

“你不必呆在这里陪我,爸爸,要是你嫌麻烦的话。

“不嫌麻烦。

“不,我是说,要是你过一会儿嫌麻烦的话,你就不必呆在这里。

我想,或许他有点儿神志不清了。

十一点钟,照规定给他服药后,我便出去了一会儿。

那是个晴朗而又寒冷的日子,地上覆盖着一层已结成冰的冻雨。

我带着我那条爱尔兰红毛小猎犬,沿着大路和一条冰冻的小溪散步,但在这玻璃般光滑的地面上站立和行走是很困难的。

那条红毛狗一路上连跌带滑,我自己也重重摔了两跤。

高高的土堤上长着倒垂下来的灌木丛,我们从那下面撵起了一群鹌鹑,我击落了两只。

有几只鹌鹑停落在树上,但大部分飞进了一堆堆的柴垛中。

动身返回时,我感到很高兴,因为我在离房子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一群鹌鹑,而且还剩下许多,改日可再去搜寻猎取。

回到屋里,他们说孩子不让任何人进入他的房间。

“你们不能进来,”他说,“你们千万不要传染上我的病。

我来到他身边,发现他仍像我离开时那样躺着。

他脸色苍白,但两颊上部烧得发红,眼睛依旧一动不动地盯着床脚。

我量了他的体温。

“多少?

“大约一百。

”我说。

实际上是一百零二度四分。

“原先是一百零二度。

”他说。

“谁说的?

“医生。

“你的体温没问题,”我说“用不着担心。

“我不担心,”他说,“但是我不能不想。

“不要想,”我说,“放心好了。

“我很放心。

”他说着,眼睛直盯着前方。

显然,他有什么心事,但在尽力控制着自己。

“将这个用水服下。

“你看这有用吗?

“当然有用。

我坐下来,打开了《海盗故事》,开始读给他听,但我看得出来他不在听,于是我停了下来。

“你看我大概什么时候会死?

”他问道。

“什么?

“我大概还有多少时间就要死了?

“你不会死。

你怎么啦?

“啊,不,我会死的。

我听到他说一百零二度。

“人不会因为得了一百零二度的高烧而死去的。

你是在说傻话。

“我知道会的。

在法国上学时,同学告诉我说,发烧到四十四度就不能活了。

我已经一百零二度了。

原来自上午九点起,整整一天他都在等死。

“你这可怜的宝贝,”我说,“你不会死的。

那种温度计不一样。

在那种温度上,三十七度是正常的。

在这种温度上,正常体温是九十八度。

“你肯定?

“绝对没错,”我说,“这跟英里和公里的区别一样。

你知道,就像我们车速开到七十英里该折合成多少公里一样。

“噢。

”他说。

他那凝视着床脚的目光松弛了。

他的紧张状态也终于缓解了。

第二天,越发轻松了。

为了一点无关紧要的小事,他会动辄哭起来。

1.下列对这部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男孩的反常动作、神态暗示了他等待的是死亡,如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对周围的一切无动于衷,不肯吃药,不肯让人接近等等。

B.九岁男孩因为不懂得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区别,误以为自己将要死去而等待一天,备受精神折磨。

小说借此说明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C.男孩在等待死亡的一天中没有哭泣,可当他知道自己不会死去以后却“为了一点无关紧要的小事”“动辄哭起来”。

这样写男孩的性格显得不够统一。

D.尽管9岁的小男孩面对死亡表现得异常镇静,但仍掩盖不了消极等待、无能为力的悲观情绪,贯穿全篇的是一种忧郁痛苦的基调,使人读后感到压抑无奈。

答案:

C

解析:

A项“小说借此说明科学知识的重要性”错;B项“这样写男孩的性格显得不够统一”只是一种观点,另一种观点认为“这样写男孩的性格才真实可信”;D项对文章“基调”的理解有误。

2.小说的标题“一天的等待”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①标题没有明确等待的究竟是什么,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②小说情节围绕“一天的等待”展开,标题贯穿全文,是小说的行文线索。

③“一天的等待”中,男孩直面死亡、坚强勇敢的精神得以彰显,突出了人物性格,揭示了小说主旨。

3.小说中的男孩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①善良、体谅他人。

不想让父母被冻病,在已经浑身发抖、面色苍白、走路困难的情况下还要为父母关窗;不愿给父亲带来麻烦,示意他可以离开;怕自己的病传染给他人,拒绝他人进入房间。

②恐惧死亡却能坚强、勇敢地面对。

恐惧死亡:

男孩苍白的脸色、异样的神情、死盯着床脚的眼睛、对听故事漠然,以及对吃药表示怀疑都表现了对死亡的恐惧感。

坚强、勇敢:

虽然病痛难忍却坚持说“我没事”;面临死亡时没有哭闹,也没有将内心的恐惧透露给父亲;不让父亲陪伴,独自躺着,安静地等待死亡的降临。

③天真而又脆弱。

“天真”表现在男孩因不懂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区别,误以为自己将要死去而等待了一天;“脆弱”表现在男孩得知自己不会死亡、精神松弛下来后“为了一点无关紧要的小事,他会动辄哭起来”。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代课老师

冯积岐

①上第一节课之前照例是升国旗。

那天清晨,代课老师刘太明的国歌吹得不只是悲壮而忧伤,而且艰涩、艰难、艰苦。

代课老师的嘴唇干裂,他不时地伸出舌尖在竹笛上舔动,从竹笛的眼孔里发出的每个音符似乎是用足了力气从泉眼里冒出的一个个水泡。

显然,代课老师的力气不够用,他的脸色跟身后坡地里的黄土差不多,额头上沁出了细密密的汗珠。

要是在往日,代课老师一边吹竹笛,一边摇晃着脑袋,右脚的脚尖在地上踩动着,他一个人仿佛是一支庞大的乐队,既是指挥者又是演奏者。

②代课老师对我们说,同学们,老师明天要出一趟远门,今天给你们上最后一课,明天就由你们的师母代替我。

师母和代课老师是村里多年来仅有的两个考上凤山县高中的高才生。

“武斗”开始后,他们回到这大山里当了代课老师。

二十多年过去了,窑沟公社变成了窑沟乡,其他代课点都撤销了,唯独四方山的这个代课点没有撤。

因为这里距离乡政府有四十多里路,况且小学里没有学生宿舍。

刘太明老师几次要求留在四方山,于是这个代课点就被留下来了。

他和爱人都是民办老师,两个人的工资一个月加起来还不到一百元。

学生在逐年减少,后来刘老师的爱人不再代课了,她像我们的母亲一样,照料着我们十几个。

③代课老师和师母耕种的二十多亩坡地,养活着他们的孩子们,也养活着我们十一个学生。

每当天气肆虐的日子,我们被困在教学点,吃住都在代课老师的家里。

当我们的爸妈试图给代课老师背二斗玉米或一斗小麦,都被代课老师拒绝了。

④下午上了课,代课老师给四个年级的十一个学生布置好上自习的作业以后就和师母一起到坡地里种玉米去了。

进了地,代课老师是农民;在教室里,他还是农民。

代课老师的人生太单调了——就像他手中那根竹笛,只能吹奏单调的乐声。

单调也是声音,代课老师就陶醉在这单调中。

⑤代课老师神情庄重地说,我代了二十多年课,还没有去野外上过课,今天是最后一课,我带你们去野外上课,好不好?

代课老师教我们把野花做成四个花圈,一大堆花儿堆在代课老师的四周,那些花儿仿佛天上的星星在闪烁。

代课老师在花的映照下,脸上有了光彩。

代课老师领着我们,没有走多少路,就气喘吁吁。

他看起来老相,其实那年,他只有四十七岁。

我们走啊走,都默不作声,坡地上散落的脚印清晰可辨,头顶上的白云是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

走到了半坡里的一块平坦处。

代课老师站住了,指着一个被荒草纠结住的土疙瘩说,这是你们的前任代课老师赵宣先生的坟墓,你们把花圈给他献在坟前吧。

⑥赵老师是他之前在四方山的代课老师,他在四方山这偏僻的山沟里一待就是十年。

那年夏天,上完最后一节课,突然电闪雷鸣,暴雨马上就要来到了。

赵老师把二十几个同学从雍山河的简易桥上送过去,看着同学们上了坡,他才放心地向回走,走到简易桥的中央,山洪猛扑下来将赵老师卷走了。

山里人顺着河水向下找,三天以后,人们才在山口找到了尸体,赵老师被山里人抬回来埋在了这面山坡上。

⑦那天晌午,在赵老师的坟墓前,代课老师给我们讲了法国作家都德写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当代课老师讲到那位法国老师用法文讲完最后一课离开课堂时,他站了起来,目光注视着对面半山腰的教室,泪水潸然而下。

代课老师抚摸着我们的头发说,同学们,不要哭,老师出一趟远门就会回来的。

老师为能给你们代课而高兴,说不定,你们中间将来就有人要,做老师,做教授,当医生,当科学家,当诗人。

⑧一个月之后,代课老师出远门回来了,他是山里人用棺材抬回来的。

代课老师在几个月前就检查出来,已经到了肺癌晩期,他没有钱住院做手术,就把诊断单藏起来,继续给我们上课。

师母发现了那张诊断单之后,逼着叫他去县医院住院治疗。

⑨代课老师就埋在他的前任赵宣老师的坟墓旁边。

山里人分别给赵宣老师和我们的代课老师立了一块石碑,我们的代课老师的石碑上刻着一行字:

与青山共存的刘太明先生之墓。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语言细腻生动,极具表现力,如第①段末画线句子通过细节描写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代课老师的形象写得极富感染力。

B.第②段通过插叙的手法,塑造了刘老师夫妇充满才华却收入微薄,对学生慈爱包容、无私奉献的人物形象。

C.刘太明老师让学生编花圈来祭奠因公殉职的赵宣老师,他希望用这样的方式教会学生懂得爱和感激,这是他留给学生们的“最后一课”。

D.文章从儿童视角出发,叙述、抒情真实感人;刻意使用“代课老师”而不采用更为简洁的代词“他”,起到了特殊的表达效果

5.文章画横线处三次提到代课老师的“竹笛”,各有什么作用?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6.小说以“代课老师”为题有什么好处?

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4.C

【解析】C项,“希望用这样的方式教会学生懂得爱和感激”错误,“学生懂得爱和感激”是这节课的客观效果,不是代课老师的主观愿望;“这是他留给学生们的‘最后一课’”也不准确,“最后一课”还包括讲述都德的文章。

故选C。

5.①第一次提到“竹笛”是在文章的开头,写竹笛声的悲壮、忧伤、艰涩和刘老师演奏时的艰难,暗示刘老师糟糕的身体状况,为后文写刘老师埋下了伏笔,同时也为文章奠定了悲壮苍凉的基调。

②第二次写平日的竹笛声和刘老师平日演奏时的投入与自得,与前文形成对比,使刘老师的形象更加丰满,凸现了其热爱教育、喜爱孩子、甘于平淡的人物特点。

③第三次提到“竹笛”,作者用竹笛声来比喻刘老师的人生,乐声单调背后是丰富,刘老师平凡的背后却是伟大。

解析:

本题考查文学作品中的物象的作用的能力。

答题时根据物象种类与特征判断其作用;注意物象出现的位置,尤其是反复出现的位置,要紧紧结合其上下文分析;联系意蕴答作用;结合文本的特殊性答出其特殊作用;自身的作用。

“那天清晨,代课老师刘太明的国歌吹得不只是悲壮而忧伤,而且艰涩、艰难、艰苦。

代课老师的嘴唇干裂,他不时地伸出舌尖在竹笛上舔动,从竹笛的眼孔里发出的每个音符似乎是用足了力气从泉眼里冒出的一个个水泡”,这是在文章开头,竹笛声的悲壮、忧伤、艰涩和刘老师演奏时的艰难,为后文写刘老师埋下了伏笔,同时也为文章奠定了悲壮苍凉的基调。

“要是在往日,代课老师一边吹竹笛,一边摇晃着脑袋,右脚的脚尖在地上踩动着,他一个人仿佛是一支庞大的乐队,既是指挥者又是演奏者”,第二次写到的竹笛,与前文形成对比,凸现了其热爱教育、喜爱孩子、甘于平淡。

“就像他手中那根竹笛,只能吹奏单调的乐声。

单调也是声音,代课老师就陶醉在这单调中”,第三次写竹笛,用竹笛声来比喻刘老师的人生,乐声单调背后是丰富,刘老师平凡的背后却是伟大。

6.①情节结构方面:

“代课老师”是全文的线索,全文围绕“代课老师”展开,思路清晰,行文自然。

②人物形象方面:

“代课老师”点明文中主人公的特殊身份,他们虽然收入微薄,却热爱学生、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凸显了他们的奉献精神。

③内容主旨方面:

以小见大,“代课老师”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类人,刘太明夫妇、赵宣等人都是代课老师。

题目既起到了强调作用,又能引发人们对山区教育投入偏少、发展缓慢、代课教师待遇低等社会问题的思考。

解析:

本题考查标题作用的鉴赏能力。

把握文本标题的作用:

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概括文本主要事件;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突显人物形象;揭示文本主旨,深化主题;从给读者的带来的感受角度来说,还有吸引读者,引发阅读冲动的作用。

标题是“代课老师”既起到了强调作用,又能引发人们对山区教育投入偏少、发展缓慢、代课教师待遇低等社会问题的思考;“代课老师”是全文的线索,全文围绕“代课老师”展开;“代课老师”点明文中主人公的特殊身份,他热爱学生、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代课老师”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类人,刘太明夫妇、赵宣等人都是代课老师,深化了全文的主旨。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狗这一辈子

刘亮程

一条狗能活到老,真是件不容易的事。

太厉害不行,太懦弱不行,不解人意、太解人意了均不行。

总之,稍一马虎便会被人剥了皮炖了肉。

狗本是看家守院的,更多时候却连自己都看守不住。

活到一把子年纪,狗命便相对安全了。

倒不是狗活出了什么经验。

尽管一条老狗的见识,肯定会让一个走遍天下的人吃惊。

狗却不会像人,年轻时咬出点名气,老了便可坐享其成。

狗一老,再无人谋它脱毛的皮,更无人敢问津它多病的身体,这时的狗很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世界已拿它没有办法,只好撒手,交给时间和命。

一条熬出来的狗,熬到拴它的铁链朽了,不挣而断。

养它的主人也入暮年,明知这条狗再走不到哪里,就随它去吧。

狗摇摇晃晃走出院门,四下里望望,是不是以前的村庄已看不清楚。

狗在早年捡到过一根干骨头的沙沟梁转转;在早年恋过一条母狗的乱草滩转转;遇到早年咬过的人,远远避开,一副内疚的样子。

其实人早好了伤疤忘了疼。

有头脑的人大都不跟狗计较,有句俗话:

狗咬了你你还能去咬狗吗?

与狗相咬,除了啃一嘴狗毛你又能占到啥便宜。

被狗咬过的人,大都把仇恨记在主人身上,而主人又一古脑把责任全推到狗身上。

一条狗随时都必须准备着承受一切。

在乡下,家家门口栓一条狗,目的很明确:

把门。

人的门被狗把持,仿佛狗的家。

来人并非找狗,却先要与狗较量一阵,等到终于见了主人,来时的心境已落了大半,想好的话语也吓得忘掉大半。

狗的影子始终在眼前转悠,答问间时闻狗吠,令来人惊魂不定。

主人则可从容不迫,坐察其来意。

这叫未与人来先与狗往。

有经验的主人听到狗叫,先不忙着出来,开个门缝往外瞧瞧。

若是不想见的人,比如来借钱的,讨债的,寻仇的……便装个没听见。

狗自然咬得更起劲。

来人朝院子里喊两声,自愧不如狗的嗓门大,也就缄默。

狠狠踢一脚院门,骂声“狗养的”,走了。

若是非见不可的贵人,主人一趟子跑出来,打开狗,骂一句“瞎了狗眼了”,狗自会没趣地躲开。

稍慢一步又会挨棒子。

狗挨打挨骂是常有的事,一条狗若因主人错怪便赌气不咬人,睁一眼闭一眼,那它的狗命也就不长了。

一条称职的好狗,不得与其他任何一个外人混熟。

在它的狗眼里,除主人之外的任何面孔都必须是陌生的、危险的。

更不得与邻居家的狗相往来。

需要交配时,两家狗主自会商量好了,公母牵到一起,主人在一旁监督着。

事情完了就完了。

万不可藕断丝连,弄出感情,那样狗主人会嫉妒。

人养了狗,狗就必须把所有爱和忠诚奉献给人,而不应该给另一条狗。

狗这一辈子像梦一样飘忽,没人知道狗是带着什么使命来到人世。

人一睡着,村庄便成了狗的世界,喧嚣一天的人再无话可说,土地和人都乏了。

此时狗语大作,狗的声音在夜空飘来荡去,将远远近近的村庄连在一起。

那是人之外的另一种声音,飘忽、神秘。

莽原之上,明月之下,人们熟睡的躯体是听者,土墙和土墙的影子是听者,路是听者。

年代久远的狗吠融入空气中,已经成寂静的一部分。

在这众狗狺狺的夜晚,肯定有一条老狗,默不作声。

它是黑夜的一部分,它在一个村庄转悠到老,是村庄的一部分,它再无人可咬,因而也是人的一部分。

这是条终于可以冥然入睡的狗,在人们久不再去的僻远路途,废弃多年的荒宅旧院,这条狗来回地走动,眼中满是人们多年前的陈事旧影。

(选自《一个人的村庄》)

7.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狗”能活到老,是件“不容易的事”,一方面得有狗的本性,同时又得具备仰主人鼻息的异化“人性”。

B.文章从第4段开始,从狗看家护院与主人的微妙关系的角度,道出“狗这一辈子”的艰难处境与尴尬命运。

C.文章结尾意味深长,无论说“狗”还是道“人”,这都是历经沧桑变幻,阅尽世事后的一种彻悟。

D.在作者笔下,动物的命运与人的沧桑被奇妙地各自独立,从而展现了一个人类透视自身命运的独特窗口。

8.这篇文章语言上有其独有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9.文章所写的狗与你平时所了解的狗一样么?

为什么?

(6分)

 

答案:

7.D

解析:

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这是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概括,有技巧的分析,有结构作用的分析,有语言的品味,有主旨的体悟。

考生需要先浏览每个选项,明确考查的角度,然后再分析正误。

D项,“动物的命运与人的沧桑被奇妙地各自独立”错误,从文中来看,动物的命运与人的沧桑被奇妙地叠化在一起。

如文中说“这时的狗很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世界已拿它没有办法,只好撒手,交给时间和命”“它是黑夜的一部分,它在一个村庄转悠到老,是村庄的一部分,它再无人可咬,因而也是人的一部分。

这是条终于可以冥然入睡的狗,在人们久不再去的僻远路途,废弃多年的荒宅旧院,这条狗来回地走动,眼中满是人们多年前的陈事旧影”。

8.【小题2】①笔调舒缓,作者以一副乐天安命的姿态,摇曳多姿地,舒缓地表达自己对生命与万物的独特体验。

②幽默诙谐,作者以“狗咬了你你还能去咬狗吗?

”等语言体现一种幽默诙谐的表达效果。

解析:

题干问的是“这篇文章语言上有其独有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是考查散文的语言特色。

文中通过大量的叙事来写狗的一生,将动物的命运与人的沧桑叠化在一起,展现出了一个人类透视自身命运的独特窗口。

在叙述和议论时,笔调舒缓,不急不躁,以人的视角去观照物,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身边一切生灵的和谐。

用语中时不时地爆出一两句诸如“狗咬了你你还能去咬狗吗”等诙谐幽默的语言。

故考生可以从笔调的舒缓和用语的诙谐幽默两个角度分析作答。

9.【小题3】示例一:

不一样

①作者笔下的“狗”与“宠物”无关,是“本色动物”。

②本文所写的“狗”与人类平等,是村庄的一份子。

示例二:

一样

①对人类忠诚,看家护院。

②是人类的伴侣。

解析:

题干问的是“文章所写的狗与你平时所了解的狗一样么?

为什么”,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主旨的探究能力。

答题时可以先明确态度,即“一样”或“不一样”,然后结合文中作者的叙述来分析一样或不一样的地方。

如文章开头,作者开篇便点明狗这一辈子,不容易,这是把狗放在与人类平等的地位来看的,如作者以老狗相对安全的狗命,巧妙地揭示了狗这一辈子的不容易:

有人谋它的皮,有人问津它的肉。

而老了又不能享受年轻时咬出的名声,只能被遗弃在空间和时间的更迭中,如结尾“它是黑夜的一部分,它在一个村庄转悠到老,是村庄的一部分”,从这些内容来看,文中的“狗”与我们生活中的“狗”是不同的,生活中的狗是宠物,而文中的狗与人类是平等的。

如从一样的角度来看,“人养了狗,狗就必须把所有爱和忠诚奉献给人,而不应该给另一条狗”“在乡下,家家门口栓一条狗,目的很明确:

把门”,此处的狗与生活中的狗一样,都忠诚,可以为人类看家护院,是人类的伴侣。

考生可以围绕这些方面答题。

四、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文后小题。

祖母的季节

苏童

祖母天天坐在门槛上听雨,神态宁静而安详。

那是去年秋天的事情。

去年秋天是我祖母的弥留之际。

我们家的人都记住了那些下雨的日子。

春天的时候我祖母还坐在后门空地上包粽子呢。

有一只洗澡的大木盆装满了清水,浸泡着刚从湖边苇地里劈下的青粽叶,我家屋前屋后都是那股凉凉的清香味。

我走过去把手伸进木盆,挨祖母骂了,她不让人把码齐的青粽叶搞乱了。

祖母去五里外的白羊湖边采青粽叶,我跟着她。

“这水里有小青蛇。

小青蛇游过的水里,长苇子都是甜的。

”祖母采着青粽叶,时不时俯视身下的湖水,湖水波动着,把她穿蓝袄的影子搅碎了。

突然手里抓的苇叶掉落了。

祖母颤抖着,告诉我她刚才看见了祖父的脸。

“老家伙来拉我走了。

”祖母对着湖水自言自语。

家里人猜祖母是看见了游过水下的小青蛇。

我祖父属蛇,村上人都喊他小蛇儿。

他十七岁娶了我祖母,我祖母就成了“小蛇儿家里的”。

去年端午节前后,祖母坐在后门空地上不停地包粽子,几乎堆成了一座粽子山。

“小蛇儿从前最能吃粽子,一顿能吃八个。

”有一天村西的老寿爷踱过我家门前,看见了门楣上一捆捆的粽叶,这样对我父母亲说。

我祖父也死于秋天。

死于异乡异地一个叫石码头的地方。

据说他是在新婚的五天后出走的,走了就没再回来。

祖母守着他留下的老屋过日子,闭口不谈祖父的事。

许多年了村里人还是喊我祖母“小蛇儿家里的”。

有一年老寿爷跟着贩米船来到湖北一个码头上,遇见了我祖父。

他正在码头的石阶上为一个瞎女人操琴卖唱。

他跟着老寿爷上了贩米船。

他帮着村里人把船上的米袋卸完,拉着老寿爷进了一家小酒店。

就是那次我祖父酒后还吃了八只粽子。

“你回去吧,你儿子会满村跑了。

”老寿爷说。

祖父摇着头说,“出来了就不回去了。

”后来祖父把他的二胡交给贩米船上的人带回家。

从我记事起,那把二胡一直高高挂在一家人的头顶上。

有一年过年前,我母亲想找块布把那把二胡擦一擦,但是猛听见下面祖母惊恐的喊声:

“凤英子,你不要动它。

“我把它擦擦干净。

”母亲回过头来说。

“不要擦。

”祖母固执地说,她盯着我母亲的手,眼神里有一种难言的痛苦。

去年秋天不是好季节,那没完没了的雨就下得不寻常。

祖母仿佛意识到了什么,她向每一个走过家门的村里人微笑,目光里也飘满了连绵的雨丝。

“活不过这个冬天了。

”我听见父亲对母亲说。

就是那个下雨的午后,祖母第一次让我去把房梁上的二胡取下来。

我在梯子上向那把二胡靠近时,心止不住狂跳起来。

“刚才你看见他的脸了吗?

”祖母问我。

她的脸上浮起了少女才有的红晕,神情仍然是悠然而神秘的。

我摇头。

“你这个傻孩子,我死了二胡就是你的了。

”祖母说,她闭着眼睛回忆着什么,脸上的红晕越来越深,“那老鬼天天跑到我梦里拉琴,拉得好听呢。

”有一个瞬间我感到紫檀木二胡在怀里躁动,听到了一阵陌生的琴声从蛇皮琴筒里涌出来,越过我和祖母的头顶,在茫茫的雨雾里穿行。

我抓住了马尾琴弓。

琴弓挺轻的,但是似乎有股力要把我的手弹回来。

“你这个傻孩子,你怎么不拉呢。

”祖母焦灼起来,她猛地睁开眼睛,带着痛苦的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