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后 经典诵读三年级上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78121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009.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后 经典诵读三年级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改后 经典诵读三年级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改后 经典诵读三年级上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改后 经典诵读三年级上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改后 经典诵读三年级上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改后 经典诵读三年级上册.docx

《改后 经典诵读三年级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后 经典诵读三年级上册.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改后 经典诵读三年级上册.docx

改后经典诵读三年级上册

成语1

古诗2

1.渔歌子2

2.凉州词5

3.出 塞7

4.春夜喜雨10

5.送春13

6.山居秋暝15

7.黄鹤楼18

8.蜂20

9.江畔独步寻花22

10.望洞庭24

名言【诚信篇】26

《千字文》上27

故事37

1.盘古开天辟地37

2.农神后稷的传说40

3.和氏璧的来历42

4.女娲补天43

5.仓颉造字45

6.尧舜禅让47

7.善于纳谏的唐太宗49

8.商汤辨味识才51

9.精卫填海53

10.范宣伤指龛母恩54

成语

一帆风顺顺手牵羊扬长避短短小精悍汗流浃背

背水一战战战兢兢惊心动魄破涕为笑笑逐言开

开门见山山穷水尽尽善尽美每况愈下下不为例

力所能及急中生智知勇双全全力以赴赴汤蹈火

火烧眉毛毛遂自荐见多识广广开言路路不拾遗

遗臭万年年富力强强人所难难言之隐隐姓埋名

名副其实实心实意一应俱全全力以赴赴汤蹈火

火上浇油油头粉面面红耳赤赤胆忠心心惊胆战

战无不胜盛极一时石沉大海海外奇谈谈笑自若

若有若无无中生有有伤风化画地为牢劳燕分飞

飞来横祸祸不单行行将就木木本水源源远流长

长驱直入如不熬出出人头地地灵人杰劫后余生

生离死别别无长物物极必反反目成仇踌躇不前

前赴后继继往开来来之不易易如反掌掌上明珠

珠联璧合合情合理理直气壮壮志凌云云龙风虎

虎口余生声泪俱下下里巴人人面兽心心照不宣

轩然大波拨乱反正政通人和合二为一一见钟情

情有独钟钟鸣漏尽尽心尽力力不从心心如铁石

石沉大海海阔天空空谷足音音容笑貌貌合神离

离奇古怪怪声怪气气味相投投其所好好心好意

 

古诗

1.渔歌子①

【唐】张志和

西塞山②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③肥。

青箬笠④,绿蓑衣⑤,斜风细雨不须归。

①作者写了五首《渔歌子》,这是第一首。

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词牌《渔歌子》即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而得名。

“子”即是“曲子”的简称。

②西塞山:

即道士矶,在湖北大冶县长江边。

山名。

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③鳜鱼:

俗称“花鱼”、“桂鱼”。

④箬笠:

用竹篾、竹叶编成的斗笠。

⑤蓑衣:

用草或棕编成的雨衣。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的翱翔,桃花盛开,水流急湍,水中的鳜鱼很肥美,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

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的垂钓,他被美丽的江南春景迷住了,久久不愿回家。

【赏析】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

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

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

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

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

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

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

“斜风”指微风。

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

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

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

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此词吟成后,不仅一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

又,旧注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

张氏《渔歌子》词共五首,分咏西塞山、钓台、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渔钓之乐,其地都不在湖州。

当依陆游《入蜀记》所说,西塞山即鄂州的道士矶:

“矶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渔父辞》所谓‘西塞山前白鹭风’者。

”苏轼谪居黄州时,曾游其地,有云:

“元真语极清丽,恨其曲度不传,加其语以《浣溪沙》歌之。

”(徐俯《鹧鸪天》词跋,见《乐府雅词》卷中)苏轼《浣溪沙》词:

“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

”散花洲即在长江之中,与西塞山相对。

徐俯《鹧鸪天》词: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镢鱼肥。

朝廷若觅元真子,晴在长江理钓丝。

”亦以西塞山在长江边。

【作者】

张志和(730—810),字子同,初名龟龄。

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

唐朝肃宗时待诏翰林。

后因事贬官,赦还,不复仕进,居江湖,自号烟波钓叟。

著有《玄真子》集《全唐诗》录其九首诗词。

渔歌子,词调名,又名渔父歌。

本为唐朝教坊曲。

分单双调两种,单调27字,五句,四平韵;双调50字,仄声。

张志和《渔歌子》共有五首。

张志和还善图山水,酒酣之际,随着击鼓吹笛的乐声,舞笔飞墨,应节而成,尝撰渔歌,唐宪宗求之不能致。

2.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①夜光杯②,欲饮琵琶马上催③。

醉卧沙场④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①葡萄美酒:

以葡萄酿的好酒。

②夜光杯:

华贵的酒杯。

  ③琵琶马上催:

奏琵琶催饮。

古人有奏乐劝酒之俗。

  ④沙场:

战场。

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

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声频催。

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

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活着归回?

【赏析】全诗描写了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

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一句用“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

三、四句极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

这两句,蘅塘退士评曰:

“作旷达语,倍觉悲痛。

”历来评注家也都以为悲凉感伤,厌恶征战。

清代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说:

“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

在学人领悟。

”从内容看,无厌恶戎马生涯之语,无哀叹生命不保之意,无非难征战痛苦之情,谓是悲凉感伤,似乎勉强。

施补华的话有其深度。

千古名绝,众论殊多,见仁见智,学人自悟。

 

【作者】王翰(约687~735),字子羽,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唐睿宗景云元年(710)中进士。

举直言极谏,调昌乐尉。

复举超拔群类,召为秘书正字。

擢通事舍人、驾部员外。

出为汝州长史,改仙州别驾。

日与才士豪侠饮乐游畋,坐贬道州司马,卒。

其诗题材大多吟咏沙场少年、玲珑女子以及欢歌饮宴等,表达对人生短暂的感叹和及时行乐的旷达情怀。

词语似云铺绮丽,霞叠瑰秀;诗音如仙笙瑶瑟,妙不可言。

3.出 塞①

【唐】王昌龄

秦②时明月③汉④时关⑤,万里长征⑥人未还⑦。

但使⑧龙城⑨飞将⑩在⑪,不教胡马⑫度⑬阴山。

①出塞:

曲名。

②秦:

秦朝。

③明月:

月光照耀。

 

④汉:

汉朝。

  

⑤关:

边界地带驻军防务的关口。

  

⑥长征:

军队长途跋涉。

  

⑦人未还:

出征的人都牺牲了,没有回来的,比喻征途遥远,艰险、战争残酷。

⑧但使:

但愿。

  

⑨龙城:

重要城镇,是指汉朝右北平州的卢城(今河北省的卢龙县)。

  

⑩飞将:

飞将军。

汉朝足智多谋,能征善战的名将李广,被称为”飞将军”。

  

⑪在:

镇守,李广曾任右北平太守。

    

⑫胡马:

敌人的兵马,即敌军。

我国古代称北方的和西域的民族为“胡”,称东方的民族为“夷”。

“胡”“夷”经常发生矛盾,战争,因此,“胡”就成为敌人的代名词。

  

⑬度:

过,比喻侵入。

  

明月照耀秦朝、汉朝时代的重镇边关,

军队万里跋涉作战,没有人活着归还。

但愿有飞将李广那样的统帅驻守那里,

不让敌军度过阴山,侵扰我们的地盘。

【赏析】在边塞诗作中,此“七言绝句”是名篇中的极品。

广为各界赞赏。

这是一首吊古喻今之作,通过对战争长期性、残酷性的描写和对汉朝飞将军李广的赞扬,含蓄的指出了唐朝用人不当,派往边塞的驻军将领防守不力,造成了巨大的牺牲,也没有使边界安定下来。

同时,暗示并希望朝廷能够选拔人才,任用良将,保卫国家,震慑敌人,减少伤亡,达到国泰民安。

全篇内容浑厚、铿锵流畅、词雕语炼、寓意深长、字字有意、句句有声。

充分表现出了诗人的艺术造诣、别巨匠心。

【作者】王昌龄——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有“七绝圣手”、“诗家天子”之称。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官至秘书省校书郎,代表作有《出塞》、《芙蓉楼送辛渐》等。

 

4.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①知时节,当春乃②发生③。

随风潜④入夜,润物⑤细无声。

野径⑥云俱⑦黑,江船⑧火独⑨明。

晓⑩看红湿处⑪,花重⑫锦官城⑬。

 

①好雨:

指春雨,及时的雨。

②乃:

就。

③发生:

催发植物生长,萌发生长。

④潜:

暗暗地,静悄悄地。

⑤润物:

雨水滋养植物。

⑥野径:

田野间小路。

⑦俱:

全,都。

⑧江船:

江面上的渔船。

⑨独:

独自,只有。

⑩晓:

早晨。

⑪红湿处:

指有带雨水的红花的地方。

⑫花重:

花沾上雨水变得沉重。

⑬锦官城:

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

三国蜀汉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

后人又用作成都的别称。

也代成都。

好雨似乎领会人意知道季节变化,正当春天万物生长时就随即降临。

细雨随着春风悄悄地在夜里来到,它默默地滋润万物,没有一点声音。

田野的小路和空中的云彩都是那样漆黑,只有江船上灯火独独明亮。

等到明天拂晓看看被淋湿的花朵,整个成都都显得沉甸甸的,那红花一定更加迷人。

【赏析】

《春夜喜雨》是杜甫在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时写的。

此时杜甫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定居成都已两年。

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深,写下了这首诗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春夜喜雨》抒写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

【作者】杜甫(公元712-770年),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又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大李杜”。

现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传世。

 

5.送春

【宋】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①开,小檐②日日燕飞来。

子规③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①更:

再;重。

②檐:

屋檐。

③子规:

杜鹃鸟。

传说杜鹃鸟不停地叫,口中流血;又,《寰宇记》载:

蜀王杜宇,号望帝。

有一天,杜宇把王位让给治水有功的宰相开明,他自己到山中隐居。

二月间,子规鸟啼,当地人认为子规就是杜宇的化身,听鸟啼而心悲。

子规鸟啼声悲切,一直到啼血而死。

暮春三月,花谢了又开;低矮的屋檐下天天有小燕子飞来。

杜鹃鸟不分白天、黑夜地啼叫,直到啼出血来,它们不信春风呼唤不回。

【赏析】

  这首诗写暮春三月的景象。

花落了虽又重开,燕子离去了还会回来,然而那眷恋春光的杜鹃,却半夜三更还在悲啼,不相信东风是唤不回来的。

后两句以拟人的手法来写了杜鹃鸟,塑造了一个执着的形象,借此表现自己留恋春天的情怀,字里行间充满凄凉的美感。

【作者】

王令(1032~1059),北宋诗人。

字逢源。

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

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

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

至和二年(1053),王安石由舒州通判被召进京,路过高邮,他赋《南山之田》诗求见。

 

6.山居秋暝①

【唐】王维

空山②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③归浣女④,莲动下渔舟。

随意⑤,春芳歇⑥,王孙⑦自可留⑧。

①暝:

夜,这里指傍晚。

②空山:

幽静的山。

③喧:

喧哗。

④浣女:

洗衣服的姑娘。

浣(huàn):

洗。

⑤随意:

尽管,虽然。

⑥春芳歇:

春天的芳华衰歇了。

歇:

尽,消失,消散。

⑦王孙:

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此处指诗人自己。

⑧留:

居。

一阵新雨过后,青山翠谷越发显得静幽,夜幕降临,凉风习习,更令人感到秋意浓厚。

明亮的月光照映着松林,泉水从石上潺潺流过。

竹林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少女们归来,莲叶浮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

尽管那春天的芬芳早已逝去,我陶醉在这美妙的秋色中,依然向往长留。

【赏析】

这首诗写出了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的黄昏美景。

王维所居辋川别墅在终南山下,故称山居。

一场秋雨过后,秋山如洗,清爽宜人。

时近黄昏,日落月出,松林静而溪水清,浣女归而渔舟从。

如此清秋佳景,风雅情趣,自可令王孙公子流连陶醉,忘怀世事。

此诗以一“空”字领起,格韵高洁,为全诗定下一个空灵澄净的基调。

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

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

诗之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

反衬了当今社会官臣惰,贪,写出诗人自己高尚情操的写照,写出那无忧无虑,表达了作者十分向往这种生活。

也表达了作者崇尚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不愿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作者】

王维(701?

-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官至尚书右丞,祖籍祁州(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

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

 

7.黄 鹤 楼①

【唐】崔颢

昔人②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③悠悠。

  晴川④历历汉阳树,芳草⑤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⑥何处是?

烟波⑦江上使人愁。

 

①黄鹤楼:

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文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②昔人:

指传说中来过黄鹤楼的仙人。

乘黄鹤:

一本作“乘白云”。

去:

离开了此地。

  ③空:

徒然。

悠悠:

飘荡的样子。

  ④晴川:

指阳光照耀下的汉江。

历历:

看得很清晰的样子。

汉阳:

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武昌黄鹤楼隔江相望。

  ⑤芳草:

一作“春草”。

萋萋:

茂盛的样子。

鹦鹉洲:

据《清一统志》载:

“湖北武昌府,鹦鹉洲在江夏县西南二里,祢衡墓在鹦鹉洲,今沦于江”。

东汉末年,黄祖杀祢衡而埋于洲上,祢衡曾作过《鹦鹉赋》,后人遂称其洲为鹦鹉洲。

  ⑥乡关:

故乡。

  ⑦烟波:

烟霭笼罩的江面。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

  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

  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

  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赏析】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

说: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

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作者】崔颢(704?

—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开元十一年进士及第,曾入河东节度使军幕。

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

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

或写儿女之情,几近轻薄;或写戎旅之苦,风骨凛然。

诗名早著,影响深远。

 

8.蜂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①,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①山尖:

山峰。

无论是平地还是山尖,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被蜜蜂占领。

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

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

【赏析】

这首诗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和不满。

这首诗有几个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

欲夺故予,反跌有力;叙述反诘,唱叹有情;寓意遥深,可以两解。

【作者】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

 

9.江畔①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师塔②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③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①江畔:

指成都锦江之滨。

②塔:

墓地。

③一簇:

一丛。

僧人的黄色陵墓前,碧绿江水缓缓东流,春光融融,微风吹拂,让人略感困乏。

江畔一簇无主桃花忽入眼帘,如火如荼,使人不知爱深红的好,还是爱浅红的好。

【赏析】

从诗题看,诗中有江、花、人。

诗第一句交代了地点,提到了江;第二句交代了时间,即春天,同时描写了诗人懒困的神情。

为什么会懒困呢?

原来是因为春光融融,春风和煦造成的,正当诗人要在春风中休息时,却感到眼前一亮,一簇深浅不同的桃花盛开在江边,诗人的精神也为之一振,“可爱深红爱浅红”一句,不仅写出了桃花争妍斗艳的景象,为画面增添了亮丽的色彩,而且透过诗句,我们好像看到了诗人在桃花丛中欣赏玩味、目不暇接的神态。

【作者】

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任工部校检郎,而又被称做杜工部。

河南巩县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

因其在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被誉为“诗圣”,诗作流传至今约1400多首。

 

10.望洞庭①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②,

潭面③无风镜未磨④。

遥望洞庭山水色⑤,

白银盘⑥里一青螺⑦。

  ①洞庭:

湖名,今湖南省北部。

  ②和:

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③潭面:

泛指水面。

  ④镜未磨:

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⑤山水色:

湖光、山色。

  ⑥白银盘:

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

 ⑦青螺:

青色田螺,这里用来形容湖面中的一块大礁石像青螺。

庭湖的湖水清澈和月亮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和谐。

潭面没有风好像一个没有磨的镜子。

遥望洞庭湖非常美丽。

好像一个白银盘里面有一个青螺。

【赏析】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juan四声)永。

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

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

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

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

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

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生动的比喻,读来饶有趣味。

 

名言【诚信篇】

1、修辞立其诚。

——《周易·乾·文言》

2、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庄子·鱼父》

3.失信不立。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4.轻诺必寡信。

——《老子》

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6、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

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8.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9.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

10.一诺千金。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千字文》上

故事

1.盘古开天辟地

2.农神后稷的传说

3.和氏璧的来历

传说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在荆山(今湖北省南潭县西)上砍柴,偶然发现一只美丽的凤凰栖在一块青石上。

按当时民间传说“凤凰不落光宝地”,卞和认定这块青石是宝贝,于是将它献给楚厉王。

当时王宫的玉石匠不识此宝,说它是一块普通的石头。

厉王大怒,以欺王之罪,命令武士砍掉了卞和的左足。

厉王的儿子武王继位后,卞和又把这块宝石献给武王,仍被说是普通的石头,武王以同样的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右足。

若干年后,武王的儿子文王即位了,卞和还想去献宝,可是他因失去了双脚而无法行走,便抱着这块宝石坐在荆山下哭了整整三天三夜,一直把眼泪哭干了。

有人把这件事禀告了文王,文王派人去问卞和:

“天下受刑被砍掉双足的人很多,为什么数你悲伤得厉害呢?

”卞和回答说:

“我痛心的并不是自己双足被砍断,而是这块奇宝,被人认为是普通石头!

”于是,文王派人把卞和接进王宫,并命令玉石匠精心琢磨,剖开石头,果然从中得到了一块润无瑕、晶莹光洁的奇宝,文王在命令工匠将它雕刻成一块玉璧。

世人为了纪念卞和的发现,便给它取名“和氏璧”。

这就是“和氏璧”的来历。

4.女娲补天

5.仓颉造字

关于“仓颉造字”,有个美丽而神奇的传说。

仓颉本来是黄帝的史官,他有着四个眼睛,能上观天文,下察地理,还能看到一般人所看不见的东西。

黄帝时期,人们都还在结绳记事,这种方法过于简单,没办法将复杂多变的各种情况记录下来,人们往往因为无法正确传达和交流自己的意思,而使农耕生产受到了阻碍。

于是关心民生的黄帝就命令仓颉去想办法。

仓颉接到命令后,把自己关在洧水河岸边上的一个房子里,天天想得饭都忘了吃,觉都顾不得睡,整天蓬头垢面,还是很长时间也没造出字来。

有一天,他站在屋门口的大树下发呆,一只凤凰飞过,把嘴中的果实丢在他面前,仓颉捡起来仔细一看,发现上面有一个从来也没见过的图案,十分美丽。

这时有一个猎人经过,看到那个图案就告诉他说那是貔貅的蹄印,与别的兽类的蹄印不一样,而且世界上万物的蹄印都是各不相同的。

仓颉从这些话中得到了启发,意识到自己原来造不出字是因为闭门造车的缘故。

于是,他周游四方,跋山涉水,看到什么都要仔细地观察和思考,将他们的特征记下来,风花雪月、飞禽走兽、日月星辰都成为他的灵感来源。

他将这些灵感的美丽动人的地方整理出来,成为最早的象形字。

传说他在造字的时候,天上竟然不可思议地下起米来,夜间听到天地间有野鬼凄厉的哭嚎声。

仓颉把他造的这些象形字献给黄帝,黄帝看后非常满意,立即召集九州酋长前来,让仓颉把造的这些字传授给他们,九州酋长们又在各自的部落和领土大力推行。

于是,九州大地人们都开始使用这些象形字,这给人们生产生活和交流信息提供很大的方便。

     6.尧舜禅让

7.善于纳谏的唐太宗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

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

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

“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

“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

唐太宗说:

“还不是那个魏征!

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

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惊奇地问道:

“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说:

“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

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

后来,他不但不记魏征的恨,反而夸奖魏征说:

“人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