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77772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7.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docx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docx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1.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产生居民点

2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与农业分离——产生城市(城市是生产发展和第二次劳动大分工产物)

3城镇的定义:

各国对现在城镇的定义都包含三个本质特征:

产业构成,人口数量和职能。

具体的说:

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为主体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村庄:

相对于村庄,城镇一般聚居更多的人口;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和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4.城镇(市)化的含义:

乡村变成城市的一种复杂过程

(1)、农村土地的农业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业转移

(2)、分散的农业人口向各种类型的城镇地域空间集聚

(3)、城镇建设促进城镇物质环境的改善和城镇地域的拓展和更新

(4)、城市文明和生活方式的传播和扩散

5.城镇化水平定义:

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城镇化率=城镇常住人口/区域人口

6.诺瑟姆曲线:

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可用S形曲线表示

7.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二、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1《周记》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城市规划最早形成的时代。

2《管子》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一个重要著作,它的意义是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确立。

3、《商君书》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开始创了我国古代区域城镇关系研究的先例。

4、隋唐长安城,由宇文恺负责制定规划。

以宫城为中心,中轴对称;规整方格网;里坊制108个坊。

5、北宋里坊制度逐渐被废除,中叶出现街巷制度,北宋是中国历史上都城布局的重要转折点。

6、元代大都的特点:

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对称。

7、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反映了哪些思想?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巧妙结合;以理性规划为最高原则;城市形象争取天时、地利、人和。

使城市建设趋于对称、序列,追求整体与完美,秩序与规律,和谐与统一的特点,

2).强调的是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儒家思想影响

3).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天人合一的思想。

4).强调严格有序的等级制度.中心轴线对称规划布局.

8、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希波丹姆规划型式与米利都城;维特鲁威《建筑十书》;欧洲中世纪城市多为自发成长,有防御要求;凡尔赛的总平面采用轴线对称放射的形式。

9、中国古代与欧洲理念的不同?

1)中国从西周开始便将城市规划作为一种严格的国家制度确定下来;而西方将城市规划归为科学和艺术活动。

2)中国的规划思想是一种农村观念,并不是源于新的城市生活需要。

城市规划的基本思路重在体现国家宗法分封政体的基本秩序,而对有关城市居民、城市生活、城市文化等方面的问题未涉及。

3)如同时期希腊希波丹姆斯的方格网式城市与中国早期采用的棋盘式的路网系统形式相似,但其出发点不一样的。

10、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

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托马斯·莫尔。

康帕内拉主张建立太阳城,罗伯特·欧文的“新协和村”。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平和之路》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强调在城市周围永久保留一定的绿地,来限制城市用地的无限扩张。

城市是发展的,当期发展到规定人口时,便可在离他不远的地方,另建一个相同的城市。

昂温,在大城市外围件建立卫星城市。

索里亚·玛塔的线形城市(西班牙工程师),带型城市模式。

戈涅的工业城市(法国建筑师)。

赖特,广亩城,城市都是小规模的;社会的中心转移到乡村的数千计的住宅中.;每人能有权利拥有他需要数量的土地,最少每人一英亩;所有人都在农场工作,也在农场间的小工厂、办公室、商店工作;快速道路网把分散的各部分连接起来。

格迪斯的学说(生物学家),强调人与环境的关系,揭示人类居住地与特定地点之间存在着的关系是一种已存在的、由地方经济性质所决定的精致的内在关系。

11、《雅典宪章》(1933年)(主题:

功能城市—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城市规划大纲》—提出了功能分区的思想和具体做法。

1)在思想上认识到城市中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强调人的需要和以人为本的出发点。

2)从分析城市活动入手,提出了功能分区的思想和具体做法。

3)思想方法奠定于物质空间决定论的基础上。

12、《马丘比丘宪章》思想:

1)首先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城市规划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

深信人的相互作用与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依据。

2)摒弃了《雅典宪章》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宣扬社会文化论。

3)规划应用到各级人类居民点上,即邻里、乡镇、城市、都市区和区域、国家、洲,并以此来指导建设。

方法论:

1)城市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强调过程和动态性;2)系统方法论;3)公众参与。

13、(理解)有机疏散理论:

沙里宁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端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

有机秩序的原则是大自然的基本规律。

面对现代城市的衰败,他提出全面改建的目标:

(1)衰退地区中的活动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

(2)把腾出一的地区,改作其他最适宜的用途。

(3)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

该理论就是把大城市分解成为若干集中单元,并把这些单元组织成为“在活动上相互联系的有功能的集中点”。

14.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P43

1)由单向的封闭的思想方法转向复合开放型的思想方法。

单向性否定了思维过程中的反馈作用,封闭型否定了系统外的作用。

所为复合与单向是在思维途径上相对而言的,在符合思维的过程中要有多条思维途径,这包括反馈四位,平行思维等。

发赛与开放也相对与存在,就是要求在考虑某一问题时,不但要有该分析系统中复合性思维,号要求思维有一定广度,要求考虑系统外因素的作用,利用与分析对象的特征联系与相关的其他因素

2)由刚性规划的思想方法转向弹性的规划的思想方法。

刚性,缺乏多种选择性,表现为欲追求唯一的最佳方案,但这种最佳方案往往只是编织者自身价值观的集中表现。

弹性,明确城市的发展是个社会发展过程。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构成社会的各系统之间是互相作用的,其中社会经济水平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具有重要的决定意义。

3)由指令性的思想方法转向引导性的思想方法。

指令性的思想方法首先假设了城市诸系统是由某一种新的枢纽控制的,而城市规划编织机管理就是这个伟大的枢纽,它控制了整个城市的特和系统的发展。

引导性的思想方法也是一种控制论思想,它强调个西贡发挥自身的选择性,强调规划在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引导性控制作用,在城市规划是向各系统提供正确的反战选择的引导者。

第三章城乡规划体制

法定规划体系P57本法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

我国现行城乡规划运作体制核心是程序合法、依据合法

一书三证:

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把建设许可证

第四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

1、什么是城市规划?

(掌握)

我国城市规划概念: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确保城市空间资源有效配置和土地合理利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城乡规划法》解说中,从城乡规划的社会作用的角度对城乡规划所作的定义:

“城乡规划是各级政府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社会公正与公平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公共政策的属性。

二、.城市规划目标

健康公共安全交通公共设施的提供财政健康经济目标环境保护

三、永续发展的概念《我们共同的未来》

“既满足的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包含两个重要概念:

需要:

尤其是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应放在优先位置

限制:

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的限制

永续发展主见图片饿了自然环境的范围,级生态的永续性,扩展到社会、文化、经济领域的永续性。

生态的永续是最基本的内涵。

四、重要的环境会议

1972.6.5瑞典首都《人类环境宣言》人类采取共同行动保护地球环境的起步

1987.3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使用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

1992.6巴西里约热内卢《21世纪议程》标志全人类开始实践可持续发展策略

五、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满足当代人的要求,又不影响子孙后代他们自己的需求能力的发展“。

-----生态可持续、社会可持续、经济可持续。

(掌握)

六、《全球21世纪议程》8个领域

1向所有人提供适当的住房2改善人类住区的管理3促进永续的土地使用规划和管理4促进综合供应环境的基础设施5促进人类住区的能源和运输系统6促进灾害易发地区的人类住区规划和管理7促进永续的建筑业活动8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和能力建设以促进人类住区的发展

七、和谐城市的价值观

人与自然和谐-----生态城市

人与人的和谐社会和谐——城市中、城市间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和谐

历史与未来和谐——保护城市发展的延续性,保护文化遗产和传统生活方式,促进新技术运用并为大众服务,追求文化遗产与新技术运用之间的协调

八、什么是永续城市、和谐城市

当社会、环境和经济构成的各方利益冲突最小化到一定程度,能够维持可持续发展状态就是永续城市

和谐城市:

永续城市构成和谐的基本面,当经济、社会环境三个要素不相冲突,实现人与人的社会和谐,人于自然的环境和谐,历史与未来的发展和谐就是和谐城市

第六章、经济与产业

一、产业分类

第一产业:

农业,农、林、牧、渔服务业。

指以利用自然力为主,生产不必经过深度加工就可消费的产品或工业原料的部门。

第二产业:

工业(采矿业、制造业等),建筑业。

是对第一产业和本产业提供的展品进行加工的部门。

第三产业:

服务业(房地产业、文化事业、国际组织等),指不生产物质产品的行业。

二、对经济发展和产业机构的解释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论:

1、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增加,亦即劳动力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转移。

在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从生产率低的部门向生产率高的部门转移,反映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

(掌握)

2、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在配第和克拉克研究的基础上,库兹涅茨利用现代经济统计体系,分析各国历史资料,对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较彻底的考察,总结出人均收入影响理论。

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基本内容:

1 伴随着现代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2 农业劳动力比重下降,且下降速度低于农产品比重的下降速度;

3 在资本结构中,农业资本比例下降,工业与服务业资本比例增加;

4 随着上述变化,农业由小规模分散经营向大规模专业化过渡;同时,工业与服务业企业由小规模业主制企业向大规模法人制企业发展;

5 在工业内部,各产业的雇佣率与附加值率同时增长,而采掘业比重下降;(了解)

3、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论罗斯托是通过长期的研究,提出了主导产业及其扩散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了解)

4、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霍夫曼指数=消费品工业净产值与资本品工业净产值的比例。

根据霍夫曼指数,把工业化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①消费资料工业在制造业中占统治地位,资本物品工业不发达(霍夫曼指数为5左右);

②资本物品工业的增长速度高于消费资料工业(霍夫曼指数约为2.5左右);

③消费资料工业所占比重与资本物品工业所占比重大致相同(霍夫曼指数约为1);

④资本物品工业所占比重大于消费资料工业(霍夫曼指数小于1)。

(掌握)

5、赤松雁形态理论理论的基本内容:

Ⅰ进口阶段Ⅱ国内替代阶段Ⅲ出口阶段(了解)

三、城市经济和产业发展模式(掌握)P102

增长极模式点轴开发模式梯度模式和反梯度模式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模式

四、城市空间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熟悉)

规模经济(economiesofscale)定义:

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

集聚经济(agglomerationeconomy)定义:

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有关生产和服务职能

在地域上集中而产生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它包含了多种类型,主要有内部规模经济、地方化经济和城镇化经济。

五、外部性概念

正外部效应:

当一个人并没有因为他的行为给他人带来收益而得到补偿时,就产生了正外部效应当一个人并没有因为他的行为给他人带来损害而支付额外的成本时,就产生了负外部效应。

生产的外部不经济:

当一个生产者采取的行动使他人付出了代价而又未给他人以补偿时,便产生了生产的外部不经济。

消费的外部不经济:

当一个消费者采取的行动使他人付出了代价而又未给他人以补偿时,便产生了消费的外部不经济。

六、产业集群定义(掌握):

在某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邻近、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的一种创新协和网络

四种典型的产业集群:

马歇尔式产业区轮轴式产业区卫星平台式产业区国家力量依赖型产业区P110

第七章、人口与社会

1城市人口的定义:

指与城市有密切联系的人群,他们常年居住在城市的范围内,构成了该城市的社会主体,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建设的参与者,又是城市服务的对象,他们依赖城市生存,又是城市的主人。

城市人口规模与城镇地区的界定及人口统计口径直接相关。

2动态统计(重点):

自然增长的定义:

指人口再生产的变化量,即出生人数与死亡人数的净差值

自然增长率=本年出生人口—本年死亡人口/年平均人数×1000‰

机械增长:

指由于人口迁移所形成的变化量。

即一定时期内,其辱城市的人口与迁出城市人口的净差值。

机械增长率=本年嵌入人口数-本年迁出人口/年平均人数×1000‰

3年龄构成分成六组(重点):

托儿组(0~3岁)、幼儿组(4~6)、小学组(7~11)、中学组(12~17)、成年组(男:

18或19~60岁,女:

18~55岁)和老年组(男:

61岁以上,女:

56岁以上)了解年龄构成的意义,在于:

A比较成年组人口数和就业人数,可以看出就业情况和劳动力潜力

B掌握劳动后备军的数量,对研究经济有重要作用

C掌握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的数量和发展趋向,定制托儿、幼儿及中小学等公共设施规划指标的重要依据。

D掌握老年组的人口数及比重,分析城市老龄化水平及发展趋势,是城市社会福利服务设施规划指标的主要依据

E分析年龄结构,可以判断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变化趋势;分析育龄妇女的人口数量,是预测人口自然增长的主要依据。

4城市人口预测的方法(掌握)

(1)综合增长率法:

适用于人口增长率相对稳定的城市,对于新建或发展受外部条件影响较大的城镇则不适用。

(掌握)

(2)时间序列法:

适用于城市人口有长时间的统计,人口数据起伏不大,未来发展趋势不会有较大变化的城市。

(3)增长曲线法:

适用于较为成熟的城市,不适用于新建城市或发展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城市。

(4)劳动平衡法:

已很少应用

(5)职工带眷系数法:

适用于新建工矿城镇。

(掌握)P125

规划总人口数=怠倦职工人数*(1+带眷系数)+单身职工

第八章历史与文化

基于城市文化的规划设计方法

1)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通过城市定位诠释城市文化形象

2)根据城市文化特征安排城市的空间布局

3)根据城市文化选择城市产业发展

4)在城市设计阶段通过对城市肌理的分析诠释城市文化历史

5)根据城市文化指导城市景观设计

6)通过城市环境要素诠释城市文化基调

第九章技术信息

收集资料方法:

访谈法、问卷法、现场调查法

数据分析:

频数和频率、众数、

城市规划预测方法(重点)

1)因果推断法

2)趋势外推法

3)情景分析法

城市规划地理信息技术(掌握)

1.地理信息系统及功能P162

第十章、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

一.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

综合性、政策性、地方性、长期性、实践性的特点

下面那个不属于城市规划的特点A实践性B政策性C综合性

√D战略性

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

1)手机和调查基础资料,研究满足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条件和措施

2)研究确定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发展规模,拟定城市分期建设的技术经济指标

3)确定城市功能的空间布局,合理选择城市各项用地,并考虑城市空间的长远发展方向

4)提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区域性基础设施的规划原则

5)拟定新区开发和原有市区利用、改造的原则、步骤和方法

6)确定城市各项市政设施和工程措施的原则和技术方案

7)拟定城市建设艺术布局的原则和要求

8)根据城市基本建设的计划,安排城市各项重要的近期建设项目,为各单位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9)根据建设的需要和可能,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步骤

二、城市总体规划(masterplan,comprehensiveplan)的任务和镇总体规划主要内容

定义:

城市总体规划是指:

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内容:

城市、镇的发展布局,功能分区,用地布局,综合交通体系,禁止、限制和适宜建设的地域范围,各类专项规划。

期限:

远期20年,近期5年

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但应同时对城市远景发展进展及方向作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对某些必需考虑更长远的工程项目应有更长远的规划安排。

近期规划是总体规划一个组成部分,应对城市近期内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作出安排,规划期限一般是5年。

强制性内容:

规划区范围,规划区建设用地规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水源地和水系,基本农田和绿化用地、环境保护,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及防灾减灾等内容、

三、城市、镇总体规划内容

城市规划区范围市域内应当控制开发的地域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城市防灾工程

四、中心城区规划的内容(掌握)

1.分析确定城市性质、职能和发展目标。

2.预测城市人口规模。

3.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并制定空间管制措施。

4.确定村镇发展与控制的原则和措施;确定需要发展、限制发展和不再保留的村庄,提出村镇建设控制标准。

5.安排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和其它用地。

6.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确定建设用地规模,划定建设用地范围。

7.确定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提出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和相应的控制指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人口容量等)。

8.确定市级和区级中心的位置和规模,提出主要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9.确定交通发展战略和城市公共交通的总体布局,落实公交优先政策,确定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和主要道路交通设施布局。

10.确定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划定各种功能绿地的保护范围(绿线),划定河湖水面的保护范围(蓝线),确定岸线使用原则。

11.确定历史文化保护及地方传统特色保护的内容和要求,划定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范围(紫线),确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范围;研究确定特色风貌保护重点区域及保护措施。

12.研究住房需求,确定住房政策、建设标准和居住用地布局;重点确定经济适用房、普通商品住房等满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需求的居住用地布局及标准。

五、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市域和县域城镇体系规划(urbansystemplan)

(1)摸清市、县域的基本情况;分析市县发展条件、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提出市县域城镇发展战略、发展目标。

(2)空间管制原则和措施(3)市县域城镇化水平和途径的预测;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职能分工和空间布局;市县域内重点城镇或中心城镇的发展条件分析及其与周围城镇的关联,提出近期发展的重点和生产力布局的建议等。

(4)提出重点城镇的发展定位,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控制范围。

(5)确定区域基础设施,如交通、水资源、能源及社会服务设施等的发展目标与布局。

(6)提出实施规划的有关技术、经济政策和措施。

六、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内容

1近期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确定用地范围和布局2近期交通发展策略3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益设施的建设4近期居住用地安排和布局5近期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风景名胜区重点6原则和措施

近期建设规划必须具备的强制性内容包括:

(一)确定城市近期建设重点和发展规模。

(二)依据城市近期建设重点和发展规模,确定城市近期发展区域。

对规划年限内的城市建设用地总量、空间分布和实施时序等进行具体安排,并制定控制和引导城市发展的规定。

(三)根据城市近期建设重点,提出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相应的保护措施。

近期建设规划必须具备的指导性内容包括:

(一)根据城市建设近期重点,提出机场、铁路、港口、高速公路等对外交通设施,城市主干道、轨道交通、大型停车场等城市交通设施,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变电站、垃圾处理厂、以及相应的管网等市政公用设施的选址、规模和实施时序的意见。

(二)根据城市近期建设重点,提出文化、教育、体育等重要公共服务设施的选址和实施时序。

(三)提出城市河湖水系、城市绿化、城市广场等的治理和建设意见。

(四)提出近期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措施。

城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决定增加近期建设规划中的指导性内容。

七、详细规划(detailedplan)任务和主要内容(掌握)

详细规划的是以总体或分区规划为依据,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规划管理要求,或直接对建设项目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1、控制性详细规划代表一种新的规划理念,它表明中国城市规划管理从终极状态走向过程控制,是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管理的依据,建设的引导,也是城市政策的载体。

任务:

控制性详细规划:

regulatoryplan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的规划要求。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

1确定规划地区各类用地的界线和适用范围,

2提出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

3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有条件可建的建筑类型;

4规定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建筑间距等要求;

5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规划引导性要求;

6确定各级道路的红线位置、断面、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7根据规划容量,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

8确定公共设施的位置、规模和布局;

9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细则。

控制体系

(1)用地控制指标:

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土地与建筑使用相容性。

(2)环境容量控制指标:

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人口容量

(3)建筑形态控制指标:

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建筑后退红线距离、沿路建筑高度、相邻

地段的建筑规定。

(4)交通控制内容:

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位。

(5)城市设计引导及控制,对重要地块内建筑的形式、色彩、体量、风格提出设计要求

(6)配套设施体制;生活服务设施布置,市政公用设施、交通设施和管理要求。

地块规定性指标一般为以下各项

(1)用地面积--规划地块划定的面积,以公顷计。

(2)用地性质--用地使用功能,根据国标用地分类标注至小类乃至小小类(如R22:

表示幼儿园、R222表示小学、R,表示中学等)。

(3)土地使用的相容性--土地使用性质兼容范围规定或适建要求,以“允许设置”、“有条件的允许设置”和“不允许设置”来表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