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期药讯.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77180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5.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1期药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11期药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11期药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11期药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11期药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1期药讯.docx

《第11期药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1期药讯.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1期药讯.docx

第11期药讯

2010年第11期

本期目录

药品介绍

注射用七叶皂苷钠……………………………………………………………………1

合理用药

抗感冒药的合理使用及注意事项……………………………………………………8

小儿服用阿奇霉素应注意的问题…………………………………………………10

骨质疏松药为何致骨坏死…………………………………………………………11

复合磷酸氢钾注射液临床应用信息参考…………………………………………13

药品不良反应

利巴韦林的安全性问题……………………………………………………………13

关注ADR认识上的六个误区………………………………………………………14

药事动态

2010年全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召开………………………………14

处方点评

药物不合理应用分析4例…………………………………………………………16

注射用七叶皂苷钠说明书

SodiumAescinateforInjection

【药品名称】

通用名:

注射用七叶皂苷钠

英文名:

SodiumAescinateforInjection

汉语拼音:

ZhusheyongQiyezaoganna

本品的主要成分为七叶皂苷钠A和七叶皂苷钠B,是从七叶树科植物天师粟的干燥成熟种子中提取的一种含酯键的三萜皂苷。

【性状】

本品为白色冻干疏松块状物。

【药理作用】

1、药理

本品能促使机体提高ACTH和可的松血浆浓度,能促进血管壁增加PGF2α的分泌,能清除机体内自由基,从而起到抗炎、抗渗出,提高静脉张力,加快静脉血流,促进淋巴回流,改善血液循环和微循环,并有保护血管壁的作用。

2、毒理

在日剂量每公斤体重0.5mg以下未发现溶血现象。

急性毒性研究:

静脉注射LD50剂量,动物发生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实质性器官(心、肝、肾)的溶血性缺氧坏死;对黏膜和肌肉组织有较强的刺激作用。

慢性毒性研究:

每天静脉给予家兔相当于LD50的1/5剂量,连续30天,未发生动物死亡,其实质器官也未发生任何病理性变化。

致畸试验:

无致畸作用,观测到孕妇头3个月羊水中药物含量较高,故建议孕妇禁用。

【药代动力学】

七叶皂苷钠的半衰期仅为1.5小时,但因能促进机体增加ACTH、前列腺素F2a的分泌,使生物效应维持时间较长,静脉注射16小时后,仍有抗渗出、消肿作用。

静脉给药,几乎没有生物转化,注射1小时后,有1/3剂量排泄,其中2/3通过胆汁排入肠道,1/3进入尿中。

七叶皂苷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在90%以上。

【适应症】

用于脑水肿、创伤或手术所致肿胀,也用于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

【用法用量】

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

成人按体重一日0.1~0.4mg/kg,或取本品5~10mg溶于10%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供静脉滴注;也可取本品5~10mg溶于10~20ml10%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中供静脉推注。

重症病人可多次给药,但一日总量不得超过20mg。

疗程7-10天。

【不良反应】

1、可见注射部位局部疼痛、肿胀,经热敷可使症状消失。

2、偶有过敏反应,可按药物过敏处理原则治疗。

【禁忌】

1、肾损伤、肾衰竭、肾功能不全患者禁用。

2、孕妇禁用。

3、对本品成分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

1、马丁代尓大药典推荐成人静脉使用七叶皂苷钠最大日剂量应为20mg;如使用更大剂量则可能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如联合应用其他具有肾脏毒性的药物也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有文献记载在接受心脏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中如静脉注射大剂量七叶皂苷钠可能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其中70位患者静脉注射七叶皂苷钠日平均最大剂量为340μg/Kg时未观察到肾功能损坏;16位患者静脉注射七叶皂苷钠日平均最大剂量为360μg/Kg时可观察到轻度肾功能损坏;40位患者静脉注射七叶皂苷钠日平均最大剂量为510μg/Kg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因此本品应严格限制日用量。

若一旦出现肾功能受损,应立即停止用药,并作全面的肾功能检查,根据检查结果,按受损伤程度进行治疗。

2、本品只能用于静脉注射和滴注,禁用于动脉、肌肉或皮下注射。

3、注射时宜选用较粗静脉,切勿漏出血管外,如出现红、肿,用0.25%普鲁卡因封闭或热敷。

4、用药前后须检查肾功能。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孕妇禁用,哺乳期妇女慎用。

【儿童用药】

不宜用本品治疗儿童心脏手术后肿胀。

【药物相互作用】

与下列各类药物联合使用时要谨慎:

1、与血清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

2、能严重损害肾功能的药物。

3、皮质激素类药物。

4、含碱性基团的药物(配伍时可能发生沉淀)。

【规格】

5mg、10mg、15mg

【贮藏】

遮光,密封保存

【包装】每盒2瓶、每盒5瓶、每盒10瓶(玻璃管制注射剂瓶)。

【有效期】二年

 

抗感冒药的合理使用及注意事项

感冒是一种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疾病,主要是由病毒引起的,它是一种自限性疾病,若无伴并发症,一周左右多能自行康复。

目前治疗感冒的药物大多是对症治疗的复方制剂,许多感冒药物名称不一样,成分却相同或相似。

为了避免重复用药、达到缓解感冒症状的目的,首先要了解感冒药的成分。

感冒药主要有以下几种成分:

1.解热镇痛药:

解热镇痛药是复方感冒药中最重要的成分,最常见的是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具有退热、解除头痛的作用。

2.抗过敏药:

常用抗过敏成分有氯苯那敏、苯海拉敏、特非那丁等,使下呼吸道的分泌液干燥和粘稠,能减少鼻腔的分泌物,改善流鼻涕、打喷嚏、流泪的症状。

3.呼吸道血管收缩药:

常用的为伪麻黄碱或苯丙醇胺(现已停用)。

其作用是缓解鼻黏膜充血、肿胀,减轻鼻塞症状,可以帮助患者呼吸通畅。

4.镇咳药:

常用镇咳药为右美沙芬。

右美沙芬有强镇咳作用,无祛痰作用。

5.祛痰药:

祛痰药按其作用机制分为两大类:

恶心性祛痰药和痰液溶解药。

愈创木酚甘油醚刺激胃黏膜的神经末梢引起轻微恶心,促使支气管腺体分泌增加,使痰液稀释易于咳出。

痰液溶解药主要有溴环己胺醇和乙酰半胱氨酸,通过破坏痰中粘性成分(粘多糖等),降低黏度,使痰液易于咳出。

6.抗病毒药:

金刚烷胺、吗啉双胍可阻止病毒合成,可用于甲型流感患者。

金刚烷胺通过阻止流感病毒进入人体细胞,起防治感冒功效,一旦病毒进入细胞后,则不能发挥作用。

所以含抗病毒成分的感冒药在起病初期服用效果最好。

7.咖啡因:

咖啡因也是抗感冒药中的常见成分,它是一种神经兴奋剂,可解除因伤风感冒引起的身体疲乏,促使神经兴奋,消除抗过敏药引起的嗜睡作用,同时可以加强镇痛效果,缓解感冒时的头痛。

抗感冒药虽然大多数是非处方药(OTC)产品,但也存在以下常见不良反应。

1.过敏反应:

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哮喘,如阿司匹林等。

2.消化道反应:

腹痛、恶心、呕吐、纳差甚至黄疸及消化道出血反应,主要为解热镇痛药所致。

3.心血管反应:

血压升高、胸闷、心悸、诱发心绞痛,主要为缩血管药物所致,如盐酸伪麻黄碱。

4.精神、神经系统反应:

困倦、嗜睡,诱发癫痫,主要为抗组胺药物所致,如氯苯那敏、苯海拉敏。

5.血液系统反应:

粒细胞减少、出血倾向,主要为解热镇痛药所致,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

6.泌尿系统反应:

血尿,如双氯酚酸。

正因为感冒药有许多不良反应,所以某些特殊人群应用感冒药就要引起注意。

1.孕妇:

怀孕妇女在孕期应尽量避免使用各种药物,因为感冒药中某些成分可能对孕妇和胎儿造成不利影响。

含阿司匹林、布洛芬、双氯芬酸钠、苯海拉明、金刚烷胺、对乙酰氨基酚、特非那丁、伪麻黄碱等成分的感冒药均应慎用。

2.哺乳期妇女:

氯苯那敏、苯海那明、金刚烷胺慎用。

3.消化道疾病患者:

肝功能不全患者慎用含有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双氯芬酸钠的感冒药;消化性溃疡患者慎用含有阿司匹林、布洛芬、双氯芬酸钠、对乙酰氨基酚、咖啡因等成分的感冒药。

4.血液系统疾病患者:

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禁用含有阿司匹林的药物;慎用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双氯芬酸钠、布洛芬等成分的药物;粒细胞减少症慎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双氯芬酸钠药物。

5.肾功能不全者:

此类患者慎用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药物。

6.呼吸系统患者:

支气管哮喘患者禁用阿司匹林,慎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药物;慢性支气管和肺炎患者慎用含有可待因、右美沙芬、氯苯那敏、苯海那明等成分的感冒药。

7.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

严重高血压、心功能不全、心绞痛患者禁用含有伪麻黄碱成分的感冒药。

8.高空作业及机械操作者:

慎用含嗜睡作用的抗过敏药。

现在药店零售的许多治疗感冒的中成药,如维C银翘片、三九感冒灵中都含有西药的成分,如果不了解其成分,与西药一起连用,就会造成重复用药,增加不良反应,甚至导致中毒。

在选用感冒药时一定要根据不同的年龄和感冒表现出来的不同临床症状及症状的轻重,正确合理地选择抗感冒药,才能使各种抗感冒药既能发挥其最大疗效,又可避免出现的不良反应,从而达到安全、有效、经济的用药目的。

小儿服用阿奇霉素应注意的问题

阿奇霉素具有抗菌谱较广,对某些细菌表现为快速杀菌作用,口服后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高、体内分布广泛、细胞内游离浓度高(在人体扁桃体、肺、前列腺等组织中浓度可达同期血浓度的10~100倍),血消除半衰期长(为35~48小时),不良反应轻、耐受性好等优点。

在儿科,可用于治疗多种细菌、支原体、衣原体引起的感染,如化脓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敏感细菌引起的鼻窦炎、中耳炎、急性支气管炎;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以及肺炎支原体所致的肺炎;沙眼衣原体及非多种耐药淋病奈瑟菌所致的尿道炎以及敏感细菌引起的皮肤软组织感染等,效果较好。

其不良反应主要是胃肠道反应,如腹痛、腹泻(稀便)、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但发生率明显较红霉素低。

偶可出现轻至中度腹胀、头昏、头痛及发热、皮疹、关节痛等过敏反应,少数患者可出现一过性中性粒细胞减少、血清转氨酶升高。

因此,在给孩子服用阿奇霉素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阿奇霉素干混悬剂、颗粒剂等宜用适量凉开水溶解摇匀后口服,不宜用滚开水冲服,以免影响药效或引起呕吐。

2.食物可影响阿奇霉素的吸收,故宜在饭前1小时或饭后两小时口服;但如服用后出现腹痛、上腹部不适等胃肠道反应,也可在服药前少量进食(如饼干),以提高胃肠道对阿奇霉素的耐受性。

3.由于阿奇霉素的半衰期较长,有明显的抗生素后效应,因此每天仅需给药一次,不要像有些药物那样,将一日量分成两次或三次服用。

4.一般用量:

治疗中耳炎、肺炎,按每日每千克体重5毫克计算,一日最大量不超过0.25克,顿服,首次剂量加倍;治疗咽炎、扁桃体炎,按每日每千克体重12毫克计算,一日最大量不超过0.5克顿服。

5.疗程:

一般为5天。

6.由于肝胆系统是阿奇霉素代谢和排泄的主要途径,肝功能不全者应慎用,严重肝病患者不应使用,长期用药者用药期间定期随访肝功能。

7.用药期间如果发生过敏反应,如血管神经性水肿、皮疹等,应立即停药,并采取适当措施。

8.治疗期间,若患儿出现腹泻症状,应警惕发生假膜性肠炎,要尽快请医生处理。

9.对阿奇霉素、红霉素或其他任何一种大环内酯类药物过敏者禁用。

10.胃病、哮喘、癫痫、心衰等患儿服用阿奇霉素时,应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

阿奇霉素不宜与林可霉素类抗生素,如克林霉素、林可霉素合用,因两者的作用机制基本相似,合用时药物相互竞争相似的靶位,会产生拮抗作用,也易使细菌产生耐药,甚至加重不良反应。

阿奇霉素也不宜与含铝或镁的抗酸药同时服用,后者可降低阿奇霉素的血药峰浓度;必须合用时,阿奇霉素应在服用上述药物前1小时或服后两小时给予。

与平喘药茶碱合用时可使血内茶碱清除率下降,半衰期延长,导致后者在血浆中的浓度升高或(和)毒性反应增加,应注意监测血浆茶碱水平。

与抗癫痫药卡马西平合用时,阿奇霉素可竞争抑制卡马西平的代谢,卡马西平又能通过肝脏微粒体氧化酶降低阿奇霉素的药效。

与强心药地高辛合用时,由于阿奇霉素可清除肠道中能灭活地高辛的菌群,导致地高辛肠肝循环,使地高辛血药浓度有升高。

与阿司咪唑等H1受体阻断药合用,可能引起心律失常。

骨质疏松药为何致骨坏死

骨坏死事件并非首发

近日媒体报道的福善美事件并非首次。

其实,早在2006年4月美国媒体《洛杉矶时报》就有报道,称美国国内医疗机构发现,自2001年以来,美国国内有2400多人在接受“福善美”等双磷酸盐类药物治疗后出现颚骨坏死。

其中大部分受害患者接受治疗的方式为静脉注射。

此外,有大约120人在口服这类药物后出现骨骼、骨关节疼痛等症状,部分患者甚至卧床不起或者只能依靠轮椅、拐杖行走。

小剂量口服极少发生

美国《洛杉矶时报》报道中所说的引起颚骨坏死的副作用,其实主要是转移性骨肿瘤病人发生非常严重的骨质疏松和骨痛时,超大剂量静脉注射双磷酸盐类药导致的。

国内一些报刊在摘译这一情况过程中,把它与小剂量口服这类药的情况混为一谈了。

而且即便是静脉注射用药,颚骨坏死的发生也是非常少见的。

而对于一般骨质疏松症病人来说,正常剂量口服用药出现这类副作用则更为罕见。

双磷酸盐类药物引发齿槽骨、颚骨坏死的几率约1/4000,绝大多数是使用静脉注射式的药物,其中癌症病患较多。

使用此类药物的患者在接受牙科手术前,应向牙医说明自己使用双磷酸盐类药物的情况,且最好在牙医手术完成后才使用这类药。

拔牙期间禁用该药

双磷酸盐类药物作为骨代谢调节剂,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一线药物,也是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首选用药,它的疗效在全球来说都是非常肯定的。

通过这类药物的治疗,可以增加骨密度、减少骨量丢失、抑制骨吸收、减少骨折的发生。

不可否认,任何药物都是有副作用的,而双磷酸盐类药物相对来说是一种比较温和的药物,副作用很少,少数病人可出现轻微胃肠道刺激和过敏。

骨骼里有破骨细胞和造骨细胞两种细胞,分别负责除旧和布新,完成新陈代谢。

双磷酸盐药物能抑制破骨细胞的作用,减缓骨质流失,正常应用时不会有问题。

然而,当骨骼受损伤时,例如拔牙、人工植牙前的移植齿槽骨或假牙压迫时应用这类药物,有可能因破骨细胞受到抑制,造骨细胞修补骨骼也就受到妨碍,因而会出现颚骨坏死的副作用。

这种情况虽然少见,但仍应引起重视。

另外,2005年和2008年,美国FDA先后两次发出警告,此类药物还可能发生严重的骨骼肌疼痛。

不良反应可避免

在使用这类药物时注意以下几点,就可避免绝大多数副作用:

1.早餐前至少30分钟用200ml温开水送服,服药后至少30分钟方可进食。

为了避免对食管的刺激,建议满杯水吞服,便于将药直送胃部,并在服药后至少30分钟内不要躺卧。

慎用于患上消化道疾病,如下咽困难、食管疾病、胃炎、十二指肠炎或溃疡的病人。

2.与橘子汁和咖啡同时服用会显著影响本品的吸收。

3.轻、中度肾功能异常患者慎用。

4.开始应用本药治疗,必须同时纠正低钙血症和钙代谢及矿物质代谢紊乱、维生素D缺乏症。

服用本品后应至少推迟半小时再服用补钙剂等其他药物。

服用本品前后30分钟内不宜饮用牛奶、奶制品和高钙饮料。

治骨质疏松还有其他选择

临床上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用药,主要是抗骨吸收类药物和骨形成药物,前者防止骨量的进一步丢失,后者可提高骨量来减少骨折发生。

合理用药应当按照骨密度诊断情况决定药物类型的选择,以及单用或合用。

主要药物有钙剂、钙调节剂、双磷酸盐类等。

钙剂国产与进口的钙剂有400多种钙剂。

碳酸钙的使用比较普遍,含钙量和吸收率都高,其中钙尔奇D、新盖中盖最常用。

有机钙中的葡萄糖酸钙和乳酸钙,吸收率较低,且骨软化、严重肾衰、高血钙及高尿钙者禁用。

盖天力、龙牡壮骨冲剂等活性钙大多为贝壳煅烧而成,水溶性差,碱性强,对胃肠刺激性大,吸收差。

乐力、巨能钙等为新一代有机钙剂,吸收率较高。

钙调节剂包括维生素D、降钙素、雌激素。

维生素D主要作用是促进肠道钙、磷的吸收。

维生素D一般与钙剂制成复方(如钙尔奇D、新盖中盖,无需另外补充。

降钙素可减少骨质吸收,降低血循环中的钙而增加骨质中的钙含量。

在用降钙素时应同时补足钙量。

雌激素能提高降钙素的活性,还能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

妇女绝经后适当地给予雌激素,可以延缓绝经后的钙丢失。

双磷酸盐类双磷酸盐类治疗骨质疏松近年来得到发展,磷酸盐可促进骨形成,抑制骨细胞的破坏,可以长期应用。

阿仑磷酸钠(福善美)就属于此类,另外还有依替磷酸钠(商品名:

依膦)等。

其他异黄酮衍生物(代表药物:

依普黄酮),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代表药物有他莫昔芬),骨形成促进药物(甲状旁腺素、骨生长肽、锶盐等),以及中医药。

另外,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各种植物雌激素,如大豆异黄酮、葛根异黄酮等,都属于保健品范畴。

近年来研制出的氟化物,主要是单氟磷酸盐,能刺激成骨细胞的成骨活性和骨形成能力。

摘自《健康报》

复合磷酸氢钾注射液临床应用信息参考

复合磷酸氢钾注射液(唯甲林)主要成分为磷酸氢二钾和磷酸二氢钾,主要作为磷的补充剂应用于临床,用于完全胃肠外营养疗法中磷的补充剂(如中等以上手术或其他创伤需禁食5天以上病人),亦可用于某些疾病所致低磷血症。

健康成人每日约需0.9g磷,每日排泄量与之相当,所需之磷约60%由空肠迅速吸收,余者在肠道其他部位吸收。

可见,正常饮食中所摄取的磷足以维持人体所需。

【复合磷酸氢钾注射液临床应用中的误区】

1.误将复合磷酸氢钾注射液作为钾的补充剂用于患者:

实际上,每支复合磷酸氢钾注射液(唯甲林)含K+仅为0.346g。

2.将4ml或6ml复合磷酸氢钾注射液稀释于250ml溶媒中静脉滴注,致使浓度过高。

【复合磷酸氢钾注射液应用注意事项】

1.严格掌握复合磷酸氢钾注射液适应证,明确适用人群:

仅限于不能进食的病人(如中等以上手术或其他创伤需禁食5天以上病人)的磷补充剂。

2.严格按照说明书推荐的用法用量给药:

严禁直接注射,必须在医师指导下稀释200倍以上,供静脉点滴输注,并须注意控制滴注速度。

3.配伍禁忌:

与含钙注射液配伍时易析出沉淀,不宜应用。

4.用药前后及用药时应当检查或监测肾功能及血磷、钙、钠、钾浓度。

5.药物过量:

如过量使用可出现高磷血症、低钙血症、肌肉颤搐、痉挛、胃肠道不适等,出现中毒症状,应立即停药。

6.危险人群:

(1)禁用:

高磷血症患者、肾结石患者(指感染所致的含磷酸铵镁盐结石、严重的肾功能不全者(内生肌酐清除率低于正常值30%);

(2)慎用:

心脏病患者(尤其是使用洋地黄类药物时);可能出现高磷血症或低钙血症的情况,如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慢性肾脏疾病、骨软化症、急性胰腺炎、佝偻病;有高钾血症倾向的患者,如严重的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急性失水、严重的组织损伤(如重度烧伤或挤压伤)、先天性肌肉强直等;急性肺水肿、高血压、高钠血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可能出现水肿的疾病。

利巴韦林的安全性问题

利巴韦林为合成的核苷类抗病毒药,二十世纪70年代在国外上市,我国研制的利巴韦林于80年代上市。

目前,利巴韦林在临床上主要用于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肺炎与支气管炎,皮肤疱疹病毒感染等病毒性疾病的治疗。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库中,有关利巴韦林的不良反应报告共8600余例,涉及不良反应26000余例次;其中不良反应表现为胎儿异常的有126例次,明确为畸形的有45例次,涉及多个系统的畸形;不良反应表现为肿瘤的有81例次;不良反应表现为溶血性贫血的有123例次。

1988年至2006年5月,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中,有关利巴韦林的病例报告共1315例,主要表现为皮疹等皮肤损害、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过敏性反应等;其中不良反应表现为溶血性贫血的有11例;未收到致畸、致癌的相关病例报告。

利巴韦林的一些产品说明书中已对利巴韦林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但鉴于此品种临床应用广泛,使用量较大,在此提醒相关专业人员对其生殖毒性和溶血性贫血等安全性问题予以关注:

一、生殖毒性

大量研究表明在暴露于利巴韦林的所有种属的动物中均已证实利巴韦林有明显的致畸和杀胚胎的毒性作用(在低于人体用量的1/20时即可出现)。

已经发现的畸形有颅、腭、眼、四肢、颌、骨骼及胃肠道畸形,其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胎儿和子代的存活率降低。

此外,在评价利巴韦林所致的睾丸损伤时间及可逆性的小鼠实验中,利巴韦林剂量为15-150mg/kg/天(根据60kg成人体表面积计算,相当于人体剂量为1.25-12.5mg/kg/天,0.1-0.8×24小时最大推荐量),连续给药3个月或6个月,发生了精子异常。

治疗中断后,1至2个生精周期内利巴韦林所致的睾丸毒性得到全部恢复。

二、溶血性贫血

利巴韦林最主要的毒性是溶血性贫血,在口服治疗后最初1~2周内出现血红蛋白下降、

红细胞下降、白细胞下降,其中约10%的病人可伴随心肺方面的副作用。

三、建议

广大医务人员要严格按说明书中适应症使用利巴韦林,并建议对育龄期妇女常规询问末次月经,同时提示患者停药6个月内避免怀孕。

在治疗开始前、治疗期间和停药后至少六个月,服用本品的男性和女性均应避孕,育龄妇女及其伴侣应采取至少两种以上避孕方式有效避孕,一旦怀孕立即报告医生。

孕妇及其伴侣均应禁用利巴韦林。

因为药物少量经乳汁排泄,利巴韦林对乳儿有潜在的危险,不推荐哺乳期妇女服用利巴韦林。

建议严重贫血患者慎用利巴韦林,治疗前后及治疗中应频繁监测血红蛋白,有地中海贫血、镰刀细胞贫血患者不推荐使用利巴韦林。

有胰腺炎症或明确有胰腺炎患者不可使用利巴韦林。

已经有报道伴随有贫血的患者服用本品引起致命或非致命的心肌损害,故具有心脏病史或明显的心脏病症状患者不可使用利巴韦林。

如果使用利巴韦林出现任何心脏病恶化症状,应立即停药给予相应治疗。

肝肾功能异常者慎用。

肌酐清除率<50ml/min的患者,不推荐使用利巴韦林。

老年患者中使用本品发生贫血的可能性大于年轻患者,老年人肾功能多有下降,容易导致蓄积,不推荐老年患者使用本品。

通报所列信息来自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

本信息通报是及时反馈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掌握的有关药品安全隐患的技术通报,是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根据现有数据提供的客观信息反映,不作为医疗纠纷、医疗诉讼和处理药品质量事故的依据。

药品犹如一把双刃剑,在具有治疗作用的同时,必然存在不良反应。

因此,被通报了不良反应的药品并不表明是不合格的药品,也不应与"毒药"、"假药"、"劣药"、"不能使用"相提并论。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的内容属告知性质,旨在提醒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及广大公众注意药品存在的安全性隐患,尽量避免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从而为保障社会公众用药的安全筑起一道有效屏障。

关注ADR认识上的六个误区

药能治病,也能导致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这种反应属于药品不良反应(ADR)。

但由于种种原因,当前许多人对ADR还缺乏正确的认识,以致影响了自身的合理用药。

笔者根据多年工作经验,现列举公众在ADR认识上普遍

存在的几个误区,以引起关注。

一是把ADR与药品质量问题等同起来。

有些病人服用某药后出现有害反应,虽被告之是不良反应但仍认为是药品的质量问题,甚至认为是医生乱开药、开错药所致,进而引发医疗纠纷。

实际上,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不属于人为错误,在我国不作为医疗事故、医疗诉讼和处理药品质量事故的依据,只作为加强药品监管、指导公众合理用药的依据。

二是凭经验自行判断ADR发生几率。

一些消费者自认为懂得用药常识,对所用药品自行判断其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轻视不良反应可能造成的危害。

众所周知,药品具有特殊性,其使用与诸多因素密切相关,这也是国家对药品实行分类管理的原因,因此,消费者最好凭医师处方购买、使用药物,不要自行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