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重要篇幅辅导六.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76048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帝内经》重要篇幅辅导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黄帝内经》重要篇幅辅导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黄帝内经》重要篇幅辅导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黄帝内经》重要篇幅辅导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黄帝内经》重要篇幅辅导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帝内经》重要篇幅辅导六.docx

《《黄帝内经》重要篇幅辅导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帝内经》重要篇幅辅导六.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黄帝内经》重要篇幅辅导六.docx

《黄帝内经》重要篇幅辅导六

《黄帝内经》重要篇幅辅导(六)

各位学员,标红黑体字背熟

1、继续探讨病机十九条之“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一、带下清稀如水为虚寒,浓稠色黄而秽味为实热

症状群——证候———治则——方剂——汤头歌——药方——随证加减

带下病是指带下绵绵不断,量多腥臭,色泽异常,并伴有全身症状者,称‘带下病’,带下病症见从阴道流出白色液体,或经血漏下挟有白色液体,淋沥不断,质稀如水者,称之为“白带”,还有“黄带”、“黑带”“赤带”“青带”之称。

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病”,又称“下白物”、“流秽物”。

相当于西医学的阴道炎、子宫颈炎、盆腔炎、妇科肿瘤等疾病引起的带下增多,西医称为白带异常。

病因病机;脏腑功能失常,湿从内生;或下阴直接感染湿毒虫邪,致使湿邪损伤任带,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带浊下注胞中,流溢于阴窍,发为带下病。

特别注意:

辨病与辨证结合。

内治:

调理脏腑,或除湿止带,或滋阴补肾。

外治:

祛邪、解毒、杀虫。

(一)、脾虚带下证:

证候:

白带量多、色白或淡黄如蛋清、无味道(无臭气)。

治则或功效:

健脾益气疏肝,化湿止带

主治肝脾不和,带脉失约,湿浊下注。

方剂:

完带汤

汤头歌:

完带山药参术草,柴芍苍陈黑芥车。

组成:

白术30克、山药30克、党参30克、白芍20、车前子30克、苍术20克、清甘草6、陈皮6克、黑芥穗10克、柴胡10克

  带下证多与带脉有关,带脉属奇经八脉之一,带脉围腰一周,有如束带,能约束诸脉,所以有“诸脉皆属于带”之说。

如果带脉失常,不能约束则为带下。

本方肝脾同治,量大者补养,量小者消散,寓补于散之中,寄消于升之内,为脾虚肝郁,湿浊下注,带下不止的常用方。

治疗应以培土抑木,祛湿化浊,使脾气健旺,肝气条达,清阳得升,湿浊得化,使绵绵之白带完全中止,故名“完带汤”。

培土抑木:

又称健脾疏肝,用健脾药与疏肝药合用。

以治疗肝旺脾虚的方法。

方如逍遥散。

培土抑木是治疗肝气郁结,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肝旺脾虚,即木克土证)的方法。

肝旺脾虚,症见两胁胀痛,不思饮食,腹胀肠鸣,大便稀溏,舌苔白腻,脉弦。

培土用白术、茯苓、薏苡仁、山药等;

抑木用柴胡、青皮、木香、佛手等。

可以随证加些:

腰酸楚:

莬丝子20克、续断20克、杜仲10克。

(二)、肾阳虚衰带下证:

证候:

白带量多、色白清冷、质稀无味道(无臭气)、淋漓不断,腰酸如折。

治则或功效:

温肾培元,固涩止带。

主治:

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封藏失职,任脉不固,带脉失约。

方剂:

四神丸合完带汤加补阳药

汤头歌:

完带山药参术草,柴芍苍陈黑芥车。

组成:

白术30克、山药30克、党参30克、白芍20、车前子30克、苍术20克、清甘草6、陈皮6克、黑芥穗10克、柴胡10克。

加药:

莬丝子30克、锁阳10克、生黄芪30克、肉桂6克、沙苑蒺藜30克、肉苁蓉20克、芡实30克、桑螵蛸30克、升麻10克、海螵蛸30克。

(三)、湿毒带下证:

证候:

带下量多,色如米泔或黄绿如脓状,或五色杂下,气味臭秽,阴部痒痛,或发热腹痛,或小便短赤等。

指感受湿毒所致的带下。

治则或功效:

治宜清热解毒,除湿止带。

主治:

湿毒内蕴,冲任受损,秽浊下流之证。

临床上最常见的原因:

经期或产后,湿毒秽浊之邪乘虚内袭,伤及胞脉及冲任气血,以致带脉失约,任脉不固。

方剂:

止带方

汤头歌:

止带二苓车前泽,丹栀茵膝赤芍柏。

组成:

猪苓20克、茯苓20克、车前子30克、泽泻20克、茵陈30克、赤芍20克、丹皮20、黄柏20克、栀子10克、牛膝20克。

我自己的经验,这个病,妇儿医院门诊非常多,我自己自拟的处方,以知柏地黄丸加减。

组成:

知母20克、黄柏20克、红藤30克、败酱草30克、银花30克、连翘30克、车前子30克、丹皮20克、三棱20克、莪术20克、芡实30克、金樱子30克、黄芩20克、七叶一枝花30、蒲公英30克、紫花地丁30克、制大黄或者生大黄10克、香附20克。

龙胆草10克也可以用,但龙胆草为大苦大寒之品,非常不好吃。

用这个思路,对急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腹部剧痛、盆腔感染的妇科疾病疗效非常好。

曾经治疗过二例,妇儿医院、中医院诊治过二年的病人,罹患慢性盆腔炎导致的不孕症,在我这里治疗半年,全部治愈。

向中国名老中医学习经验,翻阅近代中国中医名家的医案,名医是如何开的:

韩百灵医师:

银花25克、连翘15克、制大黄或者生大黄5克、丹皮15克、桃仁15克、蒲公英20克、紫花地丁20克、生石膏2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黄柏10克、乳香15克、没药15克。

“胞宫内痈”一证,以“毒热、血瘀、痈脓”为要点,进行治疗,宗仲景大黄牡丹皮汤和《妇人大全良方》桃桂当归丸,据证化裁。

临床上,产后恶露不下可以成痈。

 二、呕吐物完谷不化为寒,腐浊酸臭属热。

呕吐以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而引起的病证。

前人以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

病因病机:

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不各和脾胃虚弱。

胃主腐熟水谷,其气主降,以下行为顺,若邪气扰胃,气逆于上,则发生呕吐。

(一)、外邪犯胃---突然呕吐,伴发热畏寒等

主治:

疏邪解表,芳香化浊。

方剂:

藿香正气散加减。

汤头歌:

藿香姜枣陈芷苏,甘桔苓术夏朴腹。

组成:

大腹皮10克、白芷10克、紫苏10克、茯苓20克、姜半夏20、炒白术20克、陈皮10克、厚朴10克、苦桔梗6克、藿香6克、炙甘草6克。

(二)、脾胃实热呕吐:

呕吐物气味臭秽:

证候:

胃脘灼痛,拒按,渴喜冷饮,或消谷善饥,或见口臭,或牙龈肿痛溃烂,牙齿出血,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脉滑数。

治则或功效:

泻脾胃伏火。

主治:

胃热炽盛证(火热炽盛、胃失和降),又称胃热证、胃火证,或胃实热证。

临床上最常见的原因:

过食辛辣温燥之品,化热生火,或情志不遂,气郁化火犯胃,或邪热犯胃,以致胃火。

方剂:

泻黄(脾)散---脾属中土,其色为黄,为脾胃蕴热而设。

汤头歌:

泻黄藿栀防膏草。

组成:

藿香叶10克、山桅仁10克、生石膏40克、清甘草6克、防风10克。

(三)、饮食停止呕吐:

呕吐物气味酸腐,呈完谷不化之状

证候:

脘腹胀痛,嗳气厌食,得食愈甚,吐后反畅,吐出物多,呈酸臭味乳块或不消化食物,不思饮食,口气臭秽,腹部作胀,大便秘结,或泻下酸臭,舌苔多厚腻。

治则或功效:

化食消滞,和胃降逆。

主治:

食滞内停之证。

临床上最常见的原因:

乳食过量或恣食肥甘、生冷及难以消化的食物,以致乳食积滞。

方剂:

保和丸

汤头歌:

保和陈夏苓,查神莱菔翘。

组成:

山楂20克、神曲20克、姜半夏20克、茯苓20克、陈皮10克、连翘20克、莱菔子20克。

(四)、肝气犯胃呕吐:

呃逆嗳气,呕吐,或见嘈杂吞酸。

又称肝胃不和证、肝胃气滞证

证候:

胸胁胃脘胀满疼痛,烦躁易怒,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数等。

治则或功效:

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注意:

治疗以疏肝和胃为法。

木旺乘土者重点疏肝;土虚木乘者重点补胃。

主治:

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失和降之证

临床上最常见的原因:

情志不遂,气郁化火,或寒邪内犯肝胃而发病。

临床以胸胁胃脘胀满疼痛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主要症状:

胃脘痛、呕吐、呃逆、胁痛。

临床上多见于:

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胃炎、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肝硬化等疾病。

病因病机:

肝气郁结,疏泄失职,则见情志郁闷,善叹息,或烦躁易怒,胸胁胀痛;肝气横逆,气滞于胃,胃气上逆,则表现为胃脘胀痛,呃逆嗳气;气郁胃中而生热,可见吞酸嘈杂。

因气郁化火与否的差别,舌苔可为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数。

若肝郁日久,气郁化火,则可表现为胸胁胃脘疼痛剧烈,心烦易怒,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若火气灼伤肝阴,耗伤胃津,则常有胁肋隐隐作痛,胃脘胀痛,饥不欲食,口干,大便干,舌红少苔或中有裂纹等阴虚表现。

若肝气犯胃,气滞不行,日久影响血液运行而致血瘀,则表现为胁肋胃脘疼痛固定,痛如针刺,甚则损伤脉络,而见呕血黑便。

 处方:

逍遥散合金铃子散合左金丸加减

汤头歌:

1)、金铃子散由金铃子(川楝子的别名)、玄胡索组成。

功效:

疏肝泄热,活血止痛;主治:

肝郁气滞,气郁化火之证;

2)、左金丸由黄连、吴茱萸组成。

功效:

清泻肝火,降逆止呕。

主治:

肝火犯胃证。

方中重用黄连苦寒泻火为君,佐以辛热之吴茱萸,既能降逆止呕,制酸止痛,又能制约黄连之过于寒凉;二味配合,一清一温,辛开苦降,以收相反相成之效;

3)、逍遥散:

组成:

川楝子10克、玄胡索15g、黄连6克、吴茱萸6克、

柴胡10克、香附20克、生白芍30克、柴胡10克、枳壳10克、姜半夏20克、陈皮6克、栀子10克、竹茹20克、炒谷麦芽各30克、煨木香10克。

胃脘疼痛伴呕吐酸水

杭州名医王香岩经验方:

代赭石30克、陈皮10克、茯苓20克、炒竹茹10克、施覆花10克、全瓜蒌20克、左金丸、金铃子10克、姜半夏10克、石斛30克、炒薤白10克。

 

(四)、脾胃虚寒呕吐(即脾阳虚证):

饮食稍有不慎,即呕吐,眩晕作呕。

证候:

劳倦乏力,大便溏薄。

治则或功效:

益气健脾、行气化痰

主治:

脾胃虚弱,中阳不振,腐熟运化无力。

病因病机:

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劳倦过度、或久病或忧思伤脾等所致。

症见纳呆腹胀、脘腹痛而喜温喜按、口淡不渴、四肢不温、大便稀溏、或四肢浮肿、畏寒喜暖、小便清长或不利、妇女白带清稀而多,舌淡胖嫩,舌苔白润,脉沉迟等。

症状表现为常因天气变冷、感寒食冷品而引发疼痛,疼痛时伴有胃部寒凉感,得温症状减轻。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冷痛不适,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处方: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汤头歌:

组成:

党参30克、炒白术20克、茯苓20克、炙甘草10克、陈皮10克、姜半夏20克、砂仁10克、煨木香10克。

在中医书籍中,人们常常将小建中汤、理中汤、香砂六君子汤、香砂养胃丸来治疗脾胃虚寒(中焦虚寒)证。

脾胃虚寒症,脾胃同治,其脾胃乃安。

但是,这四个方症虽然相似,均表现胃痛喜温喜按,或饥时痛甚、得食暂缓。

不思饮食,乏力、苔薄白、脉虚等共同症状。

但是还是有所偏重,在临证中细细斟酌。

 大家的辨证的要点是:

  香砂六君子汤证,属气虚,气不足便是寒,但寒轻微,且兼痰湿、气郁,痛喜轻按,重按痛反增,脘腹胀閟,嗳气吞酸,便溏、苔白润等。

胃胀甚于痛,重按痛增为辨证要点。

理中汤(参术姜草)症,乃中阳不振兼寒湿,症见痛喜轻按,畏寒喜热食,得冷则痛剧,痛比前症为重。

痛甚于胀是辨症要点。

理中汤为中药试剂,由人参、白术、炙甘草、干姜等组成。

具有治疗脾胃虚寒证,自利不渴,呕吐腹痛,腹满不食及中寒霍乱,阳虚失血,如吐血、便血或崩漏,胸痞虚证,胸痛彻背,倦怠少气,四肢不温。

现用于急、慢性胃炎,胃窦炎、溃疡病、胃下垂、慢性肝炎等属脾胃虚寒者。

小建中汤证(《伤寒论》),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症见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舌淡苔白,脉细弦。

口稍干,大便正常或稍干,手足心热与喜暧畏寒征象并存,以痛喜重按为辨证要点。

方剂组成为:

饴糖30克、桂枝10克、生芍药30克、生姜10克、大枣6枚、炙甘草10克。

本方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发热等属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者。

香砂养胃丸温中和胃。

用于胃阳不足、湿阻气滞所致的胃痛、痞满,症见胃痛隐隐、脘闷不舒、呕吐酸水、嘈杂不适、不思饮食、四肢倦怠。

汤头歌:

香砂六君子汤+藿朴香附枳豆蔻

处方:

煨木香10克、砂仁10克、炒白术20克、茯苓20克、炙甘草10克、陈皮6克、姜半夏10克、藿香10克、厚朴10克、制香附10克、枳实10克、肉豆蔻10克。

  方解:

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为君药。

砂仁、豆蔻、藿香化湿行气,和中止呕;陈皮、厚朴行气和中,燥湿除积:

木香、香附理气解郁、和胃止痛,共为臣药。

茯苓健脾利湿;枳实破气消积,散结除痞;半夏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共为佐药。

甘草调和药性为使药。

全方配伍,共奏健脾祛湿,行气和中之功。

上述四方,同治脾胃虚寒症,但同中有异,临证不可混淆。

属阴阳两虚者用小建中汤,为温润法(黄芪建中汤、当归建中汤亦属此列);理中汤及其衍化方(附子理中、桂附理中则温中之力更强)为代表方,若小建中汤证误用理中汤则温燥伤阴;若该用理中汤反错投小建中汤,则柔润恋寒湿。

同样,理中汤误用于香砂养胃丸症,则不能健脾袪湿、和胃畅中、芳香化浊、消胀除满。

临症当辨析无疑而后用之,方能药症合拍,共奏温中散寒、补益脾胃之功。

(五)、胃阴不足呕吐:

呕吐反复反复发作,或者时时干呕。

证候:

胃脘隐隐灼痛,饥饿但又不想饮食,或胃脘嘈杂,或满痞不舒,或干呕或欲呕。

舌质偏红,少苔。

治则或功效:

滋养胃阴,降逆止呕。

主治:

胃阴虚证

病因病机:

胃阴不足,胃失濡润、和降失调。

 处方:

沙参麦门冬汤

汤头歌:

沙参麦冬桑叶草,天花扁豆加玉竹

组成:

北沙参30克、麦冬30克、桑叶10克、生甘草10克、扁豆20克、天花粉30克、玉竹20克。

加减:

炒白术20克、陈皮10克、蒲公英30克、姜半夏20克。

 

中医妇科特殊病:

妊娠恶阻

妊娠恶阻则是指妇女怀孕以后,1-3个月期间,出现恶心、呕吐、眩晕、胸闷,甚至恶闻食味,或食入即吐等症状而言,称为恶阻,又称妊娠呕吐。

病因病机:

主要是胃失和降,冲脉之气上逆所致。

常见于平素脾胃虚弱或肝胃不和所致。

(一)、脾胃虚弱证:

证候:

妊娠后,恶心呕吐不食,或呕吐清涎,神疲乏力。

治则:

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方剂:

香砂六君子汤

(二)、肝胃不和:

证候:

妊娠后,恶心呕吐酸水或者苦水,嗳气叹息,烦渴口苦。

治则:

抑肝和胃,降逆止呕。

病因病机:

肝热气逆,受孕后冲脉之气上逆,致使胃失和降,或引动肝热气火上冲所致。

方剂:

苏叶黄连汤

组成:

川连2克、苏叶6克

方义:

《温热经纬》:

肺胃不和,最易致呕,盖胃热移肺,肺不受邪,还归于胃,必用川连以清湿热,苏叶以通肺胃。

投之立愈者,以肺胃之气非苏叶不能通也。

分数轻者,以轻剂治上焦病耳。

加减:

北沙参10克、石斛20克、姜半夏10克、炒白术10克。

特殊情况处理:

呕吐不止,饮食滴水不进致阴液亏损,精气耗散;呕吐剧烈,呕吐带血样物,尿少便秘致气阴两亏。

(尿检查:

酮体阳性)

酮体阳性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为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伴有血糖明显增高:

由于糖利用减少,分解脂肪产生酮体增加而引起酮症。

未控制或治疗不当的糖尿病出现酸中毒或昏迷时,尿酮体检查极有价值。

应与低血糖、心脑疾病乳酸中毒或高血糖高渗透性糖尿病昏迷相区别。

酮症酸中毒时尿酮体阳性,而后者尿酮体一般不增高,但应注意糖尿病酮症者肾功能严重损伤而肾阈值增高时,尿酮体亦可减少,甚至完全消失。

2、非糖尿病性酮症者:

如感染性疾病肺炎、伤寒、败血症、结核等发热期,长期饥饿、重症不能进食严重腹泻、呕吐、饥饿、禁食过久、全身麻酸后等均可出现酮尿,此种情况相当常见。

妊娠妇女常因妊娠反应,剧烈呕吐、进食少,发生酮体症而致酮尿。

  

 益气养阴:

生脉散:

党参30克、麦冬30克、五味子10克;

增液汤:

增液补阴:

麦冬30克、生地30克、玄参30克。

加减:

天花粉30克、竹茹10克、陈皮6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