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瘦西湖导游词.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74814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扬州瘦西湖导游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扬州瘦西湖导游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扬州瘦西湖导游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扬州瘦西湖导游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扬州瘦西湖导游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扬州瘦西湖导游词.docx

《扬州瘦西湖导游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扬州瘦西湖导游词.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扬州瘦西湖导游词.docx

扬州瘦西湖导游词

扬州瘦西湖导游词

 

   “天下西湖,三十有六”,惟扬州的西湖,以其清秀婉丽的风姿独异诸湖,占得一个恰如其分的“瘦”字。

    瘦西湖风景区是蜀冈-瘦西湖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和精华部分。

一泓曲水宛如锦带,如飘如拂,时放时收,较之杭州西湖,另有一种清瘦的神韵。

隋唐时期,瘦西湖沿岸陆续建园。

及至清代,由于康熙、乾隆两代帝王六度“南巡”,形成了“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盛况。

清代钱塘诗人汪沆将扬州西湖与杭州西湖作了对比,写道:

“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

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瘦西湖由此得名,且为人们所首肯,至今名播中外。

 

    瘦西湖风景区为我国湖上园林的代表,古典园林群融南秀北雄于一体,组合巧妙,互为因借,构成了一个以瘦西湖为共同空间,景外有景,园中有园的艺术境界,历史上有二十四景著称于世。

窈窕曲折的一湖碧水,串以卷石洞天、西园曲水、虹桥揽胜、长堤春柳、荷浦熏风、四桥烟雨、梅岭春深、水云胜概、白塔晴云、春台明月、三过留踪、蜀冈晚照、万松叠翠、花屿双泉诸胜,颗颗明珠镶嵌交织在玉带上,形成了一幅秀色天然的立体山水画卷,而小金山、五亭桥、二十四桥景区是这幅画卷的神来之笔。

 

    瘦西湖的美丽景致,很早就为人们所向往。

清人刘大观言:

“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

另一位清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赞道:

“奇思幻想,点缀天然,即阆苑瑶池,琼楼玉宇,谅不过此。

其妙处在十余家之园亭合而为一,联络至山,气势俱贯。

”历史上李白、刘禹锡、白居易、杜牧、欧阳修、苏轼、王渔洋、蒲松龄、孔尚任、吴敬梓、郁达夫、朱自清等文化名人都在这一带留下或深或浅的足迹和众多脍炙人口的篇章。

“烟花三月下扬州”、 “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珠帘十里卷春风”、“绿杨城郭是扬州”等数不清的名言佳句,流传千古,为瘦西湖增添了耀眼的浓墨重彩。

 

    瘦西湖风景区正因其悠久、丰富的人文景观、秀丽典雅的自然风韵,成为古今中外宾客纷至沓来的著名的游览胜地。

 

    瘦西湖风景区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扬州的重要对外窗口,拥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等殊荣。

近年来,瘦西湖风景区不断开发建设景区、景点,面积已达168.32公顷,食、行、游、购、娱等旅游配套设施日趋完善,随着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的认证,将为新世纪的可持续发展和走向国际旅游市场注入新的内涵。

 

十里湖光,清澄缥碧,花木扶疏,连绵滴翠,亭台楼榭,错落有致。

人文景观,独具风韵。

瘦西湖正向八方游客敞开怀抱,热情欢迎远道而来的佳宾高朋。

 

 

五亭桥

   瘦西湖在全国园林中独树一帜,五亭桥又是瘦西湖的标志,在全国园林中有一席之地。

其最大的特点是阴柔阳刚的完美结合,南秀北雄的有机融和。

该桥建于莲花堤上,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巡盐御史高恒所建,是因为建于莲花堤上,还是因为形状象一朵盛开的莲花,所以它又叫莲花桥。

 

    据说,乾隆南巡到此曾感叹它象琼岛春阴之景,这就点出了该桥是借鉴北京北海之景。

确实,该桥受北海五龙亭的影响很深,五龙亭五亭临水而建,中日龙泽,重檐下方上圆,象征天圆地方;西为涌瑞、浮翠,涌瑞为方形重檐,浮翠为方形单檐;东为澄祥、滋香,澄祥为方形重檐。

五亭皆绿琉璃瓦顶,亭与亭之间有石梁相连,婉转若游龙,另龙泽、滋香、浮翠三亭有单孔石桥与石岸相接,珠栏画栋,照耀涟漪。

 

 

扬州五亭桥无北海开阔水面,当然无法把五龙亭照搬。

但聪明的工匠别出蹊径,将亭、桥结合,形成亭桥,分之为五亭,群聚于一桥,亭与亭之间以短廊相接,形成完整的屋面。

桥亭秀,桥基雄,两者如何配置和谐呢?

这里关键是如何把桥基建得纤巧,与桥亭比例适当,配置和谐。

造桥者把桥身建成拱卷形,由三种不同的卷洞联系,桥孔共有十五个,中心桥孔最大,跨度为7.13米,呈大的半圆形,直贯东西,旁边十二桥孔布置在桥础三面,可通南北,亦呈小的半圆形,桥阶洞则为扇形,可通东西。

正面望去,连同倒影,形成五孔,大小不一,形状各殊,这样就在厚重的桥基上,安排了空灵的拱卷,在直线的拼缝转角中安置了曲线的桥洞,与桥亭自然就配置和谐了。

难怪后人把桥基比成北方威武的勇士,而把桥亭比做南方秀美的少女,这是力与美的结合,壮与秀的和谐。

 

白塔

   扬州至今还流传着“一夜造白塔”的故事。

该故事出于《清朝野史大观》。

一天,乾隆在瘦西湖中游览,船到五亭桥畔,忽然对扬州陪同官员说:

“这里多象京城北海的琼岛春阴啊,只可惜差一座白塔”。

第二天清晨,皇帝开轩一看,只见五亭桥旁一座白塔巍然耸立,以为是从天而降,身旁的太监连忙跪奏道:

“是盐商大贾,为弥补圣上游西湖之憾,连夜赶制而成的”。

据说,是八大盐商之一的江春用万金贿赂乾隆左右,请画成图,然后一夜之音用盐包为基础,以纸扎为表面推成的。

尽管只可远视,不可近攀,但乾隆不无感慨地说:

“人道扬州盐商富甲天下,果然名不虚传”。

    

传说是无稽的,旧塔建于何年,已不可考。

因喇嘛塔,原属藏语系佛教中喇嘛教寺院的塔制,元代以降,渐行全国,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两淮盐总江春集资仿北京北海白塔,就旧塔基建造。

《扬州画舫录》点明,该塔是“仿京师万岁山塔式”。

但型制已大有区别。

北海的白塔是寺庙塔,肚大头细,高35.9米,下为高大的砖石台基,塔座为折角式的须弥座。

扬塔虽取喇嘛教寺院的塔制,但在瘦西湖仅为点缀,系园林塔,另则扬州的建筑都以柔秀见长,因此取其形式,改换面目。

一是降低高度,扬州的白塔仅27.5米;二是外形轮廊线变得秀美,使之身子缩小,其相轮(十三层级)也较北海塔瘦长,这样扬州的塔形似花瓶了;三是发挥砖刻特长,塔座全是砖雕的束腰须弥座,座为八角四面,每面三龛,龛内砖雕十二生肖像,象征一年十二,一天十二时辰,筑台五十三级,象征童子拜观音的五十三参图,相轮为十三层,象征天的最高处十三天。

 

处处有象征,处处有暗示,扬州造园艺术的手法巧妙揉合于外来景致之中。

著名建筑家陈从周在《园林谈丛》中曾将北海塔和扬州的搭进行对比,说:

“然比例秀匀,玉立亭亭,晴云临水,有别于北海塔的厚重工稳。

”可见北方之景到了南方也随乡入俗,雄壮之气锐减,窈窕气质倍增了。

 

小李将军画本

    扬州瘦西湖的“小李将军画本”景点,是郑板桥为景题匾,东有望春楼,西有熙春台,这是按唐代画家李昭道的画意建的阁。

唐高宗时,宗室画家李思训,受封为右武卫将军,时人称大李将军。

1961年纪念古代十大画家,李思训即为其中之一。

高宗时他任江都令,他们一家人俱善丹青。

弟思诲,曾任扬州大都督府参军。

子李昭道,称小李将军。

三人均善山水。

“花为画本,月为诗源”,此建筑西面是两个扇形窗,东面是两个六角窗,站在屋内的不同角度向窗外望去,只见对面景色时时变换,窗框俨然画框,这种框景艺术正是李渔所说的“无心画”,而窗外所见正是花和月,是诗人画家的“本”和“源”。

可见该景区实在是为诗人、词人、画家所设,按其生活创作喜好安排建筑,配上相应的匾额联对,人们可感受到氤氲的文人气息和扑鼻的翰墨之香。

 

二十四桥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首诗已流传了一千多年,可谓妇孺皆知。

诗因桥而咏出,桥因诗而闻名。

单项式桥名就引动多少文人学者打了一千多年的笔墨官司。

    《扬州鼓吹词》说:

“是桥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据说二十四桥原为吴家砖桥,周围山青水秀,风光旖旎,本是文人欢聚,歌*吟唱之地。

唐代时有二十四歌女,一个个姿容媚艳,体态轻盈,曾于月明之夜来此吹箫弄笛,巧遇杜牧,其中一名歌女特地折素花献上,请杜牧赋诗。

    传说是优美的,也有野史说成是隋炀帝的作为,二十四桥即炀帝以歌女数改名,但无以稽考,只能留给后人鉴赏。

宋代沈括是以严谨著称的,他在《补笔谈》中,对二十四桥一一考证,论证扬州确有二十四桥,证明了扬州无愧于“桥乡”的称号。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黛玉思乡之情,特别提到:

“春花秋月,水秀山明,二十四桥,六朝遗迹……”。

    文学家朱自清也曾满怀激情地追忆故乡“城里城外古迹很多,如‘文选楼’、‘天保城’、‘雷塘’、‘二十四桥’。

 

    廿四桥为单孔拱桥,汉白玉栏杆,如玉带飘逸,似霓虹卧波。

该桥长24米,宽2.4米,栏柱24根,台级24层,似乎处处都与二十四对应。

洁白栏板上彩云追月的浮雕,桥与水衔接处巧云状湖石堆叠,周围遍植馥郁丹桂,使人随时看到云、水、花、月,体会到“二十四桥明月夜”的妙境,遥想杜牧当年的风流佳话。

沿阶拾级而下,桥旁即为吹箫亭,亭临水边桥畔,小巧别致,亭前有平台,围以石座,若在月明之夜,清辉笼罩,波涵月影,画舫拍波,有数十歌女。

淡妆素裹,在台上吹箫弄笛,婉转悠扬,天上的月华,船内的灯影,水面的波光融在一起,使人觉得好象在银河中前行。

桥上箫声,船上歌声,岸边笑声汇在一起,此时再咏诵“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你定会为唐代诗人徐凝的精妙描写抚掌称绝。

 

静香书屋

    石壁流淙,原为徐氏别墅,乾隆乙酉年间,乾隆南巡,赐名“水竹居”。

这个园辇巧石、磊奇峰、泻泉水。

其石峰森然突怒而出,平如刀削,峭如剑利,山顶峭壁摩空,泉水从石缝间,匹练悬空,挂岸盘溪,披苔裂石,激射柔滑,使湖水全活,故名曰“淙”。

这淙流,是众水攒聚在一起,由高向低冲击,形成瀑布。

其悬瀑下落如风快,声响似惊雷,临水时水花向四面飞溅,蔚为壮观。

此处景点甚多,且很具特色,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曾指出《红楼梦》中最主要景点怡红院就是以扬州水竹居作为蓝本的。

静香书屋不是有意以《红楼梦》中大观园为蓝本,而是按旧时《扬州画舫录》的记载,清代园林档案中的效果图复建。

但步行其间,却与大观园景色那样相契相合。

主厅为卷棚式,面水而建,一汪碧水中睡莲婀娜,游鱼戏水,一艘画舫卧波,亭廊环围桥闸,黄石构筑的假山上翼然飞亭。

    建筑多以“半制”取胜。

即舫为半舫,亭为半亭,月洞口旁的美人靠也仅有一半。

但这一个个的“半”又以廊、墙或遮或掩或放或收,打破了旧式园林的对称规整,显得轻灵活泼。

书房内,松林梅的木雕罩格,条几上供桌屏、花瓶,书桌上置文房四宝,多宝架上摆放线装古书,圆桌上一盘围棋,使人一进其中立即体味到《红楼梦》中富贵闲人的洒脱和聪慧,停足其间,仔细把玩,余味无穷。

 

盐城,东临黄海,面积1.5万平方公里,人口815万,具有2100多年的悠久历史,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丰厚,交通便捷,以“东方湿地、水绿盐城”而闻名。

 

目前,盐城正积极规划建设盐城湿地生态国家公园,打造“太平洋西岸最大的湿地公园、亚洲东部最佳的生态旅游乐园”。

盐城旅游将以鲜明主题形象、较高资源品位、独特景观形态、巨大生态效应和较强旅游吸引功能迎接五湖四海宾朋。

 

丹顶鹤的家园、麋鹿的故乡,美丽的盐城、开放的盐城欢迎您!

盐城十景

“盐城十景”评选概况海天鹤乡--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

金滩珍鹿--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枯枝奇艳--盐城枯枝牡丹园

纵湖秋色--盐都县大纵湖风景区

九龙戏珠--建湖县九龙口

铁军丰碑--盐城新四军纪念馆

施公遗踪--施耐庵纪念馆

西溪古韵--东台市泰山寺

金塔流辉--盐城市农行大厦

迎宾集贤--盐城市迎宾公园

 

这些景点是改革开放特别是1983年建市以来,我市新建、扩建、重建的一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城市公园和标志性建筑中的优秀代表,它们反映了时代特点,体现了盐城新形象。

 

盐城市旅游业起步于80年代中后期,经过近20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基础及配套设施逐步完善,旅游接待条件明显改善,初步形成了”三带一区”的旅游发展格局,即东部沿海滩涂自然风光带;中部通榆路沿线人文景观带;西部里下河水乡民俗风情旅游带和盐城市区以新四军纪念馆等景点组成的旅游区。

”盐城十景”的评选,有效地强化了广大市民的旅游意识,在全市上下营造了一个宣传旅游,参与旅游的社会氛围,为我市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寒山寺导游词·江苏周庄导游词·扬州瘦西湖导游词·淮安市导游词·夫子庙导游词%

地方特产

建湖藕粉圆子已有百年历史。

以上等藕粉为原料,用白糖、枣泥、芝麻粉拌以荤素油脂及桂花为馅丸,在开水中多次氽制而成。

形如弹丸,呈淡紫色,娇嫩肥泽,柔软丰满,甜而不腻,桂香满口,享誉中外。

 

生炝条虾条虾是盐城沿海地区的特产。

制法独特:

将生虾先加盐、曲酒杀菌去腥后,再加入腐乳汁、白酱油、白糖等辅料,即可食用。

此菜尤以清明前食用最佳。

 

白炖鲻鱼鲻鱼是盐城名特海产,肉肥味美,配以猪油丁、火腿片、香菇片、笋片等,上笼以旺火蒸熟。

炖熟的鲻鱼肉呈蒜瓣状,汤清味浓,色泽美观,鲜嫩可口。

 

烩素鱼皮相传为清初盐城兜率寺厨师首创。

将山芋粉放入沸水锅中凝成粉皮,切成长方块,呈鱼皮状,辅以鸡汤、火腿、鸡脯肉等下锅烧沸,味道鲜美,清爽可口。

 

盐城奇园蟹黄包已有300多年历史,以个大膘肥黄多的活母蟹和精面为原料制作,味道极鲜美,尤以奇园菜馆的蟹黄包为佳,故名。

 

首乌糕用滨海县特产何首乌粉制成,味道鲜美,色质透明,可养生,可治白发,已成宴席佳品。

    周恩来总理是党和国家卓越领导人,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威望。

周恩来故居座落在江苏省淮安市城区镇淮楼西北隅三百米外的驸马巷7号门内,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有清朝咸丰至光绪年间的青砖小瓦木结构平房32间,占地1960平方米。

    这里是举世敬仰的周恩来总理的诞生地,是这位历史伟人一至十二岁童年生活的摇篮。

如今成了国内外人士瞻仰周总理光辉一生的纪念地,是广大青少年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历史课堂,是以国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门评审确定的“百个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周恩来故居由东西相连的两个普通的老式宅院组成,东宅院临驸马埠,西宅院局巷,是曲折的三进院结构。

整个建筑青砖灰瓦、古朴典雅,是典型的苏北民居的建筑风格,大门两丈见外有一座照壁,照壁后面有两棵高大的老榆树。

这座老式宅院是周恩来的祖父周攀龙从浙江来淮安做官时与其二哥周骏昂合买的。

周攀龙祖籍绍兴,他到苏北淮安府山阳县初为师爷,在县衙做幕友,晚年谋得山阳候补知县,不久即病故。

周恩来生父周贻能曾获得过清代国学生的最高学位,但为人忠厚,长期在湖北、天津和东北等地做文书之类的小职员,工薪微薄,晚年随周恩来生活,曾在重庆做过有益于革命的工作,1942年在红岩村逝世,终年68岁。

周恩来的生母万氏十二姑,是清河县万青选的爱女。

他容貌端庄,精明能干,性格爽朗,善于调解纠纷。

他20岁嫁到淮安与周贻能成婚,并主持了这个破落的封建家庭事务。

婚后生育三子:

恩来、恩溥、恩寿。

  1898年3月5日晨6时左右,万氏十二姑在东宅院面南三间正房东屋,生下第一胎男孩。

周贻能为新生婴儿取了个乳名“大鸾”,寄托了“神灵之精,见则天下安宁”的美好愿望,这个大鸾,就是后来成为“全党楷模”与举世敬仰的开国总理周恩来。

  现在周恩来故居东大门上方悬挂着一块由中共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亲笔题写的“周恩来同志故居”红底金字匾额,在旭日映照下熠熠生辉。

一进大门向北拐,第二进两间北屋和相连的三间东屋是周恩来幼年读书的地方。

大鸾刚满五岁就入家塾念书,取学名恩来,字翔宇。

与他同窗学习过的同辈兄妹有恩溥、恩硕、恩灿、龚志茹、龚志蕙等。

周恩来敏而好学、博闻强记,每次背诵、认字与默写均属最优,习字也在同辈兄妹之上,深得长辈和家塾老师的褒扬。

 

  由“读书房”向西跨过一道腰门,便是周恩来父母的三间住房,东屋是周恩来诞生的房间,西屋是父亲周贻能的书房和休息的地方,从“诞生地”向西通过一条南北走向的狭长走廊,两间“亭子间”便出现在眼前。

这是周恩来的过继母亲陈三姑和乳母蒋江氏的住房。

 

  周恩来不满周岁时,小叔父周贻淦得了疾病不久就离开了人间,恩来就一直跟着过继母亲陈氏生活,陈氏出身于书香门第,爱好诗词、戏曲、小说和绘画,是个才学出众的女子。

陈氏守寡后便把幼年的恩来当作生活的唯一希望与依靠,教他认字块、练书法,给他讲故事吟诵唐诗宋词,为他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乳母蒋江氏,出身贫寒,为人耿直,曾教给童年周恩来不少社会常识与劳动技能。

恩来九岁时不幸失去两个母亲,蒋江氏给了他慈母般的关怀,因而恩来对这位勤劳朴实的乳母感情很深,一直亲切地称她为蒋妈妈。

·寒山寺导游词·江苏周庄导游词·扬州瘦西湖导游词·淮安市导游词·夫子庙导游词%

 

  在“亭子间”的北面,是三间祖堂屋,是当年周恩来祖父周攀龙和祖母鲁氏居住的房屋。

在祖堂屋的西北边,是周家后院,有一片较大的园地,去曾有茅屋,种过瓜菜。

在过继母陈氏住房后檐有一眼水井,井水清澈见底,石井栏上被绳索磨出了一道道深深的痕迹。

周恩来童年时曾跟随乳母蒋妈妈从这眼井里打水绕瓜种菜,对这眼水井印象很深。

他在1958年接见淮安县委负责同志时还说:

“我家那口水井还在吗?

淮安的地下水位很高,吊桶上只要系上尺把长的绳子就能把水打上来”。

 

  1907年周恩来的生母和过继母亲相继病逝,他的家庭也开始急剧衰落下去,生活的重担早地落到童年周恩来的身上,他从家庭由盛到衰的境况中感受到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也从此埋下了摧毁旧世界的种子,1910年,十二岁的周恩来被四伯父周贻赓接到东北去读书。

大鸾从这儿起飞了,到更广阔的宇宙中翱翔。

他离开故居以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都献给了人类最壮丽的事业--共产主义!

 

  故居西宅院原是周恩来二伯祖父的住房,大门南向,面朝局巷,现巳辟为“周恩来和邓颖超纪念展览陈列室”,分“周恩来童年”、“家世”、“故乡”、“怀念”、“名人字画”(周恩来书画苑)、“邓颖超光辉的一生”、“周恩来外祖父万家字画展”等七个展厅,恩来离开淮安后虽然从未回来过,他对大运河滋润过的故乡这块土地,对淮安人民的感情却很深,对故乡的建设一直十分关心。

在展出的文物中就有他给淮安县委的题词、写给县委负责同志的亲笔信及为《淮安日报》题写的报头等。

看到这些珍贵文物,更加激起故乡人民对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深切怀念。

 

  早在解放初期,淮安县委就对周恩来故居中行将坍塌的房舍进行了初步维修,以表达故乡人民的愿望。

可是,当周总理得知这件事后立即写信给淮安县委,制止今后再作维修,并询问了修缮经费的数目,很快用自己的工资偿付了这笔维修费。

并一再告诫在淮亲属,不准说出他住过的房屋,在故居不要挂他的照片。

当他听说不断有人瞻仰旧居时,就对亲属说:

”把房子拆掉,就没人去了”。

1958年和1960年,周总理关于处理旧居的三条指示:

一、不要让人去参观;二、不准动员住在里面的居民搬家;三、房子坏了不准维修。

周恩来总理在处理故居这件事上所表现出的高风亮节,本身就是一座不朽的丰碑。

 

  周恩来逝世后,1976年,淮安县委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经省、地委有关部门批准,对周恩来故居进行了初步整修。

1978年底将故居恢复到1910年周恩来离开淮安时的旧貌,并于1979年3月5日正式开放。

迄今为止共接待了国内外瞻仰观众650多万人次,其中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胡耀邦、乔石、张震等,以及37个国家和地区的8000多位外国朋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