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说课程开发的多元话语.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74422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2.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言说课程开发的多元话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言说课程开发的多元话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言说课程开发的多元话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言说课程开发的多元话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言说课程开发的多元话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言说课程开发的多元话语.docx

《言说课程开发的多元话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言说课程开发的多元话语.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言说课程开发的多元话语.docx

言说课程开发的多元话语

言说课程开发的多元话语

——《学程设计——教师课程开发指南》读后小议

郭玲

伴随着课改的深入,课程开发领域日趋缤纷多姿。

而且,课程开发研究已经超越了课程统整的建构,转向了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在学校教育的真实情境中探问意义,寻求超越。

《学程设计——教师课程开发指南》一书从不同的视角切入课程开发的研究,大大拓展了课程开发的视野,丰富了课程开发领域的话语。

开发,意味着发展、形成,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

课程开发是课程领域的一个常用的重要概念,指课程的功能适应文化、社会、科学及人际关系需求的持续不断的决定课程、改进课程的活动和过程。

课程开发探讨的是形成、实施、评价和改变课程的方式和方法,它是一种决定课程、改进课程的活动、过程,它包括了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实施课程和评价课程等阶段。

课程开发不是一种直觉的冲动,而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关于课程开发的思考与设计,《学程设计——教师课程开发指南》一书给我们展示了清晰的指导路径。

首先,课程开发应有明确的目标。

课程目标决定课程的性质,课程目标一旦确定,课程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就有了依据。

在确定课程目标时,课程开发者必须认真、全面地考虑特定的学生群体在未来社会中的社会角色与发展方向。

也就是说,课程开发应从学情实际出发。

该书中指出的“学程应该涵盖什么”、“学生应该学些什么”、“学生应该处理什么的问题”则引领我们根据学生的背景、潜能与观念考虑课程设计的观点。

书中提到:

通常情况下,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所接受的教育质量,与那些来自所谓社会主流的学生所接受的教育质量并不相同。

这是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所关心的危机状况,也是需要各方努力给予关注的。

教师和规划者不应该赞同这样的观念,即学生间的文化差异并不重要。

有关文化差异的知识可以帮助教师工作更有效。

这种知识不是简单的关于特定文化的概括,而是具体的关于与教师共同工作的个体学生的生活及文化的知识。

也就是说,教师要利用自身的各种资源,去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文化。

其次,课程纲要的编制应有针对性。

必须详尽、清晰地阐明课程开发的主题,将课程任务涵盖于课程实施的过程。

该书中如《北阿拉斯加的伊纽依特》等的学程纲要的设计则充分展示了纲要的典型主题展现过程。

“不陵节而施”、“先其易者,后其节目”,纲要编排的序列也必须按照“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原则进行,使课程学习真正产生累积的效应。

书中关于“学程教学单元的编制”给了我们很好的提示。

编制学程的教学单元可以以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进行。

一是可以把预期的学习结果分为具有内在联系的几组,每组构成一个单元。

还有,可以围绕一个教学活动(如:

实践活动)、一个刺激(如:

个案研究)等来设计教学单元。

每一个活动的媒介都是学习一组预期学习结果的手段——教学重心,作为学程规划者,应该决定哪一种方法适合你的学程,进行恰当的选择,认真做好预设。

还有,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课程内容的选择也非常重要,必须遵循“有效性、重要性、趣味性、可学性、现实性和实用性”等标准组织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注重文化的累积与传递,注重逻辑系统的安排,注重学生当前的兴趣、需要、本性与发展的要求。

社会的要求、教育对象的发展特征将构成课程内容选择的哲学基础。

例如,书后关于一年级的“森林共同体的神奇”这一单元的设计就是从学生的认知需要来设计的。

教师认为,一旦学生已经熟悉了各种森林的特征,他们就会开始注意周围的落叶树木,贴近研究森林生态体系。

于是,在预设了预期学习结果后,教师把学习重点落实到参观森林、描绘森林、察看腐烂的原木、阅读《树林中的一天》等相关书籍,并结合一般教学策略,开始学程实施。

同时,课程开发也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工作,尤其是课程组织,必须考虑到实施过程中体现出的各种差异,适当整合,使课程内容得到最佳呈现。

书后附录的《殖民地时期的美国:

五年级社会课程》的案例,就是一个相当精彩的单元。

在单元的介绍和注意点中,强调在学习殖民地时代的美国历史知识时理解历史的本质的重要性。

虽然是为五年级学生而设计的,如果加入更多的深刻的阅读内容,增加对学生研究工作的期望,这个单元就可以很容易改编成中学的学习内容。

当然,课程开发必须源于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

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各种资源去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文化,要充分挖掘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去叙述课程开发的多元话语,厚实的文化积淀不可或缺。

要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非博览群书不可。

积淀越深厚,课程开发的空间就越宽广。

成熟者力图超越,稚嫩者追求发展。

漫步于课程开发的崭新领域,我们将不断汲取已有经验,不懈地研究与探索,以实践与丰富课程开发的多元话语,描绘课程开发的多彩篇章。

异口同声喊口令

——读《积极学习——101种有效教学策略》有感

蔡烨

我利用暑期的休息时间拜读了《积极学习——101种有效教学策略》一书。

该书的作者是美国坦普尔大学(TempleUniversity)的教育心理教授,专长教学心理学,曾为成百上千个教育、政府和商业机构中的各类教师、培训工作者做了大量的积极学习的演讲,在积极学习领域享有国际声誉。

这位顶级大师以其深邃的智慧、渊博的学识、丰富的经验,向大众分享了积极学习的理念、积极学习的方法。

本书在介绍了积极学习的概述后,按照“如何一开始就让学生变得积极;如何帮助学生积极地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怎样让学生把所学牢记心间”三个版块,分别例举了“课堂契约、大声朗读、心灵地图”等101种积极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

在“二期课改”中有加强合作性学习的要求,但要有效的开展好合作性学习却并非易事。

本书在“如何一开始就让学生变得积极”的版块中介绍了“谁在教室里”这一教学策略为合作性学习提供了指南。

这一策略的实施过程是:

1.设计6到10条描述性陈述句,用来进行句子补缺。

如:

寻找爱好______的人;寻找相信______的人;寻找曾经学过_______的人等。

2.将这些不完整的陈述句分发给学生,指导学生填写。

3.学生在教室里寻找同自己的陈述句匹配的同学。

如找到了就记下这位同学的姓名。

通过这个活动可以让学生找到一些适合自己合作学习的伙伴,以便互相提高。

通过这个活动也可让学生体会到彼此之间存在着差异的事实,并可引导学生学会优势互补的学习方法。

即肯定自己,欣赏他人,丰富自己的积极学习方法。

本书中在“如何帮助学生积极地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这一版块中介绍了“大声朗读”这一策略。

书中介绍此策略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这种策略能够唤起学生的心理指向,并创造出有凝聚力的小组。

对这条策略我的日常教学中尝试过,效果的确是很不错的。

在小学体育课教学中有让学生伴着“运动员进行曲”的节奏进行踏步的教学内容。

这对于小学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难点主要是低年级的学生辨别“运动员进行曲”的能力较弱,要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唯有反复训练,使其熟能生巧。

但是由于总是训练这些内容,学生难免会感到枯燥,因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此我运用了本书介绍的大声朗读这条策略。

在练习踏步前我和学生约定好一些要领,学生答的交互式口令。

如:

老师领:

“小眼睛”,学生就答:

“看前方”;老师领:

“小朋友”,学生就答:

“一二一”;老师领:

“乖孩子”,学生就答“左右左”等等。

并且老师的每一个口令就是按进行曲节奏中的重拍、轻拍、重拍的规则进行的,并且要求学生在老师领完口令后停一拍,学生再按照“重拍、轻拍、重拍”的节奏规则答口令。

并要求口令的每一个字要和进行曲音乐的重、轻拍相吻合。

还要求一些基础教好的学生可以大声答口令,基础教差的学生可以跟着好学生小声答口令。

开展这些活动中,我发现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被集体的力量所吸引,注意力也都很集中,进步很快。

并且全体学生异口同声喊出口令的形式有效地振奋了每一位学生的情绪,学生们在同一片蓝天下一起喊出的口令声,使每位学生都或多或少的体验到了一种集体的力量,感悟到了一种同舟共济的人生哲理。

老师在口令的创编过程中也运用了本书中介绍的情感学习策略,老师以“小朋友”“乖孩子”“好孩子”等十分亲昵的字眼作为口令,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老师对学生的爱,感受到其乐融融的学习氛围。

本书的第三版块介绍了“带着问题开始学习”的策略。

我觉得这条教学策略相当实用,客观上每一个人都具有求知的天赋,想知道问题答案的欲望。

只要教师能把握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适时地提一些问题,并组织学生发现一些问题。

这样便会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实际上就是永无止境的出现提问,得到答案,再出现提问,再得到答案的过程。

学习没有终点站,只有无数的问题和永无止境地探索,才能不断与知识相遇、相识。

这本书的确能令教育工作者受益,但要能恰到好处地灵活运用这101种教学策略,还需要不断在实践中探索。

有效的教学策略是需要教育工作者以稳定的步伐,永不厌倦地学习、实践,才能不断地发现、创造。

《智慧型教师素质探新》读后感袁小红

1、专心学习,成为“学者”。

智慧来自学习。

生命如树,学习就是生命的根须,教师只有让学习成为生命的状态,才能让自己的教育生涯青春永驻。

教师作为学生获取信息渠道的一个信息源,更要具有相当的学习力,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释放知识能量的同时,也是挖掘自身知识库藏的时候。

只有勤于学习,广采博取,才能让自己原有的“一桶水”变为“奔流不息的长流水”,才可能对教材有真知灼见,才可能于平凡中见新奇,课堂上,才可能“口含灵珠、游刃有余……令学生流连忘返、全身心地陶醉”。

火山的爆发之所以那样雄奇、壮观,是因为它的能量来自广袤的大地。

智慧型教师具有智慧,离不开原有的知识积累,更离不开长期的不断学习。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用心创造,成为智者。

智慧来自创造。

教育的对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这就决定了教师工作必须有要有创造性,智慧型教师不但要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而且还要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善于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创造人格,善于反思,勇于否定自我,不断出新,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自主创新之路。

教师的创造力增强了,智慧丰富了,必然会带出一大批拥有智慧、富有创造力的学生。

3、潜心研究,成为行家。

智慧来自研究。

一个有事业心的教师,仅有知识还不够,优秀的教师不仅仅是教育的实践者,而且也应该是教育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

国内外的教育实践证明,要实现教师的高速发展,就要走教育科研之路。

因此,作为一个教师必须深入课堂开展教学研究,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教学行家,永立时代的潮头,做教育改革的先锋。

在先进理论的指导下,有计划地认识教育规律,解决教育问题。

智慧只有把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可能不断到达它的理想境界,为开展教育创新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4、精心反思,成为专家。

  智慧来自反思。

反思有利于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回溯性的研究,一个教师只有对日常工作保持一份敏感和探索精神,做到勤于反思,善于总结,才能从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中发现问题,从而反思问题产生的根源,探寻问题解决的对策,改进自己的工作,不断积累经验和智慧,走出单纯技巧,个别经验的圈子,在教学中独树一帜,逐步向专家型教师的方向发展。

正所谓: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反之亦然。

走向真正的教育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孙莺

爱可以创造新的生命,爱能创造新的奇迹!

爱能创造教育的辉煌!

近日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

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

托尔斯泰说过:

“在这个世界上,常被别人关心、爱护,就能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别人”,“我们应该扩大内心的爱”。

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一定不能让自己的爱打折,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心和善举,“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话吗?

相信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不是流水线上下来的机械拼凑,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

“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

它没有屠龙的玄虚,没有弄巧的文笔,没有油滑的高调,没有剪切的痕迹……朴素中闪烁着华美,流畅中渗透着忧虑,峻急中深藏着思考,舒展中流动着智慧……这样的文字是生活之树上最大的果,实践上枝头最美的花!

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我一直固执地认为,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相当少,怎样悲观的估计都不过分,爱心越来越成为教师身上的稀缺元素。

)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更属凤毛麟角!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

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

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

感受很多,难以一一述及,这里选两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点思考,算是给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一、万同勾起的回忆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

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

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

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

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对待一个学生,难!

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

这么一问,羞愧无比!

后进生是不幸的。

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

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啊!

一路阅读中,我也在不断问自己:

如果万同是我的学生,我会怎么做?

我相信我也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我也会如李镇西老师一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谈心,讲道理,但我会容忍他太多的反复吗?

我想不会,我会伤心,会愤恨,会觉得万同是不可教育的学生,我已经尽了力,而“教育不是万能的”……

二、宁小燕:

永远的遗产

如果说万同勾起的,是我心中永远的自责与痛,那么宁小燕,则给了我一份沉重的思考。

宁小燕的故事让我流泪。

为什么?

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这样的惨剧?

在我眼里,宁小燕是一把刀子,划开了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德育的“伪善”面孔!

宁小燕以伪为真,活在一个虚幻的纯净的世界里,而这个世界注定要破灭的,这是宁小燕的悲剧,更是对教育的控诉。

我们的教育,从来不乏善,不乏美,而唯独缺少的是一份真!

我们的德育不是教育人的,而只是负责对万千现实进行议论,解释,树立无数无人瞅一眼的石像。

而在今天,宁小燕们越来越少了!

因为一个孩子,当他小学的时候,他可能就不会轻易相信什么了。

这才是真正教育的悲剧,比宁小燕更让人感觉到悲哀。

当正直被嘲笑,当美好毁灭,当真诚被欺骗,当高洁死亡,我们的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

武汉大学生卖淫案,艺校学生夜总会实习事件,已经让我们看到了伪善的教育,如何导致道德的大规模塌方!

读李镇镇西老师的文章,让人震撼也让人忧虑!

教育,不仅仅要从善开始,更要从真开始。

三、教育,仅有爱心是不够的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

了解了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了他们的个性特征,才能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

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

李镇西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爱有所不同。

我看到过不同的老师表达过对学生的爱。

有保姆式的爱,有恨铁不成钢式的爱,有施恩式的爱,无论哪种,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这当然也没错,但我们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感觉到为人师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优越感。

而李老师却不止一次地说过,学生的心灵往往要比教师纯洁得多,学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师,这是整部书中我最以为然的结论!

所以李老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而李老师时时都在收获!

当看到学生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

什么叫享受教育?

这就叫享受教育!

而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这一点,李老师多年以前就意识到了。

所以,在爱心的背后,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甚至有对学生必要的惩罚。

而李老师广博的知识,深厚的学养,更使得李老师的思考超出一般成功教师,而进入到了对教育本质,特别是德育本质的思考,所有读过这本书的同行,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李镇西老师出发,传送这份珍贵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

《学会生存》读后感

——谈体育教学中的生存教育

罗坚

在寒假中,我看了《学会生存》这本书,给了我很深的印象。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这本被誉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里程碑的著作,是20世纪70年代,面对着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向教育提出的挑战,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专家们编写的一份报告。

这是国际教育委员会在经过一年多时间对世界教育的形势、观点和改革的调研后写成的,从回顾教育发展的历史谈起,着重论述了当今世界教育面临的挑战与主要倾向,指出关于实现教育革新的一些策略和途径以及最终走向学习化社会的道路,最后论述了国际合作问题。

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这是报告中提出的教育的四个支柱,其核心是学会生存。

学会生存是由国际教育委员会主席埃德加.富称谨倡导。

他认为:

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人们再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

  在人出生到这个世界能够活着(生存)是他和她的本能。

生存教育是人生最基本的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加速,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在这种社会背景、时代变革的逼迫下教会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增强生存能力已经迫在眉睫。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中国每年约有一点六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约四十名孩子。

触目惊心的数字告诉我们,中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成长阶段,在面对突发事故、灾难时更容易受到伤害。

目前在国内基础教育在生存教育领域尚处在缺失的状态下,我们的孩子如何自救和救助他人?

如何在火灾中逃生?

如何从容面对危险?

这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提出了一个极具震撼力的口号:

“Learning  to be(学会生存)。

”如何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加强学生的生存教育?

下面是我就学校体育教学中实施生存教育的一点初步认识。

生存教育旨在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存意识、生存环境、生存能力教育,培养学生从小适应今后社会发展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的三唯观;是素质教育在中小学学习阶段的具体化。

学会生存是当代社会及未来世界对人的要求。

因此,体育教师应该努力在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生存意识。

例如,在“走跑交替”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为这个教学环节设计一个情境——“过马路”。

引导学生主动思索,过马路时应注意什么?

再让学生自主思考发言后,教师可以适时灌输“一慢、二看、三通过”的交通规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促进社会化发展。

又例如,在跑步练习中,体育教师可以制作红绿灯的卡片,自己充当交警,指导学生在十字路口时要注意交通安全,要牢记“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

教师可以让体育委员带头领跑,自己站在“十字路口”,间断性地更换红绿灯,以此来训练学生“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生存意识。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对红绿灯的反映,帮助学生树立生存意识,也给枯燥单调的跑步练习增加了趣味性,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可谓一举两得。

例如,利用体育课进行一次“野外生存挑战赛”——即野外登山活动。

这是体育课程进行社会适应能力、生存技能培养的一项活动。

它将会接触到安全、急救、包扎、攀爬等等一些生存技能。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野外登山活动中,学到生存技能,使孩子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充分体现了体育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乐中求发展的体育教学理念。

同时,通过这种生存技能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得到了增强。

又如在体育课堂上向学生讲授运动损伤、运动休克、晕厥、中暑等情况的处理和护理方法。

使学生意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学会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能以良好的心态主动与他人、与社会沟通和交往。

同时,也使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得到提高,应急状况下能自我保护,逆境下能自我心理调节。

体育教学也为学生提供了自主运动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在无拘无束的自主环境中磨练个性。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多让学生参加体育活动,让他们吃点苦,受点累,受点难,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可以提高他们对突发事件的承受能力,也使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率大大降低。

例如:

体育教师在进行耐力跑教学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在做好准备活动的基础上进行耐力跑比赛。

这个项目不仅可以提高耐力跑成绩,发展心肺功能和耐力素质,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坚忍不拔、吃苦耐劳和自强自制的个性心理品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竞争能力,为适应以后日益竞争的社会环境打下了扎实的身体基础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实现了学校体育进行生存教育的必要性。

而参加团体项目(如足球、篮球等)运动有助于形成和发展学生机智勇敢、团结协作、勇于拼搏和永不服输的个性心理品质,从而使学生在性格、气质、能力上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体育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运动的教育,而是把运动作为一种载体,其教导生活的承载力、其对生存教育的意义将是其他任何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爱的感召

──读《小故事大道理》有感

何妮蓉

在寒假中我拜读了雅琴的《小故事大道理》。

本书共收录近500则经典小故事,每篇故事睿智而经典,宛如从一线罅隙中奔涌而出的清泉,悄然渗入读者心田。

读完全册后,我对第一辑爱和友谊中的《打开心门的钥匙》一篇颇有感想。

本篇故事是这样描述的:

库房大门上有一副坚固的门锁,粗大的铁棒自以为很有办法,一定可以打开这把锁,但是不管它用撬或者捶,费了多大的劲儿,都无法打开。

钢锯看不过去,接着上场,但是任凭它左锯右拉,门锁还是纹丝不动。

这时,一把毫不起眼儿的钥匙悄悄出现,扁平弯曲的身子,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

当它钻进锁孔时,一下子就把那副坚固的门锁打开了。

“你怎么做到的?

”铁棒和钢锯不解地问道。

“因为我最懂它的心。

”钥匙轻柔地回答。

在生活中铁棒和钢锯是强悍,是力量的象征。

可是,在这个故事中他们却不敌小小的钥匙,无论使出何种招数或撬或捶,或锯或拉,都难以打开门锁。

相反,弱不禁风的钥匙却不费吹灰之力,将门打开了。

由此我想到了自己的工作,身为一名班主任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很多顽固的、不听话的学生,就像一把把难以打开的锁。

面对这些特殊的学生,我们采取的又是什么办法呢?

从这篇经典的小故事中我已经找到了答案。

铁棒虽然有力但那是蛮力,结果只是硬碰硬,让人更反感。

钥匙虽然弱小,但它用的是巧力,用的是心与心的交流。

我们的班主任工作不就是需要这股巧劲和爱心吗?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

“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

”班主任是一种岗位,更是一种责任。

教育的真谛是对人的独特个性的宽容与尊重。

宽容学生,容忍学生的过失和错误并创造改正补过的机会。

当然,宽容不是撒手不管,而是不断的给他们补过的机会,不断的给予引导;让学生感受宽容,在教师的微笑里,心悦诚服地自觉地改正自己的不足。

上学期我班上学期,我班转来了一名非常特殊的学生——王佳琛,虽然在此之前没有教过他,但他的“光荣事迹”却早有耳闻。

但是接触后才发现他的情况比我想象的更糟。

该生有严重的自闭症,自我约束能力极差,难以控制自己,上课会自说自话的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