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74243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8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docx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docx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1节地势和地形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及各级阶梯的大致高度和主要地形区。

2、记住我国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基本特征,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的分布和特征,以及主要丘陵的分布。

3、学会从地形种类、地形分布、海拔、地势起伏等方面表述地形区的特征,分析其对农业、气候、河流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读图和分析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的能力。

2、增强通过地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并对信息加工提取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地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学习、勇于发现和创新的精神。

2、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树立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理念。

二、教学重点:

1、我国地形地势的特征及其影响。

2、我国主要地形区的特征及分布。

三、教学难点:

我国地形地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讨论法

五、教学用具:

“中国地形图”、中国不同地形景观图

六、教学安排:

3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1课时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复习)复习第一章所学习的有关中国的人口、民族等知识。

(导入)我们中国人生活在怎样的一个自然环境之中呢?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来了解我国的自然环境,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地势和地形》。

在一些诗词中写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问君能有多少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大江为何东去?

春水为何东流?

这与我国地势有何联系?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板书)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讲解)所谓地势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换句话说也就是中国那边高,那边低的问题。

(提问)读“中国地形图”,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的海拔高度大约是多少,请同学们读图分析中国地势那边高那边低?

(讨论)西部粉色的区域代表海拔4000米以上,中部浅黄色的区域代表海拔1000――2000米,东部绿色的区域代表海拔500米以下。

(归纳)我国地势总的特征是西部高,东部低。

(过渡)如何用图更好的表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呢?

下面我要给同学们介绍一种特殊的地图――地形剖面图。

【活动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22页看沿北纬32°线所做的中国地形剖面图,并根据这幅剖面图在笔记本上画一幅简略示意图。

学生在笔记本上绘图,请一名同学在黑板上画。

(提问)观察这幅图高低起伏的趋势,说出我国地势起伏变化有什么特点。

(讨论、回答)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板书)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过渡)我们知道了中国地势大致呈三级阶梯,那每一级阶梯上都有什么主要地形区呢?

阶梯的界线又在何处呢?

(板书)2、三级阶梯概况

【活动2】认识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及其影响

(提问)1、参照图2.2,在图2.3中标出三级阶梯的界线名称。

(归纳)第一、二阶梯的界线是:

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第二、三阶梯的界线是:

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提问)2、我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面向海洋,这种分布对气候和河流流向有什么样的影响?

(归纳)有利于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夏季风)深入内地,带来丰沛的降水,而且西高东低的地势,增大了同一气候带内的气候差异,加剧了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

地势特征决定了我国河流大多自西向东流。

(提问)3、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会有什么变化?

有什么利用价值?

(归纳)很多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适宜修建大型水电站。

(提问)说一说我国地势对东西部之间交通往来有什么影响?

(归纳)西高东低的地势,使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同时,阶梯交界处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阻碍。

第2课时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海拔

主要地形类型

主要地形区

第一阶梯

界线:

()山——()——()山

第二阶梯

界线:

()岭——()——()——()

第三阶梯

(导入)复习填表,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我国的地形类型。

从上表看出,我国的地形类型有:

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五种基本形态——比较齐全。

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复杂多样的地形世界,下面咱们就共同去领略多姿多彩的地形吧!

(板书)二、地形复杂多样

1、主要地形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丘陵、三大平原)

【活动1】阅读教材的景观图片,了解五种地形类型的特征。

(讨论、回答)比较不同地形类型的特点。

如:

珠穆朗玛峰——海拔高,顶部高耸,坡度很陡。

江南丘陵——地势起伏和缓,坡度较小。

内蒙古高原——地面平坦,辽阔,水草丰茂。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面广阔平坦,“水乡泽国”。

四川盆地——盆地周围高中间低,内部是平地或和缓的丘陵。

(板书)2、我国主要山脉及其分布

【活动2】读教材图“山脉走向示意”,熟悉山脉走向的含义。

【活动3】读教材图“中国陆上主要山脉”,判断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完成下表。

走向

主要的山脉

东西走向

东北—西南走向

西北—东南走向

南北走向

弧形山脉

 

【活动4】:

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山脉交织成网,高原、盆地、平原就镶嵌在网格中。

阅读教材图“我国地形分布大势”中找出山脉两侧的地形区填在表格中。

山脉

两侧的地形区

西侧

东侧

大兴安岭

太行山

巫山

雪峰山

横断山

山脉

两侧的地形区

南侧

北侧

天山

昆仑山

(归纳)为了更好地记住我国地形地势特征,可以用歌诀来了解我国地形地势特征及其分布:

中国地形多样成,西高东低三级明,

山区面积三有二,山脉交错网格形。

山脉走向分四种,每种三列看分明,

山脉骨架牢牢记,地形网格块块清。

贺兰—六盘—横断山,大—太—巫—雪,长—武—台,

阿尔—祁连—喜马山,天—阴,昆—秦,加南岭。

山脉骨架构成网,高盆丘平网中填,

四高四盆一二级,平丘陆架东相邻。

(板书)3、复杂的地形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活动5】:

阅读课本第26页的《地形与民俗》资料,引导学生思考:

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上的民俗与当地地形有什么关系?

(归纳)可见,有什么样的地形特征,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民俗习惯,民俗习惯深受地形的影响。

不同的地形特征对人们生产和生活产生不同影响,人类巧妙利用和改造着自然。

这些例子也说明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第3课时

(导入)前面我们学习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阅读“中国地形图”,请大家猜一猜每一种地形在我国陆地面积中所占的比例多少吗?

哪种地形所占的比例大呢?

下面我们阅读教材的“我国五种地形面积比例”图,验证自己的结论:

(学生找出结论)山地33%、盆地19%、平原12%、高原26%、丘陵10%;其中山地比例最大。

(板书)三、山区面积广大

1、山区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

【活动1】根据地形面积比例数据,计算对应圆心角,绘制我国地形面积比例饼状图,分析我国陆地地形类型特点。

地形类型

百分比/%

对应的圆心角

山地

33

118.8°

高原

26

93.6°

盆地

19

68.4°

平原

12

43.2°

丘陵

10

36°

(各种地形类型对应的圆心角为:

山地:

______、高原:

______、盆地:

______、平原:

______、丘陵:

36°)

(讲解)按人们的习惯,把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我国山区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

(归纳)通过以上可以看出,我国陆地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板书)2、山区面积广大,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活动2】说一说开发和保护山区应注意哪些问题,如何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山区资源,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

我国山区

有利条件(优势)

不利条件(劣势)

地形复杂多样,便于发展多种经营

森林和矿产资源丰富

中草药和动物资源丰富

高山草地可以放牧

山区急流可以发电

地面崎岖,交通不便

容易发生自然灾害

植被受到破坏后,水土流失严重

坡度大,不宜耕种农作物

地面崎岖,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

开发保护山区的措施

开发保护山区注意问题

①地形复杂,利于大力发展多种农业经营

②森林、矿产资源丰富,便于发展林业、采矿业

③中草药丰富,可大力发展中草药加工业

④动物资源丰富,可发展旅游业

⑤利用高山草地,可以发展牲畜养殖业

⑥可利用山区急流建设小型水电站发电

①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山区资源外运,要努力改善交通运输条件

②容易发生自然灾害,要预防和避免自然灾难发生

③水土流失严重,要注意保护山区地面植被,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活动3】阅读教材图“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观看关于地质灾害的图片,了解各种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危害,可以帮助我们预防和避免山地灾害。

(归纳)山区人民要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山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预防和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这样才有可能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8、板书设计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三级阶梯概况

二、地形复杂多样

1、1、主要地形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丘陵、三大平原)

2、我国主要山脉及其分布

3、复杂的地形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三、山区面积广大

1、山区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

2、山区面积广大,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九、布置作业

1、我国地势总的特征是、,呈状分布。

2、我国西部以山地、和为主,东部则以和为主。

3、我国地势被分成级阶梯,其中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

大兴安岭、、巫山、。

4、从地形图上可以看到,我国的地形主要有山地、、、和丘陵五种。

1、我国四大盆地:

、、、;四大高原:

、、、;三大平原:

、、。

2、我国有世界上最高峻雄伟的山脉,有世界第一高峰,我国最大的沙漠是,这也是世界最大的流动沙漠。

3、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加上高原,两者约占。

4、在开发利用山区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建设,预防和避免的发生。

 

第二节气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知道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和降水的分布特点,了解气温和降水对我国各地区人民生活的影响。

②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③了解我国温度带、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和划分地区,使学生明确气温和降水对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

④知道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线和划分标准,了解季风气候的特点以及给我国带来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⑤知道我国的气候特点。

⑥能举例说明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技能目标

①掌握阅读和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等降水量线分布图、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气候类型分布图的技能。

②通过了解我国气候的特点,培养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明确气候是一种资源,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因此,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

●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气温和降水在时空分布上的差异及形成原因。

②0℃等温线、800毫米和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分布位置。

③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和分布。

④冬、夏季风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⑤季风气候的成因。

⑥训练学生阅读、分析地图的技能。

●教学准备

①教师搜集“气温与生活”“降水与生活、生产”的相关资料,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②提前预习并分组搜集资料制成幻灯片(教师给学生指定具体内容)。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提示和建议

第一课时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

导入新课

导语:

我们国家自从有了“黄金周”后,旅游业成了非常红火的行业。

人们出门旅行往往会按照不同的季节选择一条合适的旅游路线,这就出现了“北上”“南下”“上山”“去海边”等线路,而这些线路的选择就和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气温”有关。

寒假的时候,我们班的小明和小强分别去了哈尔滨、广州,并拍摄了他们在哈尔滨冰灯展和广州春节花市上的所见所闻,请大家看看录像,然后告诉我这两个城市的气温与我们这里有什么不同?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活动1:

展示课件1——录像

生: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所观看的录像纷纷举发发言。

小结:

录像中的居民和两位同学的穿着以及我们所看到的情景反映了不同地区在冬季的气温是不一样的,说明了我国气温存在着空间上的差异。

师:

我们这里冬季和夏季的气温一样吗?

小结:

同一个地方在不同的季节气温不一样。

板书:

气温的分布特点

活动2:

(出示课件2)阅读、分析“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根据图例,读数值,分析气温递变规律。

②漠河镇、海口市的1月平均气温各约多少摄氏度?

二者相差多少摄氏度?

什么原因导致了气温的差异?

③0℃等温线大体经过哪些地方?

此线南北地区的河流有什么不同现象?

④找出1月气温最低的地区。

教师小结并板书:

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越往北去气温越低。

影响因素:

纬度位置的差异部分问题学生可以轻松答出,但第③小问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完整。

通过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培养学生分析地图、分析问题的技能,提高学生学用结合的能力。

□师生活动□提示和建议

活动3:

(展示课件3)阅读、分析“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漠河镇、海口市的7月平均气温各约多少摄氏度?

二者相差多少摄氏度?

什么原因导致了气温的差异?

②找出7月气温值最高的地区。

③找出7月气温值最低的地区,分析形成原因?

教师小结并板书:

夏季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

影响因素:

纬度位置的差异

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青藏高原

影响因素:

地势高

学生有了前次活动的收获,教师在此次活动中要提示学生进行二者之间的比较,求同存异。

活动4:

(展示课件4)对比“1月、7月平均气温图”思考以下问题:

课本第33页活动题:

我国气温冬夏季分布特点的形成,与地势有没有关系?

教师小结:

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除了纬度位置外,还有地形因素。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具体的比较地区,如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三个地形区的气温差异,通过阅读地图,学生很容易解答此题。

活动5:

(展示课件5)分析图片和资料(气温与民居、气温与服装、气温与交通等等)

师:

气温的时间空间差异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呢?

现在我把大家分为四个小组,分别到哈尔滨、广州、乌鲁木齐、拉萨去游玩,说一说你所去的地方与我们这里有什么不一样。

(过渡)气温除了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外,还对农业生产产生重要影响。

提供学生材料,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对资料展开讨论,自由发言,随时补充。

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活动6:

(展示课件6)分析资料(课本第33、34页文字部分)和“我国温度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温度带的划分依据是什么?

我国温度带中的热带范围与“地球上的五带”中的热带范围一致吗?

②我们这里属于哪个温度带?

③根据自己的知识,举例说一说不同的温度带会适合哪些农作物及果树的生长?

温度带的分布地区是重点内容,教师一定要让学生通过读图来掌握,可以结合中国政区图、地形图、1月0℃等温线分布地区等要素帮助学生进行图上记忆。

□师生活动□提示和建议

教师小结并板书:

我国的主要温度带

课后总结:

纬度位置是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重要因素,由于我国南北跨近50个纬度,所以南北气温存在较大差异,加上地形的影响,增加了气温分布的空间差异,形成了多个温度带,使我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也存在着较大的区域差异。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在假期里就可以自己设计旅游路线,过一把“小导游瘾”。

第二课时东西干湿差异显著

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1——Flash动画

教师讲解故事大意:

美国人汤姆先生7月到中国旅游,在北京一下飞机就淋了一场大雨,感冒了一场,病好后接着去乌鲁木齐玩,随身带上了雨伞,结果乌鲁木齐总是晴空万里,一场雨也没下,汤姆先生生气地把伞扔了。

9月初,汤姆先生坐飞机去广州,结果一下飞机又淋了一场大雨。

汤姆先生懊丧地说:

中国的降水真没有规律!

导语

我国的降水真没有规律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的降水特点。

活动1:

观察第37页图2.18“不同的民居”,思考:

①图中的这些民居反映了当地的降水有什么特点?

②把以上几个地方标在年降水量图上,然后大家观察整幅图,告诉我你有什么发现?

③按照图例查找当地的年降水量的大致数值。

通过学生动手动脑,使学生建立“降水存在空间差异”的观点。

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活动2:

分析“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找出年降水量超过1600毫米的地区。

②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什么地方?

它与1月份的哪条等温线大体上是一致的?

□师生活动□提示和建议

③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哪些地方?

④找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区。

⑤找出学校所在地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

找出我国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地区。

⑥根据地图总结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教师小结并板书

降水的分布特点——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本活动设计的宗旨是“温故知新”,教师在训练学生阅读地图技能的同时,适当让学生温习所学知识,如1月份0℃等温线经过的地区,温度带的分布等,以加深学生对重要等降水量线所经过地区的印象。

活动3:

出示导入新课的Flash课件。

师:

我们给汤姆先生解释一下他所遇到的尴尬问题吧!

过渡:

同学们都知道地球上不仅存在着降水现象,还存在着水分蒸发现象。

一个地区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出该地的气候湿润程度,据此,我国划分出四类干湿地区。

板书:

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和分布地区

本次活动除了要进行知识的串连外,还要体现

“学以致用”的原则,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活动4:

分析第36页“我国的干湿地区图”和第35页“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哪条等降水量线?

②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哪条等降水量线?

③半干旱地区与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哪条等降水量线?

④学校所在地属于哪个干湿地区?

⑤为什么东北地区的北部和东部属于湿润地区?

过渡:

降水量的不同和干湿地区的不同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不同的影响。

活动5:

师生共同探讨第37页两个活动教材。

课堂总结:

降水是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条等降水量线的分布,学习了四个干湿地区的分布,并且知道了降水量和干湿地区的不同造成了各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不同,结合“气温”的内容,我们来做几个题。

□师生活动□提示和建议

课堂练习

1.秦岭—淮河一线,是1月________℃等温线通过的地方,________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又是温度带中的________带与________带的分界线,干湿地区中的________地区与________地区的分界线。

此线以北的耕地以________为主,适合种植________(农作物);此线以南的耕地以________为主,适合种植________(农作物)。

2.我国有许多民间谚语与气温、降水有关,如:

早晨下雨当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

先下牛毛没大雨,后下牛毛没晴天

八月十五云掩月,正月十五雨纷纷

热生风,冷生雨

…………

请同学们课下搜集一些这样的谚语,做分析归类。

课后作业

分组搜集资料——影响我国的重要灾害性天气,制作相应的幻灯片(教师指定具体内容)。

本着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原则,提倡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生活,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如根据题中的干湿程度对植被的影响,联想到对水果的影响等。

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课下自己查找资料。

第三课时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A

导入新课

展示课件1:

“东亚季风气候”的录像资料。

导语:

我国大部分地区是什么气候呢?

我国的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有什么特点呢?

板书:

季风气候显著

活动1:

展示课件2——冬季风、夏季风示意图,分析回答:

①冬季风的发源地、风向及特点,它首先影响我国的什么地方?

②夏季风的发源地、风向及特点,它首先影响我国的什么地方?

 

展示动态课件,给学生直观认识,启发学生思维。

本活动再一次训练了学生分析地图的技能,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做前两题较轻松,教师可以提供更多资料帮助学生全面分析第3题。

□师生活动□提示和建议

③比较冬、夏季风的不同?

教师小结并板书

冬季寒冷干燥——冬季风——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大的原因之一

夏季暖热多雨——夏季风——影响降水

活动2:

展示课件3——“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中国地形图”“干湿地区图”。

分析:

①季风区与非季风区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②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在哪里,各区域的降水有什么特点。

教师小结并板书: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与划分标准

三图的叠加分析利于学生记忆分界线上的主要山脉及邻近的主要城市,形成空间印象,也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夏季风对我国降水的影响。

活动3:

展示课件4“锋面雨示意图”的Flash动画,并阅读第39页有关材料。

师:

锋面雨是怎样形成的?

生:

讨论。

师:

“梅雨”和“伏旱”现象出现在什么地方?

一般出现在什么时间?

教师小结:

夏季风的北上南退给我国东部地区带来了丰沛的降水,如果夏季风活动正常,则这一年风调雨顺,利于农业发展和人民生活;如果夏季风的进退规律反常,则会带来灾害。

板书:

季风气候的优越性和灾害性天气

鼓励学生脱离课本,用自己的话回答,也可以边画边说,以训练动手、动口能力。

学生思维活跃,有的学生可能会问到“伏旱”产生的原因,教师应给予肯定和回答。

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多样的语言来描述。

活动4:

(展示课件5:

阿拉伯半岛上的热带沙漠、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鱼米之乡”)分析我国季风气候的优越性和带来的灾害性天气。

师:

你能描述一下两幅图反映的景观特点么?

图中两个地点的纬度位置有什么关系?

师:

两者的景观差异明显,原因是什么?

师:

我们还是通过分析图表来寻找答案吧!

(分析图2.23)

教师小结并板书:

雨热同期

师:

季风气候有时也会带来灾害性天气,请同学们上台来演示一下自己搜集资料制作的幻灯片。

学生不一定回答出来,但是可以作为一个过渡,提出下面的问题。

□师生活动□提示和建议

生:

各小组都有学生上台演示,并有学生进行补充(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要及时表扬鼓励,以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积极性)。

活动5:

观看课件6——寒潮、台风、水旱灾害的录像

师:

这些自然灾害虽然防不胜防,但是如果我们能多了解一些相关知识,多做一些防御工作,还是能降低灾害程度。

如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水灾,但是由于各地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大大减轻了洪水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