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重点难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73540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农村建设重点难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农村建设重点难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农村建设重点难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新农村建设重点难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新农村建设重点难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农村建设重点难点.docx

《新农村建设重点难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农村建设重点难点.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农村建设重点难点.docx

新农村建设重点难点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明确提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这对于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金昌市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在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格局和农业人口占全市总人口47%,农业增加值仅占GDP的6%这种现实环境和历史背景中,如何通过政府主导、发挥公共财政的主渠道作用,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力量,全面有效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并使之尽可能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探讨的重大课题。

  一、金昌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重点与难点

  金昌“三农”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农业持续发展,粮食连年丰收,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农村面貌得到较大改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出现少有的好势头。

但是,必须清醒的看到,农业依然是我市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还非常艰巨。

  

(一)水资源短缺,严重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一是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

水资源短缺是金昌市的基本市情,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萎缩、雪线上移、上游过度开荒、放牧、水源涵养林破坏等因素的共同影响,金昌地表水资源量呈逐年减少趋势,全市地表水资源量由多年平均的5.003亿立方米减少到4.404亿立方米,减少0.559亿立方米,下降幅度12%。

全市可利用水量由多年平均量的6.3亿立方米减少至5.49亿立方米,减少0.81亿立方米,下降幅度12.8%。

近年来我们虽然建成了一大批水利骨干工程,自筹资金2.6亿元兴建了“引硫济金”跨流域调水工程,年引水4000万立方米,但严峻的水情形势依然制约着金昌经济社会的发展。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以及人口增长,水资源紧缺的趋势不可逆转。

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装备水平偏低。

从农田基础设施看,现有的农田水利工程虽说近几年进行了加固和维修,使主灌区骨干渠道的完好率、配套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但村、组(社)间支渠的配套率较差,部分村社尤其是社与社之间的支渠渠道没有经过科学合理的规划,支渠仍然沿用没有硬化的自然水渠,跑、冒、漏现象比较严重,灌溉仍然采用漫灌的形式,使农业基础设施难于发挥应有的作用。

从农机装备来看,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70%左右,虽说在全省范围内处于较高水平,但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三是粮食生产补贴制度体系尚未全面建立。

补贴的渠道还不多,补贴的范围还比较窄,补贴的水平还比较低;粮食生产的投入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国家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重低、增加幅度小、稳定性差;粮食产销区的利益平衡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县区财政困难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扭转。

  

(二)农民增收面临诸多困难。

近几年,金昌市在农业方面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地实际,又有地方特色的发展农村经济的路子,“一特两化”经济战略的实施,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但从宏观层面和政策导向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农民增收的形势依然严峻。

一是继续靠政策补贴拉动农民增收难。

有限的财政尤其是县区脆弱的财政积累难于在较高基础上继续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二是靠价格上涨拉动农民增收难。

2004年由于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32.5%,2005年农产品价格跌势明显,粮食价格上涨对农民增收的拉动作用将明显下降;三是靠低成本拉动农民增收难。

2004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平均上涨10.6%,使种粮农民人均减收20多元,国家惠农政策的好处有相当一部分被抵消了。

2005年化肥、种子价格继续上涨。

保护农民减负成果的压力依然不小。

另一方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收入分配领域的矛盾和问题已经充分显现。

据统计,2004年,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3.2:

1,加上各种福利差距,实际大于这个比例,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城乡收入1.5-2.0:

1的比例。

甘肃省的城乡收入差距为3.98:

1,金昌市的城乡收入差距为2.6:

1,幅度虽然相对比较小,但城镇居民收入的绝对增长仍快于农村。

  (三)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任务艰巨。

我国农村有近5亿劳动力。

据专家测算,在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规模条件下,农村只需1.5亿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达3.5亿。

金昌市现有农村劳动力14.42万人,实际只需要大约8.5万人,剩余劳动力达5万多人。

目前劳动力已转移1万多,尚需转移的剩余劳动力还有近4万。

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全市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8.12%,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占到33.7%,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5.42%,高中以上的只占11.85%。

这种现状虽然好于全省平均水平,但金昌市农村人力资源现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和先进省市,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

伴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化,农业生产力不断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数量必然越积越多,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

  (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一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

乡镇大部分没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更少有文化活动室;农村文化建设硬件设施不够,多数乡村没有合适的演出场地、没有开展活动的场所,致使农闲时绝大大部分农民自发地在农家搞文化娱乐活动,甚至不顾天黑路远专程到县城参加娱乐活动的现象屡见不鲜。

农村文化娱乐硬件设施薄弱的现象,给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造成困难。

文化事业资金尤其是农村文化事业资金投入不足,2004年全市文化事业费占地方财政总支出的3.6%,虽说比国务院和省政府1%的要求高2.6个百分点,但真正用在农村文化事业建设上的资金不多。

二是农业科技事业发展滞后。

全市农业科技人员仅有390人,占全市科技人员总数的4.5%,与农业发展速度和农业经济规模极不相称;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0.09%,不仅远低于国外2%的比例,也低于全国平均0.2%的水平。

  (五)农民居住环境不尽人意。

在交通方面,金昌市138个行政村都通公路,远远高于全国平均8%的水平,但大多数行政村没有硬化路,自然村依然是“高低不平、宽窄不一、水渠频繁穿过其间的便道”。

在农村卫生方面。

近几年来,金昌市在完善基层医疗体系方面走在了全省的前列,但总体上讲,卫生资源逐渐向城市集中,而城市卫生资源又主要向大医院集中的现状还没有大的改观,在县以下医院特别是乡镇医院,普遍存在基础设施差,技术力量匮乏的情况。

据统计,在全市卫生技术人员和医院床位数中,占全市53%的农村人口的乡镇医疗机构,其卫生技术人员和床位数分别只占全市公共卫生资源的8.5%和7.7%,城乡差距较大。

农村卫生机构设施条件差,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得不到有效保证,农民看病难和因病致贫的问题将困扰着农民,这就必然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在村容村貌方面,农村建房缺乏规划,分布无序、杂乱无章现象普遍存在;村道狭窄,绝大部分农户的住宅都是八十年代建造的土木结构的房屋,更有甚者有个别农户还存在“人畜同院”的现象。

由于各家各户各自为战、顺“势”乱建,致使整个村容没有植树余地,更无法合理绿化;厕所简陋,生活用水自然排放,生活垃圾乱倒,门前“三乱”随处可见。

少数地方环境脏、乱、差、散,农民人居环境还不尽人意。

  (六)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滞后。

一是农村困难救助体系有待加强。

据统计资料显示:

2005年金昌农民低于平均收入水平的农村居民占42.9%。

据测算,目前反映农村居民收入差异的基尼系数为0.38。

所以,加强农村困难救助体系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待完善。

目前,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为15.17万人,占应参保人数的71.8%。

目前县区参合率在全省来说相对比较高,但还有少数地方群众由于对新型合作医疗认识不明确,积极参加的意愿不强。

三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需进一步规范。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是农民的“生命线”,规范保障程序、严格保障行为,公开保障对象,加强对因病返贫、因灾返贫等现象的动态监控,促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科学化、规范化则任重而道远。

  (七)农村基层组织党政建设任务繁重。

一方面,基层机构运行经费比较紧张。

农村税费改革后,随着乡统筹、村提留和农业税及其附加的取消,村级公益事业管理的资金来源减少。

为了确保农村组织正常运转,全市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每个行政村行政经费0.5万元(不含村社干部工资),除正常的报刊征订外,真正用于村社管理的经费没有多少。

另一方面,村镇历史债务负担沉重。

前几年,村镇盲目发展乡村企业、大肆修建村镇办公楼、加速推进“普九”工程建设、超前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和借资垫付农业税等原因,逐步形成的历史债务比较沉重,严重影响了村镇机构正常的办公秩序。

此外,村干部素质良莠不齐。

真正像永昌县六坝乡下七坝村党支部那样带领群众致富的带头人的确太少。

有一部分村干部没有把“从事村干部多少年以上,离职后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的激励政策当着一心一意为群众谋福利的动力,而是把它作为自己追求待遇的一个目标,工作不主动、得过且过,忙于应酬、热衷于应付。

能否选好一个带头人、配好一个班子,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二、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思考

  

(一)大力发展经济,为新农村建设提高保障。

财政是国民经济的综合的反映,经济是财政的发展基础。

要着力推进财源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源梯队。

要以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经济效益为主线,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和层次,增强全市经济社会综合实力,到2010年实现全市生产总值23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6000美元,均比2005年翻一番。

在经济蛋糕做大的基础上,建立经济与财政税收联动增长机制,加大依法治税力度,深入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全面提高依法治税水平,把经济发展成果及时反映到财政增收上来。

到2010年财政收入达到36亿元,增加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二)调整支出结构,加大支农力度。

要按照现代公共财政的思路,进一步调整各级财政支出结构,在保持国家、省财政存量支出结构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将财政支出新增部分主要用于农村发展和建设,切实增加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

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加大工作力度,稳定、完善、强化各项行之有效的惠农支农政策。

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尤其要在“多予”上下功夫。

2006年,要按照中央1号文件精神,全市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并且努力使“三个高于上年”形成相对稳定的支农政策,力争“十一五”时期内,全市农业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全市财政支出用于农业的比重达到10%左右。

  (三)发展特色农业,扩大农民增收空间。

按照继续大力发展农业“一特两化”的思路,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增加农民收入。

严格执行节约集约使用耕地,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加大科技兴农力度,适当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进步对粮食单产的贡献率;要完善并加强对农民的“三补贴”政策,逐步增加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规模,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完善补贴方式;在全市形成一批各具特色,具有规模效益、品牌效应和产业积聚力的优质农业产业群;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显著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水平,扩大农民就业和农民增收空间。

  (四)创新投资机制,发挥主导作用。

建设新农村,投入是关键,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根本上说是亿万农民的伟大事业,农民应当在建设自己的家园中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优秀价值主体和创造主体。

要积极探索建立“各级政府拨一点、涉农资金捆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包扶单位帮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让一点”的融资模式,不断拓宽新农村建设的投资渠道。

千方百计落实一定的启动资金和补助资金,建设好水、渠、路等公共基础设施,解决单家独户不好办也办不了的事情,有效激活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

同时要充分发挥政策导向和典型示范作用,引导农民自觉自愿参与新农村建设,主动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搞好公共配套设施建设,防止产生“等、靠、要”的依赖思想。

  (五)改变投资方式,提高资金效益。

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践中,要结合我市农村实际,因地制宜,在广泛征求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每年有计划地选择经济条件好的乡镇,先行试点。

要改变过去政府大包大揽、行政计划运作的做法,积极探索“政府出资、市场运作”的新型财政资金运作模式,更多地依法、依规采用补助、贴息、奖励、物资援助、风险补偿等政策工具和激励措施,支持农村公共产品建设,把资金物资用到农民直接受益的项目上;改变过去政府资金拨付办法,在新农村示范点建设上,采取“统一扶助标准、择优选择定点、实行以奖代补、农民自主建设”的新模式,加大实物补贴的比重,引导和激励农民投资、投劳建设家园;切实改变过去支农资金撒胡椒面的做法,统筹安排和集约投放各类支农资金,集中有限资金分类分步投入重点项目、重点乡村、重点自然村,力争在全市范围内基本实现符合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新农村目标。

  (六)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营造功能配套、布局合理的新村庄。

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在最大限度地发展生产的同时,大力加强村容村貌的整治,加大灌区改水改厕力度,实现人畜分离,整治脏、乱、差现象。

以加快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步伐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加强县区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以村镇规划建设和“三配套”(水渠、路、住宅规划、村容规划配套,托儿所、医务室、群众公共活动场所配套,电话、电视、广播网络配套)的文明村建设为重点的新村建设,造就一批“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环境优美、富有特色”的新村庄;提高乡镇卫生院和行政村卫生所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范围,力争2006年基本实现覆盖全市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完善农村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农村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切实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的比例,保证一定数量的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的文化建设,建议市、县区两级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确保农村重点文化建设的资金需要。

要切实增加资金投入,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家庭人均收入低于低保标准的,逐步纳入救助范围。

  (七)加大农民技术培训力度,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生力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

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是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民。

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兴农民,加强新型农民的科技培训,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强农民转产转岗能力。

因此,各级政府应将农民技能培训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力争使45岁以下的农民都有一技之长,使25—35岁的农民成为懂技术、善经营,有创业精神的群体。

  (八)规范政府行为,确保新农村建设成为惠及人民群众的满意工程。

新农村建设的蓬勃开展,使中国农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令人鼓舞的黄金时期。

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政策导向确立、政府投入大量增加的有利条件下,政府如何管理乡村社会,实现角色的转换,则显得十分重要。

一个好的政策,要把它落实好、实践好,就必须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孜孜不倦的努力,才能达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在我国现行体制下,乡镇政府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政府在突出政府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从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广泛调动农民积极性。

切忌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来简单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在具体的运作中,要注意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在调动村民主观能动性和首创精神的前提下,把新农村建设当作村民的自觉行动,让农民在政府的主导作用的推动下,自主地绘制自己的宏伟蓝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