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节气与风俗活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71375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分节气与风俗活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秋分节气与风俗活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秋分节气与风俗活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秋分节气与风俗活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秋分节气与风俗活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分节气与风俗活动.docx

《秋分节气与风俗活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分节气与风俗活动.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分节气与风俗活动.docx

秋分节气与风俗活动

秋分节气与风俗活动

【篇一:

秋分活动方案】

荔波县第三幼儿园秋分活动方案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秋天的悄悄话》

一、活动背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划分四季,秋分日居于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无论是从气候的变化,动、植物的生长,还是人们自身,都真切地感受到秋天的特征。

秋分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虽然不是节日,但却有很多的民间习俗。

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这些习俗,大班组准备开展丰富多样的秋分活动,让孩子感受秋分、感受民俗。

我们的幼儿园处在城乡结合地,孩子生活在农村中,幼儿园也有很多的种植田地,这个季节有很多的农作物果树发生了变化,如户外开始出现小露珠了;桂花慢慢的开放了,香气四溢;鸿雁往南飞去了,许多的瓜果成熟了;小动物们也在准备粮食过冬啦。

《纲要》中指出:

引导幼儿接触自然环境,使之感受自然界的美与奥妙,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认识兴趣。

大班孩子喜欢接触新事物,常常动手动脑探索物体和材料,并问一些与事物有关的问题,为此,本主题中,我们将围绕秋分节气主题,通过各种形式鼓励幼儿亲身经历、体验、动手操作,通过多种感官感知秋天的美丽,用音乐、美术、诗歌等多种手段表现秋天的童话,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提高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幼儿逐步掌握秋天的主要特征,了解气候与动植物的关系。

二、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白露、秋分等节气的名称、时间和有关习俗,对中华民族传统二十四节气感兴趣。

2.在找露水、寻桂花、找蚂蚁、尝瓜果等等地方特色活动中体验秋分节气特有的民俗风情乐趣。

3.愿意通过调查、体验、操作实践等多种形式,感知秋分时节周围环境和动植物的变化。

4.喜欢大自然,愿意通过一定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想,提高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

5.通过活动,培养孩子们积极向上、健康的心理,成为一名快乐的孩子。

三、活动口号

“秋天的悄悄话”

四、活动时间

2016年9月22日上午10:

00

五、参加人员:

果果班部分幼儿及教师

六、活动策划人:

汪晓虹

七、活动准备

1.各班教师向幼儿宣传秋分时节节气和风俗。

2.级长准备活动幕布。

3.班级教师自行准备捡拾树叶的工具。

八、拍摄人员:

覃娇老师

九、活动过程

1.9月21日

各班开展有关“秋天的悄悄话”的活动,了解“秋分”的节气和风俗。

2.9月22日户外观察活动(红船广场):

秋天在哪儿为了让幼儿对秋天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我们组织幼儿来到户外找秋天:

①户外谈话:

现在是什么季节了?

你是怎么知道的?

②找秋天:

幼儿四散开结伴在广场周围找秋天,看谁找到的秋天景象多。

③有关秋天的时气和风俗、儿歌等。

④捡拾树叶(穿树叶项链、设计树叶服装、用树叶做娃娃家的蔬菜、食物等)。

保教处

2016.9.21

【篇二:

秋分习俗吃什么】

秋分习俗吃什么

秋分代表着气候正式进入秋天,按农历来讲,“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到“霜降”为秋季终止,而“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

秋分时节,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先后进入了秋季,日平均气温都降到了22℃以下。

北方冷气团开始具有一定的势力,大部分地区雨季刚刚结束,凉风习习,碧空万里,风和日丽,秋高气爽,丹桂飘香,蟹肥菊黄,秋分是美好宜人的时节。

也是农业生产上重要的节气,秋分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

秋分养生吃什么

要想保持机体的阴阳平衡,首先要防止外界邪气的侵袭。

秋季天气干燥,主要外邪为燥邪。

秋分之前有暑热的余气,故多见于温燥;秋分之后,阵阵秋风袭来,使气温逐渐下降,寒凉渐重,所以多出现凉燥。

同时,秋燥温与凉的变化,还与每个人的体质和机体反应有关。

要防止凉燥,就得坚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秋季锻炼,重在益肺润燥,如练吐纳功、叩齿咽津润燥功。

饮食调养方面,应多喝水,吃清润、温润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梨等,可以起到滋阴润肺、养阴生津的作用。

秋分吃秋菜在岭南地区,昔日四邑(现在加上鹤山为五邑)的开平苍城镇的谢姓,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秋分吃秋菜”。

“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

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

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

采回的秋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

有顺口溜道:

“秋汤灌脏,洗涤肝肠。

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一年自秋,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秋分最佳时令饮食:

黑木耳

黑木耳——药食俱佳的平补食物

黑木耳,是食用菌的一种。

因其生长在朽木上,形似人的耳朵,色黑或褐黑,故名黑木耳,本品既可食用,又可入药,是药食兼用之品。

黑木耳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食用菌和药用菌,黑木耳人工栽培也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黑木耳口感细腻清脆,滑嫩可口,味道鲜美。

作为食品,黑木耳味甘淡,可随个人的喜好任意添料调味,制成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

中医学认为,黑木耳味甘性平,归脾、肺、肝、大肠经,主治气虚血亏、肺虚久咳、咯血、痔疮出血、妇女崩漏、月经不调、跌打损伤等。

它作为药物,则是难得的补品,虽木耳性平力缓,但却不腻不燥,可长久服用。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

就已经记载了它的药用价值,能“益气不饥,轻身强志”、“主女子漏下赤白汁,血病,癥瘕积聚,阴痛,阴阳寒热,无子”。

历代本草如南北朝梁代的《名医别录》、唐代的《食疗本草》、明代的《本草纲目》、当代的《中华本草》等,对其均有论述。

现代科学认为,木耳不但蛋白质丰富,而且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特别是铁元素含量极高,每100克干木耳含铁达185毫克,是肉类的100倍。

因此,黑木耳是缺铁性贫血患者的极佳食品。

黑木耳还有润肠解毒功能。

黑木耳中的腺嘌呤核苷有显著的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因此,还是中老年人的优良保健食品。

另外,黑木耳对胆结石、肾结石、膀胱结石、粪石等内源性异物也有比较显著的化解功能。

黑木耳还含有多种矿物质,能对各种结石产生强烈的化学反应,剥脱、分化、侵蚀结石,使结石缩小,排出。

注意:

黑木耳为补品,药力平缓,故只宜用于轻症、缓症或亚健康者的日常保健,若遇重症、急症当需配伍他药或作为治疗辅助品。

此外,黑木耳较难消化,并有一定的滑肠作用,故脾虚消化不良或大便溏稀者忌用;对木耳及与其相类似真菌过敏者均忌服。

木耳食疗小偏方:

血管硬化、冠心病:

黑木耳5克,清水浸泡一夜,蒸1小时,加适量冰糖,睡前服,连续食用;或加入菜肴、饺子或包子馅中,长期食用。

贫血:

黑木耳30克,红枣30个,红糖少些,加入糯米中,熬成粥服食。

痔疮出血、便秘:

黑木耳6克,柿饼30克,同煮烂,当成零食吃。

结石的辅助治疗:

对于初发结石,保持每天吃1-2次黑木耳,疼痛、恶呕等症状可在2-4天内缓解,配合药物治疗,结石能在10天左右消失。

对于较大较坚固的结石,其效果较差,应配合药物吃黑木耳。

注意:

秋分后秋风常起,气候偏干燥,辛辣食物不要多吃。

此外,秋分后天气寒凉,人容易生胃病。

不要盲目秋冻,要看自己的身体状况。

有胃病者,体质寒湿者,千万不要盲目秋冻,免得影响身体健康。

秋分防燥多吃甘蔗和梨

秋季气候干燥,常常使人感到鼻、咽干燥不适。

这时如果能吃些生津止渴、润喉去燥的水果,会使人顿觉清爽舒适。

这个季节带有保健医疗性质的水果,要数梨和甘蔗了。

中医认为,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热降火、养血生肌、润肺去燥等功能,最适宜于冬春季节发热和有内热的病人食用。

尤其对肺热咳嗽、小儿风热、咽干喉痛、大便燥结症较为适宜。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梨还有降低血压、清热镇静的作用。

高血压患者,如有头晕目眩、心悸耳鸣者,经常吃梨,可减轻症状。

梨含有丰富的糖分和维生素,有保肝和帮助消化的作用。

对于肝炎、肝硬化患者来说,作为医疗食品经常食用很有好处。

但是,因为梨性寒冷,对那些脾胃虚寒、消化不良及产后血虚的人,不可多食。

甘蔗有滋补清热的作用,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

作为清凉的补剂,对于低血糖、大便干结、小便不利、反胃呕吐、虚热咳嗽和高热烦渴等病症有一定的疗效。

劳累过度或饥饿头晕的人,只要吃上两节甘蔗就会使精神重新振作起来。

但是,由于甘蔗性寒,对脾胃虚寒和胃腹疼痛的人不宜食用。

此外,适于秋冬季吃的水果还有苹果、桔子、香蕉、山楂等。

秋分节气有哪些习俗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

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

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

《礼记》载:

“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朝日之朝,夕月之夕。

”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

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竖蛋

在每年的秋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

这一被称之为“中国习俗”的玩艺儿,何以成为“世界游戏”,目前尚难考证。

不过其玩法确简单易行且富有趣味:

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

虽然失败者颇多,但成功者也不少。

秋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秋分到,蛋儿俏”的说法。

竖立起来的蛋儿好不风光。

秋分前后的民俗节日有二月十五日开漳圣王诞辰:

开漳圣王又称陈圣王,为唐代武进士陈元光,对漳洲有功,死后成为漳洲守护神。

二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诞辰,每逢诞辰,信徒多茹素齐,前往各观音寺庙祭拜。

二月二十五日三山国王祭日:

三山国王是指广东省潮州府揭阳县的独山、明山、巾山三座山的山神,早年由潮州客家移民秋为守护神,因此信徒以客籍人士为主。

送秋牛

秋分随之即到,其时便出现挨家送秋牛图的。

其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曰秋牛图。

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秋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

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

俗称说秋,说秋人便叫秋官。

粘雀子嘴

秋分这一天农民都按习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汤元,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元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来破坏庄稼。

秋分期间还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

尤其是秋分当天。

甚至大人们也参与。

风筝类别有王字风筝,鲢鱼风筝,眯蛾风筝,雷公虫风筝,月儿光风筝,其大者有两米高,

小的也有二、三尺。

市场上有卖风筝的,多比较小,适宜于小孩子们玩耍,而大多数还是自己糊的,较大,放时还要相互竞争看哪个的放得高。

【篇三:

二十四节气和传统节日风俗】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

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

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

立春:

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

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

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

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

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

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

夏季的开始。

小满:

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

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

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

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

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

秋季的开始。

处暑:

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

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

昼夜平分。

寒露:

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

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

冬季的开始。

小雪:

开始下雪。

大雪:

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

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

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

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春节

春节代表着新的开始与新的希望,春节是中国民间传统中最为隆重和盛大的节日。

历朝历代,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贩夫走卒,所有的中国人都有把春节看作是喜庆团聚的好日子。

春节,古称元旦。

据民间习俗,从腊月二十四起到新年正月十五闹元宵止都称春节。

现在春节的庆祝活动一般从大年三十(二十九)开始。

春节期间,家家户户清扫一新,贴春联、贴年画、守岁、放鞭炮、拜年等活动丰富多彩。

扫尘:

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产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办年货:

一到腊月,人们都要上街采办过年的物品,买年画,准备过年的春联。

吃团年饭:

团年饭意为一家团圆。

腊月的最后一天要全家团聚吃一顿丰富的年饭。

凡家中在外地工作或学习的家人都会尽可能赶回家团聚。

这顿饭要吃得欢欢乐乐,菜肴吃食也具有吉利的象征意义,如鱼(年年有余)、整鸡(大吉大利)、青菜(清洁平安)、年糕(年年高)等。

吃饭时,不要说丧气的、不吉利的话,不能失手打破碗碟杯盏,不要碰翻椅凳,因为这些会被视为不吉利的征兆。

守岁:

除夕之夜,灯火通明,家人围坐一起畅谈,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除夕之夜,在我国北方家家都要包饺子。

鞭炮迎新:

“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

”古代燃放鞭炮是为了驱鬼祛邪,而如今则表示节庆欢乐,鞭炮越响,来年家庭财源会越兴旺。

拜年:

新年伊始,人们走亲访友,登门拜年互致节日祝贺,联络感情。

拜年的习俗各地并不相同,但一般初一上午不走亲访友。

出去拜年要穿戴整洁。

出门遇到熟人、朋友要恭贺新年,说些吉利话,即使是遇见平时与之开惯了玩笑的人也不能随便开玩笑。

见到长辈要行拱手礼。

走亲访友要携带礼物。

过年时,招待宾客的食物有讲究,通常以谐音讨口彩,比如吃柿子苹果,喻意事事平安;吃年糕则意味着年年高升。

春节期间,人们还经常走上街头,参加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逛花会等娱乐项目。

春节期间也要注意喜庆有度。

这一期间热闹的时候比较多,不应为了自己开心而打扰了邻居们休息。

春节不仅要拜年,有时候也要恭喜人家喜迁新居。

看看新房的格局,参谋一下崭新的家具,如果您是访客,也会有这样的“猎奇”心理。

但参观前应该征得主人的同意,等待主人的邀请,而不要主动直接提出参观请求,令主人不好拒绝。

如果受到主人邀请参观,

也要跟在主人身后,不要自己去打开房间门,尤其是卧室和主卫的门。

因为有很多城市都不允许燃放烟花,有的人也没有放鞭炮的喜好,所以过年送礼最好不要送鞭炮。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叫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或“灯节”。

自唐朝开始,民间就有元宵之夜观灯的风俗。

现在元宵节有很多节俗活动。

吃元宵是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

古时候人们把元宵这种食品叫汤圆、汤团或团子。

元宵的形状是圆形,又含着一个“圆”字的同音字,象征着团圆、美满、吉祥、和睦的家庭,所以人们多取其意,这一天要吃元宵。

灯会在夜间举行,一般从正月初十开始就行动起来,人人动手,家家户户扎花灯、点花灯,特别是到了元宵节的夜晚时分,更是举烛张灯,结彩为戏,供人观赏,所以元宵节又称“灯节”。

在明清时,花灯的样式最为繁多,数不胜数。

现在政府、民间都会组织大型灯会。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

相传爱国诗人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怀抱石头投汨罗江自尽,两岸百姓知道后,纷纷划船打捞他的尸体,并向江中投放粽子,使鱼虾饱食后不吃他的尸体。

此传说历代沿袭下来,演变成如今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节日的习俗礼仪有:

挂菖蒲、艾叶:

民间特别是农村家庭,门窗上要挂菖蒲、艾叶,用以驱鬼辟邪保平安。

虽然这是迷信,但因艾叶、菖蒲具有杀虫、驱寒、消毒之用,故这一习俗一直保持下来,城乡许多家庭都在这一日采集艾叶,以备常年家用。

吃大蒜头、喝雄黄酒:

端午节,家庭要备一桌丰盛于平日的饭菜,全家共享。

这一餐习惯上要吃大蒜头煮肉,喝雄黄酒。

大人会在不能喝酒的孩子额头上沾上雄黄,或画一个“王字”,去病消灾。

这种习俗在现代城市已逐渐被人遗忘。

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是我国民间长久盛行的习俗。

早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吃粽已经流行。

在湖南岳阳、益阳一带,端午还兴吃麻花,当地把它称“油绞”,女婿去丈母娘家拜节,也要提一串麻花。

据说,吃麻花也是为了纪念屈原。

赛龙舟:

当时楚人因合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中秋节

农历八月正好在秋季的中间,古人谓“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恰逢此日又与月有关的“中秋节”就有了许多别称:

“八月节”、“八月半”、“月节”、“月夕”,继而引申为以圆月为象征的“团圆节”。

人们邀请亲朋好友,夜饮玩月,连回娘家的媳妇这天都必须返还夫家。

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亮的小饼子,即“月饼”。

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

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阖家团圆。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又名重九节、登高节、菊花节、茱萸节。

我国古代把九定为阳数,农历九月九日,月日并阳,两阳相重,两九相叠,故名“重阳”,又名“重九”。

每到这一天,人们出游登高,赏菊花,饮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阳糕。

时至今日,一些地区仍保存着这种风俗。

政府还把重阳节定为“敬老节”,向老年人表达敬意之情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等。

冬至与腊月

冬至是我国的一个重要节气,时间是12月22日或23日。

过了冬至,我国大部分地区将进入最寒冷的时期。

俗话说:

“冬至大如年。

”古代,在这一天有祭天、祭祖、拜贺、食百味馄饨等习俗,今天人们也在这一天祭祀先祖。

腊月为腊月初八,有吃“腊八粥”的风俗。

我国的传统节日目前主要有八个,下面按照日期次序,将每个传统节日的日期、相关习俗、相关诗歌名句摘录如下,供楼主参阅。

1.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公历2月2日)。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

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描写除夕的诗句有: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公历2月3日)。

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包饺子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描写春节的诗句有: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公历2月17日)。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描写元宵节的诗句有: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4.清明节——农历三月初三(公历4月5日)。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描写清明节的诗句有: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公历6月6日)。

这一天的活动现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描写端午节的诗句有: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公历8月6日)。

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

描写七夕节的诗句有:

七夕

【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7.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公历9月12日)。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轻松的欢娱。

“民间拜月”则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描写中秋节的诗句有: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8.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公历10月5日)。

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和登高相联系的有赏菊赋诗、插茱萸、吃重阳糕等风俗。

描写重阳节的诗句有: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