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概论知识点复习解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71372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学概论知识点复习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金融学概论知识点复习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金融学概论知识点复习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金融学概论知识点复习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金融学概论知识点复习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融学概论知识点复习解读.docx

《金融学概论知识点复习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学概论知识点复习解读.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融学概论知识点复习解读.docx

金融学概论知识点复习解读

《金融学概论》复习

第二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一节货币的起源

货币从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货币到电子货币的演变过程。

第二节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1.货币的本质: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特殊性:

第一,货币是衡量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第二,货币具有双重使用价值。

2.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共五种功能。

3.货币的作用

价值尺度:

是货币最早产生的、最基本的职能,货币的其他职能都是以这个职能为基础的。

流通手段:

也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为商品世界充当交易媒介,使所有的商品通过它进行交换。

贮藏手段:

具有自发调节货币流通的“蓄水池”功能。

即当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是,多余的货币会退出流通而成为贮藏货币。

支付手段:

(1)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是一切信用关系得以建立的基础;

(2)克服了现款交易对商品生产的限制,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3)可能使买卖关系进一步脱节,使商品流通增加了爆发危机的可能性。

世界货币:

在国与国之间作为商品和劳务流通的媒介,执行货币的各种职能。

第三节货币流通

货币流通规律: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R与商品的价格总额Q成正比,与同一货币单位货币速度E成反比.即R=Q/E.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由于金属货币具有贮藏手段的职能,能够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之同实际需要量相适应,因而不可能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纸币流通规律:

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决定纸币流通量的规律,即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性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数量。

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当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就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从而引起通货膨胀;反之,也会引起通货紧缩。

第四节货币制度

1.货币制度: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结构及其组织形式,构成要素:

货币材料、货币单位、货币种类以及发行保障制度共4个要素。

2.货币制度的演变:

经历了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以及纸币本位制、

3.人民币制度:

(1)人民币是我国唯一发偿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2)人民币发行权垄断于中国人民银行;

(3)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4)人民币正在加快区域化、国际化步伐。

第三章信用与融资

第一节信用

1.信用:

以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为基本特征的借贷行为,体现的是债权债务关系。

2.商业信用:

是指工商企业之间在进行商品交易时,以延期付款形式或预付款形式提供的信用。

(是信用制度的基础,是最基本的信用形式)

特点:

(1)商业性用与特定的商品买卖相联系;

(2)商业信用的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商品的经营者;

(3)商业信用的供求与经济景气状态一致。

不能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信用的中心和主导。

3.银行信用:

是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通过存款、贷款等业务活动,以货币形式提供的信用。

特点:

(1)银行信用所贷放的是社会资金;

(2)银行信用是一种间接信用;

(3)银行信用与产业循环的资金变动不一致;

(4)信用过程稳定,风险小。

4.国家信用:

是指以政府为债务人或债权人的信用形式。

作用:

(1)调节政府收支不平衡的手段;

(2)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

(3)筹集建设资金的重要手段;

(4)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

5.消费信用:

指工商企业、银行以及其它非银行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于消费目的的信用。

作用:

(1)有利于消费品的升级换代和消费者消费水平的提升;

(2)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不利影响:

(1)加强供求紧张;

(2)导致物价上涨的虚假繁荣;

(3)造成过度消费和经济更萧条。

第二节融资渠道

1.直接融资:

是没有金融机构作为中介的融通资金方式。

有:

上市融资、风险投资、

私募股权融资、天使融资。

作用:

优点:

资金供求双方联系紧密,有利于资金快速合理配置和使用效益的提高;筹资的成本较低而投资的受益较大。

缺点:

直接融资双方在资金数量、期限、利率等方面受到较多限制,其使用的金融工具的流通性比间接融资弱,兑现能力较低,它的风险较大。

2.间接融资:

资金需求者通过金融中介从资金供求者那得到资金融通的过程。

有:

银行贷款、典当融资、融资租赁等形式。

作用:

优点:

银行等金融机构网点多,吸收存款的起点低,能够广泛筹集社会各方面的闲散资金,风险较低,降低融资成本。

第四章利息与利率

第一节利息的本质与利率

1.利息:

是指在信用挂席中债务人支付给债权人的报酬。

2.利息的本质:

是公认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贵货比所有者占有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及利润部分,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3.利息公式:

单利:

利息(I)=本金(P)x利率(r)x期限(n)

本利和S=P(1+rxn)

复利:

I=P(1+r)^n-P.

4.利率:

是指借贷期满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出的本金额的比率。

r=I/PX100%

基准利率:

由中央银行制定或调整,在整个利率体系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市场利率:

在市场中供求双方自由竞争所形成的利率,是借贷供求资金的指示器。

浮动利率:

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定期进行调整的利率;

固定利率:

与浮动利率相反

名义利率:

包括了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

(i为实际利率,

为通货膨胀因素)

实际利率:

名义利率-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

官定利率:

存贷款利率、国债利率、公司债券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再贴现利率、再贷款利率

公定利率:

反应整个金融机构在某一时期的平均利润水平

正利率:

名义利率高于通货膨胀利率

负利率:

与正利率相反

国内利率

国际利率:

LIBOR、NIBOR、HIBOR

第三节利率的作用与影响利率的主要因素

1.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

(1)引导储蓄、消费、投资的作用;

(2)调节货币流通、稳定物价水平的作用;

(3)利率对汇率和资本国际流动的影响。

2.在微观经济中的作用:

(1)激励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影响家庭和个人的金融资产投资;

(3)作为租金计算基础的作用。

3.影响利率的主要因素:

平均利润率,资金的供求和竞争状况,通货膨胀预期,国家政策、法规和社会习惯,国际经济环境和国际利率水平等。

第九章金融市场概述

1.金融市场:

是指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双方通过信用工具进行交易而融通资金的市场和机制。

2.构成要素:

资金供求者、信用工具、信用中介

3.金融市场的特征:

(1)交易商品的特殊性;

(2)交易价格的一致性;

(3)交易活动的集中性;

(4)交易主体角色的可变性。

4.金融市场的分类:

(1)按交易期限的长短不同,可以分为:

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2)成交后是否立即收割,可以分为:

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

(3)按证券发行和流通的顺序不同,可以分为:

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4)按交易对象不同,可以分为:

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票据市场、黄金市场、保险市场等。

(5)按有无固定交易场所,可以分为:

场内交易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

5.金融市场的功能:

(1)集聚、财富的功能:

有效聚集和转化资金;

(2)避险和交易功能:

分散风险,可以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

(3)资源配置功能:

优化资源配置;

(4)反映功能:

被看作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它是国民经济景气度指标的重要信号:

(5)调节经济功能:

实现宏观调控。

第十章金融市场构成

第一节货币市场

1.货币市场:

又叫短期资金市场,是一年期以内的短期金融工具交易所形成的供求关系及其运行机制的总和。

2.同业拆借:

指金融机构为弥补短期资金不足、票据清算的差额以及解决临时性的资金不足而进行的短期资金借贷。

特点:

(1)交易对象是金融机构同业之间;

(2)同业拆借市场中的交易可以通过市场中介人,也可以直接交易;

(3)同业拆借市场的拆借期限短,通常以1~2天为限。

3.回购市场:

通过回购协议进行的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

回购协议:

是指在出售证券的同时,卖家向卖家承诺在未来某个时间以预先约定的价格买回证券的一个交易。

4.回购协议的基本要素:

(1)回购协议中证券的定价;

(2)回购协议的利率;(3)回购协议的期限。

5.回购协议的利率取决因素:

(1)用于回购的证券的质地;

(2)交割的方式;

(3)回购期限的长短;

(4)货币市场其他子市场的利率水平。

6.逆回购是先买后卖。

7.商业票据:

是大公司为筹措资金,已贴现的方式出售个使投资者的一种短期的无抵押担保的承诺凭证。

要素:

发行者、发行方式、发行的成本、面额与期限、商业票据的评级等

8.银行承兑汇票市场:

是商业汇票的一种。

9.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

按照发行者的不同,可以分为四类:

国内存单、欧洲美元存单、扬基存单、储蓄机构存单。

第二节资本市场

1.资本市场:

又称长期金融市场,是指以一年期以上的金融工具为交易媒介的市场。

特点:

(1)资本市场所交易的经融工具期限长;

(2)交易的目的主要是为解决长期投资性资金的供求需要;

(3)资金借贷重大,以满足长期投资项目的需要;

(4)作为交易工具的有价证券与短期金融工具相比,收益较高而流动性差,价格变动幅度较大,有一定的风险性和投机性。

2.股票:

使投资者向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入股提供资金的权益-合同凭证,使投资者借以取得股息红利收益的一种有价证券。

特征:

权利性、变现性、非返还性、价格的波动和收益的风险性、同股同权同利性

3.普通股票:

是指在公司的经营管和财产、盈余的分配上享有普通权利的股份,它代表着在满足所有债券偿付要求及有线股股东的收益权和求偿权要求后对企业盈利和剩余资产的索取权。

优先股:

限于普通股领股息,在公司破产、解散清算时先参与剩余资产的分配,但没有什么权力。

4.股票市场的功能:

(1)资金融通与转化功能;

(2)资源配置功能;

(3)价格形成功能;

(4)信息反映功能。

5.债券市场:

是债务人依据法律手续发行的想债权人承诺的按约定的利率和日期支付利息、偿还本金,从而明确债权债务关系的有价证券。

6.债券市场的基本要素:

债券的名称、面值、偿还期限、利率、价格。

特征:

收益性、安全性、流动性、偿还性

7.债券市场的功能:

(1)成为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及公共团体筹集稳定性资金的重要渠道;

(2)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具有流动性与盈利性的金融商品或金融资产;

(3)为中央银行间接调节市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提供操作平台;

(4)为政府干预经济、实现宏观经济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机制。

8.证券投资基金:

是指通过发售基金份额,将众多投资者的分散资金集中起来形成独立财产,由基金托管人托管,由基金管理人分散投资于股票、债券或其他金融资产,并将投资收益分配给基金份额持有人的集合投资方式

特点:

小额投资,费用较低;组合投资,分散风险;专业化运作,专家管理;流动性较高。

9证券投资基金的分类:

(1)根据组织形式不同,分为契约型基金和公司型基金;

(2)根据交易方式不同,分为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

第三节衍生工具市场

1.金融期货:

是指买卖双方在有组织的交易所内以公开竞价的方式达成的、在将来某一特定时间交割一定数量特定金融工具的协议。

主要包括:

外汇期货、利率期货和股票指数期货等。

2.特征:

交易标的物是金融商品;金融期货是标准化合约的交易;金融期货交易采取公开竞价方式决定买卖价格。

3.金融期货市场的功能:

转移价格风险功能和价格发现功能。

4.金融期权:

是指赋予其购买者在规定期限内按双方约定的价格或执行价格购买或出售一定数量某种金融资产的权利的合约。

5.特征:

权利和义务关系;交易双方盈亏风险不对称;保证金只约束期权的卖方。

6.金融互换: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当事人按共同商定的条件,在约定的时间内交换一系列现金流的金融交易。

互换是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在金融领域最生动的运用。

7.金融互换的特征:

(1)互换不在交易所交易,主要是通过银行进行场外交易;

(2)互换市场几乎没有政府监管;

(3)如果没有双方的同意,互换合约是不能更改或终止的;

(4)互换市场没有人提供履约保证,互换双方都必须关心对方的信用。

第四节外汇市场

1.外汇:

就是外国货币或以外国货币表示的能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

又称汇价,是指一国货币以另一国货币表示的价格,或者说是两国货币间的比价。

3.汇率的标价方式:

直接标价法(中国以及大多数国家)和间接标价法(欧元、英镑、澳元)。

4.外汇市场的分类:

(1)按市场不同的组织方式,可以分为:

交易所市场和柜台市场;

(2)按参与者得不同,可以分为:

外汇零售市场和外汇批发市场;

(3)按政府对市场交易的干预程度不同,可以分为官方外汇市场和自由外汇市场;

(4)按外汇买卖交割期不同,可以分为:

外汇现货市场和外汇期货市场。

5.交易方式:

即期交易、远期外汇交易、掉期交易、外汇期货交易、外汇期权交易。

6.功能:

(1)促进国际间股卖力转移;

(2)方便国际结算;

(3)调剂国际间资金余缺;

第五节黄金市场

1.影响金价变动的因素:

成本因素;供求因素;国际政局动荡、战争;其它经济因素。

第十一章金融管理与监管组织

第一节中央银行

1.中央银行:

是国家赋予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整,对金融机构乃至金融业进行监督管理的特殊的金融机构。

2.中央银行产生的经济背景:

(1)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频繁出现;

(3)银行信用的普遍化和集中化。

3.中央银行的性质:

国家赋予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监督的特殊金融机构。

包括:

地位的特殊性,业务的特殊性,管理的特殊性。

4.中央银行的职能:

(1)发行的银行:

国家赋予中央银行集中与垄断货币发行的特权,成为国家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

(2)银行的银行:

业务对象是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

(3)政府的银行:

中央银行代理国库,代理国家债券的发型,对政府融通资金,保管外汇和黄金储备。

5.中央银行的制度:

(1)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由国家建立单独的中央银行机构;

(2)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国家不单独设立专司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机构,而是由一家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职能于一生的国家银行兼行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

(3)准中央银行制度。

6.现代银行鼻祖------英格兰银行;最早银行------瑞典国家银行。

第十二章金融运营组织

第一节商业银行概述

1.商业银行:

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它是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而形成的一种金融组织。

2.商业银行的形成途径:

(1)从高利贷性质的银行逐渐转变而来;

(2)按照资本主义经济的要求组建股份制商业银行;

3.商业银行的性质:

(1)以营利为目标的经济组织;

(2)商业银行是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

(3)是由两个以上的股东共同出资经营的经济组织;

(4)商业银行必须按照《公司法》中规定的程序设立,必须依照法律中申请批准、等级注册、办理从业执照等。

4.商业银行的职能:

(1)信用中介,这是银行最基本、最能反映其经营活动特征的职能。

(2)支付中介,是指商业银行利用活期存款账户,为客户办理各种业务活动。

(3)信用创造,是建立在信用中介职能和支付中介职能的基础上的。

(4)金融服务,是商业银行利用其在国民经济活动中的特殊地位。

5.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

单一银行制度,总分支行制度,持股公司制,连锁银行制

第二节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

1.自有资本:

又称银行资本或资本金,指银行为了正常的经营活动而自行投入的资金。

代表对银行的所有权。

2.各项存款:

活期存款,储蓄存款,定期存款;

各项借款:

向中央银行借款,同业拆借,欧洲货币市场借款,占用资金,发行金融债券。

3.资产业务:

指商业银行将负债业务所筹集起来的资金加以运用的业务,它是商业银行取得收益的主要途径。

4.资产业务主要包括:

现金资产、贷款、贴现和证券投资。

5.贴现:

是指商业银行买进客户未到期票据的行为。

实付贴现额=票面金额x(1-贴现天数x年贴现率/365)

第三节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

1.表外业务:

指对银行的资产负债没有直接影响,但却能够为银行带来额外收益,同时也使银行承受额外风险的经营活动。

第四节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与管理

1.银行管理的基本原则:

安全性原则,流动性原则,盈利性原则。

2.影响商业银行安全性的主要因素:

资本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

第十三章非商业银行金融机构

1.包括政策性金融机构、保险公司、租赁与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投资银行、其它金融机构。

第十四章货币创造机制

1.原始存款:

能够增加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的存款。

2.派生存款:

指由商业银行以原始存款为基础发放贷款而引起伸出的超过原始存款的那一部分存款。

3.原始存款与派生存款的关系:

(1)派生存款必须以一定量的原始存款为基础;

(2)原始存款与派生存款存在相互转化的关系。

第十五章货币政策

第一节货币政策目标

1.货币政策:

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给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所采取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2.货币政策的四大构成要素:

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效果。

3.货币政策目标:

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的操作而达到的最终经济目标,它包括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平衡国际收支等,诸目标之间既同意又矛盾,不可能同时兼顾。

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

1.货币政策工具:

是中央银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使用的各种方法手段,可以分为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和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三大类。

第三节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中介指标

1.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一般模式:

货币供给量----利率;金融资产价格----投资、消费----国民生产总值。

2.常用的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有:

利率、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和超额准备金。

3.衡量货币政策的效果:

(1)看效果发挥的快慢;

(2)发挥效力的大小。

4.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主要有:

货币政策时滞、货币流通速度、微观主体的预期、客观经济条件变化和政治因素等。

第十六章货币供求及均衡

第一节货币需求

1.货币需求: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主体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财产的需要。

货币需求=货币需要+获得货币的欲望+获取货币的能力

2.货币需求的分类:

主观货币需求和客观货币需求;微观货币需求和宏观货币需求;名义货币需求和实际货币需求。

3.货币需求理论:

(1)现金交易说:

“费雪方程式”MV=PT由美国经济学家欧文.飞雪提出

(2)现金余额说:

马歇尔庇古创立

(3)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4)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

(5)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第三节货币均衡与失衡

1.货币均衡:

是指社会的货币供给量与客观经济对货币的需求量基本相适应,

即货币需求=货币供给。

2.货币供求均衡的特征:

(1)货币均衡是一种状态,是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基本适应;

(2)货币均衡是一个动态过程;

(3)货币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民经济的平衡状况。

第四节通货膨胀

1.通货膨胀: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超过流通对货币的客观需求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2.通货膨胀的度量:

一般用物价指数来反映通货膨胀率,主要有:

零售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消费物价指数和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

3.通货膨胀的分类:

(1)按通货膨胀的程度分为:

温和型通货膨胀、恶劣型通货膨胀和快步型通货膨胀;

(2)按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分为:

隐蔽型通货膨胀和公开型通货膨胀;

(3)按通货膨胀的成因分为: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供求混合推进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财政型通货膨胀、输入型通货膨胀、体制转换型通货膨胀。

4.通货膨胀的成因:

需求拉上,成本推进、结构性调整、财政赤字、信用膨胀、经济发展速度与结构不均衡、国际传导。

5.通货膨胀的经济社会效应:

(1)收入分配效应;

(2)财富分配效应;(3)资源分配效应;(4)经济增长效应;(5)其它负面效应。

6.通货膨胀的应对:

(1)紧缩性货币政策:

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

(2)紧缩性财政政策:

压缩开支、增加收入、发行公债;(3)需求管理政策;(4)增加商品有效供给;(5)所得管理政策;(6)指数连动政策;(7)货币制度改革;(8)世界货币供应量。

古今名言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声明

 

访问者可将本资料提供的内容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文档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

谢谢合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