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70963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252.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docx

《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docx

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

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

(2009~2020)

 

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编制小组成员名单

  组长:

许克振

  副组长:

王玉祥

成员:

刘元成王广耀秦尊文彭智敏张清安张明兰陈建武

田绍华吴淑萍张浩常贤波守同发刘海峰路洪卫吴传清

张斌黄家顺姚莉赵霞陈丽媛刘陶汤鹏飞李春香李浩

  

 

目录

  前言

  第一章规划背景与重要意义

  一、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提出

  二、湖北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三、湖北长江经济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四、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的重大意义

  第二章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与战略定位

  二、战略目标与基本原则

  三、重点任务

  第三章基础设施建设

  一、综合交通体系建设

  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第四章现代产业密集带建设

  一、加快发展沿江先进制造业

  二、突破性发展沿江高新技术产业

  三、积极发展沿江现代服务业

  四、大力发展沿江现代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

  第五章新型城镇连绵带建设

  一、“一核六点”:

布局沿江城镇体系

  二、“三段两端”:

错位发展,有序开发

  三、四大重点:

统筹沿江城乡发展

  第六章生态文明示范带建设

  一、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二、长江岸线资源开发与保护

  三、土地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四、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

  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第七章体制机制创新

  一、探索港口资源整合机制

  二、建立沿江地区产业联动机制

  三、构建跨江联合开发机制

  四、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五、建立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

  六、充分发挥各类试验区和试点的引导作用

  第八章对外开放与区域合作

  一、提升使用外资的规模与水平

  二、进一步推动外贸出口

  三、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

  四、创新对内对外开放的平台和环境

  五、强化与“两圈”的对接

  六、促进与上中下游省市的更紧密合作

  第九章规划实施与保障机制

  一、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

  二、建立与中央相关部门的合作机制

  三、建立长江生态补偿机制

  四、设立湖北长江产业基金

  五、出台相应的财税金融政策

  六、建立集约用地激励机制

  七、加强能源保障体系建设

  八、进一步完善科教和人才支持政策

  九、营造开放开发良好环境

  十、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

附图:

湖北长江经济带范围图

前言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我省“两圈一带”战略实施,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决定》,编制本规划。

  规划范围包括武汉、黄石、宜昌、荆州、鄂州、黄冈、咸宁、恩施等8个市州的48个县市区。

按长江流经市州先后顺序为:

  恩施州:

巴东县;

  宜昌市:

秭归县、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猇亭区、夷陵区、宜都市、枝江市;

  荆州市:

松滋市、公安县、荆州区、沙市区、江陵县、石首市、监利县、洪湖市;

  咸宁市:

赤壁市、嘉鱼县、咸安区;

  武汉市:

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东西湖区、汉南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

  鄂州市:

鄂城区、华容区、梁子湖区;

  黄冈市:

团风县、黄州区、浠水县、蕲春县、武穴市、黄梅县(含龙感湖管理区);

  黄石市:

黄石港区、西塞山区、下陆区、铁山区、大冶市、阳新县。

本规划的基准年为2008年,近中期为2009-2015年,远期规划为2016-2020年。

 

第一章规划背景与重要意义

  一、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提出

2006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

“以省会城市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的中心城市为依托,加快发展沿干线铁路经济带和沿长江经济带。

”这意味着长江流域的新一轮开放开发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长江流域各省市也积极推进沿江地区开发,如长三角地区的开放开发、皖江城市带的建设和长江上游经济区的开发等。

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推进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2007年12月,武汉城市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随后省委、省政府又提出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使湖北发展由“重点突破”转向“双轮驱动”。

2008年12月,省委九届五次全会提出“两圈一带”战略,即在继续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同时,建设湖北长江经济带,湖北区域发展战略逐步完善为“多点支撑、协调发展”。

“两圈一带”战略,是省委、省政府坚持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推动科学发展的重大决策,对湖北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两圈一带”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完整战略体系。

武汉城市圈是发展的龙头,湖北长江经济带是发展的主轴。

武汉城市圈以“两型”社会为主题,旨在探索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新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侧重点是发挥生态文化资源优势,以大旅游业为突破口,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探索一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新路;湖北长江经济带则侧重于流域开发、“带”状开发,通过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建设现代产业密集带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示范带,探索大河流域国土开发新模式。

二、湖北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湖北长江经济带横贯东西,全长1061公里,国土面积54168.5平方公里,占全省的29.1%;人口达2750.1万人,占全省的45%。

2008年,湖北长江经济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896.98亿元,占全省的60.87%。

农业以优质粮棉油、蔬菜和水产品为主体,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业初步形成了以汽车、冶金、化工、装备制造、纺织服装、水电、建材和食品等为主的优势产业,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能源、新材料、环保产业为主的新兴产业;服务业以商贸、金融、物流、旅游和信息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9.5∶46.7∶43.8,优于全省整体水平(15.7∶43.8∶40.5)。

表1-12008年湖北长江经济带主要经济指标

湖北长江经济带

湖北省

占全省比重

总人口(万人)

2750.1

6110.8

45.00%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6896.98

11330.38

60.87%

第一产业(亿元)

658.28

1780

36.98%

第二产业(亿元)

3219.83

4963.61

64.87%

第三产业(亿元)

3018.87

4586.77

65.82%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

3724.41

5798.56

64.23%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393.86

710.24

55.4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3135.73

4965.82

63.15%

外贸出口额(亿美元)

95.67

115.92

82.53%

全省人口和经济要素向沿江地区聚集,沿江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较快,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

教育优势突出,共有高等院校75所,占全省高等院校数的78%。

科技、卫生、文体事业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良好。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湖北长江经济带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三、湖北长江经济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湖北长江经济带建设面临着良好机遇。

首先是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

当前,国际资本转移和沿海产业转移的两大浪潮加速推进,并在中国内陆地区汇合,呈现出规模扩大、范围拓宽、层次提升的强劲势头。

湖北长江经济带拥有“承东启西”的区位条件和“黄金水道”的交通优势,可率先接受国际和东部沿海地区资金、技术和产业转移,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其次是扩大内需政策带来的机遇。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国家长期实行的优先外向型发展模式转变为重视内需型发展模式,这一战略性调整也包含着区域经济发展从过去偏重沿海转变为沿海内陆协调发展的调整,增大了对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视力度。

在这样的背景下,具有国内市场接近性优势的湖北长江经济带必然成为扩大内需主战场之一。

第三是中部崛起战略深入推进带来的机遇。

2009年9月,国务院原则通过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提出了中部地区建设沿长江、陇海、京广和京九“两横两纵”经济带,其中第一条就是“沿长江经济带”,而湖北占据中部“沿长江经济带”干线通航里程的72.6%,必将成为“两横两纵”经济带开发的重中之重。

湖北长江经济带也面临一些矛盾和挑战。

主要有:

以长江干流为主轴的综合交通走廊尚未形成,水运优势未能充分显现;产业层次总体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创新能力不足,整体竞争力不强;外向型经济总体规模仍然偏小,经济外向度明显偏低,对外开放水平不高;能源资源保障能力较弱,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凸显,传统发展模式难以持续;城乡和区域发展仍不平衡,生产力布局不尽合理,空间利用效率不高;体制机制性矛盾突出,资源整合不充分等。

四、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的重大意义

  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对于湖北省乃至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有利于湖北沿江地区加快发展。

湖北长江经济带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农业资源、旅游资源和科技资源,其开放开发能实现资源的合理使用和有效配置,充分发挥沿江地区产业发展潜力,有效地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进一步促进沿江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有利于推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

作为连接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空间主轴,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有利于打破行政壁垒、市场分割和行业界限,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交流;有利于实现湖北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联动,缩小湖北东西部差距;有利于发挥沿江大中型城市的辐射功能,带动周边地区协调发展。

——有利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能充分发挥湖北区域核心竞争力和科教、产业、市场、区位优势,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和战略支点;湖北拥有1000多公里长江“黄金水道”,连接着中部地区的湖南“3+5”城市群、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安徽皖江城市带,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建设有利于实现中部地区的联动发展、整体崛起。

第二章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与战略定位

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的指导思想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快新一轮沿江交通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为核心,以促进沿江特色产业发展为重点,以构建湖北“两圈一带”协调发展总体格局为目标,坚持科学开发、协调开发,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水运、水利、水能、水景观等优势,大力发展以水资源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带动能力、综合承载力和国际竞争力,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并带动和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湖北长江经济带战略定位为:

——推动湖北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空间主轴。

湖北长江经济带承担着贯通鄂西和鄂东的传动功能,是促进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互动、协调发展的主轴和重要空间载体,对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努力发挥科技优势、产业优势、市场优势和区位优势,使湖北长江经济带成为交通便利、生态良好、产业发达、市场繁荣、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并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流域经济带,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全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典型示范区。

湖北长江经济带实施人水和谐战略,实现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合理利用水资源优势,科学发展涉水产业,加大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与管理力度,构建水生态环境安全体系,成为全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典型示范区。

二、战略目标与基本原则

  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的战略目标是:

通过十多年的奋斗,把湖北长江经济带建成引领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现代产业密集带、新型城镇连绵带、生态文明示范带。

  ——现代产业密集带。

到2015年,湖北长江经济带国内生产总值预期达到136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2%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9万元,在2008年基础上翻一番。

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调整为6∶49∶45,工业和服务业实力在长江经济带地位逐步提升。

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预期达到22000亿元左右,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根本转变,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产业实力在长江经济带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新型城镇连绵带。

到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59%。

以武汉为龙头,以黄石、鄂州、黄冈、咸宁为支点的东部城市群,通过开展“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在全省和中部地区的辐射力进一步增强;以宜昌、荆州为核心的西部城市群初步形成。

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65%。

通过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市场建设等方面的一体化建设,东部、西部两大城市群形成一个整体,共同打造湖北沿江新型城镇连绵带。

  ——生态文明示范带。

到2015年,主要生态环保指标达到国家和省要求,全面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主要能耗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城乡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初步建成功能合理、系统完善的生态安全格局,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明显增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步入协调发展的轨道,为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到2020年,基本建成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两型”社会,有效减轻对资源、环境的压力;防灾减灾能力得到全面提高,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区域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改善;建成流域生态安全格局,所有市县达到生态市(县)要求,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带。

  为实现上述战略目标,必须遵循以下六条基本原则:

  ——整体规划、分段开发。

统筹考虑自然、经济、技术、社会等因素,整体规划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

优先推进武汉——黄石段、宜昌——荆州段两个基础较好、条件较成熟区段的开放开发,协调推进其他区段开放开发。

  ——基础先行、重点突破。

加强长江航道治理和港口建设,加快沿江铁路、高等级公路和物流配套设施建设,构建适应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要求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政府推动、市场运作。

各级政府要把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强战略谋划、组织发动和统筹协调。

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优化要素配置,形成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多元投资、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新型开放开发机制。

  ——区域联动、开放合作。

推动沿江地区、沿江与腹地联动开发,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促进资源整合,实现优势聚集,互利共赢。

  ——集约开发、保护环境。

引导生产要素集约利用、人口集中居住、产业集聚发展。

科学利用岸线资源,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走“两型”发展道路,形成符合湖北特色的沿江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

——产业主导、协调发展。

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促进商贸物流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推进。

三、重点任务

  ——坚持交通先行,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全面建设武汉新港,打造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加快黄石、宜昌、荆州等主要港口和沿江其他重要港口的配套建设,带动全省主要港口资源整合;加快建设以沪渝高速和沪蓉高速鄂西段、沪汉蓉铁路等重点的沿江高等级公路、铁路;建设一批过江通道,提高南北贯通能力。

同时,抓好重点河段、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城市防洪体系及沿江排涝泵站建设;改善邮电通讯条件及城市基础设施;加强电站和电网建设。

  ——坚持以“水”兴带,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以长江干流为发展主轴,以沿江重点城市为支点,以开发园区为主要载体,充分发挥水资源优势,优先发展涉水产业,不失时机地发展以冶金、化工、汽车、船舶、装备制造等为龙头的先进制造产业,以电子信息、生物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环保产业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以长江“黄金水道”为基础、以物流和生态文化旅游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产业,以水稻、水产、水禽、水果等为特色的现代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

  ——坚持城市带动,建设新型城镇连绵带。

充分发挥武汉市龙头作用和宜昌、荆州、黄石等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优先开发建设武汉——黄石段和宜昌——荆州段,积极推进武汉——荆州段的开放开发,形成湖北沿江新型城镇连绵带。

  ——坚持“两型”开发,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带。

放大“两型”社会综改试验区的示范作用,以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长江岸线资源开发、土地集约利用与节约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力度,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使湖北沿江地区成为全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典型示范区和生态文明示范带。

  ——坚持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发展活力。

破除传统体制机制束缚,破除行政区划、行业界限,扩大要素配置范围,拓展资源整合空间。

以武汉新港为突破口探索资源整合机制,以龙头企业的产品延伸和收购兼并为突破口建立产业联动机制,以放宽投融资领域、拓宽投融资渠道为核心创建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坚持开放先导战略,进一步扩大开放。

采取积极的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在继续把制造业作为引资重点的前提下,积极促进外商加大对第一、三产业的投资力度,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高起点、高创汇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体现绿色增长的先进制造业,投向商贸、金融、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旅游等服务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开辟投资的新领域。

同时,扩大对内开放,强化与“两圈”的对接,促进与上中下游各省市的更紧密合作,加强跨地区的横向联合。

第三章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形成湖北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空间主轴打造良好平台。

  一、综合交通体系建设

  按照“强化一通道、打造五枢纽、建设一系统”的发展思路,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

  

(一)强化一通道——湖北长江经济带综合运输通道

  立足于长江港口,依托长江“黄金水道”、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干线,以建设沿江综合交通枢纽为重点,加大港口、公路、铁路站场和机场的联合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和完善多式联运,实现多种运输方式间的客运“零换乘”和货运“无缝衔接”,促进长江水道与纵向、横向出省快速通道相连接,最大限度地发挥长江综合运输体系的效益。

  一是积极推进航道建设。

认真实施《长江干线航道总体规划纲要》,抢抓国家整治长江干线航道机遇,对长江湖北段进行全面治理,使长江干线航道的通航尺度和通过能力获得大幅提升。

同时,加大对汉江、江汉运河、清江、三峡库区,以及连江大型湖泊航道建设,重点推进“长江—江汉运河—汉江”高等级航道网,形成干支通畅、江海直达的内河水运体系,建立具有湖北优势的集装箱、煤炭、矿石、石油化工、汽车滚装等专业化船舶运输体系。

加强沿江支流航道开发,提高通航能力。

  二是大力推进港口建设。

建设一批对能源、钢铁、石化工业和外贸物资运输具有重要作用和具有江海联运、铁水中转、水水中转功能的重点港口,促进沿江产业带的发展。

全面推进武汉新港建设,打造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加快黄石、宜昌、荆州等3个主要港口和巴东、嘉鱼、鄂州、黄州、武穴等5个重要港口的建设,促进带内港口资源整合;加强港口集疏运大通道建设,重点构建武汉新港多层次的集疏运网络系统,形成港口布局合理、层次分明、设施齐全、技术先进、功能完善、信息畅通、集疏运能力强的新格局。

到2015年,力争湖北长江经济带港口年吞吐能力达到2.4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250万标箱;到2020年,带内港口年吞吐能力达到3亿吨。

三是加快公路网建设。

建成上海至成都(湖北段)和湖北江南高速公路,形成连通长江经济带承东启西的高等级公路骨架,实现湖北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到东部沿海地区当日到达。

加快建设武汉城市圈高速公路环线、武汉左岭至鄂州花湖,鄂州至黄冈等高速公路。

依托大庆至广州、北京至港澳、随州至岳阳、二连浩特至广州和潜江至石首、保康至宜昌等纵向高速公路,形成湖北长江经济带向南北辐射的主要载体。

到2020年,带内公路网达到7.6万公里,高速公路网覆射带内所有的县级以上城市,并实现高速公路与一般公路的合理成网。

  四是努力推进铁路网建设。

继续推进石家庄至武汉客运专线、武汉至九江客运专线、武汉至宜昌铁路、宜昌至万州铁路建设,加快京广客运专线和沪汉蓉快速通道建设工程,积极推进新建荆州—岳阳铁路、运城—三门峡—十堰—宜昌—湖南石门铁路(西煤东运通道)、鄂州至黄州的京九、武九联络线,构筑进出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十”字快速铁路通道,进一步完善沿江铁路网及枢纽布局。

在经济发达和人口稠密地区建设城际客运系统,形成以武汉为核心,沿城镇发展轴线从武汉至鄂州、黄冈、黄石、咸宁等地的放射状骨干城际网,并逐步扩展到荆州、宜昌和黄梅、赤壁等地。

完善湖北长江经济带铁路网结构,提高铁路技术等级和对地区经济发展的适应能力。

  五是推动航空港建设。

加快武汉天河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航空物流,到2020年,武汉天河机场达到年旅客吞吐量42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44万吨、年客机起降40.4万架次,成为国内发展最快的大型枢纽机场之一、邮政航空枢纽之一和国内低成本航空中心。

继续推进宜昌三峡机场改扩建工程,建成中型国际机场,到2020年达到满足旅客240万人次/年、货运吞吐量1.4万吨/年、高峰20架次/小时的规模水平。

同时,搞好沙市机场的建设。

  六是大力开展过江通道建设。

以湖北长江经济带中段为重点,建设荆岳长江公路大桥、荆岳长江公铁两用大桥、石首长江公路大桥、赤壁长江公路大桥、嘉鱼长江公路大桥。

同时,搞好黄冈长江公铁两用大桥、武穴长江公路大桥、棋盘州长江公路大桥、香溪长江公路大桥建设,规划建设黄冈——鄂州第二长江公路大桥、枝江长江公路大桥、宜都长江公路大桥、葛洲坝长江公路大桥。

通过增加过江通道密度,将两岸彼此分隔的工业区和城市紧密地衔接起来,增强对腹地的经济辐射能力。

  

(二)打造五枢纽——湖北长江经济带综合交通枢纽

  促进不同交通方式的合理衔接,形成“一主四辅”五个综合交通枢纽。

  一是将武汉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武汉是国家规划综合交通枢纽衔接试点的八个枢纽之一,是中部地区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客货中转中心。

依托港口、公路站场、铁路站场、航空港基础设施和完善的集疏运系统,构成中部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善、辐射最广的综合枢纽,承担多种交通方式的客货中转联运和信息服务。

  二是将黄石、鄂州、黄冈建成组合型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黄石是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和全国内河主要港口,重点依托黄石主要港口和黄冈、鄂州重要港口以及区域其他公路、铁路站场,形成一体化的交通枢纽,主要承担鄂东地区客货中转联运。

  三是将宜昌建成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宜昌是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和全国区域性铁路交通枢纽,是国家内河主要港口。

主要承担重庆、四川向东方向的客货中转联运,在公水、铁水客货中转联运上发挥重要作用。

  四是将荆州建成地区性综合交通枢纽。

荆州市是国家公路运输枢纽,荆州港是全国内河主要港口。

重点依托荆州主要港口,布局建设铁水公空联运的客货枢纽,主要承担两湖平原货物中转联运,并为全国分流“北煤南运”、“西煤东运”压力。

  五是将咸宁建成地区性综合交通枢纽。

重点依托公路、铁路站场,构建咸(宁)赤(壁)嘉(鱼)城镇密集发展协调区客货流中转中心,主要承担咸宁地区和湖南部分地区的客货中转联运。

  (三)建设一系统——湖北长江经济带综合交通支持保障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