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重庆市八中高三下学期月考四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70562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08.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重庆市八中高三下学期月考四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届重庆市八中高三下学期月考四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届重庆市八中高三下学期月考四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届重庆市八中高三下学期月考四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届重庆市八中高三下学期月考四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重庆市八中高三下学期月考四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届重庆市八中高三下学期月考四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重庆市八中高三下学期月考四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重庆市八中高三下学期月考四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届重庆市八中高三下学期月考四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

2019届重庆市八中高三下学期月考(四)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

1.下列关于细胞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和蛋白质,其功能主要取决于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

B.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膜上附着核糖体,有利于对多肽链进行加工

C.细胞膜上的受体是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必需结构

D.细胞核膜对物质具有选择透过性,核孔不具有选择透过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着,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主要有三种方式:

(1)通过化学物质来传递信息;

(2)通过细胞膜直接接触传递信息;(3)通过细胞通道来传递信息,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所以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不一定需要细胞膜上的受体。

【详解】生物膜的组成成分相似,主要是脂质和蛋白质,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功能越复杂,A正确;内质网上附着核糖体而高尔基体膜上无核糖体,B错误;细胞膜上的受体不是细胞间信息交流必需的结构,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的胞间连丝既能起物质通道的作用,也能使细胞相互沟通,C错误;核孔对物质的运输也具有选择性,蛋白质、RNA等生物大分子可以穿过核孔进出细胞核,但DNA不能通过核孔,D错误。

​故选A。

2.下列关于ATP的结构与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ATP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T是三的意思

B.葡萄糖分子在线粒体中彻底氧化分解,可产生大量ATP

C.ATP水解失去两个磷酸基团后,可作为转录的原料

D.细胞内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是生物界的共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ATP在细胞中的含量少;ATP去掉两个磷酸基团后剩下的结构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组成RNA的基本单位之一;葡萄糖在线粒体内不反应,必须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分解成丙酮酸后才能进入到线粒体继续氧化分解。

【详解】在ATP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T代表三个磷酸基团,A正确;葡萄糖分子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分解为丙酮酸,丙酮酸在有氧存在的条件下进入线粒体内被彻底氧化分解,可以产生大量ATP,B错误;ATP水解,失去两个磷酸后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可作为转录形成RNA的原料之一,C正确;生物界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实现能量的存储和释放,说明生物界具有统一性,D正确。

​故选B。

3.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苯分子进入皮肤细胞属于被动运输

B.温度不仅影响主动运输的速率也影响被动运输的速率

C.K+从红细胞外运入红细胞内的过程属于被动运输

D.生长素的极性运输需要载体蛋白

【答案】C

【解析】

【分析】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有跨膜运输和非跨膜运输,跨膜运输包括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被动运输又分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非跨膜运输包括胞吐和胞吞,依赖于膜的流动性;细胞对物质的吸收具有选择性与细胞膜上的磷脂和蛋白质有关。

温度可影响生物膜的流动性和酶的活性,因而会影响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

【详解】苯属于脂溶性物质,进入皮肤细胞属于自由扩散,自由扩散属于被动运输,A正确;温度可以影响细胞膜的流动性,故改变温度不仅影响主动运输的速率也影响被动运输的速率,B正确;K+主要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从红细胞外运入红细胞内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C错误;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和消耗能量,D正确。

​故选C。

4.下列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

B.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不一定引起渗透压下降

C.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D.血浆蛋白、钠离子、二氧化碳、葡萄糖、血红蛋白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内环境的成分:

①水;②蛋白质;③无机盐;④血液运送的各种营养物质,如脂质、氨基酸、维生素、葡萄糖、核苷酸等;⑤血液运送的各种代谢废物,如尿素、尿酸、氨等;⑥血液运送的气体、激素,如O₂、CO₂、胰岛素等;⑦其它如维生素、神经递质等。

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①血红蛋白;②载体蛋白;③呼吸酶;④H₂O₂酶;⑤DNA复制、转录、翻译有关的酶;⑥突触小泡内神经递质。

【详解】手和脚有时磨出的水泡是由表皮被擦伤,组织间隙的组织液渗出造成,主要为组织液,A正确;内环境的稳态是指组成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故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不一定引起渗透压下降,B正确;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C正确;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D错误。

​故选D。

5.下列有关遗传学研究发现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孟德尔通过测交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

B.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思路相同而实验技术不同

C.摩尔根运用类比推理证实果蝇的眼色基因在染色体上

D.沃森和克里克推算DNA呈螺旋结构的重要依据是DNA的衍射图

【答案】C

【解析】

【分析】

萨顿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得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利用假说-演绎法,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一假说;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的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物理模型;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思路均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没有用物质分离提纯技术,而用了同位素标记法。

【详解】孟德尔的“测交实验”是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A正确;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思路相同(都是将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而实验技术不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采用了物质提纯的技术,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采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和离心技术),B正确;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实果蝇的眼色基因在染色体上,C错误;沃森和克里克依据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的DNA衍射图谱及有关数据,推算出DNA分子呈螺旋结构,D正确。

​故选C。

6.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类遗传病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红绿色盲女性患者的父亲是该病的患者

C.21三体综合征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异常引起的

D.遗传病患者不一定含有致病基因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类遗传病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详解】人类遗传病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A错误;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对于女性而言要两个致病基因同时存在时才发病,一个来自父亲,一个来自母亲,因此红绿色盲女性患者的父亲是该病的患者,B正确;21三体综合征是由于多了一条第21号染色体使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异常引起,C正确;某些遗传病可能是染色体异常导致的,患者不含有致病基因,D正确。

​故选A。

7.一位生物学家进行了以下实验:

用高浓度的葡萄糖溶液饲喂小鼠,在接下来的3h内,每隔30min检查小鼠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

结果如下表所示:

(1)在食用糖后,30min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______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180min时,血糖主要来自_____________的分解。

(2)食用糖后0~180min,胰岛素的含量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与血糖平衡调节有关的结构有_____________(答两个以上)。

(4)若在120min时给小鼠饲喂适量一定浓度的胰岛素溶液,请在图中绘制出血糖的浓度在0~180min变化的曲线图。

_______

【答案】

(1).降低

(2).肝糖原(3).先增加,再减少,维持动态平衡(4).胰腺(胰岛)、肾上腺、肝脏、下丘脑等(骨骼肌、肾脏)(5).

【解析】

【分析】

血糖的升高会刺激感受器进而通过传出神经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但同时血糖的升高也会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胰岛素分泌的增多:

①会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②促进糖类的氧化的分解;③促进血糖转化为肝糖原、肌糖原;④促进糖类转化为脂肪、非必需氨基酸。

当血糖降低时,会刺激感受器进而通过传出神经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同时血糖的降低也会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胰高血糖素会促进储能物质向血糖的转化,进而提高血糖。

【详解】

(1)在食用糖后,随肠道的吸收血糖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加,在胰岛素的作用下,血液流经肝脏时葡萄糖在肝脏中合成肝糖原,使血糖浓度降低;180min时,随着葡萄糖的利用,血糖降低,此时血糖主要来自肝糖原的分解,使血糖升高。

(2)食用糖后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加,随着葡萄糖的储存和利用,血糖降低,胰岛素分泌减少,最后维持动态平衡。

所以食用糖后0~180min,胰岛素的含量先增加,再减少,再维持动态平衡。

(3)在血糖平衡的调节中,下丘脑是血糖平衡调节的中枢,肝脏可以通过肝糖原的分解与合成调节血糖浓度,血糖浓度降低时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会增加,从而提高血糖浓度,胰腺中的胰岛可通过分泌激素(胰岛素和以高血糖素)调节血糖浓度。

故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与血糖平衡调节有关的结构有胰腺(胰岛)、肾上腺、肝脏、下丘脑等(骨骼肌、肾脏)。

(4)若在120min时给小鼠饲喂适量一定浓度的胰岛素溶液,由于胰岛素的本质为蛋白质,饲喂后会被消化分解形成氨基酸,从而使胰岛素不能再进入内环境发挥作用,所以血糖没有变化。

故血糖的浓度在0~180min变化的曲线如图:

【点睛】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8.某兴趣小组欲探究叶面喷施钾肥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将生长状况基本一致的棉花植株若干均分为甲、乙两组,乙组喷施适宜浓度钾肥,甲组喷施等量清水,一段时间后测定实验结果如图:

(1)比较甲、乙两组可知,施加钾肥能促进棉花植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但不能喷施浓度过高的钾肥溶液,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光照强度为320μmol光量子·m-2·s-1时,单位时间内甲组单位叶面积产生ATP的量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乙组产生的,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限制B点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人推测造成甲、乙两组结果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叶绿素含量上的差异造成的,可初步通过提取叶绿体色素,用______________法分离来比较。

【答案】

(1).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2).施肥量过大,植物细胞会发生渗透失水而出现植物萎焉现象(3).小于(4).此光照强度下,甲组总光合作用小于乙组,单位时间内光反应产生过大ATP量小于乙组(5).温度、CO2浓度(矿质元素的含量等)(6).纸层析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可知,喷施一定浓度钾肥的乙组与不喷施钾肥的甲组相比,呼吸速率、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大,说明喷施一定浓度的钾肥可使棉花植株的呼吸速率和光合速率均提高。

A点时甲组和乙组的净光合速率相等,但由于二者的呼吸速率不相等,所以A点时的总光合速率甲组小于乙组。

【详解】

(1)由题意,乙组喷施适宜浓度钾肥,甲组喷施等量清水,根据图示结果以及上述分析可知,施加一定浓度的钾肥能促进棉花植株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但不能喷施浓度过高的钾肥溶液,其原因是施肥量过大,植物细胞会发生渗透失水而出现植株萎蔫现象。

(2)光照强度为320μmol光量子·m-2·s-1时,甲组净光合速率=乙组的净光合速率,但由于乙组的呼吸速率大于甲组,所以甲组的总光合作用强度小于乙组,所以单位时间内光反应产生的ATP量小于乙组。

(3)分析题图可知,B点时甲的光合速率达到了最大值,此时限制B点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有温度、CO2浓度(矿质元素的含量)等;若要分析判断二者的差异是叶绿素含量的差异造成的,可通过提取二者的叶绿体色素,然后用纸层析法分离来比较叶绿素带的宽度。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细胞呼吸及其影响因素,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分析题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9.研究表明捕食会影响群落结构,例如潮间带常见的滨螺是捕食者,吃很多藻类,尤其喜食一种小型绿藻——浒苔,浒苔是该群落中优势种。

如图是滨螺密度与藻类种数间的关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要调查潮间带滨螺的种群密度,应用______________法。

(2)由图可知,随滨螺密度的变化,群落物种多样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滨螺密度变化过程中,群落发生____________演替,若在滨螺密度为250只/m2时引入滨螺天敌,藻类丰富度______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答案】

(1).样方

(2).先升高后降低(3).150只/m2之前,滨螺把有竞争力

浒苔吃掉,可以使竞争力弱的藻类生存,物种多样性提高;150只/m2之后,浒苔数量减少,滨螺不得不以其他藻类为食,导致物种多样性降低(4).次生(5).增加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滨螺密度的增加,藻类种数(多样性)逐渐增加,超过一定范围,随着滨螺密度的增加,藻类种数(多样性)降低。

浒苔虽然是滨螺最喜爱的食物,但是当浒苔的数量减少时,滨螺的数量并不随之减少,这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一种体现。

【详解】

(1)对于活动能力差的动物,调查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样方法,所以调查潮间带滨螺的种群密度,应用样方法。

(2)由图可知,随滨螺密度的变化,群落物种多样性先升高后降低,根据题意“滨螺吃很多藻类,尤其喜食一种小型绿藻——浒苔,浒苔是该群落中优势种”可判断物种数量变化的原因是150只/m2之前,滨螺把有竞争力的浒苔吃掉,可以使竞争力弱的藻类生存,物种多样性提高;150只/m2之后,浒苔数量减少,滨螺不得不以其他藻类为食,导致物种多样性降低。

(3)在滨螺密度变化过程中,群落发生的是次生演替,若在滨螺密度为250只/m2时引入滨螺天敌,滨螺数量减少,对其它藻类捕食减少,使藻类丰富度增加。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内容,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分析题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10.某中学课外研究小组利用一种自花传粉的多年生植物完成了如下两个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一】两株不同表现型植株杂交,F1自交,F2表现型

茎秆长节正常叶∶茎秆长节皱缩叶∶茎秆短节正常叶∶茎秆短节皱缩叶=9∶3∶3∶1。

【实验二】亲本为纯合的绿色叶脉茎秆长节植株与纯合的褐色叶脉茎秆短节植株杂交,F1全为绿色叶脉茎秆长节植株, F1自交,F2中只有两种表现型,且绿色叶脉茎秆长节植株∶褐色叶脉茎秆短节植株=3∶1(无突变、致死现象等发生)。

(1)从实验一F2的结果数据分析,可以判断这两对性状至少由__________对基因控制,且位于________对染色体上,除此之外还需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

(至少答出一个)

(2)根据实验二中的结果:

①请尝试提出一个解释实验二的F2结果的假设: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验证你的假设是否成立,可从实验二中选择F1与表现型为__________植株杂交,若实验结果为__________________,则假设成立。

【答案】

(1).2

(2).2(3).没有致死现象、数量足够多的、完全显性(4).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5).褐色叶脉茎秆短节(6).绿色叶脉茎秆长节植株:

褐色叶脉茎秆短节植物=1:

1

【解析】

【分析】

判断两对基因是否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常根据自交的后代是否出现9:

3:

3:

1及其相关的变式数据,在没有致死的情况下,双杂合子自交的后代表现型的比应满足16份。

若双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2种表现型,则可能是两对基因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分析该类试题,常用假说演绎法。

【详解】

(1)据实验一F2的结果数据分析,F2表现型是茎秆长节正常叶:

茎秆长节皱缩叶:

茎秆短节正常叶:

茎秆短节皱缩叶=9:

3:

3:

1,说明这两对性状至少由2对基因控制,且位于2对染色体上,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由于9:

3:

3:

1是自由组合定律的正常分离比,说明子二代没有致死现象,且子代数量足够的、完全显性等。

(2)①从题意可知,亲本为纯合的绿色叶脉茎秆长节植株与纯合的褐色叶脉茎秆短节植株杂交,F1全为绿色叶脉茎秆长节植株,可知长节(设由A基因控制)相对于短节为显性性状,绿色叶(设为B基因控制)相对于褐色叶为显性性状,则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aabb,F1的基因型为AaBb。

F1自交,F2中只有两种表现型,且绿色叶脉茎秆长节植株∶褐色叶脉茎秆短节植株=3∶1(无突变、致死现象等发生),可说明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A和B连锁,a和b连锁,两对基因之间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所以解释实验二的F2结果的假设为:

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②若要验证该假说,可让子一代测交,即与褐色叶脉茎秆短节的植株杂交,若假说成立,则子一代只产生AB和ab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测交后代应为绿色叶脉茎秆长节植株:

褐色叶脉茎秆短节植物=1:

1,故当实验结果为绿色叶脉茎秆长节植株:

褐色叶脉茎秆短节植物=1:

1时,可说明假设成立。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准确判断两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明确9:

3:

3:

1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而3:

1一般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11.下图是从土壤中筛选产脲酶细菌的过程,下表记录了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的实验结果,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如图,取10g土壤样品加入90mL蒸馏水,若将土壤样品稀释到107倍还需从上次稀释液取1mL加入9mL蒸馏水逐级稀释________次。

(2)表中各平板上均接种稀释土壤样品溶液0.1mL,该接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保证结果准确,应选择上述稀释度为________倍

平板菌落数作为统计结果,计算出每克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量为____________个。

(3)图中鉴别培养基需添加____________作指示剂,产脲酶细菌在该培养基上生长一段时间后,其菌落周围的指示剂将变成____________色。

(4)若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配制图示选择培养基时,培养基配方如下:

1.4gKH2PO4、2.1gNa2HPO4、0.2gMgSO4·7H2O、1.0g蛋白胨、10.0g葡萄糖、1.0g尿素、15.0g琼脂,根据培养基

成分判断,该培养基________(填“能”或“不能”)达到选择培养的作用?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6

(2).稀释涂布平板法(3).106(4).7.3×108(5).酚红(6).红(7).不能(8).培养基中含有蛋白胨,尿素不是唯一的氮源,不能选择出只分解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

【解析】

分析】

1、鉴定分解尿素的细菌:

细菌合成的脲酶将尿素分解成氨,氨会使培养基的碱性增强。

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培养细菌,若指示剂变红,可确定该种细菌能够产生脲酶,并分解尿素。

2、微生物接种到固体培养基常用的方法有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其中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可以形成单菌落,所以常用来进行微生物的计数。

【详解】

(1)取10g土壤样品加入90mL蒸馏水,该步骤稀释了10倍,以后是从上次稀释液取1mL加入9mL蒸馏水中,每稀释一次即稀释了10倍,所以若将土壤样品稀释到107倍还需从上次稀释液取1mL加入9mL蒸馏水逐级稀释6次。

(2)根据图中培养基上的菌落分布情况可知,图中的接种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计数时,应选择平板上30-300的菌落数进行计数,因此应选择上述稀释度为106倍的平板菌落数作为统计结果,计算出每克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78+67+74)÷3÷0.1×106=7.3×108。

(3)脲酶能够催化尿素分解为氨,氨会使培养基中碱性增强,PH升高,使酚红指示剂变红色。

所以图中鉴别培养基需添加酚红作指示剂,产脲酶细菌在该培养基上生长一段时间后,其菌落周围的指示剂将变成红色。

(4)上述培养基含蛋白胨,其中含有氮元素,尿素不是该培养基的唯一氮源,使不能合成脲酶的微生物也能在此培养基上生长,故不能选出只分解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的培养、筛选与分离,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题目难度中等。

12.根据细胞核移植进行动物克隆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卵母细胞要培养至__________时期再进行核移植,构建重组细胞后,经培养形成胚胎干细胞,胚胎干细胞在功能上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使用合成培养基培养早期胚胎时,通常还需加入__________等一些天然物质。

此外,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便清除代谢产物,防止细胞代谢产物积累对早期胚胎细胞自身造成危害。

 

(3)通过胚胎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还可以培育出人造组织器官,为解决人类器官移植来源不足和免疫排斥迈出了重大一步。

在培养液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诱导EK细胞向不同类型的组织细胞分化,也可以培养在________细胞上,或在添加抑制因子的培养液中,能够维持不分化的状态。

(4)为了提高胚胎的利用率,可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技术,胚胎在受体内能存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2).发育的全能性(3).血清、血浆(4).定期更换培养液(5).分化诱导因子(6).饲养层(7).胚胎分割(8).受体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基本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解析】

【分析】

胚胎干细胞在形态上具有体积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的特点,在功能上具有发育的全能性。

哺乳动物的ES细胞是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