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大版八下《有的人》表格式教案2课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70210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大版八下《有的人》表格式教案2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河大版八下《有的人》表格式教案2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河大版八下《有的人》表格式教案2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河大版八下《有的人》表格式教案2课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河大版八下《有的人》表格式教案2课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大版八下《有的人》表格式教案2课时.docx

《河大版八下《有的人》表格式教案2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大版八下《有的人》表格式教案2课时.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大版八下《有的人》表格式教案2课时.docx

河大版八下《有的人》表格式教案2课时

课题

25《有的人》

主备人

李中剑

教学目标

认识本诗所表达的生与死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重点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难点

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体会诗歌的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教学方法

理解讨论交流引导

教学用具

有效课时

共2课时

课时

2

教学过程

一、有效导课

(“鲁迅简介”、“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臧克家简介”、“写作背景”)

在小说《故乡》中,我们感受到鲁迅先生对人民群众深挚的爱和他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迫切愿望。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他生活中的座右铭。

尽管他在1936年10月19日就逝世了,但广大人民却永远铭记着他,铭记着他“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

1949年10月19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后的第一个鲁迅纪念日。

全国各地人民第一次公开而隆重地纪念先生逝世十三周年。

诗人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人民的纪念活动,瞻仰了鲁迅故居,感慨很深。

于是在11月1日写成诗歌《有的人》,“概括地从他生前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不想到个人,在他死后,人民热烈纪念他这两点上来表现他的伟大”。

 

二、新课学习

如果没有副标题,你能知道本文是为纪念谁而作吗?

【知道】诗中没有点出鲁迅的名字,但由于诗中化用的 “俯首甘为孺子牛”和《野草》序言为人所共知,所以也就不言而喻了。

【不知道】(引出下题)

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作的,为什么以“有的人”为题?

【参考】因为这首诗不仅歌颂了鲁迅,也热情赞颂了以鲁迅为代表的千千万万与恶势力作斗争的革命战士。

同时,还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他们的对立面——一切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派。

诗中写的两种人,代表了两个阶级的斗争,从而深切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恶势力的无比憎恨,对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先驱的崇敬和热爱。

朗读课文(请中等生朗读)

回忆上两节课掌握的有关诗歌朗诵的技巧、要领,评价该生的朗诵,指出其朗诵的不足在于没有读出诗歌中的爱憎情感。

诗歌中运用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对比

填词成句〖根据诗歌中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

(            )的有的人与(             )的有的人之间的对比

【参考】虽死犹生                     虽生犹死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剥削压迫人民

        默默奉献                     沽名钓誉

        无私                         自私

        为人民所颂扬                 为人民所唾弃

看图讨论

第2—4节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进行对比的?

〖明确〗分别是从两种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人生目的、社会影响三个角度进行对比的。

        为人民鞠躬尽瘁         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横行霸道却恬不知耻、自我标榜

        利用权势为自己树碑立传,妄想“流芳百世”        为革命不惜牺牲

        极端自私               不惜牺牲自己

第1节与第2-4节之间是什么关系?

【参考】果因关系(总分关系)

第5—7节与前四节在内容、结构上有怎样的联系?

〖明确〗因果关系(前三段写两种人对人民截然相反的态度,后三段则逐一写出人民对他们的不同回报)、逐一对应的关系。

为什么说“把……早”?

如何理解“只要……野草”?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想“把名字刻入石头的”,活着早已被人民唾弃,死后也只能遗臭万年,“烂”既道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而一旦“春风”劲吹(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将一片青绿(甘愿为革命献身的先驱者将会后继有人)。

前句是对一心想流芳百世的反动派的讥讽、嘲笑、鞭挞、讨伐;后句是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的生命力和不朽精神的热烈歌颂。

第7段中说“他的下场可以看到”,这个“下场”在前文的什么地方已经体现了?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一句中“抬举”一词是什么意思?

〖明确〗“垮”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可耻的失败下场,“烂”表明他们会遗臭万年。

“抬举”在这里是推崇、尊崇的意思,“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限崇拜、无比爱戴的深厚感情。

小结: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出:

这首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两种人的生死进行评价;第二部分写两种人对待人民截然不同的态度;第三部分写人民对两种人的截然不同的态度。

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虽生犹死”和“虽死犹生”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开掘,形成了以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抒情主线。

诗歌采用对比手法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使正反面人物对比得更为鲜明,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这是一首富含生活哲理的诗。

诗中告诉我们哪些通俗而深刻的道理呢?

〖明确〗有很多方面的道理,例如:

人,到底应该怎样活着?

应该如何对待广大人民群众?

我们纪念鲁迅,是因为鲁迅有高尚的人生观、伟大的人格,我们应该像鲁迅那样,为人民而活着,勤于工作,乐于奉献,追求最有价值的人生,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才能得到人民永久的崇敬和怀念。

那些瞧不起人民大众甚至与人民对立的人,那些一心为自己谋私利的人是渺小的,他们只能被人民大众所唾弃。

本诗的议论有何特点?

这首诗纪念鲁迅,主要不是介绍鲁迅的生平,追记鲁迅的业绩并作评价,而是对比讨论两种不同的人生意义和价值,特别提出如何对待人民群众的问题,从而提炼出深刻的哲理,启示读者,议论用语形象生动。

(一)人生     活着——死了  (虽生犹死)

              价值     死了——活着  (精神永存)

        

(二)         1.对人民      “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

                            态度       俯身“当牛马”,恭恭敬敬

              不同     2.人生        为自己,“想不朽”

              表现         目的        为革命,愿牺牲

                       3.社会        他活着,别人不能活

                          影响        他活着,别人更好活

        (三)         1.人民把他摔垮

                          人民永远记住他

              不同     2.名字“烂得更早”

              结果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3.“下场可以看到”

                         “抬举得很高很高”

布置作业:

三、

课堂

检测

从古今中外的实际生活中,分别找出两种人的实例来,并扼要加以分析,表明自己的看法。

“野草”的含义是(    )

A.指鲁迅的散文集《野草》。

   

B.献身于人民事业的不追求个人名利的人。

C.泛指像鲁迅的《野草》一样揭露旧社会的文艺作品。

D.不畏牺牲,为人民服务的人。

这首诗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诗选入教材时,作者曾作了修改。

下面选举三例,研究诗人为什么要这样修改?

你赞同诗人这样修改吗?

说明理由。

原句:

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

   修改句: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原句: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倒;

   修改句: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原句:

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记念他!

   修改句:

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四、小结

这首诗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无情鞭挞了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阶级,深刻地揭示了热爱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真理。

五、布置作业

用自己想出来的富有哲理的诗句作为诗歌的第一节,写一首类似的抒情自由体诗歌。

题目也可以取作《有的人》,副题另加,要求能运用对比手法。

板书

设计

虽死犹生                     虽生犹死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剥削压迫人民

        默默奉献                     沽名钓誉

        无私                         自私

        为人民所颂扬                 为人民所唾弃

教学

反思

 

课题

25《有的人》

主备人

李中剑

教学目标

认识本诗所表达的生与死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重点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难点

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体会诗歌的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教学方法

理解讨论交流引导

教学用具

有效课时

2课时

课时

1

教学过程

一、有效导课

2004年2月5日晚8时35分,著名诗人臧克家老先生却因病离开了人间。

臧克家是继郭沫若之后,我国诗坛上最杰出   的大诗人之一。

他早在30年代初相继出版了《烙印》和《罪恶的黑手》  等,以鲜活的生活感受和崭新的艺术风貌,引起诗坛的瞩目。

 新中国诞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有的人》便是他这类诗的代表作。

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我们播放朗诵带,请同学们在听的同时,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

(播放视频文件)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

然后齐读全诗。

3、鲁迅简介

为了更好的学习这首诗歌,我们先回顾一下鲁迅先生的生平。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同学们还能说出哪些鲁迅先生的作品?

……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

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

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二、新课学习

思考讨论:

这首诗可以分几部分?

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

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

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

第二部分(第2、3、4节):

从两种人对人民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

第三部分(第5、6、7节):

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习诗歌第一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2)思考问题:

这一节诗有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如何理解它们的含义?

第一个“活”指肉体活着,第二个“活”指精神活着;第一个“死”指精神的死亡,第二个“死”躯体的死亡。

死生乃是自然规律,不可逾越,也无法逃避。

古往今来,多少哲人和诗人对此惆怅过,悲叹过,思考过,议论过。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种生死观,“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是一种生死观,“好死不如赖活”又是一种生死观。

而诗人则彻底抛开生死的自然状态,把它幻化为意识形态。

生死的界限变做道德的、审美的判断。

于是,有的人生即死,有的人死即生。

这在科学上是不可思议的,在艺术上确是真实可信的;这里情感的因素起着决定的作用。

2、比较学习诗歌第二、三部分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三部分,思考这两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互相照应,2、3、4节分别照应5、6、7节。

(2)这首诗使用了一种很典型的表现手法,那位同学看出是什么?

这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2、3、4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5、6、7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的人的称颂。

(3)这几节诗中有几个句子出自鲁迅先生的作品请同学们找出来并说说出自鲁迅的哪一首诗?

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自嘲》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野草 题词》

作者借鲁迅的诗来表现鲁迅的高尚品质 

(4)这两种人最后的结局如何?

 A:

(1)“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意。

(2)“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

(3)“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B:

(1)“永远记住他”。

(2)“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

(3)“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三、

课堂检测

再品读诗歌

要求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

课内延伸

1、迅速默读全诗,体会:

“有的人”究竟指哪些人呢?

(可以互相讨论)

学生讨论后明确:

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

每节诗的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

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既然文章主要是纪念鲁迅,那么把诗的题目改为“鲁迅赞”或者“纪念鲁迅”好不好?

《有的人》更含蓄,而且扩大了诗歌的内涵,使得诗歌更具有普遍意义。

四、小结

这首诗歌是臧克家为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不仅仅是单纯怀念鲁迅,而是通过与有的人的对比阐扬了一种人生哲理,容入了作者的爱憎感情。

五、布置作业

课内练习

阅读泰戈尔的《某人》,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课后练习

上图书馆借阅或上网阅读臧克家作品《老马》、《罪恶的黑手》。

板书设计

虽死犹生                     虽生犹死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剥削压迫人民

        默默奉献                     沽名钓誉

        无私                         自私

        为人民所颂扬                 为人民所唾弃

教学反思

 

 

《有的人》教案

 

 

教学设想:

   这首诗歌是臧克家为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不仅仅是单纯怀念鲁迅,而是通过与有的人的对比阐扬了一种人生哲理,融入了作者的爱憎感情。

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络,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能找出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并理解其好处。

   3、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难点、重点

理解文中提到的两类人,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课前准备

鲁迅的诗《自嘲》,《有的人》课文朗读。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伟人:

他一生笔耕不辍,用文学作品带领中国人民前进;

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他是中国文化的一面旗帜,是民族的脊梁。

他是谁?

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

“在黑暗的旧中国,他曾擎起熊熊的思想火炬,照耀过人民前进的道路。

他的思想并没有随着生命的逝去而减弱光芒,却被时间磨练得愈来愈亮。

”这是解放前进步青年阮铭笔下的鲁迅。

   鲁迅先生怀着对祖国前途的深沉的忧虑、怀着对祖国人们的赤诚的爱,始终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前列,用自己的笔,与帝国主义的附庸、与封建势力的余孽、与一切人民的敌人做不妥协的斗争。

而他是怎样对待人民的呢?

他对人民可谓鞠躬尽瘁,。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臧克家的《有的人》,来更深刻地了解这位伟人。

二、介绍成诗背景: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

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

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

2、找出能体现这是纪念鲁迅的诗句。

  

(通过“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和“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引导学生理解鲁迅的为人民服务,甘愿牺牲自己的品格和精神。

四、品读诗歌,理解内容

1、学生集体朗读诗歌。

2、思考本首诗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分析:

运用对比、反复来突出中心是本诗写法上的最大特点。

3、分析对比项首节中的“活”与“死”的含义。

一、二句中的“活”指生命存在,“死”指精神已死;三、四句中的“活”指精神永存,“死”指生命逝去。

4、老师出示对比的表格

请学生用文中的诗句或短语共同填写表格

 

生存价值

对人民的态度

人生目的

社会作用

人民对他的态度

结果

有的人〈一〉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二〉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人民永远记住他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1)对比。

这首诗的每一节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①生死价值的对比。

    第1小节中,前一个“活着”指人还在社会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

后一个“死了”是指人已离开人世,“活着”是指其精神不死。

反动统治者“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毫无价值;革命者“死了”,却虽死犹生,精神永存。

②对待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2~4小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

A.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B.不知羞耻地为自己歌功颂德,妄想“流芳万世”;C.残害人民,养肥自己。

诗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

A.“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B.“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

C.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③人民群众对两种人态度的对比。

    

   第5~7小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

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

B.“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

C.“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诗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人的称颂:

A.“永远记住他”;B“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C.“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通过以上3种对比,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很好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2)反复。

①连续反复:

如“有的人”,紧接着反复多次。

②间隔反复:

如第2小节与第5小节;第3小节与第6小节;第4小节与第7小节。

   反复手法的运用,从结构上看,可以把各节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从内容上看,又可以使全诗的主题思想步步加深。

这样,不仅使诗的结构严密,而且充分抒发了作者对两种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和感情,增强诗的感染力。

5、请同学结合两类人的表现用一句话概括“有的人“具体指什么人。

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

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

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

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五、精读诗歌,领会感情

1、总结作者对这两类人有什么样的感情,找出表现感情的词语。

(让学生找出分析,并试着朗读,并请其他同学评价读出感情了吗)

2、小组合作朗读

要求:

⑴用“/”给诗歌划分节奏,并用“.”标出重音。

⑵对诗节作朗读分工。

⑶朗读时注意抒发与诗歌内容相符的感情。

2、小组展示、学生评价。

提示:

评价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⑴节奏、重音处理得如何?

⑵分工合理吗?

⑶读出诗歌所蕴涵的感情了吗?

3、老师朗读

4、集体朗读

六、拓展

有的人

(一)                          有的人

(二)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

“呵,我多伟大!

”                   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

想“不朽”!

,                     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               有的人,他活着为了

就不能活;                        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把他摔垮;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着为了多数人更好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

                                   抬举得很高,很高。

 

第一类人:

卑鄙,自私              第二类人:

高尚,无私

 

思考:

你认为把这首诗分为两部分阅读与作为整体阅读哪种效果好?

(从内容和感情两方面来谈,得出结论:

整体读好)

选择一小节读,点名朗读,师生评价。

听专家朗读录音。

全班齐读。

 

请将某一句诗或某一小节诗的意思用具有相同内涵的成语、诗句或名言警句表达出来。

教师举例: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行尸走肉

七、结束语:

 同学们,通过学习这首诗歌,结合大家自己的经历感想,你认为人的生存意义是什么?

最后老师送大家一段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一段:

保尔·科察金说过: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

当他回首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