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流域湖北段治理与耕地开发保护.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69650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江流域湖北段治理与耕地开发保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汉江流域湖北段治理与耕地开发保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汉江流域湖北段治理与耕地开发保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汉江流域湖北段治理与耕地开发保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汉江流域湖北段治理与耕地开发保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江流域湖北段治理与耕地开发保护.docx

《汉江流域湖北段治理与耕地开发保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江流域湖北段治理与耕地开发保护.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汉江流域湖北段治理与耕地开发保护.docx

汉江流域湖北段治理与耕地开发保护

汉江流域(湖北段)治理与耕地开发保护

汉江流域(湖北段)治理与耕地开发保护  

   

李传祥  

(南漳县国土资源局,湖北南漳 441500)  

   

摘 要 汉江流域和汉江流域水利设施多数兴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多已过使用年限,加之配套不完善、设备老化失修、投入无保障和水土流失,已经制约耕地保护和农业发展、农民致富的障碍。

本文针对汉江流域湖北境内治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参考性的建议,意在强化耕地保护、美化乡村环境,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与保护湖北汉江流域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市县汉江流域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关键词 湖北 汉江 流域 治理 耕地 保护 思考  

   

汉江是长江的最大支流,又称沔水、汉水。

据历史地理典籍《禹贡》记载:

“嶓冢导漾,东流为汉。

即汉江源于陕西省宁强县的嶓冢山,流经陕西省南部、湖北西北部和中部,于武汉汇入长江。

全长1532km,流域面积15.9万平方千米,流域辖陕西、湖北和河南三省的70个市县,人口近5000万。

湖北流域内包括十堰市、神农架林区、襄樊市、荆门市、随州市、潜江市、天门市、仙桃市、孝感市、武汉市等10市38个县(市、区),其中干流流经8市20个县(市、区)。

汉江在湖北境内长878千米,流域面积648.96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935.5万亩,占全省的38.2%。

流域内工农业发达,GDP总量达3021.7亿元,是湖北省说社会发展和粮食生产的重要区域,在全国总体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汉江流域湖北段现状与问题  

汉江流域湖北段农田水利设施和流域多数兴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多已过了使用年限,加之配套不完善,设备老化失修、投入无保障和水土流失,已成为耕地开发保护和防洪减灾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重点。

有不少土地因灌溉设施不全,还是引不进,灌不上,排不出的“实心田”;有点地方农田水利建设仍然处于“吃老本”的状态,种的是“大寨田”,收的“天水粮”。

据了解,目前尚有20%的耕地时“望天田”,人均灌溉面积不足0.5亩,难以满足未来保障粮食安全的需要。

追其原因主要是对汉江流域治理不力,保护不力,维护不力。

  

汉江流域湖北境内绝大部分是山地,山地主要分布在襄樊、神农架、十堰等地,平原主要分布在荆门以下,之间为丘陵地区。

当然在上游山地区内也有局部平坝与丘陵地貌,在下游平原上亦有个别丘陵。

  

汉江流域湖北段平原面积较少,主要为汉江平原、襄阳、宜城平原。

山地的神农架、南漳、郧西等,但这些地方都是水灾泛滥之地。

  

汉江流域湖北段气候较温和。

本流域的降水主要是降雨、降雪,冰雹较少。

多年平均降雨量均在700-1100毫米,年内分配极不均匀。

郧县以上盆地河谷的年降雨量均在700-800毫米,大巴山与武当山在1000-1200毫米,高山地区在1000毫米上下。

中游800-900毫米,各季雨量的分配主要集中在夏季。

  

汉江流域湖北段境内水旱灾害都很严重。

就水灾而论,原因有自然与人为两方面因素。

暴雨为造成洪水的基本原因,其洪水全系暴雨形成,且上中游地区常处于同一暴雨区,当发生全流性大暴雨时,暴雨移动方向往往与干流相一致,加上地形陡峻,重要支流汇口不远,使洪水汇集迅速,沿程逐步增大,形成洪量集中,洪峰特大的洪水。

而自北宋以来,下游荒地被大量开垦,妨碍容蓄;明清以后,山地大规模的垦殖,造成植被严重破坏;明代时期在荆门钟祥以下实行大规模筑堤以来,由于多年失修导致河槽逐年变窄,河床抬高,水灾日剧加重。

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有相当于1900多万亩耕地和22多万人的生命财产遭受水毁的威胁,主要问题是:

  

(一)  河道年久失修,基本农田逐年减少  

有专家预测:

“中国耕地面积6年后将跌破18亿亩底线”。

无疑在向国人警示,要千方百计保住18亿亩耕地红线。

全国“每年造成耕地减少100万亩左右”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灾害。

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汉江流域湖北段20个县(市)因水土流失造成河床抬高,河槽变窄,河流改道每年减少耕地要超过10万亩。

南漳县位于哈岷江流域的中下游,自1822年-1954年的132年中,有68年堤防发生溃口,1931-1955年,有15年溃口。

特别是2019年7月,南漳洪峰流量达4000多立方米每秒,2019年7月20日至24日,南漳县境内11个镇(区)连续遭受暴雨袭击,受灾农田1.6万亩,绝收耕地面积9200亩,冲毁排灌渠16793米,河堤9817米。

2019年5月26日至27日,南漳县长坪镇10个村28个组又遭受暴雨袭击,受灾农田4720亩。

该镇的东园村、龙凤村、钟鼓坪村农田灌溉水系主要靠龙凤河和骡马河,农业学大寨期间,当地政府组织人力、物力加强了对河道的疏通和治理,10年间没有发生水毁农田现象。

如今由于没有保持对河道清理,致使河床抬高,2019、2019年山洪爆发后,沿河道1600多亩刚插好的稻秧被洪水一卷而光,所剩一片沙石裸地,百姓哭天无路。

  

(二)流域污染严重,严重制约农业发展  

近年来全省各地下大气力关停部分“十五小”和“新五小”企业,限期治理污染严重的污染源,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明显下降,但每年仍有6.89亿吨废水排放于汉江流域,侵腐农田。

汉江流域污染渠道有三个方面:

  

1、工业用水污染。

汉江干流检测断面中,有部分断面氨氮超过国家三类水标准。

某市38家黄姜皂素加工企业中,只有11家通过废水治理达标验收。

  

2、城市生活用水污染。

城市生活用水未经处理全都排入汉江流域,对地面水、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

  

3、固体生活垃圾污染。

大部分城市和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大都集中堆放在无人居住的换将流域之流河边,有的甚至直接倾倒于江河内,对集中堆放的生活垃圾疏于管理,仅仅采取简易填埋的方式,垃圾场产生的渗滤液对汉江的水污染已经明显显现。

危险废物除部分企业集中堆放外,一部分也混入生活垃圾之中,给生态农业造成严重垃圾。

  

(三)流域监管体制与机制缺位  

湖北省人大虽然于1999年11月27日颁布了《湖北省汉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并于2019年5月1日起实施,但对流域保护、开发、治理没有明确的监管机制,没有明确的治理措施。

  

二、解决问题的措施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加强对小流域的开发和治理,加强对耕地的保护。

  

(一)以宣传教育为重点,加强汉江流域开发治理领导。

就目前情况看,要解决汉江流域综合开发和治理乃至整个水土保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必先行。

首先,应通过各种媒体,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宣传国家法律法规、宣传保护耕地和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提高认识,树立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变强迫行为为自觉行为。

其次,坚定不移贯彻执行国家及地方相关法律法规,做到令行禁止。

再是,各级领导要高度树立保护耕地和保护、治理生态的责任感,加强对汉江流域保护、治理的领导。

  

(二)以开发治理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

长期以来,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汉江流域综合开发和治理工作健康、快速发展的瓶颈。

解决这一重要途径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项目引资治理流域。

国家尽管投入有限,但每年都有一定项目和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专项用于土地整理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环境治理,各级政府应把握这一大号时机,尽可能多争取项目,多争取专项资金。

  

申报省级以上土地复垦项目。

一是县(市)政府申报项目,省级以上国土资源部门批准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在生产建设中因挖损、废弃土地进行整治和开发,恢复利用。

襄樊市汉江流域共有耕地面积395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70%,通过对可利用的民垸和滩地进行改造,预计可增加耕地200万亩稳产高产农田,新增粮食能力10亿千克。

二是申报省级以上农业综合土地整治项目。

是通过县(市)人民政府申报,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部门批准的国家出资,当地政府为农民免费兴建农田水利设施项目。

申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

通过县(市)政府申报,上级水务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治水改土、土地复垦、灌区配套和小型水利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农田水利建设项目。

四是申报水土保持、环境保护建设项目。

通过县(市)政府申报,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监督实施的水土保持、环境保护建设项目。

  

第二、社会融资开发治理流域。

应借助水利工程产权改革之机,讲条件具备的荒山、荒坡、荒水、荒滩和小流域面向社会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多种形式,吸引民间资本进入。

经营者的所有产权可以继承和有序流转。

  

第三,股份制投资开发治理。

以股份制形式开发流域治理,是近几年水土保持责任制完善发展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治理形式。

一些地方试点表明,使国家扶持的资金、专业队的骨干作用、农民的劳力优势、承包户的积极优势科技人员的技术优势得到综合发挥,并形成规模治理、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对促其小流域治理的技术进步,加快治理步伐,使农民真正成为治理主体,壮大山区农村经济。

  

第四,财政补贴开发治理流域。

地方政府根据条件安排一定资金对开发治理流域予以补贴。

  

第五,省级以上国土、财政、农业、水务、环保等部门应将重点将项目向耕地保护、流域治理倾斜,每年要有60%以上的项目倾斜于耕地保护、流域治理和环境保护中。

  

(三)以生态环境为重点,建立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一是实施生态移民工程。

汉江流域中上游是高山区,也是汉江流域的核心生命区。

长期以来,生活在这里的农民依附于瘠薄的坡地艰难地生存中,这些坡地大都是大于25度,他们生产效益低下,对生态的影响非常巨大。

汉江中上游雨热条件很好,只有减少人队自然环境的干扰,植被自然恢复很快。

应该说,实施生态移民比退耕还林更有效,更经济。

二是关闭明令禁止的污染企业,治理城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

三是实施封山育林,治理水土流失。

对汉江流域两岸实施封山育林,让荒山绿起来,达到治山治水和控制水土流失为目的的效果,达到以生态效益为基础,经济效益为核心,致害致富的最终目的。

  

(四)以科技开发治理流域为重点,强化创新开发。

一要坚持“三先”,以科学方式促进科学开发治理。

一是优先改善生态环境,以科学发展理念引领综合开发。

南水北调导致丹江口下游水量减少四分之一,必将对沿江地区经济社会,尤其是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很可能引发生态危机。

二是优先考虑综合效益,以整体联动推进综合开发治理。

汉江流域综合开发治理应当发挥综合效益为目标,整体规划,科学布局,联动开发治理。

三是优先建设关键设施,以重点项目带动重点开发治理。

悍将综合开发应先行建设汉江生态修复、梯级航电水利枢纽、堤防综合整治和引丹水利思想工程。

而要建设“四区”,以新型产业主导开发治理。

一是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

汉江中下游的地区是湖北最大的粮食主产区,应以梯级水利枢纽为基础,配套完善灌溉系统,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以发展节水、生态农业为重点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

二是建设“两型”产业集聚区。

在南水北调造成中下游水环境容量下降的条件下,汉江流域应突出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建设“两型”产业集聚区。

三是建设区域物流中心区。

从国内外河流开发的成功经验看,汉江流域综合开发治理应以振兴汉江航运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目前,应加快推进梯级航电枢纽建设和渠化整治,畅通中游航道,实现通江达海,并与上游拓展,西进陕渝,北联豫西。

同时整合水、陆、空、铁交通设施,构筑一体化联运网络。

四是建设汉江流域生态文化旅游区。

梯级航电水利枢纽全部建成后,汉江旅游资源的结合度将更加紧密,应整合一江之隔的武当山、古隆中、襄阳城、水镜庄、三道河、春秋寨、明显陵、楚王城以及周边的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形成碧水串珠的全新旅游区。

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的“一江两山”对接起来,形成“两江两山”环形旅游区。

三要建立“四制”。

以长效机制推进科学开发。

一是建立强力推进机制,争取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着眼与南北两利,南北双赢,把汉江流域综合开发治理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统筹规划,强力推进。

沿江地区应将地方经济发展规划与汉江流域综合开发治理规划衔接起来,吧综合开发作为推进发展的抓手。

二是建立统筹开发机制。

从国外经验看,河流开发应设专门机构统一实施,整体推进,才能取得综合效益。

汉江流域应争取省政府主导,地方政府参与,企业参股、创办汉江流域开发公司,统一实施汉江流域开发治理规划,综合经营航运、发点、养殖、旅游等产业。

三是建立政策扶持机制。

争取中央和省政府建立生态和民生补偿机制,加快汉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民主建设步伐。

四是建立区域协作机制。

汉江流域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系统和联系紧密的经济区域,实行综合开发应打破区域界限,建立协作机制,优势互补,共同开发,合作双赢。

尤其是在产业发展上,应充分发挥各地优势,构建一体化经济区。

  

参考文献  

①《浅析基本农田防治水土流失中的作用》(曾伯庆,山西省水土保持研究所)  

②《保护好中国最洁净最有价值的-江水》(叶军)  

③《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办法》(草案)  

④《汉江流域的水土流失概况》(彭章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